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溶液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教学案-江苏省句容市2021届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第六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课时:第一课时班级:姓名: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溶质和溶剂,能区分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2. 理解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关系;3.掌握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
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重点: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判断,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判断教学设计:一、课前预习1.溶液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解的物质叫。
2.溶质可以是体、体,也可以是体。
溶剂有多种,可以是水、汽油、酒精等,但在一般情况下都指的是,除特殊说明外。
3.人们把溶液中所含的量叫做溶液的浓度。
人们常用溶液中所含来表示溶液的浓度。
与之比叫做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常用表示。
二、教学过程(一)溶液的组成【阅读理解】1.溶液都是由和组成的。
【交流讨论】:你知道下列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是哪些物质混合而成的吗?【归纳总结】:2.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判断:当固体溶于液体时,是溶质,是溶剂;当气体溶于液体时,是溶质,是溶剂;当液体溶于液体时,是溶质,是溶剂;如果物质与水混合形成溶液时,通常作溶剂。
3.溶液的命名规律。
如:把白磷溶解在二硫化碳中形成的溶液名称叫。
(二)溶液浓度的表示【讨论交流】1.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混合后的溶液的体积是100毫升吗?为什么?2.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溶解到一定量的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与溶质和溶剂的关系?【学生小结】溶液中存在的一些量的关系:1.溶液的体积不能是和的简单相加2.溶液的质量= +【活动与探究】课本P11—12配制两份蔗糖溶液1.请你猜一猜,下述两个实验所得的糖水哪个更甜一些?2.将实验数据填入【讨论】利用表格中的数据,你能用哪些比值来说明你的猜想?【归纳总结】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在化学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说明溶液中溶质的越高。
溶质和溶剂的特性
溶质和溶剂的特性溶质和溶剂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溶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溶质和溶剂的特性,包括它们的定义、性质、相互作用以及对溶液形成和性质的影响。
一、溶质的特性溶质是指在溶液中被溶解的物质。
当溶质与溶剂发生相互作用时,会发生各种物理或化学变化。
下面是溶质的一些主要特性:1. 粒子大小:溶质可以是一个小分子、离子或更大的分子。
这些粒子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它们在溶液中的行为。
小分子溶质通常更容易被溶解,而离子则会通过与溶剂的相互作用产生离子化。
2. 极性:溶质可以是极性的或非极性的。
极性分子在水等极性溶剂中更容易溶解,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电荷间的相互吸引力。
非极性溶质通常更容易溶解在非极性溶剂中,如石油醚。
3. 溶解度:溶质的溶解度指的是在给定的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受溶质和溶剂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一些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压力和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二、溶剂的特性溶剂是指用于溶解溶质的物质。
它可以是液体,固体或气体,并且通常是无色和无味的。
以下是溶剂的一些主要特性:1. 极性:溶剂可以是极性的或非极性的。
与极性溶剂相比,非极性溶剂通常更易于溶解非极性分子。
同时,极性溶剂也可以溶解极性分子和离子。
2. 极性指数:一个溶剂的极性可以通过极性指数来衡量。
极性指数较高的溶剂通常更喜欢与极性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而极性指数较低的溶剂则更容易溶解非极性分子。
3. 沸点和沸点:溶剂的沸点和沸点也常常决定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性能。
低沸点溶剂在溶液制备中通常更便于去除,而高沸点溶剂在温和条件下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
三、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溶液的形成和性质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溶质和溶剂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1. 同性相互作用:当溶质和溶剂是相同的物质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同性相互作用。
例如,水可以与水形成氢键,形成水合物。
2. 极性相互作用:当极性溶质与极性溶剂发生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的极性相互作用可以导致物质的溶解和解离。
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溶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的化学概念。
比如,水溶液、盐酸溶液等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溶液?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一、概念解释1. 溶液溶液指的是溶解在某种液体或固体中的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所形成的均质混合物。
在这个过程中,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所包围,并且与其相互作用,以致于完全溶解在其中。
2. 溶质溶质是指在溶解过程中被溶解的物质,也叫做“可溶物”或“溶解质”。
通俗地讲,溶质是需要被溶解的物质。
3. 溶剂溶剂是指在溶解过程中起着溶解作用的物质,也叫做“溶剂介质”或“溶解介质”。
通俗地讲,溶剂就是需要承载溶质的物质。
二、三者关系在一般的情形下,溶质是和溶剂混合的物质,而其在混合过程中被完全包围并且与溶剂产生交互作用,确定的内部能量飞快地达到了均衡的状态。
因此,通过这种交互作用,溶质会与溶剂形成一种更加稳定的体系,被称为溶液。
那么,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溶液稳定的状态得以达到呢?原因在于,溶剂分子的空间构型在溶解溶质的时候,会致使源头上产生一个极性极高的接触面。
而这个极性会使其与溶质分子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其中涌现作用力,使得溶质和溶剂之间有了交互作用。
我们可以把这些交互作用的直接结果看做是力。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这个力的值就被用来描述溶液的抗拒状态,即与外界的动力作用力的对抗能力,或者换句话说,也就是溶解的趋势。
因此,溶剂的空间构型不能一成不变,因为不同的溶质有不同的特性,他们不同的物理化学属性使得溶剂的空间构型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三、影响因素在实际操作中,三种物质之间形成溶液的稳定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力、界面张力、溶液中物质的浓度等等。
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因素就是溶液中物质的浓度。
1. 浓度分子在溶解的过程中,初始时分子之间距离很大,空间布局较为杂乱,是不稳定的状态。
而一旦分子的浓度上升,分子之间的距离就会更近,溶液的密度就会增大,分子之间的空间构型也就会变得更加协调。
溶液和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考点1】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一、溶液的概念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拓展】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1、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
如:氯化钠易溶于水,难溶于油,碘易溶于汽油,那溶于水。
1、大部分物质稳定越高,溶解能力越强。
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考点2】溶液和浊液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3、溶液和浊液的区别【考点3】乳化现象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鲁教版)第三单元 溶液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二、溶液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1.溶液的外观:澄清透明。
(溶质是以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的,所以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是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2.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3.溶质、溶剂的判断:①固体、气体溶解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②液体溶解于液体:少的是溶质,多的是溶剂;如果有水,无论多少,水是溶剂。
4.溶液的命名:“xx”(溶质)的“xx”(溶剂)溶液;如果溶剂是水,可以不说溶剂水。
氯化钠溶于水所得溶液的全称为“氯化钠的水溶液”,又可以叫做“氯化钠溶液”。
5.一些常见溶液的俗称:氯化钠溶液——食盐水氢氧化钙溶液——石灰水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三、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1.溶解时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2.溶解时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
3.①溶解放热,所得溶液温度升高的物质有: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氧化钙、浓硫酸②溶解吸热,所得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有:硝酸铵晶体③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四、溶液的性质①常见的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原因是它们溶于水要发生电离,产生能自由移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如氯化钠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NaCl=Na++Cl-;硫酸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②少量溶质溶于水中,形成的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③常见的有色溶液:蓝色溶液(含Cu 2+):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浅绿色溶液(含Fe 2+):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黄色溶液(含Fe 3+):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紫色溶液:石蕊溶液五、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易错点10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表-备战2021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易错题(解析版)
易错点10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易错分析】1. 对溶液、饱和溶液概念把握模糊,如:误认为“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不能溶解任何溶质的溶液”等。
2. 对固体溶解度概念以偏盖全,对溶解度曲线意义理解不清、观察不细。
3. 由于对溶液的饱和与否忽视而出错。
4. 没有真正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征5. 不能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能真正理解相互转化的方法。
6. 对气体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7. 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理解不透,不能灵活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8. 不能准确使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9. 不能真正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不能完成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准确配制和完成相关的计算。
【知识清单】考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液、气体)(2)组成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常为液体,有水时水总是溶剂)注意:溶液从宏观上看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液从微观上看是由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溶剂分子构成的。
(3)特征:均一性。
(指任意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如密度、浓度等均相同)稳定性。
(指温度不变、溶剂不减少,溶质与溶剂不分离)注意:①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碘酒是褐色的。
CuSO4溶液是蓝色的(因含有Cu2+)。
FeCl3是黄色的(因含有Fe3+)。
FeCl2是浅绿色的(因含有Fe2+)。
②溶液是均一、稳定的,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酒精等纯净物。
③注意:加速物质溶解的措施:搅拌、升温、将固体研碎(4)读法:一般读作“xx(溶质)的xx(溶剂)溶液”,水溶液常省掉溶剂水的名称。
【温馨提示】①均一、稳定的液体并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等。
②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③一种溶剂里可以溶解多种物质。
④能与水反应的物质放入水中,生成物为该溶液的溶质。
化学中的溶质与溶剂
溶质与溶剂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
联系。
溶质是指在溶剂中可以溶解的物质,而溶剂则是能够使溶质溶解的物质。
溶质可以分为固体溶质、液体溶质和气体溶质。
固体溶
质是指在溶剂中可以溶解的固体物质,如糖、盐等;液体溶质是指在溶剂中可以溶解的液体物质,如醇、醚等;气体溶质是指在溶剂中可以溶解的气体物质,如氧气、氢气等。
溶剂也可以分为固体溶剂、液体溶剂和气体溶剂。
固体
溶剂是指能够使固体溶质溶解的固体物质,如水、乙醇等;液体溶剂是指能够使液体溶质溶解的液体物质,如氯仿、甲醇等;气体溶剂是指能够使气体溶质溶解的气体物质,如氮气、氢气等。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溶质需要溶剂来
溶解,而溶剂也需要溶质来使其发挥作用。
因此,溶质与溶剂是化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而不一定是无色的。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而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加上溶剂的质量,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的体积加上溶剂的体积。
溶液的名称通常以溶质的名称和溶剂的名称加上“溶液”来表示,例如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当有水存在时,水通常被视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时,量较多的通常被称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剂量的溶剂里面,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判断一种溶液是饱和还是不饱和,可以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通过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来相互转化。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Ca(OH)2和气体等特殊情况外,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也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固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的含义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克,意味着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者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固体的溶解度受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种类)以及温度的影响。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也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甚至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2、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溶质的加入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例如,当温度为t℃时,物质A的溶解度为80克。
在该温度下,点P表示物质A和物质C的溶解度相同。
N点温度为t℃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或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其变为饱和。
第三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一、溶液和乳浊液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各部分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注意:(1)溶液的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
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①是否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②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CuSO4溶液为蓝色。
(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3、溶液的组成①从宏观上看,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②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一地分散到溶剂分子之间。
③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量的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质体积+溶剂体积4、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①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植物油的汽油溶液中,植物油为溶质,汽油为溶剂;当溶剂为水时,水可以省略,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②若固、气体与液体混合,一般习惯将液体看作为溶剂,固、气体看作溶质③若是由两种液体混合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④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注意:a一般水溶液中不指名溶剂,如硫酸铜的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为水。
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生成物硫酸锌,而不是锌;5. 影响因素溶解的因素有:①温度②溶质颗粒大小③搅拌6.乳浊液定义: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溶液及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考点1】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一、溶液的概念1。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拓展】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1、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如:氯化钠易溶于水,难溶于油,碘易溶于汽油,那溶于水。
1、大部分物质稳定越高,溶解能力越强.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考点2】溶液和浊液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3、溶液和浊液的区别【考点3】乳化现象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完整版)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
《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一般把量多的叫溶剂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剂量的溶剂里面,不能继续溶解溶质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初中化学《溶液》章节知识
溶液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2、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①液态的为溶剂,固态或气态的为溶质;②都为液态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③有水时,水一定是溶剂,其它的为溶质;④不知道量的多少时可以根据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前面的为溶质,后面的为溶剂。
3、乳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4、乳化: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5、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6、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和溶解度
溶液和溶解度溶解度的定义关于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及其计算溶解度的定义四要素溶解度的含义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饱和溶液的定义判断方法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溶解度曲线气体的溶解度★★★★★★★★★★★★★★★★★★溶液的组成溶解中的现象1.溶液、溶剂、溶质的含义和溶解现象。
2.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 物质的溶解伴随有热量的变化。
2. 溶液和浊液3. 乳化难度:★★★难度:★★难度:★难度:★★难度:★难度:★知识框架溶液的形成和溶解度板块一、溶液的组成1.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均一性:溶液中任意部分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如密度).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温度、溶剂量、气体压强等),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若是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成为溶液,一般习惯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为溶剂.若是由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把量多的看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为溶质.【注意】(1)溶液不一定无色透明,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3)物质在溶解时如果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溶质是反应后分散在溶液中的生成物,如CaO溶于水的溶质是Ca(OH)2不是CaO.【总结】(1)溶液一定是混合物.因为它至少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2)溶液是均一的,也就是说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完全相同.(3)溶液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溶液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分离.(假设温度不变,水分不蒸发).(4)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5)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但溶液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隔.(6)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当溶液中有水时,不论水的量是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就是水溶液.比如医用消毒酒精是含酒精70~75%的溶液,它的溶质就是酒精,溶剂是水.板块二、溶解中的现象1.物质溶解伴随热量变化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温度不变):如NaCl.知识点一2.溶液和浊液项目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分散在水里的物质溶解性溶不溶不溶状态固、液、气固液分散在水里的粒子分子或离子许多分子的集合体许多分子的集合体现象透明且均一浑浊、不均一浑浊、不均一久置现象不变(稳定)沉淀分上、下两层(不稳定)举例糖水、盐水混浊的石灰水牛奶、原油相同点都是混合物3.乳化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溶液,而不溶的可以形成浊液.在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后,油虽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这时形成的乳浊液却能均匀稳定的存在而且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①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上、餐具上的油污洗掉.②农药的使用:将农药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后,在溶解到有机溶剂里,混合均匀后制成的透明液体叫乳油.③生活中的乳化剂:肥皂、洗洁精等.【例1】(★)溶液是一种()A.化合物B.混合物C.纯净物D.无色透明液体【例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①溶液都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②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③糖水是溶液,盐水是溶液,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盐,就不是溶液了.④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随之增大.⑤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来喝的糖水要变稀些.⑥把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若溶质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也不变.A.②④⑤⑥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⑥例题精讲【例3】 (★★★)向澄清石灰水中连续通入CO 2直至过量的全过程中,下列转变关系正确的是( )A .溶液→乳浊液→溶液B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C .悬浊液→乳浊液→溶液D .溶液→悬浊液→溶液【例4】 (★★)在溶液中,溶质存在的形式为( )A .小颗粒B .小液滴C .单个分子或离子D .三种情况都有【例5】 (★★★)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 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 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A 和固体B 的组合不可能...是A .双氧水和二氧化锰B .水和生石灰C .水和氢氧化钠D .水和硝酸铵板块一、溶解度的定义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2.四要素:① 条件:一定温度下.因为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故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 ② 标准:100g 溶剂中.这是概念中规定的标准,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要等量溶剂.此处100g 是单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是溶液质量.③ 状态:达到饱和时.只有在一定量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质的量才是一个确定的值,否则溶解度就不是一个确定的量.④ 单位:克.因为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3.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的含义:知识点二在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4.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板块二、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我们把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注意】① 讲溶液饱和或不饱和,一定要指明温度和溶剂质量,否则会失去意义.② 讲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一定要强调溶质.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意】① 溶质为Ca(OH)2和气体除外,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 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3.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②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一些溶解度很大的物质,如不饱和的KNO 3溶液,很可能是浓溶液. ③ 在一定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升温、加溶剂板块三、溶解度曲线及其计算1.溶解度曲线的表示的意义点:图中任意一点表求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线:图中每条曲线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面:曲线上的面(包括曲线)表示一种饱和溶液,曲线下的面表示一种不饱和溶液2.气体的溶解度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思考】打开可乐瓶盖,会有大量气泡从瓶中冒出,喝完可乐后,常常会打嗝,这是什么原因? 【解析】打开汽水瓶盖,瓶内压强会减小,原先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便会逸出,于是我们看到大量气泡从瓶中冒出;喝下汽水后,体内温度高于汽水温度,这样,温度升高了,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便会减小,于是二氧化碳气体从胃里逸出,造成打嗝现象.【例6】 (★)下列对“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 ”的解释正确的是( )A .20℃时,31.6 g 硝酸钾溶解在水中B .20℃时,100 g 溶液中含31.6 g 硝酸钾C .31.6 g 硝酸钾溶解在100 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D .20℃时,31.6 g 硝酸钾溶解在100 g 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例7】 (★★)列有关溶液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B .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C .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D .食物里的营养成份经消化变成溶液,容易被人体吸收【例8】 (★★)下列事实,能说明X 物质的溶液 (t ℃时)是饱和溶液的有( )①溶液中有大量的X 固体;②加入5克X 时,有部分X固体未溶解;例题精讲③加热蒸发掉一定量的水后再冷却到原温度时,会析出X晶体;④冷却时有X晶体析出。
初中化学溶解度精讲精练老师版
初中化学溶解度专题精讲讲练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注意:a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 4溶液为蓝色 FeSO 4溶液为浅绿色 Fe 2(SO 4)3溶液为黄色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剂;(2)两种液体相溶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3)溶液中若有水存在,无论水的量多还是量少,水都是溶剂。
(4)在不指明溶剂时,溶剂一般是水。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质量不再减少,则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为该溶质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 4NO 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 2SO 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升温、加溶剂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溶剂溶液溶质的关系
溶剂溶液溶质的关系
溶剂、溶液和溶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溶液中,溶解在其中的物质称为溶质,而将其溶解的物质为溶剂。
溶解后的物质形成的液体称为溶液。
溶剂是一个化学物质,用来溶解其他的物质。
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在化学反应中,溶剂被用来混合、溶解或稀释其他的物质。
不同的溶剂具有不同的物化性质,例如沸点、密度、溶解度等。
溶液是溶质和溶剂形成的混合物。
溶解度是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能力。
当溶液中的溶质含量达到饱和时,溶液将不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质的溶解度取决于溶剂的物化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
溶解度越高,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就越强。
在化学反应中,溶剂、溶液和溶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溶剂可以作为反应物或产物,而溶质的存在可以影响反应的速率和产物的种类。
因此,了解溶剂、溶液和溶质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和控制化学反应过程非常重要。
- 1 -。
溶剂与溶质的相互作用
溶剂与溶质的相互作用溶剂与溶质的相互作用是溶液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基本概念。
溶剂是指在溶液中起溶解其他物质作用的存在,而溶质则是被溶解的物质。
本文将探讨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1. 溶剂的选择在溶液中,溶剂的选择对于溶质溶解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
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它们的性质和结构。
一般来说,相似性质的物质更容易相互溶解。
例如,极性溶剂通常与极性溶质相互作用更强烈,而非极性溶剂则更适用于非极性溶质。
2. 溶剂的溶解能力溶剂的溶解能力是指其溶解溶质的能力。
溶剂能够通过与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克服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溶质分子逐渐分散到溶液中。
溶解能力与溶剂种类、温度以及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密切关系。
3. 溶剂的极性与溶解过程极性溶剂与极性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包括静电作用力和氢键作用力。
静电作用力是由于正负电荷之间的吸引力,而氢键作用力是指溶剂中较强的电负性原子与溶质中较弱的氢原子之间的作用力。
这些相互作用力使溶液中的溶质分子被溶剂包围,并形成溶解层。
4. 溶解过程中的熵变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脱离固态状态进入溶液中的过程会导致熵增加。
这种熵增加与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减弱有关。
当溶液达到平衡时,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并随机分布,熵的增加达到最大值。
溶解过程的熵变对于判断溶解是否有利或不利至关重要。
5. 溶解热与溶解过程溶解热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物质从固态转化为溶解液态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溶解热的大小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和强度有关。
溶解过程中,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时,释放热能,反之则吸收热能。
溶解热的计算有助于研究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6. 溶剂与溶质的化学反应在某些情况下,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引发化学反应。
这些反应往往导致溶液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产生新的化学物质。
这种相互作用增加了溶质溶解过程的复杂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结溶剂与溶质的相互作用对于溶液中的物质溶解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溶质与溶剂的质量百分比
溶质与溶剂的质量百分比溶质与溶剂的质量百分比是指溶质在溶液中所占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百分比。
溶质是指能够被溶解于溶剂中的物质,而溶剂则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介质。
在溶液中,溶质与溶剂之间相互作用,使得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并分散在溶剂中。
溶质与溶剂的质量百分比在很多实际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的饮料、药物、化妆品等都是溶液,而其中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百分比决定了它们的浓度和效果。
在工业生产中,对于溶液的浓度要求也很高,因为浓度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在计算溶质与溶剂的质量百分比时,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溶质质量百分比 = (溶质质量 / 溶液总质量) × 100%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计算出溶质与溶剂的质量百分比。
例如,如果一瓶饮料中含有10克的溶质A和90克的溶剂B,那么溶质A的质量百分比为:溶质A质量百分比 = (10克 / (10克 + 90克)) × 100% = 10%通过计算溶质与溶剂的质量百分比,我们可以了解到溶液的浓度情况。
溶液的浓度越高,溶质与溶剂的质量百分比就越大。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例来改变溶液的浓度。
溶质与溶剂的质量百分比还可以用于判断溶液的饱和程度。
当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百分比达到一定数值时,溶液就会达到饱和状态。
这是因为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相互溶解达到了动态平衡,即溶质的溶解速度等于溶质的析出速度。
通过测量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百分比,我们可以确定溶液是否饱和。
除了质量百分比,我们还可以使用体积百分比来表示溶质与溶剂的比例关系。
体积百分比是指溶质在溶液中所占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的百分比。
计算体积百分比的公式如下:溶质体积百分比 = (溶质体积 / 溶液总体积) × 100%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质量百分比还是体积百分比来表示溶质与溶剂的比例关系。
溶质与溶剂的质量百分比是衡量溶液浓度和饱和程度的重要指标。
溶剂溶液溶质的关系
溶剂溶液溶质的关系
溶剂、溶液、溶质是化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
在讨论这三个概念之前,需要先了解化学中溶解的基本原理。
化学中的溶解是指一个物质溶于另一个物质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例如,将盐溶于水中,就形成了盐水溶液。
溶剂是指将其他物质溶解在其中的物质,常见的溶剂包括水、乙醇、丙酮、二甲苯等。
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液是指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混合物。
一个溶液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溶质,它们可以相互溶解或不相互溶解。
根据溶解度的大小,有些溶质在溶液中可以存在于溶解态、游离态或沉淀态。
溶剂、溶液和溶质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下的公式表示:
溶液 = 溶剂 + 溶质
其中,溶剂作为溶液的主体,扮演着将溶质溶解的角色。
溶质溶于溶剂中,形成一个均匀的混合物,这个过程通常是放热的,因为溶质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释放出一定的能量。
溶液的浓度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示,例如摩尔浓度、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等。
其中,摩尔浓度是指一个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体积的比值;质量浓度是指一个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体积的比值;体积浓度是指一个溶液中溶质的体积与溶液体积的比值。
不同的浓度表示方式对应不同的实验操作,选择适当的表示方式可以更好地描述溶液的性质和行为。
在化学实验中,控制溶液的浓度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溶液过于稠密,副反应可能会发生,而如果太稀一些实验不可能完成。
因此,深入理解溶剂、溶液和溶质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
在实际操作中,按照实验设计,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溶质可以获得最佳的实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感觉哪些能力 有了提高?
老师寄语: 针对薄弱,迎面赶上,前面就是一片灿烂 的天空。同学们加油!你们准行。
食盐溶液中的离子运动
返回
维生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蔬菜 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生活中清洗蔬菜有 两种方法,先洗后切和先切后洗,你认为 哪一种合适?说明理由。
1、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溶剂一般是液体 3、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酒精
汽油等也可作溶剂。
一般不指明溶剂的溶液,都是以水做为溶剂
氯化钠溶解过程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是否改变?
实验步骤:
1、先测出水的温度 2、溶解后再测混合液的温度 3、计算温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实验结论:
洗发液是怎样去污的
把下列物质混合,能得到溶液的是( ) A.冰加到水中 B.植物油加到水中 C.碘加入酒精中 D.面粉加到水中
有一瓶蔗糖溶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下部的溶液比上面的甜 B.外界条件不变时,放置一段时间后一定有蔗 糖析出 C.上、中、下各部分的密度不同 D.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在水中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 D.溶液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
日常生活中的 溶液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根据溶液的名称,名称的前部分为溶质,后部分为 溶剂,如果不加以说明,通常提到的溶液是以水为
溶剂的溶液。
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碘酒 酒精溶液
碘(固体) 酒精(液体)
酒精(液体) 水(液体)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固体) 水(液体)
汽水
二氧化碳(气体) 水(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