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1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当今社会,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这样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尤其在中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因此,加强对水资源的珍视和利用已经成为人们共同的责任。
高一必修教材中便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课,本文主要从教案设计的角度,分享该课进行教学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受到污染的危害2.思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3.激发学生对保护环境、水利事业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导入:出示图片-干涸的河流,让学生就此发表感想,引起学生的思考2.学习内容: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水是易受污染的物质。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体会“一滴眼泪”和“一滴水”的关系,同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并就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提出自己的看法。
3.课堂练习:以小组形式,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如何节约水资源,并用PPT将讨论的结果呈现出来。
4.引导学生探究对策:学生在对话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行动计划,以及总结出“水资源保护的基本方案”。
同时,引导学生合作,组织水资源保护宣传活动。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以图片为引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去开展教学活动。
2.访谈式教学法。
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使学生在小组内得到认识和坦诚地交流,促进思维和思想的碰撞,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PPT展示法。
让学生在制作PPT的过程中巩固自己的知识,培养表达能力,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第四部分: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播放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媒介,使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上占有先机,加入大量的图片、实物和新颖的表现形式,增强教材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中的善恶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主要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探讨课文中所涉及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中的善恶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具体场景和细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问题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具体场景和细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人性复杂性和善恶问题进行讨论。
五、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和练习的质量,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延伸1. 作品比较:让学生阅读其他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比较其与《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异同,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2. 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引导学生从文字到影像的转化,感受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诗歌或画作,展示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创造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篇一:7《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最新)】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目标】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能够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作出自己对人性美丑的理解。
3、学习多角度对比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方法。
4、查阅资料,深入研读,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培养学生追求美、憎恶丑的情感。
【教学过程】人性,是一个抽象而又具体的话题。
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瞬间,都在展示着人性的复杂与丰富,美丽与丑陋。
几乎所有文学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着人性这个永恒的主题。
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内涵,对提高我们认识生活的能力,对净化我们的灵魂,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都是十分重要的。
昨天我们学习了曹禺在《雷雨》中给大家展示的一段灵魂的对话,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美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随着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走进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泪”。
二、【感受?鉴赏】1.雨果雨果(l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是法国文学也是人类文化的遗产。
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
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2.《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
它以离奇情节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道貌岸然的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看到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之后,被禁欲主义压抑的的情欲蠢动起来,疯狂地想占有她。
面目丑陋的敲钟人伽西莫多也爱上了爱斯梅拉达。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用)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雨果的生平与主要作品,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2.理清课文情节,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3.理解文本中多角度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培养学生追求美、憎恶丑的情感。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
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
波旁王朝复辟后,雨果跟母亲到了巴黎。
他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文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岁时获“文艺竞赛硕士”荣誉,被誉为“神童”。
后来主要写小说,其作品多反映对政治的关注。
1831年,完成了浪漫主义文学中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从此他坚定了共和主义的立场。
1851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
期间主要创作长篇小说,如文学巨著《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
1870年,他回到巴黎继续参加政治运动,1874年雨果创作了他最后的一部名作《九三年》,真实地描写了共和国军队残酷镇压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故事。
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2.作品简介《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
它以离奇的对比手法描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伽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1482年的愚人节这天,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伽西莫多被选为“愚人之王”(选举的规则是:谁长得最丑陋、谁笑得最怪最难看谁就有望当选),被抬到格雷沃广场。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评价与反馈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课重点字 词的读音和意义
理解课文中关键 句子的含义和作 用
了解作者的思想 和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的阅读 能力和分析能力
练习பைடு நூலகம்节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互动: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们在一起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文学地位:阐述 《一滴眼泪换一 滴水》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和影响
情感表达:探讨 《一滴眼泪换一 滴水》所表达的 情感和思想内涵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 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文本内容
朗读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 语感和语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和感受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改进措施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 教学方案
及时收集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 容和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参与度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教 学设计和实施过程
07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互动、小组 讨论等方式,学生积极参与,课 堂氛围热烈
感谢观看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定稿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眼泪和水的思考,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本文主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眼泪和水的含义和作用。
2. 引入本文的主题,让学生了解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眼泪和水的含义和作用。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入本文的主题,让学生了解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第二章:新课内容展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认识到它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2. 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三章:案例分析1.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2.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案例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第四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2. 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
教学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2. 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回顾本文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1. 引导学生回顾本文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第六章: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加深刻地理解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设计一项与眼泪和水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关于眼泪和水的公益广告。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本文是雨果《巴黎圣母院》的节选,以其深入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从此他坚定了共和主义的立场。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多种描写方式的运用2、学习多角度对照体现主题的方法3、初步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出自己的知道教学重点:感受爱斯梅拉达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教学假想:《巴黎圣母院》是体现雨果浪漫主义特点的代表作品。
《一滴水换一滴眼泪》节选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推敲到学生的认知情形和教学时间,课前让学生预习。
如何在文本研习中让学生体悟人性美,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如何在教学进程中让学生知道作者的多角度对照手法,进而揭示出本文的主题是本文的教学目标。
因此,我紧抓小说三要素,以题眼入手,层层推动分析人物形象,进而得出对照,揭示真善美这一人生真谛。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进程:一,情感导入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
无数的艺术作品用丰富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人性的知道,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美丽。
在优秀的作品中,一滴眼泪也能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随着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走进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泪!《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练习题1.给加点字注音鞭笞( ) 镂刻( ) 威吓( ) 蜷缩( )油黑( ) 镣铐( ) 虫豸( ) 缄默( )箴言( ) 犄角( ) 挟持( ) 耷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菲薄精致惊惶不可思议B.同情沮丧黯然干躁如焚C.虐待挺拔镂刻精疲力竭D.祈祷沙哑震动奇妙惊奇3.文中最杰出的场景定格在文章最后,试扼要赏析。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顺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穷悲伤的眼光望着她。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教学设计1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上水资源的紧缺性以及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2. 掌握基本的小班水处理方法,如:过滤和消毒;3. 增强难忘的联想以及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1.1、了解水资源的紧缺性以及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1.2、掌握基本的水净化处理方法,如:过滤和消毒。
2、教学难点:2.1、珍惜水资源的意识的培养;2.2、如何通过实际操作增强小学生珍水意识。
三、教学步骤分析:3.1 活动启动三、两幅相对对比的图:一幅是干旱的沙漠,一个没有水的干航天;另一幅是清澈的河流和一个婴儿喝到清水非常的高兴。
引导学生猜测这两幅图片含义,学生回答时间适当延长。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水资源的非常珍贵!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3.2 理论学习在介绍水资源保护的同时,特别指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无端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危害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办法。
采访环节:向在座的同学询问是否有无节约使用水的好事,同时在学生们抱怨:家长浪费水,校方对节约水的教育不够深入等话题。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围绕“水”展开自由讨论,发现了很多节约使用水的好方法和机会。
3.3 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按照同窗组合要求,开始实践小班水净化方法。
通过许多先容和实验后,同学们逐渐地学会了利用水净化法净化水的方法。
如:过滤法用过滤纸、棉纱等道具进行初步去除水中浮质的净化方法。
这样处理后的水,虽然看起来很干净,但是仍然具有细菌、病毒等除微生物之外的杂质。
所以,我们还需掌握杀去水中微生物的消毒处理方法。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石灰消毒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学习相应的消毒法,并掌握紫外线灯的使用。
3.4 归纳总结同学们围绕净化水资源的主题,共同制作了一幅清晰明了的净化水图片,展示给全班其他同学。
同时一起完成下面这个案例设计猜测题: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贪婪的国王,在他国有一个很干净的河流。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及说课稿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雨果的生平创作,对浪漫主义文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理清课文的情节,阅读体会文本体现出来的人性的美与丑;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之一: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3.初步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在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2.了解作者的创作原则:美丑对照原则;3.“美与丑的看台”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vs作者介绍他是一个作家,却享受了许多政治家不能享受的殊荣,法国政府为他举行国葬,他的灵柩设在凯旋门下让人们瞻仰,他出殡的那一天,整个巴黎万人空巷,200多万人为他送行!一个民族把给予君主的荣誉,授予一位作家,在人类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这位作家就是维多克·雨果。
(出示幻灯片)维克多·雨果(1802----1885),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雨果一生坎坷而丰富,19世纪40年代的十年间,主要从事政治活动。
1851年雨果因鼓动民众起义,开始了 19年的流亡生活1870年结束回到法国1885年雨果逝世于巴黎主要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一位作家,何以在整个法国举足轻重?他给法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希望我们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二、整体感知,理清环境、人物、情节。
这篇课文节选自雨果29岁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讲小说,我们就不得不得不提小说的三要素,那就是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
1.理清环境、人物:,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
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是谁让他“一直干燥如焚”“长时间失望”?(幻灯片)明确:群众、围观者。
①在伽西莫多受刑的过程中,围观的人群有什么样的表现?②文章几次直接地写到围观者的“笑”?又几次写到围观者的“骂”?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人物性格分析:冷酷无聊(板书)(从群众辱骂的针对性得出伽西莫多貌丑这一结论)3.还有谁让他“一直干燥如焚”“长时间失望”?副主教克洛德出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部分内容,并找出能反映伽西莫多心理变化的句子,同桌交流,谈谈感受。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1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雨果的生平创作,对浪漫主义文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理清课文的情节,阅读体会文本体现出来的人性的美与丑;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之一: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3.初步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在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2.了解作者的创作原则:美丑对照原则;3.“美与丑的看台”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作者介绍他是一个作家,却享受了许多政治家不能享受的殊荣,法国政府为他举行国葬,他的灵柩设在凯旋门下让人们瞻仰,他出殡的那一天,整个巴黎万人空巷,200多万人为他送行!一个民族把给予君主的荣誉,授予一位作家,在人类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这位作家就是维多克·雨果。
(出示幻灯片)维克多·雨果(),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雨果一生坎坷而丰富,19世纪40年代的十年间,主要从事政治活动。
1851年雨果因鼓动民众起义,开始了19年的流亡生活1870年结束回到法国1885年雨果逝世于巴黎主要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一位作家,何以在整个法国举足轻重他给法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希望我们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二、整体感知,理清环境、人物、情节。
2.把人物串联起来,理清情节:伽西莫多被送上刑台,接受笞刑,围观者嘲笑辱骂他,副主教克洛德对他置之不理,爱斯梅拉达为他送水。
三、文本研习,人物分析。
切入:题目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那就从眼泪处读起。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
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1.爱斯梅拉达给他送水,他流泪了,而在喝到水之前,他对爱斯梅拉达怀着怎样的情感详尽地写这种情感,跟伽西莫多流泪有什么关系对刻画爱斯梅拉达的形象又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愤怒和轻视;对比;突出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善良。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定稿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小王子》中的一段寓言故事“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情感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情感的力量和价值。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情感的意识。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1.3 教学重难点理解情感的力量和价值。
学会关爱他人、珍惜情感。
1.4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1.5 教学准备准备《小王子》中“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片段。
准备相关情感价值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第二章:寓言故事讲解2.1 教学内容讲解《小王子》中的寓言故事“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引导学生理解情感的价值。
2.2 教学过程朗读故事:教师朗读故事,学生跟随朗读。
故事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情感的价值。
学生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感悟和理解。
2.3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情感的价值。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情感的意识。
第三章:情感价值探讨3.1 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情感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2 教学过程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情感价值的案例,学生进行分析。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总结分享: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分享。
3.3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情感的价值。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情感的意识。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第四章:情感体验活动4.1 教学内容通过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情感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4.2 教学过程情感体验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
分享感悟: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4.3 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情感的力量。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情感的意识。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5.1 教学内容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巩固学生对情感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5.2 教学过程课程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公开课获奖教案1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公开课获奖教案1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雨果(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周建中)[学习目标]:1.了解雨果的生平与主要作品,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2.理清课文情节,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3.理解文本中多角度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体会者在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了解作者的创作主张。
[学习时间]: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2.通过观赏影片,了解课文节选部分情节。
[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生平雨果(1802—1885),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
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部年的欧洲革命终于惊醒了雨果,从此他坚定了共和主义的立场。
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宣布恢复帝制。
他对此公开表示坚决反对,并参加了共和党人起义。
遭到失败后,他被迫到国外度过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1859年拿破仑三世发布赦免令,允许雨果回国,但遭到他的拒绝。
他宣称:“自由什么时候回到法国,我就什么时候回去。
”在文学上,他的创作开始向现实主义转变,有揭露和批判“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的《悲惨世界》等重要作品问世。
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凯旋般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
1872年他发表诗体日记《凶年集》,诗体日记以高昂悲壮的笔调赞颂了法国人民在巴黎公社和普法战争中的英勇斗争以及所体现的高贵品质。
对于巴黎公社实行恐怖政策的谴责,也表现了雨果对它的矛盾态度。
1874年雨果创作了他最后的一部名作《九三年》,真实地描写了共和国军队残酷镇压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故事。
二、《巴黎圣母院》内容精要《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按照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体现了雨果作品浪漫主义的特点。
小说情节惊险、怪诞,富有传奇色彩;语言色彩斑斓,富有感情。
1842年1月6日,巴黎人正在欢庆“愚人节”。
在格雷弗广场上,吉卜赛美貌少女爱斯梅拉达的精彩表演引起人们的阵阵喝彩。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主要内容模板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含义。
2.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性格。
3.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曾经感动流泪的故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眼泪”的意义。
2.板书课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邀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和期待。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后题,找出自己认为感人的细节描写,做好批注。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感人细节,组织讨论,体会人物性格。
2.教师提问:课文中的“一滴眼泪”和“一滴水”分别代表了什么?2.布置作业:思考课文的含义,预习第二课时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感人细节,那么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含义是什么?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眼泪”和“水”分别代表了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拓展延伸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悟。
2.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反馈。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描绘课文场景的画。
2.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对课文表达技巧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3.学生对生活美好事物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对话,询问他们对“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直观感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眼泪与水之间的象征意义,进而理解的含义。
高中语文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1 (1)教案
问:在伽西莫多怎样向人们发出
“给水喝”的呼唤时,围观的群众有
怎样的表现要?水喝
群众
嘲笑
笑得更厉 害 一阵哄笑
伽西莫 动多物咆哮似的 嘶哑、 愤怒之声
更加令人心碎的声
(笑的想
象)
乐
对 比
音喘息
苦
愚昧、无知,缺乏同情
群众
伽西莫
多
嘲笑 对比
人性:丑
爱斯梅拉 达
微笑
美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善
良 爱斯梅拉
的 美
达
笑
德水感源自动群众伽西莫
多
哭为
泪
何 流
泪
对“围观的群众看爱 斯美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 感动的拍手叫好”这一情 节,你有怎样的理解、感 悟?(自由讨论)
拓展思维
爱斯梅拉达善良好像阳光, 是光明的,但有光明就有黑暗, 文中可见中世纪怎样黑暗的一 面?
一滴眼泪换一滴 水
雨果
教学目标
❖ 理清课文情节,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 来的人性美;
❖ 把握文中细节描写,理解文本中对比手 法的运用。
围观的群众嘲笑莫多口干舌燥的伽西
爱斯梅拉达微 着笑水 给伽西莫多喂
比较两图,同学们最感动的表情是什么 最厌恶的表情又是什么?
群众
伽西莫
多
嘲笑 对比
爱斯梅拉 达
微笑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目标: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探究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探究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培养学生追求美、憎恶丑的情感。
教学设想:《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按照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创作的作品,体现了雨果作品浪漫主义的特点。
节选部分为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
如何在文本研习中使学生体悟美的人性光辉,进而敬畏真、善、美,应当成为教学重点;而把握作者是怎样展开情节,又是如何揭示真、善、美的,应是问题探讨的重要价值取向。
因此,我把“人性、对比、语文”定为教学设计三个关键短语,力避去语文化或泛语文化。
为使教学环节清晰、科学,将教学步骤简称为“读—悟—究—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体裁是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所以阅读欣赏小说应该抓住小说的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还有环境。
而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二、概括小说情节课前已经请同学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用一句话概括出节选部分的情节。
明确:课文节选的这段就是卡西莫多在克洛德的唆使下想要拦路劫走爱斯梅拉达,被官兵抓住判受鞭刑的场景。
这个行刑的场景如同一个看台,各种角色纷纷登场,向我们展示人性的复杂与美丽。
或:课文介绍了伽西莫多被送上刑台、接受鞭刑和受刑这件事,描写了伽西莫多养父克洛德、爱斯梅拉达以及看客对他的态度。
三、赏析人物形象:1.在伽西莫多遭受鞭刑这个看台上,有哪些人在活动?明确:在这美与丑的看台上,有这么多人登场表演,其中有四种角色值得关注———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围观群众及克洛德。
2.面对受刑的伽西莫多,看台上的各类人对他各抱什么态度?请同学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面题目:从的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1导读:《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目标展示:1、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多种描写方式的运用。
2、学习多角度对比体现主题的方法。
3、初步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出自己的理解。
课前预习:预习思考:1、有人说,雨果的作品里渗透着对人性善的迷惘和失望。
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
2、课文中的对比描写有哪些?对比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3、文中观刑的群众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有何异同?知识扫描:1、作者: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生于法国东部的一个小镇,出身贫民,参加过革命军,后在拿破仑军队当过将军.幼年曾随父亲到过许多国家,11岁时跟着母亲和两个哥哥返回巴黎。
雨果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于文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岁时获文艺竞赛硕士荣誉,被誉为神童。
后来主要写小说,其作品多反映对政治的关注。
1831年(29岁)写的《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1851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
期间主要创作长篇小说,如文学巨著《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
1870年,他回到巴黎继续参加政治运动,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2、背景:弃儿伽西莫多,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收养为义子,长大后有让他当上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
他虽然十分丑陋而且有多种残疾,心灵却异常高尚纯洁。
长年流浪街头的波希米亚姑娘爱斯梅拉达,能歌善舞,天真貌美而心地淳厚。
青年贫诗人尔比埃尔.甘果瓦偶然同她相遇,并在一个更偶然的场合成了她名义上的丈夫。
很有名望的副教主本来一向专心于圣职,忽然有一天欣赏到波希米亚姑娘的歌舞,于是千方百计要把她据为己有,对她进行了种种威胁甚至陷害,同时还为此不惜玩弄卑鄙手段,去欺骗利用他的义子伽西莫多和学生甘果瓦。
眼看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占有爱斯梅拉达的罪恶企图,最后竟亲手把那可爱的少女送上了绞刑架。
另一方面,伽西莫多私下也爱慕着波希米亚姑娘。
她遭到陷害,被伽西莫多巧计救出,在圣母院一间密室里避难,敲钟人用十分纯朴和真诚的感情去安慰她,保护她。
当她再次处于危急中时,敲钟人为了援助她,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机智。
而当他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义父和恩人远望着高挂在绞刑架上的波希米亚姑娘而发出恶魔般的狞笑时,伽西莫多立即对那个伪善者下了最后的判决,亲手把克洛德从高耸入云的钟塔上推下,使他摔得粉身碎骨。
障碍疏通:1、字音:单音字:唆使笞刑粗糙镂刻垂头耷脑筋络抽搐蜷缩牛虻恫吓黝黑懊丧憎恨虫豸崇敬虐待缄默咆哮多音字:轮轴压轴菲薄芳菲2、字形:聚拢蠢笨黯淡犄角惊惶脚镣手铐抽搐蜷缩恫吓缄默咆哮赤裸筋络3、同义词:恫吓威吓聚拢围拢惊慌惊惶缄默沉默憎恨憎恶唆使怂恿4、成语:垂头丧气惊慌失措怙恶不悛听之任之逆来顺受筋疲力尽课堂探究:1、根据文章中人物的表现,我们能够看出雨果对人性的何种思考?(可适当联系雨果的其他作品)研讨思路:雨果对人性的追求和人道的关怀贯穿他的作品始终。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
雨果在不遗余力地批判黑暗的社会以及丑恶的人性的同时,同样唱出了一曲曲人性美的赞歌。
雨果不仅在揭露、批判和思考,同时他也在憧憬和希望。
应该按照出场人物分类论述,不可一概而论。
参考答案:可结合全书深入全面地分析。
伽西莫多——是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外形丑陋,但内心纯真善良。
爱斯梅拉达——美丽纯洁,天真善良,坦率开朗,多才多艺。
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副主教克洛德——人性恶的标本。
虚伪狠毒,道貌岸然,内心阴险。
观刑群众——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体现了人的劣根性。
2、文中观刑的群众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有何异同?研讨思路:联系相关背景,具体国情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鲁迅笔下的“看客”是麻木冷漠的群体形象,是缺乏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启蒙的中国社会中的特有现象。
相对来说,文中观刑的群众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体现了人类的劣根性,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3、课文中对人物的对比描写有哪些?研讨思路:从两方面着手——人物的自身内外以及人物之间的对比。
参考答案:人物自身(外表,内心)伽西莫多、克洛德。
人物之间:伽西莫多——克洛德;观刑群众——爱斯梅拉达技能训练:1、基础知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唆使()粗糙()镂刻()抽搐()蜷缩()恫吓()憎恨()虫豸()缄默()菲薄()选出字形有错误的一组:A黯淡犄角惊惶脚镣手铐B暗淡掎角之势惊慌筋络C赤裸抽怵蜷缩恫吓咆哮D唆使聚拢囚禁憎恨缄默2、课内阅读:别的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象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
伽西莫多虽然耳聋,但他看得很清楚,群众的狂怒表现在脸上的并不比表现在话语里的少,向他投来的石子也能说明群众是在哄笑。
他起先一直默不作声,但那在施刑人的鞭打下已达到极限的忍耐力,在这些残酷的虫豸的刺激下却渐渐减弱甚至丧失,对西班牙斗牛士的打击向来不在意的阿斯杜里公牛,却被狗和枪刺激怒了。
他先是慢慢地对群众投去恫吓的眼光,但因为他是被绑着的,光是看一眼并不能赶开那些叮在他伤口上的苍蝇,于是他在绳绑中挣扎,他狂怒地扭动,把那老旧的轮盘弄得轧轧响。
这情况使嘲骂和叫喊更加厉害起来。
于是那可怜人象无法挣脱锁链的野兽一般,只好又不动弹了,他胸膛里间或迸出一声粗重的叹息,他既不羞愧也不脸红,他太远离社会生活,太接近自然状态,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羞耻。
而且在那十分丑陋的脸上,还能表现出什么羞耻呢?但是愤怒、憎恨、失望,逐渐在那可怕的脸上增多,成了一片厚厚的阴云,逐渐蓄满了电流,变成了千万道电光,在那怪人的独眼里闪闪发亮。
当一头骡子载着一位神甫经过那里的时候,他脸上的阴云化开了一会。
他远远望见那头骡子和那个神甫,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
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象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
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象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
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堂·克洛德·孚罗洛。
伽西莫多的脸色又黯淡起来了。
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
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甚至被人投石子。
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把他身子底下的木板都震动了,他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用又嘶哑又愤怒的声音吼叫,这声音不象人的声音倒很象动物的咆哮声:“给水喝!”这个声音把人们叫骂的声音都盖没了。
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巴黎善良市民更加笑得厉害。
(1)人们“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难道仅仅是因为伽西莫多劫走爱思美拉达吗?(2)在刑台上,伽西莫多“愤怒、憎恨、失望”,请简略说说他“愤怒、憎恨、失望”的原因。
(3)为什么伽西莫多“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3、课外阅读:犯人已在前一天傍晚从诺伏监狱移禁到了波波罗广场口的圣·玛丽亚小教堂里,就在那儿过夜,每一名犯人有两位教士作伴。
他们给关在一间有铁栅门的礼拜堂里,门前有两个轮流换班的哨兵。
教堂门口,每边都有一列双排的宪兵,从门口直排到断头台前,并在断头机周围成了一个圆圈,留出一条约莫十尺宽的通道,在断头机周围,则留下一片将近一百尺的空地。
其余一切地方都被男男女女的头填满了。
许多女人把她们的小孩子扛在她们的肩头上,所以孩子们看得最清楚。
平西奥山象是一家挤满了看客的露天大戏院。
巴布诺街和立庇得街拐角上的两座教堂的阳台上也挤得满满的。
台阶上象是一股杂色斑驳的海流,向门廊下拼命的挤,墙上每一年凹进去的地方都拱着活的雕像。
伯爵说得不错,人生最动人的奇观就是死。
可是,虽然这一幕庄严的情景似乎应该令人肃静无哗,但人群里反而浮起一片很大的闹声,那是一片笑和欢呼所组成的闹声,显然在人们的眼里,这次杀人只是狂欢节的开幕典礼。
…………当弗兰兹神志清醒过来的时候,一切都不见了——断头台,刽子手,尸体,一切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是人群,到处都是嘈杂而兴奋的人群。
雪多里奥山上那口只在教皇逝世和狂欢节开始时才敲响的钟,正在嗡嗡地发出一片令人欢欣鼓舞的响声。
“《基督山伯爵·狂欢节在罗马》(1)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刑场上的喧闹场面?(2)是什么使死亡变成了“人生最动人的奇观”?(3)文中罗马的观众与课文里巴黎的观众在表现及心理上有何异同?4、语言运用题:(1)在送水一幕中,爱斯梅拉达并没有说话,请你以爱斯梅拉达的身份对伽西莫多说一句话,字数在10—20之间。
(2)请拟一条以“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
(字数在10—20之间)示例(参考):地球是我家,美丽靠大家(3)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用语。
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句话,不同场合体现文明用语,使对方容易接受。
(6分)示例:(医院)医生:“没什么,死不了!”改写为(医生):“请放心,您的病没什么大碍,休息几天就好了!”①(商店)售货员:“卖出的商品我没法给你退现金!”改写为(售货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办公室接听电话)工作人员:“他不在!”改写为(工作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参考):①对不起,您想退现金我个人难以解决,待我跟经理请示一下,请稍等!②对不起,他刚离开。
有什么需要我转告的吗?高考对接:(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解析:前两句平淡写来,第三句开始做铺垫,都是一般的直抒胸臆,动人之处在最后一句。
绝句常常在最后一句着力。
参考解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