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儿童行为,关注儿童需求
如何提升幼儿园教师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解读
如何提升幼儿园教师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解读引言:幼儿园教师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陪伴者之一,他们的观察与解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如何提升幼儿园教师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解读,是每一个幼儿园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观察和解读儿童的行为。
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行为表现,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技巧,以便更好地观察和解读儿童的行为。
二、建立完善的观察记录系统幼儿园教师应该建立完善的观察记录系统,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情绪变化、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信息。
观察记录应该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以便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行为特点和发展状况。
同时,观察记录也可以为家长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三、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幼儿园教师应该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与同事分享观察和解读的经验和方法,互相学习和借鉴。
同时,幼儿园教师也应该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行为表现和发展情况,共同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四、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幼儿园教师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了解儿童的情感状态和情感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解读儿童的行为。
同时,幼儿园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能力,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促进儿童的情感发展。
结语:提升幼儿园教师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解读,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素养、建立完善的观察记录系统、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等方面的努力和探索。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和解读能力,才能更好地陪伴和引导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行为观察的解读
儿童行为观察是了解儿童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儿童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状况。
以下是儿童行为观察的一些解读:认知发展:观察儿童如何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等。
这些方面的观察有助于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情感发展:观察儿童的情感表达、情绪调节和社交互动等。
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反应,可以了解他们的情感发展状况。
社会性发展:观察儿童与他人的交往方式、合作和分享能力,以及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
这些方面的观察有助于了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身体发展:观察儿童的身高、体重、运动协调和身体素质等。
这些方面的观察有助于了解儿童的身体发展状况。
幼儿园教学中如何关注特殊儿童的需求
幼儿园教学中如何关注特殊儿童的需求作为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幼儿时,我们面对的是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
有些孩子可能会遭遇一些特殊的学习和行为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这些特殊儿童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幼儿园学校的环境。
1. 对特殊儿童的认可和尊重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得到我们的认可和尊重。
不管孩子的能力水平如何,我们都应该鼓励和支持他们,让他们感到与众不同的自己也能受到接纳和欣赏。
特殊儿童需要被配备特殊教育服务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他们才能够保持自信,发挥潜力。
2. 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从教学和讲授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特殊儿童尤其如此。
教师需要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风格和需求,以便为他们提供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材料和方法。
特殊儿童需要额外的帮助和支持,这就需要教师拓展他们的方案,根据孩子的能力和水平制定个性化的计划,以便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3. 捕捉学生情况和表现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关键之一。
特殊儿童可能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学习和行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表现进行严格领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他们的学习动态和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进而提供可以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辅导。
4. 提高家庭与学校之间的通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支撑,应该充分利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通信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家长可以提供更深入的信息,例如孩子如何处理日常任务或处理学习任务。
同时,家长还可以与教师共同探讨孩子的特殊问题,并制定最好的个性化学习解决方案,以便孩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获得额外支持。
5. 了解特殊儿童作为教育者,必须了解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及其学习障碍,并提供适当的支持。
即使你不会成为一个专业的特殊儿童教育者,在实践中,你都可以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或常见的特殊儿童问题。
5.1 自闭症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其典型症状包括有限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认知障碍和重复行为等。
当你面对自闭症或其他类似特殊儿童时,你应该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和为什么他们会做某些事情。
幼儿园教师工作总结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需求
幼儿园教师工作总结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需求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入了解并实践了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需求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孩子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阶段,他们的情感需求对于他们的整体发展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专注于创建一个支持和激励孩子情感发展的环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能力。
首先,我通过建立亲密关系和信任,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需求。
我始终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尽力创造一个宽松、温暖、亲密的班级氛围。
在课堂上,我鼓励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情感,并尽可能提供现实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我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关心他们的家庭、朋友和日常生活,以增进我们之间的联系。
通过这种密切的互动,我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其次,我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表达是孩子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
为此,我创造了各种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
例如,在绘本阅读环节中,我会引导孩子们分析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和动机,并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此外,我还设置了情感表达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更深入地理解和表达情感。
通过这些活动,我帮助孩子们认识到情感是正常的,并且教导他们适当地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
第三,我重视培养孩子们的情感智慧。
情感智慧是孩子们情感管理和人际交往的关键能力。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情感智慧,我在课堂上教授他们如何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情感状态,并帮助他们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
我通过情感智慧游戏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帮助孩子们培养情感自我意识、情感调节和同理心等技能。
此外,我还鼓励孩子们相互支持,帮助别人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感,以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最后,我通过与家长和同事的合作,共同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需求。
与家长沟通合作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我与家长定期开展家访和亲子活动,分享孩子在学校的情感表现和需求,以更好地配合家庭教育。
儿童行为心理学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儿童行为心理学家庭教育心得体会当儿童行为心理学家的家庭教育心得体会1. 学会倾听和沟通: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
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关心他们的感受和需求,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并培养孩子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给予积极的奖励和激励:孩子需要得到肯定和鼓励,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通过给予积极的奖励和激励,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人格特质。
3. 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需要为孩子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并严格执行。
这有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安全感和责任感。
4. 耐心和理解:儿童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行为往往是由内心的情感和需求所驱动的。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学会耐心和理解,试图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的行为和情绪。
5. 积极参与和陪伴: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关注,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
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与他们一起玩耍、讨论问题、分享快乐,能够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6. 以身作则:孩子往往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和成长的。
作为家长,我们要以身作则,做一个良好的榜样。
通过我们的言行举止,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7. 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特点。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特长和优势,以及他们可能面临的困难,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8. 寻求专业帮助:有时候,家庭教育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可以寻求儿童行为心理学家的专业帮助和指导。
专业的咨询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和需求,并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总结起来,儿童行为心理学家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是,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给予孩子积极的奖励和激励,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耐心和理解孩子的情感和需求,积极参与和陪伴孩子的成长,以身作则,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并在需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儿童教育中的心理学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儿童教育中的心理学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当谈及儿童教育时,心理学的应用变得至关重要。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儿童教育中的心理学并深入讨论孩子的心理需求。
一、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在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
心理学家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需求。
儿童的心理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幼儿期(0-3岁): 这个阶段是儿童个体最快速地成长和发展的阶段。
孩子在这个阶段需要关爱、安全感和探索的机会。
2. 学龄前期(3-6岁): 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对外界产生兴趣,并开始培养自主性和社交能力。
3. 小学期(6-12岁): 孩子们进入学校,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社交圈子。
他们需要适应学校环境,并培养学习兴趣和自我认知能力。
4. 青春期(12-18岁): 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面临着剧烈的变化。
他们需要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探索自己的身份。
二、儿童的心理需求儿童有许多独特的心理需求,以实现健康的成长和全面的发展。
以下是教育者应该了解和满足的一些重要心理需求:1. 安全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安全感,这可以通过提供稳定的环境、规律的作息时间和亲密的关系来满足。
2. 自主性:儿童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让他们有机会作出选择和决策,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3. 社交需求:孩子们需要与他人互动交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学习需求:儿童对知识的渴望使他们需要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激发兴趣的教育方式。
5. 情感需求:孩子们需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得到接纳和理解。
教育者应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并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
三、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应用领域:1. 教育方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可以帮助教育者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满足孩子的个体差异。
2. 行为管理:心理学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和行为问题的根源,从而采取相应的行为管理策略。
观察:读懂和回应儿童读后感
观察:读懂和回应儿童读后感当看到《观察、读懂和回应儿童》这本书,书名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而后我想到了林正范教授的一段话:幼儿行为观察是关注幼儿的直接体现。
教师关注幼儿,就是要自觉地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认真、连续的观察,从幼儿行为中寻找其思维、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特征和发展的需求,收集有关教育教学的信息,从而确立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我想,只要是身为幼教人,都会一瞬间产生强力的共鸣。
书中是以一个个真实的案例,生动形象的告诉我们观察的意义和重要。
同时特让我们懂得,关注、欣赏、接纳孩子,会让我们更多地体验到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带来的幸福感。
书中他兼容理论和实践,贴近了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以生为本,促使社会大众关心幼儿的发展,增进了幼儿对成长的了解,用前几天我在托班孩子嘴里说出来的一个词来形容——靠谱,有见地的靠谱。
通过本书的阅读,给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下面的这三方面,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自己可以成为下面的三种教师。
一、善于观察的反思型“妈妈”在读完《观察:读懂和会用儿童》后,我自己的第一反应就是反思自己的观察是否符合作者提出来的标准,并惊讶于观察的背后竟然潜藏着这么多的学问。
通过书中这一个个的真正地案例,让我真正的感悟到,只有走进孩子的世界,你才可以真正地理解、了解他们,才能真正地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问题,发现问题、持续的解决问题,才能为做反思性教师蓄力。
做为教师,我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时候,我可以很好的去分析问题,说的很轻松。
但当我做为当局者的时候,我会忘记了这些。
这是我要认真反思的。
二、做尊重儿童的陪伴者写这个标题的时候,让我不禁让我想起了宝宝学袋鼠跳的这个案例。
宝宝从材料区拿来了袋鼠跳的袋子,然后双脚尝试踩进袋子里,在踩进去的时候发现宝宝没有站稳,失败了几次,但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宝宝成功穿进袋鼠跳的袋子里。
准备完毕后宝宝开始尝试跳起来,双手抓牢袋子,还没跳起来宝宝就因为不稳坐在了地上。
宝宝没有因为失败就放弃,继续站起来进行跳跃,宝宝借助旁边的栏杆让自己站稳,这一次的尝试明显比第一次有进步,终于宝宝成功让自己跳起来。
儿童行为观察分析与教学感悟
儿童行为观察分析与教学感悟儿童行为观察分析是了解儿童行为规律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能力和情感状态,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教育和学习。
下面,我将分享一次儿童行为观察分析的经历,并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感悟。
这次观察的对象是一位五岁的男孩小明,他是我在一所幼儿园实习期间遇到的。
在一次自由活动时间里,我观察到小明一直坐在角落里独自玩耍。
他低着头,不与其他孩子交流或参与他们的活动。
我对此感到有些担忧,因为一个健康的儿童应该有参与群体活动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明的情况,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
我询问他为什么不和其他孩子玩在一起,他沉默了片刻后说:“他们都在玩一种我不会玩的游戏。
”通过这个回答,我意识到小明可能因为技能不足而自卑,所以不敢与其他孩子互动。
为了帮助小明克服自卑情绪,我决定给他提供一些个别辅导。
首先,我观察了小明喜欢的活动和兴趣。
我发现他对拼图有很高的兴趣,喜欢挑战难度较高的拼图。
于是,我准备了几个拼图,从简单到难的逐渐进行指导。
一开始,我陪着他一起完成最简单的拼图,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将他的完成度提高到一定的水平。
在辅导的过程中,我不仅仅关注小明的技能提高,还注重鼓励他,提高他的自信心和参与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个别辅导,小明的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开始与其他孩子互动,积极参与各种群体活动。
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学习,享受与他人互动的乐趣。
这次观察和教学经历给我带来了一些重要的感悟。
首先,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需求和兴趣。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尊重并关注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兴趣。
这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其次,对于一些自卑的儿童,我们需要给予额外的支持和关心。
他们可能因为一些原因而缺乏自信,害怕参与群体活动。
我们应该通过个别指导、鼓励和赞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情绪。
最后,教育和学习是一个相互作用和发展的过程。
如何通过咬指甲的行为了解小孩的心理需求
如何通过咬指甲的行为了解小孩的心理需求儿童的心理需求是家长们需要重点关注和关心的问题。
孩子的内心世界往往比表面所展示的更加复杂深奥。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孩子养成了咬指甲的习惯,这一行为可能透露出他们的内心需求和情感状态。
本文将通过对咬指甲行为的分析,来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咬指甲的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1. 焦虑和紧张情绪咬指甲是一种常见的应激行为。
当孩子感到焦虑或紧张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咬指甲来释放内心的压力。
这种行为在孩子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或者其他挫折时特别常见。
2. 自我安抚和寻求安全感有些孩子咬指甲是为了自我安抚和寻求安全感。
这种行为可以使他们感到安心和放松,类似于拇指吮吸或摇晃毛毯等习惯。
这通常发生在孩子面对陌生环境、分离焦虑或情感不稳定时。
3. 无聊和厌倦感孩子在无聊和厌倦时也可能会采用咬指甲的方式来寻求刺激。
孤独感、缺少有效的娱乐活动或者长时间的无所事事可能导致孩子对自己身体的咬嚼行为。
二、解决孩子咬指甲问题的方法1. 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首要的解决方法是要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
与孩子进行沟通,鼓励他们表达情感,并尽可能给予他们支持和安慰。
了解引起孩子焦虑和紧张情绪的根源,并努力帮助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
2. 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稳定和安全的家庭环境非常重要。
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提供孩子所需要的关爱和支持。
例如,建立固定的日常作息时间,给予孩子足够的独立空间和鼓励,以及与他人的正常社交和玩耍。
3. 提供替代行为孩子咬指甲的原因之一是出于寻求刺激和自我安抚的目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寻找替代行为。
例如,鼓励他们用玩具或者其他的手工制品来纾解焦虑和压力,或者提供一些口香糖或饭团等让孩子咀嚼的东西。
4. 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对于焦虑和紧张的孩子来说,培养适当的情绪管理技巧非常重要。
家长可以教导孩子一些放松和冷静的方法,比如深呼吸、想象力游戏或者体育锻炼等。
解析儿童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求
解析儿童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求
儿童的行为问题往往是其内心深处心理需求的外在表现。
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是有效处理问题行为的关键。
情绪表达与沟通
儿童的行为问题有时源于无法有效表达情绪。
他们可能缺乏正确的沟通技巧,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只能通过行为来传达情绪需求。
因此,重视儿童的情绪表达,倾听他们的心声,是满足其心理需求的第一步。
安全感与依恋需求
行为问题可能反映了儿童对安全感和依恋需求的渴望。
孩子们可能因为缺乏安全感或依恋关系不稳定而表现出攻击性或退缩行为。
建立安全稳定的环境、培养亲子关系,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
自我肯定与认同感
有些儿童行为问题可能与自我认同感不足有关。
孩子们可能因为自卑、自我否定而表现出挑衅或逆反行为。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正面认同感,是满足心理需求的重要环节。
控制感与自主权
儿童渴望掌控自己的生活,体验到一定程度的自主权。
行为问题可能是他们试图在有限控制权的环境中寻求自主。
给予儿童适当的选择权、参与感,有助于满足他们的控制需求。
儿童行为问题背后隐藏着各种心理需求。
理解并满足这些需求,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克服问题行为,还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关注儿童的情感表达、安全感、自我肯定和控制感,为他们提供支持与指导,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能更多关注儿童心理需求,创造支持性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只有真正理解并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我们才能建立起更加和谐、理解和支持的社会环墨。
儿童行为观察:关注每一个、每一天
儿童行为观察:关注每一个、每一天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指导性文件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纲领明确把观察作为幼儿园教师入职的必修课,同时,极力倡导把观察儿童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引导幼儿园注重提高教师观察、解读儿童的能力,从而立足观察提升幼儿活动的质量。
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虽然也早已提出了观察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和得到务实贯彻,直至《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的颁布,才真正意义上对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能力提出明确信号:明确观察、了解儿童是幼儿园教师的最主要的专业能力。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教授明确提出了幼儿教师的六大基本专业能力,其中观察能力是首要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前教育理论界与广大基层幼儿园开始了对观察的学习与实践。
我园对儿童行为的观察研究起始于 2009 年,主要是基于深化幼儿园呵护教育文化内涵与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内在诉求。
前期相关探索已持续6 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包括“儿童行为的观察与记录”“探究儿童行为的背后”“教师如何读懂儿童的心思”。
通过研究积淀了一定的实践基础:(1)初步了解现阶段幼儿教师观察与解读儿童行为的能力现状;(2)逐步引导研究共同体幼儿园教师对儿童行为观察价值和意义的认同;(3)积累了一定的观察儿童行为的方法与实践经验。
但是随着课改的思路,特别在教育理念“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影响下,幼儿园对于观察的内涵与意义又有了新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取向。
对“儿童行为观察”建构新认识“儿童行为观察”应该指在自然情境下,借助一定的观察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幼儿个体、小组或集体,记录有价值的信息并展开客观分析的过程。
所以它的本质和要点在于教师要通过观察看见并看懂儿童:第一,看懂儿童“现在”的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个体特征(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学习风格等)、相同经历时不同孩子间的差异;第二,解析儿童行为背后的意图:当下的内心感受与可能的发展需要;第三,根据观察与解读,对后期教育跟进(包括课程与教师行为)做预设。
儿童行为解读心得体会(优质17篇)
儿童行为解读心得体会(优质1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儿童行为解读心得体会(优质17篇)心得体会是在个人学习或工作中对经验、思考和感悟的总结和归纳,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或经历的经验教训。
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问题行为
如何正确看待孩⼦的问题⾏为2019-05-17近年来,幼⼉的问题⾏为是⽐较常见的现象,如偏⾷、发脾⽓、烦躁、攻击性⾏为等,这些问题现象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关注和重视,在此我将探讨如何正确看待和矫正孩⼦的问题⾏为,把孩⼦的问题⾏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问题⾏为的涵义幼⼉问题⾏为是指幼⼉的在⽇常⽣活中表现出来的偏离正常⾏为的举动,主要包括不合群、攻击性、焦虑不安、恐惧、多动、习惯性撒谎、退缩等。
判断⼀种⾏为是否为问题⾏为,⾸先要看该⾏为是否包含三个要素:即⼲扰⾃⼰或者其他⼈的⾏为、阻碍⾃⼰的社会性发展、对个体或他⼈造成伤害。
问题⾏为如果得不到及时重视和矫正,可能会妨碍幼⼉的个性发展、情感发展、智能发展、社会交往或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烦。
因此,正确看待幼⼉出现的问题⾏为,进⾏教育或⾏为矫正,对孩⼦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分重要的意义。
⼆、问题⾏为的分类及表现问题⾏为是⼉童发展过程中⼀种常见的现象,某市⼀所妇幼保健所曾对当地4~6岁的幼⼉进⾏调查,结果显⽰⼉童常见的问题⾏为发⽣率排在前⼗位的有:缺少耐⼼、胆⼩、多动、思想不集中、依赖性强、任性、爱吃零⾷、爱发脾⽓、注意⼒轻易分散、有睡眠问题(难⼊睡、睡眠多梦等)。
在此可以把幼⼉的问题⾏为归纳为以下三类:(⼀)⽣理⼼理发展问题:情绪情感⽅⾯,如过分依赖、害怕、烦躁,抑郁、冷漠、焦虑、过分敏感、易幻想、选择性缄默等;性格⽅⾯,如显著偏执、爱发脾⽓、粗暴、性情反复⽆常等;活动⽅⾯,如注意障碍、冲动、⼩⼉⾃闭症、综合多动症等。
(⼆)社会⾏为问题:幼⼉园恐惧症、退缩、攻击、破坏、说谎、嫉妒、不能与其他⼉童友好相处、过度反抗或任性等。
(三)不良习惯问题:偏⾷、厌⾷、习惯性吮⼿指、咬指甲、晃头、眨眼、玩弄⽣殖器、睡眠、遗尿、排泄上的不良习惯、反应迟缓等。
三、问题⾏为产⽣的原因幼⼉在⽇常⽣活中发⽣的问题⾏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形成的,综合起来有三个⽅⾯的原因:(⼀)幼⼉⽅⾯1.⾝体状况:如果新⽣⼉缺氧、中毒、外伤、严重营养不良或者幼⼉的发育迟缓、不良,常常伴随着问题⾏为的出现。
儿童心理学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与行为特点
儿童心理学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与行为特点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心理特点的学科,主要探讨儿童的情感需求和行为特点。
了解儿童的情感需求和行为特点对于父母、教师以及其他与儿童互动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儿童的情感需求和行为特点,并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一、情感需求1. 安全感的需求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安全感。
他们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并且依赖父母或照顾者的关爱与保护。
如果孩子感到不安全,他们可能会表现出焦虑、担心或反叛的行为。
因此,为孩子提供安全的家庭环境和稳定的情感支持至关重要。
2. 归属感的需求儿童需要感到自己被接纳和属于一个群体。
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关系,并通过交流和互动来满足归属感的需求。
家庭、学校和社交活动给予孩子极为重要的社交经验,对他们的情感发展和自尊心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3. 自尊心的需求儿童的自尊心是其心理健康和发展的基石。
他们需要得到爱与尊重,并且在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得到认可与赞扬。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夸奖和提供适当的挑战来支持孩子的自尊心发展。
二、行为特点1. 好奇心儿童天生好奇,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积极主动。
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兴趣,并且喜欢提问。
父母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启发性的问题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2. 模仿行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
他们会模仿父母、教师和其他孩子的行为。
因此,成年人的行为和言行举止对儿童的行为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成年人应该做好表率,以良好的示范引导儿童的行为。
3. 情绪表达儿童情绪表达能力尚不成熟,常常通过情绪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可能会哭闹、发脾气或退缩。
父母和教育者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情感表达,并试图理解他们的感受。
同时,也需要教导他们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能力。
结语了解儿童的情感需求和行为特点对于成年人与儿童的互动和教育非常重要。
通过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满足他们的归属感和自尊心需求,以及理解并引导他们的好奇心和情绪表达,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评估指南下的儿童行为观察与实施
评估指南下的儿童行为观察与实施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行为观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它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及时发现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需要,从而为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引导。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导下,儿童行为观察与实施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儿童行为观察的意义和原则儿童行为观察是指教师和家长有目的地、系统地记录和分析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等情境中的行为表现,以此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和需求。
儿童行为观察的意义在于:1. 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和需求,为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引导。
2. 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行为和情感,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和亲子关系。
3. 促进儿童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4. 提高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进行儿童行为观察时,教师和家长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保护儿童的隐私和尊严。
2. 客观公正地记录和分析儿童的行为,避免主观臆断。
3. 关注儿童的整体发展,包括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
4. 与儿童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儿童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需求。
二、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和技巧1. 自然情境观察:在儿童的自然生活环境中进行观察,如家庭、幼儿园等。
2. 结构化情境观察: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中进行观察,如实验、游戏等。
3. 记录方法:可以使用观察记录表、视频、照片等方法进行记录。
4. 分析方法:可以使用描述性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
5. 观察技巧:包括观察前的准备、观察中的注意事项、观察后的反思等。
三、儿童行为观察的实施和应用1. 制定观察计划: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和目标,制定观察计划,包括观察目的、观察内容、观察方法等。
2. 实施观察:按照观察计划进行观察,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
3. 分析观察结果: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和需求。
4. 制定干预措施:根据观察结果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教育指导、环境创设等。
儿童心理学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动机
儿童心理学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行为和思维的学科。
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儿童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
通过分析孩子的行为动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内心世界,与他们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本文将探讨儿童行为动机的理解和应对方法。
一、儿童行为动机的类型孩子的行为动机多种多样,常见的动机类型包括:满足生理需求、获得奖励、避免惩罚、寻求认可与关注等。
1. 满足生理需求:儿童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方面会表现出强烈的动机,如进食、饮水、休息等。
这些动机是孩子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并及时满足这些需求。
2. 获得奖励:孩子常常会因为得到奖励而有动机去做某些事情,这可以是物质奖励(如糖果、玩具等)或者是非物质奖励(如表扬、鼓励等)。
通过奖励的方式,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动力。
3. 避免惩罚:孩子害怕受到惩罚,因而会有动机去避免错误和不良行为。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正确使用惩罚,让孩子明白错与对的区别,并提供正确的引导和示范。
4. 寻求认可与关注:孩子渴望得到大人们的认可和关注,因此会表现出各种行为,试图引起他人的注意。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赞许,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的重要性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对于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
1. 建立亲密关系:通过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我们能更好地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建立起更为亲密的关系。
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的时候,会更加倾向于跟大人们合作与沟通。
2. 解决问题:当孩子表现出问题行为时,我们需要找到背后的动机,以便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孩子在学校经常打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坏孩子,而应该探究其行为的动机,如是否因为缺乏注意力、遭受欺凌等。
3. 培养积极品质: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培养孩子的积极品质。
例如,若孩子追求认可与关注,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参与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小班活动教案中如何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
作为小班教师,我们在为儿童设计活动教案时,应该将儿童的情感需求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
对于小班儿童来说,从生理和心理上来说,他们需要关爱、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些都是儿童情感需求的基本点。
而如何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儿童的情感需求在为儿童设计活动教案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儿童的情感需求,知道儿童需要什么样的关注,什么样的环境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健康成长。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儿童的年龄段和发展阶段,以及他们当前的个性、心理状态等因素,清晰地分析儿童的情感需求。
2、创设安全保障小班儿童对安全的需求是很强烈的。
在活动教案设计中,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到儿童的安全,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在幼儿园内,我们可以从加强安全管理、防止危险事件等方面入手;在活动教案中,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儿童在各种活动中的安全需求,比如在玩具区域放置不同颜色的标志牌,帮助儿童辨识危险区域;在户外活动中,在设立休息站等方面增加儿童的保障措施。
3、培养情感共鸣儿童的情感需求除了基本的保障、安全之外,还需要得到成人的关注和承认。
比如习惯养成活动,可以为儿童制作日历、勋章等小礼物,表彰他们的表现;在独立性培养的活动中,我们可以为儿童准备自己的小包,让他们感受到成人的关心和对他们成长的支持。
同时,在活动中,我们还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与儿童互动,建立情感共鸣,让儿童感受到老师和同伴的爱与温暖。
4、提供多样化体验小班儿童的情感需求不仅是保障和关爱,还需要多样化的体验和活动,这样可以给儿童提供更加丰富的成长经验。
在活动教案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帮助儿童开阔视野,提高兴趣,促进成长。
比如通过绘画活动、游戏活动、乐活动等,让儿童感受不同的情感体验,增强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综上,作为小班教师,了解儿童情感需求,创设安全保障,培养情感共鸣以及提供多样化的体验是关注儿童情感需求的关键。
只有在这些方面同时进行考虑,活动教案才能真正地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帮助他们开心成长。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解读徐志国主题5内容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解读徐志国主题5内容摘要:一、引言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意义1.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2.发现和解决儿童问题3.促进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互动三、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1.自然观察法2.实验观察法3.长期追踪观察法四、学前儿童行为的解读1.解读儿童行为的背景和原因2.解读儿童行为的动机和目的3.解读儿童行为的发展趋势五、学前儿童行为干预策略1.针对性问题进行干预2.激发儿童积极行为3.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干预六、案例分析与讨论1.案例介绍2.案例解读3.案例启示七、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引言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解读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关心的话题。
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发展状况,发现和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和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意义、方法,以及如何对儿童行为进行解读和干预,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意义1.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观察儿童的行为,可以直观地了解他们在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发育水平。
这有助于我们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2.发现和解决儿童问题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我们可以及时发现他们在生活、学习和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如心理困扰、行为异常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帮助儿童克服困难,健康成长。
3.促进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互动观察儿童的行为,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他们的需求,增进与儿童的互动。
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儿童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1.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环境下,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实时观察。
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加真实地了解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中的表现。
2.实验观察法实验观察法是通过设计一定的实验场景,观察儿童在实验过程中的行为变化。
这种方法有助于分析儿童行为的成因和动机。
3.长期追踪观察法长期追踪观察法是对儿童在一段时间内的行为进行持续观察,以便了解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趋势。
儿童困扰行为的处理方法
儿童困扰行为的处理方法儿童困扰行为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行为,它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困扰,也可能影响儿童自身的身心健康。
如何正确处理儿童困扰行为是每个家长和教育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处理儿童困扰行为时,需要综合考虑儿童的个性特点、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干预和引导。
以下是一些处理儿童困扰行为的方法:1.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
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态度,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尊重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让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2.理解儿童的情感和需求儿童困扰行为往往是由于情感压力、需求不满足等原因所致。
家长要试图理解儿童的情感和需求,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和表达需求。
在处理儿童困扰行为时,要善于倾听和沟通,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关爱。
3.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约定家庭中应该建立起一套明确的规则和约定,让儿童知道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规则和约定要简单明了,能够让儿童理解和遵守,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调整和灵活运用。
在规则和约定的执行过程中,要坚持原则,不偏袒不公。
4.奖励正面行为在处理儿童困扰行为时,家长应该注意引导和奖励儿童的正面行为,让儿童感受到积极行为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物质奖励或其他方式,但要适度和及时。
奖励正面行为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激发他们良好行为的动力。
5.处罚负面行为对于儿童的负面行为,家长也要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罚措施,让儿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当行为。
处罚可以是口头警告、限制活动、时间管理等方式,但要注意措施和方式要适度和合理,不可过于严厉或过激。
处罚的目的是让儿童认识到不当行为的后果,引导他们改正错误。
6.寻求专业帮助7.关注儿童成长环境除了家庭环境外,儿童困扰行为也可能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学校、社会等。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儿童行为问题 幼儿园教师
如何应对儿童行为问题一、引言幼儿园作为儿童的成长环境之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儿童行为问题。
如何应对儿童行为问题,是每一位幼儿园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本文将从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幼儿园教师应对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及预防儿童行为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二、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1.生理因素部分儿童的行为问题可能由于生理因素引起,如躯体活动过多、躯体感觉不适或是躯体不协调等因素,导致儿童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2.心理因素儿童的行为问题还可能源于心理因素,比如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薄弱、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
3.社会因素家庭环境、社交经验等社会因素也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行为模式的学习与塑造通常是从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开始的。
三、幼儿园教师应对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和策略1.倾听与关怀教师应该倾听儿童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并给予足够的关怀和支持。
在儿童行为出现问题时,教师不应轻易批评和责备,而是要通过倾听和理解,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
2.明确规范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明确幼儿园的规范和行为规则,并及时对儿童的不当行为进行规范引导,让儿童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3.积极引导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儿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适时地表扬和鼓励儿童的优点和进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以促进良好的行为表现。
4.疏导与纠正在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应及时进行疏导和纠正。
通过合理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儿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促使他们改正不良行为。
5.与家长沟通合作家长是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共同关心和关注儿童的成长和行为问题,共同合作,共同努力。
四、预防儿童行为问题1.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营造和谐、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儿童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也能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当引导儿童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促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儿童行为,关注儿童需求解读儿童行为,关注儿童需要第一部分——专题讲座教育,从辨别儿童的需要开始我们每天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孩子,每天面对着孩子各种各样的言行。
是否想过如何寻找对孩子行为的恰当解释?如何从孩子的言行中辨别他们真实的需要一. 什么是儿童需要?二.需要是儿童所有言行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其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源泉。
三.儿童的发展是在天性的基础上展开的,更倾向于遵循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性和规律性。
儿童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甚至在不同的时刻,需要都是不同的;儿童需要的产生、满足与发展,不仅受个体内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且与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受环境变化的制约和影响。
二. 儿童行为背后的真实需要?(一)儿童有哪些需要?幼儿园教育从辨别儿童需要开始,只有了解和尊重儿童的需要,将“满足儿童的需要”作为引导儿童发展的教育切入口,才可能激发儿童的内在动力。
(二)对儿童行为的合理解释?儿童的需要是合理的,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言行来辨别儿童行为背后真实的“需要”。
*刚入园的第一周,贝贝在妈妈的陪同下,愉快地在幼儿园玩到10:30回家,妈妈给她吃些小点心;第二周开始,妈妈不再陪伴,贝贝也能够愉快地活动,可到了10:30,贝贝又开始哭着要回家了,老师给贝贝递上小点心,并轻轻告诉她小朋友都在吃小点心了,贝贝就安静下来了。
●娃娃家和建构游戏的玩具很多,拿、收玩具是易发生冲突最集中的时候——幼儿拿时抢、收时不管。
老师就设计了一张表格,在表格中画了一个拿着玩具的手,代表拿玩具,画了一个玩具橱,代表放玩具,让孩子们选择后用自己看得懂的标记画在自己的名字下面。
在游戏讲评时,老师就在公布栏上的表格里打“☆”来提示幼儿形成分工合作的规则。
于是,每次游戏前和游戏结束后,孩子们都会主动去看提示图,结伴中与同伴的冲突少了,大家感受到了遵守规则的快乐。
●主题活动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豆豆在每次提问结束之后总是找自己的好朋友回答问题,这引起了大多数同伴的不满,大家都说:“真没劲!”“这么多人,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孩子们议论纷纷,有几位孩子甚至搬着自己的椅子退出了活动。
老师问题:“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参加活动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他们只会请自己的好朋友回答问题。
”“这么多人,题目都听不清楚。
”“题目太少了。
”●融融最喜欢玩汽车,拿起小汽车沿着地板的缝线边爬边推着车子,选择凹凸不平的空地,在遇凹处时,边玩边伴随语言:“嘟嘟,吧吧,倒车,倒车!”一直从教室的墙面到橱柜面,甚至延伸到了走廊外面,可以反复玩很长时间。
●中班幼儿开展“三只熊”故事表演,三个小朋友组成一组,制作代表自己角色的头饰:用绳子将剪好的头饰串起来挂在脖子上。
田田随意剪了一段绳子串好头饰然后往身上一挂,绳子拖到膝盖处,他发现太长了不合适,于是他拿起剪刀将绳子剪去一大截再重新串起,再往脖子上挂却发现太短了,这时田田开始用双手将绳子在脖子周围比划、尝试量一量长短,并几次用笔做记号,反复比对适合的长度。
●在区域“让汽车开起来”的磁铁游戏中,为了让汽车能够到达终点,需要名称3-4岁 4-5岁 5-6岁秩 序 的 需 要行为表现活动倾向 对幼儿园规则不敏感,但对家庭生活秩序有适应性,一旦打乱,表现为烦躁,情绪化反应强烈。
对规则有适应性,表现为安静从容,对无序状况、行为反应回避,冷淡或烦躁。
对秩序及常规敏感,并表现出维护的行为,反之,则出现过激行为或攻击性行为有的孩子将磁铁放在自制汽车的前面,想通过手中的磁铁吸引汽车内的磁铁,让汽车向前行驶;有的孩子试着将磁铁的反面放到汽车的尾部,用反作用力推动汽车;还有的孩子在汽车经过狭窄“通道”时,将磁铁放到了汽车的旁边,帮助汽车顺利通过。
●三个小班的孩子在学习区域内玩老师做成的软体蔬果,平平拉开“玉米”的拉练发现了里面的玉米棒,红红拉开“豆荚”发现里面的三粒豆宝宝……孩子们一边操作一边喃喃自语,互不影响,平平模仿说:“我吃玉米了。
”红红听见,望着他说:“我也有豆豆。
”然后又各自玩了起来。
需要名称3-4岁 4-5岁 5-6岁感 官 发 展 的 需 要行为表现 活动倾向 以反复触摸、摆弄物品的行为为主。
触摸摆弄操作的情节性,探究性行为出现。
操作摆弄目的性行为出现。
●几个孩子坐在幼儿园的花园里每个人伸出脚围成圈,每人手拿一辆小汽车同时开出,在“圈”里互不碰撞,玩得开心。
小杰后来也加入了,可他的汽车总是故意把别人的汽车撞翻,孩子们说:“不跟你玩了。
”大家只要看见他的汽车开来,就会把小脚并拢,不让他经过,老师将小杰引入另一个小组,先让他看同伴一起弯腰、撑地用身体做山洞,让汽车依序穿过,小杰说:“我会玩了。
”就和同伴一起做山洞,玩得非常开心,一次也没有撞到别的汽车。
●大班小朋友正在开展“小区车库”的主题游戏。
孩子们按照四人小组的计划书,一起拼搭“小区车库”。
遥遥正在认真地搭建“车库”的顶,只见他一松手,已搭成的车库顶就倾斜了,天天看见连忙用手托着,一边说:“遥遥,我来按住,你去拿瓶子。
”不一会儿,两个孩子一人拿好材料,另一人来粘贴。
大家齐心协力,小区车库终于拼搭好了,两个人高兴地跳了起来。
需要名称3-4岁4-5岁5-6岁合作的需要行为表现活动倾向以独自行为为主,偶尔关注邻座同伴的活动,以玩具或学具引起的偶尔交流。
喜欢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中语言交流多于行为合作,合作行为逐渐增加,喜欢与人共玩,对合作活动中的挫折敏感。
活动中需要相互支持完成活动的行为出现,已初步形成合作群体,合作意识增强。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解读儿童行为,分析活动需要“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要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思优”教育观:教育,从辨别儿童的需要开始“思优”儿童观:儿童的需要是合理的,儿童的需要是要发展的“思优”课程观: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科学有序地实施教育一. 儿童需要与适应性行为满足儿童的需要,其基础在于寻找“儿童天性”和“教育目的”之间的平衡点。
“满足儿童需要”对儿童的适应性行为有着显著影响。
幼儿的需要家长的满足程度幼儿的适应性行为高高适应中高可能适应低高可能适应高中不适应中中适应低中可能适应高低不适应中低不适应低低可能适应小班中班大班小组活动——1、以角色身份挑选玩伴。
2、与同伴争做角色。
3、游戏过程中接受轮流的规则。
4、缺少把玩的玩具或真实物品时,选择替代物并命名。
1、呼应同伴发起的有主题的共同游戏,表示自己愿意加入。
2、自己动手收集、制作、修复游戏中的玩具、物品。
3、对游戏中的冲突敏感,急于发表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
4、认同游戏中共同的规则,并对违规行为排斥。
教育提示:● 午餐是儿童在园生活的一部分,进餐的环境、同伴、对餐具的喜好、进餐方式等都影响着儿童对集体共同进餐的感受。
● 为儿童创设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能在进餐中满足陪伴与分享独立的需要,发自内心地期待与好朋友结伴。
进餐不再枯燥,也给了儿童按照自己方式进餐的空间,享用午餐成了他们期盼的“活动”。
小班中班大班器械 运动1、进行器械(具)运动时,模仿老师的动作(1—2个姿势)。
2、重复地玩自己喜欢的大型运动器械,变换方法。
3、在户外喜欢大动作活动,连续不断地变化动作,爱笑,大声喊叫。
4、把玩好的器具送回原处。
5、愿意依次取运动器具。
1、进行器械运动时,关注老师动作示范。
2、取放或送回运动器具时,等待依次。
3、在奔跑时,会避让迎面过来的同伴。
4、连续剧烈运动5分钟后,放慢动作或停下休息。
1、找同伴比试器械运动的频率、速度、力量。
2、自己试着挑战大型攀爬器械的高度。
3、玩大型组合运动器械不紧张,动作自如。
4、连续运动持续10分钟,变换方法玩。
5、持器械运动过程中,不与同伴碰撞。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需要,创设可选择的物化环境,发挥儿童对自身发展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做出选择,不仅意味着要给每一个儿童满足需要的均等选择机会,更意味着追求每一个儿童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
教育提示:●儿童的“专注”状态不是仅仅根据不说话、安静地坐着、机械地重复某一动作等表象就能判定的,而是要从儿童由内而外产生的言语和表情来判断其是否有明确的目的;不是单调重复而是经过认真努力。
“专注”体现了活动对儿童的吸引,是活动的价值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被内化的过程。
●促进“专注”的活动环境也是提高活动质量的一项重要因素。
儿童专注并持续活动时间较长的活动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这些活动是由儿童所能看到的事物构成的、能使儿童产生活动、表现活动行为。
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情境性具有以下特性:即使没有来自周围的帮助和建议,儿童也能够寻找达到目标的方法,从而使活动进行下去。
教育提示:●教师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天性,智慧加入“神秘感”,用环境创设一步步引导、培养儿童去观察、发现、体验、行动,既尊重了儿童的天性,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需要,促进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行为,也使儿童的需要转化成更高级的认知活动,实现了教育促进发展的根本目标。
二. 关注儿童行为,提高保教活动质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一)观察儿童行为的实践提示关注儿童行为变化与成长历程教师对儿童长期定时和固定的观察,记录儿童的行为,收集他们的作品,这样才能反映儿童的一贯性行为;这有利于教师鉴别儿童的需要;有利于教师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支持;有利于教师对个别儿童制定计划和进行指导。
观察儿童真实情境中的活动行为“基于对儿童真实表现的解释”而不是“对设计活动的解释”,是指教师在儿童真实的生活、学习情境中观察儿童的活动行为,并分析其行为背后的需要。
收集能真实反映儿童表现的资料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去收集各类能真实反映儿童在一定时段内活动状况、学习特点、发展变化的原始资料、具有典型意义的儿童行为表现和各种作品。
对单个活动中的幼儿群体的观测:观察内容:•幼儿参与活动的方式与选择性行为。
•幼儿在活动中专注维持的时间。
•活动中的幼儿与环境互动、师生互动、同伴互动的的频率与效果。
观察方法:•教学活动观察评价微格记录•行为检核•与幼儿交流对特定活动中幼儿个体行为的观测:观察内容:•观察某幼儿在特定活动中所表现的理解力和需求。
•幼儿的最佳活动状态出现的环节•在活动中,幼儿是否有伴随动作的自言自语或与他人交往语言。
观察方法:•对幼儿活动行为的描述性记录•幼儿活动照片•幼儿作品分析•与幼儿谈话对幼儿个体行为倾向的跟踪观测:观察内容:•在某一周、某一天持续跟踪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