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平均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计算平均数》是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篇教材内容,主要教授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和应用。
本篇教材是在学生初步掌握基本加减法运算的基础上,引入平均数概念,培养学生将数进行分组、求和、求平均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简单的平均数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彩色粉笔、学生练习册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概念,例如:“同学们,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用来表示一组数的平均水平。
举个例子,如果你考试得了90分、80分和100分,那么你的平均分就是(90+80+100)÷3=90分。
”2. 引入三个应用场景教师通过举例的方式引入三个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场景一:计算班级平均成绩教师说:“同学们,假设班级里有30名学生,第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请你们计算一下班级的平均成绩。
”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以下学生的成绩:75、80、85、90、95、85、80、90、100、95、75、80、85、90、85、80、90、95、85、80、90、100、95、75、80、85、90、95、85、80。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并与学生一同求得班级的平均成绩。
场景二:计算运动会长跑平均成绩教师说:“同学们,上次学校运动会长跑比赛中,小明、小红和小华的成绩分别为5分30秒、6分10秒和5分50秒,请你们计算一下他们的平均成绩。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6)(共8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6)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85-86页课题《认识平均数》备课教师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 2、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会求平均数。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5个笔筒、15支铅笔。
教师导学学生交流、展示设计意图一、初步体会,揭示课题:师:老师这里有五个笔筒,每个笔筒中放有不同数量的铅笔,那么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可以怎样做?谁来给大家摆一下?师:很好,那你可以为你的方法起个名字吗?师板书:移多补少师:那你也为你的方法起个名字吧。
师板书:先合后分师:我们通过摆一摆,算一算,最终都得到每个笔筒是3支铅笔,我们把这个3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就让我们今天一起来认识平均数。
师板书课题:平均数二、进一步感知,认识平均数师:在体育课上四一班的同学进行分组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读题,想想那组的成绩好?师:你们同意吗?师:可见当数据个数相等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总数来进行比较。
师:既然第二组的成绩不够理想,那么老师邀请丁鹏加入,现在同学们再看看哪组成绩更好?请同学们把你的思路和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由组长汇总交流观点,确定发言同学及形式。
稍后我们进行全班交流。
师:哪组同学要和大家交流?师:看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师:好,非常感谢你们精彩的发言,请回。
师:通过计算我们得到第一组平均每人投7个球,第二组平均每人投6个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平均数和每个同学投球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师: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和平均水平,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它始终介于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有时也用它来比较几组数据的大小。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八、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平均数”的意义,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玩过篮球吗?谁有投中篮球的经验。
(学生畅所欲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你们看这些同学在做什么?(课件显示:一些孩子投球的情景)是的,这些同学正在举行一场激烈的投球比赛。
比赛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观察这张表示投球情况的统计表。
(课件显示:人数不同的投球情况统计表。
如下:某班一组、二组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二)合作学习,自主构建1、提问:读图,你知道了什么?假设你是裁判,你认为哪组成绩好?是怎么判断的?2、教师说明: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比较,老师将统计表中的数据制成了统计图。
3、学生活动: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将自己的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动手操作:理解用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比较两组成绩的好坏。
学生到前面移动磁力扣(磁力扣代表小球),表示出各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如图所示)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移动“小球”,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表示出各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让学生直观感受第一组整体投球水平比第二组整体投球水平好,用平均每人投中个数比较哪组成绩好是公平的。
5.总结并揭示平均数概念总结方法:同学们看这位同学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投得多的给投得少的一些后,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
从图上很容易看出第一组同学的整体投球水平比第二组好一些,所以第一组成绩好。
当两组人数不相同时,我们用“求总和”的方法是不公平的,用平均每人投中个数比较是公平合理的。
揭示概念:实际上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7就是8、7、6、7这组数的平均数。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简单应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2.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培养学生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2.求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卡片;3.计算平均数的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情境导入:老师将一篮子苹果分给班级的同学们,告诉他们这是每个同学的苹果数量,然后问他们如何计算出每个同学平均拿到了几个苹果。
导入问题:每个同学平均拿到了几个苹果?引出平均数概念:介绍苹果数量的总数除以同学人数就是平均数。
2. 引入新知老师通过PPT展示平均数的定义,并解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把一组数的数据相加得到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3. 讲解平均数的应用老师通过示例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的应用。
示例问题:班级同学去野外郊游,每个同学带了一些水果,现在请同学们算一算每个人平均带了多少水果。
引导思考:通过计算每个同学带的水果总数除以同学人数,可以得出平均数。
4. 练习计算平均数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计算平均数的练习题。
练习题示例:1.小明给同学们带来了5个橘子,小红带来了3个苹果,小亮带来了4个香蕉,请问每个同学平均带了多少个水果?2.一家人去超市买水果,爸爸买了8个橙子,妈妈买了6个苹果,姐姐买了4个香蕉,弟弟买了2个西瓜,请问每个人平均买了多少个水果?5. 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求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卡片,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并记录下解决过程。
实际问题示例:一年级的同学今天齐心协力清理校园,共清理了180个垃圾袋。
如果班级有30个同学,请问每个同学平均清理了多少个垃圾袋?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互相检查对方的答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共39张PPT)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统计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14+10+11+9)÷4 =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统计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正确题数 10 12 14 (10+12+14)÷3 =12(道)答:第二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8.1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共39张PPT)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8.1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共39张PPT)
创城小组捡垃圾瓶个数情况表
小兰 小红 小丽 小明 14个 12个 11个 15个
我们组平均 每个人收集 了多少个?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8.1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共39张PPT)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8.1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共39张PPT)
。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们主 动参与到数学课堂的活动中来。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8.1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共39张PPT)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课件-8.1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共39张PPT)
设计意图: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
方法
具备平均 分的基础知
识
亲自参与活 动并
演示法
引导发现法
教法 学法
活 动 中
体验
体 验 中
做游戏
发现:引导学生发动脑筋多思考,进而理解平均
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 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
数学思考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认识平均数 说课稿_冀教版-word文档

说课设计8.1 认识平均数(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必修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课时的教学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移多补少”得到的虚拟数,应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学情分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我们在课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学情设计教学,以学定教,使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取得进步和发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时教师应以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重点、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是教学的难点。
(5)教法、学法教法: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实际生活,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学法:使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第三环节
解决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1、比一比哪组口算 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统计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14+10+11+9)÷4 =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第二环节
进行质疑,探索新知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
甲队:(8+9+10)÷3
乙队:(8+6+6+12)÷4
=27÷3
=32÷4
=9(个)
=8(个)
设计意图:通过上一环节学生所说比较两个球队的平均拍球个数, 探求(计算)平均数,前后衔接恰当,思维严谨,富有逻辑性。抓住 重点,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算式的含义。
设计意图:巩固平均数的求法,加强 对重点内容的突破。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第四节
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 了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们主 动参与到数学课堂的活动中来。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含义;2.能够通过计算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1.确定数据的总和;2.分析实际问题,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思考一下以下问题:如果有5个同桌每人身高分别是120cm、130cm、140cm,150cm和160cm,则平均身高是多少?2. 渐进式教学1.告诉学生上述问题中的“平均身高”就是平均数;2.解释平均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所有数的总和除以数量,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数;3.强调:求平均数时,需要确定数据的总和;4.给学生带一批数据进行计算:35、47、52、68、72,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下,这几个数字的平均数是多少。
并让学生自行计算出结果;5.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应用平均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环节1.请学生计算:10、20、30、40、50、60、70和80的平均数;2.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3.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巩固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明每天上学用时45分钟,小红用时52分钟,小李用时37分钟。
这三个人平均用时多少?5. 总结归纳教师对上述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并对学生在拓展应用中的思考进行点评。
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能够通过计算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渐进式、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认识平均数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统计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年龄等等。
学生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用统计表表示统计结果,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认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方法:探索法、练习法教具准备:乒乓球、盒子教学过程:一、谈话引课:同学们喜欢玩乒乓球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乒乓球,并拿出准备好的杯子和里面的乒乓球。
利用学生学生平时喜欢玩的乒乓球开始引入到新课中去。
二、新授(一)体会平均数1、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每个杯子中有几个乒乓球。
师板书出每个杯子中的乒乓球的数量。
2、提问:要使每个杯子里的乒乓球同样多,可以怎样做?让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把这些乒乓球集中在一起是12个,把12个平均放到4个杯子里,就是12除以4,得到每个杯子里放3个。
3、教师按照大家同意的方法和计算结果,完成操作。
并说明:每个杯子里平均放3个,这个“3”叫做平均数。
目的:利用学生“同样多”的操作经验,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的方法和平均数的意义。
4、板书课题:认识平均数(二)认识平均数1、过渡:以前我们学到过哪些数?学生回忆并汇报:整数、小数、分数。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冀教版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第85—86页。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求“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间活动吗?在课间活动中你喜欢做哪些游戏?是怎样组织的?学生可能会说:生1:我喜欢玩跳绳,我们4人一组,我们组跳的最多。
生2:我喜欢玩呼拉圈,我们两人一组,我们组我转得最多。
师:同学们在课间活动中玩的真开心,!老师特意拍了张照片,你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呀?(踢毽子!)好玩吗?老师把咱们班这两组同学踢毽子的情况记录了下来,你们看!(课件出示统计表)师:从这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生:第一组王艺丹踢了8个,穆德芳踢了7个,赵丹宁踢了6个,郭帅成踢了7个。
生:第二组……二、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师:刚才你们从表中了解到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你想通过这些信息知道哪些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生1:第一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第二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生2:哪一组的成绩好?(板书)师:你提的问题特别有价值,你们认为那一组的成绩好?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有踢毽子冠军。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一个人的成绩好,并不代表全组的人都好。
生:我认为第二组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比第一组多踢两个。
生4:我不同意,因为第一组人少,第二组人多,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
师:看来比总数、有头球冠军都不行,都有矛盾冲突。
那么大家在思考一下怎样比才公平呢?学生可能说到:把每个组踢的总数平均一下,比较每组平均成绩就公平了。
师:你从哪知道平均成绩?(期末老师说过我们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就是求什么?(每组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板书)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怎样求出每组平均每人踢毽子的个数,然后再算一算,看哪个组合作得最愉快!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第八单元第1课时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冀教版

第八单元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认识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掌握计算简单数列的平均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勤于思维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如何计算简单数列的平均数。
2.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掌握计算简单数列的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通过任务驱动、引导性探究、启发性提问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教师通过提问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大家平时喜欢玩游戏吗?玩游戏时有用到平均数吗?•几个人一起打篮球,每人投篮5次,求这几个人投篮的平均命中率。
2. 引入通过PPT或者黑板写出“1, 2, 3, 4, 5”,询问学生这5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引出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平均数的意义。
3. 任务驱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道问题,如:•小组A:求2, 4, 6, 8, 10这5个数的平均数。
•小组B:一个人跑步的时间分别为6分钟、7分钟、8分钟、9分钟、10分钟,求他的平均时间。
•小组C:一个班的30名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求这个班的平均成绩。
姓名数学成绩语文成绩英语成绩张三887892李四948881王五788286…………平均数………4. 操作演示以小组C为例,教师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详细讲解公式:平均数 = 这几个数的和÷ 这几个数的个数。
5. 小组讨论、展示与总结小组C讨论后,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计算过程及结果,并向全班发起讨论。
6. 练习教师提供以下练习:•求:15, 18, 20, 24, 27的平均数。
•求以下图形中所有黑点的平均数。
•8月份中山市每日最高温度(单位℃):34, 32, 31, 33, 39, 36, 37, 35, 34, 32, 30, 28, 30, 32, 31, 30, 33, 34, 35, 36, 33, 30, 28, 29, 31, 34, 33, 35, 36, 33。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及反思-8.1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及反思-8.1 认识平均数 | 冀教版一、教学背景及教材分析1. 教学背景本次授课是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的第一课时。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统计图表和数据的处理,对于平均数也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课主要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为《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该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用。
在教学中,将通过具体的例子以及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基本计算方法;2.应用平均数计算实际问题;3.能够发现生活中平均数的应用场景;4.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数学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独立应用平均数计算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生活中的实际场景与平均数的概念相结合;•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发现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四、教学准备•电脑、投影仪、黑板、彩色粉笔;•课前准备好课件和教案,选择优秀的学生作为助教,提前安排好各项教学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一个篮球队的身高及年龄数据图表,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求出这个篮球队的平均年龄及平均身高。
2. 讲解新知•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求出平均数。
3. 拓展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求出所给数据的平均数,并对答案进行研究和讨论,以增加学生的思考深度和交流能力。
4. 归纳总结•通过课堂讲解和生活实例的展示,引导学生总结出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和计算方法。
六、教学反思本次授课主要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工具,如投影仪、黑板彩色粉笔和拓展练习等,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9〕《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结合详细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难点: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趣导入猴子妈妈分铅笔故事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师:猴子妈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她不知道怎么办,你们能帮帮她吗?师:这种方法在数学上被称为“移多补少”法师:这种方法利用了“平均分”的知识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平均分,如今他们每个有3支铅笔,公平了。
这个3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平均数〔揭题〕预设:生:不公平预设:生1:把第二只小猴的铅笔拿1支给第三只小猴子,把第四只小猴子的拿2支给第五只小猴子〔找生演示〕生2:可以把这些铅笔都合起来一共是15支,再平均分一分,每只小猴子得3支铅笔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喜欢打篮球吗?师:篮球是我们学校的品牌活动,每个学生都非常喜欢。
这不四〔1〕班的两个组进展了投球比赛。
出例如2 师:大家仔细观察,从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交流方法提问:假如你是裁判,你认为哪组成绩好?师:也就是比拟两组投球的总数,你们同意吗?小结:人数不一样,比总数是不公平的。
师:那怎么进展比拟,小组讨论一下小结:也就是也就是说求出每组平均每个人投球的个数,然后比拟两个组的平均成绩,这样公平吗?请同学们完好的计算一下两组的平均数师:28指的是什么?师:4表示什么?师:为什么一组除以4,二组除以5?师:你们求的7和6各表示什么?直观图演示〔课件〕 3、理解平均数意义师:7能代表一组的投球程度吗? 6能代表二组的投球程度吗?小结:平均数的本领还真不小,它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程度。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2、小明所在的四年级平均身高是30千克,小明的身高一定是30千克?
通过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相对关系,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为今后知识的发展做铺垫。
(五)回顾全课,感悟提升。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通过谈收获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能够把笔筒里的笔通过“移动”达到同样多,从而揭示课题——《认识平均数》。以这样的方式开课,不仅拉近了抽象的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交流探索,分析数据。
在这一环节,我出示了四(1)班两个组的成绩:
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向学生发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会做好方向引导。
第二步: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再继续发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在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我会筛选出和本节课密切联系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全班同学共同探讨。(课件呈现)“是一组投的准一些,还是二组投的准一些?”这时候学生会开动脑筋去想,此时学生有了想法,我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制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教学难点为: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四、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材内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境中学—发现问题;问中学—思考质疑;动中学—锻炼能力;练中学—巩固提高。
第三步:不同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做出总结:两个小组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多,比较总数不公平。应该算一算每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再比较,比较合理。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简单地用语言解释什么是平均数;2.能够使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平均分配物品等;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等;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使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数学建模。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2.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个小组共有10本书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平均分配这10本书,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15分钟)1.老师出示一些数字,并让学生依次将它们相加,最后得出它们的和,然后问学生如果要平均分配这些数字,应该怎么做;2.老师引导学生想到用总和除以数字的个数,将其称作平均数;3.老师再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自己计算它们的平均数;4.老师再让学生自己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五个人的身高,然后让学生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3. 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15分钟)1.老师出示一个小组有10个人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分配6个饼干;2.老师引导学生想到将饼干数量除以小组人数得到平均值,然后将平均值分配给每个人;3.老师再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的5个同学在选举中得票数是7、8、6、5、4,然后让学生计算平均得票数。
4. 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更复杂的问题(25分钟)1.老师出示一个小组共有20本书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先将这20本书分成两组,使得每组的书的数量相等;2.老师引导学生将20除以2得到10,然后让学生将这20本书按顺序逐个分配,每个小组每次分配一本,相互比较,直到10本为止,证明10为这20本书的平均数;3.老师再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的5个同学的年龄是10、11、8、9、12,然后让学生计算平均年龄。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必修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课时的教学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移多补少”得到的虚拟数,应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学情分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我们在课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学情设计教学,以学定教,使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取得进步和发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时教师应以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重点、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是教学的难点。
(5)教法、学法教法: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实际生活,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学法:使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冀教版认识平均数说课

冀教版《进一步认识平均数》说课张海勇教材分析: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2003年某市小学年篮球友谊赛的事情,呈现了两个篮球队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让学生读题,在交流了解到的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先估计哪个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的要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
然后讨论议一议中的两个问题:⑴求出的平均身高是每个队员的身高吗?⑵某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个球队的平均身高吗?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接着提出计算两个队队员平均体重的要求,在学生自主解答后,再次讨论“说一说”的两个问题。
⑴最重的队员的体重超过本队平均体重多少千克?最轻队员的体重比本队平均体重少多少千克?⑵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关系吗?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感受身高和体重的关系。
活动二,呈现了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两组不同人数的学生体重,通过求这两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1、在读统计表、交流信息、自主计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3、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生谈话,由学生是否喜欢看篮球比赛的话题,引出两支球队比赛的事情,用课件出示两支球队队员身高和体重情况的统计表。
学生读统计表,交流了解到的信息。
二、探究体验,认识平均数(一)教师提出:请同学们估计一下,统计表中所列出的哪个小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交流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看来大家都有自己估计的理由,到底哪个小队的平均身高高些呢?我们来实际计算一下吧!你打算怎样计算各小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身高总和÷总人数=平均身高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教师巡视。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7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7_冀教版认识平均数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切实掌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争论观察这一组统计表,你都得到了哪些信息?提问:哪一组的成绩好些?可以怎样进行比较?(可以比较总数,可以比较平均数,也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即可。
2.出示第二组统计表那么同学们观察第二组和第三组的比赛情况,看哪一组的成绩好?怎么比较?(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结:由于人数不同,不能比总投中个数,就像刚才××说的,比两个组平均投球的个数,也就是它们各自投中的平均数比较合理。
那么怎么求平均数呢?(指名说方法,找同学板演)说说你的思维过程。
师: 为什么两次计算时同学除以的数不一样?。
仔细观察得到结果7和6,与原来每组数中的数据进行比较,你有什么独特发现?引出:平均数介于最大和最小数之间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此外,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
3.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师:刚才我们在求这两组的平均成绩时,都用到了计算方法,这两个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点?生:都是先求每组投中总数,再求平均投中数。
也就是先合后分引出:求平均数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小结:今天我们学到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那么遇到这类的问题到底是移多补少,还是用计算方法,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如果数据小,可用移多补少,如果数据较大,可以用计算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1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1 认识平均数 | 冀教版一、教材分析该课程是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八章的第一节课,主要涉及“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解方式。
2.能够使用平均数进行简单的统计。
3.养成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2.使用“平均数”进行简单的统计;3.培养孩子综合运用分析、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PowerPoint展示文稿;2.课件《认识平均数》;3.黑板、彩色粉笔;4.课前搜集物品(如小球、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阶段(10分钟)1.问候孩子,缓解紧张情绪。
2.以“小球盘子”为例,引导孩子认识“平均数”。
2. 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20分钟)1.带领孩子们一起统计班级中每个人有多少本书并将数字记录在黑板上。
2.引导孩子们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式。
3.将记录的数据求出平均数。
3. 针对平均数的扩展应用(20分钟)1.将小球放进盘子中,引导孩子们不同数量的小球间如何均分到每个人手中。
2.用彩色粉笔画出均分的图形及标记。
4. 客观评价,巩固知识(10分钟)1.提问做过的题目和思考中遇到的问题。
2.对孩子们的作答进行评价,并对其答案进行讲解。
3.使用平均数知识,讲解简单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们初步掌握了“平均数”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完成了以小球和书籍为例进行的统计,得到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对于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裨益。
七、教学反思1.小球的数量和数量量的大小可以按不同等级比例设置,满足不同程度的全合作操作;2.增加练习,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必修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课时的教学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移多补少”得到的虚拟数,应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学情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我们在课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学情设计教学,以学定教,使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取得进步和发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时教师应以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是教学的难点。
(5)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
到实际生活,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学法:使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
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6)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把现有笔筒里的笔通过“移动”达到同样多,从而揭示课题“认识平均数”。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都参与体验、搜集、经历“移多补少”的过程,从中找到合理的“移动”方式,这样自然地引出课题,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探索发现
(1)认识平均数
出示四(1)班两个组的投球记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出示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必然会提“哪个组的成绩好?”、“平均每个人投中多少个球?”接着再问“怎样才能让他们一样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找到解决办法。
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
这时的“7个”和“6个”就是各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
第一组中平均每人投中7个,是不是每人都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第一组要除以4?第二组要除以5呢?让学生理解“总数量”和“总份数”的意思。
(2)计算平均数
亮亮看到妈妈经常使用塑料袋买菜,就暗暗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来说服妈妈保护环境。
观察统计表,让学生们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接着提出问题,“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学生们自主解决问题。
让学生们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使学生明白:不是每天丢弃的个数,而是一个平均数,代表的是一个整体水平),求出的“3个”与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一样吗?
(不一样,求出的“3个”是一个平均数,而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是一个实际的数,是实际丢了3个。
)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
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又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判断:
1、河北省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201厘米,X k B 1 . c o m
①王刚是这个篮球队的队员,他身高可能是185厘米。
()
②这个球队没有身高超过201厘米的队员。
()
2、小明所在的三年级的平均体重是28千克,小明的体重一定是28千克。
()
3、一个游泳池平均水深110厘米,小强身高120厘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
玩耍一定安全。
()。
3.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86页“练一练”第1、2题和“问题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平均数的意义,体验平均数是通过“移多补少”得到的一虚拟数,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
4.归纳总结
各位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表现和所得的收获,然后说给大家听。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回顾、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5.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是对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浓缩与精华的提炼。
本课时的板书,紧紧抓住了平均数的本质“移多补少”得到的虚拟数以及计算方法的感悟和体验来设计,既有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还有计算平均数的算式,这样感性和理性的结合,给学生知识生成的有利的具象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