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

林纾翻译理论: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

(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

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

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

(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

A. 洋务时期的翻译

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

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

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

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

贡献:“善译”说

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他的

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

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

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

(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

(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

.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瞿秋白的“绝对正确,绝对白话”和“信顺统一”的思想,郭沫若的“创作论”的翻译思想。成仿吾的“批评的建设”和“建设的批评”的文艺翻译批评思想即诗歌翻译思想。中国传统译论的特点: (1)、以中和为美,讲求和谐; (2)、尚化实为虚,讲求含蓄; (3)、重感性体悟,讲求综合

鲁迅主要理论贡献: 1. “易解、丰姿”双标准论, “移情、益智”双功能说; 2.“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 3.“重译”和“复译”的思想; 4.翻译批评:“剜烂苹果”的思想; 5.“翻译应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狂人日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真正意义的白话小说。

瞿秋白翻译思想: 1 、关于大众化原则“绝对正确,绝对白话”的思想; 2、关于翻译与中国现代语言建设的思想

郭沫若翻译理论和思想:整个翻译思想的灵魂--创作论. 1、翻译家不是鹦鹉名士; 2、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3、风韵译; 4、共鸣说; 5、生活体验论; 6、译文同样应该是一件艺术品

成仿吾翻译理论和思想: 1. 文艺批评:翻译批评思想; 2. 诗歌翻译理论与思想; 3. 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顺”派

梁实秋主张“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 “硬译”无异于“死译”其危害更甚于“曲译”

赵景深主张“宁错而务顺,毋坳而仅信”的翻译思想

“信”派

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的思想”。

瞿秋白主张“信顺统一”

胡适:《蝴蝶》——我国第一首白话文诗。

陈独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和“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的翻译家。

张闻天——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革命文学家和文学翻译家

耿济之——“五四”新文学时期杰出的俄国文学翻译家,也是我国早期著名的俄国文学研究家。

陈望道——第一个全文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

郭大力——我国正式全文翻译《资本论》的第一人。

“形似神似理论”的研究

代表人物:林语堂、朱生豪、梁宗岱

他们发展了本源于画论的“形似神似理论”,成功地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自己翻译实践中。

代表人物:朱光潜、贺麟、艾思奇

他们借鉴哲学原理介入翻译研究,以建立翻译的哲学基础,这一思想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平,也是这个时期传统翻译思想的重要标志。

陈康,主要思想:译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他在为这本书写序时发表了精辟的哲学观点:以“信”为绝对的、第一位的观点,他强调说“‘信’是这篇翻译不可动摇的基本条件。‘达’只相对于在系统哲学方面曾受过不少训练,关于希腊哲学又有相当了解的人。‘雅’只是在不妨害‘信’的前提下求其完备。”这一观点表明,将信置于第一位,达、雅附着于信。

金岳霖,翻译思想:他提出翻译应以“译意和译味”他在《知识论》中写道:“翻译大致说来有两种,一种是译意,另一种是译味。所谓译味,是把句子所有的各种情感上的意味,用不同的语言文字表示出来,而所谓译意,就是把字句底意念上的意义,用不同的语言文字表示出来……译意只要求达求信。译味则不同。译味也许要重行创作……所谓重行创作就是就原来的意味,不拘于原来的表示方式,而创作新的表示方式。”在译意不免失味,或译味不免失意的情形下,他强调指出:“我们既然注重命题,在语言文字方面我们当然注重陈述句子。既然如此,我们所注重的是意念上的意义,因此对于翻译,我们注重译意而不注重译味。在译意的立场上,我们不得已而有所舍,则我们所舍的是味。”

梁宗岱, 是我国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一人. 翻译思想:首先,译者和作者:“心灵融洽

其次:内容和形式:“光和热”论

艾思奇,翻译哲学思想:1.信为第一义,达,雅为第二义; 2.直译,意译的哲学认识

他认为这两者不能看做绝对隔绝的两件事。翻译要注重译意,即注重原作义理的了解,“意”是根本,它的作用是为了要帮助原作的了解,帮助原意的正确传达,同时也是帮助直译的成功,所以,就翻译的根本原则上说,我们要的还是准确的直译。

林语堂,翻译思想:“三三一”——“三个条件,三个责任,一个要求”; 翻译的三重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五美”——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

朱生豪, 翻译理论: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动笔翻译之前,首先要选译自己“笃嗜”的作品;其次,反复“研诵”原作,咀嚼原作“精神”,直至“会心”。第二,动笔翻译过程中,严格把握翻译标准:保持原作之“神韵”,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呈露作者之“命意”。第三,遵循“段本位原则”,每译毕一段译者要自我入戏,纠正语调,音节不妥之处。

朱光潜,翻译哲学思想: 1.“一元论,二分法”思想——译文只能得原文的近似,绝对的‘信’只是一个理想“信”是第一位的,“信”里包含了“达”“雅”2.“言,意不可分”思想

——理想的翻译是文从字顺的直译,“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意译也同时须是直译”3“翻译艺术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 “只有文学家才能胜任翻译文学作品”

贺麟“意一,言多;意是体,言是用,诚是意与言间的必然的逻辑关系”“翻译为创造之始,创造为翻译之成。翻译中有创造,创造中有翻译。”

(一)创立了“四论”:茅盾的“艺术创造性翻译论”;傅雷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论”;焦菊隐的“整体(全局)论”.

(二)掀起了翻译标准的再争论:新的翻译下沿用“信达雅”(“信达”)作为翻译标准,还是采用苏联某些翻译理论家的“分类标准”(“等值性”)作为翻译标准。最终结果:以“信达雅”为标准.

(三)遵循“研究什么,翻译什么”的翻译思想,造就了大批的学者型翻译家。

时期特点:

①出现了曹靖华、戈宝权、叶水夫等学者型翻译家,他们走翻译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其译作就是其研究成果。这是我国这一时期翻译事业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②这一时期翻译理论和思想的研究,主要涉及科学翻译和文学翻译,以文学翻译为主导;

③形成了以茅盾、傅雷、钱钟书、焦菊隐等人为代表的翻译理论研究的文艺学派。

④茅盾的“艺术创造性翻译论”(“意境论”)、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论”和焦菊隐的“整体(全局)论”使中国传统翻译思想走向成熟,到达鼎盛时期。

茅盾翻译理论与思想:

(一)“神韵”说;

(二)“艺术创造性”翻译论;

(三)“翻译与创作并重”论;

(四)翻译批判思想

傅雷主要翻译思想:一、翻译艺术哲学思想—“以艺术修养为根本”“神似说”—以艺术哲学原理和美学理论为指导,在大量优秀的翻译实践基础上,集众家“神似说”之大成,在中国翻译史上继严复“信达雅”说之后树起的又一面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