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复习大纲
1.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
的活动;教育是使人的身心发展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2.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三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因素。

关系:教育者根据
一定的教育目的去影响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他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一定的教育影响为桥梁来实现,而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便是受教育者发送合乎预期目的的变化。

3. 教育的词源:在古汉语中教育一词的最早出自《孟子,尽心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4.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5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代表人物和代表作: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时期、孔丘《论语》;独立形态时期、洛克《教育漫话》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发展时期、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代表人物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深化时期、布鲁纳《教育过程》。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填空题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把教育分为讽刺、定义、助产三阶段,称为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填空题……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她的著作《政治学》中;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和谐发展”。

……PS: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填空、简答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1)夸美纽斯:a.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b.在此书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c.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详细论述,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注意与夸美纽斯比较) a.1806《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b.赫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第一人),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因此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c.赫被看做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主张教师中心论。

(2)杜威 a.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b.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

……填空题。

c.杜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6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助于正确的进行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可作为教育学科研提供理论基础并有助于发展教育理论。

1.教育目的的概念: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受到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
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来讲,就是指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3.教育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标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
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标和构建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个人个性的发
展。

4.社会本位论强调要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制定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
生活的稳定与延续是教育目的所在。

5.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认得发展同社
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2.现代工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3.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
2)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的指导意义3.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6.素质教育的概念及特点:概念: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

特点:全体性、全面
性、基础性、发展性、主体性、开放性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政治需要的影响、必须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2.意义(why开展素质
教育):a.注意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b.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
端,深化教改的必然趋势;c.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7.内涵、特征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的教育。

(3)………………………个性发展的教育(4)……………
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8.(1)端正教育思想,转变观念;(2)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此为教育观念的核心;(3)
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4)改革考试制度;(5)提高校长、教师素质;(6)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运行机制
1.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2.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和作用:遗传因素是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1.遗传素质是人的
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2.…………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个体的遗传素质是逐步发展成熟的,教育必须按照遗传素质发展的水平进行,超越或落后于遗传素质成熟水平都不利于人的发展。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环境是个体发展的外部条件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里多种可能 2.
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b.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c.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d.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3.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主要手段;教育是科学
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发展。

创造新的科技知识的重要阵地;教育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手段。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 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 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
3. 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4. 教育促进性别角色社会化
二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 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 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 形成人的独特性
3. 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 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1.教育制度概念及类型: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原
则。

当代学制的类型: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依据:对古代学制的合理继承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劳动人民自觉斗争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前的学制:壬寅癸卯学制, 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

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1.进一步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高等
教育迅速发展,层次结构将进一步优化3.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4.大力发展幼儿教育
4.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含义: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
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特点:一、免费性;二、公共性;三、强制性。

5.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解读:“加”即增加教育投入“减”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乘”
即倍加重视教师工作“除”即剔除择校之风“法”即令行禁止防止乱收费。

6.教育立法的含义:是指由特定立法主张依照一定的法定权限和程序所从事的制定教育法
的活动
7.我国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教育单行法3
教育行政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性质:它是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的基本法;地位:是我国历史上颁布的第一部全面规范教育领域活动的大法。

1.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性质:教师是伴随着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学校的产生而出现
的;广义是一切增进他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他人思想品德形成的人,狭义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并在教育机构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

职业特点:示范性、复杂性、创造性、长效性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指为教育职业的从业
者;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自主性、实践性、阶段性。

3.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发展、专业情意的发展。

教师专业
发展阶段:五阶段“非关注”“虚拟关注”“生存关注”“任务关注”“自我更新关注”。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专业学习、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

4.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具有能动性;学生具有发展性;学生具有完整性;学生以学习为
主要任务。

5.学生的权利: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青少年的合法权利(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
6.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教学相长。

7.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
生、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妥善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

学生应遵循的原则:尊敬老师,理解老师,努力学习。

8.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
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1.课程的概念: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2.课程词源分析,我国,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代。

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的“奕奕
寝庙,君子作之”一句作疏:“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rrere”,意为赛马的跑道
3.课程的类型:按不同课程形态分为:学科、经验、科学综合。

根据存在方式分为:显性
课程与隐性课程。

按课程设置形式:必修与选修。

按课程开发过程划分:理想的、正式的、领悟的、观察的、体验的课程。

4.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计划(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考查,课程实施)、
课程标准: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资源(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老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5.*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
合性和选择性;倡导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发展性的课程评价;
促进课程的民主化。

目标: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和缺乏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促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曾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
6.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教学的概念与意义:概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
一的活动;教学活动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意义: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教学的作用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创
造能力和实践精神。

3.关注学生个性发展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引起求知欲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
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4.教学过程的性质:是教师教授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
态性复合体。

5.教学过程的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
律;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相统一的规律;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教学过程的阶段理论: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6.教学原则:原则:直观性原则;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7.启发性原则;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
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8.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
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9.巩固性原则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
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10.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
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1.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
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
(5)练习法;(6)实验法(7)读书指导法。

13.国内外新兴教学方法介绍;
14.关于学习方式的变革
15.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
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16.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 (一)个别教学制在古代的东西方,学校教育学组织形式一般
都是个别教学形式。

(二)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大教学论》。

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到l9世纪中叶,班级授课制已成为西方各国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三)分组教学制(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后来经过他的学生克伯屈改进后在全国推广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该教学组织形式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强调依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兴趣,组成以学生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在生活情境中确定学习目标,并制订工作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各种实际活动,并检查工作结果,学生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

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特于l902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阶设。

它强调以各科作业室代替教室,作业室按学科性质设置教学用具,由l~2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学习内容由老师按月安排,各科教师与学生签订每月的“学习合同”,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做一个月的作业,并把它公布在作业室内;学生与教师、同学研究讨论,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五)文纳特卡制,有美国教育家华虚朋提出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及变式——班级授课制:(一)班级授课制的特征:第一,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第二,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教学。

第三,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

(二)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一,教师作用主导性强;二,学生规模大;三,学生所获知识系统性高;四,学生能共同进步;五,学生能全面发展。

(三)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一,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二,限制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三,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四,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五,形式僵化不灵活;六,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变式:就是现场教学和复式教学。

现场教学: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或社会现实活动等场所中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复式教学:是由一位教师,在同一间教室里,同一课时内,用不同的教材分别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纪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7.上好课的标准:
18.课的类型和结构:综合课: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

单一课:新授课、练习课和实验课、复习课、测试课或考试课。

1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习成绩的检查与
评定、学习方法指导。

20.上课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
21.教学设计的含义:是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
学目标,规划课堂教学全过程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合理组合,确定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步骤,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22.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一,科学、合理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二,根据学生已有
水平确定教学起点设计;三,教学内容设计;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设计;五,教学评价的设计;六,课程教学结构的设计
23.教学评价的内容: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组织形式和结构;教师的教学素质;课堂教学的效果
24.教学评价的功能:1.导向功能2.鉴定和选择功能3反馈功能4咨询决策功能5强化功
能6竞争功能
25.教学评价的种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德育的概念: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
2.德育的内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
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理解):1)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a)
知:道德认识,指人们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及由此形成一定得到的挂念;
b)情,即道德情感,指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对他人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道德
判断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c)意:德意志,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d)行:德行为,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在道德情感的调节下,对他人或社会所做出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知、情、意、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整体,德育过程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志、导之以行。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4.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原则:方向性;知行统一;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扬积
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情感陶冶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

德育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
5.常用的德育方法和主要的德育途径: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情
感陶冶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

途径:政治课和其他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

6.班级管理、班级、班集体的概念:班级:是学校的一个正式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在校
生活的基本单位。

班集体:班集体是高级班级群体,以班主任为主的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培养和引导而形成的具有正确的奋斗方向,具有较强的核心与骨干力量,具有良好的纪律、舆论、班风,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高层次的班级群体。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管理活动,这一种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7.班主任的角色:班集体建设的组织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人际关系的艺
术家、整合教育力量的桥梁和纽带
8.班集体的发展阶段:集体组织规范的认同阶段、集体心理的优化阶段、发展集体主体性
阶段、关注集体成员个性发展阶段
9.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有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有坚强的班级领导核心、有积极健康的班
集体规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