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合集下载

科学技术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中,科学技术的功能主要是在生产力的范围内得到阐述的,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念的提出,这种叙述方式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然而,随着韦伯、卢卡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关于科学技术问题的论著的出版,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作为"意识形态"技术与科学》一书的出版,现代科学技术的另一个功能__意识形态功能被揭示出来了。

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即生产力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对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其一,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叙述体系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做出了过度的诠释,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把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作用归结为科学技术的革命作用,甚至把历史唯物主义归结为"技术决定论"。

然而海德格尔在《技术之追回》中区分出"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并断言现代技术不再是革命的因素,甚至不再是中性的因素,而是负面的因素。

既然现代技术的革命功能受到质疑,也就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建立新的叙述体系来回应这个问题。

其二,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中,科学(技术)并不属于意识形态的范围,这一点的影响是如此之深远,甚至连阿尔都塞也把理论作为科学,与意识形态尖锐地对立起来。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既然已经蜕变为意识形态,那就有必要对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负面作出叙述。

此外,晚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的理论也暗示我们,由于我们把科学(技术)作为正确的观念与意识形态对立起来,导致了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泛滥。

事实上,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叙述体系中谈论的"世界"并不是原初的生活世界,而是伽利略以来用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眼光叙述出来的另一个"世界"。

显然,要使历史唯物主义脱离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也必须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叙述体系。

正确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

正确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

正确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渗透,不断改变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面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科技的发展面临着意识形态的挑战,意识形态的发展也面临着推进科技发展的压力,正确的把握和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的问题已经得到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标签:科学技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济发展自近代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变化,科技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不断改变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领域的面貌,对于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当代意识形态理论领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在西方争论基本上分为两种对立的观点,即科学技术的“对立论”“等同论”。

“对立论”观点认为二者性质不同,形态各异,功能相反,是绝对对立的。

“等同论”认为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已经取代了传统意识形态的作用,成为一种新意识形态,并提出了“新意识形态理论”。

然而,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的功能的分析向来都是辩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1〕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对科技的评价和描述可以说成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是一种关系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是有区别的,是不能等同的,同时,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是有联系的,不是对立的。

这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过程中应该一直坚持的,不能忽略科学技术的作用,但是绝不能把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等同起来,认为科学技术已然成为新的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它一方面涉及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涉及到意识形态的合理性问题。

因此,正确把握两者关系,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和技术

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和技术
科技给环境和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科技给环境和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原子弹、氢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 原子弹、 原子弹 氢弹、 以自由讨论的方式促使政治家提高认识 并且落实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 科学家要对自己的研究及其后果不断反 思
几点评价: 几点评价:
首先,(自然)科学技术在现代 首先,(自然)科学技术在现代 ,(自然 社会是一个影响非常广泛的问题, 社会是一个影响非常广泛的问题, 它与政治、经济、 它与政治、经济、权力等有密切 关系,关注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关系,关注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是哲学、 是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 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二、科学技术何以成为“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何以成为“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知识、理性、 *意味着 知识、理性、 进步、真理、 进步、真理、 应用频率很高, *应用频率很高, = 真善美 *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 已经成为一种“权力话语” *已经成为一种“权力话语”
老一代的法兰克福学派认为 应当对科学进行批判 应当对科学进行批判
其次,哈贝马斯对“ 其次,哈贝马斯对“技术科 学作为意识形态” 学作为意识形态”的辩论
显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重大 问题的关注 对当代社会实际状况进行深入考察的重 要性 对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与当代社会 状况的适应性分析的必要性 理论与分析研究框架创新的重要性
第三, 第三,关于克服悲观与激进倾向
第三、 第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1)(晚期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政治、 )(晚期资本主义 国家采取政治、 晚期资本主义)
法律等手段加强了经济计划和调节, 法律等手段加强了经济计划和调节,使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保持适合的、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保持适合的、合 理的状态。 理的状态。 (2)以有效经济机制促进生产力持续发 展。 (3)政治系统与经济发展相互映证。

部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部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部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contents
目录
•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概述 •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 科学技术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科学技术与人类未来的关系
01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 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一种以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研究科学技 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论。
特点
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方 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起源于 19世纪,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 生和发展,该理论也经历了不同的发 展阶段。
发展
在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 术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 社会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
05 科学技术与人类未来的关 系
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科技进步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 力量,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改变生产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革,从手工劳动到 机械化生产,再到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科技对生产方式 的改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发展。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科技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增强对科技发展 的监督和管理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科技的持续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 神的人才,以应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THANKS FOR WATCHING

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
常 常起 到 为价值 和 规 范提供 合法 根据 的作 用 因此
, ,
这种 信 仰 又 常
,
科 学 和 宗 教所 合法化
超科 学 信仰 比 科 学 信 仰更 为 顽 固
,
更 坚定 得 多

,
它 甚 至 能 够 面 对 直 接 矛 盾的 经 验 而 固 执 己见
。 ,
因而 不 能 为新 增 加的 科 学 知识 所动 摇

意 识 最 终 被 社 会 存 在 以 这 样 或 那 样 的 形 式所决 定 属 于 一 个 或几 个 传 统
,
,
而 属 于 共 同体
属于

属于 阶级
,
属 于 历 史文化
这 种 相 属 关 系 就 是 社 会 意 识的 意 识 必 须 大体 加 以 区别
,
形 态形 态方 面
社会 意 识 的认识 方 面 与意 识形 态 方 面 不 能 合而为 一
在 意 识 形 态 的形 成 过 程 中 含 有认识 因 素
,


一般地 说
在认识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含有 意 识
形 态 因素
;
二者 互 为媒 介 互 相 渗透
,
,
,
这 样 就造成 意识 形 态 与 科学 相统 一的运 动
, ,
;
一 方面
,

会 活 动形 成 了 意 识形 态 可见 二

; 并 常常 使 它 对 科 学 发 展 产生重 要 影 响 另 一 方 面
蒲 峪 学 刊
1995


3

关 于 科 学 与 意 识 形 态 的 关 系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作者:闫欣刘友田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03期摘要: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问题。

“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并非哈贝马斯首创,其主要来源于马克思、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等人的科技观。

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逐渐变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不仅如此,科学技术也为统治的合法性提供了基础,成为新型的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具有历史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新时代,我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我们通过对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的探索与反思,可以知其局限、晓其价值、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关键词: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是哈贝马斯针对“发达工业社会”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语境而做出的判断。

20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纪。

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

众所周知,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的科技革命,极大促进了经济增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些均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虽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是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科学技术出现了异化,逐渐变成新型的意识形态。

在这样的条件下,哈贝马斯提出“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

一、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渊源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不是无中生有、凭空产生的,它不仅来源于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而且还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成员的一些科技思想。

(一)马克思:科学是另一种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科学的力量也是另一种生产力。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创造更多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应用于生产,其结果是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巨大的财富。

从中我们可以确定,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可以创造财富。

那么,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有关联吗?马克思又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呢?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工艺学可以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者】陈建涛【作者简介】陈建涛中央党校理论部哲学博士生一、意识形态的规定意识形态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包含了否定的方面和肯定的方面。

对于全部意识形态来说,否定的方面意味着某些意识形态是虚伪的,具有保守的功能;肯定的方面意味着某些意识形态是科学的,具有进步的功能。

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来说,否定的方面意味着意识形态批判,即对资产阶级以及一切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肯定的方面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共产主义世界观。

既然意识形态是一个中性概念,按照不同的研究主题,强调它的肯定方面抑或否定方面就是可以选择的。

我们的哲学旨趣是要让科学回到人的生活世界中去,而生活世界是“一种最内在地理解的、最深层地共有的,由我们所有人分享的信念、价值、习俗,是构成我们生活体系的一切概念细节之总和。

”(伽达默尔:《赞美理论》第71页)生活世界不仅包括超个体的真理,而且包括人的迷误、偏见、信仰、意见、态度,包括一切意识现象,没有这些意识现象就不可能有充满丰富的主观感受的真正人的生活。

因此,我们所要强调的不是意识形态的否定方面,而是它的肯定方面,是意识形态与科学的统一性。

为此,我们特别指出意识形态中那些属于中性的因素:第一,意识形态是社会所接受的信念体系,其中实践的因素与理论的因素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它的基本功能是,提供解释世界的一般图式,使人们的一切活动合理化。

在这方面,哲学世界观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最高地位,它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

第二,有两种意识形态,一是部分意识形态,阶级意识形态就属于这一种;二是总体意识形态,它具有作为整体的历史过程的性质,表现在一定文化或一定历史时期的知识传统中,科学思想史上的一些伟大的研究传统——亚里士多德主义、笛卡尔主义、达尔文主义、牛顿主义等就是一些在历史上支配了一代人或几代人的思想信念的总体意识形态。

部分意识形态因为受制于集团利益而与科学无涉;总体意识形态形成知识传统,而成为科学发展的一种精神原动力。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科技)思考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科技)思考题参考答案

思考题F参考答案: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发展呈现许多新的特征。

结合这些新特征,谈谈对当代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的认识。

当代科技发展特征主要有七个:1、科技发展加速化 :科技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 不断提高,科技知识量急剧扩张,科学技术在几乎所有领域都出现了新的飞跃。

2、科技知识综合化 :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 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交叉融合; 现代科学为技术的进步开辟了道路,技术体系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主导性技术群落的科学含量日益提高; 技术呈现群落化和跨学科、跨领域现象。

3、科技研究集约化 :各国都把发展科技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了对科技研究和发展的规划、投入、组织和调控; 大部分科研项目采取了集体攻关形式; 科技创新从基于个人兴趣的行为,发展成为集体、区域、国家乃至跨国的行为。

4、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 :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官产学研结合愈发紧密; 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周期不断缩短。

5、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交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进行交叉与融合; 社会科学越来越多地引入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理论模型; 科学技术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转化,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评价的影响。

6、科技与经济社会互动 :科技进步不断开辟新的产业领域; 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科技的创新; 信息化不断推动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对日常社会生活和国际交往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7、科研开发国际化 :科技发展突破了地域、文化的壁障,促进科技创新全球化和人类文明多样化的持续发展; 科技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展望当代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从总体上看,具有以下11个方面的趋势: 第一,整体化趋势更为明显。

主要以现在:1、基础科学内部的整体化、基础研究和技术发明的整体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整体化。

2、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界限将被进一步打破。

浅析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吗

浅析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吗

浅析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吗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最具有影响性的社会事实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在给现代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当代社会的思想意识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的相同点(一)意识形态具有“虚伪性”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都认为“虚伪性”是一切意识形态所固有的普遍特性,指责它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具有社会操纵、社会欺骗和社会辩护的功能,遏制了社会革命化,其主要功能是美化现实而替现实辩护。

同时哈贝马斯把这种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意识形态看作是“技术统治论的意识形态”,他认为这种意识形态与以往的意识形态相比较,已经不再具有多少意识形态性质,因为它不再具有虚假意识形态要素和看不见的迷惑人的力量,而是“比之旧的意识形态更加难以抗拒,范围更为广泛,因为他在掩盖实践问题的同时,不仅为既定阶级的局部利益作辩解,并且站在另一个阶级一边,压制局部的解放的需求,而且损害人类要求解放的利益本身。

”[1](二)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性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发达工业社会的生产率和效能增加把人们的虚假需要当作真实的需要,达到了个人与社会的一致化,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作用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渗透能力。

在发达工业社会,虽然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具有非政治化倾向;但作为统治人的工具时就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它越来越成为行政机关暴行合法化的形式,从而获得了意识形态的性质。

哈贝马斯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赞同马尔库塞对技术理性的批判。

哈贝马斯也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加强,经济问题就逐渐成为政治问题;同时,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政治问题也就变成了技术问题。

他进一步说,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真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获得制度化的只是人的工具行为,最终带来的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另一方面,合理性不能完全等同于工具理性意义上的合理性,人的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尽管受到扭曲和压制,但扎根于生活世界的交往合理性的潜能并没有完全枯竭。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阿尔都塞:科学与意识形态是完全对立的法国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 , 1918 - 1990) 被誉为当代最重要的“意识形态理论家”,他在1965 年出版的《保卫马克思》一书中阐述了意识形态,特别是意识形态(ideology) 和科学(science) 的关系问题。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是真理,它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过程,它是在抛弃意识形态问题框架中形成,并在与意识形态的不断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而意识形态则属于“虚假意识”,它以神话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它歪曲现实,掩盖社会历史过程的真实本性。

第二,科学主要是一种认识,它的最基本功能是理论功能;而意识形态主要是一种价值观念,它的最基本功能则是实践功能。

第三,科学作为客观知识,与利益无关,没有阶级性;而意识形态则完全受利益支配,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具有头等重要性。

第四,科学的认识过程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而意识形态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

显然,阿尔都塞看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别,包含着一些合理因素。

例如,他认为科学是正确反映外界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正确的认识工具; 而意识形态则是渗透着阶级利益、价值取向以及思想情感的价值观念体系,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总问题,不应加以混淆。

但是,必须看到,阿尔都塞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观点是有缺陷的。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他夸大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

科学与意识形态是有明显区别的,但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

事实上, 意识形态虽然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其中也包括科学的成分;科学虽然并不直接反映经济关系,其中也包括意识形态的成分。

特别是对于无产阶级的历史理论,科学和意识形态几乎没有多少差别。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可以说是科学,也可以说是意识形态。

第二,他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既具有理论职能,又具有实践职能。

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和技术

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和技术
对当代社会实际状况进行深入考察的重 要性
对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与当代社会 状况的适应性分析的必要性
理论与分析研究框架创新的重要性
第三,关于克服悲观与激进倾向
*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等思想 表现了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与危机的 批判,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 同时也表现出对人与社会的高度的 担 忧、焦虑、无助。 *激进和悲观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哈则相反,充满着乐观和信心。
哈耶克 《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 《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
俞吾金等著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
但他非常重视马尔库塞的结论:
“技术的解放的力量转而 成了解放的桎梏。”
他要对这一结论开展辩论 提出自己有所不同的看法
哈贝马斯认为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 “第一位的生产力”
*使社会物性”提供基础
“合法性”从劳动的根基上获得辩护 是一种对 “合法性” 非政治的辩护
作为“意识形态” 的技术与科学
华南师范大学政行学院 王宏维
HARVARD UNIVERSITY
FOUNDER
美国国会山
HARVARD YARD
一、从两本书说起
第一本书:哈贝马斯著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1968年)其中一篇论文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是为纪念马尔库塞 70诞辰而作
哈贝马斯 (Habermas 1929—)
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行动交往理论》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合法性危机》 《包容他者》 等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第二本书:《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 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探究--从阿尔都塞、马尔库赛、哈贝马斯谈起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探究--从阿尔都塞、马尔库赛、哈贝马斯谈起

辛业与科技论炫2019年第18卷第12期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探究——从阿尔都塞、马尔库赛、哈贝马斯谈起□李晓瞳【内容摘要[当今时代,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人类的生产工具、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通过科技革命来促进发展,已经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但是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合理关系依然值得深入追问。

阿尔都寒、马尔库赛、哈贝马斯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为探索两者关系提供了指导作用,但其论证总体上存在较大缺陷。

要正确厘清科技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合理关系,必须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出发,明确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消亡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辨明科技本身的工具属性与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的非同一性,明确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在现实作用的统一性。

[关键词]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统一性;关联性【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编号:KYCX18」244)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的总体性研究”(编号J7AKS019)成果。

【作者简介】李晓睦(1995~),男,河北石家庄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人类科技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之能力不断提高的历史过程。

正如可知论揭示的那样,世界上只有尚未认知之物,没有不可认知之物,科技发展的界限也在不断刷新人们的世界观。

随着人类对科技的依赖越来越高,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应声而起。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科技革命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探索经历了阿尔都塞“对立论”、马尔库赛的消极“统一论”、哈贝马斯的积极“统一论”等思想演进历程。

但是,无论其“对立论”或者“统一论”都存在形而上的片面性问题。

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等重大问题作出符合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的学理性分析。

一、探析与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与意识形态关系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表现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对立论”、马尔库赛的消极“统一论”与哈贝马斯的积极“统一论”。

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再思考

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再思考
就 是 被 感 知 ” 两 条 基 本 原 则 出发 指 出 , 学 知 识 这 科 不是 科 学 家对 自然 规律 的认识 , 而是 科 学 家 能动 的 主体 或 自我发 现 了 自然 界 的规 律性 。 康德对 纯粹 的 自然科 学与 普遍 的 自然科 学 ( 包
我们切不可只看到其表面争论 ,而且要看到争论背 后的理论预设 ,阂为每一种观点背后都有其理论预
的现象 ,自在之物” “ 是科学所认识不了的, 所以科学 在本 质 上是不 可 知的 。 格尔 认为 , 黑 科学 既不 是粗糙 的经验 的总结 ,也 不是 来源 于先 天 观念或 肤 浅 的知 识或单纯的直觉 ,而是来源于科学家艰苦卓绝的思 维劳动 , 来源于“ 概念思维” 本身的运动和辩证思维
最早对科学概念作出定 义的是英 周的罗吉尔 ・ 培根 , 他提 出“ 学就 是 推理 加 经 验 ” 科 。他 说 :没 有 “
经验 , 任何 东 西都 不 可 能被 充 分认 识 。因 为获 得 认 识 有两 种方 法 , 即通 过 推理 和 通 过经 验 。推理 作 出

个结论 , 并使 我 们 承 认 这 个 结 论 , 并 没 有 使 这 但
认 为 科学技 术 与意识形 态是绝 对对立 的 ;另一 种观 点认 为科学 技 术就是 意识 形态 。 任分析这 些 观点 时 ,
学 实 验 基 础 上 ,利 用 归 纳 方 法 对 经 验 事 实 进 行 分
析、 综合和归纳的结果。而笛卡尔则从其理性主义 立 场 出发 , 为科 学 是理 性 直 觉 的产 物 。英 国唯 心 认 论 者 贝克 莱 从 “ 类 知识 的对 象就 是 观 念 ” “ 在 人 和 存
[ 作者简 介] 袁宏刚( 96 , , 南固始人 , 18 一)男 河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兼职辅导 员,0 9级思想政 治教 育专业硕士研 究生。 20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及其当代价值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及其当代价值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及其当代价值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被广泛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之一。

他的学说涉及众多领域,包括政治哲学、社会理论、道德理论等等。

他对科学技术在意识形态上的作用进行了独特的探讨,提出了科学技术理性(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与传统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哈贝马斯认为,传统意识形态被科学技术理性所取代。

传统意识形态是一种对于世界的解释、指导行为的框架,包括宗教、哲学、道德等。

而科学技术理性则是一种追求真理和效用的理性,通过科学和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

科学技术理性的出现使传统意识形态失去了其作为社会规范和思考方式的地位。

哈贝马斯并非认为科学技术理性完全取代了传统意识形态。

他提出了“修辞转向”理论,认为科学技术理性需要传统意识形态的支持,而传统意识形态也可以通过修辞来回应科学技术的挑战。

修辞在这里指的是人们通过言辞来表达观点、建立共识的过程。

在哈贝马斯看来,科学技术理性在解决问题和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科学技术理性强调效用性和功利性,而忽视了个体人的价值和尊严。

科学技术理性往往被经济利益所驱使,导致人类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和环境的问题。

科学技术理性导致了权力的集中和专家的垄断,削弱了公众参与和决策的机会。

哈贝马斯主张应该寻找一种平衡,既要保留科学技术的理性和效用性,又要注重传统意识形态的价值和人的尊严。

他认为,通过公共讨论和民主过程,人们可以建立起共识和价值观,使科学技术不仅为经济利益服务,也服务于人类的发展和幸福。

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给哈贝马斯的理论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公共讨论和民主过程更加容易实现,人们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观点和参与决策。

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哈贝马斯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和借鉴的价值。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以其独到的洞察力和思考深度,为我们理解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范式。

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其启示

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其启示

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其启示1.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塑造和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的不同也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传统观念被颠覆,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被形成。

例如,现代生物技术的突破使得人们对生命起源和基因组的理解更加深入,引发了对伦理道德和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

其次,意识形态的不同也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不同的意识形态背后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这将导致科学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重点的差异。

例如,一些国家强调发展和军事实力,在科学技术领域更加注重军事技术和竞争力的提升;而一些国家则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

2.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启示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不仅是一种单向的塑造作用,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客观真理的重要性。

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实证和验证获得客观真理,超越主观偏见和传统迷信。

这为人们认识世界、改善生活提供了有力工具,并强调了科学理性与人类进步的密切关系。

因此,我们应当在意识形态中注重科学精神和客观思维的培养,以确保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醒我们要审慎对待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尽管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便利,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例如,核能技术的应用既可以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也存在核武器扩散和核事故的风险。

因此,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平衡利益、权衡风险,并建立相应的和伦理框架来规范科技的应用和发展。

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交流与合作。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

这为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交流提供了机会,也促进了多元化的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初探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初探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初探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议题,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发展看作是一种客观规律的运动,并通过对社会历史的科学研究和实证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它通过对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证研究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入观察。

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系统的信念、价值观和观念,能够对人们的思维、行为和社会组织产生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历史和社会变革的理论,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了一种具有指导性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在于它是一种代表工人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分析和批判,呼吁人们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并不意味着它是一种仅仅基于主观意愿和信仰的理念。

相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其提供了严谨的理论基础,而意识形态性使得这一科学理论更加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不仅仅停留在学术范畴,而是具有指导实践、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

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之间的统一体现了对社会实践的关注和对社会变革的追求。

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充分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广阔背景的网络时代,形成了与已往任何时代都不同的意识形态特征。

“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存和思维方式。

今天,以“CNN”、“时代华纳”、“美国在线”为代表的意识形态“软力量”,几乎不受任何阻碍地在世界各国泛滥,以至于法、德等西方国家都在呼吁保持自己文化的纯洁性,日本则惊呼自己有可能沦为美国的“信息殖民地”。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美国推行文化霸权的意识形态武器;同时,网络自由主义者推崇的政治观念是削弱政府职能,使社会文化“分裂化”;而敌对势力则将网络为作为攻击党和政府,抗衡以至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子大字报”。

这些都形成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

在全球传播时代,要对抗西方意识形态的进攻和渗透,必须加强先进文化建设。

网络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只有以先进的技术为载体的先进文化,才能与西方的网络文化和意识形态相抗衡,传播我们的先进文化,巩固我们的意识形态,在全球“软力量”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

在限制非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同时,应当充分重视互联网对现实社会中的民主意识的影响,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使政治参与越来越具有广泛性。

今后应该进一步利用“网络民主”的形式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完善民主政治体制。

二、网络时代与我国新闻传播通过互联网信息左右全球新闻报道,从而影响全球舆论,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的软力量战略和全球新闻传播网络中,中国被视为有异于美国文明的国家。

这张网络不仅影响到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并对日渐融进全球体系的中国构成极大的挑战。

中国必须强化自己的软力量,传播中国的声音,树立中国的形象。

我们要主动利用全球性媒体,设置中国的议程,勇敢、智慧地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制度,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中国对民主、人权的理解和主张,尤其是实践中的成果和进展。

关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理论的思考

关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理论的思考

关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理论的思考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推手,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人类社会新的思想和活动形式。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也必须关注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本文试图从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内在关系和外在联系两个方面,来探讨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理论。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内在关系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有着内在的联系。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对意识形态产生重大的影响。

比如,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的思想和活动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也就直接影响了意识形态,使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

其次,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把握复杂的社会问题,揭示出隐藏的规律,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这就可以极大地帮助人们理解世界,也就可以帮助人们把握和形成自己的意识形态体系。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外在联系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也有着外在的联系。

首先,意识形态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比如,某一时期的意识形态会影响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从而影响到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和结果。

其次,意识形态也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应用。

比如,科技可以被用于军事,但意识形态的影响会决定其用途,即军事应用还是和平应用。

总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外在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意识形态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也会对意识形态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探索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当前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科学技术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科学技术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科学技术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作者:万英来源:《求知导刊》2018年第16期一、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的内涵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哈贝马斯和马尔库塞在他们的相关著作中阐述了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的思想。

哈贝马斯在他的著作《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认为在后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或发达的工业社会),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更直接地说明科学即是意识形态的观念。

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科学技术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科学技术的功能充分被人们所利用,人们由只注重科技的生产力,转变为只专注于工作效率,只追求物质生活,从来不问政治价值。

这样,人们就被科学技术所奴役,而失去了应有的批判思维,把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双重需要的人变成只满足物质需要,并且完全受物质支配的人,即单向度的人,“由此便出现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哈贝马斯和马尔库塞阐述的关于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的思想,说明作为工业社会的人,不仅要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生产丰富的物质文明,也要关注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不要被科学技术所奴役,不要成为单向度的人。

二、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1.西方国家利用科技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西方国家历来充分利用科技作为媒体中介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西方对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对象主要就是我国。

西方输出其意识形态时刻依托、利用科技的进步而增加其手段,使西方输出其意识形态的手段现代化。

它们不断寻找、创新和关注现代信息交流工具的进展,随时准备利用科技服务它们的意识形态。

尼克松早在20世纪就说必须设法发展微电脑、录像、卫星等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来打好意识形态仗。

输出意识形态是美国战胜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策略,随着科技的发展,美国输出其意识形态从传统媒体时期的书刊报纸、电台广播,然后逐步转向以互联网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1929 - ) 在1986 年发表的、为纪念马尔库塞七十诞辰所写的长篇论文《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也论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即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

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意识形态,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使得科学技术已成为剩余价值的独立要素,因此,“同这种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相比较,马克思本人在考察中所得出的剩余价值来源,即直接的生产者的劳动力,就愈来愈不重要了。

”这必然导致人们的阶级意识淡化,民众渐渐倾向于非政治化。

第二,由于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行政机构都取得了合理化的形式,政治让位于科学技术,“政治不是以实现实践的目的为导向,而是以解决技术问题为导向” ,从而使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具有了统治的合法性功能。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起到了使公众舆论非政治化的目的,“它不管实践问题,因而也不管关于接受似乎只涉及民主的意识形态的标准的讨论”, “随着实践问题的排除,政治舆论也就失去了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只关注技术问题,而不关心政治实践问题、人的解放问题,公众舆论只起着投票选举领导人的作用,而不开展对大政方针的公开讨论。

概言之,在哈贝马斯看来,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提供了意识形态论证,达到了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辩护的目的,因此,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作为当代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后果的理论反映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科学技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对人的理性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科技进步导致人们将其变成了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精神领域的终极标准,造成工具理性横行,科学技术成为统治者对人进行统治的有效手段。

应当承认,哈贝马斯的这一理论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消极影响,并提醒人们对此要有所警惕,这些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他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则是错误的。

第一,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混淆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作用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

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混淆起来,把科学技术本身同资本主义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混淆起来。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被用来为维护统治服务,成为社会对人进行压抑、操纵的有效工具,这是客观事实。

但这一局面不是由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决定的,而是由其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和压抑,表面上看似乎来源于科学技术,而实际上它恰恰来源于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对科学技术的利用。

第二,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 夸大了科学技术中价值因素的存在,用价值因素取代科学的真理性和客观性。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关系。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背景,会渗透到科学中,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起着世界观、舆论等导引作用;另一方面,科学本身也向意识形态渗透,从而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但我们不能由此推断出,科学技术就是意识形态,不能用科学技术中的价值成分否认科学技术中的真理性和客观性。

“真”是科学技术得以成立的首要条件。

第三,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混淆了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概念。

这两个概念有交叉的地方,但不能完全等同。

意识形态ideology ,是从希腊文idea 和logos 演变而来的,而社会意识形式则是forms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意识形态这个词在马克思以前就已经使用了,而社会意识形式是马克思以后才开始用的。

它们的内容也不完全一样,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它不包括科学技术,是社会意识形式当中排除了科学技术的一种思想体系,所以它具有观念上层建筑的性质。

科学研究毕竟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活动,它不属于观念上层建筑,它没有阶级性。

社会意识形式则是人们对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在内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意识形式除了包括政治法律观点、文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以外,也包括科学技术在内。

科学技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的精神产品,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

三、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区别与联系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呢? 应当指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必须作一些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指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而对于意识形态概念,人们并没有一致的理解。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意识形态是“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的必然升华物”,表现为哲学、宗教、道德等一系列形式。

换言之,意识形态是由哲学、法律、道德、美学等观点组合而成的,这些观点反映出一定阶级的社会地位和根本利益。

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系统性和知识性的特征,但是它还具有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反映特定阶级的利益,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在阶级社会里,这种性质表现为阶级性,它只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科学是一种知识的体系,它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也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特别是经过理性加工过的理论知识。

科学虽然是一种社会意识,然而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它从属于人与自然斗争的生产力,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

科学以它特有的属性和功能(如知识性、系统性、非阶级性等) 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区别开来,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这种特殊性质表现为,它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总是处在向物质形态的不断转化过程中,它的生命力、它的存在价值和它对社会进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式,而且在于它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能够转化为生产力而使整个社会产生革命性变化。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科学既属于社会意识形式范围,又属于生产力范畴,它对社会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自然科学→技术→生产力→社会进步”这样一个公式。

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向来没有把科学归入意识形态的范畴,而是将它归入生产力的范畴。

在他们看来,科学不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而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并可以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科学在本质上并不是意识形态,它所反映的是客观规律或自然界的本质关系,不受阶级利益的支配,没有阶级性。

然而,这并不等于说,科学与意识形态没有关联。

科学与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与意识形态既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又是不断地处于或明或暗的相互冲突之中, 意识形态是为维护、加强或改变某一社会制度服务的。

科学的领域,同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一样,也是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舞台。

科学的发展受意识形态的制约,意识形态也影响科学。

科学史的研究已经证明,科学理论的发现、检验、修改、发展、应用,无不受意识形态(世界观、宗教、道德等) 的制约和影响。

反过来,伟大的科学发现则往往影响意识形态的内容及形式,特别是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和宗教信仰。

同时,科学成就也常常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所利用,被用于论证和维护特定的政治制度。

(以上观点主要整理自莫茜[1]和李桂花[2]文章观点)在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 当阶级已经消灭的时候,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之间的“阶级性”差别已经消亡,也就是意识形态不再是阶级的统治工具,而是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马克思认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不再虚假。

另外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人们不但使人与物的实践具备工具理性,同样也使人与人的关系同样具备工具理性,使自然科学获得了价值体系,进而使科学技术取代了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的一致与分歧吴瑞财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分析了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他几乎将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

哈贝马斯对此有不同看法,他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对马尔库塞的观点做了回应。

本文试图详细分析二者在此问题上的一致与分歧的地方,认为二者一致的地方多于分歧的地方,分歧是次要的。

本文同时也注意到了二者对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分析是始终与对理性的分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对近代理性主义的重新审查构成启蒙反思的核心话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地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其中的法兰克福学派也始终遵循了这一理论思路。

他们将其一系列理论主题牢牢地奠基于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及一种批判理性的重建上。

这种探讨直接出现在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和哈贝马斯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科学技术如何充当起意识形态的职能法兰克福理论家们的态度并不一致。

本文希望一方面可以消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上具有同质性观点的误解,然而另一方面也指出虽然哈贝马斯的文章是直接以挑战马尔库塞的命题为出发点的,但是两者的分歧实际上是论证框架和论证过程的歧异,而这种歧异并不影响两者在具体结论上具有相当多的一致之处。

但是不管怎样有一点必须注意,这就是对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探讨始终与对理性的思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惊呼当代的发达工业社会已经变成一个单向度的社会,而其中的人也已经变成单向度的人。

这其中失去的另一向度是什么呢?是批判、是否定。

批判否定是一种超越性的力量,是一种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并超向于更美好的精神。

一旦失去这一向度,那么在马尔库塞看来历史也就在这里终结了。

那么这一向度又是怎样失去的呢?马尔库塞认为在这其中科学技术扮演了一种怎样的角色,他又是怎样将其分析紧紧地与对技术理性的批判联系起来的?马尔库塞认为,理性是一个历史的不断演化的概念,“极权主义的技术合理性领域是理性观念的最后变形。

”[1]马尔库塞所要重建的正是与这种技术理性相对立的批判理性,他认为这种批判理性的精神包含在黑格尔的理性概念中。

在《理性与革命》一书中他对黑格尔的理性概念给予了详细的分析。

马尔库塞指出黑格尔的理性概念中包含了一种批判否定的精神和一种颠覆性的力量。

这种理性精神强调了同现实之间的一种紧张关系,它的合理性就在于它本身包含着一种寻求对现实的不断超越的精神上面。

马尔库塞也据此规定了他对哲学的本质与任务的看法。

在他看来,哲学思维的根本范畴就是理性,理性是哲学与人类命运联系的惟一方式。

哲学试图去发现存在的最终和最普遍的根基。

哲学起源于辩证法,它在本质上是对一个本身对抗性的的经验世界的反映。

但它的和谐性也正在于此,因为它在反映对抗性矛盾现实的同时更是按照终极原因来构造的。

“就那种对一个对抗性世界的经验指导着哲学范畴的发展而言,哲学是在一个本身断裂的(本体论的断裂)——双向度的——领域里运动的。

”[2]但是理性的这种精神和哲学的这种辨证思维特点却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危机,批判理性已经为技术理性取代,哲学的领导已经被实证主义填满,技术理性已经为自己重新塑造了一个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