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合集下载

技术理论与技术方法

技术理论与技术方法
• 科学活动是认识活动,是通过知识的生产和交流进行的; • 技术活动是经济活动,是通过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进行的。 • 科学活动是物质转化为精神的过程,技术活动是精神转化
为物质的过程。
2.2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二、追求的目标不同
• 科学指向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要解决的问题是:“自然 界是怎样的?”
• 技术指向人的活动方式,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应当 怎样做?”
• 科学的目的是求真;技术的目的是求利。 • 科学无禁区, • 技术有禁区,这个禁区就是违背人性的研究与应用。
2.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三、面临的基本矛盾不同
• 科学的基本矛盾是已知与未知、真理与错误的矛盾; • 技术的基本矛盾是利与弊、投入与产出、低效与高效的矛盾。 • 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分辨是非、弄清真伪、坚持真理; • 技术的思维方式是权衡利弊、趋利避害,如何使低效变为高效 • 科学竞争是学术竞争,不同观点因为难以说服对方,所以长期
1.2 现代的认识
• “技术像一座山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 它的形象就不同。从一处看到的一小部分 面貌,当换一个位置观看时,这种面貌就 变得模糊起来,但另外一种印象仍然是清 晰的。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有可 能抓住它的部分本质内容,总还可以得到 一幅较小的图面。” ——美国社会学家奥格伯恩
奥格伯恩
(2)现代科学对技术的依赖关系日益加强
• 这主要表现在:现代技术的发展不仅给科学提供了越来越多 的研究课题和可供概括的研究资料,而且提供了更多的实验 设备和技术手段。
半导体理论 粒子物理学 宇称不守恒定律
(3)科学与技术“一体化”,形成了现代科学技术 的完整概论
• 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加强,一方面 使自然科学在学科门类上发展得更为齐全,形成了比较完整 的体系;另一方面使生产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复杂,为了直接 研究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研究新产品,创造新工艺等,在原 来应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工程技术这一学科门类。随着 工程技术的发展,单靠自然科学理论成果直接应用到工程技 术中去就不够了,这样使得解决工程技术内部的理论问题日 益迫切,于是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涌现出了大量的 “中介”学科,即技术科学。

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研究方法论

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研究方法论

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研究方法论
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研究方法论,是指在研究自然科学时,所采用的哲学观点和研究方法。

这个方法论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是推动科学研究不断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然观主要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理解和解释。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应该抱着一种自然观,即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有自己的规律和本质,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研究和发现。

这种自然观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指导科学研究的核心。

科学技术观则是指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科学技术观的核心是科学与技术的互动关系,即科学研究的成果与技术应用的关系。

在这种观念下,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

科学研究方法论则是指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科学研究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和推动。

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核心是实证主义和假说论。

通过观察、实验、测量等方法来获取真实的事实,并通过假说和验证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

在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下,科学研究者可以更加
准确地把握科学研究的目的和方向,采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来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推进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科学研究者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观念和方法,以应对科学研究的新挑战。

(自然辩证法)9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自然辩证法)9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三篇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技术观是关于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

技术方法论则是关于技术方法及其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

本篇以技术的本质和结构为逻辑起点,重点阐述技术认识论和技术方法论,分析技术价值和技术伦理问题,落脚于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和机制的探讨。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着重探讨技术的本质与技术的结构问题。

【案例与讨论】1O种新技术将改变世界美国《技术评论》认为,有十种新兴技术在不远的将来会产生巨大影响。

这些技术是全新的,很快就可以改变计算、医疗、制造、运输和能源基础设施。

1.无线传唤器网络。

2002年夏季,研究人员把许多被称为“尘埃”的很小的监控装置装到了有海燕巢的洞穴中。

这些装置的尺寸只有一对1号电池那么大,并且装备了一个处理器,一个小量计算机存储器和监控光、湿度、压力和热量的传感器。

这些“尘埃”还预示着一个到处是以电池为电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未来,这些传感器可监控环境、机器甚至人类自己。

2.可注入组织工程。

在美国,每年有7O万患者要做关节替换手术。

这些用人造关节来取代膝关节或髋关节的手术是高度入侵性的,因此很多患者尽可能地推迟手术。

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师埃利西芙开发了一种方法来注射关节,用的是特殊设计的聚合物、细胞和生长刺激剂的混合物,这些混合物可以凝固并形成健康组织。

尽管大部分可注入系统的研究都集中在软骨和骨上,但观察家们认为,这项技术应该可扩展到如肝脏和心脏的组织。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替代一个器官的致病部分或增强其功能。

在出现心力衰竭时,不是打开胸腔植入一个人造瓣膜或肌肉组织,而是简单地注入合适的细胞和作为生长信号的物质的混合物就可以了。

3.纳米太阳能电池。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家阿利维萨特斯制造的原型太阳能电池由厚度仅为200纳米的纳米棒聚合物复合材料薄片组成。

当阳光照到这些薄片时,它们就吸收光子,激发在复合材料中占90%的聚合物和纳米棒中的电子,结果在电极产生了有用的电流。

(010级学生)第三编技术观、技术方法论

(010级学生)第三编技术观、技术方法论
11
二、技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技术认识的过程包括: 现代技术认识的过程包括: 科学研究过程,即科学理论 试验 技术理论; 试验—技术理论 科学研究过程,即科学理论—试验 技术理论; 技术开发过程,即技术理论—研究开发 技术应用。 研究开发—技术应用 技术开发过程,即技术理论 研究开发 技术应用。 上述过程可具体分为下列诸环节: 上述过程可具体分为下列诸环节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可行性研究|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可行性研究| 设计|模型|检验|计划|生产| 设计|模型|检验|计划|生产|评估
9
2.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 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是精神生产 技术是改造世界,是现实生产力。 力;技术是改造世界,是现实生产力。技术认识和科学 认识作为两种独立的认识形式,在认识的原则、目的、 认识作为两种独立的认识形式,在认识的原则、目的、 对象、成果、过程、方法与评价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 对象、成果、过程、方法与评价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 3.技术认识的基本特征 技术认识的基本特征 ⑴科学性。这是指技术认识要以科学的规律为依据, 科学性。这是指技术认识要以科学的规律为依据, 它是实现技术认识目的必要的前提。 它是实现技术认识目的必要的前提。 ⑵价值性。这是指技术认识是按照人的需要认识与 价值性。 改变自然的活也随之改变。 事物也随之改变。
10
⑶实践性。这是指技术认识过程中最终要落实到改 实践性。这是指技术认识过程中最终要落实到改 造现存事物,以适合人们的需要上, 造现存事物,以适合人们的需要上,它具有明确的实践 指向性。 指向性。 ⑷综合性。这是指技术认识一般要运用多个学科的 综合性。这是指技术认识一般要运用多个学科的 知识去解决技术实践中的问题, 知识去解决技术实践中的问题,这种综合性和复杂性反 映出技术认识和科学认识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即 映出技术认识和科学认识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特点, 前者偏重于综合,而后者偏重于分析。 前者偏重于综合,而后者偏重于分析。 ⑸实用性。这是指技术认识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实践 实用性。这是指技术认识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实践 需要, 目的”已成为技术认识的内在要素, 需要,“目的”已成为技术认识的内在要素,成为技术 能否达到要求的必要指标。 能否达到要求的必要指标。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及其基本内容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及其基本内容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及其基本内容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自然观是建立在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

2.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的总体看法,是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基本观点。

3.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技术的总体看法,是关于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基本观点。

4. 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是指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包括科学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关系。

5. 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是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包括科学技术的起源、发展、变革、成就、人物、事件等。

6. 自然辩证法诸问题:自然辩证法诸问题是指自然辩证法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科学与伪科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等。

以上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体系。

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研究方法论

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研究方法论

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研究方法论
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研究方法论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是科学家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原则。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观是指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这两个观点在科学研究方法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自然观是指科学家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对自然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从而逐渐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

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客观真实、科学严谨的原则,以确保科学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科学技术观是指科学家们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科学家们通过科学研究不断地创新和发明科学技术,应用科学技术解决现实问题。

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科学伦理、合法合规、安全可控的原则,以确保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

在科学研究方法论中,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

科学家们必须同时遵循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的原则,才能进行精准、有效的科学研究。

科学家们还需要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如科学方法的规范和严谨性、科学数据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科学成果的公开和共享等,以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总之,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研究方法论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科学家们必须遵循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的原则,同时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才能进行精准、有效的科学研究。

只有不断地创新和进步,才能推动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技术的本质

技术的本质

第三篇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第八章技术的本质与构成技术哲学技术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技术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如何?即技术价值问题.技术进步的机制如何?其发展过程的根本特点是什么?即技术发展的模式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一)技术的界定——什么是技术?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意指“工艺”、“技能”古汉语中——“技”除有时指某种艺术之外,主要泛指才能、本领,其中隐含着“技”对主体的依赖性。

“术”的意思则更为广泛,凡是能用于达到目的的均可称为术。

可见,方法、手段、策略、方术、计谋、权术都统称“术”。

技术定义上的分歧“对技术作整体考察的人们中间,似乎根本没有完全相同的技术定义。

”贝克:技术是通过智慧对自然的改造艾斯:技术是赋予人的意志以物质形式的一切东西德索尔:技术是通过自然资源的有目的的造型和处理而从思想中引出的现实。

汤德尔:技术是作为主体的人为改变世界的某些特征以便达到一定目标而置于自己同客观世界之间的东西。

(18世纪*狄德罗)技术——就是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目标而协同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埃吕尔:技术是合理的,有效活动的总和,是秩序、模式和机制的总和。

……是一切人类活动领域中通过理性得到的具有绝对有效性的各种方法的整体。

技术定义上的分歧技术的现有解释多种多样,如把技术说成是“感觉运动技巧”(费布里曼提出)、“应用科学”(本奇提出)、“设计”(工程师们自己提出)、“效能”(巴文克和斯考利莫斯基提出)、“理性有效行为”(埃卢尔提出)、“中间方法”(贾斯柏斯提出)、“以经济为目的的方法”(古特尔—奥特林费尔德和其他经济学家提出)、“实现社会目的的手段”(贾维尔提出)、“适应人类需要的环境控制”(卡本特提出)、“人的解放”(迈希恩和马可费森提出)、“迫使自然暴露本质的手段”(黑德格提出)等,某些解释在字面上都明显不同。

但即使把这些都考虑在内,也还有很多其他的定义。

资料来源:邹珊刚.技术与技术哲学.247页.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年1、技术的狭义与广义界定广义定义:技术是按照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来控制、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方法和知识等活动方式的总和。

第三章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第三章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4
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本质的界定
• 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 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 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 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体现出以下 整体性的内容: (1)技术涉及目的; (2)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干预和能动实践; (3)技术涉及物质装置; (4)技术涉及技艺; (5)技术涉及知识; (6)技术是一种可操作性的体系。
31
2、科学方法与技术方法之比较
联系: 都存在对已有成果的应用和继承;都具有实践基础;都具 备可操作性、规则性即对规律的适应性;都存在对信息资 料的搜集和调研;数据的分析、处理、综合;都存在非逻 辑思维:想象、猜测与灵感。 区别: 科学是创造人化自然的过程,技术是创造人工自然的 过程,从整体上,科学研究扬弃了经验方法,崇尚理性方 法,形成了实验、归纳、假说——演绎,猜测——证实与 证伪等理性的方法论体系。而技术方法中保留了经验方法, 崇尚实践方法。因此技术方法论体系中包括了试验、试错、 方案评价与选择、设计手法、技术的人文评价、美学标准 等带有明显主观性和经验性的东西。 32
21
三种技术结构形态
技术结构 知识类型 手段方式 技能形态
经验型技术结构
经验知识
手工工具
手工性经验技能
实体型技术结构
半经验半理论知识
机器
机械性经验技能
知识型技术结构
理论知识
自控装置
知识性经验技能
22
技术结构的模式演化
• 古代单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 • 近代双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实体型技 术结构 • 现代三相技术结构:经验型+实体型+知识型技 术结构 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模式就是从单相技术结构向 双相技术结构和三相技术结构逐步强化的过程。

最后一节课

最后一节课
1.技术的概念
“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τ ε ′χ γ η ”(techne),意为 技艺、技能、技巧、本领、手艺等。在17 世纪初,人们 把techne与logos(言辞、说话)结合起来,形成了 technology一词。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18世 纪末,狄德罗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中,把技术定义为 “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 合的体系”。我国1994年编纂的《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 定义为“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 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 然系统的活动的手段和方法。”
③综合性。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 它不仅包括在发明创造、引进、消化和吸收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新 产品、新工艺的科技活动,而且还包括把成果转化为商业化生产经 营的经济活动和市场活动。因此,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科学技 术能力,而且是技术与经济、文化、组织和管理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
第二节
2.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技术与科学的联系 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二者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促 进,共同发展的。一方面科学理论通过技术科学、 实用技术转化物质生产力;另一方面,生产活动不 仅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设备和物质条件,而且也通 过实用技术和技术科学的发展,不断向基础科学研 究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要求,促进基础科学理论的 发展。
1 2
科学
技术
目的和任务
认识客观世界
是什么、为什么
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
做什么、怎样做 由一般到个别 理论到实践 精神到物质
工作过程
由个别到一般 实践到理论 物质到精神

3
探索性强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第三编
一、什么是技术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一)、技术的概念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 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 物方式方法的总和。 物方式方法的总和。 技术 内容 技术活动 技术成果 技术理论 技术工艺 技术产品
(3)、识密集型技术
四、技术发展的模式 )、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 (一)、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 1、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 技术发展的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技术发展的 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 技术目的是在技术上为实现社会需求而对技 术发展的方向和技术系统的功能所作的设定。 术发展的方向和技术系统的功能所作的设定。 社会需要 影响技术目的 确定的因素 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 技术手段是为了达到一定技术目的而采取的 具体的方法,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 具体的方法, 具的活动方式。 具的活动方式。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之间相互制约、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技术的渐进形式 (二)、技术发展的基本形式 二、 技术的跃进形式 技术的渐进形式指在技术基本原理不变的 情况下的局部性改良, 情况下的局部性改良,具体表现为一般性技术 发明、技术改造、技术综合、技术转移。 发明、技术改造、技术综合、技术转移。 技术的跃进形式指技术原理性的发展引起 的技术上的创新、技术结构模式的创新。 的技术上的创新、技术结构模式的创新。 (三)、外国学者对技术发展模式的探索 三、 1、技术时代更替模式 日本石古清干 、技术时代更替模式(日本石古清干 日本石古清干) 2、技术阶段性发展模式 日本星野芳朗 、技术阶段性发展模式(日本星野芳朗 日本星野芳朗) 3、技术梯度递进模式和技术跃升模式 、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24
技术方法的主要特点: ①有更强的功利性和实践性。 ②有更强的社会性。 ③有更强的综合性。
25
(二)技术的预测和评估
1.技术预测 1)技术预测及其基本步骤 2)技术预测的基本方法 2.技术评估的特点、程序和方法 1)技术评估的特点 2)技术评估的程序 3)技术评估的常用方法
26
1 、技术预测及其基本步骤 1 ) 技术预测
20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科学理论经过技术理论转化为现实 生产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⑴ 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 成人工自然的原理与方法。 ⑵ 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制造出 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理论的实施制造出人 工自然。 ⑶ 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 术理论的应用。
技术预测是根据技术过去、现在的发展和状 态,总结并寻求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以借此预 测技术未来发展和状态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
27
2)技术预测的基本步骤:
⑴提出(预测)课题和任务。 ⑵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
⑶建立预测模型。
⑷确定预测方法。
⑸评定预测结果。
⑹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
28
3)技术预测的基本方法
18
基础研究:对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探索,其 成果在短期内收不到经济效益。 应用研究:技术原理提出或基于原理的技术 发明,目的是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开发研究: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在现实中运 用并发展应用研究成果,选择和寻求各种形式 的技术原理、方法及工艺方案,使这些方案能 在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中加以应用和推广。
Part 4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一、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二、技术认识与技术方法
三、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

第三章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课件

第三章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课件
(二)对技术的本质的科学界定
尽管关于技术的本质的观点众说纷纭,而且至今还不能得到一致的结论。但我们在这里讨论技术的定,即工程技术。我们倾向于对技术的本质特征作如下的描述 :工程技术是科学理论,实践经验和物质设备在社会生产中动态整合的过程。 这一描述蕴含的意思大致有这么几层: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技术的本质(一)关于技术的各种定义
不同的人对技术的理解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技术定义。许多经济学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哲学家曾从不同角度给技术下过多达上百种定义,似乎没有完全相同的。
1、方法技能说 指经历熟练过程获得的经验、技能和技艺 。把技术理解为人们的一种能力。 日本学者村田富二郎认为:技术是“在生产现场中,直接或间接被充分利用的,只有经过特定训练的人所具备的能力”。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人类社会早期对技术构成要素和技术本质理解的反映,看重技术活动中人的经验积累和精神因素,相对忽视科学理论和物质手段的作用。
2、人的实践经验以及由此获得的技术能力是技术的一个部分。 (1)从技术史的历史考察中,我们知道最早的技术起源于经验,通过实践人们总结出各种经验规则,工艺方法。例如为了穿衣必须织布,而按经纬方向编织棉线的技术原理,就从实践经验中获得的。 (2)通过实践积累经验,人就获得了能力,这种能力是技术活动的主体人所特有的,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它与理论知识有关联,但不是一种简单的正比关系。读了万卷书却完全脱离技术活动的人就难以具备技术能力。
1、技术离不开科学的理论。 (1) 技术必须建立在人对自然的真理性认识之上,要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决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一切巫术,占星术都没有科学理论可作为支撑,游离于科学定律之外,因此不能称之为技术。 (2)技术需要人的理性,不能以本能来解释技术。否则动物也会变成技术的拥有者。

关于技术观与方法论的思考

关于技术观与方法论的思考
引 向他 的 技 术 观 和 方 法 论 。 2 广 义 的 技 术 观 和 综 合 的 方 法 论 或 可 以认 为 是 . 技 术 专 家 的标 志 ,是 其 与工 程 师 的 最 人 、最 本 质 的 区 别 ,足 T 程 川 成 长 为 技 术 专 家 的必 备条 件 。 F J- 3 任 何技 术 专 家 都 要 创 造 和 发 展 自己 的 技 术观 和 .
方法论 ,进 而创造 出有个性魅 力的技术哲学 ,我们 不 可轻视 技术的文化底蕴和哲学 内涵 。
4 工 程 师 以技 术 观 表 达 F 己 的 技 术 价 值 追 求 , . j 以方 法 论 传 递 自己 的 技 术 行 为 方 式 , 经 过 长 期 艰 苦 深 入 的 技 术 实 践 ,把 自己 打 造 成 创 新 工 程 师 和 技 术 创 新 的领 先 者 , 他 们 中的 一 人 一 定 棒 极 , “ h b s Te et
步 主 张要有 技 术经 济 观 点 。 认为 “ _ 师 如果 没有 方法论绝对 离不开简单化 的技 术思维和技术方法 。简 J程 《 易 》有 “ 大道至简 易”的普遁 原则 ,美 国成功 企业 的成功秘 笈也有 “ 把 ‘ 问题简 化 ”的经验 , 切
并总结成 “ I思想 ” (ep tsml )。 K8 K e i a p y
大 问题— — 技 术 的组 织 性 问题 ,在 协 调 技 术 继 承 和 技
年代开始 出现 了明显变化 ,多项组合型技术逐渐 占主
导 地 位 , 以组 合 求 发 展 , 由综 合而 创 造 , 已成 为 当代
术创 新 达 到 1 1 2 十 > 那样 的 “ 理想 解 ”效果 。把这种
最 具标志性和长久意 义的技 术观,或 许就足 “ 广

Part4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Part4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已存在之物
创造之物
自然是怎样的:描述客体
我们应该怎样:主体行动的设 计
求真
求利
从具体到抽象 认识为主 认识活动
从普遍到具体 制造为主 经济活动
实践到理论,从物质到精 神
理论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
知识 一元,真理只有一个
工艺、产品 多元,需求是多元的
10 评价标准 11 思维方式 12 活动的基本矛盾 13 生产力形态 14 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技术方案。
4.技术方法及其特点
技术方法:包含在人们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活 动中所采用的手段、途径、行为方式中的可操作的 规则或模式。
大致分为技术决策方法(技术预测方法、技术评 估方法等)和技术创造方法(技术选题方法、技术 原理构思方法、技术方案设计方法、技术研制方法、 技术试验方法等)两大类。
技术方法的主要特点:
①有更强的功利性和实践性。 ②有更强的社会性。 ③有更强的综合性。
(二)技术的预测和评估
1.技术预测 1)技术预测及其基本步骤 2)技术预测的基本方法
2.技术评估的特点、程序和方法 1)技术评估的特点 2)技术评估的程序 3)技术评估的常用方法
1)技术预测及其基本步骤
技术预测 根据技术过去和现在的发展和状态,
⑵探索性预测方法(假定未来仍安过去的趋势发 展,由现在推定未来)。
⑶规范性预测方法(根据未来需要,从未来回溯 到现在,用疑惑的新信息、模拟各级目标和估计事 件实现时间、条件、途径)。
⑷反馈性预测方法(将探索性和规范性等多类方 法的要素结合起来,形成包含许多不同类型方法、 不断反馈修正结果的方法系统)。
• 近代技术
• 现代技术 现代科学和技术相互渗透,在 结构上逐渐整合。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 学化是当代的发展特征。

技术论与技术方法论

技术论与技术方法论

3.技术的本质
技术的本 质就是人类在 利用自然、改 造自然的劳动 过程中所掌握 的各种活动方 式、手段和方 法的总和。
技术的多重 性决定了对它所 作的任何定义都 是难以令人信服 的,因此从本质 上进行概括就很 有必要。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区别
科学回答是什么、 为什么,技术回答做什 么,怎么做;科学提供 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 物化的现实;科学创造 知识,技术综合应用知 识。
什么是技术
八类技术的定义
例如前苏联大 百科全书写道: “技术是为了实现 生产过程和为社会 的非生产服务而创 造的人类活动手段 的总和。”
劳动工具 与技能的 组合
什么是技术
八类技术的定义
生产、建 造的技艺, 即经验技 巧 例如美国1944 年的大百科全书中 写道:“技术是设 计、创造和应用机 器的技巧。”
(2)物质性与精神性
物质性:运用各种物质手段 精神性:体现了人的追求,人的智力劳 动的成果
(3)中立性与价值性
中立性:手段与方法,作为一种工具 价值性:带有人的目的与价值
(4)主体性与客体性
主体性:作为人所具有的特性 客体性:作为对象即物的性质
(5)跃迁性与累积性
跃迁性:技术变化的质变 累积性:技术变化的渐变
道与理
• 哲学使人讲“道”“理”。 • 要想知“道”“理”,就必须运用“理性” (reason)去“理解”(understand), 去“推理”(reasoning),去发现“真理” (truth)。 • 按一定的“理”而对“道”(logos)的言 说,就是“学”(-ology),贯穿在一切学 问之中的是“逻辑”(logic)。
3.技术的形态
(1)人工物技术形态 (2)流程技术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目的的社会性——任何技术体系都是按照一 定的社会目的而构成,社会目的的要求不同,技 术体系的构成以及不同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 不同。社会目的是技术体系形成的重要前提。

如新中国对重工业技术体系的首先要求。
18
(3)构成的层次性——技术体系可以分为不同的层 次。如按规模大小划分,依次可分为国家的、部 门的、行业的、企业的、产品的技术体系等。层 次性表现出技术体系构成中成分范围的大小。 (4)环境的制约性——任何现实的技术体系都具 有地域性、民族性,都受时间、地理环境、人才 状况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因此,同一社会目的的 技术体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构成可以有相 当大的差别。
30
(3)运用的灵活性
技术是创造人工自然的手段,人工自然的多样性 决定了技术方法运用的灵活性。技术的服务对象 不同,产品就不同。技术产品的多样性和专用性 要求技术方案能灵活变通,局部的改变就能适应 多方面的需要。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可能有各种 各样的途径和设计方案。
(4)综合性
技术产品的社会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技术方法需要 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结合,它们之中包含着社会 和人文的种种问题。技术的创造和运用者对人及 社会因素的理解越深入,技术的效能越能充分得 到发挥。
9
3、潜在形态与现实形态的统一——技术有一个从潜 在形态(技术思想、发明、构思、方案设计)到 现实形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的 生产技术、工程技术)转化的过程;
10
4、中立性(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首先,技 术是一种中立的工具和手段;其次,任何技术都 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产生和服务的,目的性就包 含着价值内涵。技术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 一,内在价值取决于技术自身属性(技术是科学 原理的技术本质的界定

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 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 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 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体现出以下 整体性的内容: (1)技术涉及目的; (2)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干预和能动实践; (3)技术涉及物质装置; (4)技术涉及技艺; (5)技术涉及知识; (6)技术是一种可操作性的体系。
19
技术体系的演化与变迁
任何一个技术体系一旦形成,便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 发展时期,技术体系通过技术原理的局部改良而逐渐 丰富、完善和进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 会需要不断发展进而超过技术体系原有潜力的极限, 相对稳定的平衡就被打破。从平衡到不平衡的过程在 技术体系中表现为其中某些技术从主要地位退到次要 地位甚至退出技术体系的行列,而另一些技术产生、 兴起,加入技术体系的行列,甚至成为占据主要地位 的要素。这导致技术体系的演化并产生出新的技术体 系,逐步取代旧的技术体系。——如从蒸汽动力技术 体系向电力技术体系的转移、从电力技术体系向电子 与计算机及核能技术体系的转移。
第三讲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1
本章要点
一、技术观
1、技术的本质与特征 2、技术的体系结构 3、技术发展的动力
二、技术方法论
1、技术方法内涵和特点 2、技术方法与科学方法之比较 3、技术发明方法 4、技术预测方法 5、技术开发方法 6、技术评价方法
2
一、技术观
1、技术的本质与特征 2、技术的体系结构 3、技术发展的动力
21

三种技术结构形态
技术结构 知识类型 手段方式 技能形态
经验型技术结构
经验知识
手工工具
手工性经验技能
实体型技术结构
半经验半理论知识
机器
机械性经验技能
知识型技术结构
理论知识
自控装置 知识性经验技能
22
技术结构的模式演化


古代单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 近代双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实体型技 术结构 现代三相技术结构:经验型+实体型+知识型技 术结构 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模式就是从单相技术结构向 双相技术结构和三相技术结构逐步强化的过程。
11
5、累积性与跃迁性的统一——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 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如蒸汽、电力、电子 与计算机技术体系),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技 术又具有累积性。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 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掉,而是逐渐提升的过程, 从而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 特征。
12
6、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首先,技术的目的是 为全人类而不仅是为某一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的发 展和进步而服务的,技术发展是一种全人类的需 求; 其次,技术发展又受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 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又 体现出其民族性。
25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与特征? 2.技术体系具有哪些特征? 3.技术主要表现为哪些形态?怎样理解技术结构的 演化? 4.技术发展的动力主要有哪些?
26
阅读书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导言》,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远德玉,《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4.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5.[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张卜天译,《技术哲 学经典读本》,吴国盛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版。
20
(2)技术结构及其模式


技术体系是由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技术结构是指 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 联结方式。 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经验、实体、知识
根据不同技术要素在技术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技术结构模式——
(1)经验型技术结构:农业社会 (2)实体型技术结构:工业社会 (3)知识型技术结构:信息社会
27
二、技术方法论
1、 技术方法的内涵和特点
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手段和解决问题的方 式。技术方法是人类创造人工自然实践中理论与经验的总 结和智慧的结晶,也就是人们从事创造人工自然采取的手 段、途径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主要是解决“做什么”、 “怎样做”以及“怎样做得更好”等问题。它不同于专业 领域的具体技术方法,而是概括总结了各种专业技术方法 的共同性和规律性的一般技术方法,如技术预测方法、技 术发明方法,技术评估方法,技术实施与开发方法等。技 术方法有如下特点:
科学方法
技术方法
反映、陈述自然事物和客观过程,发现, 构思、创造人工物和人工过程,发明, 使客观见之于主观 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解释因果性,揭示规律性和可能性
力求全面、正确、精确,真理性标准
设定目的,实行控制、变革、造成现实 性
力求合理、有效、有必要的折衷,留有 余地,功利性标准 试验、试错,对设计、方案的选择与优 化 规则、程序和手段的确立,拥有经验, 崇尚实践智能 从普遍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从分析 到综合 多样性、专有性 渗入诸多社会人文因素
13
7、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生产力性质和水平 的标志——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诸要素(劳动者、 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中,提高着生产效率和 生产力水平。
14
2、技术的体系结构
(1)技术体系及其特征 (2)技术结构及模式演化
15
(1)技术体系及其特征
技术体系——就是技术在社会中现实存在的复 杂网络系统,它具有如下特征: 其一,功能的整体性 其二,目的的社会性 其三,构成的层次性 其四,环境的制约性
23
3、技术发展的动力

内在主义(技术自主论):强调技术的“自主 性”,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推进 与扩展,而外部社会条件对技术发展不起主要作 用乃至不起作用;
外在主义(社会决定论):认为技术活动决定于 技术以外的社会因素。 辨证的认识:技术发展既有自身内在的机制和规 律,又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5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项目 目的和任务 形态 与生产的关系 科学 认识客观世界 技术 变革客观世界
概念、原理、理论等知 知识的物化形态 识形态 间接、潜在的 直接、现实的 确定的、近期的 更强 自由明确
对经济、生活的社会功 不确定的、长远的 能 与法律、政治等社会因 较弱 素的关系 研 究 特 征 限 选题 方法 自由探索
31
2、科学方法与技术方法之比较
联系: 都存在对已有成果的应用和继承;都具有实践基础;都具 备可操作性、规则性即对规律的适应性;都存在对信息资 料的搜集和调研;数据的分析、处理、综合;都存在非逻 辑思维:想象、猜测与灵感。 区别: 科学是创造人化自然的过程,技术是创造人工自然的 过程,从整体上,科学研究扬弃了经验方法,崇尚理性方 法,形成了实验、归纳、假说——演绎,猜测——证实与 证伪等理性的方法论体系。而技术方法中保留了经验方法, 崇尚实践方法。因此技术方法论体系中包括了试验、试错、 方案评价与选择、设计手法、技术的人文评价、美学标准 等带有明显主观性和经验性的东西。 32
3
1、技术的本质与特征
(1)技术的本质
关于技术的本质,存在多种观点: 1.方法技能说--技术是通过熟练而获得的经验技能的操作 方法;技术的古希腊语techne,意思就是技艺、手艺、 技能、本领。 2. 知识应用说--技术是科学知识的应用;17世纪以来,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techne+logos=technology,从技能到技术,从 意会到言谈,从经验到规则、理论,技术成为 “工艺 学”,即知识的应用。 3. 劳动手段说--技术是实现劳动生产过程的机器、装备; 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大生产体系得以创立,机器和工具 等物质物质手段,成为人类的主要劳动手段。前苏联大 百科全书:“技术就是生产体系中劳动手段的总和”。
24


技术发展的动力系统——
(1)社会需求(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 本和首要动力 (2)技术目的(技术功能的社会实现)和技术手段(实现 目的的技术结构支撑条件)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 动力 (3)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现代科学日益走 到技术的前边) (4)文化是技术发展的张力(如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 刷术三大发明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供的强大推动力;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技术被中国传统文化的抵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