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合集下载

科学技术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中,科学技术的功能主要是在生产力的范围内得到阐述的,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念的提出,这种叙述方式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然而,随着韦伯、卢卡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关于科学技术问题的论著的出版,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作为"意识形态"技术与科学》一书的出版,现代科学技术的另一个功能__意识形态功能被揭示出来了。

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即生产力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对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其一,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叙述体系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做出了过度的诠释,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把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作用归结为科学技术的革命作用,甚至把历史唯物主义归结为"技术决定论"。

然而海德格尔在《技术之追回》中区分出"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并断言现代技术不再是革命的因素,甚至不再是中性的因素,而是负面的因素。

既然现代技术的革命功能受到质疑,也就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建立新的叙述体系来回应这个问题。

其二,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中,科学(技术)并不属于意识形态的范围,这一点的影响是如此之深远,甚至连阿尔都塞也把理论作为科学,与意识形态尖锐地对立起来。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既然已经蜕变为意识形态,那就有必要对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负面作出叙述。

此外,晚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的理论也暗示我们,由于我们把科学(技术)作为正确的观念与意识形态对立起来,导致了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泛滥。

事实上,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叙述体系中谈论的"世界"并不是原初的生活世界,而是伽利略以来用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眼光叙述出来的另一个"世界"。

显然,要使历史唯物主义脱离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也必须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叙述体系。

正确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

正确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

正确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渗透,不断改变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面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科技的发展面临着意识形态的挑战,意识形态的发展也面临着推进科技发展的压力,正确的把握和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的问题已经得到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标签:科学技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济发展自近代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变化,科技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不断改变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领域的面貌,对于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当代意识形态理论领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在西方争论基本上分为两种对立的观点,即科学技术的“对立论”“等同论”。

“对立论”观点认为二者性质不同,形态各异,功能相反,是绝对对立的。

“等同论”认为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已经取代了传统意识形态的作用,成为一种新意识形态,并提出了“新意识形态理论”。

然而,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的功能的分析向来都是辩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1〕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对科技的评价和描述可以说成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是一种关系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是有区别的,是不能等同的,同时,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是有联系的,不是对立的。

这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过程中应该一直坚持的,不能忽略科学技术的作用,但是绝不能把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等同起来,认为科学技术已然成为新的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它一方面涉及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涉及到意识形态的合理性问题。

因此,正确把握两者关系,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浅析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论文)

浅析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论文)

浅析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意识形态,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中通过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意识形态的概念阐释,进而对四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意识形态一、概念解析(一)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含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恩格斯,都密切地关注着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中的科学发展。

自然科学通常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

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

自然科学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是人类生产和自然科学实验的知识概括和总结。

自然科学具有继承性和非阶级性的特点。

现代自然科学一般分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

基础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本质和各种不同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技术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理论基础,包括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技术科学是研究技术理论性质的科学,如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等。

应用科学是直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技术和工艺性质的科学。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二)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包括语言学、文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理论以及具有人文主义内容和运用人文主义方法的其他社会科学等。

人文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名称,是12、13世纪意大利出现世俗性的学校时开始确立的。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研究与神学研究相对立,提出了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是一切文化科学的中心的世界观。

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
常 常起 到 为价值 和 规 范提供 合法 根据 的作 用 因此
, ,
这种 信 仰 又 常
,
科 学 和 宗 教所 合法化
超科 学 信仰 比 科 学 信 仰更 为 顽 固
,
更 坚定 得 多

,
它 甚 至 能 够 面 对 直 接 矛 盾的 经 验 而 固 执 己见
。 ,
因而 不 能 为新 增 加的 科 学 知识 所动 摇

意 识 最 终 被 社 会 存 在 以 这 样 或 那 样 的 形 式所决 定 属 于 一 个 或几 个 传 统
,
,
而 属 于 共 同体
属于

属于 阶级
,
属 于 历 史文化
这 种 相 属 关 系 就 是 社 会 意 识的 意 识 必 须 大体 加 以 区别
,
形 态形 态方 面
社会 意 识 的认识 方 面 与意 识形 态 方 面 不 能 合而为 一
在 意 识 形 态 的形 成 过 程 中 含 有认识 因 素
,


一般地 说
在认识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含有 意 识
形 态 因素
;
二者 互 为媒 介 互 相 渗透
,
,
,
这 样 就造成 意识 形 态 与 科学 相统 一的运 动
, ,
;
一 方面
,

会 活 动形 成 了 意 识形 态 可见 二

; 并 常常 使 它 对 科 学 发 展 产生重 要 影 响 另 一 方 面
蒲 峪 学 刊
1995


3

关 于 科 学 与 意 识 形 态 的 关 系

基于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论文

基于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论文

基于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论文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科技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与意识形态有关。

在这里,我们将讨论基于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论文,探究它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首先,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信仰,一直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

科技发展的特定方向、目标和应用领域,都会受到社会、政治、文化和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意识形态。

其次,基于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论文的出现,也反映了当前学术界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一些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某一领域有特定的利益和需求,他们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可能会受到政治或经济环境的限制,而无法开展自由的科研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科学技术论文可能会建立在特定的意识形态基础上,以达到符合政治或经济需要的目的。

其实,这并不是完全不可避免的。

对于科学技术研究,定义科学问题的过程就需要科学家们做一些价值判断。

而这些科学家的价值观念往往是受到他们所处环境和时代的影响的。

因此,在科技领域中出现特定的意识形态立场以及科学技术论文的出现,往往并不是黑白分明的问题,而是需要考虑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科学环境。

虽然基于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论文并非完全不能接受,但是我们依然需要设法化解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这一方面需要科技研究者强化自身的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因自身的意识形态而对科学研究进行扭曲。

另一方面,则需要社会各方面为科学研究提供更为自由、公正、开放的环境,力图建立独立、开放的审查机制,确保科学技术论文不被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所左右。

总的来说,科学技术研究和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关系是十分显著的。

虽然我们不希望意识形态成为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否认它的存在。

我们需要推动科技研究真正走向自由、客观、公正的方向,建立起更加辩证的、开放的科技研究环境,才能真正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真正造福社会。

科学技术的双重属性——“生产力”与“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的双重属性——“生产力”与“意识形态”

一、科学技术的双重属性——“生产力”与“意识形态”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能够说是世界范围利用频率超级高的一个词语,国家及地域间的竞争更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竞争。

通过启蒙运动后二百连年的进展,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极舒适、极丰裕、极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物质生活方式充分表现了人类理性活动的庞大进展。

“科技理性”成为具有天生合法性、合理性的第一理性,并慢慢渗透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科技”是“科学”(包括“基础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与“技术”的合称,“科学”主若是熟悉论目的,用于探讨和发觉自然、社会、人自身等未知领域的现象、本质及规律。

基础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注重定性的理论探讨,后者那么注重定向的应用性探讨,与现实生活联系更紧。

而“技术”是应用科学具体化、物质化的表现,通过在生产活动中对科学的应用,以一种现实性的力量表现出来。

应该说,应用科学与技术具有相同的目的和价值导向,即对规律的应用;所不同的是应用科学还处于应用性理论探讨层面,而技术那么处于应用性物质实践层面,从应用科学到技术的转化,确实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纸上应用”到“手上应用”的转化进程。

关于科学技术的属性问题,一直以来社会普遍强调和认可它的生产力属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实是对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的充分确信。

随着社会对科学技术需求的急剧增加,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力的空前进展上,而关于科学技术的存在本身却很少进行深切的反思。

事实上,一味强调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属性,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调整统治方式、成立新的合法性基础的重要依据,当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变量按其进步的逻辑决定社会进展和运行轨迹,并为人们带来了加倍殷实和舒适的物质生活时,人们招架的意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弭。

科学技术成为一种加倍隐蔽的统治工具和不可抗拒的宰制力量慢慢侵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并进展出“科技理性”作为绝对至上的理性原那么来指导和标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作者:闫欣刘友田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03期摘要: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问题。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并非哈贝马斯首创,其主要来源于马克思、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等人的科技观。

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逐渐变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不仅如此,科学技术也为统治的合法性提供了基础,成为新型的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具有历史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新时代,我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我们通过对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的探索与反思,可以知其局限、晓其价值、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关键词: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是哈贝马斯针对“发达工业社会”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语境而做出的判断。

20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纪。

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

众所周知,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的科技革命,极大促进了经济增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些均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虽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是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科学技术出现了异化,逐渐变成新型的意识形态。

在这样的条件下,哈贝马斯提出“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

一、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渊源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不是无中生有、凭空产生的,它不仅来源于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而且还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成员的一些科技思想。

(一)马克思:科学是另一种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科学的力量也是另一种生产力。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创造更多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应用于生产,其结果是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巨大的财富。

从中我们可以确定,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可以创造财富。

那么,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有关联吗?马克思又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呢?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工艺学可以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意识形态影响科学发展

意识形态影响科学发展

意识形态影响科学发展科学是一种客观、理性的追求真理的方法论,它不应受到任何主观偏见或意识形态的影响。

然而,现实却是复杂的,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是不可避免的。

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体系或信仰体系,它可以塑造人们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

因此,意识形态的存在不仅会对人们对科学问题的看法产生影响,还可能对科学的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首先,意识形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科学研究的选择往往是基于某种假设或前提,而这些假设或前提往往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例如,在某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研究的方向可能更多地集中在与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的领域,这样一来其他领域的研究可能会受到忽视。

同样,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科研资源的分配可能更加偏向商业利益,导致社会公益问题的研究被较少关注。

因此,意识形态对科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意识形态也可能影响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的解释。

不同的意识形态往往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观察角度。

这些因素会引导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对实验结果的解读。

例如,对于进化论这一科学理论,宗教信仰为主的人可能会对其持怀疑态度,而以理性为主的人则更可能接受并支持进化论。

同样,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政治上的利益和意识形态往往会影响对科学证据的认可程度和政策制定的方向。

这种情况导致科学的客观性受到挑战,使得科学发展面临更多的困难。

不过,虽然意识形态对科学有影响,但科学自身也有一套严谨的方法论和评估体系,这旨在确保科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科学家通过制订实验设计、使用统计学方法和同行评审等方式来降低主观因素的干扰,使科学研究尽可能接近客观的真相。

科学的发展依赖于可再现性和持续的验证,而不是任意的主观偏见。

因此,虽然意识形态对科学有一定的影响,但科学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这种影响,并保持独立思考和客观判断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发展科学,我们需要重视和尊重科学的自律性和客观性,避免政治、宗教或其他意识形态因素对科学的干扰。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及其当代价值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及其当代价值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及其当代价值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科学的进步,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和实践。

在这个背景下,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试图揭示科学技术背后的意识形态,并思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问题。

本文将介绍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并探讨其当代的价值和问题。

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发展,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和实践。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性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其背后隐藏着一种对于真理和解决问题的追求。

科学技术的追求却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往往伴随着对于效率、经济、权力和控制的追求,这些都是意识形态的表达。

科学技术不仅需要理性和客观的思考,更需要对于社会价值和潜在影响的思考。

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比如提高了生活质量、解决了许多世界性的问题、推动了社会进步等。

科学技术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科学技术的追求往往是功利性的,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和利益分配,而忽视了人类本质和价值的尊重。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整个社会都能够平等受益的,而是存在着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现象。

科学技术的应用往往伴随着对于隐私权和人权的侵犯,使得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受到了威胁。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哈贝马斯提出了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试图使科学技术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实现科学技术的民主化和人类解放。

哈贝马斯主张科学技术的决策和发展应该参与公众讨论和民主决策,避免只由少数精英决策的问题。

哈贝马斯鼓励公众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批判性思考,不盲目追求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是思考其对于人类自由和尊严的影响。

哈贝马斯提倡科学技术的应用要遵循伦理和道德的原则,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

浅析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吗

浅析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吗

浅析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吗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最具有影响性的社会事实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在给现代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当代社会的思想意识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的相同点(一)意识形态具有“虚伪性”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都认为“虚伪性”是一切意识形态所固有的普遍特性,指责它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具有社会操纵、社会欺骗和社会辩护的功能,遏制了社会革命化,其主要功能是美化现实而替现实辩护。

同时哈贝马斯把这种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意识形态看作是“技术统治论的意识形态”,他认为这种意识形态与以往的意识形态相比较,已经不再具有多少意识形态性质,因为它不再具有虚假意识形态要素和看不见的迷惑人的力量,而是“比之旧的意识形态更加难以抗拒,范围更为广泛,因为他在掩盖实践问题的同时,不仅为既定阶级的局部利益作辩解,并且站在另一个阶级一边,压制局部的解放的需求,而且损害人类要求解放的利益本身。

”[1](二)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性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发达工业社会的生产率和效能增加把人们的虚假需要当作真实的需要,达到了个人与社会的一致化,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作用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渗透能力。

在发达工业社会,虽然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具有非政治化倾向;但作为统治人的工具时就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它越来越成为行政机关暴行合法化的形式,从而获得了意识形态的性质。

哈贝马斯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赞同马尔库塞对技术理性的批判。

哈贝马斯也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加强,经济问题就逐渐成为政治问题;同时,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政治问题也就变成了技术问题。

他进一步说,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真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获得制度化的只是人的工具行为,最终带来的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另一方面,合理性不能完全等同于工具理性意义上的合理性,人的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尽管受到扭曲和压制,但扎根于生活世界的交往合理性的潜能并没有完全枯竭。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探究--从阿尔都塞、马尔库赛、哈贝马斯谈起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探究--从阿尔都塞、马尔库赛、哈贝马斯谈起

辛业与科技论炫2019年第18卷第12期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探究——从阿尔都塞、马尔库赛、哈贝马斯谈起□李晓瞳【内容摘要[当今时代,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人类的生产工具、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通过科技革命来促进发展,已经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但是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合理关系依然值得深入追问。

阿尔都寒、马尔库赛、哈贝马斯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为探索两者关系提供了指导作用,但其论证总体上存在较大缺陷。

要正确厘清科技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合理关系,必须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出发,明确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消亡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辨明科技本身的工具属性与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的非同一性,明确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在现实作用的统一性。

[关键词]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统一性;关联性【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编号:KYCX18」244)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的总体性研究”(编号J7AKS019)成果。

【作者简介】李晓睦(1995~),男,河北石家庄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人类科技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之能力不断提高的历史过程。

正如可知论揭示的那样,世界上只有尚未认知之物,没有不可认知之物,科技发展的界限也在不断刷新人们的世界观。

随着人类对科技的依赖越来越高,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应声而起。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科技革命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探索经历了阿尔都塞“对立论”、马尔库赛的消极“统一论”、哈贝马斯的积极“统一论”等思想演进历程。

但是,无论其“对立论”或者“统一论”都存在形而上的片面性问题。

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等重大问题作出符合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的学理性分析。

一、探析与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与意识形态关系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表现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对立论”、马尔库赛的消极“统一论”与哈贝马斯的积极“统一论”。

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再思考

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再思考
就 是 被 感 知 ” 两 条 基 本 原 则 出发 指 出 , 学 知 识 这 科 不是 科 学 家对 自然 规律 的认识 , 而是 科 学 家 能动 的 主体 或 自我发 现 了 自然 界 的规 律性 。 康德对 纯粹 的 自然科 学与 普遍 的 自然科 学 ( 包
我们切不可只看到其表面争论 ,而且要看到争论背 后的理论预设 ,阂为每一种观点背后都有其理论预
的现象 ,自在之物” “ 是科学所认识不了的, 所以科学 在本 质 上是不 可 知的 。 格尔 认为 , 黑 科学 既不 是粗糙 的经验 的总结 ,也 不是 来源 于先 天 观念或 肤 浅 的知 识或单纯的直觉 ,而是来源于科学家艰苦卓绝的思 维劳动 , 来源于“ 概念思维” 本身的运动和辩证思维
最早对科学概念作出定 义的是英 周的罗吉尔 ・ 培根 , 他提 出“ 学就 是 推理 加 经 验 ” 科 。他 说 :没 有 “
经验 , 任何 东 西都 不 可 能被 充 分认 识 。因 为获 得 认 识 有两 种方 法 , 即通 过 推理 和 通 过经 验 。推理 作 出

个结论 , 并使 我 们 承 认 这 个 结 论 , 并 没 有 使 这 但
认 为 科学技 术 与意识形 态是绝 对对立 的 ;另一 种观 点认 为科学 技 术就是 意识 形态 。 任分析这 些 观点 时 ,
学 实 验 基 础 上 ,利 用 归 纳 方 法 对 经 验 事 实 进 行 分
析、 综合和归纳的结果。而笛卡尔则从其理性主义 立 场 出发 , 为科 学 是理 性 直 觉 的产 物 。英 国唯 心 认 论 者 贝克 莱 从 “ 类 知识 的对 象就 是 观 念 ” “ 在 人 和 存
[ 作者简 介] 袁宏刚( 96 , , 南固始人 , 18 一)男 河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兼职辅导 员,0 9级思想政 治教 育专业硕士研 究生。 20

科学技术及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及意识形态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1929 - ) 在1986 年发表的、为纪念马尔库塞七十诞辰所写的长篇论文《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也论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即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

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意识形态,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使得科学技术已成为剩余价值的独立要素,因此,“同这种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相比较,马克思本人在考察中所得出的剩余价值来源,即直接的生产者的劳动力,就愈来愈不重要了。

”[3 ] (P62) 这必然导致人们的阶级意识淡化,民众渐渐倾向于非政治化。

第二,由于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行政机构都取得了合理化的形式,政治让位于科学技术,“政治不是以实现实践的目的为导向,而是以解决技术问题为导向”[3 ] (P60) ,从而使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具有了统治的合法性功能。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起到了使公众舆论非政治化的目的,“它不管实践问题,因而也不管关于接受似乎只涉及民主的意识形态的标准的讨论”,“随着实践问题的排除,政治舆论也就失去了作用。

”[3 ] (P61)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只关注技术问题,而不关心政治实践问题、人的解放问题,公众舆论只起着投票选举领导人的作用,而不开展对大政方针的公开讨论。

概言之,在哈贝马斯看来,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提供了意识形态论证,达到了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辩护的目的,因此,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作为当代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后果的理论反映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科学技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对人的理性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科技进步导致人们将其变成了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精神领域的终极标准,造成工具理性横行,科学技术成为统治者对人进行统治的有效手段。

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其启示

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其启示

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其启示1.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塑造和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的不同也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传统观念被颠覆,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被形成。

例如,现代生物技术的突破使得人们对生命起源和基因组的理解更加深入,引发了对伦理道德和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

其次,意识形态的不同也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不同的意识形态背后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这将导致科学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重点的差异。

例如,一些国家强调发展和军事实力,在科学技术领域更加注重军事技术和竞争力的提升;而一些国家则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

2.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启示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不仅是一种单向的塑造作用,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客观真理的重要性。

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实证和验证获得客观真理,超越主观偏见和传统迷信。

这为人们认识世界、改善生活提供了有力工具,并强调了科学理性与人类进步的密切关系。

因此,我们应当在意识形态中注重科学精神和客观思维的培养,以确保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醒我们要审慎对待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尽管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便利,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例如,核能技术的应用既可以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也存在核武器扩散和核事故的风险。

因此,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平衡利益、权衡风险,并建立相应的和伦理框架来规范科技的应用和发展。

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交流与合作。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

这为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交流提供了机会,也促进了多元化的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初探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初探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初探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议题,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发展看作是一种客观规律的运动,并通过对社会历史的科学研究和实证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它通过对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证研究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入观察。

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系统的信念、价值观和观念,能够对人们的思维、行为和社会组织产生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历史和社会变革的理论,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了一种具有指导性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在于它是一种代表工人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分析和批判,呼吁人们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并不意味着它是一种仅仅基于主观意愿和信仰的理念。

相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其提供了严谨的理论基础,而意识形态性使得这一科学理论更加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不仅仅停留在学术范畴,而是具有指导实践、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

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之间的统一体现了对社会实践的关注和对社会变革的追求。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及其当代价值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及其当代价值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及其当代价值哈贝马斯作为当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通过其对科学技术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一种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理论,即"HSTEM"(HaSTeM)理论。

本文将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论出发,分析其理论内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哈贝马斯在《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中指出,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意识形态。

他将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结合起来,并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分析,认为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意识形态,它强调科学的可操作性和技术的实用性;第二,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是一种技术决策的意识形态,它强调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决策和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意识形态,它强调科学技术的经验基础和实证推理;第四,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是一种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它强调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互动。

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他将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结合,并将科学技术视为一种意识形态,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学技术的客观性和中立性,可能会导致科学技术被政治、经济等因素左右。

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论过于强调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决策和推动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能会导致科学技术被过度夸大。

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论过于强调科学技术的经验基础和实证推理,可能会忽视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导致科学技术发展的单一性和僵化性。

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论对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互动理解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其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不可忽视。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科学技术,避免过度崇拜或者排斥,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充分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广阔背景的网络时代,形成了与已往任何时代都不同的意识形态特征。

“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存和思维方式。

今天,以“CNN”、“时代华纳”、“美国在线”为代表的意识形态“软力量”,几乎不受任何阻碍地在世界各国泛滥,以至于法、德等西方国家都在呼吁保持自己文化的纯洁性,日本则惊呼自己有可能沦为美国的“信息殖民地”。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美国推行文化霸权的意识形态武器;同时,网络自由主义者推崇的政治观念是削弱政府职能,使社会文化“分裂化”;而敌对势力则将网络为作为攻击党和政府,抗衡以至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子大字报”。

这些都形成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

在全球传播时代,要对抗西方意识形态的进攻和渗透,必须加强先进文化建设。

网络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只有以先进的技术为载体的先进文化,才能与西方的网络文化和意识形态相抗衡,传播我们的先进文化,巩固我们的意识形态,在全球“软力量”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

在限制非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同时,应当充分重视互联网对现实社会中的民主意识的影响,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使政治参与越来越具有广泛性。

今后应该进一步利用“网络民主”的形式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完善民主政治体制。

二、网络时代与我国新闻传播通过互联网信息左右全球新闻报道,从而影响全球舆论,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的软力量战略和全球新闻传播网络中,中国被视为有异于美国文明的国家。

这张网络不仅影响到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并对日渐融进全球体系的中国构成极大的挑战。

中国必须强化自己的软力量,传播中国的声音,树立中国的形象。

我们要主动利用全球性媒体,设置中国的议程,勇敢、智慧地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制度,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中国对民主、人权的理解和主张,尤其是实践中的成果和进展。

关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理论的思考

关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理论的思考

关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理论的思考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推手,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人类社会新的思想和活动形式。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也必须关注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本文试图从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内在关系和外在联系两个方面,来探讨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理论。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内在关系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有着内在的联系。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对意识形态产生重大的影响。

比如,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的思想和活动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也就直接影响了意识形态,使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

其次,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把握复杂的社会问题,揭示出隐藏的规律,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这就可以极大地帮助人们理解世界,也就可以帮助人们把握和形成自己的意识形态体系。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外在联系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也有着外在的联系。

首先,意识形态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比如,某一时期的意识形态会影响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从而影响到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和结果。

其次,意识形态也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应用。

比如,科技可以被用于军事,但意识形态的影响会决定其用途,即军事应用还是和平应用。

总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外在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意识形态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也会对意识形态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探索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当前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阿尔都塞:科学与意识形态是完全对立的法国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 , 1918 - 1990) 被誉为当代最重要的“意识形态理论家”,他在1965 年出版的《保卫马克思》一书中阐述了意识形态,特别是意识形态(ideology) 和科学(science) 的关系问题。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是真理,它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过程,它是在抛弃意识形态问题框架中形成,并在与意识形态的不断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而意识形态则属于“虚假意识”,它以神话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它歪曲现实,掩盖社会历史过程的真实本性。

第二,科学主要是一种认识,它的最基本功能是理论功能;而意识形态主要是一种价值观念,它的最基本功能则是实践功能。

第三,科学作为客观知识,与利益无关,没有阶级性;而意识形态则完全受利益支配,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具有头等重要性。

第四,科学的认识过程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而意识形态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

显然,阿尔都塞看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别,包含着一些合理因素。

例如,他认为科学是正确反映外界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正确的认识工具; 而意识形态则是渗透着阶级利益、价值取向以及思想情感的价值观念体系,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总问题,不应加以混淆。

但是,必须看到,阿尔都塞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观点是有缺陷的。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他夸大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

科学与意识形态是有明显区别的,但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

事实上, 意识形态虽然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其中也包括科学的成分;科学虽然并不直接反映经济关系,其中也包括意识形态的成分。

特别是对于无产阶级的历史理论,科学和意识形态几乎没有多少差别。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可以说是科学,也可以说是意识形态。

第二,他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既具有理论职能,又具有实践职能。

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而阿尔都塞则否认科学的实践职能,只承认科学的理论职能,这样他就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联系。

因为在阿尔都塞看来,科学的职能是理论的,意识形态的职能是实践的。

二、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1929 - ) 在1986 年发表的、为纪念马尔库塞七十诞辰所写的长篇论文《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也论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即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

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意识形态,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使得科学技术已成为剩余价值的独立要素,因此,“同这种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相比较,马克思本人在考察中所得出的剩余价值来源,即直接的生产者的劳动力,就愈来愈不重要了。

”[3 ] (P62) 这必然导致人们的阶级意识淡化,民众渐渐倾向于非政治化。

第二,由于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行政机构都取得了合理化的形式,政治让位于科学技术,“政治不是以实现实践的目的为导向,而是以解决技术问题为导向”[3 ] (P60) ,从而使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具有了统治的合法性功能。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起到了使公众舆论非政治化的目的,“它不管实践问题,因而也不管关于接受似乎只涉及民主的意识形态的标准的讨论”, “随着实践问题的排除,政治舆论也就失去了作用。

”[3 ] (P61)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只关注技术问题,而不关心政治实践问题、人的解放问题,公众舆论只起着投票选举领导人的作用,而不开展对大政方针的公开讨论。

概言之,在哈贝马斯看来,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提供了意识形态论证,达到了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辩护的目的,因此,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作为当代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后果的理论反映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科学技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对人的理性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科技进步导致人们将其变成了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精神领域的终极标准,造成工具理性横行,科学技术成为统治者对人进行统治的有效手段。

应当承认,哈贝马斯的这一理论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消极影响,并提醒人们对此要有所警惕,这些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他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则是错误的。

第一,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混淆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作用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

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混淆起来,把科学技术本身同资本主义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混淆起来。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被用来为维护统治服务,成为社会对人进行压抑、操纵的有效工具,这是客观事实。

但这一局面不是由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决定的,而是由其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和压抑,表面上看似乎来源于科学技术,而实际上它恰恰来源于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对科学技术的利用。

第二,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 夸大了科学技术中价值因素的存在,用价值因素取代科学的真理性和客观性。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关系。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背景,会渗透到科学中,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起着世界观、舆论等导引作用;另一方面,科学本身也向意识形态渗透,从而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但我们不能由此推断出,科学技术就是意识形态,不能用科学技术中的价值成分否认科学技术中的真理性和客观性。

“真”是科学技术得以成立的首要条件。

第三,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混淆了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概念。

这两个概念有交叉的地方,但不能完全等同。

意识形态ideology ,是从希腊文idea 和logos 演变而来的,而社会意识形式则是forms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意识形态这个词在马克思以前就已经使用了,而社会意识形式是马克思以后才开始用的。

它们的内容也不完全一样,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它不包括科学技术,是社会意识形式当中排除了科学技术的一种思想体系,所以它具有观念上层建筑的性质。

科学研究毕竟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活动,它不属于观念上层建筑,它没有阶级性。

社会意识形式则是人们对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在内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意识形式除了包括政治法律观点、文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以外,也包括科学技术在内。

科学技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的精神产品,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

三、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区别与联系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呢? 应当指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必须作一些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指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而对于意识形态概念,人们并没有一致的理解。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意识形态是“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的必然升华物”,表现为哲学、宗教、道德等一系列形式。

换言之,意识形态是由哲学、法律、道德、美学等观点组合而成的,这些观点反映出一定阶级的社会地位和根本利益。

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系统性和知识性的特征,但是它还具有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反映特定阶级的利益,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在阶级社会里,这种性质表现为阶级性,它只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科学是一种知识的体系,它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也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特别是经过理性加工过的理论知识。

科学虽然是一种社会意识,然而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它从属于人与自然斗争的生产力,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

科学以它特有的属性和功能(如知识性、系统性、非阶级性等) 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区别开来,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这种特殊性质表现为,它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总是处在向物质形态的不断转化过程中,它的生命力、它的存在价值和它对社会进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式,而且在于它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能够转化为生产力而使整个社会产生革命性变化。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科学既属于社会意识形式范围,又属于生产力范畴,它对社会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自然科学→技术→生产力→社会进步”这样一个公式。

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向来没有把科学归入意识形态的范畴,而是将它归入生产力的范畴。

在他们看来,科学不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而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并可以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科学在本质上并不是意识形态,它所反映的是客观规律或自然界的本质关系,不受阶级利益的支配,没有阶级性。

然而,这并不等于说,科学与意识形态没有关联。

科学与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与意识形态既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又是不断地处于或明或暗的相互冲突之中, 意识形态是为维护、加强或改变某一社会制度服务的。

科学的领域,同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一样,也是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舞台。

科学的发展受意识形态的制约,意识形态也影响科学。

科学史的研究已经证明,科学理论的发现、检验、修改、发展、应用,无不受意识形态(世界观、宗教、道德等) 的制约和影响。

反过来,伟大的科学发现则往往影响意识形态的内容及形式,特别是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和宗教信仰。

同时,科学成就也常常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所利用,被用于论证和维护特定的政治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