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赏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赏析摘要:一、全文简介二、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三、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四、导言赏析五、总结正文:一、全文简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
全文分为导言和正文两部分,导言部分主要阐述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基本观点,正文部分则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导言部分进行赏析,以了解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思想。
二、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是“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绝对精神通过自我外化的方式,不断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最终实现自身的自由。
黑格尔认为,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客观精神、主观精神和绝对精神。
客观精神主要体现在国家、法律和道德等制度层面;主观精神则体现在个人意识和道德行为层面;而绝对精神则是前两者的统一,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黑格尔将法、国家、道德分为客观精神和主观精神两个层面,马克思认为这种划分是错误的。
在他看来,法、国家、道德应该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不是抽象的精神层面。
2.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统一,马克思对此表示质疑。
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无法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真正统一。
3.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只是一种纯粹的思想运动,不能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四、导言赏析在这部分,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揭示了自己早期哲学思想的转变。
导言部分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为全文的批判奠定了基础。
同时,导言部分也表达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质疑和不满,展示了他独立思考、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风貌。
五、总结《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赏析,使我们深入了解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以及马克思对其的批判。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哲学思想上的飞跃和发展,也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引言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著作。
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和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使读者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二、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认为国家、法律和道德是绝对精神在不同领域的体现。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绝对精神在现实世界中的最高体现,具有绝对权威;法律是国家的外部表现,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道德则是个人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内在规范。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将国家视为绝对精神最高体现的观点是错误的。
他指出,国家实际上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工具。
2.马克思对黑格尔关于法律的观点提出批判,认为法律应该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不是普遍正义的体现。
他指出,在现实中,法律往往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非公平地对待所有人。
3.马克思对黑格尔道德观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其“道德至上”观点的质疑。
他认为,道德观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不同社会阶段的道德观念有所不同,不能将其视为绝对的、超越历史的存在。
四、马克思批判的意义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马克思的批判揭示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为后世研究法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2.实践意义:马克思的批判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他揭示了国家、法律和道德的实际作用,为后来的社会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结论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著作。
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揭示了国家、法律和道德的实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2.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三、结论正文一、引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卡尔·马克思于 1843 年底至 1844 年1 月期间所写的一篇论文,载于 1844 年的《德法年鉴》。
这篇文章主要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宗教批判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人类在寻求真实现实性过程中的困境。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在文章中指出,对于德国而言,宗教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
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因为宗教是人类自我意识和自我尊重的体现。
然而,宗教并非创造人类的力量,而是人类创造的。
在宗教批判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批判。
2.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马克思认为,在天国的神圣辩护被驳倒之后,谬误在人间的存在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人们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但找到的只是自己的倒影。
一旦人们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就不再满足于在寻求真实现实性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幻象,而是开始寻找真正的现实性。
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强调了人类在寻求超人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他认为,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但实际上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这使得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而将目光投向了虚幻的天国。
只有打破这种虚幻,人们才能认识到真实的现实性。
三、结论总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揭示了宗教批判的重要性,并指出在寻求真实现实性过程中的困境。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在1844年写成的一篇著名的哲学论文,这篇论文的内容主要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该论文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也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在这篇论文中,马克思主要批判了黑格尔的“思想”哲学。
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虽然吸收了康德的哲学思想,但是却过度强调了思想的独立性和抽象性,忽略了人类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哲学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有效的贡献。
马克思指出,在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哲学必须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它必须承认现实社会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都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而不是仅仅依靠思想和意识的力量。
第二,它必须是历史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哲学必须要对历史的变迁和演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第三,它必须是批判性的。
哲学应该具有批判精神,不仅要批判先前的哲学思想,还要批判现实社会的弊端和问题,通过批判引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社会性的个人”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的价值和发展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
因此,作为社会的个人,必须关注社会的集体利益,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获得真正的自由。
同时,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类的劳动和对自然的改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的劳动是创造价值和发展人类能力的源泉,同时对自然进行改造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哲学理念必须要试图理解并掌握劳动和自然改造的过程,这样才能对社会的发展有真正的贡献。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众多哲学观点影响深远,不仅进一步揭示了哲学的本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
这篇论文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哲学理论方面,也在于它对现实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深刻思考。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实用版】目录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背景和意义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2.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三、批判的意义及影响正文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背景和意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卡尔·马克思于 1843 年底至 1844 年初所写的一篇论文,载于 1844 年的《德法年鉴》。
这篇文章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也是他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思想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开端。
在此文中,马克思阐述了他的哲学观点,并对当时的德国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这篇文章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在文章中指出,对于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已经基本结束。
他认为,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因为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对于宗教的批判有助于揭示人类精神生活的真实面貌。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批判不应该只停留在对宗教教义的批判上,而应该深入到对宗教背后的社会现实的批判。
2.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马克思认为,在天国的幻想中,人们试图寻找超人的存在,但最终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当人们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理想存在。
然而,这种寻找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因为人们只能在自己所创造的虚幻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倒影。
在马克思看来,这种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这是因为人类在寻找超人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理想的自我存在。
然而,这种理想存在只能在虚幻的世界中找到,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只能面对自己的局限和缺陷。
1读书笔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阐述了对黑格尔的经典著作《法哲学原理》的批判,表明了马克思对自己的唯心主义的反思与清理,初步完成了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转变,开始了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导言》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对宗教的批判;第二、对国家制度和法哲学的批判;第三、对无产阶级革命作用的认识。
一、对宗教的批判。
以德国为例,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是一切批评的前提。
分析宗教产生的背景和危害性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反宗教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那个世界的斗争”。
过去人们杜撰出来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露以后,宗教的批判变成了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了对政治的批判,使人们重新回到尘世生活中来。
当然,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并不是为批判而批判,并没有完全否定宗教的现实性,国家的活动大多数都是通过宗教完成的,尽管宗教是一种“虚假意识”和“颠倒世界的意识”,但宗教却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国家和社会的良好运行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对国家制度和法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当旧制度作为现存世界的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是世界历史性的错误,因而旧制度的灭亡是悲剧性的。
马克思不仅否定了黑格尔企图用唯心主义体系,借助宗教维护德国的现有制度,还辛辣地讽刺到旧制度不过是真正主角已经死去得到那种社会制度的丑角。
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国历史。
因此德国人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同时还得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延续。
黑格尔思辨的法哲学本身,对于现实而言,依旧是彼岸世界,抽象而不切实际。
三、对无产阶级革命作用的认识。
马克思在完成了对黑格尔哲学批判以后,就有必要找到把哲学批判的武器转换为武器的批判的实践力量。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由于无产阶级作为最彻底的阶级,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与费尔巴哈的比较: • A.费尔巴哈只看到了人们的宗教异化,思想异化, 看不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即在市民社会和政治 中的异化。 • 马克思既看到了前者,又看到了后者。 • B.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一般人的产物,人们信仰 宗教产生异化,马克思认为宗教乃是异化了的、 失掉自身的人的产物,人们由于异化才信仰宗教。
• 笔记使马克思在两个困惑的问题上取得进展: • 1)关于现代代议制国家的起源和局限性问题:新 兴的财产所有者实现统治的政治形式。 • 2)阶级利益和所有制的历史联系问题:政治革命 不过是私有制的一种形式反对另一种形式的革命。
• 笔记留下的问题: • 需要寻找一个阶级,其阶级利益在即将来临的革 命中和社会的普遍利益一致。
• 2)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 • 马克思: • 分析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深刻地批判 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肯定人类解放是人的彻底 解放。
• 鲍威尔: • 一方面要犹太人放弃宗教,要一切人放弃宗教, 认为这样才能使公民得到解放,另一方面又认为, 宗教在政治上的废除就是宗教的完全废除,人们 放弃了宗教就会处于一种人的关系中。 • 点评:混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把政 治解放看作人类解放,美化了政治解放,把低于 历史水平的德国所面临的任务当作历史的最高任 务。这样就提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问 题。
• 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 • 思考: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 参阅文章: •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关 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 •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关 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 《摩泽尔记者的辩护》。 •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一卷
• B.对德国以及对现实的批判要避免两种错误倾向: • 实践政治派:否认哲学,企图通过直接的行动来 影响和改变现实,不懂得只有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才能消灭哲学。 • 理论政治派:认为目前的斗争只是哲学同德国世 界的批判性斗争,没有看到迄今为止的哲学就属 于这个世界。它错误地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 够使哲学成为现实。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于1843年写的一部著作,是他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的作品。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马克思首先批评了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认为其内容晦涩难懂,因此很难对全社会产生实际影响。
他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过于抽象,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缺乏关注,脱离了实际生活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人们对于法律的真实本质和运作方式有着更为直接的感受和认识,而黑格尔式的抽象思辨对于深入了解法律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并不具备太多的帮助。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将法律抽象化,割裂了法律和社会的实际联系。
他强调法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社会关系和阶级利益的产物。
法律的兴起和存在是为了维护特定阶级的统治利益,而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中,法律的内容和功能会发生变化。
马克思还指出,由于政治权力和经济基础的联系,法律本质上是保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利益的工具。
它在实践中往往更多地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而非人民的利益。
因此,马克思主张要解放法律,就要通过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建立无阶级社会,消除经济剥削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公正和平等。
总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强调了法律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并主张通过解放法律来达到社会的真正公正与平等。
这部著作标志着马
克思开始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并奠定了后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写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的著作,是探讨人类解放具体途径问题的论文。
在文中,马克思强调了市民社会中单个阶级的解放以及整个社会的普遍解放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任何一个阶级想要扮演解放者的角色,就必须在一瞬间激起自己和群众的热情,将自己和整个社会打成一片,不分彼此,真正成为社会的心脏。
同时,马克思认为,只有为了社会的普遍权力,个别阶级才能要求普遍统治。
解放者的地位和在政治上利用一切社会领域来为自己的领域服务,光凭革命精力和精神上的优越感是不够的。
要使人民革命和市民社会个别阶级的解放相吻合,一定的等级就必须成为一般障碍的化身,成为一切等级所共通的障碍的体现。
一种特殊的社会领域就必须被看成是整个社会公认的罪恶,因此,从这个领域解放出来就表现为普遍的自我解放。
此外,马克思在文中还提到了黑格尔哲学以及它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黑格尔哲学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无法解决市民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相反,市民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应该通过具体的、实证的科学方法来解决。
总的来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的一篇重要著作,它提出了人类解放的具体途径问题,并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批判。
这篇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演变和人类解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导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为未完成的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而撰写的,是马克思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标志性著作。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进一步概括和发挥了其通过黑格尔法哲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人的解放”的社会目标,清晰地阐明了哲学和无产阶级在实现“人的解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实现“两个转变”的标志1844年以前,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
《导言》就是这一转变完成的标志。
列宁曾指出,这篇文章和同时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一起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的完成。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写作背景19世纪前半叶,德国正在经历从封建专制向工业资本主义过渡这一历史转折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正在由法国转移到德国。
适应当时德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在黑格尔哲学解体之后,从1835年起至1844年止,在德国思想界出现了以施特劳斯、鲍威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原名施密特)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运动。
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宗教和封建神学开展了批判,特别是费尔巴哈深刻地把宗教世界归结为世俗世界,把上帝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得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结论,从而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重要的舆论准备。
但是,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局限于资产阶级的立场,却停留于此,未能进一步去分析和批判现存的世俗世界,从而超越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狭隘眼界。
正是在上述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考察法国工人运动所获得的新观点、新见解,写成了《导言》一文,把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推进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将青年黑格尔派憧憬的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目标提升到无产阶级的“普遍的人的解放”的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幅宏伟的远景和蓝图。
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标志——学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札记
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标志——学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札记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标志——研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札记马克思是19世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被认为是“共产主义之父”,他的思想和著作影响了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
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从宗教唯物主义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其中研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标志。
1838年,马克思开始研究黑格尔的哲学,他读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博士论文是对这本书的批判。
书中提出了“法律的自然”概念,指出“法律的自然性”是有理性的,它是人们推理的基础。
这本书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他的思想从宗教唯物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给了马克思一种新的思想,关于“自由的责任”,即人们应该把自己的意志当作客观规律,而不是由神来决定。
这种思想启发了他认识到人类自身的自由改变,从而推翻了宗教唯物主义的基本论点。
此外,《〈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也指出,人们在社会中的权利受到限制,而这也是马克思思想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原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发现让马克思从一个宗教唯物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唯物主义者。
他发现自由的意志实际上是受社会条件限制的,这也使他认识到,只有通过改变社会条件,才能改变人们的意志和行为。
这就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标志。
从马克思的研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可以看出,他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标志就是研究这部作品。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发现了自由的责任和社会条件限制,这是马克思从宗教唯物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原因。
在研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发现了新的思想,这也是他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标志。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写于1843年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们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节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0页。
第18段:德国的旧制度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终将被历史所淘汰。
“历史是认真的,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
”人类要“愉快地同自己的过去诀别”。
德国的旧制度也应该愉快的痛自己的过去诀别,抛弃旧制度。
第19段:德国的制度(保护关税、贸易限制制度、国民经济学)是历史正在淘汰的东西,是英国与法国已经淘汰掉的旧制度。
因此,德国的历史“就像一个不谙操练的新兵一样,到现在为止还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补习操练陈旧的历史。
”第20段:德国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于德国的哲学(政治)发展水平。
但是德国人的实际解放程度并不会因为德国的文化发展而提高。
“希腊哲学家中间有个一个是西徐亚人,但西徐亚人并没有因此而向希腊文化迈进一步。
”第21段:“德国人幸而不是西徐亚人。
”第22段:德国“是当代哲学的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历史的同时代人”。
强调德国的哲学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德国的实际发展水平。
但是,德国的哲学也是我们批判的对象,我们要同德国“制度的哲学反映批判地分裂。
”第23段:①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国历史。
因此,德国人民必须把这种梦想的历史一并归入自己的现存制度,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延续(即德国哲学)。
这句话表明,德国哲学的水平是世界领先的,但德国的现实制度是落后的。
我们不仅要批判德国的现实制度,也要批判德国的哲学;②德国哲学中倡导的要实现的制度,也不能“局限于他们观念上的国家和法的制度的直接实现”,因为德国“临近各国”都“经历过了”,我们的目的和行动不能满足于仅仅实现这些制度。
而要超越这些“观念制度的直接实现”;③德国的实践政治派要求否定哲学(消灭哲学),这一要求从动机上来讲是值得肯定的。
但实践政治派有三点错误:第一,它只是提出了这个要求(消灭哲学),而没有认真实现它,也不可能实现它;第二,对哲学的否定的方式的错误,“该派以为,只要背对着哲学,并且扭过头去对哲学嘟囔几句陈腐的气话,对哲学的否定就实现了。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解读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
033文艺评论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解读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详细分析了人类解放产生的背景。
十九世纪的德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人民群众受到了宗教和专制统治的双重压迫,从而无法彰显人的本质,这引发了马克思对于现实的宗教和政治制度的批判,从而促使了人类解放思想的产生。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进一步提出了人类解放的实现途径、主体力量和理论前提。
人类解放的产生背景马克思认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1]2这就是说,人在现实中遭受苦难,却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拯救,所以人只能在精神世界中寻找慰藉。
因此,宗教是人遭受现实苦难时的避难所,它让人在精神世界中寻找到幸福、快乐,从而忘记现实世界带给自己的压迫、痛苦。
而当我们把视线从精神世界转向现实世界,会看到德国政教合一体制中的另一端即政治制度。
当英国和法国废除了君主专制,建立起现代民主制度时,德国采取了折衷的君主立宪制,德国的君主立宪制虽然在形式上是民主的,但其实质还是君主专制。
所以,德国的政治制度处于一种“时代错乱”[1]3,从而远远落后于英法的现代民主制度。
马克思指出,“政府制度是靠维护一切卑劣事物为生的,它本身无非是以政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卑劣事物”。
[1]4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极其腐朽的制度,它维护着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德国人民进行奴役和支配的工具。
所以,正如马克思所说:“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1]2在政教合一的体制下,德国人民在现实世界中遭受着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奴役,而宗教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它麻痹着人的精神,使人放弃了对现实世界的反抗,从而巩固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和奴役。
因此,在宗教和专制统治的压迫下,德国人民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获得幸福、快乐和自由,即无法实现人的本质,所以必须进行德国人民的解放。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们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背景是当时的德国,哲学思潮处于新旧交替之际,黑格尔流派尤其具有影响力。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黑格尔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理解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实践和物质变革所推动的,而不是思想的决定。
历史发展的规律应当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寻找,而不是从哲学概念中寻找。
二、黑格尔所体现的批判精神具有局限性。
他只是形式上地批判了现存的社会制度,而并未从根本上批判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无法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平等。
三、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存在着抽象的特点。
他重视抽象的概念和形式,而忽视了具体的事物和实践。
这使他的思想脱离了具体的历史实践,无法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成为了德国反动派加强统治的理论根据。
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批判和修正,才能真正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的自由。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
他认为,只有从实践中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自由。
我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我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背景马克思出身于法学世家,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法学熏陶。
在大学学习法律期间,马克思的法学思想深受康德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大学毕业后,尤其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主编的后期,由于工作关系,使他曾经遇到了一系需要说明的法律问题: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贫困,等等。
当时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受到黑格尔法哲学的支配,认为法是“理性”或“理念”的产物和表现。
因此.在这种法观念的影响下,尽管马克思想努力用他自己的知识来说明这一系列问题,但又总是回答的不满意。
马克思遇到的这一障碍使他逐渐到自己从黑格尔那里接受过来的关于国家和法的观点,与客观现实生活大相径庭,看到黑格尔国家和法的观点同社会现实的矛盾。
推动马克思去注意被以往法律思想家所轻视的经济问题,并且以此来说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而要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自我批判,即对深入他内心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必须同黑格尔法哲学彻底决裂,清除寻求法的真理的巨大思想障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问世的。
1843年夏天,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的手稿当时没有正式发表,直到1927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才第一次用原文(德文)并冠以现在的书名正式发表。
不久以后.即1843年至1844年初,马克思又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在《德法年鉴》。
那么,《黑格尔法哲学》主要观点是什么呢?黑格尔认为,国家是宇宙精神的表现,是决定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创造性因素。
由此出发,他把家庭和市民社会归属于国家的概念领域。
国家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决定力量,家庭和市民社会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它们是从属于国家的,它们的存在是以国家的存在为转移的。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观点完全颠倒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把国家这种上层建筑当作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而把社会的经济关系当作派生的东西。
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学观,明确作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结论。
《黑格尔法哲学批评》导言__马克思[精华]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oratio pro aris et focis①]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映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干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point d’honneur】,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共产党宣言》中首次提出了共产主义思想。
他认为,工人阶级应该起来反抗资本主义制度,并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生产资料将是公有的,并由工人阶级管理,而不是由少数富人掌控。
他还认为,这样的社会将有助于消除贫富差距和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在1843年写的一篇论文,其中包括了他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和他自己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阐释。
在这篇论文中,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是实现真正人类自由的唯一途径。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奴役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工人阶级被剥夺了他们的财产和劳动力,并被迫使生活在贫困和奴役之中。
而共产主义则提供了一种更公平、更人道的社会制度,其中工人阶级拥有并管理生产资料,从而实现财富和劳动力的公平分配。
马克思还提到了共产主义是一种历史必然趋势,随着工人阶级越来越觉醒和组织起来,共产主义社会将会成为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是,一旦现代的政治社会现实本身受到批判,即批判一旦提高到真正的人的问题,批判就超出了德国现状,不然的话,批判就会认为自己的对象所处的水平低于这个对象的实际水平。下面就是一个例子!工业以至于整个财富领域对政治领域的关系,是现代主要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开始是以何种形式引起德国人的关注的呢?以保护关税、贸易限制制度、国民经济学的形式。德意志狂从人转到物质,因此,我们的棉花骑士和钢铁英雄也就在某个早晨一变而成爱国志士了。所以在德国,人们是通过给垄断以对外的统治权,开始承认垄断有对内的统治权的。可见,在法国和英国行将完结的事物,在德国现在才刚刚开始。这些国家在理论上反叛的、而且也只是当作锁链来忍受的陈旧腐朽的制度,在德国却被当作美好未来的初升朝霞而受到欢迎,这个美好的未来好不容易才敢于从狡猾的理论①向最无情的实践过渡。在法国和英国,问题是政治经济学或社会对财富的统治;在德国,问题却是国民经济学或私有财产对国民的统治。因此,在法国和英国是要消灭已经发展到终极的垄断;在德国却要把垄断发展到终极。那里,正涉及解决问题;这里,才涉及到冲突。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德国式的现代问题,说明我们的历史就像一个不谙操练的新兵一样,到现在为止还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补习操练陈旧的历史。
相反,现代德国制度是时代错乱,它公然违反普遍承认的公理,它向全世界展示旧制度毫不中用;它只是想象自己有自信,并且要求世界也这样想象。如果它真的相信自己的本质,难道它还会用一个异己本质的外观来掩盖自己的本质,并且求助于伪善和诡辩吗?现代的旧制度不过是真正主角已经死去的那种世界制度的丑角。历史是认真的,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态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它的喜剧。4在埃斯库罗斯的《被锁链锁住的普罗米修斯》中已经悲剧性地因伤致死的希腊诸神,还要在琉善的《对话》中喜剧性地重死一次。历史竟有这样的进程!这是为了人类能够愉快地同自己的过去诀别。我们现在为德国政治力量争取的也正是这样一个愉快的历史结局。
有个学派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说明今天的卑鄙行为是合法的,有个学派把农奴反抗鞭子—只要鞭子是陈旧的、祖传的、历史的鞭子—的每一声呐喊都宣布为叛乱;正像以色列上帝对他的奴仆摩西一样,历史对这一学派也只是显示了自己的后背a posteriori①],因此,这个历史法学派3本身如果不是德国历史的杜撰,那就是它杜撰了德国历史。这个夏洛克,却是奴才夏洛克,他发誓要凭他所持的借据,即历史的借据、基督教日耳曼的借据来索取从人民胸口割下的每一磅肉。
这是指描述各个社会领域相互施加的无形压力,描述普遍无所事事的沉闷情绪,描述既表现为自大又表现为自卑的狭隘性,而且要在政府制度的范围内加以描述,政府制度是靠维护一切卑劣事物为生的,它本身无非是以政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卑劣事物。
这是一幅什么景象呵!社会无止境地继续分成各色人等,这些心胸狭窄、心地不良、粗鲁平庸之辈处于互相对立的状态,这些人正因为相互采取暧昧的猜疑的态度而被自己的统治者一律——虽然形式有所不同——视为特予恩准的存在物。甚至他们还必须承认和首肯自己之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全是上天的恩准!而另一方面,是那些统治者本人,他们的身价与他们的人数则成反比!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干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point d’honneur】,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涉及这个内容的批判是搏斗式的批判;而在搏斗中,问题不在于敌人是否高尚,是否旗鼓相当,是否有趣,问题在于给敌人以打击。问题在于不让德国人有一时片刻去自欺欺人和俯首听命。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重;应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应当把德国社会的每个领域作为德国社会的羞耻部分[partie honteuse」加以描述,应当对这些僵化了的关系唱一唱它们自己的曲调,迫使它们跳起舞来!为了激起人民的勇气,必须使他们对自己大吃一惊。这样才能实现德国人民的不可抗拒的要求,而各国人民的要求本身则是能使这些要求得到满足的决定性原因。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oratio pro aris et focis①]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映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al pari]上的德国历史。因此,德国人民必须把自己这种梦想的历史一并归入自己的现存制度,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同时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他们的未来既不能局限于对他们现实的国家和法的制度的直接否定,也不能局限于他们观念上的国家和法的制度的直接实现,因为他们观念上的制度就具有时他们现实的制度的直接否定,而他们观念上的制度的直接实现,他们在观察邻近各国的生活的时候几乎就经历过了。因此,德国的实践政治派要求对哲学的否定是正当的。该派的错误不在于提出了这个要求,而在于停留于这个要求——没有认真实现它,也不可能实现它。该派以为,只要背对着哲学,并且扭过头去对哲学嘟嚷几句陈腐的气话,对哲学的否定就实现了。该派眼界的狭隘性就表现在没有把哲学归人德国的现实范围,或者甚至以为哲学低于德国的实践和为实践服务的理论。你们要求人们必须从现实的生活胚芽出发,可是你们忘记了德国人民现实的生活胚芽一向都只是在他们的脑壳里萌生的。一句话,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
起源于哲学的理论政治派犯了同样的错误,只不过错误的因素是相反的。
该派认为目前的斗争只是哲学同德国世界的批判性斗争,它没有想到迄今为止的哲学本身就属于这个世界,而且是这个世界的补充,虽然只是观念的补充。该派对敌手采取批判的态度,对自己本身却采取非批判的态度,因为它从哲学的前提出发,要么停留于哲学提供的结论,要么就把从别处得来的要求和结论冒充为哲学的直接要求和结论,尽管这些要求和结论——假定是正确的——相反地只有借助于对迄今为止的哲学的否定、对作为哲学的哲学的否定,才能得到。关于这一派,我们留待以后作更详细的叙述。该派的根本缺陷可以归结如下:它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够使哲学成为现实。6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随导言之后将要作的探讨2—这是为这项工作尽的一份力—首先不是联系原本,而是联系副本即联系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来进行的。其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这一探讨是联系德国进行的。
如果想从德国的现状[status quo]本身出发,即使采取唯一适 当的方式,就是说采取否定的方式,结果依然是时代错乱。即使对我国当代政治状况的否定,也已经是现代各国的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的史实。即使我否定了敷粉的发辫,我还是要同没有敷粉的发辫打交道。即使我否定了1843年的德国制度,但是按照法国的纪年,我也不会处在1789年,更不会是处在当代的焦点。
甚至对现代各国来说,这种反对德国现状的狭隘内容的斗争,也不会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德国现状是旧制度[ancien régime]的公开的完成,而旧制度是现代国家的隐蔽的缺陷。对当代德国政治状况作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作斗争,而且对过去的回忆依然困扰着这些国家。这些国家如果看到,在它们那里经历过自己的悲剧的旧制度,现在又作为德国的幽灵在演自己的喜剧,那是很有教益的。当旧制度还是有史以来就存在的世界权力,自由反而是个人突然产生的想法的时候,简言之,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是世界历史性的错误,而不是个人的错误。因而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正像古代各民族是在想象中、在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一样,我们德国人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的未来的历史。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德国的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延续。因此,当我们不去批判我们现实历史的未完成的著作[oeuvres incomplètes],而来批判我们观念历史的遗著[oeuvres posthumes]——哲学的时候,我们的批判恰恰接触到了当代所谓的问题之所在[that is the question①]的那些问题的中心。在先进国家,是同现代国家制度实际分裂,在甚至不存在这种制度的德国,却首先是同这种制度的哲学反映批判地分裂。
不错,德国历史自夸有过一个运动,在历史的长空中,没有一个国家曾经是这个运动的先行者,将来也不会是这个运动的模仿者。我们没有同现代各国一起经历革命,却同它们一起经历复辟。我们经历了复辟,首先是因为其他国家敢于进行革命,其次是因为其他国家受到反革命的危害;在第一种情形下,是因为我们的统治者们害怕了,在第二种情形下,是因为我们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害怕。我们,在我们的那些牧羊人带领下,总是只有一次与自由为伍,那就是在自由被埋葬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