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2
彼得.艾森曼

代表作品
柏林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
建筑设计 艾森曼的设计从根本上打破了纪念碑的概念,放弃了任何一种象征性符号的 使用。 由2711个水泥碑组成的网状通路有许多出入口并可供参观者任意穿行。
为保证碑体表层的质量长久不衰,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多层加工方案,这样 也可方便地清除涂鸦痕迹。 室内设计:对于室内的设计,建筑师也别具匠心,将带有文字的纪念碑水 平的镶在地上,这样游客在观看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低头去看,自然形成了 一种“默哀”的氛围。
艾森曼简介
彼得・埃森曼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之一, 对建筑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近期历史中,他是首位建筑师,能通过 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 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智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份。
埃森曼的建筑作品
最早的作品是从1967年开始的,埃森曼将研究理论用于一系列住宅 设计。为了表明这些建筑不属于任何人和任何具体的内容,他以号 码来命名它们。 《住宅1号》中,埃森曼通过图解使形式和功能相分离。实现了建筑 自己产生自己的形式,不依靠人来形成自己的意图。 《住宅2号》将形式的结构逻辑区别于功能与技术要求下的结构逻辑 《住宅3号》中,埃森曼研究的重点则是消除等级,这种等级包含各 部分美学价值的关系。他希望在他的体系中,不再通过权威的规则来作 出价值判断。 《住宅Ⅵ号》中,埃森曼研究的重点则是建筑的本质,根据结构 理论,建筑要自我分析,使建筑元素寻求自己的意义。埃森曼后来 称这一现象为“轨迹”。
埃森曼的实践
1、早期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的形式主义解读和 “卡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作。 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和俄亥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设计建筑 的抽象图像如何融入多种复杂关联的“场域”的关注。
读艾森曼《概念建筑的注释》有感

唐枫1232116建筑生成的逻辑之道——读艾森曼《概念建筑的注释》有感摘要:本文意在探寻彼得·艾森曼对于概念建筑的注释过程,包括从语言学的语义学和句法学方向进行辩证论证,同时结合他的建筑设计实践,进一步理解艾森曼笔下概念建筑的具体含义延指。
关键词:彼得·艾森曼概念建筑注释过程语言学语义学句法学建筑设计实践一、背景材料1.1关于作者——彼得·艾森曼彼得·艾森曼(英语:Peter Eisenman,1932年8月11日-),出生于新泽西州,美国建筑师,因其碎片式建筑语汇而同各式其他建筑师一起被打上了解构主义的标签。
虽然他拒绝被标签化,但仍为了保留他在学术界中的注视而惹起争议。
他的建筑学的理论追求解放及自律性,他的工作从所有意思来说都坚持一个企图-解放形式-一种很难了解的奋斗1。
他与欧洲知识分子像他的英国辅导者Colin Rowe和意大利史学家Manfredo Tafuri有着牢固的文化关系。
哲学家德里达的工作对艾森曼的建筑有很关键的影响。
1.2“概念建筑“简介维基百科中“概念建筑”词条的解释是:“概念建筑是一种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原则的外延途径用概念化和本质化的表达建筑形式。
”表述比较宽泛,也比较综合。
Ruth Malan在《A Trace In The Sand》一文中对概念建筑做出如下阐述:“‘概念建筑’是建筑体系的概念化观念。
他描述了这个体系的设计想法的概念性层面,“这是从系统论的角度试图给概念建筑定下基调,已有一定理论深度。
而Colin Rowe在《On Conceptual 1维基百科,“彼得·艾森曼”词条Architecture》中谈到概念建筑时有不少轻松诙谐的论述部分,“我的第一反应是,任何建筑不都应该是‘概念性‘的么?“”如果不是这样,那马塞尔·杜尚一定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如此看来,作为概念建筑的研究和批判其实本来就该是建筑师和评论家集中注意力的领域。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作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彼得·艾森曼常常将他所涉猎的各文化领域的知识应用到建筑设计当中。
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交织的关联体,一切文化的现象,智慧的精华,都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分。
在他的建筑世界中,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哲学观,建筑观都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旧的观念渐渐被新的观念所取代。
其实,艺术本身就是时代变化的体现。
正如尼采所说,“一切都是错的,任何事都是允许的”。
一、间断性:历史元素的跳跃艾森曼的建筑观强调,现今的建筑不应再无休止的沿用传统的建筑语言。
在科技水平、文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对传统建筑语言的依赖无疑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行为。
然而,反对传统并不代表忽视历史。
艾森曼从不介意在自己的建筑中出现历史元素,相反,他擅长利用历史的元素,将之植入到建筑当中,并显现出来。
历史元素的片段和现代元素交织、碰撞,带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而这种将过去和现在巧妙搭接所体现的正是建筑在时间上的非延续性。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其“间断性”的建筑语言表现尽致,他的“广义文脉主义理念”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该艺术中心坐落于一个与其他建筑相关联的空隙场地,而非整块校园场地。
建筑无论整体形式上,还是隐含意义上,都将大学和城市连接在一起。
艾森曼特别注意到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道路和哥伦布城市网格相互错位,错位的角度为12.25度。
正是在这个条件的启发之下,艾森曼根据这个网格做出整体布局,将建筑建造在这个庞大的网格体系。
城市网格和校园网格的交织,正如历史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碰撞。
这种非延续性的建筑思维将整座建筑的文化气息推至高峰,历史和现代碰撞过后相互辉映,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同样在这座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基地地下18世纪的机械库暴露在外的举动,也是间隔性的体现之一。
半裸露的机械库以残破的姿态静静伫立,仿佛向我们述说一段历史的记忆与过往。
Peter Eisenman

模型要求
白色卡纸,模型底边长150mm. 所需尺寸按图纸放大直接量取,注意各部分比例相同. 时间学习安排
1,1-4周,名作住宅模型. 2,5-10周,空间魔方设计模型. 3,11-16周,公园茶室设计.
�
Peter Eisenman
HouseII 模型制作
形的基本要素:点,线,面,体
新现代主义建筑 在西方,一直有一批建筑师坚持走现代 主义道路,他们强调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 现代主义建筑在形式上和功能上的完美性 和合理性,特别以包豪斯校舍,萨伏伊别 墅等现代主义的经典建筑为楷模,发展白 色的,无装饰的,高度功能主义形式的风 格.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纽约出现 了"纽约五人"这个持该主张的建筑集团 以来,"新现代主义"就开始形成了. "纽约五人"是指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迈克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查尔斯加斯米(Charles Gwathmey),约翰海杜克(John Heiduk),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他们在1969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 展览上展出了具有高度现代主义特色的的 建筑(图),这些建筑全部用单纯的白色 作为基调,因此被称为"白色派"(The Whites).他们设计的建筑以严格的立方 体形式和45°斜角构形,形成了建立在几 何基础上的理性布局特点.他们在很大程 度上发展了战前的现代主义,使之更加纯 粹化.
建筑大师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探究27页PPT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念探 究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

人性化设计
01
未来的建筑应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关注人的需求和体验,创
造舒适、宜居的建筑空间。
创新与科技
02
科技和创新是推动建筑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的建筑将更加注
重科技的应用和创新。
社会责任感
03
建筑师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建筑设计关注社会问题
,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谢谢观看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
目录
• 彼得艾森曼简介 • 作品风格分析 • 作品案例解析 • 作品影响与评价 • 未来展望
01
彼得艾森曼简介
生平简介
1934年出生于德国 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 ,父母是艺术家和音 乐家。
1951年毕业于美国 康奈尔大学,获建筑 学学士学位。
1938年因纳粹迫害 随家人移居美国。
新材料运用
艾森曼善于运用新型建筑材料和 技术,如高性能混凝土和预制构
件。
参数化设计
他探索参数化设计方法,通过数字 技术优化建筑形态和性能。
交叉学科合作
艾森曼注重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合作 ,如艺术、工程和规划,以创造综 合性的设计解决方案。
03
作品案例解析
案例一: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案例三:广岛和平纪念馆
反思战争与和平的象征
广岛和平纪念馆是彼得艾森曼为纪念二战结束而设计的作品。建筑外观呈三角形,象征着原子弹爆炸 的瞬间。内部展示着战争的遗物和照片,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残酷。
04
作品影响与评价
对建筑界的影响
创新设计理念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对现 代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强调 建筑与环境、文化、历史的关联 ,推动了建筑界对现代主义建筑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 《反对派》杂志。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彼得艾森曼将一个立方体由柱子或墙体划分为等体积的九个空间,然后再对这一立方体对 角划分,在最终形成的复杂连锁空间中,安排人的居住活动。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所强调的建筑只是许多本身不具有任何象征意义的建筑符号的排列组合。他所 关心的是建筑本身的节奏,而非功能。在设计中完全摆脱了结构和功能的含义,而变成一 种自由的、自然产生的形式。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南低北高, 呈现不稳 定和动感 1.体块: 一组砖砌体 一组白色金属方格构架 一组重叠断裂的混凝土块以及东北角上的植物平台。 2.网格: 大学所在的哥伦布城市网格 大学自己的网格 3.布局: 中心式 两套网格的相互作用 白色金属网格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城市网络 系统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哥伦布市会议中心
时间:1993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艾森曼把它作为一个更大规模的更具公共性的机遇来探索长探索与现代大都市不断变化的生活本质 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新的纪念碑,一个位于公共之间的建筑,一个处理动态 的现代生活中的微小事物的场所。
彼得·艾森曼

House X 之布局与空间
House X共三层,分为相互独立而又有一定联系四个体块。将闹静,洁 污,公共与私密空间巧妙分开。然而它不同于一般住宅的布局与空间 分割使它作为一个住宅而言颇显怪异。进去后的第一感觉可能是不舒 服,然后会觉得迷失方向。如他自己所说“当你感觉舒服时,你会开 始忽视空间;在你感觉舒服的地方就意味着忽视建筑。”他希望通过 这种不舒适的感觉唤起人们对建筑的关注。 因而House X的布局与空 间带有一定的哲学意味,并不容易分析,就住宅而言它可能是失败的, 但它以丰富的手法给人们在心理上带来的感受却值得借鉴。它并不是 “以人为本”来设计,恰恰相反强调的更多的是建筑的存在。
间的走廊并不单调,大块的玻璃窗与墙围合成一个穿插在“建筑群”里单独
又联系紧密的空间。走廊上方和尽头的玻璃将环境引入室内,使原本狭窄的
走廊变的广阔。建筑中心处的转折和入口处与楼梯的联系更是产生了“山穷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
House X 之光与影
人们认识空间往往是通过眼睛,而人所看到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 应该是光空间与实体空间融合或叠合的结果。House X中大小形状各异 的采光口,既在外形上产生了有韵律美的变化,也形成了室内不同强 弱的光与影;不同方向的采光口又带来不同角度的光线,显出平缓的 亮度梯度,这些渐变的亮度强化了物体构成的空间深度。
• 入口小而隐蔽,只是用两个体块的逼近来营造一种诱人深入的气 氛。正门 在两块玻璃幕所夹的窄墙上,具有强烈的引导性。正面两个体块一实一虚,
大小相似的两个体块却给人不同的感受。左面网状方块难以用作居住却提供
了一个独特的开敞空间,地板与平台相呼应,楼梯交错上升,使空间更为丰 富;右面近乎封闭的体块则给人稳重的安全感,一层的的侧窗和玻璃房间满
非理性的美学思考——浅析彼得·艾森曼2000年教堂Church of the Year,Rome,Italy的非理性成分

社 2001 2. [ 2] 彼得 艾森曼. 理论与作品中呈现的句法
2000 年教堂如图 在这里找不到尺度
主流的地位 于是 在以寻求矛盾对立双方 的 两者之间 为己任的艾森曼眼中它自然 显得格外重要 [ 注3]在2000年教堂建筑中 包 含着诸多偶然的 混乱的 甚至说怪异的东 西 艾森曼改变了传统构图原则 人们的审 美被艾森曼重新定义得非理性了
不稳定 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教堂的重心 和其中心的偏移关系 这给人带来了强烈的 不稳定感 这种不稳定感对于艾森曼来说 是后结构主义思想的反映 表现事物之间相 对关系的拓扑几何似乎更适于描述这种不稳 定性 于是 我们便看到了 2000 年教堂是 如何用拓扑几何生成的 首先把基地划分网 格 然后进行拉伸折叠 它在折叠过程中在 平面内部与外部会同时产生一条沿着它的边 界的线 其内与外都处于不稳定的相互转换 中 模糊了传统的图底关系 整个模型其实 是基本的片断 既在形成 又在消失 艾 森曼对于2000年教堂的解释是 代表了一个 先天就不稳定的几何体 是一个在稳定与不 稳定 两 者之间 震荡的 形式
尺度消解 艾森曼把2000年教堂更多的是 当作一个媒体 而不是建筑来处理 强调人 们的交往和传统教堂使用上的结合 教堂的 传统的尺度在这里已经很难找到了 用艾森 曼自己的话说 这个方案映射出了文化的 转变 也给教堂建筑带来了很大影响 尤其 是对在我们的时代下的 在这个地点的这种 礼拜教堂建筑 它消解了所有现代主义的 尺度观念 当你走进时 它的构造就在变 化 展现出新的尺度元素 艾森曼将其描述 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 不连续 与形而上 学的在场相对 再现 与初现相对 这对 于艾森曼来说是破坏建筑中稳定的手段 从 而使其建筑话语处于秩序与非秩序的 两者 之间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资料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屋顶平面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东立面
北立面
剖面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时间:1983~1989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视觉艺术中心位于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的 东端入口处, 亦是校园内椭圆形广场中轴线的 一端。州立大学的早期规划以这一中轴线作为 建筑群体围合的基准线。艾森曼有意摆脱古典 中轴线的约束, 从更为深远的视角观察视觉艺 术中心所处的场地。
Peter Eisenman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 《反对派》杂志。
城市网络 系统
白色金属网格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首层平面 两个扭转12.25°轴线网格,分别代表城市与校园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脚手架由两个有趣的三维网格组成, 该展廊将新的展廊和艺术用房与原有的 建筑相连。脚手架的一部分与哥伦布市 的街道相平行,另一部分与校园的网格 相平行。该建筑无论在具体形式上还是 象征意义上都将校园和城市相连。该中 心起着一定意义上的艺术象征作用,这 与当初设想的情形是一样的。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视觉艺术中心不仅在建筑整体上如此, 许多局部建筑界面、空间的划分也呈现一 种风车状。另外基地的互动网格同时也反 映在建筑的立面造型上这种不在同一坐标 系内的呼应也可以看作是风车构图的一种 延伸。
彼得·艾森曼大师作品分析

建筑思想
自治建筑
1、后现代功能主义者或心理性主义者,建筑是自 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 帝一样建造住宅,而是呈现他们,让他们以自己 的方式存在。 2、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 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有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也 能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作品特点: 明快简单,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 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建筑理论: 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 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另一部分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 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三个阶段
1、早期的形式主义解读(意大利特拉尼)和 “硬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 作。 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及维克斯纳视觉艺术 中心等建筑的抽象图案,如融入“场域”的关 注。 3、近期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和哥伦 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 能力的研究,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
作品赏析
网格
剥落
(住宅X号)
(维克斯( BLF软件公司总部 )
住宅X号
合理利用地形斜坡, 自然风景穿过房 子,将其分为四 个部分,缩小了 建筑的尺度 方法:梁板柱结构、 不确定的扭转、 立面的正面性 自主的建筑:梁和 柱从成承重逻辑 中脱离出来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BLF软件公司总部
在定义两种状态 的时候,计划 由两个不相通 的主题入手: 传统由勾勒传 统印度建筑及 规划的古经书 代表,技术则 由液晶分子组 织代表。
环境:坐落在 现有建筑与 其他相关场 地之间。 基本元素:脚 手架(三维 网格组成)、 景观美化 手法:砖砌体、 金属方格框 架、植物平 台
利用地点的价值,“建筑需要外部参数”通过网 格很好地将建筑融入到外界环境体现了融合“场 域”的理念
浅析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理念

浅析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理念解构主义建筑是80年代晚期出现的一种较为激进的建筑思潮。
解构主义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所创立的批判学派,其主要观点是认为作品是开放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永远是未完成、不确定的。
解构主义的哲学观,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其影响也是深远的;所提出的通过“移心”的方式,从而消除建筑的中心,达到解放人的意志,使其得到自由的解放。
彼得-埃森曼,当今前卫的建筑师,在美国建筑界的评价很高,代表作品有辛辛那提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与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艺术中心。
他认为建筑的设计是一个排除个人和文化因素过程,建筑形式是一种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化而来,强调建筑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埃森曼的实践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早期是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的形式主义解读和“卡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研究。
2、中期的柏林IBA社会住宅和俄亥俄州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设计建筑的抽象图形如何融入复杂关联的“场域”的研究。
3、近期是哥伦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能力的研究,包括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几何学和复杂空间几何的研究探讨。
彼得-埃森曼通过自己的理论与实践,回应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对其思想研究和分析列举了以下几个关键词:1.非建筑通过对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的研读,埃森曼把“纯建筑”理念下的建筑空间视为一种形式的游戏,从空间的形式入手的“中间”,只是最后刻画而成的建筑的内容。
如从海滩周边的容器和空间的“之间”概念生成的海滩别墅形式,或者是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生成某个物理研究所的形式,又如采用银河星系的概念生成天文研究所等。
通过一系列的分解和破碎来表现“无中心”、“非建筑”、“非否定”、“非存在”和“反构成”等各种概念。
埃森曼还通过实践表明,作品不仅仅是一个建筑。
2.之间埃森曼所追求的“之间”,是解构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

建筑边缘的框架,是建筑师在建筑外形 上预留的线索,让我们看到九个正方体 的边缘所在,以及两种尺度的穿插。
13
在埃森曼的住宅2号中,使用了三个主要的关系系统: 柱/墙,容量/柱,容量/墙,这些对立物的综合 系统影响了,或说是标志出表层结构。在住宅二号 中,空间系统企图利用柱子和墙身,提供一个连续 收敛的辩证法。
在这里,剪力墙和隔断墙之间的相互位移,在隔断 墙与柱子中提供一个形式结构。柱子和容量的排列 方式是试图在小方格网中创造一种辩证关系,基本 上是加法的形式:墙体切去后以显示柱子。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屋顶平面
16
东立面
北立面
剖面
17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时间:1983~1989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我的每个作品都在非常狂热地探求什么是建筑”
6
二号住宅 (1969-1970)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1983~1989 ) 哥伦布会议中心( 1993)
7
2号住宅
时间:1969-1970 地点:美国佛蒙特州哈德威克市
8
局部透视:
彼得艾森曼将一个立方体由柱子或墙体划分为等体积的九个空间,然后再对这一立方体对 角划分,在最终形成的复杂连锁空间中,安排人的居住活动。
30
局部透视:
31
局部透视:
32
哥伦布市会议中心
时间:1993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33
艾森曼把它作为一个更大规模的更具公共性的机遇来探索长探索与现代大都市不断变化的生活本质 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新的纪念碑,一个位于公共之间的建筑,一个处理动态 的现代生活中的微小事物的场所。
26
顶层平面 无论在具体形式上还是象征意义上都将校园和城市相连
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

彼得·艾森曼和他的解构主义代表作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思想: •使建筑从场地本身 发展出来 •利用地点的价值, “建筑需要外部的 参数,建筑只有在 环境的框架中才能 有意义。” •使建筑构件延展 新的用途。与解构 的概念相契合。
•中心的设计包含了白色金属方 格来代表鹰架,以表示未完成 的感觉,带有解构主义建筑的 味道。
哥伦布会议中心
思想: • 探索场所与现代大都 市不断变化的生活本 质之间的关系。 •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 发组织能力进行研究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 新的纪念碑,一个位 于‘之间’的公共建 筑,一个处理动态的 现代生活中微小事务 的场所”。
场地的西侧为校园内道路,较 为僻静,北侧建筑与绿化空间相 互穿插,使艺术中心的与环境相 融合。 艺术中心与绿化景观同时使用 一种错位的风车状构图手法,使 空间进一步动态发展。
入口位置
通常建筑师对原有 建筑采用一种表象的 协调如控高、层数、 材质与色彩的呼应。 而艾森曼采用“切入” 的手法处理基地。视 觉艺术中心穿插于威 格厅与莫森报告厅之 间,保持了原有椭圆形 广场的开阔。 原有建筑被进行了 “切角”。使原 本 独立的视觉艺术中心 与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集中式的布局顺应了 狭小、限制多的场地, 为形成丰富而严谨的 建筑空间创造了前提。
平面布局:中心式
两套网格
校园轴线 城市道路
中心式 视觉艺术中心 位于校园的东 端入口处, 亦 是校园内椭圆 形广场中轴的 一端。艾森曼 在这个场地中 所做的艺术中 心有意摆脱中 轴线韵约束, 从更为深远的 角度观察视觉 艺术中心所处 的场地。
建筑师——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建筑作品的构成试析一艾森曼生平简介彼得•埃森曼1932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纽华,1955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随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建筑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又相继获得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
另外,他还被授予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美术名誉博士。
还有美国建筑师学会颁发的1991年度国家荣誉奖。
二艾森曼的建筑作品最早的作品是从1967年开始的,艾森曼的建筑作品了表明这些建筑不属于任何人和任何具体的内容,他以号码来命名它们。
住宅I-VI作品(1968 -1975年)住宅X作品(1975年)旅游金融中心(1986年)IBA社会住宅(1987年)阿朗诺夫设计及艺术中心(1988年)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1989年)小泉三洋办公大楼(1990年)埃默里大学艺术中心(1991年)nunotani办公楼(1992年)哥伦布会议中心(1993年)世界大惨案受难者纪念场(1996年)三核心设计体系艾森曼声明:“由于没有足够的图像材料去说明传统的组织形式,所以我正在寻找如何定义空间概念的方式,在可以转移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定位关系。
这就是我一直试图做的事,去转移目标,并将目标定义为有概念的建筑”。
艾氏建筑总是呈现出复杂暖昧的结构关系、丰富多变的体穿插。
然而这些若似非理性的建筑却是建立于严谨多样的理性设计手法之上。
艾森曼《图解日记》一书是其对自身设计经验的回顾。
结合艾森受在书中对图解内在性的归纳以及笔者对其作品的分析, 在剖析视觉艺术中心之前有必要对互动网格、尺度的消解、立方体、形、风车构图等核心体系进行阐述曰。
当然艾氏的手法远不止如此本文所述均与视觉艺术中心相关,诸多手法汇聚成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互动体系形成艾氏固有的设计核心。
在维克斯纳创作过程中,1 互动网络通过解位《引获褥信息并引入相关的另一系统形成互动网格, 是艾森曼的设计手法之一;2 尺度的消解艾森曼将分形几何看作是传统几何学的拓延与发展并在一系列的建筑中运用一种叫做比例缩放的手法。
-埃森曼住宅2号

经典建筑分析---埃森曼住宅2号一、个人背景彼得・埃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作为著名的“纽约白色派”五人之一,埃森曼70年代开始在建筑界崭露头角。
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息,在设计上讲究理论依据。
他以深厚的学术造诣为解构主义摇旗呐喊,对于解构主义登上历史舞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设计背景埃森曼住宅2号是由著名建筑大师彼得・埃森曼于1969-1970年设计并建成于美国佛蒙特州哈德威克市。
在住宅2号中,埃森曼将一个立方体由柱子或墙体划分为等体积的九个空间,然后再对这一立方体对角划分,在最终形成的复杂连锁空间中,安排人的居住活动。
不难看出,埃森曼所强调的建筑只是许多本身不具有任何象征意义的建筑符号的排列组合。
他所关心的是建筑本身的空间节奏,而非功能。
建筑在埃森曼的设计中完全摆脱了结构和功能的含义,而变成一种自由的、自然产生的形式。
二、建筑言论埃森曼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埃森曼将诺曼·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作为自己思想的语言模型来加以采用。
这一理论落实到埃森曼的建筑语言中,就是刻意地将建筑室内的纯几何关系的生成过程在建筑上反映出来。
他以梁、柱、墙作为单词、句子和段落,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由点到网络的建筑语言,住宅2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设计思想埃森曼自称是后现代主义,他的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后受解构主义影响。
在他70年代的系列作品《住宅1号》、《住宅2号》和《住宅3号》中,虽然还没有90年代那么极端,但已体现出艾森曼独特的艺术信仰:功能只是形式的附庸,为了达到最完美的形式,艾森曼情愿以牺牲住宅的使用面积为代价。
《住宅2号》的柱廊可以看作是向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埃致敬,但也不尽然,它更像是暴露在外的骨骼。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8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维特拉家具博物馆
维特拉家具博物馆是盖 里的一个重要作品,具 有鲜明的解构主义特征: 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认 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 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 在于建筑本身总体风格 的统一,而在于部件个体 的充分表达。
9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的外观, 像是由许多小型建筑或不同建筑元 素随意拼合的即兴表演。看似自由 到极致的造形实际上脱胎于一个很 常规的平面,各房间在空间上彼此 联系,使室内空间能彼此渗透交流。 白色抹灰的墙面、金属板的屋 顶等,结合看似残破、片断、舞动 的形体塑造了一个“可进入的雕塑” 般的建筑。 它继承了表现主义建筑的传统, 以丰富的空间设计,独特的光线组 织,以及精确的施工营造了解构的 氛围。在室内到处都有使人惊奇的 景观和奇特的光照。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彼得艾森曼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善于理论建树的艾森曼转向了对解构主义的关注德里达巴特尔等人的理论成为他在批判中形成更深刻的解构主义建筑学说的强有力支柱艾森曼认为后现代时期已不再有对原初形式的信仰也没有对原初形式的信仰这样形式和功能不再
解构主义
汇报人:Anne
目录
1. 概述 2. 产生背景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0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彼得·艾森曼
艾森曼关于解构主义的思想
•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善于理论建树的艾森曼转向了对解构主义 的关注,德里达,巴特尔等人的理论成为他在批判中形成更深刻的解构主义建 筑学说的强有力支柱 • 艾森曼认为,后现代时期“已不再有对原初形式的信仰,也没有对原初形式的 信仰”,这样,形式和功能不再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形式的意义也与功能、美 学没有直接的联系。总之建筑并不存在原始价值。 • 建筑评论家菲利普·朱迪狄欧(Philip Jodidio)曾经问过艾森曼类似的问题“当 你自己在建筑中时,你不希望空间很舒服吗?”艾森曼回答说进入他的作品“ 第一感觉可能是不舒服,然后会觉得迷失方向。”他希望通过这种不舒适的感 觉唤起人们对建筑的关注。“当你感觉舒服时,你会开始忽视空间;在你感觉 舒服的地方就意味着忽视建筑。” • 埃森曼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 ,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的两本专著是:《埃森曼建筑艺术》和《彼得·埃森曼》。
他的作品还登在另外三本书上,它们是《维克斯那视觉艺术中心》、 《人工开凿的城市》、和《探索建筑的十一位作家》
除此以外,他还担任了《反对派》杂志编辑。
·团体:
纽约五人组:约翰·海杜克(JohnHejduk) 、查尔斯·格瓦斯 米(Charles Gwathmey) 、迈克尔·格雷夫斯 (MichaelGraves) 、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 、理查 德·迈耶(Richard Meier) 解构主义七人: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法兰克·盖瑞 (Frank Gehry)、萨哈·哈迪得(阿拉伯语:;زها حديد英语: Zaha Hadid)、蓝天组(coop himmelb(l) au)、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丹尼尔·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和伯 纳·楚米(Bernard Tschumi)
3.功能只是形式的附庸,为了达到最完美的形式,艾森曼情愿以牺牲 住宅的使用面积为代价 4.他不会孤立地理解建筑单体,过去与未来、都市与校舍、内与外在 艾森曼这里获得某种直接的线索,因为这些二元对立 之物在艾森曼看 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著作: 彼得·埃森曼写过12本书,包括《未知的住宅》、《终点T住宅》、《飞 驰的箭、爱神及其他谬误》 (Moving Arrows 、 Eros and Other Errors )、以及《卡纸板住宅》 ( Houses of Cards)等
艾默里艺术中心是亚特蘭大文 化冲力的活跃表现。中心配合好四 大展现空间,设计成戏剧、音乐、 电影等创意领域训练及表演用的一 处全国及国际中心。 它的主要目的虽是教授及训练 这些领域的学生,同时也会为两大 组成它的部分服务,艾默里大学和 更大的社区。
平面分析图
在新的中心里,师生 都会有办法在一处独立 又慎加宣扬的建筑物内, 使不同创作派别间得以 通力合作,尤其重要的 都是在表演艺术、当代 音乐、及电视艺术,使 各种艺术相得益彰。中 心位于校园边缘上,更 佔有联络大学社区的地 位,经由投社区所好的 表演,把大学风貌自然 呈现于大众之前。
立 面 形 体 分 析 图
音乐厅
演唱厅
剧院
电影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罗密欧与朱丽叶城堡
项目目的:以建筑 的形式再现罗密欧 与朱丽叶的爱情故 事 设计依据:爱情故 事的三个重要情节 故事特色:分离 (两个情人分别的 地方——阳台)、 团聚(两人结合的 地方——教堂)、 永恒的联系(两人 永远分离却又永远 相伴的地方——朱 丽叶的墓地)
——建筑是自治的
一、生平
二、获奖情况
三、代表作品
四、创作思想
五、“纽约五人组”
六、结语·感想篇
在这个图像充斥的当代世界,在这个所谓的后媒体时代, 人们似乎已经羞于谈论意义,语言的张力逐渐让位于形象的 狂欢。然而却有这样一位奇特的建筑师――他将建筑设计作 为学术研究的过程,他希望赋予建筑以使命感和社会意义, 而他渊博的知识和强烈的责任感更令同行难望其项背。他的 建筑作品与他本人一样,都是近30年来建筑界最富于争议的, 即便不认同他的人,也都无法否认他具有理论性和实验性的 巨大创新能力。这个人就是彼得・艾森曼。
番外~
纽约五人组: 以勒·柯布西耶的理论作为基本出发点,每个建筑师都 站在自己选取的角度从现代主义建筑中汲取营养
1.海杜克 早期执迷于探索立方体、格栅、框架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 颜色、形状、线条的组合。他的设计作品引人入胜,但经常难以建造。 而他也常常沉溺于钻研概念化的“纸上建筑”,如著名的“墙房”。 人们认为他改变了美国的建筑实践和批评理论,就像密斯·范·德罗当 年做的那样。 2.艾森曼在形式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的建筑总是创建于自己的 空间里,无视已有环境。艾森曼始终在捣鼓理论,他的兴趣从1970年 代的符号学到1980年代的解构主义,近来又迷上了混沌理论。他深受 德里达哲学的影响,建筑因破碎化的形式被人们贴上了解构主义的标 签。他致力于“解放”建筑形式,但很多人对其实验风格无法接受, 评价他的建筑“对人类充满敌意”。
3.格雷夫斯从现代主义转向了后现代主义,这一风格在佛罗里达 州的迪士尼海豚酒店的设计上华丽地展现出来,并使他声名鹊起。 戈德伯格甚至曾评价格雷夫斯为后现代主义的化身。他跨界于经 典主义和立体主义间,还接手设计家用产品,他设计的茶壶、雨 伞、挂钟等全部能在百货商店买到。由此,他成为美国家喻户晓 的人物,并获得2001年美国建筑师联合会(AIA)金奖,1999年 美国国家艺术勋章。
室 外 效 果 图
5、卫克斯纳 艺术中心
卫克斯纳艺术 中心位于俄亥俄州 立大学,是当代艺 术廊及艺术研究试 验室。它安置新作 品并为艺术工作者 提供住宿,让他们 给公众展示表演艺 术、电影、录像及 其他视觉艺术。
平 面 及 立 面 图
为了反映当地的 历史,大楼有一 些巨塔结构。
中心的设计也包含了白色 金属方格来代表鹰架,以 表示未完成的感觉,带些 解构主义建筑的味道
番外~ 解构主义七位大师
1. 蓝天组(coop himmelbau)
BMW WELT
2.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 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
3.法兰克·盖瑞(Frank Gehry)
美国中心(现作电影院)
4.萨哈·哈迪得(Zaha Hadid)
罗马现代艺术博物馆(MAXIS)
5.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荷兰驻德国大使馆
6.丹尼尔·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7.伯纳·楚米(Bernard Tschumi) 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六、结语· 感想篇
从彼得· 埃森曼的建筑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作为解构主义大师的代表人物之一,无疑很多 人都无法理解他的建筑,无法理解他的思想, 就像他说过:“如果空间过于舒适,就会让人 忘记空间的存在”一样,其他人都是追求空间 舒适度,而他却不以为然。 埃森曼所做的建筑模型很多,但是实际建出来 的却为数不多。大多人都不能理解他反传统的 思想,可以说他是一个建筑理论者。他的理论 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考建筑的方式,让人从另 一个角度去思考建筑,他是一个革新主义者, 有可能引领着我们走进新时代新建筑。
细部及构件
6、布谷办公楼
该建筑处于地震区,建筑造型时 刻提醒人们地震的危险性。
平 面 VS 立 面
室 内 及 细 部 构 件
7、House VI
这座小型的周末度 假别墅的主人是一位摄 影师和他的妻子。住房 环境令人赏心悦目,充 满了不断变化的光、影、 色彩、质地。
平 面 及 立 面
室内光与影 及细部构件
8、长宫三洋公 司办公楼
9.IBA社会公舍
自治的建筑
1.作为一个后功能主义者或者说新理性主义者,他坚信,建筑是自治 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帝一样“建造”住宅, 而是呈现它们,让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存在。
2.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 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1985年,艾森曼“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城堡”设计 威尼斯第三届国际建筑双年赛的石狮奖首奖 古根汉姆奖学金 美国艺文学会的布伦纳奖 国家艺术奖励协会的奖金 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国家荣誉奖1993年,哥伦布市 亥俄州立大学的威克斯纳中心,1991年东京三洋 公司总部
1.艾默里大学艺术中心
(美国 亚特蘭大 1990)
彼得· 埃森曼1932年出生于 美国新泽西纽华,1955年获得康 奈尔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随后 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建筑学获得 硕士学位,之后又相继获得剑桥 大学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 另外,他还被授予芝加哥伊利诺 伊大学的美术名誉博士。 1967年在纽约创办了建筑与 城市研究学院并担任《反对派》 杂志的编辑 。 1980年开始自己的创作活 动。
流 线 分 析 图
3、大哥伦布会议中心
(1990——1993)
形式 上的差异 把整个会 议基地的 各种展示 空间和部 分都区分 清楚。
平面分析图
解决了会议中心的最大的难题—— 建筑的体量之大与冷漠无情
立面图
室 内 透 视 图
4、阿诺夫设计 与艺术中心
这是一座能 容纳创新精神、 具有时代感的各 种活动的房屋。
4.格瓦斯米于1965-1991年间,辗转普林斯顿、哥伦比亚、耶鲁、 哈佛等大学教书之后,开办了自己的公司。格瓦斯米和他的合伙 人罗伯特·西格尔,专门为富豪和名人——特别是娱乐界人士—— 建造豪华、精致的现代居所,格瓦斯米-西格尔房屋在1980年代 甚至成了成功的标志。格瓦斯米坚持现代主义,不过其作品的纯 粹性多多少少还是受到了大公司和公共委托的影响。他获得过美 国艺术文学院颁发的布安尼纪念奖(1970年)、美国建筑师联 合会纽约设计奖(1985年),艺术学院公会(1988年)及纽约 州建筑协会(1990年)分别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5.迈耶始终秉持纯粹的柯布西耶风格,以理性主义设计及白色的 运用而闻名。他运用柯布西耶的理论建造的房屋数量众多,甚至 超过了柯布西耶本人,包括博物馆、公司总部、私人房屋等。迈 耶1984年设计的洛杉矶新盖蒂艺术中心,是时髦、文雅的现代 主义设计典范。他获得过1984年普利策建筑奖、2008年美国艺 术学院建筑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