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汇总.

合集下载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知识讲解45页文档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知识讲解45页文档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知识讲解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技术理论与技术方法

技术理论与技术方法
• 科学活动是认识活动,是通过知识的生产和交流进行的; • 技术活动是经济活动,是通过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进行的。 • 科学活动是物质转化为精神的过程,技术活动是精神转化
为物质的过程。
2.2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二、追求的目标不同
• 科学指向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要解决的问题是:“自然 界是怎样的?”
• 技术指向人的活动方式,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应当 怎样做?”
• 科学的目的是求真;技术的目的是求利。 • 科学无禁区, • 技术有禁区,这个禁区就是违背人性的研究与应用。
2.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三、面临的基本矛盾不同
• 科学的基本矛盾是已知与未知、真理与错误的矛盾; • 技术的基本矛盾是利与弊、投入与产出、低效与高效的矛盾。 • 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分辨是非、弄清真伪、坚持真理; • 技术的思维方式是权衡利弊、趋利避害,如何使低效变为高效 • 科学竞争是学术竞争,不同观点因为难以说服对方,所以长期
1.2 现代的认识
• “技术像一座山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 它的形象就不同。从一处看到的一小部分 面貌,当换一个位置观看时,这种面貌就 变得模糊起来,但另外一种印象仍然是清 晰的。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有可 能抓住它的部分本质内容,总还可以得到 一幅较小的图面。” ——美国社会学家奥格伯恩
奥格伯恩
(2)现代科学对技术的依赖关系日益加强
• 这主要表现在:现代技术的发展不仅给科学提供了越来越多 的研究课题和可供概括的研究资料,而且提供了更多的实验 设备和技术手段。
半导体理论 粒子物理学 宇称不守恒定律
(3)科学与技术“一体化”,形成了现代科学技术 的完整概论
• 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加强,一方面 使自然科学在学科门类上发展得更为齐全,形成了比较完整 的体系;另一方面使生产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复杂,为了直接 研究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研究新产品,创造新工艺等,在原 来应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工程技术这一学科门类。随着 工程技术的发展,单靠自然科学理论成果直接应用到工程技 术中去就不够了,这样使得解决工程技术内部的理论问题日 益迫切,于是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涌现出了大量的 “中介”学科,即技术科学。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2)目的的社会性——任何技术体系都是按照一 定的社会目的而构成,社会目的的要求不同,技 术体系的构成以及不同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 不同。社会目的是技术体系形成的重要前提。

如新中国对重工业技术体系的首先要求。
18
(3)构成的层次性——技术体系可以分为不同的层 次。如按规模大小划分,依次可分为国家的、部 门的、行业的、企业的、产品的技术体系等。层 次性表现出技术体系构成中成分范围的大小。 (4)环境的制约性——任何现实的技术体系都具 有地域性、民族性,都受时间、地理环境、人才 状况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因此,同一社会目的的 技术体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构成可以有相 当大的差别。
30
(3)运用的灵活性
技术是创造人工自然的手段,人工自然的多样性 决定了技术方法运用的灵活性。技术的服务对象 不同,产品就不同。技术产品的多样性和专用性 要求技术方案能灵活变通,局部的改变就能适应 多方面的需要。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可能有各种 各样的途径和设计方案。
(4)综合性
技术产品的社会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技术方法需要 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结合,它们之中包含着社会 和人文的种种问题。技术的创造和运用者对人及 社会因素的理解越深入,技术的效能越能充分得 到发挥。
9
3、潜在形态与现实形态的统一——技术有一个从潜 在形态(技术思想、发明、构思、方案设计)到 现实形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的 生产技术、工程技术)转化的过程;
10
4、中立性(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首先,技 术是一种中立的工具和手段;其次,任何技术都 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产生和服务的,目的性就包 含着价值内涵。技术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 一,内在价值取决于技术自身属性(技术是科学 原理的技术本质的界定

《自然辩证法》第三篇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第三篇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
8
中国石油大学
❖D. H. Rosenbloom:
▪ 技术是企业发展、生产、传达其产品和服务的知识、 诀窍、技艺的理论与实务和总和。技术可被具体化在 人、原料、设备、程序、物理过程上,而关键技术却 往往以隐含的型式存在,也即技术中最重要的部份(技 术人力与经验)常不易以手册或规则程序等方式展现。
❖ 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技术在与社会之间的作用关系 过程中所体现的性质或特征。
自然辩证法
17
中国石油大学
技术的工具性与价值负载性
❖ 技术的工具性指的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体系, 具有其作为达到人类目的的手段的作用。
▪ 对技术的工具性的强调,导致一种技术中性论的观点, 这就是简单地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每 一种技术都被用来解决特殊的问题或服务于人类特定 的目的;并进而认为技术是中性的,只是那些创造和 使用技术的人使得技术成为一种善的或恶的力量。
▪ 技术与工程
• 技术是一个静态概念,核心是知识,工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
15
中国石油大学
2、技术的本质特征
❖ 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 技术的工具性与价值负载性 ❖ 技术的有益性与有害性 ❖ 技术的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
自然辩证法
16
中国石油大学
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 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技术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 变换的自然过程中体现的性质或特征。
▪ 其次,技术发展也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技术社会的 目标是效率、秩序与理性。在技术社会这种科层制结 构之中,人失去了自主性、个体性与自由。甚至人与 人的关系也客观化与物化了。
自然辩证法
23
中国石油大学
▪ 技术的有害性带来了一种技术悲观主义的思想。这就 是技术破坏自然环境、推毁人类自由、腐蚀社会秩序。 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恶魔。甚至技术发展似乎并不是自 动地把人类导向一个幸福的天堂,相反却可能是在把 人类推入一个阴霾的地狱。

(自然辩证法)9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自然辩证法)9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三篇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技术观是关于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

技术方法论则是关于技术方法及其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

本篇以技术的本质和结构为逻辑起点,重点阐述技术认识论和技术方法论,分析技术价值和技术伦理问题,落脚于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和机制的探讨。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着重探讨技术的本质与技术的结构问题。

【案例与讨论】1O种新技术将改变世界美国《技术评论》认为,有十种新兴技术在不远的将来会产生巨大影响。

这些技术是全新的,很快就可以改变计算、医疗、制造、运输和能源基础设施。

1.无线传唤器网络。

2002年夏季,研究人员把许多被称为“尘埃”的很小的监控装置装到了有海燕巢的洞穴中。

这些装置的尺寸只有一对1号电池那么大,并且装备了一个处理器,一个小量计算机存储器和监控光、湿度、压力和热量的传感器。

这些“尘埃”还预示着一个到处是以电池为电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未来,这些传感器可监控环境、机器甚至人类自己。

2.可注入组织工程。

在美国,每年有7O万患者要做关节替换手术。

这些用人造关节来取代膝关节或髋关节的手术是高度入侵性的,因此很多患者尽可能地推迟手术。

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师埃利西芙开发了一种方法来注射关节,用的是特殊设计的聚合物、细胞和生长刺激剂的混合物,这些混合物可以凝固并形成健康组织。

尽管大部分可注入系统的研究都集中在软骨和骨上,但观察家们认为,这项技术应该可扩展到如肝脏和心脏的组织。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替代一个器官的致病部分或增强其功能。

在出现心力衰竭时,不是打开胸腔植入一个人造瓣膜或肌肉组织,而是简单地注入合适的细胞和作为生长信号的物质的混合物就可以了。

3.纳米太阳能电池。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家阿利维萨特斯制造的原型太阳能电池由厚度仅为200纳米的纳米棒聚合物复合材料薄片组成。

当阳光照到这些薄片时,它们就吸收光子,激发在复合材料中占90%的聚合物和纳米棒中的电子,结果在电极产生了有用的电流。

(010级学生)第三编技术观、技术方法论

(010级学生)第三编技术观、技术方法论
11
二、技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技术认识的过程包括: 现代技术认识的过程包括: 科学研究过程,即科学理论 试验 技术理论; 试验—技术理论 科学研究过程,即科学理论—试验 技术理论; 技术开发过程,即技术理论—研究开发 技术应用。 研究开发—技术应用 技术开发过程,即技术理论 研究开发 技术应用。 上述过程可具体分为下列诸环节: 上述过程可具体分为下列诸环节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可行性研究|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可行性研究| 设计|模型|检验|计划|生产| 设计|模型|检验|计划|生产|评估
9
2.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 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是精神生产 技术是改造世界,是现实生产力。 力;技术是改造世界,是现实生产力。技术认识和科学 认识作为两种独立的认识形式,在认识的原则、目的、 认识作为两种独立的认识形式,在认识的原则、目的、 对象、成果、过程、方法与评价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 对象、成果、过程、方法与评价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 3.技术认识的基本特征 技术认识的基本特征 ⑴科学性。这是指技术认识要以科学的规律为依据, 科学性。这是指技术认识要以科学的规律为依据, 它是实现技术认识目的必要的前提。 它是实现技术认识目的必要的前提。 ⑵价值性。这是指技术认识是按照人的需要认识与 价值性。 改变自然的活也随之改变。 事物也随之改变。
10
⑶实践性。这是指技术认识过程中最终要落实到改 实践性。这是指技术认识过程中最终要落实到改 造现存事物,以适合人们的需要上, 造现存事物,以适合人们的需要上,它具有明确的实践 指向性。 指向性。 ⑷综合性。这是指技术认识一般要运用多个学科的 综合性。这是指技术认识一般要运用多个学科的 知识去解决技术实践中的问题, 知识去解决技术实践中的问题,这种综合性和复杂性反 映出技术认识和科学认识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即 映出技术认识和科学认识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特点, 前者偏重于综合,而后者偏重于分析。 前者偏重于综合,而后者偏重于分析。 ⑸实用性。这是指技术认识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实践 实用性。这是指技术认识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实践 需要, 目的”已成为技术认识的内在要素, 需要,“目的”已成为技术认识的内在要素,成为技术 能否达到要求的必要指标。 能否达到要求的必要指标。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共61页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共61页

第二节 技术的预测和评估
一、技术预测 1、技术预测概念 指国家、企业或研究部门为实现特定目的,
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根据某项技术或技 术体系过去与现在的状况,推断其未来发 展趋势的过程。
2、技术预测的基本步骤
提出课题和任务——调查、收集和整理资 料——建立预测模型——确定预测方法— —评定预测结果——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
– 影响分析:最关键阶段,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还 包括次级影响乃至3级或多级影响。
– 研究对策:针对非容忍性影响,研究或减少这种 影响的可能性和所需条件,以及创造这种条件的 可能性。
– 综合评估:系统分析,权衡利弊,与其它技术比较, 得出关于该技术进行研究开发的综合评价。
第三节 技术方案的构思和设计
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 联结而组成的系统。 • 功能整体性、目的的社会性、构成的层次 性、环境的制约性
技术历史上的三次技术体系更迭 • 18世纪末-19世纪初,蒸汽机技术。 •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电力和内
燃机技术。 • 20世纪4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
二、技术的结构
– 跨学科性:涉及到技术应用的广泛社会后果和政策选择,多学 科专家乃至公众参加。
– 中立性:评估应当客观;把评估与直接制定政策的权力和职 责分开,要求评估人独立于该技术项目负责人和参与人的利 益。
– 批判性:评估本质上是批判性的,是对技术的社会的、伦理的 批判。
技术评估的一般程序
– 资料准备:包括目的、内容、背景、有关的社会、 经济、环境、资源等。
二、技术评估
1、概念。技术评估是采用科学方法预先从各 个方面系统地对相关技术的利弊得失进行 综合评价的活动。
2、技术评估的特点
– 系统性(整体性):不仅重视技术开发带来的利益,同时更注 意那些潜在、高次级、不可逆影响,社会总体效益。

第三章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第三章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其次,技术是一种影响社会价值的实质性的力量,这种力 量可以冲破以往传统的和现存的制度、体制、文化、人际交往 关系和意识形态等体系。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技术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况。人类创造了技 术,但同时也为技术所创造。 ②随着技术与科学、工业研究和工业利用结合成一个整体, 技术与科学已作为第一位的生产力纳入到经济与政治系统 之中。技术已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 ③技术执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在现代工业社会,技术与 科学已经取代传统的神话和宗教而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形式,一种一切社会活动赖以合法化的基础。 ④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传统文化与价值的崩溃与断裂。 ⑤技术的发展造成了知识与生活世界的分裂。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现代的“技术”——物质手段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能够代替人类劳动的机器被制造出来 了。以前单靠经验、技能不能办到的事,现在由于机器的工作而 能够容易地办到了。 机器作为一种劳动手段,扩大了人的体力,仿佛延长了人体 的四肢器官,补充和强化了人的技能、技巧。 由此,机器,包括它的初级形式——工具,在人类劳动活动 中所起的重大作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们在使用“技术”一词的时候,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把机器 和工具等物质手段包括进去,认为技术是劳动手段的总和, 是人 类活动手段的总和,是所有劳动手段和工艺的总和。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4、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技术与科学的联系: 科学认识自然是技术改造自然的前提,技术改造自然是科学认 识自然的最终目的。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价值 的进一步实现。 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科学 会研究技术提出的问题,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技术也会研究科 学提出的问题,应用一定的科学知识。 现代科学与技术日趋一体化。科学日趋技术化,技术日趋科学 化。

第三章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第三章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4
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本质的界定
• 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 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 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 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体现出以下 整体性的内容: (1)技术涉及目的; (2)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干预和能动实践; (3)技术涉及物质装置; (4)技术涉及技艺; (5)技术涉及知识; (6)技术是一种可操作性的体系。
31
2、科学方法与技术方法之比较
联系: 都存在对已有成果的应用和继承;都具有实践基础;都具 备可操作性、规则性即对规律的适应性;都存在对信息资 料的搜集和调研;数据的分析、处理、综合;都存在非逻 辑思维:想象、猜测与灵感。 区别: 科学是创造人化自然的过程,技术是创造人工自然的 过程,从整体上,科学研究扬弃了经验方法,崇尚理性方 法,形成了实验、归纳、假说——演绎,猜测——证实与 证伪等理性的方法论体系。而技术方法中保留了经验方法, 崇尚实践方法。因此技术方法论体系中包括了试验、试错、 方案评价与选择、设计手法、技术的人文评价、美学标准 等带有明显主观性和经验性的东西。 32
21
三种技术结构形态
技术结构 知识类型 手段方式 技能形态
经验型技术结构
经验知识
手工工具
手工性经验技能
实体型技术结构
半经验半理论知识
机器
机械性经验技能
知识型技术结构
理论知识
自控装置
知识性经验技能
22
技术结构的模式演化
• 古代单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 • 近代双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实体型技 术结构 • 现代三相技术结构:经验型+实体型+知识型技 术结构 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模式就是从单相技术结构向 双相技术结构和三相技术结构逐步强化的过程。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6、价值负Fra bibliotek上的中立性与价值性
技术中立论与技术价值论。前者认为技术 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在政治、 文化、伦理上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本身是 价值中立的。后者则认为,任何技术本身都蕴 含着一定的善恶、对错甚至好坏的价值取向。
个人观点
毛牧然,陈凡.论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的演 化模式——兼论对以往技术本身价值负荷理 论的发展[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9).
第二,“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0页。 )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在马克思看来,由于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 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他 说:“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 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第472-473页。 )从历史上看,正是技术的发展促 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存在形态上的物质性和精神性
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或 “能动关系”,它不仅表现在物质生产过程 中,是实践中改造自然的资料和手段,包含 着物质因素;同时,技术还是“运用于实践 的科学”,是“怎样生产”的“特殊的方式 和方法”或“操作方法的知识”,即实践的 知识体。
3、外在体现上的主体性和客体性
“劳动手段说”认为技术是劳动手段的总 和,是人类活动手段的总和,是所有劳动手段 和工艺的总和,代表人物为户坂润、相川春喜 等人。
这些观点各有特点,需要用马克思 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
(二)技术的特征
1、固有属性上的自然性和社会性 2、存在形态上的物质性和精神性 3、外在体现上的主体性和客体性 4、演化变迁上的跃迁性和累积性 5、作用范围的上国际性与民族性 6、价值负载上的中立性与价值性

最后一节课

最后一节课
1.技术的概念
“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τ ε ′χ γ η ”(techne),意为 技艺、技能、技巧、本领、手艺等。在17 世纪初,人们 把techne与logos(言辞、说话)结合起来,形成了 technology一词。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18世 纪末,狄德罗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中,把技术定义为 “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 合的体系”。我国1994年编纂的《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 定义为“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 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 然系统的活动的手段和方法。”
③综合性。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 它不仅包括在发明创造、引进、消化和吸收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新 产品、新工艺的科技活动,而且还包括把成果转化为商业化生产经 营的经济活动和市场活动。因此,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科学技 术能力,而且是技术与经济、文化、组织和管理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
第二节
2.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技术与科学的联系 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二者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促 进,共同发展的。一方面科学理论通过技术科学、 实用技术转化物质生产力;另一方面,生产活动不 仅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设备和物质条件,而且也通 过实用技术和技术科学的发展,不断向基础科学研 究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要求,促进基础科学理论的 发展。
1 2
科学
技术
目的和任务
认识客观世界
是什么、为什么
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
做什么、怎样做 由一般到个别 理论到实践 精神到物质
工作过程
由个别到一般 实践到理论 物质到精神

3
探索性强

第六讲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第六讲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第六讲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谢瑜
主要内容
1、技术的本质与特征 2、技术价值与技术伦理 3、创造性思维方法 4、技术创新
一、技术的本质与特征
1、技术及其含义的演变 、
在技术演进的不同时期,这三个要素在技术活动中扮 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实物形态是客观的技术存在物,是技术活动展开的物 质基础; 操作形态存在于驾驭或控制物化技术体系的主体之中, 渗透于技术活动的全过程; 知识形态是关于生产过程和操作方法的机制或规律性 的阐述,是技术活动的灵魂。
直觉和灵感的方法论意义 在于,它们是创造
性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发挥科学认识主体 思维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因而是科学发现与 技术发明过程中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和形成 新假说、提出新模型的基本途径之一。
爱因斯坦:“我相信直觉和灵感。” ——爱因斯坦文集,第I卷,284页
直觉、灵感从何而来?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 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 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 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拓展思维训练
这 条 裤 子 怎 么 回 事?
拓展思维训练
这样的台阶怎么啦?
拓展思维训练
(2)技术运行的风险 )
技术风险就是技术运行过程中潜伏的种种危险,可视 为技术负效应的具体表现。 从结构上看,技术系统的正常运转与功能障碍之间是 不对称的。 从设计角度看,许多技术系统本身就存在着先天不足。 从技术系统内部看,技术风险来自于操纵者与物化技 术因素两个方面。 技术系统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技术系统的正常 运转。
2、技术的定义 、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24
技术方法的主要特点: ①有更强的功利性和实践性。 ②有更强的社会性。 ③有更强的综合性。
25
(二)技术的预测和评估
1.技术预测 1)技术预测及其基本步骤 2)技术预测的基本方法 2.技术评估的特点、程序和方法 1)技术评估的特点 2)技术评估的程序 3)技术评估的常用方法
26
1 、技术预测及其基本步骤 1 ) 技术预测
20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科学理论经过技术理论转化为现实 生产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⑴ 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 成人工自然的原理与方法。 ⑵ 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制造出 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理论的实施制造出人 工自然。 ⑶ 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 术理论的应用。
技术预测是根据技术过去、现在的发展和状 态,总结并寻求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以借此预 测技术未来发展和状态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
27
2)技术预测的基本步骤:
⑴提出(预测)课题和任务。 ⑵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
⑶建立预测模型。
⑷确定预测方法。
⑸评定预测结果。
⑹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
28
3)技术预测的基本方法
18
基础研究:对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探索,其 成果在短期内收不到经济效益。 应用研究:技术原理提出或基于原理的技术 发明,目的是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开发研究: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在现实中运 用并发展应用研究成果,选择和寻求各种形式 的技术原理、方法及工艺方案,使这些方案能 在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中加以应用和推广。
Part 4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一、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二、技术认识与技术方法
三、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方法论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社会教育观 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就是要把科学技术教育置 于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之中,它鼓励学生们关注社 会问题,例如核技术、化学技术、克隆技术等带 来的社会伦理问题都是STS教育关心的核心问题。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人本教育观 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倡导向人的回归。“以人 为本”是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核心思想,它 要求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学习科学 的热情,培养他们运用科学的习惯,形成谨慎处 理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态度。
1.加强实验探索 实验是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拓展课外实习 除鼓励学生多做实验之外,还要为学生创造各 种实习机会。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理念在邻近学科 中的体现 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并不是要用一种新的教 育来取代传统的科学教育,它只是要把一种新 的理念融汇到传统的教育之中,其目标在于培 养具有一定的科技素养、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 负责任的公民,因此它并不是与传统的科学教 育完全对立的。
一教师应通过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二教师应通过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三教师应通过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四教师应通过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五教师应通过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第三节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课程一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课程设置原则sts教育要把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既考虑当代科技发展对社会提出的要求又顾及科学技术对社会问题的回应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课程目标
(一)科学课程的教学和培养目标 1.建立联系和过程的观念 这一部分要求学生们能够掌握系统的观念, 认识到事物之间动态的、整体的联系。 (1)掌握系统的观念。 (2)使用和改造各种模型。 2.培养分析、判断和交流能力 (l)鼓励学生们结合生活经验对物体、生命体 和事件进行提间。 (2)制定研究计划。 (3)分析研究结果。 (4)对论点进行交流和辩护。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81页文档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81页文档
60、人民的幸福是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81

第五讲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第五讲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创新是人类社会中摒弃旧事物、旧思想、旧方法,把
新设想、新成果成功实施获得更高效益的运作过程。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制将创新行为分为四大类:知识创
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 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 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 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 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 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
这一描述蕴含的意思大致有这么几层:
1、技术离不开科学的理论。
技术必须建立在人对自然的真理性认识之上, 要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决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
一切巫术,占星术都没有科学理论可作为支 撑,游离于科学定律之外,因此不能称之为技术 。
技术离不开科学理论知识的另一层含义是指 技术需要人的理性,不能以本能来解释技术。否 则动物也会变成技术的拥有者。
2、人的实践经验以及由此获得的技术能力也是技 术的一个部分。
从技术史的历史考察中,我们知道最早的技术 起源于经验,通过实践人们总结出各种经验规则 ,工艺方法。例如为了穿衣必须织布,而按经纬 方向编织棉线的技术原理,就从实践经验中获得 的。
通过实践积累经验,人就获得了能力,这种能 力是技术活动的主体人所特有的,是人的能动性 的突出表现。它与理论知识有关联,但不是一种 简单的正比关系。读了万卷书却完全脱离技术活 动的人就难以具备技术能力。
第五讲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一、什么是技术
1.3 对技术的本质的界定 尽管关于技术的本质的观点众说纷纭,而且至
今还不能得到一致的结论。但我们在这里讨论技术的 定义主要从狭义上来把握,是指那些应用于自然,并 使天然自然改造成人工自然的技术,即工程技术。我 们倾向于对技术的本质特征作如下的描述 : 技术是科学理论,实践经验和物质设备在社会生产中 动态整合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技术的本质
17世纪初,人们把techne同logos结合起来, 形成 technology (技术)一词。 18 世纪狄德罗 把技术定义为“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 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 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 techne ,意为技艺、 手艺、技能、本领。 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战国时的 《考工记》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 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关于生产过程和操作方 关于生产过程和操作 法规范化的描述或记载。 方法的机制和规律性的 阐述。
12
5.技术的分类
1 )按实践领域分为:自然技术、社会技术 和人的技术 2 )自然技术分为:实验技术、专业技术、 工程技术、生产技术 3 )按基本运动形式分为:机械技术、物理 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 4)生产技术分类:工业技术、农业技术
19 世纪中叶以前,科学和技术基本处 这一过程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 于分离的状态,它们有着各自的独特文 发(简称“研究与开发” )为核心, 化传统,各自独立地发挥社会作用。第 即以“为增加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 二次科学革命以来,出现了科学走在前 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运用而进行的系 面,科学与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统地、创造性的工作”为核心。一般 新局面,形成了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 经过三个环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化的过程。 和开发研究。
Part 4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一、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二、技术认识与技术方法
三、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
四、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1
一、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一)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1.技术的本质 2.(自然)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 3.技术的特征 (二)技术的构成和分类
1.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2.技术的分类
3.技术系统
19
与科学研究的三个环节相应的是科学技术的 三个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
对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认识,包括天 文学、地质学、理学、物理学、化学、 研究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中的共同性规律, 生物学以及作为各门科学的工具和方法 对象大部分是技术产品,即人工自然,目的 工程活动中所运用的技术或为工程活动服务的 的数学。具有非保密性,与生产实践的 是形成技术理论,把认识自然的理论转化为 技术,是具体地研究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如何转 关系一般较为间接。 改造自然的能力。 化为生产力的原则和方法,是工程和技术的统一 体。与社会现实最接近。
18
基础研究:对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探索,其 成果在短期内收不到经济效益。 应用研究:技术原理提出或基于原理的技术 发明,目的是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开发研究: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在现实中运 用并发展应用研究成果,选择和寻求各种形式 的技术原理、方法及工艺方案,使这些方案能 在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中加以应用和推广。
10
2)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
主要是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 观性技术要素。 按被操作和不被操作分为“活技术”(在劳 动过程中的技术手段)和“死技术”(不在劳 动过程中的技术成果或技术对象)。
11
3)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
主要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是现代技 术构成中的主导因素。 技术知识:人类在劳动中掌握的技术经验和 理论,有两种表现形式: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13
4)生产技术分类: 根据生产中改造对象分为:物质材料技术、 动力能源技术、信息通讯技术; 根据生产过程分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信息产业生产过程中 的技术、航海技术、宇航技术等; 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部门集中的程度分为: 劳动密集型技术、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 型技术。
3
技 术
在现代社会,技术就是人们为了满足社 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 然的实践中所创造和运用的劳动手段、工 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活动和技术 成果。
4
2.(自然)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
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理论性认识,技术则是 改造世界的手段和经验。
科学与技术的目的、功能、动机、方法、价 值等均不同。
(一)现代技术认识的特点 (二)技术的预测和评估
(三)技术方案的构思和设计
(四)技术方案的试验和实施
16
(一)现代技术认识的特点
1.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融合 ——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2.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 3.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
4.技术方法及其特点
17
1.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融合 ——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不确定的、长远的 较弱 自由探索 实验,归纳,分析,推理
直接的、现实的
确定的、近期的 较强 目标明确 实验,综合,想象,试错
完成期限
较长,难以严格约束
较短,有明确规定
6
科学与技术又有共同的本质:反映人对自然 的能动关系。(科学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的 认识与反映关系;技术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 的控制和改造关系。)
7
3.技术的特征
1)自然性和Biblioteka 会性2)物质性和精神性3)中立性和价值性
4)主体性和客体性 5)跃迁性和累积性
8
4.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1)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 2)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
3)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
9
1)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
主要是经验和技能(以技术知识、劳动工具 和经验为基础,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 活动能力,包括技巧、诀窍等实际知识)。 不同时期或时代的经验、技能不同。
20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科学理论经过技术理论转化为现实 生产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⑴ 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 成人工自然的原理与方法。 ⑵ 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制造出 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理论的实施制造出人 工自然。 ⑶ 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 术理论的应用。
5
(自然)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
项目 目的任务 科学 认识客观世界 技术 变革客观世界
活动过程
形态
实践→认识,探索性 强,个体性明显
概念、原理、理论、 学说等
认识→实践,计划性 强,协作性明显
可操作的知识及知识 的物化
与生产的关系
对经济社会的作用 与政法等的相关性 研究 特征 选题 主要方法
间接的、潜在的
14
6.技术系统
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也就是技术不断进化的 历史,而各种技术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结成 了一个整体或体系,即技术系统。 技术体系或系统是技术在社会中的现实存在 方式,是依据自然规律、技术规范和各种社会 因素制约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综合社会功 能的社会技术大系统。
15
二、技术认识与技术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