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相关记载
寒山
寒山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情景交融,“信手拈 弄”,“机趣横溢”。程德全在《寒山子诗集跋》中指 出“以诙谐谩骂之辞,寓其牢愁悲愤之慨,发为诗歌, 不名一格,莫可端倪”;王宗沐序《寒山子诗集》有 “如空谷传声,乾坤间一段真韵天籁也。”的评价。项 楚在《寒山诗注· 前言》中认为“不拘格律,直写胸臆, 或俗或雅,涉笔成趣”是寒山诗的总体风格。寒山诗所 独有的风格为后代文人所模仿,从而形成独特的“寒山 体”。寒山子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接近口语。胡适在其 《白话文学史》中认为,寒山、拾得是七世纪中期以后 出现的“三五个白话大诗人”之一,是继王梵志之后 “佛教中的白话诗人”。钱学烈《寒山子与寒山诗版本》 指出:“寒山诗十分接近口语,堪称唐代白话诗的典范, 在白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它比较真实地反映 了当时的语言面貌,对于了解唐代口语的语音、词汇、 语法,对于研究中古和近代汉语,对于研究汉语发展史, 都是极其珍贵乃唐代首都长安人,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岁 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
寒山(约691~793),也称寒山子,乃唐代首都长 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 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 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 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 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 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 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 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 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寒山作为中国唐代少有的几位白话诗人之一,二十 世纪以来一直受到日本学者的推崇。自1905年(明治三 十八年)起,寒山诗就在日本一版再版,并且有十多位 学者对其诗作了大量研究、注释及翻译工作。日本著名 小说家森鸥外(1862—1922年)曾根据寒山诗集前闾 丘胤的序言,写了名为《寒山拾得》的一篇小说,不少 评论家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之一。 寒山诗在二十世纪受到了中国及西方众多读者、研 究者的关注。随着二十一世纪全球化脚步的逼近,文学 及文化的全球化也成为一个重要话题,中国文学史上那 些如寒山一样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接纳的诗 人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
寒山和拾得的故事
寒山和拾得的故事寒山,原名杨雄,是唐代著名的禅宗高僧。
他出生于江西省,少年时便对佛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来隐居在寒山寺,修行苦行,成为一代宗师。
而拾得,则是一位贩夫走卒,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物。
他们之间的故事,成为了佛教禅宗中的经典之一。
寒山和拾得的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中的一段对话。
有一天,寒山在山中散步,遇到了拾得,他问拾得,“你从哪里来?”拾得回答说,“我来自南方。
”寒山又问,“你要到哪里去?”拾得答道,“我要到北方去。
”寒山接着问,“你为什么要到北方去?”拾得回答说,“因为南方水土不好,不适合居住。
”寒山听后笑了笑,说道,“南方的水土再好,也比不上北方的水土。
”这段简短的对话,道出了寒山和拾得各自的心境和修行观念。
寒山和拾得的对话,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在世,不必执着于一种固有的观念,而应该随缘顺境。
寒山的笑容,是对拾得心灵的一种启迪,也是对世间万物的一种领悟。
他告诉拾得,南方的水土再好,也比不上北方的水土,这句话并非单纯地指南方和北方的地理环境,而是寓意着人生的修行之道。
寒山告诉拾得,不要执着于眼前的困境和不如意,而应该超脱世俗的束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顺应心灵的本性。
寒山和拾得的故事,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气馁,而应该像寒山一样,笑对困境,超脱世俗的束缚,顺应自然的规律。
我们也要像拾得一样,不要执着于眼前的困境,而应该超脱世俗的束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顺应心灵的本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坦然,更加从容。
寒山和拾得的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受到各种诱惑和困扰,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迷失自我,而应该像寒山一样,超脱世俗的束缚,顺应自然的规律。
我们也要像拾得一样,不要执着于眼前的困境,而应该超脱世俗的束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顺应心灵的本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走得更加从容,更加坦然。
寒山拾得故事
寒山拾得故事在寒山之上,有一个年迈的僧人,他的名字叫做寒山。
寒山虽然年老,但却身体健壮,精神矍铄。
他每天都在山间行走,寻找着那些被人遗弃的东西。
有时,他会在崖边捡到一块破碎的陶罐,有时,他会在溪水旁捡到一只残缺的瓷碗。
这些被人丢弃的东西,寒山都会拾起来,修补好,然后放在自己的小屋里。
有一天,寒山在山间漫步时,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
这只小鸟的一只翅膀受了伤,无法飞翔。
寒山心怀慈悲,将小鸟带回了自己的小屋。
他为小鸟包扎伤口,给它喂食喝水,悉心照料。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小鸟的伤势渐渐好转,它也开始能够在小屋里跳跃飞舞了。
寒山对小鸟的关爱并没有停止,他每天都会为小鸟准备食物,给它擦拭羽毛,陪伴它玩耍。
小鸟也对寒山充满了感激和依恋,它每天都会在寒山的肩膀上唱歌,仿佛在向寒山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有一天,一位行人路过寒山的小屋,看到了寒山和小鸟之间的感人一幕,便对寒山说,“老僧,你何必为一只小鸟如此费心呢?它只是一只普通的鸟而已。
”寒山微笑着回答,“这只小鸟虽然普通,但它也有生命,也有情感。
我只是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它重新获得自由和快乐。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寒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拾荒者,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爱的关怀。
无论是被丢弃的陶罐瓷碗,还是受伤的小鸟,寒山都用他的爱心和耐心,给予它们新的生命和希望。
这些看似平凡的事情,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寒山拾得的不仅是一些被人遗弃的物品,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爱的体验。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爱的关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传递,就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寒山一样,用爱和关怀,温暖身边的每一个生命,让世界充满爱和温馨。
唐朝寒山简介
唐朝寒山简介
寒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寒山寺,始建于南朝,为江南四大名刹之一。
寒山寺不仅是吴地的佛教中心,而且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寒山寺是一座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刹,自其创建以来,屡毁屡建,目前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寒山与拾得的墓等。
寺内有一株“古藤”,是全国罕见的古树名木。
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的“寒山寺”三个字。
公元758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张继和他的同窗好友刘长卿到苏州游玩时,写下了《枫桥夜泊》诗。
这首诗描述了当时苏州的夜景和作者在枫桥夜泊时所见之景。
此诗不久即被张继和刘长卿推荐给当时的朝廷高官——苏州刺史张说。
张说一见这首诗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要把这首诗刻在自己的府衙内壁上。
张继和刘长卿听说张说要刻《枫桥夜泊》诗在自己府上的壁上,便想办法弄到了这首诗。
—— 1 —1 —。
寒山的故事
寒山的故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寒山的简介
2.寒山的故事内容
3.寒山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正文
寒山,是一位在我国民间传说中具有神秘色彩的高僧,他的形象和故事广泛流传于我国的佛教文化中。
寒山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则,要数他与拾得的那段富有哲理的对话。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天,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段对话,寒山以八种世间的烦恼提问,拾得则以平和宽容的心态一一解答,让人深感敬意。
寒山的这个故事,对我们有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学会忍耐和宽容。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和困难,如果因为这些就烦恼不已,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痛苦。
其次,我们要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最后,我们要学会坚持。
寒山的故事中,拾得说的“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就是一种坚持的态度,只有坚持下去,我们才能看到最后的结果。
总的来说,寒山的这个故事,是一则充满哲理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如何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世间的烦恼,如何以坚持的态度去追求我们的目标。
第1页共1页。
寒山拾得的传说及寒山寺听钟声
寒山拾得的传说及寒山寺听钟声寒山拾得的传说:1. 传说中的寒山:寒山(公元780年-约850年),俗姓张名衡,是唐代著名的宗教人士和文化名人。
他出生在今天的陕西省寒山县,因此被称为寒山。
据说他早年曾经是个富有的商人,但突然间放弃了一切物质财富,追寻心灵的真实。
他在四川峨眉山附近的一座寺庙修行了几十年,并自号"冷漠的寒山"。
2. 寒山的行迹:据史书记载,寒山深山修行的事迹一直都很神秘,多是以传述为主。
据说他行踪不定,但在他逝世之前,留下了不少极具禅意的诗文,以及道教、佛教思想的传世之作。
3. 寒山的禅宗思想:寒山是中国教派文化中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学说被后来称为"寒山派"。
他主张"方直"和"放逐"两个基本观念。
"方直"强调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入反省和直面,而"放逐"则强调舍弃世俗的欲望,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4. 寒山的故事传说:寒山出家后曾任开元寺寺主,并以自己的智慧和谦逊深得僧众的敬重。
据说在他进入寒山寺修行时,已经有一千人众。
而当他去世时,只剩下五个人,其中一个人成为他的传人,继承了他的思想。
寒山生前的事迹已经成为后来禅宗宗派的重要文化遗产。
寒山寺听钟声:1. 寒山寺的历史:寒山寺建于唐代,位于四川省峨眉山风景区的寒山村,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
寒山寺以其千年古刹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朝圣者前来参观。
2. 寒山寺的钟声:寒山寺的钟声是该寺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寺庙独特的声音特征。
据说寒山寺的钟声久闻不衰,有着超越时空的神秘力量,而寒山的传说更是和这钟声息息相关。
3. 听钟声的修行:寒山寺的信徒和朝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仪式,那就是定期去寺庙听钟声。
因为钟声被认为是佛教修行者心灵的安抚和净化,能够使人心无杂念,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舒适。
4. 钟声的神话传说:关于寒山寺钟声的神话传说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一则是关于寒山的心的故事。
寒山相关记载
寒山相关记载主题词:寒山最后修改时间:2012年10月17日参考文献:1、《仙传拾遗》唐末天台道士杜光庭(350-933)寒山子[太平广记卷五十五著录。
三洞群仙录卷二][「寒●贫道」条系删节,引据「广记」,而不记出处。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
大历中,隐居天台〔山〕翠屏〔岩〕(山)[「山」「岩」据孙校钞宋本广记补正。
],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
好为诗,每为诗,每得一篇一句,●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
桐●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
十余年,忽不复见。
咸通十二年,毘陵道士李褐,性褊急,好凌侮〔于〕人[「于」据孙校补。
]。
忽有贫士诣褐乞食,褐不之与,加以叱责,贫者唯唯而去。
数日,有〔骑〕白马从白衣者〔六〕(云)七人诣褐[「骑」以意补,「六」据孙校正。
],褐礼接之,因问褐曰:「颇相记乎」?褐视其状貌,乃前之贫士也,逡巡欲谢之,●未发言。
忽语褐曰:「子修道未知其门,而好凌人侮俗,何道可冀?子颇知有寒山子耶」?答曰:「知」。
曰:「即吾是矣。
吾始谓汝可教,今不可也。
修生之道,除嗜去欲,啬神抱和,所以无累也。
内抑其心,外检其身,所以无过也。
先人后己,知柔守谦,所以安身也。
善推于人,不善归诸身,所以积德也。
功不在大,立之无怠;过不在大,去而不贰,所以积功也。
然后内行充而外丹至,可以冀道于髣●耳。
子之三毒未剪,以冠簪为饰,可谓虎豹之●,而犬豕之质也」。
出门乘马而去,竟不复见。
2、《太平广记》(977~978)《太平广记》记载:“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
其山亦名雪岩,因自号寒山子。
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
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
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
序而集之,分为三卷。
(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
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
寒山的故事
寒山的故事寒山是一个小村庄的名字,位于风景如画的山脚下,四周被青山环绕,村民们过着宁静而平和的生活。
然而,这个安逸的村庄却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在寒山的深处,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名叫“寒山寺”。
相传,这座庙宇由几位智者共同建造,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据说,当年的智者们为了平息村庄里的纷争和争斗,决定修建一座庙宇,以期能够让村民们远离争吵,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寒山寺的建筑独具特色,庄严而宏伟。
庙内供奉着一尊古老的佛像,村民们每天都会前来烧香祈福。
佛像的传说更是引人入胜,相传它是由一位慈悲的高僧亲手雕刻而成。
这尊佛像散发着一种神秘的力量,据说能够招福祈愿,保佑村民们平安吉祥。
然而,寒山寺的故事并不仅限于这些传说。
寺庙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相传,在庙宇建成之初,一位名叫冰儿的女子来到了寒山寺。
她是村庄里的一位美丽聪慧的女孩,她渴望和平与幸福。
冰儿在寺庙里度过了她青春的岁月,她每天都前来供奉佛像,默默地祈祷着。
她的美丽和善良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但她却只对一位年轻的修士心生情愫。
他们彼此默默地关注着对方,然而,修士却不能放下他对佛教的执著追求。
他知道自己不能给予冰儿一个幸福的未来。
尽管如此,冰儿和修士依然保持着深深的默契和互相的默默祝福。
他们之间的感情纯洁而无私,仿佛是一种超越尘世的力量。
他们用自己的默契和默默的爱,温暖了整个村庄,使人们感受到了爱与希望的力量。
寒山的故事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一段纯洁而无私的爱情,在这个寒山寺里,爱与和平存在于每一个村民的心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是一种超越时空和物质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可以传承下去。
寒山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它让我明白了爱的真谛。
我们应该学习冰儿和修士的坚持和无私,用爱去改变自己,去改变世界。
无论是在寒山的庙宇里,还是在繁忙的都市里,爱与和平是我们永远不应放弃的信念。
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个动人的故事,让爱与和平永远存在。
总而言之,寒山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爱和和平的力量。
寒山、拾得简介
寒山、拾得简介寒山、拾得中文名称: 寒山、拾得性别: 男朝代: 唐国别: 中国出处: 中国历代名僧生平简介佯狂诗僧寒山、拾得寒山子是继王梵志之后的唐代又一神秘诗僧。
其生平事迹,未见正式记载。
宋初李昉编纂的《太平广记》摘录了《仙传拾遗》中的一段记载:“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
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雪岩,因自号寒山子。
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
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
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
桐柏征君(按即桐柏宫道士)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
十余年忽不复见……”这是有关寒山子事迹的最早记载。
很可惜,徐灵府收集并作序的寒山子诗集早已失传。
现在流传的《寒山子诗集》,由托名初唐台州刺史闾丘胤的人作序,序言说寒山子和拾得是国清寺僧厨的苦行僧,面貌枯瘁,以桦木为冠,穿一双大木屐,说话疯疯癫癫,但寻思其意,又都合于佛理。
时闾丘胤出任台州刺史,临行前突患头疾,多方医治,仍未见效。
后遇来自国清寺的封干禅师,以净水治好其病。
闾丘胤问其此行吉凶,又问他当访何贤人?封于答以当访文殊。
又说此人在国清寺僧厨当火夫。
闾丘胤到国清寺见寒山、拾得正在烧火,满地都是老虎脚印。
闾丘胤上前施礼。
二人连声吆喝,哈哈大笑道:丰干饶舌,丰干饶舌。
你们不识弥陀(指丰干禅师),为何却来拜我。
说罢,两人便携手走出寺门,奔归寒岩。
闾丘胤回郡城后,做了两套衣服,备好香药等礼物,派人送去。
使者至寺,得知两人一去未返。
再到山上,遇到寒山子,寒山子连呼:“贼!贼!边说边退入山洞,山洞也随之自动闭合。
从此寒山、拾得再没出来。
闾丘胤吩咐寺僧搜寻他俩的遗迹,在竹木石壁等处得寒山诗300余首,又在土地堂墙壁上发现拾得写的偈语数十首。
此序将丰干、寒山、拾得说成是弥陀、文殊、普贤的化身,自然不足信。
但说寒山、拾得在国清寺烧火打杂,写了许多诗、偈,平日举止有些疯疯癫癫,却是可信的。
关于寒山、拾得的传说虽然带有很浓厚的神秘色彩,但他们的诗、偈却写得实在。
寒山拾得的故事
寒山拾得的故事寒山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山峦叠嶂,松柏苍翠,清泉潺潺,仿佛置身仙境。
在这里,有一个传说,说寒山上住着一个神秘的老人,他名叫寒山拾得。
据说他曾经历了许多奇遇,拾得了许多珍贵的宝物,而这些宝物背后都隐藏着令人动容的故事。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来到寒山,听闻寒山拾得的传说,便决定前去一探究竟。
他沿着山路一路向上,风景美丽,但路途艰辛。
终于,他来到了寒山拾得的居所,见到了这位神秘的老人。
寒山拾得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他微笑着邀请年轻人进屋坐下,开始讲起了他拾得的故事。
第一件宝物,是一块晶莹剔透的玉佩。
寒山拾得说,这块玉佩是他在山间偶然发现的,它曾经属于一个古老的王族,因为战乱失散,后来被埋在山间。
他说,这块玉佩见证了一个王族的兴衰,它蕴含着无数的故事和传奇。
第二件宝物,是一本古籍。
寒山拾得说,这本古籍是他在古墓中发现的,上面记载着一段古老的爱情故事。
他说,这本古籍见证了一对相爱的情侣,他们经历了生死离别,最终化作了永恒的传说。
第三件宝物,是一枚铁剑。
寒山拾得说,这把铁剑是他在山洞中拾得的,它曾经属于一位武林高手,后来被遗忘在山间。
他说,这把铁剑见证了一个武林传奇,它承载着无数的战斗和荣耀。
年轻人听完寒山拾得的故事,感慨万分。
他明白,每一件宝物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才是最珍贵的。
他向寒山拾得表示感谢,然后离开了寒山。
回到城市,年轻人打开电脑,开始写下了寒山拾得的故事。
他希望能够将这些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位神秘的老人和他拾得的宝物。
他相信,这些故事一定能够感动更多的人,让他们明白,每一件宝物都有它独特的价值,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珍藏。
寒山拾得的故事,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它们记录着岁月的沧桑,见证着人生的起伏。
每一件宝物都有它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的价值。
让我们珍惜每一个宝物,传承每一个故事,让它们永远流传下去。
这就是寒山拾得的故事,一个充满温暖和感动的传奇。
寒山拾得的故事
寒山拾得的故事寒山,是一个位于东北的小村庄,它的名字源自于周围山峦的寒冷。
在这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叫做老张的老人,他是村里的长者,也是这个村庄里最受人尊敬的人之一。
老张年轻时是一个勇敢的猎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转为了一个收集故事的人,他喜欢在山间采集一些别人遗忘的故事,然后整理成册,保存在自己的小屋里。
有一天,老张听说了一个关于寒山的传说,传说中寒山的深处隐藏着一个神秘的宝藏,而要找到这个宝藏,必须经过重重考验。
老张决定前往寒山,寻找这个传说中的宝藏,并将这段故事记录下来。
老张踏上了寒山的征程,他沿着山间小道,穿过茂密的树林,走过崎岖的山路,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宝藏所在地。
这里是一座古老的庙宇,庙宇的门口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寒山宝藏”四个大字。
老张打开了庙门,走进了庙宇内部。
在庙宇的中央,有一座古老的石碑,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老张费尽了心思,终于将这些文字翻译了出来。
原来,这些文字是一段关于寒山宝藏的传说,传说中宝藏的位置并不在这里,而是在寒山的另一个地方。
而要找到宝藏,必须先经历三个考验,勇气、智慧和善良。
老张决定接受这三个考验,他首先来到了寒山的深处,那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据说有着凶猛的野兽。
老张毫不畏惧,他凭借着多年的猎人经验,成功地避开了野兽的袭击,完成了第一个考验。
接着,老张来到了一个古老的寺庙,寺庙内有一位智慧老和尚,他向老张提出了一道难题。
老张仔细思考,终于给出了答案,成功地通过了第二个考验。
最后,老张来到了一个贫困的村庄,那里的人们生活困苦,老张决定帮助他们,他用自己的一部分财产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他成功地通过了第三个考验。
完成了这三个考验后,老张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宝藏,宝藏里面装满了珍贵的宝石和黄金。
老张没有私吞这些宝藏,而是将宝藏捐献给了寒山的村庄,帮助了更多的人。
老张回到了自己的小屋,将这段故事记录了下来,成为了他收集的故事中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被传颂开来,成为了寒山的一个传说,而老张也因为他的善良和智慧,成为了寒山村庄里更加受人尊敬的人。
寒山拾得故事
寒山拾得故事寒山,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境内,是一座以寺庙闻名的山。
传说寒山山下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名为“拾得庵”,相传寺庙的名字源自一位叫拾得的和尚。
据说,拾得是一个行踪不定的和尚,他常常在山间行走,拾取一些杂物,故得了这个名字。
据传说,拾得和尚年轻时曾是一个贪图享乐的富家子弟,他酷爱音乐、舞蹈和美食,整日里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然而,命运多舛,他家族的产业突遭变故,一夜之间,他从一个富有的家庭成员沦落为无依无靠的乞丐。
在无依无靠的日子里,拾得开始反思人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他开始四处游学,学习佛法,最终在寒山山下建立了一座小庙,名为“拾得庵”。
他在这里苦修多年,最终成为一位得道高僧。
据说,他的颂赞和佛法讲解吸引了许多信徒前来求法问禅。
在拾得庵的建立之初,拾得和尚并没有留下太多的文字记录,他更倾向于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播佛法。
然而,后来一位弟子在整理拾得和尚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些记录拾得和尚生平的文字。
这些文字记录了他在寒山山下的修行生活,也记录了他与信徒们的交流和教诲。
据这些文字记载,拾得和尚曾说,“人生如梦,财富与名利不过是过眼云烟,唯有修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信徒们,不要贪图享乐,不要被名利所困扰,要修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拾得和尚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一部富有感悟的佛学故事。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拾得和尚的故事给人们以启示,让人们明白财富与名利并非人生的全部,内心的修行才是最重要的。
寒山拾得故事,不仅仅是一则传说,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可以从拾得和尚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摆脱物欲的困扰,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修行不一定要到寒山山下,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去体悟,用行动去实践。
拾得和尚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
愿我们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愿我们都能像拾得和尚一样,不被名利所困扰,修行自己的内心,追求真正的解脱。
寒山再考
寒山再考寒山是我国唐代著名诗僧,《全唐诗》共收其诗300余首,列释家之先。
据《寒山子诗集序》及有关史料介绍:唐贞观年间,有个游民到浙江天台唐兴县西七十里的寒山岩洞中隐居,因其姓氏不详,当地人借山名“寒山”称之,亦称“寒山子”;又因其“状如贫子,形貌枯悴”,“桦皮为冠,布裘破敝,木屐履地”,时而望空独笑,时而徐步谩骂,叫噪凌人,貌似疯癫,故时人又称之为“贫人”或“疯狂之士”。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史料能够准确地说出寒山的出生年月和圆寂时间。
但是,从寒山的《出生三十年》这首诗中,我们对诗人的前半生可略知一二。
出生三十年,尝游千万里。
行江青草舍,入塞红尘起。
炼药空求仙,读书兼咏史。
今日归寒山。
枕流兼洗耳。
这是寒山自述生世之诗,从中可见诗人在三十岁之前,已经云游万里,行走江淮,到过塞北,炼丹求仙,读书咏史,到了三十岁时才归隐寒山。
另外,从寒山《一向寒山坐》中的“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一句,又可知诗人在寒山至少隐居三十年。
其间,塞山又遁迹天台国清寺,并与寺中拾得(传说国清寺丰干禅师于路旁拾来一弃儿,留在寺中为僧,故名“拾得”)为同参道友,情谊真挚,“在国清寺库院走使,厨中着火”(《寒山子诗集序》)。
于是,诗人常往来于国清寺与寒山之间。
上述两首诗表明,诗人寒山至少活到六十多岁。
寒山阅历丰富,学识渊博,且出口成章,一挥而就。
其诗多歌咏山林隐逸之兴,写景抒怀,讥讽时弊,阐发佛理,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初社会面貌。
语言通俗、生动、质朴,晓畅自然,如同口语。
寒山的诗多有禅意,宣传佛理禅趣,劝恶从善。
在佛门中,寒山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拾得被视为普贤菩萨的化身。
清代雍正皇帝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清]翟灏《通俗编》)。
寒山性格孤僻,举止怪诞,或游戏于山林之间,或长廊唱咏,或与牧童歌笑,每有所得,辄题于树间石上,或村野人家墙壁上,后人集之成卷。
最早收集整理寒山寺的是寒山同时代的台州刺史闾邱胤。
唐代寒山进了美国大学教科书
唐代寒山进了美国大学教科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寒山是唐代的一个无名者,可是在今天的美国、欧洲地区,寒山和李白杜甫一样出名,甚至进了大学教科书。
请看三位教授、作家眼里的寒山——唐代寒山进了美国大学教科书关于寒山与冷山大约是在2004年的时候,国内有一部很出名的好莱坞大片叫《冷山》,这个片子就是根据美国弗雷泽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小说写于1997年,出版的当年就成为十大畅销书之一,被认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与《飘》并称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双璧”。
2003年12月由著名导演明格拉执导,好莱坞当红影星妮可和齐薇格主演的同名影片公映,齐薇格更是凭借此片获得了第76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影片和小说分别在2004年4月、5月被引进到国内,受到了国内观众的欢迎。
唯一遗憾的是片名和书名被翻译成了《冷山》,我想更恰当的翻译应当是《寒山》。
因为在弗雷泽的小说扉页上明显地引用了寒山的诗歌:“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显然是受到了寒山及其诗的影响。
关于寒山与寒山寺张继的《枫桥夜泊》几乎家喻户晓,寒山寺因为这首诗而闻名海内外。
以至于今天说到寒山,不少人第一反应都会想到寒山寺,以为寒山寺就是为了纪念寒山的,或者寒山就是曾在寒山寺出家。
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源于明清之际的传说。
今天如果大家去寒山寺,它的内庭左侧有一块明代崇祯年间石刻,上面有四字“寒拾遗迹”,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背后东墙有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画的寒山拾得像的石刻,寺院里面有很多的石碑刻都是寒山诗,还有寒拾殿等等,这一切就让你觉得寒山寺跟寒山之间是有着非常密切关系。
而实际上寒山寺与寒山本人是没有联系的。
首先,在唐代,那里叫妙利普明塔院,塔院就是墓塔,而墓塔是用来存放高僧尸骨的地方,那根本就不可能有钟声从这里传到张继的耳中。
其次,“寒山”这个词在唐诗里面有很多,基本上都是秋冬之山的意思。
最后,张继写这个诗的时候,远在寒山之前,他根本不可能知道寒山。
寒山的三种精神今天我们在这里讲,再讲寒山和和合文化的时候,有什么意义?这可以从寒山的精神来讲,我认为寒山的精神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是追求人心的宁静,或者说是精神的超越,他讲“一住寒山万事休”,寒山在现实生活当中是非常痛苦,非常矛盾的,也非常失败、落魄,所以最后选择的隐逸,在寒石山氛围当中他找到内心的宁静,实现了精神的一种超脱,所以他在那里自得其乐,虽然生活很苦,这是第一个。
寒山隐居地,拨开迷雾觅真迹
寒山隐居地,拨开迷雾觅真迹(请参照上篇:怎因叶氏“不可考”,便疑寒山居苏州)叶昌识等人此“不可考也”、“不合”、“传疑”之语,皆因惑“见于闾丘《诗集传》及宋沙门志南《三隐集记》(所载),其人当在贞观初,安得元和时尚住世?亦未闻先担笠至吴也。
然《太平广记》引《仙传拾遗》,又谓其大历中隐天台翠屏山。
传闻异词,灵踪倘葛,不可得详。
”〔17〕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此“不可考也”、“不合”、“传疑”之语,是因诸人皆以闾丘序为信史而徐灵府序又与此相抵牾所致。
寒山隐居于天台寒岩,不但有史料记载、有寒山拾得诗作内证(查《寒山子诗集》中有天台、寒山(道)、重岩、寒岩及物象、(寒岩)岩前及岩下、岩、绿岩、岩岫、东岩、中岩等词句的诗共计73首之多),尚有故事传说予以佐证,此不待赘言。
天台方面于寒山隐居时间之记载,不像邢州、苏州两地的记载那么清晰及一致。
虽有多则记载,或语焉不详,或相互抵牾,在此做一探讨。
据邢州、苏州的记载可知,寒山拾得于元和中(或宪宗时)离开家乡至苏州后,不久即前往天台隐居。
而天台处及其他记载大略有以下几条:一是因“闾丘序记三人不言年代使人闷焉”,有《天台山国清禅寺三隐集记》曰:“丰干禅师.唐贞观初(627—649),居天台国清寺”、《嘉定赤城志》记载有“正观中闾邱守尝问丰干天台有何贤圣”句,以寒山拾得“独与师(丰干)相亲”,而推测寒山拾得亦为贞观时人。
此外尚有南宋本觉《历代释氏通鉴》曰:正观十七年(643),宋释志磬《佛祖统纪》、元释熙仲《释氏资鉴》曰:正观七年(633)、《天台山方外志》《灵异考》寒山拾得条,亦认为寒山与丰干为贞观时人。
是为贞观初、贞观中、贞观七年、贞观十七年四种说法。
二是《天台县志》记载的寒山“唐大历年间(776-779,一说贞观年间),隐居县西70里的寒石山,”〔22〕是为大历末隐居,此为第五种与第六种说法。
三是《国清寺志》记载:寒山大士:“他生活在公元约七三四至八七一年之间,其中在天台生活了七十多年。
寒山拾得的六则传说故事
寒山拾得的六则传说故事传说三则:这草屋里的人,他不是本地的乡民,谁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正如他以后悄悄地走了一样。
没有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几年前,他是从一座荒寒之山里走出来的,乡民都叫他寒山了。
寒山长得高大结实,看上去是一个身手敏捷的人,有的人还说,看见他刚来的时候,身上还佩有一把长穗剑。
他为人慷慨,心底善良,他选中一个浅池边,还有一株老槐树的地方,搭了二间小茅舍,开始替四方乡民杀猪宰羊,默默地过着日子。
没几天就要过年了,寒山正在磨一把一尺三寸长的柳叶形利刃,明天一早,去星桥镇,有三户人家的猪要等着他去屠宰。
寒山见母女俩一身雪花、瑟瑟发抖,好不怜悯。
于是忙让她们进屋,又点灶烧水,满满地煮了一锅米粥。
张氏千恩万谢,唤女儿一起吃了。
寒山知晓原故后,又问张氏:“阿婆打算往哪里去?”“阿妹姑姑已经亡故,我们再无亲戚。
合该命苦,只得返还乡里。
”张氏说着,撩起衣襟拭泪。
寒山素有侠义之心,暗暗思忖:她们老妇少女,无缚鸡之力,若是回到乡里,不是明摆着要遭那恶少欺凌。
于是开口道:“我是外乡人,孑然一身,阿婆如不嫌弃这茅草小屋,就在这儿住下,权当寒山是你的儿子,可好?”张氏见寒山情真意切,是个正正派派的老实人,不由得拉住寒山的手,高兴得老泪纵横,忙唤来阿妹:“快叫哥哥。
”阿妹年方十六,天生丽质,真是水做的一般,楚楚动人,只是平日里听说十个屠夫九个凶,心中忐忑不安,听母亲催她,沉着头低低叫了一声:“哥哥。
”天亮后,阿妹看到这屋后有一分浅池,冰凉的水面上残留着腐萎的水草。
草屋的河湾对岸耸立着的山影,虽是寒冬,却是色彩缤纷,山边栽满了枫树,叶子有的还残留着绿色,更多是都红透了。
阿妹更欢喜看河面平静时山的倒影。
张氏带着阿妹住下了,包揽烧水煮饭、缝补浆洗一应家务活,把个先是乱糟糟的草屋收拾得干干净净。
母女俩又在屋前的荒地上拾掇出几垅菜畦,顺着土墙根到池边,扎上一圈篱笆,正好养些鸡鸭。
寒山照旧奔走四方,替乡民杀猪宰羊,如今回到茅屋,热汤热菜热饭,真正像了个家。
“和合二仙”:寒山和拾得的故事
“和合二仙”:寒山和拾得的故事寒山和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其传说由来已久,在清代时,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圣、合圣。
在我国民间称为“和合二仙”,是相亲相爱、情深义重的象征。
在民间,他们多以童子面目出现,表示祥和、圆满的意思。
寒山,又叫寒山子、贫子。
相传在唐代时,寒山放弃读书,独自一人跑到浙江天台翠屏山隐居起来,当时住在天台山的一所寒岩里,自号为“寒山子”。
有一天他离开寒岩到国清寺去,走在山中的半路上,忽然听到有婴儿的啼哭声,于是他急忙闻声寻去,只见在路旁的乱草丛中,有一个被人遗弃的婴儿,当时寒山便将他抱在怀中。
说来也怪,这个婴儿见风就长,寒山一条岭还没有走完,婴儿已经长成了小孩。
寒山问他为何被遗弃在路旁?小孩说我在等候一位诗仙。
寒山问他的名字,他说自己没有名字。
寒山因其拾自路旁,就给他取名为“拾得”。
以后,这条小岭也因此叫做“拾得岭”。
寒山和拾得一起来到国清寺,只见古刹幽静,佛像庄严,香客如云,一派鼎盛兴旺之象,就舍不得离去,要求方丈让他们留在寺里烧火做饭。
寒山与拾得在寺中形影不离,情同手足,成了莫逆之交。
某一年,有位越州的汪氏,由女儿芙蓉陪同一起来寺进香。
不料汪氏进香完毕,突生一病,临命终前她指派芙蓉,请来了寒山和拾得两个人,汪氏对他们说:“眼看我的病已难愈,我把芙蓉托付给你们两位,望你们今后能以手足相待,最好能与你们中的一个结为夫妻……”说罢,她就离开了人世。
从此以后,他们两人对待芙蓉更是情同手足,拾得与芙蓉的年龄相仿,后来就渐生爱慕之情,而有的人见寒山年长无妻,却希望寒山与芙蓉结成夫妻。
一天清早,寒山出外砍柴回来,看见芙蓉的房里灯还亮着,感到有些奇怪,他走近窗边一听,原来芙蓉在房间里伤心地哭涕,拾得正在旁边劝说。
寒山正准备进去问个究竟,只听得拾得对芙蓉说:“芙蓉,不要哭了,我们暗暗相好,寒山并不知道,他如果知道了,一定会成全我们的。
我和你虽然不能结为夫妻,但你永远是我的好妹妹……”寒山一听,才知道拾得与芙蓉早就相爱了,他当即打定主意,离寺远走,以成全他们两人的大事。
寒山别业、寒山与寒山寺
寒山别业、寒山与寒山寺寒山别业、寒山与寒山寺寒山寺自张继的一首《夜泊枫桥》名扬天下,寺庙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渐渐被人淡忘。
寒山寺在阊门外直去三公里多,是一处水路交会的平阔地带,交通便利,自古以来游玩和烧香礼佛的人络绎不绝。
自寒山寺继续西行五公里左右的西郊,有一山名曰“寒山”,夹在天平山、支硎山之间,因历史上寒山别业的大名,也是苏州一处文化的高地。
一般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寒山寺得名于高僧寒山子,至今关于寒山、拾得和合二仙的传说广为流传,在日本也流传甚广,寒山寺已是和合文化的祖庭。
高僧寒山与寒山寺的关系已属常识。
而偏偏西去不远又有一“寒山”,明代高人赵宧光的寒山别业虽已损毁不见踪影,遗留至今的寒山摩崖石刻,让西郊的寒山成为明清以来文人雅集的场所。
这一处的寒山也颇有声名。
寒山寺与寒山相隔不远,名气都大,就容易造成误会。
特别对于外来人,以为寒山寺与西郊的寒山有关系,至少名字的源出是有关系的。
我初到苏州,就常疑惑于这一问题。
寒山寺离得近,常去走走。
站在枫桥、铁铃关高处四顾,新旧运河河道汇合此处,周边都是平地。
我以为历史上的寒山别墅,与这里有关,却又与历史资料的信息不似。
实际上,寒山寺与高僧寒山相关,而与寒山别业所在的寒山没关。
此寒山实为一山,彼寒山是为一人。
今日寒山寺声名日隆,称为山的寒山渐被人淡忘,估计是因为此山已不在任何一个名胜景区的范围,正好在天平山的管理范围外,离龙池、华山也有点距离,属于林场的辖地。
我遇到寒山是意外惊喜,我喜欢无人管理的野地野山,自然状态是大美。
喜欢朱光潜关于美学的一句话:“用颜色来描绘,用金石丝竹来比拟,任何美术家也是作贱天籁,糟蹋自然”。
在自然美的面前,任何人为都是画蛇添足。
寒山的意外美还在于自明代赵宧光以来,明清留下的摩崖石刻如今还散落在这野山。
寒山的花岗岩山体,很多或自然或人工稍加整饬的平整立面,适合勒石。
寒山自赵宧光后,渐渐形成寒山摩崖石刻一景。
寒山摩崖石刻留存至今被人发现的仅有不到二十处,有几处在法螺寺内,大部分散在寺庙外的山上,有些显眼,有些掩在树丛中,寒山的显名是因赵宧光买此山葬父,并在此建寒山别业守孝也隐居。
时人见寒山背景
时人见寒山背景
【实用版】
目录
1.寒山的背景介绍
2.寒山的文学成就
3.寒山的影响与评价
正文
寒山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寒山,本名张志和,字子同,号寒山,唐代苏州人。
他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年轻时曾为僧,后来还俗,长期隐居于寒岩,因此被称为“寒山”。
寒山的诗歌以写景抒怀为主,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极富感染力。
寒山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的主题包括山水、田园、人生等。
寒山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但是他的诗歌中却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深受后人的喜爱。
寒山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被誉为“寒山体”,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寒山的诗歌风格独特,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这些都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寒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深远,他的诗歌被誉为“寒山体”,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
寒山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简洁明了,但是却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深受后人的喜爱。
同时,寒山的诗歌中也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这些都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寒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寒山的故事
寒山的故事【最新版3篇】目录(篇1)1.寒山的简介2.寒山的故事3.寒山的影响正文(篇1)寒山,又称寒岩,是我国唐代著名的高僧,他是中国佛教禅宗五祖弘忍的法嗣,被誉为“禅宗七祖”。
寒山因其奇特的行径和卓越的禅学思想,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广为流传。
寒山的故事,与他的生平一样,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
据传,寒山原本是名门望族的公子,却因为一次意外的机缘,投身禅门。
他曾在五祖弘忍的门下修行,后隐居于寒岩,因此得名“寒山”。
他以山野为家,过着简朴的生活,却因其深邃的禅学思想和独特的行径,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
寒山的影响深远。
他的禅学思想,尤其是他倡导的“平常心是道”的观念,对后世禅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哲理,被誉为“寒山诗”,影响了一大批文人墨客。
他的行径,尤其是他那种离世独立的生活方式,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寒山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故事,既是他个人的传奇,也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展史。
目录(篇2)1.寒山的简介和背景2.寒山的故事内容3.寒山的故事寓意和启示4.寒山的故事对我们的影响和价值正文(篇2)寒山,位于我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山。
寒山,原名韩山,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赋得寒山寺送别》而得名。
寒山被誉为“江南第一山”,是江南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
在这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即寒山的故事。
寒山的故事源于唐代的一个传说。
相传,唐代有一位名叫崔湜的高僧,在寒山寺修行。
他勤奋好学,深受寺内僧众的尊敬。
某天,崔湜在寒山寺内听到一阵悠扬的钟声,他顿时感到心灵受到了震撼。
这时,他看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和尚,正是这位和尚用一把破旧的木槌敲响了那口巨钟。
崔湜被这位和尚的精神所感动,便决定跟随他一起修行。
这位衣衫褴褛的和尚就是寒山,他是唐代著名的高僧。
寒山出身贫寒,自幼便在寒山寺出家为僧。
他勤奋刻苦,不仅精通佛学,还擅长诗词歌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山相关记载主题词:寒山最后修改时间:2012年10月17日参考文献:1、《仙传拾遗》唐末天台道士杜光庭(350-933)寒山子[太平广记卷五十五著录。
三洞群仙录卷二][「寒●贫道」条系删节,引据「广记」,而不记出处。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
大历中,隐居天台〔山〕翠屏〔岩〕(山)[「山」「岩」据孙校钞宋本广记补正。
],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
好为诗,每为诗,每得一篇一句,●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
桐●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
十余年,忽不复见。
咸通十二年,毘陵道士李褐,性褊急,好凌侮〔于〕人[「于」据孙校补。
]。
忽有贫士诣褐乞食,褐不之与,加以叱责,贫者唯唯而去。
数日,有〔骑〕白马从白衣者〔六〕(云)七人诣褐[「骑」以意补,「六」据孙校正。
],褐礼接之,因问褐曰:「颇相记乎」?褐视其状貌,乃前之贫士也,逡巡欲谢之,●未发言。
忽语褐曰:「子修道未知其门,而好凌人侮俗,何道可冀?子颇知有寒山子耶」?答曰:「知」。
曰:「即吾是矣。
吾始谓汝可教,今不可也。
修生之道,除嗜去欲,啬神抱和,所以无累也。
内抑其心,外检其身,所以无过也。
先人后己,知柔守谦,所以安身也。
善推于人,不善归诸身,所以积德也。
功不在大,立之无怠;过不在大,去而不贰,所以积功也。
然后内行充而外丹至,可以冀道于髣●耳。
子之三毒未剪,以冠簪为饰,可谓虎豹之●,而犬豕之质也」。
出门乘马而去,竟不复见。
2、《太平广记》(977~978)《太平广记》记载:“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
其山亦名雪岩,因自号寒山子。
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
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
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
序而集之,分为三卷。
(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
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
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
开始於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
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3、《宋高僧传》(919~1002)释封干师者。
本居天台山国清寺也。
剪发齐眉布裘拥质。
身量可七尺余。
人或借问。
止对曰随时二字而已更无他语。
乐独舂谷。
役同城旦。
应副斋炊。
尝乘虎直入松门。
众僧惊惧。
口唱唱道歌。
时众方皆崇重。
及终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
非恒人之常调。
士庶见之无不倾礼。
以其蹑万回师之后。
微亦相类。
风狂之相过之。
言则多中。
先是国清寺僧厨中有二苦行。
曰寒山子。
曰拾得。
多于僧厨执爨。
爨讫二人晤语。
潜听者多不体解。
亦甚颠狂纠合相亲。
盖同类相求耳。
时闾丘胤出牧丹丘。
将议巾车。
苦头疼羌甚。
医工寡效。
邂逅干造云。
某自天台来谒使君。
且告之患。
干曰。
君何虑乎。
便索净器吮水喷之。
斯须觉体中颇佳。
闾丘异之。
乃请干一言定此行之吉凶。
曰到任记谒文殊。
闾丘曰。
此菩萨何在。
曰国清寺厨执爨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问曰。
此寺曾有封干禅师。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僧道翘对曰。
封干旧院即经藏后。
今閴无人。
止有虎豹。
时来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入干房。
唯见虎迹纵横。
又问干在此有何行业。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则唱歌讽诵不辍。
如是再三叹嗟。
乃入厨见二人烧柴木有围炉之状。
闾丘拜之。
二人连声咄吒。
后执闾丘手亵之若婴孺呵呵不已。
行曰封干饶舌。
自此二人相携手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焉。
干又尝入五台巡礼。
逢一老翁。
问曰。
莫是文殊否。
翁曰。
岂可有二文殊。
干礼之未起。
恍然失之。
次有木[泳-永+貢]师者。
多游京邑市廛间。
亦类封干。
人莫轻测。
封丰二字出没不同。
韦述吏官作封疆之封。
闾丘序三贤作丰稔之丰。
未知孰是。
寒山子者。
世谓为贫子。
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
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为定止。
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
断巨竹为筒。
投藏于内。
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骂。
寺僧不耐以杖逼逐。
翻身抚掌呵呵徐退。
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屐。
或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
初闾丘入寺访问寒山。
沙门道翘对曰。
此人狂病。
本居寒岩间。
好吟词偈言语不常。
或臧或否终不可知。
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
相聚言说不可详悉。
寺僧见太守拜之。
惊曰。
大官何礼风狂夫耶。
二人连臂笑傲出寺。
闾丘复往寒岩谒问。
并送衣裳药物。
而高声倡言曰。
贼我贼退。
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
复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乃令僧道翘寻共遗物。
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余首。
今编成一集人多讽诵。
后曹山寂禅师注解。
谓之对寒山子诗。
以其本无氏族越民唯呼为寒山子。
至有庭际何所有。
白云抱幽石句。
历然雅体。
今岩下有石亭亭而立。
号幽石焉。
拾得者。
封干禅师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侧。
仍闻儿啼遂寻之见一子可数岁已来。
初谓牧牛之竖。
委问端倪云。
无舍孤弃于此。
封干携至国清寺付与典座僧。
或人来认必可还之。
后沙门灵熠摄受之令知食堂香灯。
忽于一日见其登座与像对槃而餐。
复呼憍陈如曰小果声闻。
傍若无人执筯大笑。
僧乃驱之。
灵熠咨尊宿等罢其堂任。
且令厨内涤器。
洗濯才毕澄滤食滓。
以筒盛之。
寒山来必负而去。
又护伽蓝神庙每日僧厨下食。
为乌鸟所取狼藉。
拾得以杖扑土偶三二下骂曰。
汝食不能护。
安护伽蓝乎。
是夕神附梦与阖寺僧曰。
拾得打我。
明日诸僧说梦符同。
一寺纷然始知非常人也。
时牒申州县。
郡符下云。
贤士隐遁菩萨应身。
宜用旌之。
号拾得为贤士。
又于寺庄牧牛。
歌咏呼天。
当其寺僧布萨时。
拾得驱牛至僧集堂前倚门抚掌。
大笑曰。
悠悠者聚头。
时持律首座咄曰。
风人何以喧碍说戒。
拾得曰。
我不放牛也。
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
拾得各呼亡僧法号。
牛各应声而过。
举众错愕。
咸思改往修来感菩萨垂迹度脱。
时道翘纂录寒山文句。
于寺土地神庙壁。
见拾得偈词。
附寒山集中。
系曰。
按封干先天中游遨京室。
知闾丘寒山拾得俱睿宗朝人也。
奈何宣师高僧传中闾丘武臣也。
是唐初人。
闾丘序记三人不言年代使人闷焉。
复赐绯乃文资也。
夫如是乃有二同姓名闾丘也。
又大沩祐公于宪宗朝遇寒山子指其泐潭。
仍逢拾得于国清。
知三人是唐季叶时犹存。
夫封干也天台没而京兆出。
寒拾也先天在而元和逢。
为年寿弥长耶。
为隐显不恒耶。
易象有之。
小狐汔济。
其此之谓乎。
(选自:《宋高僧传》又称大宋高僧传,凡三十卷。
宋代赞宁(919~1002)著。
本书的记载上接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下迄宋朝雍熙年间,对了解唐宋时期佛教的兴盛发展及其对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影响有重要参考价值。
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
)4、《景德传灯录》宋景德元年(1004)东吴道原撰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十七禅门达者虽不出世有名于时者一十人见录:金陵宝志禅师、婺州善慧大士、南狱慧思禅师、天台智顗禅师、泗州僧伽和尚、万回法云公、天台丰干禅师、天台寒山子、天台拾得、明州布袋和尚、诸方杂举征拈代别语。
天台丰干禅师者。
不知何许人也。
居天台山国清寺。
剪发齐眉衣布裘。
人或问佛理。
止答随时二字。
尝诵唱道歌乘虎入松门。
众僧惊畏。
本寺厨中有二苦行。
曰寒山子拾得。
二人执爨终日晤语。
潜听者都不体解。
时谓风狂子。
独与师相亲。
一日寒山问。
古镜不磨如何照烛。
师曰。
冰壶无影像猿猴探水月。
曰此是不照烛也更请师道。
师曰。
万德不将来教我道什么。
寒拾俱礼拜。
师寻独入五台山巡礼。
逢一老翁师问。
莫是文殊否。
曰岂可有二文殊。
师作礼未起忽然不见(赵州沙弥举似和尚。
赵州代礼干云。
文殊文殊)后回天台山示灭。
初闾丘公胤出牧丹丘将议巾车。
忽患头疼医莫能愈。
师造之曰。
贫道自天台来谒使君。
闾丘且告之病。
师乃索净器咒水喷之斯须立瘥。
闾丘异之。
乞一言示此去安危之兆。
师曰。
到任记谒文殊普贤。
曰此二菩萨何在。
师曰。
国清寺执爨洗器者寒山拾得是也。
闾丘拜辞。
方行寻至山寺。
问此寺有丰干禅师否。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有僧道翘对曰。
丰干旧院在经藏后今[門@具]无人矣。
寒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入师房唯见虎迹。
复问道翘。
丰干在此作何行业。
翘曰。
唯事舂谷供僧闲则讽咏。
乃入厨寻访寒拾。
如下章叙之天台寒山子者本无氏族。
始丰县西七十里有寒明二岩。
以其于寒岩中居止得名也。
容貌枯悴布襦零落。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履时来国清寺就拾得取众僧残食菜滓食之。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望空慢骂。
寺僧以杖逼逐。
翻身拊掌大笑而去。
虽出言如狂而有意趣。
一日丰干告之曰。
汝与我游五台即我同流若不与我去非我同流。
曰我不去。
丰干曰。
汝不是我同流。
寒山却问。
汝去五台作什么。
丰干曰。
我去礼文殊。
曰汝不是我同流。
暨丰干灭后。
闾丘公入山访之。
见寒拾二人围炉语笑。
闾丘不觉致拜。
二人连声咄叱。
寺僧惊愕曰。
大官何拜风狂汉耶。
寒山复执闾丘手笑而言曰。
丰干饶舌。
久而放之。
自此寒拾相携出松门更不复入寺。
闾丘又至寒岩礼谒。
送衣服药物。
二士高声喝之曰。
贼贼便缩身入岩石缝中。
唯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缝忽然而合。
闾丘哀慕令僧道翘寻其遗物。
于林间得叶上所书辞颂。
及题村墅人家屋壁。
共三百余首传布人间。
曹山本寂禅师注释谓之对寒山子诗天台拾得者不言名氏。
因丰干禅师山中经行。
至赤城道侧闻儿啼声遂寻之见一子可数岁。
初谓牧牛子。
及问之云。
孤弃于此。
丰干乃名为拾得。
携至国清寺。
付典座僧曰。
或人来认必可还之。
后沙门灵熠摄受令知食堂香灯。
忽一日辄尔登座与佛像对盘而餐。
复于憍陈如上座塑形前呼曰。
小果声闻僧驱之。
灵熠忿然告尊宿等罢其所主。
令厨内涤器。
常日斋毕澄滤食滓以筒盛之。
寒山来即负之而去。
一日扫地。
寺主问。
汝名拾得。
丰干拾得汝归。
汝毕竟姓个什么在何处住。
拾得放下扫帚叉手而立。
寺主罔测。
寒山捶胸云。
苍天苍天。
拾得却问。
汝作什么。
曰岂不见道。
东家人死西家助哀。
二人作舞哭笑而出。
有护伽蓝神庙。
每日僧厨下食为乌所有。
拾得以杖抶之曰。
汝食不能护。
安能护伽蓝乎。
此夕神附梦于合寺僧曰。
拾得打我。
诘旦诸僧说梦符同。
一寺纷然牒申州县。
郡符至云。
贤士隐遁菩萨应身宜用旌之。
号拾得为贤士(隐石而逝见寒山章)时道翘纂录寒山文句。
以拾得偈附之。
今略录数篇。
见别卷5、释普济《五灯会元》宋淳钓十二年(1252)天台丰干禅师天台山丰干禅师,因寒山问:“古镜未磨时如何照烛?”师曰:“冰壶无影像,猿猴探水月。
”曰:“此是不照烛也。
更请道看!”师曰:“万德不将来,教我道甚么?”寒山、拾得俱作礼而退。
师欲游五台,问寒山、拾得曰:“汝共我去游五台,便是我同流。
若不共我去游五台,不是我同流。
”山曰:“你去游五台作甚么?”师曰:“礼文殊。
”山曰:“你不是我同流。
”师寻独入五台,逢一老人,便问:“莫是文殊么?”曰:“岂可有二文殊!”师作礼未起,忽然不见。
﹝赵州代曰:“文殊,文殊。
.. ”﹞天台寒山天台山寒山子,因众僧炙茄次,将茄串向一僧背上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