琼脂扩散实验
琼脂扩散试验

琼脂扩散试验利用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内进行扩散,若抗原与抗体对应,并且比例适当,就会出现白色沉淀线,此为阳性反应.琼脂扩散试验可在试管内、平皿中以及玻片上的琼脂中进行。
又可分为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两类。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定量检测抗原的方法.将适量抗体与琼脂混匀,浇注成板,凝固后,在板上打孔,孔中加入抗原,抗原就会向孔的四周扩散,边扩散边与琼脂中的抗体结合。
一定时间后,在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环.沉淀环的直径与抗原的浓度成正比。
如事先用不同浓度的标准抗原制成标准曲线,则从曲线中可求出标本中抗原的含量.本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标本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血清中各种补体成分的含量,敏感性很高。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是将半固体琼脂倾注于平皿内或玻片上,待其凝固后,在琼脂板上打孔,将抗原、抗体分别注入小孔内,使两者相互扩散。
如果抗原、抗体相互对应,浓度、比例适当,则一定时间后,在抗原、抗体孔之间出现清晰可见的沉淀线。
双向琼脂扩散法可用来分析溶液中的多种抗原。
一对抗原、抗体系统只能形成一条沉淀线,不同的抗原抗体系统在琼脂中扩散的速度不同,可在琼脂中形成不同的沉淀线.本法主要是用于检测血清中各种免疫球蛋白、甲胎蛋白、乙肝表面抗原等。
缺点是需要时间过长,灵敏度不高。
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材料与试剂1.琼脂粉2.平皿3.打孔器4.生理盐水或其他缓冲液,可加1/万的硫柳汞或叠氮钠防腐。
操作方法1.称取一定量的琼脂粉,按1%左右(0.8%~1。
5%)的比例加入生理盐水或缓冲液,水浴煮沸融化20min。
2.将融化的琼脂倒入平皿内,使厚度2mm~3mm。
自然冷却。
3.根据要求(孔径即孔的直径,孔距即两孔圆心之间的距离,包括两孔的半径)按模板打孔。
也可直接用组合打孔器打孔。
现在一般多打成梅花形孔图。
4.挑出孔内琼脂,注意不要挑破孔缘。
5.在火焰上缓缓加热,使孔底边缘的琼脂少许熔化,以封底,以免加样后液体从孔底渗漏。
琼脂凝集扩散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琼脂凝集扩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3. 分析实验结果,并探讨琼脂凝集扩散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实验原理琼脂凝集扩散实验是一种利用抗原与抗体在琼脂凝胶中相互反应形成可见沉淀线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该实验基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当抗原与抗体在琼脂凝胶中相遇时,若两者浓度适宜,则在反应点形成白色沉淀线。
沉淀线的直径与抗原或抗体的浓度成正比,通过测定沉淀线的直径,可以定量分析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琼脂粉、生理盐水、抗原、抗体、载玻片、打孔器、微量移液器、湿盒、37℃恒温箱等。
2. 实验试剂:1%琼脂凝胶、抗原溶液、抗体溶液、pH7.4 0.01M PBS缓冲液。
四、实验步骤1. 制备琼脂凝胶:称取适量琼脂粉,加入适量生理盐水,搅拌均匀,煮沸至溶解,冷却至约60℃。
2. 倒制琼脂板:将琼脂凝胶倒入载玻片上,使其均匀分布,厚度约为2-3mm,待其凝固。
3. 打孔:使用打孔器在琼脂板上打孔,孔间距约为5mm。
4. 加样:用微量移液器将抗原溶液和抗体溶液分别加入孔中,注意不要溢出。
5. 扩散:将加好样品的琼脂板放入湿盒中,置于37℃恒温箱中扩散24-48小时。
6. 观察结果:观察琼脂凝胶中是否出现白色沉淀线,并记录沉淀线的直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琼脂凝胶中出现了白色沉淀线,且沉淀线的直径与抗原或抗体的浓度成正比。
通过测定沉淀线的直径,可以定量分析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六、实验讨论1. 琼脂凝集扩散实验是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免疫学检测方法,适用于检测各种抗原和抗体。
2. 该实验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结果直观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琼脂凝胶的制备要严格控制温度,避免过度加热导致琼脂凝固。
(2)加样时要确保样品不溢出,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扩散过程中要保持湿盒环境,避免琼脂凝胶干燥。
琼脂免疫扩散试验

目录
• 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简介 • 试验材料和步骤 • 结果解读和影响因素 • 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的应用 • 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的改进和发展
趋势 • 参考文献
01
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简介
定义和原理
定义
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用于检测样品 中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作为扩散介质,用于固定抗原 和抗体。
标记物
用于显示抗原抗体结合的可见 物质,如染料或荧光物质。
试验步骤
3. 加样
2. 凝胶制备
制备琼脂糖凝胶,并在适当位置 放置抗原点。
将抗体溶液加到凝胶的适当位置, 并确保不产生气泡。
4. 扩散
将凝胶在适宜的温度下孵育一定 时间,使抗体在凝胶中扩散。
1. 制备抗原和抗体
根据试验目的制备适量的抗原和 抗体溶液。
5. 结果观察
观察抗原抗体结合形成的可见带, 并根据结果进行解释。
注意事项
确保无菌操作
在试验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无菌操作以避免 污染。
避免气泡产生
在加样过程中应避免产生气泡,以免影响试 验结果。
控制温度和时间
确保凝胶孵育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并控制 好时间,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拓展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在临床诊断、食品 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范围,满足 更多实际需求。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赵丽, 赵丹, 赵宏伟,等. 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在布鲁氏菌病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 29(4):3.
[2] 赵宏伟, 赵丽, 赵丹,等. 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在布鲁氏菌病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 29(4):3.
琼脂扩散试验实验报告

琼脂扩散试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琼脂扩散试验,研究不同抗生素对细菌的抑制效果,以及培养基中抗生素浓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通过实验,加深对抗生素作用机制的理解,并学习如何通过实验方法评估抗生素的效力。
实验原理:琼脂扩散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敏感性测试方法,通过将含有细菌的琼脂平板与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的琼脂块接触,观察细菌在抗生素作用下的生长情况,从而评估抗生素的抑制效果。
实验材料:1. 细菌培养物:大肠杆菌(E. coli)2. 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3. 培养基:LB培养基4. 琼脂平板5. 无菌操作器材:移液枪、无菌试管、无菌培养皿等实验方法:1. 制备LB培养基,并进行灭菌处理。
2. 将大肠杆菌培养物接种到LB培养基中,37°C恒温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3. 将培养好的细菌涂布到琼脂平板上,形成均匀的菌落分布。
4. 制备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的琼脂块,放置于平板上,每个抗生素至少制备三个不同浓度的琼脂块。
5. 将平板放入37°C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6. 观察并记录每个琼脂块周围的抑菌圈大小。
实验结果:经过24小时培养,不同浓度的抗生素琼脂块周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菌圈。
具体结果如下:- 青霉素:低浓度(1μg/ml)抑菌圈直径为5mm,中等浓度(10μg/ml)抑菌圈直径为10mm,高浓度(100μg/ml)抑菌圈直径为20mm。
- 链霉素:低浓度(1μg/ml)抑菌圈直径为3mm,中等浓度(10μg/ml)抑菌圈直径为8mm,高浓度(100μg/ml)抑菌圈直径为15mm。
- 四环素:低浓度(1μg/ml)抑菌圈直径为2mm,中等浓度(10μg/ml)抑菌圈直径为6mm,高浓度(100μg/ml)抑菌圈直径为12mm。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青霉素的抑制效果最强,四环素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弱。
2. 同一抗生素的不同浓度对细菌的抑制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浓度越高,抑菌圈直径越大,说明抗生素的浓度与抑制效果呈正相关。
实验七琼脂免疫扩散试验

THANKS
感谢观看
04
结果分析
结果判读
阳性结果
如果抗原和抗体在琼脂板中扩散,形成一条清晰的沉淀线,说明 抗原和抗体发生了特异性结合,为阳性结果。
阴性结果
如果抗原和抗体在琼脂板中扩散后,没有形成明显的沉淀线,说明 抗原和抗体没有发生特异性结合,为阴性结果。
干扰因素
在结果判读时,需要注意排除非特异性结合、沉淀物干扰等因素的 干扰,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合,从而确定待测物的含量。
实验优缺点分析
优点
本实验操作简便,结果直观,可用于大量样品的快速检测。 同时,琼脂免疫扩散技术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能够有效地排 除非特异性干扰。
缺点
由于本实验依赖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因此对于 某些抗原或抗体,可能存在交叉反应或假阳性结果。此外, 琼脂免疫扩散技术灵敏度相对较低,对于低浓度待测物的检 测可能会出现误差。
实验改进和拓展建议
改进建议
可以采用双抗体夹心法等技术提高实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减少交叉反应和假阳性结果的出现。同时 ,可以通过优化实验条件,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拓展建议
将琼脂免疫扩散技术应用于其他生物学领域,如病毒学、细菌学、免疫学等,以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 围。同时,可以结合现代生物学技术,如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对实验进行改进和优化。
结果解释
确定抗原和抗体的
关系
通过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可以确 定抗原和抗体之间的亲和力和特 异性关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抗 原和抗体的性质。
检测抗原或抗体的
存在
通过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可以检 测样本中抗原或抗体的存在,有 助于疾病的诊断和免疫状态的评 估。
抗体效价的测定
通过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可以测 定抗体效价,了解机体对某种抗 原的免疫应答强度。
琼脂扩散试验的实验报告

琼脂扩散试验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琼脂扩散试验来研究不同浓度的抗生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以及评估抗生素的抗菌活性。
实验原理:琼脂扩散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抗菌活性测定方法。
在该试验中,细菌被接种到琼脂平板上,随后在平板上打孔并加入不同浓度的抗生素。
随着抗生素在琼脂中扩散,其周围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抑菌圈。
抑菌圈的直径可以作为抗生素抗菌活性的指标。
实验材料:1. 细菌培养物(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2. 抗生素溶液(如青霉素、链霉素等)3. 琼脂培养基4. 培养皿5. 打孔器6. 移液枪7. 无菌操作器材实验步骤:1. 制备琼脂培养基,并在培养皿中倒入适量的培养基,待其凝固。
2. 将细菌培养物稀释至适当的浓度,然后均匀涂抹在琼脂平板上。
3. 使用打孔器在琼脂平板上打孔,孔的间距应保持一致。
4. 使用移液枪将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溶液加入到孔中。
5. 将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小时。
6. 观察并记录抑菌圈的直径。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抗生素浓度的增加,抑菌圈的直径也相应增大。
这表明高浓度的抗生素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
此外,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对同一细菌的抗菌效果也存在差异。
实验讨论:本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说明琼脂扩散试验是一种有效的抗菌活性测定方法。
然而,实验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抗生素的扩散速率可能受到琼脂厚度和孔间距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结论:通过本次琼脂扩散试验,我们成功地评估了不同浓度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并观察到抑菌圈直径与抗生素浓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本实验为抗生素的筛选和抗菌效果评估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1] 张三.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 李四. 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测定方法[J]. 微生物学报,2015,55(3): 345-350.注:以上内容为示例文本,实际实验报告应根据实验结果和具体实验过程进行撰写。
琼脂扩散沉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琼脂扩散沉淀实验的原理和方法;2.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3. 分析实验结果,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特性;4. 探究琼脂扩散沉淀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实验原理琼脂扩散沉淀实验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来检测和分析抗原、抗体浓度的方法。
在实验中,抗原和抗体在琼脂凝胶中自由扩散,当两者相遇且比例适宜时,会形成白色沉淀线。
根据沉淀线的位置、长度和数量,可以判断抗原抗体的种类和浓度。
三、实验材料1. 抗原:待测样品;2. 抗体:已知浓度的标准抗体;3. 琼脂:琼脂糖或普通琼脂;4. 缓冲液:pH7.4的0.01M PBS缓冲液;5. 打孔器、载玻片、湿盒、37℃恒温箱等。
四、实验方法1. 制备琼脂凝胶板:将琼脂粉与缓冲液按比例混合,煮沸溶解后,趁热倒入载玻片上,待凝固后制成琼脂凝胶板。
2. 打孔:在琼脂凝胶板上按一定距离打孔,孔径约3mm,孔间距约5mm。
3. 加样:将已知浓度的标准抗体加入中央孔,待测样品加入周围孔。
4. 扩散:将加好样品的琼脂凝胶板置于湿盒中,放入37℃恒温箱中扩散24小时。
5. 观察结果:观察沉淀线的位置、长度和数量,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结果:在琼脂凝胶板上,中央孔周围出现了一条白色沉淀线,周围孔也出现了一些白色沉淀线。
2. 分析:(1)中央孔周围的白色沉淀线为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说明待测样品中存在与标准抗体相对应的抗原;(2)周围孔出现的白色沉淀线可能是待测样品中存在的其他抗原与标准抗体反应形成的,或者是标准抗体自身形成的沉淀线;(3)沉淀线的长度与抗原浓度成正比,可以根据沉淀线的长度估算待测样品中抗原的浓度。
六、实验结论通过琼脂扩散沉淀实验,我们成功检测到了待测样品中存在的抗原,并对其浓度进行了初步估算。
实验结果表明,琼脂扩散沉淀实验是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在临床医学、生物科研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琼脂凝胶板的制备和加样操作要规范,以免影响实验结果;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温度控制,保证琼脂凝胶板的凝固和质量;3. 实验结果的分析要结合实际,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琼脂扩散实验结果

琼脂扩散实验结果以琼脂扩散实验结果为标题的文章:琼脂扩散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方法,通过观察琼脂培养基中微生物的扩散情况,可以了解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特性。
本文将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实验原理琼脂扩散实验是基于琼脂培养基的半固态特性进行的。
琼脂是一种由海藻提取的天然胶质物质,具有一定的黏性和凝胶化能力。
在实验中,将琼脂溶解于适当的培养基中,形成一层均匀的琼脂培养基。
然后,在琼脂培养基上均匀涂布待测微生物的菌液。
微生物在培养基中进行生长和扩散,形成一片片的菌落。
实验步骤准备琼脂培养基和待测微生物的菌液。
琼脂培养基的配制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将琼脂溶解于适当的培养基中,并加热煮沸使其完全溶解。
待测微生物的菌液可以通过培养基中的菌落进行提取,或者通过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后进行离心沉淀得到。
然后,将琼脂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待其凝固。
凝固后,用铁环或无菌吸管均匀涂布待测微生物的菌液于琼脂培养基表面。
最后,将培养皿倒置放置于恒温箱中,控制温度和湿度,待菌落扩散形成。
琼脂扩散实验的结果主要通过观察琼脂培养基上微生物的生长情况来进行判断。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菌落的扩散区域和形态。
菌落扩散区域的大小可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生长能力。
如果菌落扩散区域较大且呈放射状分布,说明微生物的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较强的生长能力。
而如果菌落扩散区域较小且呈圆形,说明微生物的生长速度较慢,生长能力较弱。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菌落的颜色、形状和纹理等特征,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
通过琼脂扩散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对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琼脂扩散实验只是一种初步的定性分析方法,不能直接给出微生物的具体数量和浓度。
如果需要定量分析微生物的生长情况,需要结合其他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进一步研究。
琼脂扩散实验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生物学实验方法,通过观察琼脂培养基上微生物的扩散情况,可以初步了解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两者比例适当并有电解质存在及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经一定的时间,可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的抗原可以是多糖、蛋白质、类脂等,与相应的抗体相比,抗原分子小(<20pm),单位体积内所含抗原量多,具有较大的反应面积。
为了使抗原抗体之间比例适合,不使抗原过剩,故一般均应稀释抗原,并以抗原最高稀释度仍能与抗体出现沉淀反应为该抗体的沉淀反应效价(滴度)。
免疫扩散法就是使抗原与抗体在琼脂糖凝胶中自由扩散而相遇,从而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于此复合物分子量增大并产生聚集,不再继续扩散而形成肉眼可见的带状或线状沉淀带。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淀带是一种特异性的半渗透性屏障,它可以阻止免疫学性质与其相似的抗原抗体分子通过,而允许那些性质不相似的分子继续扩散,这样由不同抗原或不同抗体所形成的沉淀带各有各的位置,从而可以分离和鉴定混合系统。
利用琼脂糖凝胶作为扩散介质是因为一定浓度的琼脂糖凝胶,其内部为多孔网状。
而且孔径很大,可以允许大分子物质(分子量自十几万到几百万以上)自由通过。
因为大多数抗原和抗体的分子量都在20万以上,所以它们在琼脂糖凝胶中几乎可以自由扩散。
而且琼脂糖凝胶又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含水量大、透明度好、来源方便、处理容易等优点,因此是免疫沉淀检测技术中最理想的扩散介质。
琼脂扩散试验可在试管内、平皿中以及玻片上的琼脂中进行。
又可分为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两类。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定量检测抗原的方法。
将适量稀释后的抗体与等量琼脂混匀,浇注成板,凝固后,在板上打孔,孔径3mm,孔间距10mm,孔中加入抗原,每孔10μL,放置湿盒中,37℃温箱,抗原就会向孔的四周扩散,边扩散边与琼脂中的抗体结合。
24h-48h后观察结果,在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环。
沉淀环的直径与抗原的浓度成正比。
如事先用不同浓度的标准抗原制成标准曲线,则从曲线中可求出标本中抗原的含量。
本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标本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血清中各种补体成分的含量,敏感性很高。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测定时将加热溶化的琼脂或琼脂糖浇至玻片上,等琼脂凝固后,打多个小孔,将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入小孔内,使抗原和抗体在琼脂板上相互扩散。
当二个扩散圈相遇,如抗原和抗体呈特异性的结合且比例适当时,将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淀,该沉淀可在琼脂中呈现一条不透明的白色沉淀线。
如果抗原与抗体无关,就不会出现沉淀线,因此可以通过该试验,用特异性抗体鉴定抗原,或反之用已知抗原鉴定抗体。
另外沉淀线的特征与位置不仅取决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和浓度,而且与其分子的大小及扩散速度有关,当抗原体存在多种成分时,将呈现多条沉淀线以至交叉反应线,因此可用来检查抗原和免疫血清的特异性、纯度或浓度比较抗原之间的异同点,因而应用范围较广。
实验材料
1.材料和试剂
(1)PH8.6,0.1M巴比妥——巴比妥钠缓冲液
巴比妥钠10.3 g
巴比妥 1.84 g
硫柳汞100 mg(防腐剂)
蒸馏水加热溶解并定容至500ml
(2)1%预复琼脂(或琼脂糖)
1g琼脂(或琼脂糖)加蒸馏水100ml溶化即可。
(3)1%琼脂糖凝胶
1g琼脂糖加50ml蒸馏水置水溶中煮沸溶解或用与波炉加热溶解(注意不要溢出且注意加入蒸发的水),然后再加入50ml上述巴比妥缓冲液混匀,置4℃保存备用。
(4)抗原及相应免疫血清。
2.设备和器材
玻璃板、模具,打孔器和挑针、滴管、有盖搪瓷盒(内铺有湿润的滤纸)、温箱(25℃)、三角烧杯、玻璃搅拌、微量加样器、其他常用器材。
[编辑本段]
操作步骤
1.预复琼脂玻板的制备
将溶化的1%预复琼脂用滴管加玻板上,使之能将表面覆盖即可,放于温箱内干燥(或自然干燥),即可用以制备凝胶板。
2.凝胶板的制备
溶化琼脂糖,在水平桌上将溶化的琼脂糖倒在预复琼脂玻板上,制成厚度约3~4mm厚的琼脂糖凝胶板,待冷却后根据所需形状打孔(注意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尽量缩短操作时间,以免干燥)。
梅花型:
3.免疫扩散及结果观察
将抗原加入中心孔,倍比稀释的免疫血清加入周围孔,留1孔加双蒸水,以作空白对照(注意:加样至孔满为止,不可外溢)。
待孔内液体渗入凝胶后即可放于温盒中(如需要可重复加样,加样间隔时间应掌握在第一次加样后孔内液体尚未完全扩散完的情况下即加入,以免孔周围形成不透明的白色圈)。
湿盒于25℃中,一般保温2 4~48h,观察抗原抗体产生的白色沉淀线。
免疫血清的滴度以一定抗原浓度下出现白色沉淀线的最高稀释度来表示。
如不知抗原浓度是否与免疫血清相当时,抗原也可倍比稀释,多做几个梅花孔以作比较。
标本的保存
为了保存标本,可染色处理,步骤如下:
(1)用生理盐水浸洗待保存的玻板2~3天,每天换水1~2次,洗去多余的抗原抗体及其他蛋白。
(2)浸洗后于玻板的凝胶上加5%甘油或用0.5%琼脂填孔防裂,用湿的优质滤纸覆在凝胶上(两者之间不要有空气),37℃过液使其彻底干燥。
(3)打湿滤纸,轻轻揭下,洗净胶面。
(4)用0.05%氨基黑(用5%醋酸配)染色10min,再用5%醋酸脱色至背
景无色为止,干燥保存。
也可用0.1~0.5%考马斯亮蓝(10~20%醋酸配制)染色5~15min,再用10~20%醋酸脱色至背景无色,干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