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勾股定理3 第1课时 勾股定理

合集下载

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

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

商丘市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质课评选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七中赵伯超2016年6月21日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七中赵伯超勾股定理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重要结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勾股定理是在学习了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对前面的知识起到完善,延伸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本节课试图通过数学活动,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内化与迁移,以发展思维。

同时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对比我国数学家和西方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以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数学思考: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培养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解决问题:1、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索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索的结果。

情感与态度: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对比介绍我国古代和西方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结论的快乐,锻炼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经历用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验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经历用不同的拼图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3.突破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完整版)17.1勾股定理

(完整版)17.1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1)一、教学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3.难点的突破方法:几何学的产生,源于人们对土地面积的测量需要.在古埃及,尼罗河每年要泛滥一次;洪水给两岸的田地带来了肥沃的淤积泥土,但也抹掉了田地之间的界限标志.水退了,人们要重新画出田地的界线,就必须再次丈量、计算田地的面积.几何学从一开始就与面积结下了不解之缘,面积很早就成为人们认识几何图形性质与争鸣几何定理的工具.本节课采用拼图的方法,使学生利用面积相等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其中的依据是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通过对定理的证明,让学生确信定理的正确性;通过拼图,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例2(补充)使学生明确,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四、课堂引入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 cm 和4 cm 的Rt △ABC ,用刻度尺量出斜边AB 的长.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接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Rt △ABC ,用刻度尺量斜边AB 的长.你是否发现32+42和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五、例习题分析例1 (补充)已知:在△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求证:a 2+b 2=c 2.分析:⑴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⑵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4S △+S 小正=S 大正,则 4×21ab +(b -a )2=c 2,化简可证.A B⑶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拼出不同的图形,进行证明.⑷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余种.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例2已知:在△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求证:a 2+b 2=c 2. 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左边S=4×21ab +c 2,右边S=(a+b )2,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即 4×21ab +c 2=(a+b )2,化简可证.六、课堂练习1.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是: . 2.如图,直角△ABC 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⑴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 ⑵若D 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 ; ⑶若∠B=30°,则∠B 的对边和斜边: ; ⑷三边之间的关系: .3.△ABC 的三边a 、b 、c ,若满足b 2= a 2+c 2,则 =90°;若满足b 2>c 2+a 2,则∠B 是 角; 若满足b 2<c 2+a 2,则∠B是 角.4.根据如图所示,利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七、课后练习1.已知在Rt △ABC 中,∠B=90°,a 、b 、c 是△ABC 的三边,则 ⑴c= .(已知a 、b ,求c ) ⑵a= .(已知b 、c ,求a ) ⑶b= .(已知a 、c ,求b )2.如下表,表中所给的每行的三个数a 、b 、c ,有a <b <c ,试根据表中已有数的规律,写出当a=19时,b ,c 的值,并把b 、c 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出来.bbbbaa AB b E B3.在△ABC 中,∠BAC=120°,AB=AC=310cm ,一动点P 从B 向C 以每秒2cm 的速度移动,问当P 点移动多少秒时,PA 与腰垂直.4.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 ,D 在CB 的延长线上. 求证:⑴AD 2-AB 2=BD·CD⑵若D 在CB 上,结论如何,试证明你的结论.参考答案六、课堂练习1.略.2.⑴∠A+∠B=90°;⑵CD=21AB ;⑶AC=21AB ;⑷AC 2+BC 2=AB 2. 3.∠B ,钝角,锐角;4.提示:因为S 梯形ABCD = S △ABE + S △BCE + S △EDA ,又因为S 梯形ACDG =21(a+b )2, S △BCE = S △EDA =21 ab ,S △ABE =21c 2, 21(a+b )2=2×21 ab +21c 2. 七、课后练习1.⑴c=22a b -;⑵a=22c b -;⑶b=22a c +2.⎩⎨⎧+==+1222b c c b a ;则b=212-a ,c=212+a ;当a=19时,b=180,c=181.3.5秒或10秒.4.提示:过A 作AE ⊥BC 于E .D CB17.1 勾股定理(2)一、教学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2.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3.难点的突破方法:⑴数形结合,让学生每做一道题都画图形,并写出应用公式的过程或公式的推倒过程,在做题过程中熟记公式,灵活运用.⑵分类讨论,让学生画好图后标图,从不同角度考虑条件和图形,考虑问题要全面,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⑶作辅助线,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要注意直角三角形的条件,要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法,在做辅助线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⑷优化训练,在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中反复运用定理,使学生达到熟练使用,灵活运用的程度.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使学生熟悉定理的使用,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并学会利用不同的条件转化为已知两边求第三边.例2(补充)让学生注意所给条件的不确定性,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例3(补充)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法.让学生把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能力.四、课堂引入复习勾股定理的文字叙述;勾股定理的符号语言及变形.学习勾股定理重在应用.五、例习题分析例1(补充)在Rt△ABC,∠C=90°⑴已知a=b=5,求c.⑵已知a=1,c=2, 求b.⑶已知c=17,b=8, 求a.⑷已知a:b=1:2,c=5, 求a.⑸已知b=15,∠A=30°,求a,c.分析: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⑴已知两直角边,求斜边直接用勾股定理.⑵⑶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求另一直角边,用勾股定理的便形式.⑷⑸已知一边和两边比,求未知边.通过前三题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后两题让学生明确已知一边和两边关系,也可以求出未知边,学会见比设参的数学方法,体会由角转化为边的关系的转化思想.例2(补充)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分析:已知两边中较大边12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因此应分两种情况分别进形计算.让学生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例3(补充)已知: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是6cm .⑴求等边△ABC 的高.⑵求S △ABC .分析: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 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 法.欲求高CD ,可将其置身于Rt △ADC 或Rt △BDC 中, 但只有一边已知,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求AD=CD=21AB=3cm ,则此题可解. 六、课堂练习1.⑴在Rt △ABC ,∠C=90°,a=8,b=15,则c= . ⑵在Rt △ABC ,∠B=90°,a=3,b=4,则c= . ⑶在Rt △ABC ,∠C=90°,c=10,a :b=3:4,则a= ,b= .⑷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 . ⑸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 和5cm ,,则第三边长为 . ⑹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cm ,则它的高为 ,面积为 . 2.已知:如图,在△ABC 中,∠C=60°,AB=34,AC=4,AD 是BC 边上的高,求BC 的长.3.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10,底边长是16,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七、课后练习1.在Rt △ABC ,∠C=90°,⑴如果a=7,c=25,则b= . ⑵如果∠A=30°,a=4,则b= . ⑶如果∠A=45°,a=3,则c= . ⑷如果c=10,a-b=2,则b= .⑸如果a 、b 、c 是连续整数,则a+b+c= . ⑹如果b=8,a :c=3:5,则c= .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BC ,AD ⊥DC , AB ⊥AC ,∠B=60°,CD=1cm ,求BC 的长.参考答案六、课堂练习 1.17;7; 6,8; 6,8,10; 4或34; 3,3;2.8; 3.48. 七、课后练习1.24; 43; 32; 6; 12; 10; 2.332.DBA ABB17.1 勾股定理(3)一、教学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应用.2.难点: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3.难点的突破方法:数形结合,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让学生画好图后标图;在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中,注意勾股定理的使用条件,教师要向学生交代清楚,解释明白;优化训练,在不条件、不同环境中反复运用定理,使学生达到熟练使用,灵活运用的程度;让学生深入探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教科书例1)明确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注意条件的转化;学会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2(教科书例2)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使用勾股定理,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保证一边不变,其他两边的变化.四、课堂引入勾股定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和使用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问题,你可以吗?试一试.五、例习题分析例1 分析:⑴在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中,注意勾股定理的使用条件,即门框为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⑵让学生深入探讨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图中标字母的线段哪条最长?⑶指出薄木板在数学问题中忽略厚度,只记长度,探讨以何种方式通过?⑷转化为勾股定理的计算,采用多种方法.⑸注意给学生小结深化数学建模思想,激发数学兴趣.例2 分析:⑴在△AOB中,已知AB=3,AO=2.5,利用勾股定理计算OB.⑵在△COD中,已知CD=3,CO=2,利用勾股定理计算OD.则BD=OD-OB,通过计算可知BD≠AC.⑶进一步让学生探究AC和BD的关系,给AC不同的值,计算BD.A BC六、课堂练习 1.小明和爸爸妈妈十一登香山,他们沿着45度的坡路走了500米,看到了一棵红叶树,这棵红叶树的离地面的高度是 米.2.如图,山坡上两株树木之间的坡面距离是43米,则这两株树之间的垂直距离是 米,水平距离是 米.2题图 3题图 4题图3.如图,一根12米高的电线杆两侧各用15米的铁丝固定,两个固定点之间的距离是 .4.如图,原计划从A 地经C 地到B 地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后因技术攻关,可以打隧道由A 地到B 地直接修建,已知高速公路一公里造价为300万元,隧道总长为2公里,隧道造价为500万元,AC=80公里,BC=60公里,则改建后可省工程费用是多少? 七、课后练习 1.如图,欲测量松花江的宽度,沿江岸取B 、C 两点,在江对岸取一点A ,使AC 垂直江岸,测得BC=50米,∠B=60°,则江面的宽度为 .2.有一个边长为1米正方形的洞口,想用一个圆形盖去盖住这个洞口,则圆形盖半径至少为 米. 3.一根32厘米的绳子被折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钉在P 、Q 两点,PQ=16厘米,且RP ⊥PQ ,则RQ= 厘米.4.如图,钢索斜拉大桥为等腰三角形,支柱高24米,∠B=∠C=30°,E 、F 分别为BD 、CD 中点,试求B 、C 两点之间的距离,钢索AB 和AE 的长度.(精确到1米)参考答案六、课堂练习1.2250; 2.6, 32; 3.18米; 4.11600. 七、课后练习 1.350米; 2.22; 3.20; 4.83米,48米,32米.ACB Q ABDEF17.1 勾股定理(4)一、教学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解决较综合的问题. 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 2.难点: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 3.难点的突破方法:⑴数形结合,正确标图,将条件反应到图形中,充分利用图形的功能和性质.⑵分类讨论,从不同角度考虑条件和图形,考虑问题要全面,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⑶作辅助线,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法,在做辅助线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⑷优化训练,在不条件、不同环境中反复运用定理,使学生达到熟练使用,灵活运用的程度.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双垂图”是中考重要的考点,熟练掌握“双垂图”的图形结构和图形性质,通过讨论、计算等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目前“双垂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3个直角三角形,三个勾股定理及推导式BC 2-BD 2=AC 2-AD 2,两对相等锐角,四对互余角,及 30°或45°特殊角的特殊性质等.例2(补充)让学生注意所求结论的开放性,根据已知条件,作适当辅助线求出三角形中的边和角.让学生掌握解一般三角形的问题常常通过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使学生清楚作辅助线不能破坏已知角.例3(补充)让学生掌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转化为特殊图形求解,本题通过将图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把四边形面积转化为三角形面积之差.在转化的过程中注意条件的合理运用.让学生把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综合运用,提高解题的综合能力.例4 让学生利用尺规作图和勾股定理画出数轴上的无理数点,进一步体会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的理论. 四、课堂引入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本节课探究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 五、例习题分析例1(补充)已知:在Rt △ABC 中,∠C=90°,CD ⊥BC 于D ,∠A=60°,CD=3,求线段AB 的长.分析:本题是“双垂图”的计算题,“双垂图”是中考重要的考点,所以要求学生对图形及性质掌握非常熟练,能够灵活应用.目前“双垂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3个直角三角形,三个勾股定理及推导式BC 2-BD 2=AC 2-AD 2,两对相等锐角,四对互余角,及30°或45°特殊角的特殊性质等.要求学生能够自己画图,并正确标图.引导学生分析:欲求AB ,可由AB=BD+CD ,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和特殊角,求出BD=3和AD=1.或欲求AB ,可由22BC AC AB +=,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和特殊角,求出AC=2和BC=6.C D例2(补充)已知:如图,△ABC 中,AC=4,∠B=45°,∠A=60°,根据题设可知什么?分析:由于本题中的△ABC 不是直角三角形,所以根据题设只能直接求得∠ACB=75°.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后,发现添置AB 边上的高这条辅助线,就可以求得AD ,CD ,BD ,AB ,BC 及S △ABC .让学生充分讨论还可以作其它辅助线吗?为什么?小结:可见解一般三角形的问题常常通过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并指出如何作辅助线? 解略.例3(补充)已知:如图,∠B=∠D=90°,∠A=60°,AB=4,CD=2.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分析: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可以连接AC ,或延长AB 、DC 交于F ,或延长AD 、BC 交于E ,根据本题给定的角应选后两种,进一步根据本题给定的边选第三种较为简单.教学中要逐层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深入体会.解:延长AD ,BC 交于点E . ∵∠A=∠60°,∠B=90°,∴∠E=30°. ∴AE=2AB=8,CE=2CD=4.∴BE 2=AE 2-AB 2=82-42=48,BE=48=34.∵DE 2= CE 2-CD 2=42-22=12,∴DE=12=32. ∴S 四边形ABCD =S △ABE -S △CDE =21AB·BE-21CD·DE=36. 小结: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转化为特殊图形求解,本题通过将图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把四边形面积转化为三角形面积之差. 例4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3的点.分析:利用尺规作图和勾股定理画出数轴上的无理数点,进一步体会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的理论.变式训练:在数轴上画出表示22,13--的点.六、课堂练习1.△ABC 中,AB=AC=25 cm ,高AD=20 cm ,则BC= ,S △ABC = . 2.△ABC 中,若∠A=2∠B=3∠C ,AC=32cm ,则∠A= 度,∠B= 度,∠C= 度,BC= ,S △ABC = . 3.△ABC 中,∠C=90°,AB=4,BC=32,CD ⊥AB 于D ,则AC= ,CD= ,BD= ,AD= ,S △ABC = .4.已知:如图,△ABC 中,AB=26,BC=25,AC=17, 求S △ABC . C ADBCC七、课后练习1.在Rt △ABC 中,∠C=90°,CD ⊥BC 于D ,∠A=60°,CD=3,AB= . 2.在Rt △ABC 中,∠C=90°,S △ABC =30,c=13,且a <b ,则a= ,b= . 3.已知:如图,在△ABC 中,∠B=30°,∠C=45°,AC=22,求(1)AB 的长;(2)S △ABC . 4.在数轴上画出表示-52,5 的点.参考答案六、课堂练习1.30cm ,300cm 2; 2.90,60,30,4,32; 3.2,3,3,1,32;4.作BD ⊥AC 于D ,设AD=x ,则CD=17-x ,252-x 2=262-(17-x )2,x=7,BD=24, S △ABC =21AC·BD=254. 七、课后练习 1.4; 2.5,12;3.提示:作AD ⊥BC 于D ,AD=CD=2,AB=4,BD=32,BC=2+32,S △ABC = =2+32; 4.略.C。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课件 (共13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课件 (共13张PPT)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谁比谁更优秀,只有谁比谁更努力。
很多人都去了,回来的时候每人拎着一只鸡,大家都很高兴!
人生,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越认真越深刻;
越是优秀的人,越是努力,因为优秀从来不是与生俱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人到中年,突然间醒悟许多,总算明白:人生,只有将世间的路一一走遍,才能到尽头;
一个土豪,每次出门都担心家中被盗,想买只狼狗栓门前护院,但又不想雇人喂狗浪费银两。
3.(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
的长为___5____;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的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的长为
__________.
4.求图17-1-1中直角三角形中未知的长度:b=____1_2___, c=____3_0____.
知识清单
知识点1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内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__边__的_平__方_. 勾股定理表示方法: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 ,斜边为c,那么a_2_+__b_2_=__c_2____. 勾股定理的由来: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在西方称为毕达 哥拉斯定理.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 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 学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形式的勾股定理, 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并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两 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生活,只有将尘世况味种种尝遍,才能熬出头。
勾股定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边长的计算或直角三角形中线段之间的关系的证明问题.
人到中年,突然间醒悟许多,总算明白:人生,只有将世间的路一一走遍,才能到尽头;
如图17-1-7,一棵大树被台风刮断,若树在离地面9 m处折断,树顶端落在离树底部12 m处,则大树折断之前的高度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6.注重课后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巩固所学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古代建筑、现代桥梁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在数学中有什么特殊性质?”
2.学生观察后,教师总结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并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针对教学难点,采取以下措施:
a.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进行详细讲解,通过画图、举例等方式,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理解证明的严密性。
b.专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列举并分析勾股数的特点,总结规律,以便更好地辨识和应用勾股数。
c.结合实际情境,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5.掌握勾股数的特点,能够辨识和列举出一组勾股数。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式来达成目标:
1.通过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性,引导学生发现勾股定理,培养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提高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能力。
4.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的图形中理解抽象的数学公式,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5.通过分析勾股数的特点,让学生总结规律,增强数学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课件(共23张PPT)

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课件(共23张PPT)

让我们一起再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C A B 9 C A B 图2-2 4 9 4 18 8
图2-1
(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
C A B 图2-1 A B
S正方形c
C
1 4 3318 2
图2-2
(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
(单位面积)
分“割”成若干个直 角边为整数的三角形
弦 勾

图1-1
漂亮的勾股树
活动 2
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 在朋友家里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 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 种数量关系.
我们也来观察右 图中的地面,看看有 什么发现?
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发现:
A
B
C
A、B、C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SA+SB=SC 直角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 两直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a、b、c
猜想:两直角边a、b与斜边c 之间的关系? A a B b
Sa+Sb=Sc
c
C
2 2 2 a +b =c
b
a
c b (a+b )2
证 明 二
a
c
c
1 = c 4 ab 2
2
a2 + b2 + 2ab = c2+2ab
b a
c
b
a
可得: a2 + b2 = c2
C A B 图2-1 A B
S正方形c
C
1 6 2
2
1 8(单位面积)
图2-2
(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
把C“补” 成边长为6的 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 第1课时 勾股定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 第1课时 勾股定理

B
解:(1) 据勾股定理得
c a2 b2 52 52 50 5 2. C
A
(2) 据勾股定理得
b c2 a2 22 12 3.
【变式题1】在 Rt△ABC 中, ∠C = 90°. (1) 若 a∶b = 1∶2 ,c = 5,求 a ; (2) 若 b = 15,∠A = 30°,求 a,c. 解:(1) 设 a = x,b = 2x,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得 x2 + (2x)2 = 52,解得 x 5, ∴ a 5 . (2) ∵A 30°,b 15,∴c 2a . 因此设 a = x,c = 2x,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得 (2x)2 - x2 = 152,解得 x 5 3 . ∴ a 5 3 ,c 10 3 .
1 4
BC2.
勾股定理
内容 注意
在Rt△ABC 中,∠C = 90°,a,
b 为直角边,c 为斜边,则有 a2 + b2 = c2.
在直角三角形中
看清哪个角是直角
已知两边没有指明是直角边 还是斜边时一定要分类讨论
D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
3
∴ ∴
1 2
AC×BC
12
CD = 5 .
=
1 2
AB×CD.
C
4
B
归纳 由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可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
边的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积,它常与勾股定理联
合使用.
练一练
求下列图中未知数 x、y 的值:
81 x
144
解:由勾股定理可得 81 + 144 = x2,
解得 x = 15.
勾股定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巴比伦人和古代中国人 看出了这个关系,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先证明 了这关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通过视频来了解吧:

人教版八下数学17.1 课时1 勾股定理教案+学案

人教版八下数学17.1 课时1 勾股定理教案+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17.1 勾股定理课时1 勾股定理教案【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3.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教学难点】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的图形像一棵枝叶茂盛、姿态优美的树,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它由若干个图形组成,而每个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各组图形大小不一,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二、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勾股定理【类型一】直接运用勾股定理例1如图,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CD⊥AB于D,求:(1)AC的长;(2)S△ABC;(3)CD的长.解析:(1)由于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ABC;(3)根据面积公式得到CD·AB=BC·AC即可求出CD.解:(1)∵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AC=AB2-BC2=12cm;(2)S△ABC=12CB·AC=12×5×12=30(cm2);(3)∵S△ABC=12AC·BC=12CD·AB,∴CD=AC·BCAB=6013cm.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然后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可.【类型二】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例2在△ABC中,AB=15,AC=13,BC边上的高AD=12,试求△ABC 的周长.解析:本题应分△ABC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说明:(1)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①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9.在Rt△ACD中,CD=AC2-AD2=132-122=5,∴BC=5+9=14,∴△ABC的周长为15+13+14=42;(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②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9.在Rt△ACD中,CD=AC2-AD2=132-122=5,∴BC=9-5=4,∴△ABC的周长为15+13+4=32.∴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4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ABC的周长为32.方法总结:解题时要考虑全面,对于存在的可能情况,可作出相应的图形,判断是否符合题意.【类型三】勾股定理的证明例3探索与研究:方法1:如图:对任意的符合条件的直角三角形ABC 绕其顶点A 旋转90°得直角三角形AED ,所以∠BAE =90°,且四边形ACFD 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四边形ABFE的面积相等,而四边形ABFE 的面积等于Rt △BAE 和Rt △BFE 的面积之和.根据图示写出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方法2:如图:该图形是由任意的符合条件的两个全等的Rt △BEA 和Rt △ACD 拼成的,你能根据图示再写出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吗?解析:方法1:根据四边形ABFE 面积等于Rt △BAE 和Rt △BFE 的面积之和进行解答;方法2:根据△ABC 和Rt △ACD 的面积之和等于Rt △ABD 和△BCD的面积之和解答.解:方法1:S 正方形ACFD =S 四边形ABFE =S △BAE +S △BFE ,即b 2=12c 2+12(b +a )(b -a ),整理得2b 2=c 2+b 2-a 2,∴a 2+b 2=c 2;方法2:此图也可以看成Rt △BEA 绕其直角顶点E 顺时针旋转90°,再向下平移得到.∵S 四边形ABCD =S △ABC +S △ACD ,S 四边形ABCD =S △ABD +S △BCD ,∴S △ABC +S △ACD=S △ABD +S △BCD ,即12b 2+12ab =12c 2+12a (b -a ),整理得b 2+ab =c 2+a (b -a ),b 2+ab =c 2+ab -a 2,∴a 2+b 2=c 2.方法总结: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几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规则的图形,然后利用大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小图形的面积和化简整理证明勾股定理.知识点二: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例4 如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 、B 、C 、D 的面积分别为2,5,1,2.则最大的正方形E 的面积是________.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可得正方形A、B的面积和为S1,正方形C、D的面积和为S2,S1+S2=S3,即S3=2+5+1+2=10.故答案为10.方法总结:能够发现正方形A、B、C、D的边长正好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四条直角边,根据勾股定理最终能够证明正方形A、B、C、D的面积和即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板书设计】17.1 勾股定理课时1 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2.勾股定理的证明“赵爽弦图”、“刘徽青朱出入图”、“詹姆斯·加菲尔德拼图”、“毕达哥拉斯图”.【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勾股定理的验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设计一些拼图活动,并自制精巧的课件让学生从形上感知,再层层设问,从面积(数)入手,师生共同探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17.1 勾股定理课时1 勾股定理学案【学习目标】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了解关于勾股定理的一些文化历史背景,会用面积法来证明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习重点】掌握用面积法来证明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学习难点】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有关的运算.【自主学习】一、知识回顾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你能数出图中的正方形A、B 的面积吗?你又能想到什么方法算出正方形C的面积呢?AB CCBA方法1:补形法(把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补成各边都在网格线上的正方形):左图:S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右图:S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2:分割法(把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分割成易求出面积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左图:S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右图:S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考点1:勾股定理的认识及验证想一想 1.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去老朋友家做客,看到他朋友家用等腰三角形砖铺成的地面,联想到了正方形A,B和C面积之间的关系,你能想到是什么关系吗?2.右图中正方形A、B、C所围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3.在网格中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以它的三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A、B、C 是否也有类似的面积关系?(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4.正方形A、B、C 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怎样的特殊关系?思考你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什么规律?你能结合字母表示出来吗?猜测: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________.活动2 接下来让我们跟着以前的数学家们用拼图法来证明活动1的猜想.证法利用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的“赵爽弦图”=________,证明:∵S大正方形S小正方形=________,S大正方形=___·S三角形+S小正方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归纳: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公式变形:222222, ,=+--.a cb bc a c a b知识点2: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典例探究】例1如图,在Rt△ABC中,∠C=90°.(1)若a=b=5,求c;(2)若a=1,c=2,求b.变式题1 在Rt△ABC中,∠C=90°.(1)若a:b=1:2 ,c=5,求a;(2)若b=15,∠A=30°,求a,c.方法总结: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关系和第三边的长求未知两边时,要运用方程思想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变式题2在Rt△ABC中,AB=4,AC=3,求BC的长.方法总结:当直角三角形中所给的两条边没有指明是斜边或直角边时,其中一较长边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进行分类讨论,否则容易丢解.例2已知∠ACB=90°,CD⊥AB,AC=3,BC=4.求CD的长.方法总结:由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可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积,它常与勾股定理联合使用.【跟踪训练】求下列图中未知数x、y的值:三、知识梳理内容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注意1.在直角三角形中2.看清哪个角是直角3.已知两边没有指明是直角边还是斜边时一定要分类讨论四、学习中我产生的疑惑【学习检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已知a,b,c是三角形的三边,则a2+b2=c2B.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和的平方等于第三边的平方C.在Rt△ABC中,∠C=90°,所以a2+b2=c2D.在Rt△ABC中,∠B=90°,所以a2+b2=c22. 如图,Rt△ABC(∠C=90°)的主要性质:(用几何语言表示)(1)两锐角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2)若∠B=30°,则∠B的对边和斜边:_________.3.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_________.4. 右图中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则此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5.在△ABC中,∠C=90°.(1)若a=15,b=8,则c=_______.(2)若c=13,b=12,则a=_______.6.若直角三角形中,有两边长是5和7,则第三边长的平方为_________.7.如图所示,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6,则正方形A,B的面积的和为_______.8.求斜边长17cm、一条直角边长15cm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9.如图,在△ABC中,AD⊥BC,∠B=45°,∠C=30°,AD=1,求△ABC的周长.10.如图,将长为10米的梯子AC斜靠在墙上,BC长为6米,求梯子上端A到墙的底端B的距离AB。

17.1第1课时勾股定理及验证

17.1第1课时勾股定理及验证

图 17-1-13
第1课时 勾股定理及验证
解:证明:连接 DB,过点 B 作 DE 边上的高 BF,则 BF=b-a. 1 1 ∵S 五边形 ACBED=S 梯形 ACBE+S△AED= (a+b)b+ ab, 2 2 1 1 2 1 又∵S 五边形 ACBED=S△ACB+S△ADB+S△BED= ab+ c + a(b-a), 2 2 2 1 1 1 1 2 1 ∴ (a+b)b+ ab= ab+ c + a(b-a), 2 2 2 2 2 ∴a2+b2=c2.
第1课时 勾股定理及验证
C拓广探究创新练
15.勾股定理神秘而美妙,它的证法多样,其巧妙各有不同,其 中的“面积法”给了小聪灵感.他惊喜地发现:当两个全等的直角 三角形如图 17-1-12 或图 17-1-13 摆放时, 都可以用“面积法” 来证明.下面是小聪利用图 17-1-12 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 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按图 17-1-12 所示的方式摆放,其中 ∠DAB=90° ,求证:a +b =c .
第1课时 勾股定理及验证
14.一个直立的火柴盒在桌面上倒下,启迪人们发现了勾股定理的 一种新的证明方法. 如图 17-1-11 所示, 火柴盒的一个侧面 ABCD 倒下到四边形 AB′C′D′的位置,连接 CC′,AC′,AC,设 AB=a, BC=b,AC=c,请利用四边形 BCC′D′的面积验证勾股定理: a2 +b =c .
图17-1-7
第1课时 勾股定理及验证
10.[2018· 凉山州] 如图 17-1-8,数轴上点 A 对应的数为 2, AB⊥OA 于点 A,且 AB=1,以 O 为圆心,OB 长为半径作弧, 交数轴于点 C,则 OC 的长为( D ) A.3 B. 2 C. 3 D. 5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第1课时《 勾股定理》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第1课时《 勾股定理》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第1课时《勾股定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简单而美妙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7.1节《勾股定理》主要介绍了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基础知识。

但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

2.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2.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演示教学法:通过几何画板等软件,直观地展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深入理解勾股定理的内涵。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勾股定理的课件,包括证明过程的动画演示。

2.几何画板:用于展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勾股定理的应用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篮球架、自行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中是否存在勾股定理的应用。

让学生感受到勾股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首先,展示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通过动态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存在的关系。

最后,给出勾股定理的数学表达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

《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

《17.1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勾股定理的探究、证明及简单应用.2.内容解析勾股定理的内容是:假如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长,就能够求出第三边长.勾股定理常用来求解线段长度或距离问题.勾股定理的探究是从专门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动身,到网格中的直角三角形,再到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表达了从专门到一样的探探究、发觉和证明的过程.证明勾股定理的关键是利用割补法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发觉图形的性质,提出一样的猜想,并获得定理的证明.我国古代在数学方面又许多杰出的研究成果,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确实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教学中能够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奉献,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围绕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究并证明勾股定理.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教学目标(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了解关于勾股定理的文化历史背景,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能用勾股定明白得决一些简单问题.2.目标解析(1)学生通过观看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归纳并合理地用数学语言表示勾股定理的结论.明白得赵爽弦图的意义及其证明勾股定理的思路,能通过割补法构造图形证明勾股定理.了解勾股定理相关的史料,明白我国古代在研究勾股定理上的杰出成就.(2)学生能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运算,关键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能求第三条边的长度.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勾股定理是反映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一个专门的结论.在正方形网格中比较容易发觉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而得出三边之间的关系.但要从等腰直角三角形过渡到网格中的一样直角三角形,提出合理的猜想,学生有较大困难.学生第一次尝试用构造图形的方法来证明定理存在较大的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想到用合理的割补方法求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先引导学生观看网格背景下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然后摸索没有网格背景下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再将这种关系表示成边长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学生自然合理地发觉和证明勾股定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勾股定理的探究和证明.四、教学过程设计1.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学科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2021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右图确实是大会会徽的图案.你见过那个图案吗?它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差不多图形组成?那个图案有什么专门的意义?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我们明白,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问题1三个角的数量关系明确吗?三条边的数量关系明确吗?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17.1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的证明)(练习)(解析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17.1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的证明)(练习)(解析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1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的证明)精选练习答案一、单选题(共10小题)1.(2020·山东青岛市·八年级期中)若实数m、n满足|m﹣3|+4n-=0,且m、n恰好是Rt的两条边长,则的周长是()A.5 B.57C.12 D.12或7【答案】D【分析】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分别求出m、n,分4是直角边、4是斜边两种情况,根据勾股定理、三角形的周长公式计算,得到答案.【详解】n-0,∵|m﹣4n-0,∴|m﹣3|=04∴m﹣3=0,n﹣4=0,解得,m=3,n=4,当422+5,34则△ABC的周长=3+4+5=12,当422-7,43则△ABC的周长=7=7故选:D.2.(2020·吉林长春市·八年级期末)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在我国古代《周髀算经》中早有记载.如图①,以直角三角形的各边为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再把较小的两张正方形纸片按图②的方式放置在最大正方形内.若图中阴影部分图形的面积为3,则较小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图形的面积为()A .2B .3C .5D .6【答案】B【分析】 由图①结合勾股定理可得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在图②中,可知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与阴影部分面积之和减去大正方形的面积即可得到重叠部分的面积.【详解】设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分别为S 1,S 2,S 3,大小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则由勾股定理可得:S 1+S 2=S 3,在图②中,S 1+S 2+3-S=S 3,∴S=3,故选:B .3.(2020·广东清远市·八年级期末)下列各组数是勾股数的是( )A .4,5,6B .5,7,9C .6,8,10D .10,11,12【答案】C【分析】根据勾股数的定义:满足222+=a b c 的三个正整数a 、b 、c 叫做勾股数,逐一进行判断即可.【详解】解:A. 222456+≠,故此选项错误;B. 222579+≠,故此选项错误;C. 2226810+=,故此选项正确;D. 222101112+≠,故此选项错误.故选:C .4.(2020·福建福州市·八年级期末)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1-,3)到原点的距离是( ) A .10 B .4 C .22 D .2 【答案】A【分析】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解.【详解】∵P(1-,3),原点坐标为(0,0),∴点P(1-,3)到原点的距离=22(10)(30)10--+-=,故选A .5.(2020·吉林长春市·八年级期末)如图,在△ABC 中,∠C =90°,点D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与BC 的交点,连结AD .若CD =2,BD =4,则AC 的长为( )A .4B .3C .3D 3【答案】C【分析】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得出AD=BD ,再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 .【详解】解:∵点D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与BC 的交点,BD=4,∴AD=BD=4,∴2222AC AD CD;4223故选:C.6.(2020·张掖市期中)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的长为3和4,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A.12 B.C.12或D.以上都不对【答案】C【详解】设Rt△ABC的第三边长为x,①当4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时,x为斜边,由勾股定理得,,此时这个三角形的周长=3+4+5=12;②当4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时,x为直角边,由勾股定理得,=,此时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故选C7.(2020·江门市期中)在△ABC中,AB=10,BC边上的高AD=6,则另一边BC等于()A.10 B.8 C.6或10 D.8或10【答案】C【详解】分两种情况:在图①中,由勾股定理,得==;BD8===;CD2∴BC=BD+CD=8+2=10.在图②中,由勾股定理,得==;BD8===;CD2∴BC=BD―CD=8―2=6.故选C.8.(2020·河北张家口市·八年级期中)“赵爽弦图”巧妙地利用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如图所示的“赵爽弦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设直角三角形较长直角边长为a ,较短直角边长为b ,若2)21a b +=(,大正方形的面积为13,则小正方形的面积为( )A .3B .4C .5D .6【答案】C【详解】 如图所示,∵(a+b )2=21∴a 2+2ab+b 2=21,∵大正方形的面积为13,2ab=21﹣13=8,∴小正方形的面积为13﹣8=5.故选C .9.(2020·山东泰安市·八年级期中)如图,直线L 上有三个正方形a ,b ,c ,若a ,c 的面积分别为1和9,则b 的面积为( )A .8B .9C .10D .11【答案】C【详解】 试题分析:运用正方形边长相等,再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BAC=∠DCE ,然后证明△ACB ≌△DCE ,再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来求解即可.解:由于a、b、c都是正方形,所以AC=CD,∠ACD=90°;∵∠ACB+∠DCE=∠ACB+∠BAC=90°,即∠BAC=∠DCE,在△ABC和△CED中,,∴△ACB≌△CDE(AAS),∴AB=CE,BC=DE;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C2=AB2+BC2=AB2+DE2,即S b=S a+S c=1+9=10,∴b的面积为10,故选C.10.(2020·伊宁市期中)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为12和5,则第三边的长为()A.13119B.13或15 C.13 D.15【答案】C【分析】直角三角形中斜边最长,结合已知数据,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第三边的长.【详解】当12,522+=12513.故第三边的长为13.故选:C.二、填空题(共5小题)11.(2020·南丹县期中)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4.则第三边长为________.【答案】57【解析】试题分析: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的长,但没有明确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因此分两种情况讨论:①长为3的边是直角边,长为4的边是斜边时:第三边的长为:22-=;437②长为3、4的边都是直角边时:第三边的长为:22435;∴第三边的长为:7或5.∆的周12.(2020·黑龙江绥化市期中)在△ABC中,AB=15,AC=13,高AD=12,则ABC长为_______________.【答案】32或42【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分两种情况:△ABC是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分别求出边BC,即可得到答案【详解】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D=90°,AC=13,AD=12,∴2222CD AC AD=-=-=,13125∵∠D=90°,AB=15,AD=12,∴2222BD AB AD=-=-=,15129∴BC=BD-CD=9-5=4,∴△ABC的周长=4+15+13=32;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ADC=90°,AC=13,AD=12,∴2222=-=-=,13125CD AC AD∵∠ADB=90°,AB=15,AD=12,∴2222=-=-=,15129BD AB AD∴BC=BD-CD=9+5=14,∴△ABC的周长=14+15+13=42;综上,△ABC的周长是32或42,故答案为:32或42.13.(2020·广西防城港市·八年级期中)如图所示,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7cm,正方形A,B,C的面积分别是8cm2,10cm2,14cm2,则正方形D的面积是__________cm2.【答案】17【解析】试题解析:根据勾股定理可知,∵S正方形1+S正方形2=S大正方形=49,S正方形C+S正方形D=S正方形2,S正方形A+S正方形B=S正方形1,∴S大正方形=S正方形C+S正方形D+S正方形A+S正方形B=49.∴正方形D的面积=49-8-10-14=17(cm2).14.(2020·山东菏泽市·八年级期中)已知一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6cm和8cm,则第三边上的高为________.【答案】4.8cm【分析】先由勾股定理求出斜边的长,再用面积法求解.【详解】解: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AC =6cm ,BC =8cm ,CD ⊥AB , 则2210AB AC BC =+=(cm ), 由1122ABC S AC BC AB CD ==, 得6810CD ⨯=,解得CD =4.8(cm).故答案为4.8cm.15.(2020·广东韶关市·八年级期中)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3,4P -到原点的距离是_____.【答案】5【分析】作PA x ⊥轴于A ,则4PA =,3OA =,再根据勾股定理求解.【详解】作PA x ⊥轴于A ,则4PA =,3OA =.则根据勾股定理,得5OP =.故答案为5.三、解答题(共2小题)16.(2020·湖南株洲市期末)如图,Rt △ABC 中,∠C=90°,AD 平分∠CAB ,DE ⊥AB 于E ,若AC=6,BC=8,CD=3.(1)求DE 的长;(2)求△ADB 的面积.【答案】(1)DE=3;(2)ADB S 15∆=.【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得出CD=DE ,代入求出即可;(2)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 的长,然后计算△ADB 的面积.【详解】(1)∵AD 平分∠CAB ,DE ⊥AB ,∠C=90°,∴CD=DE ,∵CD=3,∴DE=3;(2)在Rt △ABC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2AB AC BC 6810=+=+=, ∴△ADB 的面积为ADB 11S AB DE 1031522∆=⋅=⨯⨯=. 17.(2020·宿州期中)在四边形ABCD 中,∠B =90°,AB =4,BC =3,CD =12,AD =13.(1)求AC 的长;11/1 (2)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答案】(1)5;(2)36【分析】(1)由勾股定理可得:22AC AB BC =+,从而可得答案;(2)先证明ACD △是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从而可得答案.【详解】解:(1)∵∠B =90°,AB =4,BC =3,∴2222435AC AB BC =+=+=;(2)由(1)知,AC =5,∵CD =12,AD =13,∴AC 2+CD 2=22251216913+===AD 2,∴ACD △是直角三角形,∠ACD =90°,∵AB =4,BC =3,∠B =90°,AC =5,CD =12,∠ACD =90°,∴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即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36.。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第1课时《勾股定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第1课时《勾股定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第1课时《勾股定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第1课时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并证明勾股定理,理解勾股定理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引入直角三角形和斜边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并证明勾股定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掌握了实数、方程、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

但对于证明勾股定理,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学会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证明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并证明勾股定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法、讲解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直角三角形和斜边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3.讲解: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解释勾股定理的意义和应用。

4.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勾股定理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勾股定理的关键信息。

主要包括:1.勾股定理的定义2.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3.勾股定理的应用示例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程度。

2.学生能否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对于学生的反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在课后,要反思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7.1《勾股定理》教案(第1课时)

17.1《勾股定理》教案(第1课时)

勾股定理
教学设计说明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它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在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整节课以“问题情境——分析探究——得出猜想——实践验证——总结升华”为主线,使学生亲身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和验证过程,努力做到由传统的数学课堂向实验课堂转变.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从知识与方法、能力与素质的层面确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本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探索”式,采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师生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或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从而形成自觉实践的氛围,达到收获的目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美、逻辑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的推理和计算。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勾股定理这一章节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地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在联系。然而,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仍存在以下困难:对勾股定理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灵活运用;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粗心大意的情况;对于定理的证明过程,可能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3.拓展提高题: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道涉及勾股定理与其他数学知识相结合的题目,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4.小组合作作业:布置一道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要求学生相互讨论、分工合作,共同解决一个较为复杂的勾股定理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交流沟通能力。
5.思考题:提出一个关于勾股定理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定理的本质和内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创设情境:展示一个实际情境,如一块直角三角形的土地,要求学生计算斜边的长度。让学生意识到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勾股定理的概念:通过导入环节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发现勾股定理。用数学符号表示勾股定理,并解释定理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1勾股定理
第1课时勾股定理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
3.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学习重点】
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
【学习难点】
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如图所示的图形像一棵枝叶茂盛、姿态优美的树,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它由若干个图形组成,而每个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各组图形大小不一,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发现勾股定理
【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P22,完成下面的内容:
图17.1-2
思考:图17.1-2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可以发现,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大正方形的面积.即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P23探究,完成下面的内容:
思考: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上述性质,其他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归纳: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知识模块二证明勾股定理
【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P23~24,完成下面的内容:
理清证明命题1的基本思路:用面积法,拼图证明它们的面积相等,从而得到a2+b2=c2.
【合作探究】
如图:
解:S 正方形ACFD =S 四边形ABFE =S △BAE +S △BFE ,
即b 2=12c 2+12
(b +a )(b -a ),整理得2b 2=c 2+b 2-a 2, ∴a 2+b 2=c 2;
知识模块三 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自主探究】
如图所示,△ABC 中,AB =13,BC =14,AC =15.求BC 边上的高AD 的长.
解:设BD =x ,则DC =14-x ,
由勾股定理得AB 2-BD 2=AC 2-CD 2,
即132-x 2=152-(14-x )2,解得x =5,
∴AD =132-52=12.
【合作探究】
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 是长方形,把△ACD 沿AC 折叠到△ACD ′,AD ′与BC 交于E ,若AD =4,DC =3,求BE .
解:由折叠的意义,得△ACD ≌△ACD ′,
∴∠D ′=∠D =90°,CD ′=CD =AB .
∵∠AEB =∠CED ′,∠B =∠D ′=90°,
∴△ABE ≌△CD ′E ,∴AE =CE .
设BE =x ,则AE =CE =4-x ,AB =3,
∴(4-x )2=32+x 2,解得x =78
, ∴BE =78
.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交流预展】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展示提升】
知识模块一 发现勾股定理
知识模块二 证明勾股定理
知识模块三 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
1.Rt △ABC 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ABC 的周长为
2.若Rt △的两直角边长为a ,b 且满足a 2-6a +9+|b -4|=0,则该Rt △的斜边长为5.
3.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b =23,c =3,求△ABC 的面积.
解:∵a +b =23,∴a 2+b 2+2ab =12,
又由题知a 2+b 2=c 2=9,
∴ab =32

∴S △ABC =12ab =34
. 【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