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_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说课稿(5)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说教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十四课,教材通过“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三个子目向学生介绍了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渐进过程,本课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明转变的第一步,在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通过史料研习,探寻“救国良方”产生的历程,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的过程。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感受先进人物忧国忧民的思想,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4.重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二、说学情学生已经学习了政治史、经济史,具备一定的自学历史的能力。
但知识点较为零散,对历史事件缺乏整体认识,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已掌握知识进行整合。
三、说教法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问题与材料教学法、合作探究法2.学法:图片法、史料分析、合作式学习、自主学习法四、教学过程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今天---对外国人的称呼“老外”;100年前----“洋人、洋鬼子”(排斥、惊艳、效仿、痛恨);200年前-----“夷、洋夷”(蔑称)。
鸦片战争使清王朝颜面尽失,知识分子率先惊醒,掀起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大潮。
2.合作探究再现历史第一议题看世界雾里探花自主学习(1)为抵御外敌,林则徐除了建议朝廷仿制枪炮外,还做了哪些有意义的工作?(2)魏源的主要主张是什么?《海国图志》诞生时间及内容、意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认识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1. 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异同的深入理解。
2.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及其事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维新变法时期先进人士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师夷长技”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师夷长技”的内涵、内容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3. 讲解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其他重要的改革运动,拓宽知识面。
3.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2.讨论议题:针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设置讨论议题,如:“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原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救亡图存”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剧以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任务。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引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真实案例,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小组合作:本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
4.反思与评价:本节课采用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评价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旨在让学生理解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艰难历程,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 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 得法。兴学校,广书院……育才于学堂, 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 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 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
阅读材料思考:跟洋务派相比, 郑观应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有什 么新的主张?
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材料一 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 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 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 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 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 访募覃思(深思)志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 试造,不达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员通行之物, 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梁启超
今日策中国者,必 曰兴民权
变法之本,在育人 才,人才之兴,在 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而一切 要其大成,在变官 制
梁启超(1873——1929)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 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 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 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 … …美 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 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林旭 杨锐
康广仁
刘光第
谭嗣同
杨深秀
严复
严复(1854-1921) 福建福州人
严复故居 (福州)
严复的主要译著 系统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的第一人 严复:大量翻译外国书籍来传播民权思想。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想( 19世纪60、70—90年代) (二)晚期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代表人物及思想: 康有为: 否定君主专制,主张维新变法。 梁启超:兴民权、设议院 严复:主张“君仆民主”思想;进化论思想
课件4: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魏源 ①贡献:撰写了《海国图志》,提出了 “__师__夷__长__技__以__制__夷__”的思想。 ②地位: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 对当时的__思__想__解__放___有重要启迪作用。
史料挖潜 阅读教材第69页【资料回放】: 这则材料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如何评价?
【备选训练】(教师用书独具)
1.(2013·沈阳高二期末测试)阅读以下当时的人对某一著述 的评论。评论一:“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 论二:“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 此书应该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过程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主张“制夷”的是地主阶级 抵抗派的代表人物魏源,他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 夷”的主张。
早期维 新派
康梁维 新思想
民族资 产阶级
利益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救亡图存,
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
发展资本 主义
立宪制,并形成了维新理
论
典题例证 下列人物中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的是
()
【解析】 梁启超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 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 C
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传统文化的衰微,中国文 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
在长达10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人们每前进一步,都会经历 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 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 代思想文化历程。由此我们导入新课。
公开课课件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件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2.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重点)
——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重,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西学的不断传入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
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 法
一、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1.背景
A.中国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B.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 C.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民族危机→强国御侮、救亡图存(目的)
2.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 魏源
(1)林则徐
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本课小结
抵抗派:林、魏
地主 “师夷长技以制夷”(未实践)器物 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西学的不断传入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践)
阶级 洋务派(洋务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
梁启超——抨击专制、倡导民权、设议员、变法图存 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防、培养人才 严复——封建君主为“大盗窃国”、国家属于人民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4.内容(实践活动) 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思考题4:为什么每次西学东渐都会遇到强大的阻力?
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防、培养人才 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重,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梁启超——抨击专制、倡导民权、设议员、变法图存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史实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 引导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联系,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师夷长技”的背景与内容:鸦片战争后,清朝面临列强侵略,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强国富民。
2. “师夷长技”的影响:引发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奠定了基础。
3. 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变法救亡图存。
4.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推行洋务运动,提倡科学、民主、法治,改革教育、军事等。
5. 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6. 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清朝面临的民族危机。
2. 讲述“师夷长技”的背景与内容,分析其影响。
3. 过渡到维新变法运动,讲述其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
4. 分析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影响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之间的联系。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
4. 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作业等。
2. 考试成绩:考查学生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知识掌握程度。
3. 综合素质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史料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代史》等相关教材。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 1 )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 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 制。 ( 2 )原因: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植根 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 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阻力太大。 借用儒学来宣传更适合中国国情,易 为国人接受。
②最根本的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由此导致民 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具有 软弱性和妥协性。面对强大的封建 势力,他们不敢打出自己鲜明的旗 帜,而只能采取曲折、隐蔽的方式 表达自己的主张。③民族资产阶级 也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束缚。
课本习题提示
一、学思之窗:魏源从反侵略的立 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 “制夷”为目的。但当时洋务派 “师夷”的首要目的却是镇压农民 起义,因此两者之间尽管有继承关 系,但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二、本课测评:激发人民的爱国思 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潮 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 的觉醒。 三、学习延伸:“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的实质是维护清朝统治,因 而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而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提出古 文经是西汉末年刘歆为了替王莽篡权 建立“新(王莽称帝后定的新国号)” 朝提供理论根据而伪造的,不是经过 孔子删定的“真经”。它是新莽一朝 之学,所以叫“新学”,属于伪 经”。实际上古文经不一定是伪造的 东西,康有为的考证,主要是为宣传 政治改革而制造历史根据,以论证变 法理论的合理性。
《新学伪经考》之“新学伪经”: 这里指古文经。在中国历史上,从 西汉开始有一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 学之争。今文经是在秦始皇焚书坑 儒后,后人根据一些老人记忆口授 用当时通行的隶书笔录的。而古文 经据说是从曲阜等地夹墙中发现的, 是用秦以前篆文书写的。历来统治 者都认为古文经是真的,用来作为 指导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问题探究: •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先进的中国
人为何要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要 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向西方学习的 思想主张是什么?
这条路 布满了荆棘 这条路 充满了艰辛 这条路 镌刻着苦难辉煌 这条路 闪耀着光荣梦想 这条路 热烈的鲜血浇灌 了复兴的萌芽 这条路 滚烫的汗水浸透 了希望的原野
中国国
门洞开,
民族危
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
学习 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和 迈西技(出方术军了方近在《西的代《各方第四国炮中一洲律舰国步志例学》》习的等西基;础②上仿编制
机开始 出现
魏源
事)
撰出《海国图志》(介绍 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
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
制夷”的思想
意义
引导人 们关注 世界局 势,对 当时的 思想解 放有重 要的启 迪作用
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的( B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3.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 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 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
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C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C.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
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标点击: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开眼看世界”: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
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②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随堂简练随堂练习达标过关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萌发,所起的作用是()A.启蒙了资产阶级思想 B.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启迪了知识界的思想解放 D.掀起了学习西方技术的新高潮2.林则徐被称为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A.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B.看到了鸦片的危害 C.最早主张向西方学习 D.领导了禁烟运动3.《海国图志》一书的核心思想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 B.师夷长技以制夷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发展资本主义4.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在政治上的主张是()A.振兴工商业 B.兴办学校C.实行君主立宪 D.推翻清朝统治5.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是()A.挽救危亡的清王朝 B.举办近代工业 C.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创办新式学堂6.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方不能及。
高中历史《以“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质教学课件设计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 学造器
学习西 物 向西
民族
危
方与
机
加 深
探索救亡道
方 学 习 不 断 深
路 相结合 入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 —— 仿行
级制
度
面对一次次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迈出 了向西方学习的脚步。为实现强国复兴之
梦,成从功器不物必到在制我度,,从而了功解力到必实不践唐,捐一次 次的(前唐行捐,:一白次白次浪的探费索),。伴随着痛苦与 彷徨,挥洒着热血与激情。变—得— 是探胡索适的
D .戊戌变法是发展民众的运动
THANKS
回顾历史是为了获取智慧和 启 , 从而更好的把握今天和未来!
一、“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前后)
思想派别 背景
代表及活 动
地主阶级抵抗派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对资本主义的 冲 ft 日益加剧,中国与世界联系扩大 林:《四洲志》;魏:《海国图志》
思想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材料五:民智开而士气昌,人人皆三能言政治之 维新思想激
发 了人们 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的爱国观念……几
乎所 有年轻人都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中国有了启蒙宣传
家, 那就是梁启超他们。
材料六: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
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
本变政考》
材料七:《戊戌政变记》: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等宣
年
1861
问 题 : 材 料 体 现 了 洋 务 派西的 什学么为思用想 主 张 ? 根 据 材 料 分
析此主张的含义及实质是什么?
实质:在维护中国传统的制度与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
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高中历史《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

无产 阶级
两知分个识子方向:资李本大主钊义,社会马主克义思主义
思 想
(2014年新课标2文综28)1892年,维 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 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 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抵抗派与洋务派的比较
抵抗派(林、魏)
洋务派
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学器物)
同
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的统治
学习 范围
军事
军事、实业、教育
异
是否 实践
著书立说提出主张 未付诸实践
开展洋务运动
直接 目的
抵御外国侵略为主
镇压人民反抗为主
三、19世纪60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经济、阶级基础) ②洋务运动的展开及认识的深入 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 ④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不断传入(来源)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4.意义: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 要启迪作用。 5.不足之处:
以保存封建制度为前提;基本未付诸实践。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内忧外患(太平天国等起义,外国侵略加剧) 2.代表: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3.思想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译著《天演论》
(4)意义:
起到思想启蒙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探究问题:洋务派与维新派异同点
同(1)都主张学习西方 (2)都为了国家的强大,维护清朝 (3)目的都未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沧桑,百年沉沦, 古老的东方在文明的碰撞中激荡! 近代的中国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 师夷长技的呼唤, 启迪着苦难的中华民族; 中体西用的实践, 开启了近代中国的艰难进程; 变革求进的呐喊, 推动着社会前进的步伐,激励着我们上下求索的信念; 虽然, 那门是窄的,那路是长的……
练一练
1、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 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
我读民国那些大师们的传记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人在年轻 的时候,都受到过梁启超他们深深的影响。„„除了知识分子之 外,还有一般民众。只要是粗通文墨的人,在那个时代,很少有 人没有受到过他们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尽管没有出现像法国那 样的启蒙运动,但是已经有了启蒙宣传家,那就是梁启超他们。 ——余秋雨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维新思想;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 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 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A
)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D. 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2、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 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 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B ) A.改革社会风尚 C.发展近代交通 B.吸收世界文明 D.主张机器生产
①林则徐和魏源关注的焦点(共同点)是什么? ②魏源思想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③从“师夷”的内容和“救亡”行动上看,林则徐、魏源的思想 有何局限性?
二、再辱后的抉择——洋务派“中体西用”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 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西国富强之术。”
2、结合教材分析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相比,更为合 理的主张是什么?
郑观应
2、康梁维新变法思想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 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 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 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如果他们三人中的一位被评为1898年 度“感动中国人物”,根据以上材料并结 合教材中他们的思想主张,为他写一份颁 奖词。(任选一位,100字以内)
——冯桂芬
根据材料分析“中 学”、“西学”的含义 及学习西方的目的?
李鸿章 曾国藩 张之洞
实践: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军事工业 曾国藩 李鸿章 安庆军械所 (最早) 江南制造总局 (最大)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制造局 汉阳铁厂 天津开平煤矿、 上海轮船招商 局(最早) 民用(辅助军 事工业)
3、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 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 他( ) D A.主张“中体西用”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梁启超:他是知识分子,又是中国新兴阶级的 代言人。在空前的民族危机面前,为了救亡图存, 他用《变法通议》抨击旧制度、倡导兴民权、设议 院、变法改制。他是“仿行制度”的实践者,也是 与时俱进的贤人。
康有为:古老的中国沉睡太久,人们在鸦片中看不 到黎明。万木草堂刮起了“思想的飓风”,变革求 进的呐喊,抨击着封建顽固势力。从《新学伪经考》 到《孔子改制考》,字字都是他的碑文。 严复:一部《天演论》,揭露了封建帝王的本性, 明示了王侯将相的地位。他让儒雅的知识分子冲破 封建的藩篱,开始寻求思想的解放和国家的进步。
依据材料分析康梁维新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
探究
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的名字、口 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 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马克思 顽固派指责康有为“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思考:康有为为什么采用这个办法宣传西学? (提示:结合时代背景和康有为自身因素作答)
层面 器物
制度
无产
阶级
知识
分子
思想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标要求: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 起的作用
一、坚船利炮的震撼——林、魏“师夷长技”
1、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君臣对西方有怎样的认识? 2、完成下列表格: 学习历程 代表人物 学习途径 开眼看世 界
“布衣改制, 事大骇人,故 不如与之先王, 既不惊人,自 可避祸。” —康有为
成因: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 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 的软弱性)
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 减少变法阻力
小 结
林则徐
李鸿章
郑观应
康有为
愚昧封闭
思想
学习技术
思想
学习技术
实践
学习制度
实践
试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阶级 派别 地主 阶级 资产 阶级
抵抗派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激进派
代表人物
林则徐 魏源 地方: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孙中山 陈独秀 李大钊 李大钊
思想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三民主义 民主 科学 马克思主义
林则徐 魏源 编译书籍
主张
师夷长技 以制夷
学习内容
战舰、火 器、养兵 练兵之法
影响
关注世界 思想启迪
林 则 徐
魏 源
探究
材料一 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 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 何奈何!”
材料二 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 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 之法。”
Hale Waihona Puke 左宗棠 崇厚 张之洞三、甲午前后的反思——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变法思想 这些对洋务运动有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人,逐渐 脱离洋务思想原来的方向和轨道,以现实主义的态 度,提出了更为合理的主张和建议,开始代表和反 映了当时中国新兴阶级的要求。 思考: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
王
韬
1、根据材料分析早期维新派和洋务派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