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 》(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 》(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2023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

该诗为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和戍卒生活的七言绝句。

教学内容围绕《出塞》的诗歌背景、诗句解读、情感表达以及诗歌意境的领会展开,通过深入分析诗句,使学生理解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理解诗句的基本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戍卒的艰辛生活和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情感。

2. 领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3. 学会通过诗歌鉴赏的方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出塞》的背景资料、插图及朗读音频。

2. 课本及辅助教材:包括《出塞》的原文、注释及相关解析。

3. 诗歌鉴赏指南:提供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边塞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边塞风光和戍卒生活的兴趣,导入新课《出塞》。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出塞》,标记生词,尝试理解诗句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句中的难点和意象,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解析:教师详细解析诗句,讲解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5. 朗读感悟:学生朗读《出塞》,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节奏美。

6. 鉴赏活动: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学生尝试对《出塞》进行评价和分析。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出塞》的诗句、主题和情感。

包括以下内容:- 诗歌标题《出塞》- 诗句及重点字词- 诗歌的背景介绍- 诗人王昌龄简介-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出塞》。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古代文化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歌的意境。

2. 难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3 分钟)通过展示与边塞相关的图片或讲述古代边塞战争的故事,引入《出塞》这首诗。

2. 初读古诗(5 分钟)-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

-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3. 解读诗意(10 分钟)- 讲解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展现的场景。

4. 感悟情感(10 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人的爱国之情。

5. 诵读与背诵(10 分钟)-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加深对诗歌的记忆。

6. 拓展延伸(7 分钟)- 介绍其他与《出塞》主题相关的古诗,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体会。

7. 总结(5 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情感和文化价值。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诵读。

同时,要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出塞》教案

《出塞》教案

《出塞》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王昌龄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 学习《出塞》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关于古代战争的图片或讲述一些关于古代战争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出塞》这首诗。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 分钟)
简要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及文学成就,以及《出塞》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三)诗歌内容解读(15 分钟)
1. 让学生自行阅读《出塞》,然后回答一些关于诗歌内容的基本问题,如: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2. 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细节和描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四)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0 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讨论《出塞》的艺术特色,如:诗歌的韵律、对仗、意象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五)体会诗人情感及诗歌意境(10 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以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2. 让学生通过朗读、绘画等方式,更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六)总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内容、艺术特色、情感及
意境。

五、作业布置:
背诵《出塞》这首诗,并写一篇读后感。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出塞》,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王昌龄的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出塞》,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战事频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渴望。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出塞》的诗意、诗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出塞》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出塞》,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3 课堂讲解:讲解《出塞》的诗意、诗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边塞诗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互动环节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出塞》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边塞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课后作业1. 背诵《出塞》。

2. 写一篇关于《出塞》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3. 选择一首其他的边塞诗进行阅读和鉴赏,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法: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解《出塞》的诗意、诗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6.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6.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其他边塞诗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材:《出塞》原文及注释、译文。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5篇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5篇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5篇《出塞》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

但是构思巧妙,把意境引向了深远。

诗人从千年以前的秦汉、万里之外的关山写起,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

以下是整理的《出塞》优秀教学设计,供您阅读,参考。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掌握感悟古诗的方法。

3.会写1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诗人王昌龄的资料。

2.收集和阅读其他的边塞诗。

(二)教学过程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并且通过课后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感悟古诗的几种方法,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具体建议如下:1.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体验诗的语感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指导其读出节奏和韵味。

2.理解感悟古诗。

古诗教学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体会诗的意境。

可安排下列内容:(1)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意。

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利用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是专指秦汉时期的明月和山关,而是用来说明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争一直在无休止地发生。

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可见战争是无情的,带给人们无尽的苦难。

“但”是“只要”的意思。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由于他英勇善战,威震龙城,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是化用典故,指扬威北方边关的名将。

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心中的感慨和希望:如果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驻守边关,绝对不会让敌骑越过阴山。

(2)体会意境。

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深远意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但在这两个词之前加了“秦”和“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

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出塞》教学设计

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出塞》教学设计

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出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背诵《出塞》这首古诗。

2.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情绪。

二、教学重点1.背诵《出塞》这首古诗。

2.领会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王之涣的《出塞》原文以及课文注释。

2.备课好板书内容和PPT讲义。

3.准备好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源以辅助教学。

4.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学生座位整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出塞”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逐渐进入课文。

2. 学习课文(10分钟)1.教师朗读《出塞》,鼓励学生跟读。

2.解释生词和诗句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3. 分组学习(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出塞》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朗读和解析。

4. 背诵训练(1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分段背诵《出塞》,注重语调和抑扬顿挫。

2.让学生互相帮助,巩固背诵内容。

5. 情感表达(10分钟)1.让学生就古诗中的情感进行自由表达,可以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

2.欣赏学生作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古诗。

6.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进行简单总结,强调古诗的意义以及学习收获。

2.布置《出塞》的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并背诵整首古诗。

五、课堂延伸1.鼓励学生用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出塞》,拓展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2.配合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和朗诵新的“出塞”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背诵古诗《出塞》来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地体验和理解古诗文,发现其中的美和哲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和表达能力。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课件资料教学方法: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

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

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出示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出塞》教学设计和反思

《出塞》教学设计和反思

《出塞》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有三首古诗,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和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前两首是边塞诗,最后一首是怀古诗。

这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及戍边将士甘洒热血、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出塞》一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最后两句,着眼现实,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感叹边塞守将的无能;并借对历史名将李广的怀念,抒发自己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来加强边防,确保国家太平的爱国激情。

同时,又语带讽刺,慨叹边疆战乱不断,国无良将。

气势豪迈,铿锵有力。

被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及查阅的相关资料,体会诗中将士们和诗人甘洒热血,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及爱国热情。

4.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和决心。

三、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从今天我们进入第七单元的交流和学习,本单元的导引有这样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对于国家,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单元我们会关注一些人物和事件,通过这些人物和事件我们能更加清楚的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含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一位自称有一片冰心的诗人-----王昌龄。

(二)读之入省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读出停顿。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1.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过渡:读的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

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2.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帮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感受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典故和意象的含义。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古代边塞战争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塞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

提问学生对边塞的印象,引出课题《出塞》。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

讲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诗人的创作心境。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同桌之间互相纠正读音。

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理解诗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重点讲解诗句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运用典故的意图。

5、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让学生结合诗歌的背景和诗句的含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6、诵读诗歌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更有感情。

全班齐诵诗歌。

7、拓展延伸展示几首其他的边塞诗,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翰的《凉州词》等,让学生对比阅读,体会边塞诗的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在当今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8、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大意、情感和边塞诗的特点。

鼓励学生多读古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9、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出塞》。

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边塞诗,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诗歌的大意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通用6篇)

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通用6篇)

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一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3、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习理解、感悟古诗的方法,加强对古诗理解、感悟的能力教学准备古诗教学的幻灯片教学过程自主设计一、由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写的这个字,(板书“塞”)你知道这个字念什么吗?它是多音字,在本课是古诗的题目,读四声。

古诗的题目是——出塞。

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那么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善于写边塞诗的唐朝诗人王昌龄。

二、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诗,说一说读后的感受。

3、根据书下的注释,谈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如果英勇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建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度过阴山的。

4、理解感悟诗意,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古诗的朗读当中。

5、自由朗读古诗6、指名读古诗。

7、完成课后练习一。

三、谈方法,讲感悟。

说一说自己理解、感悟古诗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学习积累古诗《塞下曲》五、背诵古诗六、作业1、查找其他的边塞诗。

2、背诵古诗板书设计: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篇2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这首古诗。

(2)理解《出塞》的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出塞》。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理解团结互助、英勇担当的精神内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出塞》。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诗歌内容、创作背景、意象分析等方面的课件。

2. 图片: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如边疆风光、将士英勇事迹等。

3. 音乐:挑选适合诗歌氛围的音乐,增强课堂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边疆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疆的美丽与神秘。

(2)简要介绍《出塞》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出塞》,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内容,分析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情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强调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出塞教学设计一等奖

出塞教学设计一等奖

出塞教学设计一等奖出塞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 篇一、教材分析《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是唐代闻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

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希望消失良将,驱除敌人,保住边疆。

诗中布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怀的爱国激情。

依据课文的特点,本课教学的重点设定为:在教学中,老师着力引领同学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诗作的感染与激励。

教学难点设定为:在赏析品读中深入到了解祖国悠久绚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同学学习唐诗的兴趣,培育同学自学唐诗的力量,提高同学的文化素养。

二、同学分析同学已经具备了肯定学习古诗的力量。

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通过教学环节的细心设计,力图引导同学自学自悟,进而提高同学的自学古诗的力量。

详细设计如下:1、设计并运用学习向导,体现学习过程,引导同学自学。

2、自读自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把握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诗中形象,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绚烂文化的喜爱之情。

五、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出塞曲》2、导入一首《出塞曲》,唤起了我们去一览祖国壮阔雄奇的边塞风光的渴望,也唤醒了我们心中那份久违的英雄情节。

今日就让我们通过王昌龄的《出塞》,去再次体验一下盛唐边塞战士的情怀。

复习热身,明确学法。

1、唐人边塞诗歌,是唐诗中一道雄奇瑰丽的风景线。

其实,我们这学期在母亲河单元学过的一首七绝,就是盛唐边塞七绝中的一篇杰作。

谁能说出是哪一篇?提问背诵明确学法:感受诗中形象,体验诗中情感。

切入新课,指导朗读。

自由朗读。

思索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朗读指导。

自主探究,合作相互沟通。

1、下面请同学们通过感受诗中形象,体验诗中情感,自主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时间是10分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出塞》教学目标:1、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诗中对戍边战士的同情以及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4、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对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并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味诗情,激发学生对于唐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初探边塞,破诗题一、视频导入,引发感知。

1、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请你们认真的观看,看看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播放视频)2、指名谈感受。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总而言之,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3、同学们都说出了我的心声。

是啊,战争是残酷的。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民族也饱受了战乱之苦。

许多爱国的将士,为了保家卫国,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万里,守卫边疆,抵御外敌,谱写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来自于唐朝诗人王昌龄——《出塞》。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生跟着书空“塞”)二、出示诗题,了解背景。

谁知道这个“塞”字是什么意思呢?师介绍: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即是边塞。

那么出塞是什么意思?师:字面:出使边塞、出边塞。

“出塞”也是乐府旧题,唐代诗人常用这个题目来描写边塞的所见所闻。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何为边塞诗,目的在于,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对于边塞诗的感知上来,为下一环节学习古诗作好铺垫。

】板块二:熟读古诗,解诗意一、导语:诗中到底写到了怎样的内容,又饱含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的读一读《出塞》。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结合注释,边读边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二、学生自由读古诗。

师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评价。

三、指名读古诗,正音纠字。

“但使”、“飞将”、“不教”注意正音提示。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出塞》教学设计《出塞》教学设计(通用13篇)《出塞》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出塞》诗,并默写《出塞》诗;2.通过反复对诗歌进行欣赏,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的无穷魅力,增强对诗歌的欣赏能力;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鉴赏,感受当时戍边将士的苦难生活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培养辩证的历史态度,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出塞》教学设计篇《出塞》教案大全

《出塞》教学设计篇《出塞》教案大全

《出塞》教学设计篇《出塞》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理解《出塞》的背景和意义,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出塞》的文学特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文学特色,品味诗歌语言。

三、教学准备1.教材:《出塞》2.课件:展示《出塞》的诗意画面、相关历史背景等。

3.教学参考书:《唐诗鉴赏辞典》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塞上江南”这个词吗?它指的是我国哪个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歌——《出塞》。

(二)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家夫子”,其诗多写边塞风光、宫闱生活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出塞》,注意节奏、停顿。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四)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自由讨论,概括诗歌描绘的景象。

(五)品味诗歌语言1.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2.教师点评: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运用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

第二课时(一)回顾诗歌内容1.复习《出塞》,回顾诗歌描绘的景象。

(二)分析诗歌情感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学生自由发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师点评:如对仗工整、用词贴切、意境深远等。

(四)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边塞诗的了解,分享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

2.教师补充: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的《塞上曲》等。

(五)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阅读其他边塞诗,进行比较阅读。

五、课后作业1.背诵《出塞》。

2.写一篇短文,介绍《出塞》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出塞》,让学生感受到了边塞诗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作为⼀名⽼师,时常需要⽤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1 [教学⽬标] 1.结合⼯具书和注释,⾃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对征⼈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3.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对祖国古诗词⽂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意;想象画⾯,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 查阅诗⼈和本诗背景资料。

结合注释,⾃学诗意。

*课前互动创诗境:看图猜诗句。

[教学过程] ⼀、导⼊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活在诗的国度⾥。

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学素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同学习第21课 “古诗三⾸”的第⼀⾸诗,穿越到唐朝的⼤漠边关,感知诗⼈王昌龄的⾚⼦情怀。

(板书诗题和诗⼈)。

⼆、解诗题,知诗⼈。

(检查预习) 1.解诗题 齐读诗题,读准“塞”的⾳,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

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2.了解诗⼈和历史背景。

(1)PPT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2)学⽣分享搜集的关于诗⼈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予以肯定。

三、诵诗句,明诗意。

诵诗句(PPT出⽰全诗) (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结合字⾳、流畅度评价。

(注意“教”读第⼀声。

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 学习“秦”字,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有韵味。

指名读出节奏,评价。

(告知七⾔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三,也可按词读。

)⾃由练读。

师⽣合作读。

(3)展⽰读。

师:谁来学学王昌龄,⼀展诗情? 指2-3名学⽣读,师相机评价。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1《出塞》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1《出塞》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1《出塞》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出塞》这篇古诗的背景和主题。

2.能够流畅朗读《出塞》这篇古诗,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3.能够通过分析诗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感情。

4.能够发表自己对于《出塞》这篇诗歌的观点。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课程内容1.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对于《出塞》的初步印象。

2.介绍《出塞》这篇古诗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古代出兵的情境。

3.同学们认真听课。

第二课时:课文理解与分析1.教师讲解《出塞》这篇古诗的诗意和意境,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跟读诗文,尝试理解每个诗句的意义。

3.分组讨论,探讨《出塞》这篇古诗给他们的启发。

第三课时:朗读与讨论1.学生分组朗读《出塞》这篇古诗,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深入探讨,理解作者表达的内涵。

3.学生展示自己对于《出塞》这篇古诗的理解,互相交流分享。

第四课时:写作与表达1.学生根据自己对于《出塞》这篇古诗的理解,写下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2.互相交流分享写作成果,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3.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对于《出塞》这篇古诗的深入理解与领悟。

三、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听说读写结合:通过朗读、理解、讨论和表达,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3.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1.日常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参与等进行评分。

3.作业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及时反馈,促进学生进步。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程设计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能否引起学生兴趣?2.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反馈,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和要求?3.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本节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出塞》教学设计及反思

《出塞》教学设计及反思

《出塞》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出塞》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习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词义理解、修辞手法等。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出塞》的创作背景和主题,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习诗歌的词义理解和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等方式展示沙漠和长城的场景,激发学生对《出塞》这首诗的兴趣。

Step 2 了解背景(10分钟)Step 3 理解诗歌(20分钟)教师先念诵《出塞》,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词句、意境等逐渐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解读生词和短语,如“千里”、“关山愁落”、“烽火边声觉”等。

了解关山河山的遥远和边塞的凄凉。

3.让学生讨论和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如将士的忧愁、无奈、困苦,边塞的寂寥、荒凉,长城的壮丽等。

Step 4 创作体验(15分钟)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出塞”为题材的诗歌。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对边塞壮美和将士英勇奋斗的情感。

Step 5 分析思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修辞性手法,如使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现。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解读和理解。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导入、了解背景、理解诗歌、创作体验和分析思考等环节,学生对《出塞》这首诗的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可能有些过于紧凑,导致一些内容无法深入展开。

例如,在第三步理解诗歌时,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讨论。

另外,在创作体验的环节,考虑到学生的创作经验和能力,可以提供更具体的创作提示和指导。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互动和合作的环节,让学生更积极参与,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诗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
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
导学生朗读课文。

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

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

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

《出塞》教学点评
本节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思想。

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教学时既尊重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找到文本学习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点,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课堂学习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三性两化”――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动态化、生活化。

这样设计把学生看作有个性的认识主体、看作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本课采用的是以“精心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能够学得有趣、有效。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现简单举例如下:
1、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生动、精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

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2、加强教学评价,让创新更具理性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应当有意识的建立发展性的评价观,这个评价应当是多元的。

教学中,教师给与学生的评价将打破教师主观评价的形式,以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每个学生都参与评价,既评价别人,也评价自己,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实现评价过程的多为互动性。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把课堂上一闪即逝的创新火花,作出良好的评价,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
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