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目录(1)

合集下载

永乐大典介绍

永乐大典介绍

永乐大典介绍世界华人出版社《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

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

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

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

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

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解缙(1369-1415年),字大绅,江西吉水人。

明著名作家。

《永乐大典》,明代官修的大型综合性类书。

始纂于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五年完成。

计两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

主编为解缙、姚广孝等。

成祖朱棣赐书名为《永乐大典》,并亲撰序言以纪其事。

《永乐大典》正文为两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装订为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

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

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两处。

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

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

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遭浩劫,部分被烧毁,部分被抢走,余者寥寥无几。

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1960年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1986年中华书局将已征集到的现存的《永乐大典》近八百卷,缩印精装出版。

永乐大典是哪个朝代的

永乐大典是哪个朝代的

永乐大典是哪个朝代的永乐大典是哪个朝代的《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由姚广孝以及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典籍概述《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由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担任总纂修,历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

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

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

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

修书过程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

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

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过程召集147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名《文献集成》;明成祖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

《永乐大典》的成书、散佚及整理(1)

《永乐大典》的成书、散佚及整理(1)

《永乐大典》的成书、散佚及整理(1) 摘要:《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保存了我国十四世纪前文学、艺术、宗教、历史等学科领域的丰富资料。

但是《永乐大典》自成书后或遭盗窃、或经焚毁,如今已所剩无几。

本文旨在对这部类书的成书、散佚及整理作一简要回顾。

关键词:《永乐大典》成书散佚整理中图分类号:Z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XX)11-一、《大典》的成书始末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国家就很重视图书的修撰整理工作。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书庶吉士解缙上书朱元璋,提出编一部“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别”的大类书。

但因当时立国未久,诸方面条件尚未具备而终未成。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喜欢《韵府群玉》等类书,然病其收录未广,内容单薄。

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初一日,明成祖对侍读学士解缙说:“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秩浩穰,不易检阅。

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万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耳。

尝观《韵府》、《回溪》二书,事虽有统,而采摘不广,记载太略。

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解缙受命之后,汇集学者172人开始编写,历时17个月编成。

永乐二年十一月,“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等进所纂录韵书,赐名《文献大成》,赐解缙等百四十七人钞有差。

”但永乐皇帝仍认为采摘不广,记载太略,命太子少师姚广孝与解缙同为监修、翰林学士王景等为总裁重修。

重修工作从永乐三年(1405年)元月开始,至永乐五年(1407年)成书,更赐名《永乐大典》。

明成祖亲为作序。

全书凡22877卷,凡例并目录60卷,亿字,装成11095册,黄绢硬面、包背装,封面上有黄绢书签,题“永乐大典”四字,下注卷第几。

《大典》是在南京修成的,书成后,珍藏于南京文渊阁,公元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大典》也随之北移,贮藏于文楼。

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2、简介《永乐大典》编撰于大明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古代汉族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3、影响《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由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担任总纂修,历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

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

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

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它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历时六年(1403- 1408年)编修完成。

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

《永乐大典》共计有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0,095册,全书字数约3亿7千万字。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

传承与使用方式
传承方式
永乐大典的传承方式主要是抄写和刊印,其中抄写是主要方 式,而刊印则是在清朝乾隆年间进行的。
使用方式
永乐大典的使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阅读、研究、引用等, 其中阅读是主要方式之一,而研究则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
保护与数字化工程
保护措施
由于永乐大典的珍贵价值,历代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采取了各种保护措施,包 括修建藏书楼、制定严格的借阅制度、进行数字化复制等。
数字化程
近年来,中国国家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等机构开始进行永乐大典的数字化工 程,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原书进行高清晰扫描和数字化处理,方便广大读者进 行检索和阅读。同时,对于原书的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05
永乐大典的意义与局限性
对中国文化和学术的价值
文化传承
永乐大典是一部大型的、系统的文化典籍,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各个方面,对于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永乐大典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已经超越 了国界,成为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热点 之一,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
要点三
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
永乐大典的出版和传播,丰富了世界 文化的多样性,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 交流和互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永乐大典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时代局限性
永乐大典虽然是中国古代学术的瑰宝,但受时代局限, 其中某些观点和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
传承困难
由于历史原因,永乐大典的部分内容已经失传或残缺不 全,这给后人的学习和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原意失真
在编纂和传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永乐大典的部分 内容存在误传和失真,这给读者了解原意带来了一定的 困扰。
06
永乐大典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与贡献

《永乐大典》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永乐大典》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永乐大典》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永乐大典》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内容最广博、卷帙最庞大的一部类书,也是15世纪以前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精选推荐

永乐大典——精选推荐

永乐⼤典(⼀)永乐⼤典明成祖朱棣曾在永乐元年(1403年),命翰林学⼠解缙等编写⼀部⼤类书,第⼆年就完成初稿,题名《⽂献⼤成》后来⼜派太⼦少师姚⼴孝等为监修,动员了两千多位⽂⼈,参加编修录写圈点⼯作,上⾃先秦,下达明初,共辑⼊图书七⼋千种,其中包括经史⼦集释藏通经戏剧评话⼯技农艺等,⼏乎⽆所不包这部类书永乐六年冬告成,定名为《永乐⼤典》,全书按韵⽬分列单字,按单字依次辑⼊与此字相联系的各项⽂史记载共22877卷,外加凡例和⽬录60卷,装成11095册《永乐⼤典》⽐⼤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的百科全书早300多年因此,它不仅是世界上最⼤的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永乐⼤典》完全是缮写的,后来⼜重录正副两本正本在明朝灭亡时不知所终,副本也渐渐散失,1900年⼋国联军侵⼊北京.⼜遭浩劫,⾄清末仅存64册中华⼈民共和国建⽴后陆续收集到215册(⼆)简、册、函、封简书帛书是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们⽤⽵简⽊简帛记载⽂字编写书籍,这种情况延续了1700年,是我国书史上的⼀个主要阶段,这个时期在书史上被称为“简书时期”凡⽤⽵⽚书写的叫“简”,⽤⽊⽚书写的叫“牍”,把许多简牍⽤⽪条或绳⼦编在⼀起,便成为“册”;古代的⼀册,实际是⼀捆编册⽤的绳叫“编”,⼀般可⽤⿇绳⽪绳丝绳来编,有⼀句成语叫“韦编三绝”是说孔⼦看书勤奋,编书的绳⼦,都断了三次我国汉代⽤“牍”写信,其长度是汉尺⼀尺,故⽇“尺牍”写好以后,在“牍”上再加⼀块,当做信封,然后⽤绳⼦捆好,因此便把这块封缄叫做“检”在“检”上签字叫“署”“检”的中间有⼀块微凹的空间叫“函”所以我们现在把“信件”叫“函件”在“函”上的绳⼦打结的地⽅⽤泥⼟封上,加盖上印章,以防⼈拆动,这种做法叫“封”,也叫“封泥”我们今天仍把计算信的数量单位叫“封”,所谓⼀封信的“封”,便是从这⾥来的(三)语⾔远古时代,不同的⼈类共同体就产⽣了各⾃的原始语⾔后来,语⾔随着社会的⽡解⽽分化,⼜随着社会的统⼀⽽融合在⽒族不断迁移和分散的情况下,语⾔分化过程占优势;等级和国家出现后,分化过程和融合过程交叉进⾏这样就形成了现在的多种语⾔语⾔的统⼀过程,除了不同⽅⾔集中为民族共同语之外,还有异族语⾔的交融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形成,也是语⾔交融和统⼀的过程汉族在历史上曾多次受少数民族贵族的统治近1000年来,北京先后成为辽⾦元明清五个朝代的⾸都,其中有四个朝代是由少数民族(契丹⼥真蒙古满)贵族统治的但是由于汉族⼈⼝众多,有⾼度发展的⽂化,在语⾔交融过程中汉语终于成为胜利者⽽且,由于政权长期统⼀的作⽤,吴语闽语粤语等等⽅⾔都没有分化为独⽴的语⾔(四)世界语全世界的语⾔加起来共约3000多种,这么多的语⾔任何⼀个⼈都是⽆法样样精通波兰的柴门霍夫,他创造世界语的想法,说来很有趣当时,他家所在的⽐亚斯托克,居民分别为俄罗斯⼈波兰⼈⽇⽿曼⼈和希伯来⼈(犹太⼈)这四个民族的居民由于语⾔各不相同,彼此相处得不友好,有时还因误解⽽发⽣争⽃,因语⾔纷争所导致的不幸事件经常发⽣因此,柴门瞿夫终于在1878年设计了第⼀个世界语⽅案他的“新语⾔”刚开始受到了⼀些⼈的嘲笑,但他坚持⽤⾃⼰的“新语⾔”写⽂章,翻译作品皇天不负有⼼⼈,1887年,柴门霍夫在他的妻⼦施尔柏妮帮助下,终于以“希望者博⼠”的笔名,⾃费出版了他的《世界语第⼀书》⽬前,全世界有1000多万⼈学习过世界语(五)英语英语作为当今世界最强势的语⾔,实际上是⽐较年轻的但它的形成和发展却有不平凡的经历。

永乐大典收书目录(共813 卷)

永乐大典收书目录(共813 卷)

永樂大典收書目録(共813卷)序號 書名 卷數 時代 作者 版本 001 永樂大典卷四八〇 (明) 官修 鈔本002 永樂大典卷四八一 (明) 官修 鈔本003 永樂大典卷四八五 (明) 官修 鈔本004 永樂大典卷四八六 (明) 官修 鈔本005 永樂大典卷四八九 (明) 官修 鈔本006 永樂大典卷四九〇 (明) 官修 鈔本007 永樂大典卷五三八 (明) 官修 鈔本008 永樂大典卷五三九 (明) 官修 鈔本009 永樂大典卷五四〇 (明) 官修 鈔本010 永樂大典卷五四一 (明) 官修 鈔本011 永樂大典卷五五一 (明) 官修 鈔本012 永樂大典卷五五二 (明) 官修 鈔本013 永樂大典卷五五三 (明) 官修 鈔本014 永樂大典卷五五四 (明) 官修 鈔本015 永樂大典卷五五五 (明) 官修 鈔本016 永樂大典卷五五六 (明) 官修 鈔本017 永樂大典卷六二三 (明) 官修 鈔本018 永樂大典卷六二四 (明) 官修 鈔本019 永樂大典卷六六一 (明) 官修 鈔本020 永樂大典卷六六二 (明) 官修 鈔本021 永樂大典卷六六五 (明) 官修 鈔本022 永樂大典卷六六六 (明) 官修 鈔本023 永樂大典卷七八二 (明) 官修 鈔本024 永樂大典卷七八三 (明) 官修 鈔本025 永樂大典卷七八四 (明) 官修 鈔本026 永樂大典卷八〇三 (明) 官修 鈔本027 永樂大典卷八〇四 (明) 官修 鈔本028 永樂大典卷八〇五 (明) 官修 鈔本029 永樂大典卷八〇六 (明) 官修 鈔本030 永樂大典卷八〇七 (明) 官修 鈔本031 永樂大典卷八〇八 (明) 官修 鈔本032 永樂大典卷八二一 (明) 官修 鈔本033 永樂大典卷八二二 (明) 官修 鈔本034 永樂大典卷八二三 (明) 官修 鈔本035 永樂大典卷八四九 (明) 官修 鈔本036 永樂大典卷八五〇 (明) 官修 鈔本037 永樂大典卷八五一 (明) 官修 鈔本038 永樂大典卷八九五 (明) 官修 鈔本039 永樂大典卷八九六 (明) 官修 鈔本040 永樂大典卷八九九 (明) 官修 鈔本041 永樂大典卷九〇〇 (明) 官修 鈔本042 永樂大典卷九〇一 (明) 官修 鈔本048 永樂大典卷九〇七 (明) 官修 鈔本 049 永樂大典卷九〇八 (明) 官修 鈔本 050 永樂大典卷九〇九 (明) 官修 鈔本 051 永樂大典卷九一〇 (明) 官修 鈔本 052 永樂大典卷九一一 (明) 官修 鈔本 053 永樂大典卷九一二 (明) 官修 鈔本 054 永樂大典卷九一三 (明) 官修 鈔本 055 永樂大典卷九一四 (明) 官修 鈔本 056 永樂大典卷九一七 (明) 官修 鈔本 057 永樂大典卷九一八 (明) 官修 鈔本 058 永樂大典卷九一九 (明) 官修 鈔本 059 永樂大典卷九二〇 (明) 官修 鈔本 060 永樂大典卷九二一 (明) 官修 鈔本 061 永樂大典卷九二二 (明) 官修 鈔本 062 永樂大典卷九七五 (明) 官修 鈔本 063 永樂大典卷九七六 (明) 官修 鈔本 064 永樂大典卷九七八 (明) 官修 鈔本 065 永樂大典卷九八〇 (明) 官修 鈔本 066 永樂大典卷九八一 (明) 官修 鈔本 067 永樂大典卷一〇三三 (明) 官修 鈔本 068 永樂大典卷一〇三六 (明) 官修 鈔本 069 永樂大典卷一〇三七 (明) 官修 鈔本 070 永樂大典卷一〇五六 (明) 官修 鈔本 071 永樂大典卷一一八七 (明) 官修 鈔本 072 永樂大典卷一一八八 (明) 官修 鈔本 073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一 (明) 官修 鈔本 074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二 (明) 官修 鈔本 075 永樂大典卷一二〇〇 (明) 官修 鈔本 076 永樂大典卷一三一〇 (明) 官修 鈔本 077 永樂大典卷二一九〇 (明) 官修 鈔本 078 永樂大典卷二一九一 (明) 官修 鈔本 079 永樂大典卷二二一七 (明) 官修 鈔本 080 永樂大典卷二二一八 (明) 官修 鈔本 081 永樂大典卷二二三六 (明) 官修 鈔本 082 永樂大典卷二二三七 (明) 官修 鈔本 083 永樂大典卷二二五四 (明) 官修 鈔本 084 永樂大典卷二二五五 (明) 官修 鈔本 085 永樂大典卷二二五六 (明) 官修 鈔本 086 永樂大典卷二二五七 (明) 官修 鈔本 087 永樂大典卷二二五八 (明) 官修 鈔本 088 永樂大典卷二二五九 (明) 官修 鈔本 089 永樂大典卷二二六〇 (明) 官修 鈔本095 永樂大典卷二二六六 (明) 官修 鈔本 096 永樂大典卷二二六七 (明) 官修 鈔本 097 永樂大典卷二二七〇 (明) 官修 鈔本 098 永樂大典卷二二七一 (明) 官修 鈔本 099 永樂大典卷二二七五 (明) 官修 鈔本 100 永樂大典卷二二七六 (明) 官修 鈔本 101 永樂大典卷二二七七 (明) 官修 鈔本 102 永樂大典卷二二七八 (明) 官修 鈔本 103 永樂大典卷二二七九 (明) 官修 鈔本 104 永樂大典卷二二八〇 (明) 官修 鈔本 105 永樂大典卷二二八一 (明) 官修 鈔本 106 永樂大典卷二二八二 (明) 官修 鈔本 107 永樂大典卷二二八三 (明) 官修 鈔本 108 永樂大典卷二三三七 (明) 官修 鈔本 109 永樂大典卷二三三八 (明) 官修 鈔本 110 永樂大典卷二三三九 (明) 官修 鈔本 111 永樂大典卷二三四〇 (明) 官修 鈔本 112 永樂大典卷二三四一 (明) 官修 鈔本 113 永樂大典卷二三四二 (明) 官修 鈔本 114 永樂大典卷二三四三 (明) 官修 鈔本 115 永樂大典卷二三四四 (明) 官修 鈔本 116 永樂大典卷二三四五 (明) 官修 鈔本 117 永樂大典卷二三四六 (明) 官修 鈔本 118 永樂大典卷二三四七 (明) 官修 鈔本 119 永樂大典卷二三六七 (明) 官修 鈔本 120 永樂大典卷二三六八 (明) 官修 鈔本 121 永樂大典卷二三六九 (明) 官修 鈔本 122 永樂大典卷二三九八 (明) 官修 鈔本 123 永樂大典卷二三九九 (明) 官修 鈔本 124 永樂大典卷二四〇一 (明) 官修 鈔本 125 永樂大典卷二四〇四 (明) 官修 鈔本 126 永樂大典卷二四〇五 (明) 官修 鈔本 127 永樂大典卷二四〇六 (明) 官修 鈔本 128 永樂大典卷二四〇七 (明) 官修 鈔本 129 永樂大典卷二四〇八 (明) 官修 鈔本 130 永樂大典卷二五三五 (明) 官修 鈔本 131 永樂大典卷二五三六 (明) 官修 鈔本 132 永樂大典卷二五三七 (明) 官修 鈔本 133 永樂大典卷二五三八 (明) 官修 鈔本 134 永樂大典卷二五三九 (明) 官修 鈔本 135 永樂大典卷二五四〇 (明) 官修 鈔本 136 永樂大典卷二六〇三 (明) 官修 鈔本142 永樂大典卷二六〇九 (明) 官修 鈔本 143 永樂大典卷二六一〇 (明) 官修 鈔本 144 永樂大典卷二六一一 (明) 官修 鈔本 145 永樂大典卷二七三七 (明) 官修 鈔本 146 永樂大典卷二七三八 (明) 官修 鈔本 147 永樂大典卷二七三九 (明) 官修 鈔本 148 永樂大典卷二七四〇 (明) 官修 鈔本 149 永樂大典卷二七四一 (明) 官修 鈔本 150 永樂大典卷二七四二 (明) 官修 鈔本 151 永樂大典卷二七四三 (明) 官修 鈔本 152 永樂大典卷二七四四 (明) 官修 鈔本 153 永樂大典卷二七五四 (明) 官修 鈔本 154 永樂大典卷二七五五 (明) 官修 鈔本 155 永樂大典卷二八〇六 (明) 官修 鈔本 156 永樂大典卷二八〇七 (明) 官修 鈔本 157 永樂大典卷二八〇八 (明) 官修 鈔本 158 永樂大典卷二八〇九 (明) 官修 鈔本 159 永樂大典卷二八一〇 (明) 官修 鈔本 160 永樂大典卷二八一一 (明) 官修 鈔本 161 永樂大典卷二八一二 (明) 官修 鈔本 162 永樂大典卷二八一三 (明) 官修 鈔本 163 永樂大典卷二九四八 (明) 官修 鈔本 164 永樂大典卷二九四九 (明) 官修 鈔本 165 永樂大典卷二九五〇 (明) 官修 鈔本 166 永樂大典卷二九五一 (明) 官修 鈔本 167 永樂大典卷二九五二 (明) 官修 鈔本 168 永樂大典卷二九五三 (明) 官修 鈔本 169 永樂大典卷二九五四 (明) 官修 鈔本 170 永樂大典卷二九五五 (明) 官修 鈔本 171 永樂大典卷二九七二 (明) 官修 鈔本 172 永樂大典卷二九七三 (明) 官修 鈔本 173 永樂大典卷二九七八 (明) 官修 鈔本 174 永樂大典卷二九七九 (明) 官修 鈔本 175 永樂大典卷二九八〇 (明) 官修 鈔本 176 永樂大典卷二九九九 (明) 官修 鈔本 177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〇 (明) 官修 鈔本 178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一 (明) 官修 鈔本 179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二 (明) 官修 鈔本 180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三 (明) 官修 鈔本 181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四 (明) 官修 鈔本 182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五 (明) 官修 鈔本 183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六 (明) 官修 鈔本189 永樂大典卷三一三四 (明) 官修 鈔本 190 永樂大典卷三一四一 (明) 官修 鈔本 191 永樂大典卷三一四二 (明) 官修 鈔本 192 永樂大典卷三一四三 (明) 官修 鈔本 193 永樂大典卷三一四四 (明) 官修 鈔本 194 永樂大典卷三一四五 (明) 官修 鈔本 195 永樂大典卷三一四六 (明) 官修 鈔本 196 永樂大典卷三一四七 (明) 官修 鈔本 197 永樂大典卷三一四八 (明) 官修 鈔本 198 永樂大典卷三一四九 (明) 官修 鈔本 199 永樂大典卷三一五〇 (明) 官修 鈔本 200 永樂大典卷三一五一 (明) 官修 鈔本 201 永樂大典卷三一五五 (明) 官修 鈔本 202 永樂大典卷三一五六 (明) 官修 鈔本 203 永樂大典卷三四〇一 (明) 官修 鈔本 204 永樂大典卷三五〇七 (明) 官修 鈔本 205 永樂大典卷三五〇八 (明) 官修 鈔本 206 永樂大典卷三五一八 (明) 官修 鈔本 207 永樂大典卷三五一九 (明) 官修 鈔本 208 永樂大典卷三五二五 (明) 官修 鈔本 209 永樂大典卷三五二六 (明) 官修 鈔本 210 永樂大典卷三五二七 (明) 官修 鈔本 211 永樂大典卷三五二八 (明) 官修 鈔本 212 永樂大典卷三五四九 (明) 官修 鈔本 213 永樂大典卷三五七九 (明) 官修 鈔本 214 永樂大典卷三五八〇 (明) 官修 鈔本 215 永樂大典卷三五八一 (明) 官修 鈔本 216 永樂大典卷三五八二 (明) 官修 鈔本 217 永樂大典卷三五八三 (明) 官修 鈔本 218 永樂大典卷三五八四 (明) 官修 鈔本 219 永樂大典卷三五八五 (明) 官修 鈔本 220 永樂大典卷三五八六 (明) 官修 鈔本 221 永樂大典卷三五八七 (明) 官修 鈔本 222 永樂大典卷三六一四 (明) 官修 鈔本 223 永樂大典卷三六一五 (明) 官修 鈔本 224 永樂大典卷三九四四 (明) 官修 鈔本 225 永樂大典卷三九四五 (明) 官修 鈔本 226 永樂大典卷四九〇八 (明) 官修 鈔本 227 永樂大典卷四九〇九 (明) 官修 鈔本 228 永樂大典卷四九二三 (明) 官修 鈔本 229 永樂大典卷四九二四 (明) 官修 鈔本 230 永樂大典卷四九二五 (明) 官修 鈔本236 永樂大典卷四九三一 (明) 官修 鈔本 237 永樂大典卷四九三二 (明) 官修 鈔本 238 永樂大典卷四九三三 (明) 官修 鈔本 239 永樂大典卷四九三四 (明) 官修 鈔本 240 永樂大典卷四九三五 (明) 官修 鈔本 241 永樂大典卷四九三六 (明) 官修 鈔本 242 永樂大典卷四九三七 (明) 官修 鈔本 243 永樂大典卷四九三八 (明) 官修 鈔本 244 永樂大典卷四九三九 (明) 官修 鈔本 245 永樂大典卷四九四〇 (明) 官修 鈔本 246 永樂大典卷五一九九 (明) 官修 鈔本 247 永樂大典卷五二〇〇 (明) 官修 鈔本 248 永樂大典卷五二〇一 (明) 官修 鈔本 249 永樂大典卷五二〇二 (明) 官修 鈔本 250 永樂大典卷五二〇三 (明) 官修 鈔本 251 永樂大典卷五二〇四 (明) 官修 鈔本 252 永樂大典卷五二〇五 (明) 官修 鈔本 253 永樂大典卷五二四四 (明) 官修 鈔本 254 永樂大典卷五二四五 (明) 官修 鈔本 255 永樂大典卷五二四八 (明) 官修 鈔本 256 永樂大典卷五二四九 (明) 官修 鈔本 257 永樂大典卷五二五一 (明) 官修 鈔本 258 永樂大典卷五二五二 (明) 官修 鈔本 259 永樂大典卷五二六八 (明) 官修 鈔本 260 永樂大典卷五二九六 (明) 官修 鈔本 261 永樂大典卷五二九七 (明) 官修 鈔本 262 永樂大典卷五三四三 (明) 官修 鈔本 263 永樂大典卷五三四五 (明) 官修 鈔本 264 永樂大典卷五四五三 (明) 官修 鈔本 265 永樂大典卷五四五四 (明) 官修 鈔本 266 永樂大典卷五四五五 (明) 官修 鈔本 267 永樂大典卷五四五六 (明) 官修 鈔本 268 永樂大典卷五七六九 (明) 官修 鈔本 269 永樂大典卷五七七〇 (明) 官修 鈔本 270 永樂大典卷五八三八 (明) 官修 鈔本 271 永樂大典卷五八三九 (明) 官修 鈔本 272 永樂大典卷五八四〇 (明) 官修 鈔本 273 永樂大典卷六五〇四 (明) 官修 鈔本 274 永樂大典卷六五〇五 (明) 官修 鈔本 275 永樂大典卷六五二三 (明) 官修 鈔本 276 永樂大典卷六五二四 (明) 官修 鈔本 277 永樂大典卷六五五八 (明) 官修 鈔本283 永樂大典卷六六九七 (明) 官修 鈔本 284 永樂大典卷六六九八 (明) 官修 鈔本 285 永樂大典卷六六九九 (明) 官修 鈔本 286 永樂大典卷六七〇〇 (明) 官修 鈔本 287 永樂大典卷六七〇一 (明) 官修 鈔本 288 永樂大典卷六七六四 (明) 官修 鈔本 289 永樂大典卷六七六五 (明) 官修 鈔本 290 永樂大典卷六七六六 (明) 官修 鈔本 291 永樂大典卷六七六七 (明) 官修 鈔本 292 永樂大典卷六八二六 (明) 官修 鈔本 293 永樂大典卷六八二七 (明) 官修 鈔本 294 永樂大典卷六八二八 (明) 官修 鈔本 295 永樂大典卷六八二九 (明) 官修 鈔本 296 永樂大典卷六八三〇 (明) 官修 鈔本 297 永樂大典卷六八三一 (明) 官修 鈔本 298 永樂大典卷六八三二 (明) 官修 鈔本 299 永樂大典卷六八三七 (明) 官修 鈔本 300 永樂大典卷六八三八 (明) 官修 鈔本 301 永樂大典卷六八五〇 (明) 官修 鈔本 302 永樂大典卷六八五一 (明) 官修 鈔本 303 永樂大典卷六九三三 (明) 官修 鈔本 304 永樂大典卷六九三四 (明) 官修 鈔本 305 永樂大典卷七〇七八 (明) 官修 鈔本 306 永樂大典卷七〇七九 (明) 官修 鈔本 307 永樂大典卷七〇八〇 (明) 官修 鈔本 308 永樂大典卷七一〇四 (明) 官修 鈔本 309 永樂大典卷七一〇五 (明) 官修 鈔本 310 永樂大典卷七一五九 (明) 官修 鈔本 311 永樂大典卷七二一三 (明) 官修 鈔本 312 永樂大典卷七二一四 (明) 官修 鈔本 313 永樂大典卷七二三五 (明) 官修 鈔本 314 永樂大典卷七二三六 (明) 官修 鈔本 315 永樂大典卷七二三七 (明) 官修 鈔本 316 永樂大典卷七二三八 (明) 官修 鈔本 317 永樂大典卷七二三九 (明) 官修 鈔本 318 永樂大典卷七二四〇 (明) 官修 鈔本 319 永樂大典卷七二四一 (明) 官修 鈔本 320 永樂大典卷七二四二 (明) 官修 鈔本 321 永樂大典卷七三〇三 (明) 官修 鈔本 322 永樂大典卷七三〇四 (明) 官修 鈔本 323 永樂大典卷七三二二 (明) 官修 鈔本 324 永樂大典卷七三二三 (明) 官修 鈔本330 永樂大典卷七三二九 (明) 官修 鈔本 331 永樂大典卷七三七八 (明) 官修 鈔本 332 永樂大典卷七三七九 (明) 官修 鈔本 333 永樂大典卷七三八五 (明) 官修 鈔本 334 永樂大典卷七三八六 (明) 官修 鈔本 335 永樂大典卷七三八七 (明) 官修 鈔本 336 永樂大典卷七三八八 (明) 官修 鈔本 337 永樂大典卷七三八九 (明) 官修 鈔本 338 永樂大典卷七三九〇 (明) 官修 鈔本 339 永樂大典卷七三九三 (明) 官修 鈔本 340 永樂大典卷七三九四 (明) 官修 鈔本 341 永樂大典卷七四四九 (明) 官修 鈔本 342 永樂大典卷七四五〇 (明) 官修 鈔本 343 永樂大典卷七四五三 (明) 官修 鈔本 344 永樂大典卷七四五四 (明) 官修 鈔本 345 永樂大典卷七四五五 (明) 官修 鈔本 346 永樂大典卷七四五六 (明) 官修 鈔本 347 永樂大典卷七四五七 (明) 官修 鈔本 348 永樂大典卷七四五八 (明) 官修 鈔本 349 永樂大典卷七四五九 (明) 官修 鈔本 350 永樂大典卷七四六〇 (明) 官修 鈔本 351 永樂大典卷七四六一 (明) 官修 鈔本 352 永樂大典卷七四六二 (明) 官修 鈔本 353 永樂大典卷七五〇六 (明) 官修 鈔本 354 永樂大典卷七五〇七 (明) 官修 鈔本 355 永樂大典卷七五一〇 (明) 官修 鈔本 356 永樂大典卷七五一一 (明) 官修 鈔本 357 永樂大典卷七五一二 (明) 官修 鈔本 358 永樂大典卷七五一三 (明) 官修 鈔本 359 永樂大典卷七五一四 (明) 官修 鈔本 360 永樂大典卷七五一五 (明) 官修 鈔本 361 永樂大典卷七五一六 (明) 官修 鈔本 362 永樂大典卷七五一七 (明) 官修 鈔本 363 永樂大典卷七五一八 (明) 官修 鈔本 364 永樂大典卷七五四三 (明) 官修 鈔本 365 永樂大典卷七六〇二 (明) 官修 鈔本 366 永樂大典卷七六〇三 (明) 官修 鈔本 367 永樂大典卷七六五〇 (明) 官修 鈔本 368 永樂大典卷七六五一 (明) 官修 鈔本 369 永樂大典卷七六七七 (明) 官修 鈔本 370 永樂大典卷七七〇一 (明) 官修 鈔本 371 永樂大典卷七七〇二 (明) 官修 鈔本377 永樂大典卷七八九〇 (明) 官修 鈔本 378 永樂大典卷七八九一 (明) 官修 鈔本 379 永樂大典卷七八九二 (明) 官修 鈔本 380 永樂大典卷七八九三 (明) 官修 鈔本 381 永樂大典卷七八九四 (明) 官修 鈔本 382 永樂大典卷七八九五 (明) 官修 鈔本 383 永樂大典卷七九六〇 (明) 官修 鈔本 384 永樂大典卷七九六一 (明) 官修 鈔本 385 永樂大典卷七九六二 (明) 官修 鈔本 386 永樂大典卷七九六三 (明) 官修 鈔本 387 永樂大典卷八〇二〇 (明) 官修 鈔本 388 永樂大典卷八〇二一 (明) 官修 鈔本 389 永樂大典卷八〇二二 (明) 官修 鈔本 390 永樂大典卷八〇二三 (明) 官修 鈔本 391 永樂大典卷八〇二四 (明) 官修 鈔本 392 永樂大典卷八〇二五 (明) 官修 鈔本 393 永樂大典卷八〇二六 (明) 官修 鈔本 394 永樂大典卷八〇八九 (明) 官修 鈔本 395 永樂大典卷八〇九〇 (明) 官修 鈔本 396 永樂大典卷八〇九一 (明) 官修 鈔本 397 永樂大典卷八〇九二 (明) 官修 鈔本 398 永樂大典卷八〇九三 (明) 官修 鈔本 399 永樂大典卷八一六四 (明) 官修 鈔本 400 永樂大典卷八一六五 (明) 官修 鈔本 401 永樂大典卷八一九九 (明) 官修 鈔本 402 永樂大典卷八二六八 (明) 官修 鈔本 403 永樂大典卷八二六九 (明) 官修 鈔本 404 永樂大典卷八二七五 (明) 官修 鈔本 405 永樂大典卷八三三九 (明) 官修 鈔本 406 永樂大典卷八四一三 (明) 官修 鈔本 407 永樂大典卷八四一四 (明) 官修 鈔本 408 永樂大典卷八五〇六 (明) 官修 鈔本 409 永樂大典卷八五〇七 (明) 官修 鈔本 410 永樂大典卷八五二六 (明) 官修 鈔本 411 永樂大典卷八五二七 (明) 官修 鈔本 412 永樂大典卷八五六九 (明) 官修 鈔本 413 永樂大典卷八五七〇 (明) 官修 鈔本 414 永樂大典卷八五八七 (明) 官修 鈔本 415 永樂大典卷八五八八 (明) 官修 鈔本 416 永樂大典卷八六二八 (明) 官修 鈔本 417 永樂大典卷八六二九 (明) 官修 鈔本 418 永樂大典卷八六四七 (明) 官修 鈔本424 永樂大典卷八八四二 (明) 官修 鈔本 425 永樂大典卷八八四三 (明) 官修 鈔本 426 永樂大典卷八八四四 (明) 官修 鈔本 427 永樂大典卷八八四五 (明) 官修 鈔本 428 永樂大典卷八九〇八 (明) 官修 鈔本 429 永樂大典卷八九〇九 (明) 官修 鈔本 430 永樂大典卷八九一〇 (明) 官修 鈔本 431 永樂大典卷八九七八 (明) 官修 鈔本 432 永樂大典卷八九七九 (明) 官修 鈔本 433 永樂大典卷八九八〇 (明) 官修 鈔本 434 永樂大典卷八九八一 (明) 官修 鈔本 435 永樂大典卷九五六一 (明) 官修 鈔本 436 永樂大典卷九七六二 (明) 官修 鈔本 437 永樂大典卷九七六三 (明) 官修 鈔本 438 永樂大典卷九七六四 (明) 官修 鈔本 439 永樂大典卷九七六五 (明) 官修 鈔本 440 永樂大典卷九七六六 (明) 官修 鈔本 441 永樂大典卷一〇一一〇 (明) 官修 鈔本 442 永樂大典卷一〇一一一 (明) 官修 鈔本 443 永樂大典卷一〇一一二 (明) 官修 鈔本 444 永樂大典卷一〇一一五 (明) 官修 鈔本 445 永樂大典卷一〇一一六 (明) 官修 鈔本 446 永樂大典卷一〇一三五 (明) 官修 鈔本 447 永樂大典卷一〇一三六 (明) 官修 鈔本 448 永樂大典卷一〇二八六 (明) 官修 鈔本 449 永樂大典卷一〇二八七 (明) 官修 鈔本 450 永樂大典卷一〇三〇九 (明) 官修 鈔本 451 永樂大典卷一〇三一〇 (明) 官修 鈔本 452 永樂大典卷一〇四二一 (明) 官修 鈔本 453 永樂大典卷一〇四二二 (明) 官修 鈔本 454 永樂大典卷一〇四五八 (明) 官修 鈔本 455 永樂大典卷一〇四五九 (明) 官修 鈔本 456 永樂大典卷一〇四六〇 (明) 官修 鈔本 457 永樂大典卷一〇四八三 (明) 官修 鈔本 458 永樂大典卷一〇四八四 (明) 官修 鈔本 459 永樂大典卷一〇五三九 (明) 官修 鈔本 460 永樂大典卷一〇五四〇 (明) 官修 鈔本 461 永樂大典卷一〇八一二 (明) 官修 鈔本 462 永樂大典卷一〇八一三 (明) 官修 鈔本 463 永樂大典卷一〇八一四 (明) 官修 鈔本 464 永樂大典卷一〇八七六 (明) 官修 鈔本 465 永樂大典卷一〇八七七 (明) 官修 鈔本471 永樂大典卷一〇九五〇 (明) 官修 鈔本 472 永樂大典卷一〇九九八 (明) 官修 鈔本 473 永樂大典卷一〇九九九 (明) 官修 鈔本 474 永樂大典卷一〇一〇〇 (明) 官修 鈔本 475 永樂大典卷一〇一〇一 (明) 官修 鈔本 476 永樂大典卷一一〇七六 (明) 官修 鈔本 477 永樂大典卷一一〇七七 (明) 官修 鈔本 478 永樂大典卷一一一二七 (明) 官修 鈔本 479 永樂大典卷一一一二八 (明) 官修 鈔本 480 永樂大典卷一一一二九 (明) 官修 鈔本 481 永樂大典卷一一一三〇 (明) 官修 鈔本 482 永樂大典卷一一一三一 (明) 官修 鈔本 483 永樂大典卷一一一三二 (明) 官修 鈔本 484 永樂大典卷一一一三三 (明) 官修 鈔本 485 永樂大典卷一一一三四 (明) 官修 鈔本 486 永樂大典卷一一一三五 (明) 官修 鈔本 487 永樂大典卷一一一三六 (明) 官修 鈔本 488 永樂大典卷一一一三七 (明) 官修 鈔本 489 永樂大典卷一一一三八 (明) 官修 鈔本 490 永樂大典卷一一一三九 (明) 官修 鈔本 491 永樂大典卷一一一四〇 (明) 官修 鈔本 492 永樂大典卷一一一四一 (明) 官修 鈔本 493 永樂大典卷一一三一二 (明) 官修 鈔本 494 永樂大典卷一一三一三 (明) 官修 鈔本 495 永樂大典卷一一三六八 (明) 官修 鈔本 496 永樂大典卷一一三六九 (明) 官修 鈔本 497 永樂大典卷一一四一二 (明) 官修 鈔本 498 永樂大典卷一一四一三 (明) 官修 鈔本 499 永樂大典卷一一五九八 (明) 官修 鈔本 500 永樂大典卷一一五九九 (明) 官修 鈔本 501 永樂大典卷一一六〇二 (明) 官修 鈔本 502 永樂大典卷一一六〇三 (明) 官修 鈔本 503 永樂大典卷一一六一五 (明) 官修 鈔本 504 永樂大典卷一一六一六 (明) 官修 鈔本 505 永樂大典卷一一六一八 (明) 官修 鈔本 506 永樂大典卷一一六一九 (明) 官修 鈔本 507 永樂大典卷一一六二〇 (明) 官修 鈔本 508 永樂大典卷一一八四八 (明) 官修 鈔本 509 永樂大典卷一一八四九 (明) 官修 鈔本 510 永樂大典卷一一八八七 (明) 官修 鈔本 511 永樂大典卷一一八八八 (明) 官修 鈔本 512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〇三 (明) 官修 鈔本518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五二 (明) 官修 鈔本 519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五三 (明) 官修 鈔本 520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五四 (明) 官修 鈔本 521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五五 (明) 官修 鈔本 522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五六 (明) 官修 鈔本 523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五七 (明) 官修 鈔本 524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五八 (明) 官修 鈔本 525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五九 (明) 官修 鈔本 526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六〇 (明) 官修 鈔本 527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八〇 (明) 官修 鈔本 528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八一 (明) 官修 鈔本 529 永樂大典卷一二〇一三 (明) 官修 鈔本 530 永樂大典卷一二〇一四 (明) 官修 鈔本 531 永樂大典卷一二〇一五 (明) 官修 鈔本 532 永樂大典卷一二〇一六 (明) 官修 鈔本 533 永樂大典卷一二〇一七 (明) 官修 鈔本 534 永樂大典卷一二〇一八 (明) 官修 鈔本 535 永樂大典卷一二〇四三 (明) 官修 鈔本 536 永樂大典卷一二〇四四 (明) 官修 鈔本 537 永樂大典卷一二〇七一 (明) 官修 鈔本 538 永樂大典卷一二〇七二 (明) 官修 鈔本 539 永樂大典卷一二一四八 (明) 官修 鈔本 540 永樂大典卷一二二六九 (明) 官修 鈔本 541 永樂大典卷一二二七〇 (明) 官修 鈔本 542 永樂大典卷一二二七一 (明) 官修 鈔本 543 永樂大典卷一二二七二 (明) 官修 鈔本 544 永樂大典卷一二二七三 (明) 官修 鈔本 545 永樂大典卷一二二七四 (明) 官修 鈔本 546 永樂大典卷一二二七五 (明) 官修 鈔本 547 永樂大典卷一二二七六 (明) 官修 鈔本 548 永樂大典卷一二三〇六 (明) 官修 鈔本 549 永樂大典卷一二三〇七 (明) 官修 鈔本 550 永樂大典卷一二三〇八 (明) 官修 鈔本 551 永樂大典卷一二三九九 (明) 官修 鈔本 552 永樂大典卷一二四〇〇 (明) 官修 鈔本 553 永樂大典卷一二四二八 (明) 官修 鈔本 554 永樂大典卷一二四二九 (明) 官修 鈔本 555 永樂大典卷一二五〇六 (明) 官修 鈔本 556 永樂大典卷一二五〇七 (明) 官修 鈔本 557 永樂大典卷一二九二九 (明) 官修 鈔本 558 永樂大典卷一二九三〇 (明) 官修 鈔本 559 永樂大典卷一二九六〇 (明) 官修 鈔本565 永樂大典卷一二九六六 (明) 官修 鈔本 566 永樂大典卷一二九六七 (明) 官修 鈔本 567 永樂大典卷一二九六八 (明) 官修 鈔本 568 永樂大典卷一二九六九 (明) 官修 鈔本 569 永樂大典卷一二九七〇 (明) 官修 鈔本 570 永樂大典卷一二九七一 (明) 官修 鈔本 571 永樂大典卷一三〇一七 (明) 官修 鈔本 572 永樂大典卷一三〇一八 (明) 官修 鈔本 573 永樂大典卷一三〇一九 (明) 官修 鈔本 574 永樂大典卷一三〇二〇 (明) 官修 鈔本 575 永樂大典卷一三〇七四 (明) 官修 鈔本 576 永樂大典卷一三〇七五 (明) 官修 鈔本 577 永樂大典卷一三〇八二 (明) 官修 鈔本 578 永樂大典卷一三〇八三 (明) 官修 鈔本 579 永樂大典卷一三〇八四 (明) 官修 鈔本 580 永樂大典卷一三一三五 (明) 官修 鈔本 581 永樂大典卷一三一三六 (明) 官修 鈔本 582 永樂大典卷一三一三九 (明) 官修 鈔本 583 永樂大典卷一三一四〇 (明) 官修 鈔本 584 永樂大典卷一三一八九 (明) 官修 鈔本 585 永樂大典卷一三一九〇 (明) 官修 鈔本 586 永樂大典卷一三一九三 (明) 官修 鈔本 587 永樂大典卷一三一九四 (明) 官修 鈔本 588 永樂大典卷一三二〇一 (明) 官修 鈔本 589 永樂大典卷一三二〇二 (明) 官修 鈔本 590 永樂大典卷一三二〇三 (明) 官修 鈔本 591 永樂大典卷一三三四〇 (明) 官修 鈔本 592 永樂大典卷一三三四一 (明) 官修 鈔本 593 永樂大典卷一三三四四 (明) 官修 鈔本 594 永樂大典卷一三三四五 (明) 官修 鈔本 595 永樂大典卷一三四五〇 (明) 官修 鈔本 596 永樂大典卷一三四五一 (明) 官修 鈔本 597 永樂大典卷一三四五二 (明) 官修 鈔本 598 永樂大典卷一三四五三 (明) 官修 鈔本 599 永樂大典卷一三四九四 (明) 官修 鈔本 600 永樂大典卷一三四九五 (明) 官修 鈔本 601 永樂大典卷一三四九六 (明) 官修 鈔本 602 永樂大典卷一三四九七 (明) 官修 鈔本 603 永樂大典卷一三四九八 (明) 官修 鈔本 604 永樂大典卷一三四九九 (明) 官修 鈔本 605 永樂大典卷一三五〇六 (明) 官修 鈔本 606 永樂大典卷一三五〇七 (明) 官修 鈔本。

永乐大帝(全三册)

永乐大帝(全三册)

读书笔记
不幸生在帝王家,这本书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逼朱棣谋反也是他的主意。原来永乐的年号是朱棣自己取的, 北京、南京的名字也是永乐时确立的。
故事由中山王徐达的的四女儿徐妙锦开始说起,由徐妙锦从李增枝手下救出玉蚕矛盾开始不断深入,而就是 这两个看似很无关的小人物在此书中对朱棣的夺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从中看到了一个血淋淋现实,小人物 很难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玉蚕命运的几番波折没有那次是能够被她掌握的,一路被阴谋与博弈之中被安排得无 法选择,她很无辜,但是整书之中和他一样无辜的人数不胜数,从靖难开始到朱棣几个儿子的夺嫡斗争之中,无 数小人物的命运显得很无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权利的趋之若鹜。朱棣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 迁都北京,五次北征,从他身上读懂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03
第十章汉王 府密议对策 永乐帝下旨 出洋
04
第十一章太 大意陈王授 首征安南张 辅统兵
06
第十三章现 良机安南光 复忤圣意解 缙离京
05
第十二章破 多邦黎朝陨 灭求内附耆 老上疏
第十四章扩利 1
源恢复开中忧 亲族徐后憾逝
第十五章定三 2
事二杨显功海 上胜万邦来归
3 第十六章议北
巡汉藩密谋固 储位太子应变
目录分析
1
楔子
第一章洪武帝 2
御驾归西建文 君密谋削藩
3 第二章朱允炆
有意捉弄徐妙 锦当街救人
4 第三章李景隆
智擒周王燕王 府道衍献计
5 第四章朱高炽
巧识金忠方孝 孺智解密信
第六章燕王进京搅 乾坤建文借力定风

第五章武英殿建文 问案金陵城君臣离

第七章北平府风起 云涌南京城释质北

《永乐大典》沧桑600年:原稿毁于大火正本失踪

《永乐大典》沧桑600年:原稿毁于大火正本失踪

《永乐大典》沧桑600年《永乐大典》 是明代永乐皇帝命内阁首辅、有明三大才子之一解缙等人编纂的大型类书,成书11095册,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典籍七八千种,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2018年2月8日至3月2日,国家图书馆精选《永乐大典》部分珍品向读者开放展示,还邀请读者一起抄写《永乐大典》中的经典篇章。

其中一个展柜展出的单独一册《永乐大典》,是这部皇皇巨著的散落残本最近也是最后一次现身——今年59岁的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程有庆,每次回忆起11年前在上海偶遇那一册《永乐大典》,都觉得是一个幸运的意外。

2007年5月,国家图书馆成立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随后派遣专家组到各地调研古籍的相关情况。

11月,程有庆和杨成凯一组,前往江浙沪,同一时间,故宫博物院的施安昌也在这三地调研金石碑帖。

“那天下午,施安昌跟我们说,有一个上海的老邻居有《永乐大典》,想请我们看看。

当时觉得遇到的可能性很低,但还是答应了。

”程有庆记得,那天晚上8点,这位已经移民加拿大的袁女士,在招待所一楼等他们,进到房间,拿出两册《永乐大典》。

“第一册,是影印本,大家心里有一点凉;第二册,从古籍真伪的鉴定来看是真的,书还保存着明代的包背旧装,可几位先生都不敢相信。

”程有庆读过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张忱石《永乐大典史话》,书中收录有《永乐大典》目录和已知现存的册目,“只要查那个表,就能知道这一册的内容对不对得上。

我当即打电话给我父亲,请他帮我查,确认了这一册不在现存册目中”。

物和内容都确定了,程有庆和杨成凯才敢跟国家图书馆汇报此事。

后来,《永乐大典》沧桑600年:原稿毁于大火 正本失踪袁女士又带着此书专程到北京,国家图书馆和国家文物局组织傅熹年、张忱石等专家先后进行了四次鉴定,确认无误。

最终,这一册《永乐大典》回归故土,入藏国家图书馆。

《永乐大典》历经600年风雨沧桑,从成书之初的万册巨帙到今仅剩400余册,她的聚散离合也是中华古籍的悲欢缩影。

_永乐大典目录_所列杂剧初探_罗旭舟

_永乐大典目录_所列杂剧初探_罗旭舟

·156·《永乐大典》收录戏曲作品众多,因《小孙屠》等戏文三种的发现,今人皆知大典收戏文作品多种,其实,《永乐大典目录》所列杂剧初探罗旭舟常明显。

中唐姚合编《极玄集》将李端、卢纶、钱起等大历时期十位诗人并列,称之为“大历十才子”,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列“大历体”,注曰“大历十才子”。

元人辛文房为唐代诗人立传,名之曰《唐才子传》,立专传者达二百七十八人。

由此可见,自唐至宋元,“才子”之称并无贬义;相反,它是对诗人创作才华的充分肯定。

那么,“元才子”的才华具体表现如何?旧传以“稹性锋锐,见事风生”对元稹性情作概括。

作为文学家的元稹,身处中唐元和文体大变革时代,在引领文学潮流、文体变革实践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白居易联系元稹,特别提出“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这是对元和文坛变化和元稹重大贡献的特别提示与高度概括。

以下略举数端。

首先,元稹具有敏锐的文学感知力和判断力。

杜甫是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位诗人,而首先发现杜甫的巨大价值并给予大力推崇的是元稹(见其《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清人叶矫然说:“微之评杜:‘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

’卓哉言乎!能豪迈而不能清深者,宋诗也。

切对律而未免凡近者,元、明诗也。

微之评杜诗而早及后世学杜诗者,不谓之‘才子’不可得也。

” (《龙性堂诗话初集》)其次,得文学风气之先,积极倡导文学新思潮。

元和初年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元稹成为名副其实的倡导者。

元和四年春,李绅作《新题乐府》二十首,是元稹发现李绅有这样的诗题,立即从实践上予以唱和,即《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又从理论上加以提倡,于是出现了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这样写作新乐府才形成一种自觉,一种风尚,新乐府才成为一种诗体。

第三,杰出的文体创新才华。

明人娄坚曰:“唐之文章,至元和而极盛矣。

元、白二氏创为新体,以相倡和,各极才人之致。

” (《学古绪言》卷一,《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侧重肯定元白“创为新体”的才能,这里的“才人”与“才子”一词接近。

四库全书中永乐大典辑本目录(含存目)

四库全书中永乐大典辑本目录(含存目)
10
西岩集二十卷 中庵集二十卷 王文忠集六卷 勤斋集八卷 榘庵集十五卷 伊滨集二十四卷 积斋集五卷 瓢泉吟稿五卷 子渊诗集六卷 羽庭集六卷 吾吾类稿三卷 性情集六卷 樗隐集六卷 庸庵集十四卷 密庵集八卷 临安集六卷 蓝山集六卷 蓝涧集六卷 樗庵类稿二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鹅湖集六卷 锦绣论二卷 渔父词集句二卷 2.总集类(9 种): 文选颜鲍谢诗评四卷 江湖后集二十四卷
6
石林燕语十卷 辨言一卷 常谈一卷 密斋笔记五卷续记一卷 涧泉日记三卷 琴堂谕俗编二卷 敬斋古今黈八卷 日闻录一卷 言行龟鉴八卷 鸣道集说一卷 中说三卷 女教书四卷 有官龟鉴十九卷 忍经一卷 劝善书二十卷 永鉴录二卷 历代驸马录二卷 公子书三卷 帝王宝范三卷 11.类书类(20 种): 古今同姓名录二卷 元和姓纂十八卷 实宾录十四卷 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 帝王经世图谱十六卷 四六膏馥七卷
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 宝刻类编八卷 12.史评类(4 种): 经幄管见四卷 旧闻证误四卷 叙古颂二卷 事偶韵语一卷 三、子部(171 种) 1.儒家类(19 种): 傅子一卷 帝范四卷 儒言一卷 省心杂言一卷 袁氏世范三卷 戒子通录八卷 知言六卷附录一卷 明本释三卷 少仪外传二卷 项氏家说十卷附录二卷 准斋杂说二卷 朱子读书法四卷 家山图书一卷 通言一卷 庸言一卷 明伦集三卷 子家子一卷
宛陵群英集十二卷 桃花源集一卷 发蒙宏纲三卷 大全赋会五十卷 启札锦绣一卷 中州启札二卷 尺牍筌蹄三卷 3.诗文评类(9 种): 藏海诗话一卷 岁寒堂诗话二卷 环溪诗话一卷 余师录四卷 文章精义一卷 浩然斋雅谈三卷 文说一卷 作义要诀一卷 少陵诗格一卷 4.词曲类(1 种): 烟波渔隐词二卷
11
9
烛湖集二十卷附编二卷 昌谷集二十二卷 省斋集十卷 山房集九卷 后乐集二十卷 性善堂稿十五卷 东山诗选二卷 蒙斋集十八卷 鹤林集四十卷 东涧集十四卷 浣川集十卷 渔墅类稿八卷 沧洲尘缶编十四卷 篔窗集十卷 臞轩集十六卷 敝帚藁略八卷 泠然斋集八卷 涧泉集二十卷 庸斋集六卷 彝斋文编四卷 张氏拙轩集六卷 灵岩集十卷 楳埜集十二卷 耻堂存稿八卷 字溪集十一卷附录一卷 潜山集十二卷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史部·目录·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史部·目录·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

国学知识文库·史部·目录: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字数:6746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清)孙冯翼编●目录叙自叙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叙清代辽东先正精校勘学而又勇于刻书者吾得数人焉曰辽阳蒋氏萝村国祥梅中国祚兄弟千山曹氏楝亭而沈阳孙凤卿先生其一人也先生名冯翼一名彤字凤卿为葆年中丞之仲子中丞官山东江宁布政使时尝与阳湖孙渊如过从平津馆集屡称家方伯者是也先生随宦南游闻见颇广生平喜辑逸书其著录者曰世本曰许慎淮南子注曰桓子新论曰淮南毕万术曰典论曰皇览又与渊如同辑神农本草经与王石华同辑说文正字再合其校订诸书汇而刻之颜曰问经堂丛书为世人所珍重者久矣先生所辑诸书尝请渊如作序渊如之称先生或曰吾弟或曰家从子或曰家郎中或曰家凤卿人亦从而称凤卿曰渊如观察之从子也盖渊如官山东时已与中丞联为宗族昆弟之好故其称谓如此此其事迹可考之大略也近人邵瑞彭书目长编著录先生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目一卷嘉庆壬戌年刻旁求久之不可即得乃属佟甥曼明郝君瑶甫自四库提要重为孴录共得五百十六种以为不贤识小藏之家箧可矣既而闻杭州抱经堂钞藏是书亟以邮筒购致核以辑稿尚有二三之脱遗乃为之缀补成书别标存目冣以种数刊入辽海丛书而先生之撰着始复行于世世人皆称蒋曹诸氏刻书之精允矣然如蒋刻之两汉纪两南唐书曹刻之十二种不过取原椠模刊之曾无采缉综比之劳以视先生不及多矣顾其姓名则有显晦何也先生所撰辑者尚有易义考逸子夏易传禹贡地里古注考谥法三礼图释人注诸书亦名问经堂丛书而余则未之庽目当次第搜求之期无沧海遗珠之叹斯亦后生小子之责也甲戌十一月辽阳金毓黻●自叙嘉庆六年太岁重光作噩冯翼居青溪寓馆恭读钦定四库全书提要中引永乐大典书至万有余卷天禄琳琅之美富于斯为盛窃自宋以来著录存于今者若崇文总目已无序释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虽能著录本书大旨然亦少所发明惟永乐大典藏之艺林世所罕覩冯翼敬依钦定四库全书提要所引书目辑成一卷为家塾之珍秘以副文教覃敷敦崇实学之至意云尔从二品荫生候铨郎中孙冯翼谨识◇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沈阳孙冯翼编●经部【著录七十种存目九种】易类书类书类存目诗类礼类礼类存目春秋类春秋类存目孝经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小学类存目○易类周易口诀义六卷【唐史征撰】温公易说六卷【宋司马光撰】易学辨惑一卷【宋邵伯温撰】读易详说十卷【宋李光撰】周易窥余十五卷【宋郑刚中撰】易变体义十二卷【宋都絜撰】易原八卷【宋程大昌撰】易说四卷【宋赵善誉撰】易传灯四卷厚斋易学五十二卷【宋冯椅撰】易象意言一卷【宋蔡渊撰】周易详解十六卷【宋李杞撰】读易举要四卷【宋俞琬撰】周易象义十六卷【宋丁易东撰】易纂言外翼八卷【元吴澄撰】易精蕴大义十二卷【元解蒙撰】易学变通六卷【元曾贯撰】乾坤凿度二卷周易干凿度二卷易纬稽览图二卷易纬辨终备一卷易纬通卦验二卷易纬干元序制记一卷易纬是类谋一卷易纬坤灵图一卷○书类洪范口义二卷【宋胡瑗撰】禹贡指南四卷【宋毛晃撰】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宋程大昌撰】尚书讲义二十卷【宋史浩撰】尚书详解二十六卷【宋夏僎撰】禹贡说断四卷【宋傅寅撰】五诰解四卷【宋杨简撰】絜斋家塾书钞十二卷【宋袁燮撰】尚书精义五十卷【宋黄伦撰】融堂书解二十卷【宋钱时撰】洪范统一一卷【宋赵善湘撰】○书类存目古洪范一卷【宋贺成大撰】○诗类慈湖诗传二十卷【宋杨简撰】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卷【宋戴溪所续吕祖谦之书也】絜斋毛诗经筵讲义四卷【宋袁燮撰】毛诗讲义十二卷【宋林岊撰】诗缵绪十八卷【元刘玉汝撰】○礼类周官新义十六卷附考工记解二卷【宋王安石撰】周官总义三十卷【宋易祓撰】周官集传十六卷【元毛应龙撰】仪礼集释三十卷【宋李如圭撰】仪礼识误三卷【宋张淳撰】仪礼释宫一卷【宋李如圭撰】月令解十二卷【宋张虙撰】○礼类存目周礼井田谱二十卷【宋夏休撰】○春秋类春秋释例十五卷【晋杜预撰】春秋传说例一卷【宋刘敞撰】春秋辨疑四卷【宋萧楚撰】春秋经解十二卷【宋崔子方撰】春秋例要一卷【宋崔子方撰】春秋通训六卷【宋张大亨撰】春秋考十六卷【宋叶梦得撰】春秋谳二十二卷【宋叶梦得撰】春秋集注四十卷【宋高闶撰】春秋左氏传续说十二卷【宋吕祖谦撰】春秋讲义四卷【宋戴溪撰】春秋说三十卷【宋洪咨夔撰】春秋三传辨疑二十卷【元程端学撰】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董仲舒撰】○春秋类存目春秋握奇图一卷【金利銮孙撰】春秋经疑问对二卷【元黄复祖撰】春秋合题着说三卷【元杨维桢撰】春秋透天关四卷【旧本题晏兼善撰】麟经指南一卷【不着撰人名氏】○孝经类孝经述注一卷【明项霦撰】○四书类尊孟辨三卷续辨二卷别录一卷【宋余允文撰】蒙斋中庸讲义四卷【宋袁甫撰】○乐类瑟谱六卷【元熊朋来撰】韶舞九成乐补一卷【元余载撰】律吕成书二卷【元刘瑾撰】○小学类方言十三卷【旧本题汉扬雄撰】切韵指掌图二卷附检例一卷【宋司马光撰】○小学类存目蒙古译语一卷【不着撰名】华夷译语一卷【明洪武二十二年翰林侍讲火源洁奉敕撰】●史部【著录四十一种存目三十八种】正史类编年类别史类别史类存目杂史类杂史类存目诏令奏议类传记类传记类存目载记类地理类地理类存目职官类职官类存目政书类政书类存目目录类史评类史评类存目○正史类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目录二卷【宋薛居正等奉敕撰】五代史记纂误三卷【宋吴缜撰】○编年类中兴小纪四十卷【宋熊克撰】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宋李焘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宋李心传撰】西汉年纪三十卷【宋王益之撰】两朝纲目备要十六卷○别史类东观汉记二十四卷【案东观汉记隋书经籍志称长水校尉刘珍等撰】续后汉书九十卷【元郝经撰】○别史类存目历代帝王纂要谱括一卷○杂史类咸淳遗事二卷大金吊伐录四卷汝南遗事四卷【元王鹗撰】○杂史类存目艺祖受禅录一卷【旧本题宋赵普曹彬同撰】龙飞记一卷【旧本题宋赵普撰】景命万年录一卷重明节馆伴语录一卷【宋倪思撰】诛吴录一卷【宋张革之撰】丁卯实编一卷【宋毛方平撰】平叛录一卷【宋郭士宁撰】○诏令奏议类谠论集五卷【宋陈次升撰】○传记类魏郑公谏续录二卷庆元党禁一卷京口耆旧传九卷唐才子传八卷【元辛文房撰】○传记类存目孔子世家补十二卷【宋欧阳士秀撰】孔氏实录一卷三苏年表二卷【宋孙汝听撰】东坡年谱一卷【宋王宗稷撰】綦崇礼年谱一卷【宋綦焕撰】吕忠穆公遗事一卷吕忠穆公年谱一卷尹和靖年谱一卷饶双峰年谱一卷许鲁斋考岁略一卷【元耶律有尚撰】辜君政绩书二卷【元陶凯撰】忠传四卷逢辰记一卷勤王记一卷【旧本题宋臧梓撰】西征道里记一卷【宋郑刚中撰】○载记类邺中记一卷蛮书十卷【唐樊绰撰】江南余载二卷○地理类水经注四十卷【后魏郦道元撰】河防通议二卷【元沙克什撰】治河图略一卷【元王喜撰】岭表录异三卷【旧本题唐刘恂撰】岭外代答十卷【宋周去非撰】吴中旧事一卷【元陆友仁撰】河朔访古记二卷诸蕃志二卷【宋赵汝适撰】○地理类存目浙西水利议答录十卷【一名水利文集元任仁发撰】江东地利论一卷【宋陈武撰】边防控扼形势图论一卷【宋江默撰】西湖繁胜录一卷【旧本题西湖老人撰】○职官类麟台故事五卷【宋程俱撰】南宋馆阁录十卷续录十卷【宋陈□撰】州县提纲四卷○职官类存目大常沿革二卷【元任栻撰】南台备要二卷【元刘孟保等撰】○政书类宋朝事实二十卷【宋李攸撰】汉官旧仪一卷补遗一卷大金德运图说一卷庙学典礼六卷熬波图一卷【元陈椿撰】○政书类存目宝钞通考八卷【元武祺撰】永徽法经三十卷【元郑汝翼撰】至正条格二十三卷【元顺帝时官撰】金玉新书二十七卷官民准用七卷明律三十卷【明太祖时敕修】元内府宫殿制作一卷○目录类崇文总目十二卷【宋王尧臣等奉敕撰】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宋陈振孙撰】宝刻类编八卷○史评类经幄管见四卷【宋曹彦约撰】旧闻证误四卷【宋李心传撰】○史评类存目叙古颂二卷【元钱天佑撰】事偶韵语一卷【旧本题钱塘凌纬撰】●子部【著录一百二种存目七十一种】儒家类儒家类存目兵家类兵家类存目法家类法家类存目农家类医家类医家类存目天文算法类天文算法类存目术数类术数类存目艺术类艺术类存目谱录类谱录类存目杂家类杂家类存目类书类类书类存目小说家类小说家类存目道家类○儒家类傅子一卷【晋傅元撰】帝范四卷【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宗文皇帝御撰】儒言一卷【宋晁说之撰】省心杂言一卷【宋李邦献撰】袁氐世范三卷【宋袁采撰】戒子通录八卷【宋刘清之撰】知言六卷附录一卷【宋胡宏撰】明本释三卷【宋刘荀撰】少仪外传二卷【宋吕祖谦撰】项氏家说十卷附录二卷【宋项安世撰】准斋杂说二卷【宋吴如愚撰】朱子读书法四卷【宋张洪齐□同编】家山图书一卷○儒家类存目通言一卷【宋吴沆撰】庸言一卷【宋杨万里撰】明伦集三卷【宋涂近正撰】子家子一卷【宋家颐撰】言子三卷【宋王爚编】太极辨三卷【元孙自强撰】○兵家类守城录四卷【宋陈规撰】○兵家类存目十六策一卷【此本载永乐大典中旧题汉诸葛亮撰】江东十考一卷【宋李道传撰】南北十论一卷【案此书载永乐大典题曰许学士撰】○法家类折狱龟鉴八卷【宋郑克撰】。

国宝档案目录

国宝档案目录

《国宝档案1》DVD101 清明上河图(一)02 清明上河图(二)03 清明上河图(三)04 清明上河图(四)05 溪山行旅图(上)06 溪山行旅图(下)07 八十七神仙卷(一)08 八十七神仙卷(二)09 八十七神仙卷(三)10 八十七神仙卷(四)11 芙蓉锦鸡图12 腊梅山禽图DVD201 韩熙载夜宴图(一)02 韩熙载夜宴图(二)03 韩熙载夜宴图(三)04 韩熙载夜宴图(四)05 万树园赐宴图(上)06 万树园赐宴图(下)07 三希宝帖(上)08 三希宝帖(中)09 三希宝帖(下)10 苕溪诗卷(上)11 苕溪诗卷(中)12 苕溪诗卷(下)DVD301 石鼓(一)02 石鼓(二)03 石鼓(三)04 石鼓(四)05 石鼓(五)06 鸭型盉07 蓝釉灯(一)08 蓝釉灯(二)09 蓝釉灯(三)10 蓝釉灯(四)11 嵌蓝宝石戒指(上)12 嵌蓝宝石戒指(上)DVD401 富春山居图(上)02 富春山居图(中)03 富春山居图(下)04 鹊华秋色图(上)05 鹊华秋色图(下)06 雪景寒林图07 北海铁影壁(上)08 北海铁影壁(下)09 北海九龙壁10 铜仙承露盘11 颐和园长廊12 颐和园铜牛DVD501 北朝墓群之兰陵王墓(上)02 北朝墓群之兰陵王墓(下)03 安菩墓(上)04 安菩墓(下)05 汉光武帝陵(上)06 汉光武帝陵(下)07 清东陵台里素材08 清孝陵09 清昭西陵10 清裕陵妃园寝11 菩陀峪定东陵12 娲皇宫DVD601 大盂鼎(上)02 大盂鼎(中)03 大盂鼎(下)04 大克鼎05 司母戊鼎(上)06 司母戊鼎(下)07 毛公鼎(一)08 毛公鼎(二)09 毛公鼎(三)10 毛公鼎(四)11 蕃禺鼎12 青铜烤炉DVD701 虢季子白盘(上)02 虢季子白盘(下)04 散氏盘(下)05 匽侯盂07 大禹治水玉雕(上)08 大禹治水玉雕(下)09 渎山大玉海(上)10 渎山大玉海(下)11 承光殿白玉佛(上)12 承光殿白玉佛(下)DVD801 四羊方尊(上)02 四羊方尊(中)03 四羊方尊(下)04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上)05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中)06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下)07 龙耳虎足方壶(上)08 龙耳虎足方壶(中)09 龙耳虎足方壶(下)10 莲鹤方壶(上)11 莲鹤方壶(下)12 虎噬鹿器《国宝档案2》DVD 101 洛神赋(上)02 洛神赋(中)03 洛神赋(下)04 五牛图(上)05 五牛图(下)06 虢国夫人游春图(上)07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08 虢国夫人游春图(下)09 一团和气图(上)10 一团和气图(下)11 子虚上林图12 斗牛图DVD 201 步辇图02 步辇图03 士咏图(上)05 十咏图(下)06 胡茄十八拍(上)07 胡茄十八拍(中)08 胡茄十八拍(下)09 出警入跸图(上)10 出警入跸图(下)11 兰亭修禊图12 千里江山图DVD 301 开成石经(上)02 开成石经(下)03 石台孝经碑(上)04 石台孝经碑(中)05 石台孝经碑(下)06 熹平石经·周易残石(上)07 熹平石经·周易残石(下)08 争座位稿碑(上)09 争座位稿碑(下)10 鸳鸯七志斋藏石(上)11 鸳鸯七志斋藏石(中)12 鸳鸯七志斋藏石(下)DVD 401 昭陵六骏(一)02 昭陵六骏(二)03 昭陵六骏(三)04 昭陵六骏(四)05 昭陵六骏(五)06 昭陵六骏残片07 怀仁集王圣教序碑(上)08 怀仁集王圣教序碑(下)09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10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下)11 晋祠唐碑(上)12 晋祠唐碑(下)DVD 501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上)02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下)03 正统青花龙纹大缸(上)04 正统青花龙纹大缸(下)05 青花云龙纹蟋蟀罐(上)06 青花云龙纹蟋蟀罐(下)07 清雍正粉彩橄榄瓶(上)08 清雍正粉彩橄榄瓶(中)09 清雍正粉彩橄榄瓶(下)10 斗彩灵芝云纹杯(上)11 斗彩灵芝云纹杯(下)12 乾隆山水庭院纹大盘DVD 601 雍正祭红碗(上)02 雍正祭红碗(下)03 玫瑰紫釉葵花花盆(上)04 玫瑰紫釉葵花花盆(下)05 乾隆粉彩产主方套瓶(上)06 乾隆粉彩产主方套瓶(中)07 乾隆粉彩产主方套瓶(下)08 唐三彩(上)09 唐三彩(中)10 唐三彩(下)11 青花芝竹纹盘12 素三彩鸭熏DVD 701 永乐大钟(上)02 永乐大钟(中)03 永乐大钟(下)04 金编钟(上)05 金编钟(中)06 金编钟(下)07 鎏金铜编钟(上)08 鎏金铜编钟(中)09 鎏金铜编钟(下)10 青铜马(上)11 青铜马(中)12 青铜马(下)DVD 801 殷墟甲骨片(上)02 殷墟甲骨片(中)03 殷墟甲骨片(下)04 秦始皇陵青铜鹤05 秦始皇陵文官俑06 秦始皇陵百戏俑07 秦始皇陵青石甲胄09 翠玉白菜(下)10 鞍山压石王(上)11 鞍山压石王(中)12 鞍山压石王(下)《国宝档案3》DVD 101 永乐大典(上)02 永乐大典(下)03 四库全书(上)04 四库全书(中)05 四库全书(下)06 福建舆图(上)07 宝建舆图(下)08 赵城金藏(上)09 赵城金藏(中)10 赵城金藏(下)11 样式雷图档(上)12 样式雷图档(下)DVD 201 大沽铁钟(一)02 大沽铁钟(二)03 大沽铁钟(三)04 大沽铁钟(四)05 大沽铁钟(五)06 辽三彩大罗汉之谜(一)07 辽三彩大罗汉之谜(二)08 辽三彩大罗汉之谜(三)09 辽三彩大罗汉之谜(四)10 高树龛主尊佛头雕像(上)11 高树龛主尊佛头雕像(下)12 素三彩菩萨像DVD 301 淳化阁帖(一)02 淳化阁帖(二)03 淳化阁帖(三)04 淳化阁帖(四)05 淳化阁帖(五)06 研山铭(上)07 研山铭(中)09 曹全碑册(上)10 曹全碑册(下)11 多景楼诗册(上)12 多景楼诗册(下)DVD 401 浴马图(上)02 浴马图(下)03 挟弹游骑图04 重屏会棋图(上)05 重屏会棋图(下)06 雍正像耕织图(上)07 雍正像耕织图(中)08 雍正像耕织图(下)09 百子团圆图(上)10 百子团圆图(下)11 冰嬉图(上)12 冰嬉图(下)DVD 501 故宫钟表(上)02 故宫钟表(中)03 故宫钟表(下)04 滇王金印05 马头鹿角金饰件06 晋侯苏编钟(上)07 晋侯苏编钟(下)08 人形铜灯08 西汉雁鱼灯10 青铜冰鉴11 龙虎纹铜尊12 驹尊DVD 601 海晏河清瓷尊(上)02 海晏河清瓷尊(下)03 釉里三彩海水云龙纹瓶04 青花万寿字大瓶(上)05 青花万寿字大瓶(下)06 乾隆粉彩楼空套瓶(上)07 乾隆粉彩楼空套瓶(下)08 珠山八友瓷绘艺术09 青花龙辇图瓶10 五彩人物故事图盘11 青花伯夷叔齐人物故事笔筒12 瓷枕DVD 701 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上)02 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下)03 太阳神鸟金饰(上)04 太阳神鸟金饰(下)05 鸟谱(上)06 鸟谱(下)07 髹金漆云龙纹宝(上)08 髹金漆云龙纹宝(下)09 乐舞彩绘人物浮雕砖(上)10 乐舞彩绘人物浮雕砖(下)11 清代鼻烟壶(上)12 清代鼻烟壶(下)DVD 801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上)02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下)03 纪泰山铭刻石(上)04 纪泰山铭刻石(中)05 纪泰山铭刻石(下)06 温凉玉圭07 沉香狮子08 黄釉青花葫芦瓶(上)09 黄釉青花葫芦瓶(下)10 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上)11 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下)12 泰山龙袍《国宝档案4》DVD 11 清功臣像(上)2 清功臣像(下)3 朱元璋画像之谜(上)4 朱元璋画像之谜(下)5 花鸟草虫图卷(上)6 花鸟草虫图卷(下)7 万笏朝天图(上)8 万笏朝天图(下)9 丹崖玉树图(上)11 宋徽宗书画专集(上)12 宋徽宗书画专集(下)DVD 21 秋深帖(上)2 秋深帖(下)3 姨母帖(上)4 姨母帖(下)5 鸭头丸帖(上)6 鸭头丸帖(下)7 《兰亭序》摹本(上)8 《兰亭序》摹本(下)9 行书十札卷(上)10 行书十札卷(下)11 行书参政帖页12 苦笋帖DVD 31 唐代诗文善本2 忘忧清乐集3 中国古典小说集锦4 味青斋藏书画目5 元代岳氏孝经刻本6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7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8 西夏译经图9 祭侄文稿10 赵孟頫书法绘画(上)11 赵孟頫书法绘画(下)12 快雪时晴图DVD 41 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上)2 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中)3 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下)4 永乐宫壁画(上)5 永乐宫壁画(中)6 永乐宫壁画(下)7 宝宁寺明代水陆画(t-)8 宝宁寺明代水陆画(下)9 小西天彩色悬塑(上)10 小西天彩色悬塑(下)11 前后赤壁赋卷(上)DVD 51 曾侯乙青铜尊盘(上)2 曾侯乙青铜尊盘(下)3 吴王夫差盉(上)4 吴王夫差盉(下)5 克氏青铜器(上)6 克氏青铜器(下)7 晋侯鸟尊(上)8 晋候鸟尊(下)9 西周铜禁(上)10 西周铜禁(下)11 伏鸟双尾铜虎12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DVD 61 铁制夹垃弥勒大佛(上)2 铁制夹垃弥勒大佛(下)3 西汉楚王金缕玉衣(上)4 西汉楚王金缕玉衣(下)5 越王勾践剑(上)6 越王勾践剑(中)7 越王勾践剑(下)8 碉生簋9 碉生尊10 黄河铁牛(上)11 黄河铁牛(下)12 大云寺铁佛头DVD 71 破解千年谜团孙氏兵法(上)2 破解千年谜团孙氏兵法(下)3 陶三轮马车(上)4 陶三轮马车(下)5 击鼓说唱俑6 宫廷如意(上)7 宫廷如意(下)8 宫廷玻璃器(上)9 宫廷玻璃器(下)10 五彩人物图盘11 秋山行旅图玉山12 皇帝南巡碑1 李斯碑(上)2 李斯碑(下)3 双束碑(上)4 双束碑(下)5 泰山无字碑(上)6 泰山无字碑(下)7 泰山石敢当(上)8 泰山石敢当(下)9 唐宋玉册(上)10 唐宋玉册(中)11 唐宋玉册(下)12 乾隆与泰山祭器《国宝档案5》DVD 1金嵌珍珠天球仪乾隆宝玺乾隆御用刀乾隆田黄三链章金册北京故宫藏皇家金器金瓯永固杯(上)金瓯永固杯(中)金瓯永固杯(下)地动仪(上)地动仪(下)阳高窖藏战国钱币DVD 2圆明园百景图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圆明园巨型雕塑故宫珐琅彩瓷器(上)故宫珐琅彩瓷器(下)粉彩瓷器(上)粉彩瓷器(下)走进广西—桂林梅瓶揭秘(上)走进广西—桂林梅瓶揭秘(中)走进广西—桂林梅瓶揭秘(下)粉彩八蛮进宝图瓶(上)粉彩八蛮进宝图瓶(下)都江堰(上)都江堰(中)都江堰(下)雷峰塔经(上)雷峰塔经(下)雷峰塔地宫探秘(上)雷峰塔地宫探秘(下)步辇图与文成公主八思巴文(上)八思巴文(下)雍和宫文物珍赏(上)雍和宫文物珍赏(下)DVD 4启功与国宝(上)启功与国宝(下)启功书画作品中国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荟萃楚辞集注宋版古籍与《毛主席诗词》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上)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下)四神云气图(上)四神云气图(下)陆游自作诗卷DVD 5杜岭方鼎克盉与克罍青铜利簋虢国墓青铜器妇好鸮尊(上)妇好鸮尊(下)莲鹤方壶(上)莲鹤方壶(下)云纹铜禁(上)云纹铜禁(下)王子午鼎(上)王子午鼎(下)DVD 6针灸穴位铜人(上)针灸穴位铜人(下)鎏金铜玄武者旨於睗剑(上)者旨於睗剑(下)玉柄铁剑武曌金简(上)武曌金简(下)中国古代乐器(上)中国古代乐器(中)中国古代乐器(下)走进广西—桂海碑林DVD 7清东陵—选址之谜清东陵—孝陵建造之谜清东陵—裕陵地宫之谜清东陵—慈禧陵三大殿之谜清东陵—裕陵圣德神功碑楼之谜明十三陵地宫寻宝(上)明十三陵地宫寻宝(下)悬空寺(上)悬空寺(中)悬空寺(下)奉国寺(上)奉国寺(下)DVD 8大足石刻(上)大足石刻(下)大足石刻寻奇(上)大足石刻寻奇(下)大足石刻之千手观音(上)大足石刻之千手观音(下)云冈石窟昙曜五窟云冈石窟寻奇(上)云冈石窟寻奇(下)赵州桥(上)赵州桥(下)。

永乐大帝(全三册)全新修订珍藏版

永乐大帝(全三册)全新修订珍藏版
5 第十五章谋千
秋鼎移北京防 沟通设置东厂
第十六章逆天 1
道内外勾结焚 三殿毁尸灭迹
第十七章护国 2
运雷霆万钧推 心腹祖孙畅谈
3 第十八章绝后
患引蛇出洞行 不轨东窗事发
4 第十九章祭先
祖巧遇故知泯 恩仇建文身退
5 第二十章惊梦
魇真人指路酬 壮志塞外悲歌
作者介绍
这是《永乐大帝(全三册)全新修订珍藏版》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靖难启编著《永乐大典》修建北京紫禁城固东北占安南下西洋五征漠北马上天子千古一帝。 都北京,编大典,下西洋,战蒙古,通运河!煌煌功业!壮哉,永乐大帝。
目录分析
楔子
第一章洪武帝御驾归 西建文君密谋削藩
第二章朱允炆有意捉 弄徐妙锦当街救人
第三章李景隆智擒周 王燕王府道衍献计
第五章武英殿建文 问案金陵城君臣离
05
第十九章从 军行女人花 香荡大漠汉 歌万里
第一章皇太子 1
借力打力汉王 府故技重施
第二章遭构陷 2
解缙下狱固东 宫金忠出马
3 第三章勘运河
堂官微服察民 情皇孙忧心
4 第四章山野村
暗藏高人梁山 泊皇孙脱险
5 第五章开运河
以工代赈邀帝 心皇孙遗情
第六章共谋利 1
官商勾结贩盐 铁汉藩蓄力
第七章建汗廷 2

第四章朱高炽巧识 金忠方孝孺智解密

第六章燕王进京搅 乾坤建文借力定风

第七章北平府 1
风起云涌南京 城释质北还
第八章朱棣装 2
疯瞒朝廷张信 骑墙观时局
3 第九章侄皇帝
明旨削藩叔亲 王兴师靖难
4 第十章墙根处
妙锦听声燕王 府小妹传信

(整理)《永乐大典--医药集》清神香方.

(整理)《永乐大典--医药集》清神香方.

《永乐大典--医药集》清神香方木香(半两、生切、蜜浸)、降香一两、白檀一两、白芷一两,将药碾为细末,用大丁香二个槌碎,水一杯,煎汁;浮萍香一掬,择洗净,去须,研碎裂汁,同丁香和匀,伴诸香,使匀入臼,杵数百下为度,捻作饼子阴干。

【药名】土党参【拼音】TUDANGSHEN【来源】为桔梗科植物金钱豹的根。

【功效】健脾胃,补肺气,祛痰止咳。

【主治】治虚劳内伤,肺虚咳嗽,脾虚泄泻,乳汁不多,小儿疳积、遗尿。

【性味归经】《广西中药志》:“味甘微苦,性。

温,无毒。

”入肺、脾、肾三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

【别名】奶参、土羊乳(《草木便方》)、白洋参、对月参(《昆明药植调查报告》)、野党参(《贵州民间方药集》)、浮萍参(《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土人参、土沙参(《四川中药志》)、土参(《江西草药》)、土洋参、人参薯、南人参、模登果(《广西药植名录》)、孩儿葛(《福建中草药》)、柴党参(《贵州药植目录》)、川人参(《常用草药治疗手册》)、金钱豹(《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蔓桔梗、奶浆藤、香浮萍、浮瓶子、金线吊葫芦【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我国南部和西南部。

药材产广西、四川、福建、云南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挖取根部,洗净,除去须根,晒干。

【拉丁名】原植物金钱豹Campanumoeajavanica Bl.【考证】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生药材鉴定】干燥根呈长圆柱状或圆锥形,稍弯曲,一般长8~15厘米,径1~1.5厘米,往往分枝,表面淡黄色至土黄色,有明显纵皱,下部常扭曲;质柔韧,干燥时易拆断,断面粗糙,皮部黄色,中柱类白色。

川白芷『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Benth. et Hook. 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 Benth. et Hook.f. var. formosana (Boiss.)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

1、宋初四部大书、《永乐大典》、《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

1、宋初四部大书、《永乐大典》、《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

1、宋初四部大书、《永乐大典》、《康熙字典》、《古
今图书集成
《宋四大书》是宋朝四大部书,包括《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都是北宋时编写的。

其中《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的,而《册府元龟》则是宋真宗时完成的。

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由于《册府元龟》的规模最大,几概括十七史,是其他的数倍,所以被称为《宋四大书》之首。

三部中国古代皇家巨作:《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人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

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大约3.7亿字,共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帝命纪晓岚等360多位大臣、学者编撰而成的大型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相当于《永乐大典》的3.5倍),36000余册,约八亿字。

《古今图书集成》是康熙皇三子胤祉侍读陈梦雷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开始于康熙四十年(1701),印制完成于雍正六年(1728),历时两朝二十八年,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6
永樂大典卷七〇七九
307
永樂大典卷七〇八〇
308
永樂大典卷七一〇四
309
永樂大典卷七一〇五
310
永樂大典卷七一五九
311
永樂大典卷七二一三
312
永樂大典卷七二一四
313
永樂大典卷七二三五
314
永樂大典卷七二三六
315
永樂大典卷七二三七
316
永樂大典卷七二三八
317
永樂大典卷七二三九
318
永樂大典卷七二四〇
357
永樂大典卷七五一二
358
永樂大典卷七五一三
359
永樂大典卷七五一四
360
永樂大典卷七五一五
361
永樂大典卷七五一六
362
永樂大典卷七五一七
363
永樂大典卷七五一八
364
永樂大典卷七五四三
365
永樂大典卷七六〇二
永樂大典目録(9)
366
永樂大典卷七六〇三
367
永樂大典卷七六五〇
368
永樂大典卷七六五一
永樂大典目録(1)
序號
書名
1
永樂大典卷四八〇
2
永樂大典卷四八一
3
永樂大典卷四八五
4
永樂大典卷四八六
5
永樂大典卷四八九
6
永樂大典卷四九〇
7
永樂大典卷五三八
8
永樂大典卷五三九
9
永樂大典卷五四〇
10
永樂大典卷五四一
11
永樂大典卷五五一
12
永樂大典卷五五二
13
永樂大典卷五五三
14
永樂大典卷五五四
15
永樂大典卷五五五
140
永樂大典卷二六〇七
141
永樂大典卷二六〇八
142
永樂大典卷二六〇九
143
永樂大典卷二六一〇
144
永樂大典卷二六一一
145
永樂大典卷二七三七
146
永樂大典卷二七三八
147
永樂大典卷二七三九
148
永樂大典卷二七四〇
149
永樂大典卷二七四一
150
永樂大典卷二七四二
151
永樂大典卷二七四三
152
永樂大典卷二七四四
369
永樂大典卷七六七七
370
永樂大典卷七七〇一
371
永樂大典卷七七〇二
372
永樂大典卷七七五六
373
永樂大典卷七七五七
374
永樂大典卷七八五六
375
永樂大典卷七八五七
376
永樂大典卷七八八九
377
永樂大典卷七八九〇
378
永樂大典卷七八九一
379
永樂大典卷七八九二
380
永樂大典卷七八九三
381
永樂大典卷七八九四
280
永樂大典卷六五六五
281
永樂大典卷六五八四
282
永樂大典卷六六四一
283
永樂大典卷六六九七
284
永樂大典卷六六九八
285
永樂大典卷六六九九
286
永樂大典卷六七〇〇
287
永樂大典卷六七〇一
288
永樂大典卷六七六四
289
永樂大典卷六七六五
290
永樂大典卷六七六六
291
永樂大典卷六七六七
292
永樂大典卷六八二六
166
永樂大典卷二九五一
167
永樂大典卷二九五二
168
永樂大典卷二九五三
169
永樂大典卷二九五四
170
永樂大典卷二九五五
171
永樂大典卷二九七二
172
永樂大典卷二九七三
173
永樂大典卷二九七八
174
永樂大典卷二九七九
175
永樂大典卷二九八〇
176
永樂大典卷二九九九
177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〇
178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一
293
永樂大典卷六八二七
294
永樂大典卷六八二八
295
永樂大典卷六八二九
296
永樂大典卷六八三〇
297
永樂大典卷六八三一
298
永樂大典卷六八三二
299
永樂大典卷六八三七
300
永樂大典卷六八三八
301
永樂大典卷六八五〇
302
永樂大典卷六八五一
303
永樂大典卷六九三三
304
永樂大典卷六九三四
305
永樂大典卷七〇七八
319
永樂大典卷七二四一
永樂大典目録(8)
320
永樂大典卷七二四二
321
永樂大典卷七三〇三
322
永樂大典卷七三〇四
323
永樂大典卷七三二二
324
永樂大典卷七三二三
325
永樂大典卷七三二四
326
永樂大典卷七三二五
327
永樂大典卷七三二六
328
永樂大典卷七三二七
329
永樂大典卷七三二八
330
永樂大典卷七三二九
331
永樂大典卷七三七八
332
永樂大典卷七三七九
333
永樂大典卷七三八五
334
永樂大典卷七三八六
335
永樂大典卷七三八七
336
永樂大典卷七三八八
337
永樂大典卷七三八九
338
永樂大典卷七三九〇
339
永樂大典卷七三九三
340
永樂大典卷七三九四
341
永樂大典卷七四四九
342
永樂大典卷七四五〇
343
永樂大典卷七四五三
179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二
180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三
181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四
宋會要輯稿目録(5)
182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五
183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六
184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七
185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八
186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九
187
永樂大典卷三〇一〇
188
永樂大典卷三一三三
189
永樂大典卷三一三四
190
永樂大典卷三一四一
268
永樂大典卷五七六九
269
永樂大典卷五七七〇
270
永樂大典卷五八三八
271
永樂大典卷五八三九
272
永樂大典卷五八四〇
273
永樂大典卷六五〇四
永樂大典目録(7)
274
永樂大典卷六五〇五
275
永樂大典卷六五二三
276
永樂大典卷六五二四
277
永樂大典卷六五五八
278
永樂大典卷六五五九
279
永樂大典卷六五六四
420
永樂大典卷八七〇六
421
永樂大典卷八七八二
422
永樂大典卷八七八三
423
永樂大典卷八八四一
424
16
永樂大典卷五五六
17
永樂大典卷六二三
18
永樂大典卷六二四
19
永樂大典卷六六一
20
永樂大典卷六六二
21
永樂大典卷六六五
22
永樂大典卷六六六
23
永樂大典卷七八二
24
永樂大典卷七八三
25
永樂大典卷七八四
26
永樂大典卷八〇三
27
永樂大典卷八〇四
28
永樂大典卷八〇五
29
永樂大典卷八〇六
30
永樂大典卷八〇七
115
永樂大典卷二三四四
116
永樂大典卷二三四五
117
永樂大典卷二三四六
118
永樂大典卷二三四七
119
永樂大典卷二三六七
120
永樂大典卷二三六八
121
永樂大典卷二三六九
122
永樂大典卷二三九八
123
永樂大典卷二三九九
124
永樂大典卷二四〇一
125
永樂大典卷二四〇四
126
永樂大典卷二四〇五
127
永樂大典卷二四〇六
永樂大典卷九二一
61
永樂大典卷九二二
62
永樂大典卷九七五
63
永樂大典卷九七六
64
永樂大典卷九七八
65
永樂大典卷九八〇
66
永樂大典卷九八一
67
永樂大典卷一〇三三
68
永樂大典卷一〇三六
69
永樂大典卷一〇三七
70
永樂大典卷一〇五六
71
永樂大典卷一一八七
72
永樂大典卷一一八八
73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一
74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二
395
永樂大典卷八〇九〇
396
永樂大典卷八〇九一
397
永樂大典卷八〇九二
398
永樂大典卷八〇九三
399
永樂大典卷八一六四
400
永樂大典卷八一六五
401
永樂大典卷八一九九
402
永樂大典卷八二六八
403
永樂大典卷八二六九
404
永樂大典卷八二七五
405
永樂大典卷八三三九
406
永樂大典卷八四一三
407
永樂大典卷八四一四
229
永樂大典卷四九二四
230
永樂大典卷四九二五
231
永樂大典卷四九二六
232
永樂大典卷四九二七
233
永樂大典卷四九二八
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