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美学 笔记

合集下载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一、影视美学概述影视美学是研究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以影视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审美规律和审美价值。

二、影视美学的特征1、综合性:影视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融合了影像、声音、表演、剧情等多种元素,使得影视作品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艺术的美感。

2、动态性:影视作品是动态的,它通过影像和声音的结合,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现实性:影视作品所呈现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它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加工,反映出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文关怀。

4、娱乐性:影视作品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它通过精彩的剧情、出色的表演和引人入胜的特效等手段,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同时也能够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三、影视美学的审美规律1、节奏感:影视作品需要有节奏感,使得剧情能够有张有弛,起伏有致,从而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

2、表现力:影视作品需要通过生动的表现力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而让观众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真实感:影视作品需要具有真实感,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作品所呈现的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4、情感表达:影视作品需要通过情感表达来传递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四、影视美学的审美价值1、艺术价值: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品,其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艺术性上。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和出色的创意,还需要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艺术享受。

2、教育价值:影视作品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传播文化、传递价值观和弘扬正能量等方面。

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向观众传递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思想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明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3、社会价值:影视作品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反映现实生活、社会问题等方面。

影视学课堂笔记

影视学课堂笔记

1、电影:从物质艺术层面讲:电影就是根据“视觉滞留”原理,运用摄影和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技术在银幕上形成能表达一定内容的活动影像和声音的一种技术。

从美学艺术层面讲:电影就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2、电影与技术:早在1910年,意大利导演卡努托发表文章《第七艺术宣言》,宣称电影是第七艺术。

3、电影与商业:电影正式公开售票的形式就明确奠定了其与生俱来的商业性。

1895.12.28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短片1.电影是一个团队活动,花费昂贵、奢侈的艺术创作,电影生产必须社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商业经济始终贯穿着电影的重要环节。

2.发行与流通阶段,要重视档期。

3.重视“双赢”模式关系,商业性和艺术性要相辅相成,统一于一体。

4.带入文化产业阶段4、电影影像基本特征:1.逼真性:最大限度还原真实物质世界2.假定性:逼真再现假定性的真实3.复制性:还原现实,通过技术手段多次复制4.符号性:首先标识出生活物质本身,其次有更为深层的文化内涵5、镜头:电影影像是光的投影成像的。

它的成像并不取决于屏幕,而是取决于摄影机的镜头运用影像是通过镜头拍摄才确定下来的,因为镜头是看见摄影的眼睛、摄影机的焦点。

6、镜头运动:镜头相对于被摄主体的位置变化,称为镜头的运动。

把被摄主体的运动状态通过摄影机的运动镜头呈现出来,这是电影区别于绘画、建筑等其他艺术的独特魅力。

摄像机的运动镜头是电影家发挥艺术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其主观情绪介入的重要方式。

运动镜头的轨迹、速度、方向等,在特定情境中意味着一种目的、情绪或时空的组合方式。

镜头运动能产生的韵律和美感,具有极强的艺术创造力的表现力,运动镜头包括:推、拉、摇、移、跟、升降六种基本形式。

7、升降格拍摄:升格拍摄—慢放,形成慢镜头、降格拍摄—快放,形成快镜头升格拍摄:1.高速摄影机升到每秒2000格以上时,就可以将子弹出膛的效果分解出来2.格数分的越多,放映出的画面速度越慢,造成一种特殊的缓慢的分解动作的效果3.在故事叙述中,可营造出幻觉、迷离、抒情、腾跃的艺术效果降格拍摄:1.降格越多,形成的放映画面越快2.拍摄开花,发芽出土等过程,造成快速的视觉效果3.有表现力的镜头语言8、升级镜头的分类方式:垂直升降;斜向升降;弧形升降;不规则升降9、升降镜头作用:可以用来展示事件场面的规模、气势或处于升降运动中人物的视点。

影视美学专业课之(美国、欧洲、中国)电影流派笔记资料

影视美学专业课之(美国、欧洲、中国)电影流派笔记资料

电影的流派与风格第一节美国电影一、经典好莱坞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至50年代中期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开创了电影的一个“黄金时代”。

1、好莱坞制片制度·三位一体的集成系统:生产发行和放映集成三位一体的配套网络,控制了电影企业的运作。

·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对影片有绝对的控制权。

典型《乱世佳人》。

·明星制度:影片的制作始终围绕着明星转,将明星定位于一定的类型与气质,完全纳入商业化类型电影的生产模式中。

2、好莱坞类型电影·从广义上讲,类型化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如中国的武打片,日本的武士片,印度的歌舞片。

从狭义上讲,类型片专指美国好莱坞制片厂制度下按照某种规定好的生产程序和创作方法制作出来的影片。

如西部片《关山飞渡》(取自莫泊桑的《羊脂球》)·类型化的特征: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七大类型片:西部片、强盗片、音乐片、喜剧片、科幻片、恐怖片、战争片、家庭情节片3、旧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征1、商品化特征:电影首先是商品,其次是大众娱乐,第三才是艺术。

2、戏剧化结构:严格遵守戏剧的“三一律”,有一套固定的剧作结构。

3、梦幻品味:四十年代的类型片,总体上是不反映现实生活的,营造的是不含人间烟火、远离现实虚幻之景。

4、唯美倾向:好莱坞电影追求唯美主义的审美情趣。

整个无声片时代,美国的喜剧学派一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派。

卓别林的天才给这学派创造了光辉的成绩。

1912-1930年被称做是“美国电影戏剧最伟大的时代”。

二、新好莱坞电影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好莱坞在经历了低谷之后,迎来了历史的转折,新好莱坞开创了好莱坞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新好莱坞影片的艺术特点:1、对真实性的追求2、揭露和触及社会现实问题3、对传统类型片模式的突破和融合4、文化价值取向的时代特征5、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相互融合与平行发展第二节欧洲电影一、德国表现主义受戏剧、绘画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德国电影流派。

影视精品解读笔记重点总结

影视精品解读笔记重点总结

1、美国电影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㈠、默片时代㈡、有声电影㈢、黄金时代㈣、当代电影2、美国西部片概述㈠、西部片是好莱坞最有影响的类型电影之一㈡、西部片的发展经历了一些起起落落3、《与狼共舞》的主题分析:罪与功——观念的置换与表达㈠、在电影史上,《与狼共舞》被视为一部反传统的西部片。

导演通过精心构筑的影像语言和叙事系统重新阐释了历史并置换了传统西部片中的文化观念。

㈡、《与狼共舞》对传统西部片的反叛首先表现在影片中导演极具当代意识的历史观。

反观历史,澄清事实,批评白人的罪恶,为印第安人的历史形象翻案,找回了印第安人的尊严。

㈢、《与狼共舞》的反思主题以及表现在文化观念上的当代趣味对于观众而言更具诱惑力。

人们开始向往自然、原始乃至野性,而《与狼共舞》张扬了自然、和谐的文化理念。

㈣、《与狼共舞》在整体上依然保持了与传统西部片的某种内在联系。

包含了传统西部片中的许多基本元素,体现出了西部片这种王牌类型电影的生命力。

4、限制性叙述视角分析:邓巴眼中的印第安世界㈠、限制性叙事视角是指根据一个具体的剧中角色的所视所见来组织剧情。

㈡、希望与印第安人建立良好的关系㈢、初步接触——逐渐信任——产生感情(隔阂)——融入其中㈣、神秘——了解——理解——融合(相互)㈤、白人在邓巴的眼中是一群野蛮无知、缺乏责任感、凶狠残忍、贪婪成性,与他眼中的印第安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㈥、印第安人自然淳朴,善良开朗、相互关爱,与自然界和谐共生,一切行为都合乎自然的准则。

5、理想的民族关系的表达尊重差异、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平共处。

6、电影音乐及摄像《与狼共舞》的配乐出自电影配乐大师约翰·巴里之手。

《与狼共舞》共有三大主旋律,Love 、The John Dunbar 和The Wolf ,围绕三大主旋律,约翰·巴里以其擅长的华丽管弦乐细细展开。

《与狼共舞》的整体音乐风格就如一个巨人的低声吟唱,虽然音调始终不高,但依然让人感到气势不凡。

【广电艺】影视美学导论部分笔记

【广电艺】影视美学导论部分笔记

影视艺术学一、编剧:1.情节的典型化:对生活事件选择、加工和改造,使之得到升华的一种特殊艺术概括过程。

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并不是所有方面和所有细节都可以成为作品的典型情节。

剧作家从选择某一事件开始,就要进行加工和改造。

情节是生活的反映,但不是生活本身。

典型的情节,可以用普通的、经常碰到的事件作为基础,也可以建立在比较少见,甚至绝无仅有的事件基础上。

重要的在于是否能够揭示典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典型的社会矛盾,典型的生活命运。

因此,情节的典型化的过程直接影响到人物典型化的程度,而要做到人物的典型化,必然离不开情节的典型化。

2.矛盾:借自哲学术语,电影的构成因素,即戏剧冲突,它集中而又形象的反映在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现象。

当这些矛盾现象与人的思想感情、性格和行动发生联系时,则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纠葛或冲突,人与社会或自然环境的和谐与不和谐,人物自身性格及思想上的各种冲突或斗争等。

矛盾是构成电影剧作情节的基础和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

也是揭示生活本质,创造典型形象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现实矛盾的深入描写,能使电影艺术达到帮助人民了解生活、认识生活的目的。

3.悬念:处理情节结构的方法之一。

利用观众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期待心情,在剧作中所设置的悬而未决的现象。

在不同风格样式的剧作中,其表现方式不相同。

惊险片或情节片剧作常以紧张冲突不断带来的“危机”和“突然转折”等情势,作为构成悬念的重要手段。

一般的电影剧作中,则多通过人物性格的刻画或人物心理的剖析来增加观众兴趣,构成剧作悬念。

悬念作为重要的结构技巧,其表现形态受具体剧作风格样式的制约,但其作用却大抵相同,即能够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观众进入剧情发展,从而达到饱和状态的欣赏效果。

4.纠葛:使剧情中人物之间、人物感情之间、事件之间的矛盾冲突交织起来的一种艺术手法,是情节的一个组成部分。

5.高潮:又称“高峰”或“顶点”。

戏剧式电影剧作结构概念。

与开端、发展、结局等部分共同构成全剧。

影视美学的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的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的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1、影视美学:是一门研究影视艺术形式、内容、创作规律及其与社会文化、时代精神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它涉及到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影视学等多个领域。

2、影视艺术:是一种融合了视觉与听觉、时间与空间、动态与静态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它通过影像、音效、表演、剧本等手段来传达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3、影视语言:是影视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包括镜头语言、音效语言、表演语言等。

4、影视批评:是对影视作品的分析、评价和解读,旨在帮助观众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促进影视创作的进步。

二、影视美学的特点1、视觉优先:影视美学强调视觉优先,即通过图像和画面的表现来传达信息和情感。

2、叙事性:影视作品通常具有叙事性,通过情节的展开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真实感:影视作品追求真实感,通过逼真的表演和场景来让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4、多样性:影视作品涵盖了各种不同的类型和风格,从浪漫爱情片到战争片,从喜剧片到科幻片,应有尽有。

三、影视美学的复习要点1、掌握基本概念:了解影视美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如影视艺术、影视语言、影视批评等。

2、分析影视作品:选择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进行分析,从中学习如何运用影视语言和技巧来表现主题和情感。

3、时代背景: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影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和价值观。

4、提高审美素养:通过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和对影视艺术的鉴赏能力。

5、掌握批评方法:学会运用正确的批评方法对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如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

影视美学的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1、影视美学:是一门研究影视艺术形式、内容、创作规律及其与社会文化、时代精神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它涉及到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影视学等多个领域。

2、影视艺术:是一种融合了视觉与听觉、时间与空间、动态与静态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它通过影像、音效、表演、剧本等手段来传达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剖析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剖析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美学

影视美学

影视美学的一般内涵及其研究范畴1、影视美学是门类美学中的一种。

影视艺术有依赖于技术的特点,所以它必然与实用美学相关,而且不管是何种美学研究都会受到文化演变和走向的影响,尤其是影视艺术同大众文化,传播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受当代文化影响特别深刻,同时又深刻地反作用于当代的文化走向。

所以,即使影视美学仍然属于哲学性质,影视美学的具体研究也不能完全与之相对应。

现在,电影、电视的后现代性越来越流行,所以影视美学既有哲学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影视美学的研究范畴1、影视美学是研究影视艺术中关于美和审美的科学。

尤其重点应研究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化哲学思潮和文艺思潮,观众与影视艺术间的审美关系。

2、影视艺术与摄影、灯光、音响、电子编辑、三维动画等密切相关,因此它又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和实用(技术)属性。

3、影视艺术首先研究的是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影视艺术的规律,尤其是影视(电影)语言,影视(电影)思维,但又不仅仅只是研究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它还应该包括影视艺术所包涵的思想,影视艺术与现实,与社会和人的关系.第二章电影(艺术片)、电视剧的基本审美特征第一节电影(艺术片)、电视剧的综合性和多元审美电影(艺术片)与电视剧在审美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基本特征,艺术的综合性和多元审美即是其中之一。

影视是综合的艺术,这似乎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

但也有人认为影视的特性无所谓综合不综合,因为一经“综合”也就谈不上影视艺术的特性了。

影视艺术的质的规定性,仍是它的照相性和影像的组结。

另一种观点认为,艺术的综合不等于混合,也不是简单地把各种要素和样式凑合在一起。

我较倾向于后一种理解。

首先,影视艺术肯定是综合了其他艺术的一门相对较年轻的艺术,但这种综合是一种新的创造。

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已经具备了诸如文学、戏剧、绘画、音乐、摄影、雕塑等多种艺术的形式,或者说已经集合了多种艺术的基本要素,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且,就一门独立的艺术样式而言,也可以说它也融合了多种美的基本形态,如优美、崇高、悲剧、喜剧、正剧等,但是各种要素、手段,乃至形态的综合,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须围绕影视作品的主题、内容和形象的发展而来,并要服从于导演的总体构思。

(完整版)影视鉴赏笔记

(完整版)影视鉴赏笔记

(完整版)影视鉴赏笔记影视鉴赏笔记1导论:⼀、电影就是我们的⽣活A、观影是我们⽇常⽣活的⼀种⽅式,⼀种⽇常⽣活的仪式、⼀种不可抗拒地进⼊我们⽣活的话题和现实、经验、超验B、我们的观念、知识、经验、⽣活很多都来⾃影视(间接经验、虚拟现实、类像、超验、想象)C、电影还是⼀种智⼒的游戏。

《⿊客帝国》、《⼤话西游》、《蝴蝶效应》、《疾⾛罗拉》D、电影是现实的窗户(纪录电影、纪实风格的电影)、镜⼦【“认识⾃⼰”的⽅式,国族认同以⾃我认同】、梦、寓⾔E、影视创造我们的⽣活,也虚拟或扭曲我们的⽣活,影像会成为⽣活本⾝。

【王尔德:不是艺术摹仿⽣活,⽽是⽣活模仿艺术】⼆、电影是⼈类梦想的实现、⾝体的延伸三、影像⽂化及其⾰命性意义形象思维、蒙太奇思维、原始思维四、电影的复杂性“电影是⼀项企业,也是⼀门艺术,是⼀门艺术,也是⼀种语⾔,是⼀种语⾔,也是⼀种存在。

”—— [法]马赛尔马尔丹五、电影的艺术定位1、形象存在⽅式:时空综合艺术(3 D化存在)2、艺术感知⽅式:视听综合艺术(体验化存在与超验性感知)3、艺术存在形态:动静综合艺术*艺术:实⽤的分类⽅法⼀、语⾔艺术:⼩说、诗歌、散⽂、(戏剧、电影剧本)⼆、造型艺术:绘画、雕塑、书法三、表情艺术:⾳乐、舞蹈电影的艺术⽂学:情节、故事、⼈物、对话语⾔、抒情性戏剧:戏剧性冲突、结构、表演艺术美术:造型(场景)、⾊彩、构图、服装设计(技术化趋势)⾳乐:有声源、⽆声源⾳乐、插曲、主题歌舞蹈:歌舞⽚、“武之舞”、王家卫、张艺谋电影中的某些⽚段或精神电影负⾯性批判批判之⼀:深度的丧失、平⾯化、单⾯化、同质化的问题:(想象⼒缺失、⾼智商电影缺失。

参阅陈旭光博客《中国电影想象⼒缺失问题反思》)批判之⼆:媒体的强势话语霸权与意识形态欺骗性(影像的虚假性:《摇尾狗》、《楚门的世界》的反思、《纸牌屋》的现实批判(美国电影、奥斯卡风向标、中国的“⾦鸡百花”症候)批判之三:价值观导向问题。

过度的商业性导致的伦理道德底线丧失或娱乐化(娱乐化历史)过度、消费性过度等问题:(《满城尽带黄⾦甲》、《⾚壁》、《泰囧》?、《⼩时代》?《⼤丈夫》、《绝命毒师》?)思考:《泰囧》与《⼀九四⼆》的困惑与⼆难。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鉴赏课堂笔记

影视鉴赏课堂笔记

影视鉴赏课堂笔记第一讲影视艺术的文化品性一、 “追求永恒”与“影视艺术”的诞生1、 电影的诞生电影的生日: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地下室开始做第一次 公开售票公映。

一一电影的生日 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放映《工厂大门》、《婴儿的早餐》、《水浇园丁》、《火车进站》等电 影短片。

2、 物理技术的角度历程(1)17世纪,牛顿发现视觉滞留现象 诡盘 (2)1878年,[美]幕布里奇,24幅连拍画面 (3)1891年,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 (4)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放映机器,并公开商业放映 3、 文化心理动因(1)源动力:人类超越时间有限性,对生命永恒的不懈追求 (2)是人对自身能力有限性的一种幻想性超脱一一白日梦 (3)是现代人对原始仪式文化的一种浪漫回望 (4)是对现代人的一种精神分析与疗教 (5) 是“看自己”“看别人”的一种心理满足一一窥视欲《黄土地》蓬勃的生命激情与活力,象征中华民族的觉醒。

元电影:希区柯克的《后窗》:塑诰了被“钉”在轮椅上的记者杰克,逼.真模仿了观众 的视角4、 第七艺术电影与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包括绘画与雕塑)、建筑、舞蹈等六种艺术共同组成 了人类的艺术殿堂,成为“第七艺术”。

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预示着“影像成为自来水笔”的时代到来了。

二、 电影的艺术定位1、艺术形象的存在形式时空综合艺术:戏剧、电影 空间艺术:绘画、建筑、雕塑 时间艺术:音乐、文学2、艺术感知方式视听综合的想象艺术:影视、戏剧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想象艺术:文学{{3、艺术存在形态动静结合艺术:影视〈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1三、电影艺术的文化品性一一影像文化崛起卢米埃尔兄弟发起影像(类像、事像)的艺术革命卓别林《城市之光》“看”电影而非“听”电影1、“文化”的三层次(从硬到软,金字塔型结构物质n精神n生活电影冲击着人类的生活、思维、观感方式:电影利用和满足观众额欲望,制约和影响观众思想《三峡好人》电影通过它造就的明星,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2、电影艺术的文化品性(1)娱乐功能突出,是大众文化时代的宠儿《武林外传》娱乐的本质是明星与大众间的合谋(2)商业文化与艺术标准的夹缝中求生存电影涵盖的可观赏元素:感官愉悦(《真实的谎言》《喋血双雄》一吴宇森的暴力美学)一一情感共鸣(《龙猫》天真无邪的童心,美丽宁静的大自然)一一哲理思考(《鸟人》追求自由、反对战争)一一核心审美(《辛德勒的名单》鉴赏视角多样,审美的、明智的、情感的)“认识你自己”与“国族认同”的合一,电影史与民族文化形象史和心灵成长史的合一,电影成为“民族文化精神的表象”,是“大众的梦”和“大众情人”中国电影的美学追求:重意境而轻叙事、含蕴、空灵,讲求神韵主题发挥:重视人伦关系的表现李安《卧虎藏龙》西方审美情趣与东方美学风格的成功结合《花木兰》民族文化的交融与阐释(3)民族文化特性与世界文化共性的平衡传统美学精神之现代转化:中国电影的写意性(4)意识形态策略的运用体现:社会性与时代性成功的主流电影能够传达某些特有的国家意识形态神话《巴顿将军》国家意识形态策略“讲述神话的时代”与“神话讲述的时代”如80、90年代的中国现实与宫廷片间有趣的错位关系,成功反映了影视艺术有效地参与了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幸福时光》《没事偷着乐》《生死抉择》让观众象征性的进入社会秩序谢晋《芙蓉镇》对社会历史的深刻反思(5)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推动了电影的发展思想意蕴、艺术表现、艺术技巧、表演风格的创新第二讲影视艺术语言的自觉原始人的诗歌:“杭育派”摄像机是自来水笔时代一、电影艺术的语言要素摄影机(镜头)、影像、声音、剪辑1、技术角度活动照相术3成熟无声片3有声片《瑞典皇后》葛丽泰•嘉宝黑白3彩色3三维动画《艺术家》声音元素在影视艺术中的出现《僵尸新娘》逐格拍摄动画《人工智能》高科技的想象艺术角度:电影艺术语言的发展与成熟法:卢米埃尔兄弟:活动照相术法:梅里爱:戏剧化电影,乐队指挥的机位美:鲍特、格里菲斯:有意识并熟练使用“蒙太奇”前苏联:普多夫金、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化一个人的乐队法:巴赞:“长镜头”理论最后一分钟营救格里菲斯平行蒙太奇的经典代表一、摄影机(镜头):作为人的眼睛一一摄影机的运动角度与距离技术上讲是一个光学部件:由透镜系统组合而成,在物理学上叫做透镜,俗称镜头摄影艺术上讲:指电影摄影机或电视摄影机每拍一次所提取的一段连续画面摄影机的表意修辞功能:摄影机的位置决定了“看什么”和“怎么看”电影眼睛派:狄加•维尔托夫1、摄影机的运动_一制诰画面二维度的幻觉(1)运动镜头:摄影机的位置和隹距变化而诰成画面空间关系和空间内容发生变化《钢的琴》:水平运动有意违反常规却由此体现出统一风格(2)静止镜头:摄影机的位置和焦距均不改变拍摄下来的镜头和画面,给人以稳定、凝重、均衡、沉闷乃至压抑之感《悲情城市》侯孝贤中国人的机位东方视点静止镜头的东方意蕴(3)摄影机运动的分类A、椎:摄影机镜头向被摄对象推进的运动把观众带入故事环境,突出强调;表现人物内心感受《追捕》快速的推镜头《致命的诱惑》推镜头:电影的注目礼B、拉:摄影机远离被摄对象的运动表现在空间中远离,思想上的突破,孤独感,无能为力感和死亡感作为结论《摩登时代》交待人物所处的环境,有时会制造喜剧或反讽效果《乱世佳人》拉升镜头是意义的弥散C、摇:摇动摄影机而拍摄成的镜头介绍环境、表现人物运动、代表人物内心感受《伊凡的童年》爱情的眩晕D^:摄影机跟随表现主体的运动所作的横向平移或向下移动,类似于鬼视点,易于暴露摄像机的存在《闪灵》移动摄影造成的鬼视角E^:摄影机上升的运动F、降:摄影机下降的运动(4)摄影机运动的修辞表意功能A、决定抒情效果:运动速度的快与慢,运动方式是否流畅、圆润、顺滑(慢镜头是时间对立空间的相对扩大)《大话西游》摄影机的运动与抒情《有话好好说》手提摄影机的使用B、表达价值意义:运动形态的同步与非同步《音乐之声》歌舞片,与叙事常规,摄影机先在的认同人物或立场摄影机的角度:摄影机与被摄对象水平之间形成的夹角叫做镜头角度(1)平视:从人眼的角度拍摄对象,与对象处于平等的关系(2)仰视:摄影机低于拍摄对象的视角(3)俯视:摄影机高于被拍摄对象的拍摄视角(4)鸟瞰:在极高的俯视角度拍摄是俯视的一种(5)倾斜:故意不把拍摄对象放在水平位置,是非常规视角《公民凯恩》仰拍与俯拍的表意功能《走出非洲》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关于莉莉周围的一切》少女情怀青春躁动与非常规角度(6)摄影机角度的修辞表意功能传达心理感受、表达制作者的主观评价、刻画人物角度中“上,,与“下,,的关系:上比下传达出更有力度,更具正面价值的涵义《秦颂》上升与下降的表意功能3、景别:摄影机与对象的距离:在影视的拍摄中,由于被摄对象与摄影机的距离不同就会造成画面的景别(1)远景:广阔的场面,画面中若有人也只占非常小的比例,视野开阔,景深悠远“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2)全景:成年人的全身,取人物全身及其周围环景,诱导观众思考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3)中景:成年人膝盖以上(小景别,大景象)(4)近景:成年人腰以上,近于对人物的衣着、仪表和容貌的肖像描写(5)特写、大特写:成年人肩以上的脸部,或被摄主体的细部(6)景别的表意功能:小景别,大影像小景别比大景别表达更正面,更强有力的意义内涵《公民凯恩》全景镜头的表意作用(远景交代环境,双人中景交代人物关系,对切镜头特写人物)《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英雄、青春、成长、激情、懵懂、阳光、黑色、幽默、乌托邦)英雄的乌托邦1、英雄一一叙事核心革命风雷激荡,毛主席是那个时代的英雄A、对美人(哪怕只是视觉上的)占有B、对束缚的挣脱C、对成人世界的颠覆和侵犯:(对尊严的侵犯一爬出教堂的英雄)(镜中的英雄形象)镜中镇东单、镇西单镇炮局的“英雄”(充斥着英雄梦,却相继被打破)2、暴力“英雄”一一小坏蛋在马小军眼里,父亲是英雄,刘忆苦、小坏蛋是英雄,毛主席是英雄,而自己也时时刻刻的做着英雄梦,在他人面前逞英雄)3、性逞英雄却总是被打破,寄希望于画中人一一米兰的拯救,希望得到米兰的肯定,做美人面前的英雄绝望的时刻一一舞曲中米兰优雅起舞,美的让所有人窒息最动情的呼喊一一雨中呼喊彻底透支马小军的勇气对理想的彻底放弃一一强奸米兰不成,英雄梦彻底破灭优美的起跳与丑陋的坠落,或许这就是生活叙事的迷宫一一交叉小说的范围宏大的革命叙事与私密的个人(民间)叙事(历史是什么)•傻子作为更神秘的叙事者、智者(古伦木)•宏大革命的时代与小孩子的幻想•卢沟桥青年械斗(代表中国最巨大的疼痛的场所成为孩子争斗的场所)•老莫餐厅与小坏蛋(中苏交好的见证却成为孩子无聊相聚场所)•革命话语与民间立场•政治与禁忌(性是那个时代的禁忌)•边缘化的革命叙事(马小军姥爷的去世)阳光灿烂的光彩世界1、声音:气壮山河、昂扬激越的革命曲子与优美舒缓的音乐预示着沉睡的爱情的觉醒,这种觉醒伴随着澎湃的激情,是内心情感的强烈波动2、阳光灿烂的光放处理阳光总是那么灿烂,我们的少年总是汗流泱背,他们没有寂寞,没有压抑,没有哀怨和孤独人物用光:“画中人”米兰,柔和光晕,宛如仙境色彩变化:前后比照,童年阳光灿烂的彩色到成人世界的黑白,是一种隐喻,也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电影结局成黑白,昔日的古伦木消失了)故事转换与摄影机的拍摄造成咫尺天涯之感3、剪辑向大师库布里克的致敬声音对位的运用:《国际歌》4、摄影机(镜头)的运用“三视线合一”视线一:导演视线,导演在床下模仿马小军的视线看米兰视线二:马小军视线,马小军通过导演视线在床下看米兰视线三:观众视线,观众通过马小军的视线看米兰可贵的是在本段落中,三个视线是合一的•用仰角镜头拍米兰的原因(1)动作夸张摄影机的低角度使米兰动作更加夸张(2)形体变形:摄影机的异常角度使米兰腿变得粗壮,这与一个美女形象格格不入(3)少年看世界:片面性•推镜头:传达人物内心感受5、镜子意象镜中世界跟现实世界完全对立,它是非物质的、虚幻的、不可触摸的,然而这个世界又显得那么真实,让你忍不住触摸,尤其当你面对镜子中的“我”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作为感觉器官,看得见大千世界却唯独看不见自己,而当我们面对镜子时,我们看到了自己。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整理1.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2.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

首先,贝拉·巴拉兹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

其次,贝拉·巴拉兹的贡献还在于,他通过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仔细分析和探讨了影艺术本身的特性。

第三,他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

第四,早在电影艺术尚未完全成熟时,巴拉兹就已经指出电影是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我们都知道并且也都承认,电影艺术对于一般观众的思想影响超过其他任何艺术。

”3.爱森斯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和普多夫金等人一道总结和发展了此前的成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电影美学的高度。

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蒙太奇学派,不仅把蒙太奇作为一种叙事的手段,而且更主张把官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手段,镜头的并列不单纯是为了叙述故事,而是为了在观众身上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引起他们的思考。

4.普多夫金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叙事功能,侧重于强化观众习以为常的叙事法则;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冲突功能,侧重于破坏人们长期习惯的叙事法则。

普多夫金强调影片应当感染观众、交流情感,主张影片的效果应当同观众的心理历程非自一致: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理性蒙太奇是对现实的哲学理解,主张通过蒙太奇的象征、隐喻等功能来启迪观众的思考,通过理性电影来揭示生活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意义。

在创作实践中,普多夫金重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非常注意保持影片流畅的叙事风格,蒙太奇在他的影片中被运用得十分自然,主张拍摄一种埠求纪实风格与哲理意蕴相结合的影片。

影视美学读书笔记

影视美学读书笔记

影视美学读书笔记【篇一:影视美学_重点】一、电影心理学1、雨果.学系主任。

在1916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2、电影心理学代表人物,闵斯特保,阿恩海姆的主要观点闵斯特保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从视觉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肯成为真正的艺术,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闵斯特保认为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并不存在于胶片之上,甚至不是存在银幕之上,而是存在于观众心里之中,由于观众的众多心里功能,使得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比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场面更加丰富。

阿恩海姆详细的分析了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尤其是紧紧抓住电影形象与现实形象之间的根本差别,进一步论述了如何运用这些差别来创造形式上同样具有意义的形象。

3、阿恩海姆成就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他在电影的童年时期就呼吁这门新兴艺术的重要地位,并且从心里学的角度分析论证了电影艺术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和艺术创造方式,为最终在艺术殿堂离确立电影艺术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和历史贡献。

2、阿恩海姆分析阐述了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大师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以及美国煮面电影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做出了比较全面的理论总结,具有学术价值。

3、他对电影视觉画面的研究尤其是对表现手段的研究十分精辟,具有理论概括与知道实践的双重意义,他对电影技巧的分类研究更是有后来的电影语法理论奠定了基础。

4、“力的结构”说的核心思想与意义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了艺术表现的奥秘,而在过去的理论中,往往只是把知觉事物的表现性归因于联想和移情。

在阿姆海恩看来,表现性的基础就是“力的结构”,表现性是知觉式样固有的特征,人能从其中领会或感受到表现性,在于“力的结构”不仅对物质世界并且对精神世界均有普遍意义。

5、阿姆海恩的理论分析与影视观众对画面构图的视觉反应的意义影视画面的构图平衡可以给观众带来视觉愉悦,这一方面是由于观众的视知觉总是在通过简化与张力来追求内在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构图平衡也标志着影视画面传达的意义清楚鲜明,便于观众理解和领悟,所以达到了内部与外部张力的统一和谐。

(完整word版)《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剖析

(完整word版)《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剖析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美学专业课之(美国、欧洲、中国)电影流派笔记

影视美学专业课之(美国、欧洲、中国)电影流派笔记

电影的流派与风格第一节美国电影一、经典好莱坞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至50年代中期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开创了电影的一个“黄金时代”。

1、好莱坞制片制度·三位一体的集成系统:生产发行和放映集成三位一体的配套网络,控制了电影企业的运作。

·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对影片有绝对的控制权。

典型《乱世佳人》。

·明星制度:影片的制作始终围绕着明星转,将明星定位于一定的类型与气质,完全纳入商业化类型电影的生产模式中。

2、好莱坞类型电影·从广义上讲,类型化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如中国的武打片,日本的武士片,印度的歌舞片。

从狭义上讲,类型片专指美国好莱坞制片厂制度下按照某种规定好的生产程序和创作方法制作出来的影片。

如西部片《关山飞渡》(取自莫泊桑的《羊脂球》)·类型化的特征: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七大类型片:西部片、强盗片、音乐片、喜剧片、科幻片、恐怖片、战争片、家庭情节片3、旧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征1、商品化特征:电影首先是商品,其次是大众娱乐,第三才是艺术。

2、戏剧化结构:严格遵守戏剧的“三一律”,有一套固定的剧作结构。

3、梦幻品味:四十年代的类型片,总体上是不反映现实生活的,营造的是不含人间烟火、远离现实虚幻之景。

4、唯美倾向:好莱坞电影追求唯美主义的审美情趣。

整个无声片时代,美国的喜剧学派一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派。

卓别林的天才给这学派创造了光辉的成绩。

1912-1930年被称做是“美国电影戏剧最伟大的时代”。

二、新好莱坞电影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好莱坞在经历了低谷之后,迎来了历史的转折,新好莱坞开创了好莱坞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新好莱坞影片的艺术特点:1、对真实性的追求2、揭露和触及社会现实问题3、对传统类型片模式的突破和融合4、文化价值取向的时代特征5、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相互融合与平行发展第二节欧洲电影一、德国表现主义受戏剧、绘画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德国电影流派。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电影美学理论早期电影美学理论1.电影心理学的出现代表人物:闵斯特堡、阿恩海姆雨果闵斯特堡: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他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提出机械地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他提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之所以这样,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使观众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显然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的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

电影银幕上出现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的画面,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

于是,当电影观众面对银幕时,他所看到的运动好像是真实的运动,但这种运动是由观众自己的心理所臆造的,是观众复杂的思维活动把单幅静止的画面组织成了连续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了银幕上的运动。

因此他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电影并不存在于胶片之上,甚至不是存在于银幕上,而是存在于观众心理之中。

正是由于观众的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使得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比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场面更加生动丰富。

鲁道夫阿恩海姆:原籍德国的著名心理学家,理论代表作《电影作为艺术》当时知识界和文化界,仍有许多人固执地认为电影只不过是机械地再现现实。

阿恩海姆详细分析了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尤其是紧紧抓住电影形象与现实形象之间的根本差别,诸如立体在平面的投影,深度感的减弱等等,由此推断出物质世界里的形象和电影银幕上的形象是有差别的。

《电影作为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在电影的童年时期就大声呼吁这门新兴艺术的重要地位,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论证了电影艺术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和艺术创造方式,为最终在艺术殿堂确立电影艺术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和历史贡献。

第二,阿恩海姆在这部著作里,分析并阐述了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大师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以及美国著名电影艺术家卓别林等一批无声电影时期的优秀艺术家和优秀作品,实际上是对无声电影的实践经验作了比较全面的理论总结。

第三,他对电影视觉画面的研究,尤其是对电影视觉表现手段的研究十分精辟,具有理论概括与指导实践的双重意义,他对电影技巧的分类研究更是为后来的电影语法理论奠定了基础。

理论缺陷:他竟然认为无声电影艺术上的优点是由其技术上的缺点所造成的,从而完全拒绝和排斥电影技术方面的进步……反对一切可以使电影更加逼真地反映现实的技术进步……他极力反对有声电影,鼓吹无声片:极力反对彩色电影,鼓吹黑白片……2.电影文化学代表人物: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理论史上,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

首先,他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

进一步地提出:电影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而且已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他认为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和一种新的文化、极大地发展了人的感受能力。

其次,他通过电影艺术的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的额联系,仔细分析和探讨了电影艺术本身的特性。

再次,他的远见卓识使他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

最后,早在电影艺术尚未完全成熟时,他就已经指出电影是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

3.先锋派电影运动20世纪20年代欧洲大陆上出现的先锋派电影运动,其中心是法国和德国,并影响到瑞典、西班牙等国家。

当时,电影中正处于默片时期,一小批青年电影艺术家为了使电影摆脱庸俗的商业化倾向,不让人们把电影再当做一种“活动画面”的新兴娱乐,使电影真正走上电影化道路,于是努力探求新的电影表现形式,努力向其他艺术门类学习,以追求“绘画电影”“纯电影”“主观电影”,努力为电影在艺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先锋派电影向绘画、音乐、文学学习…….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蒙太奇:剪辑与组接第一,作为技术手段的蒙太奇,或称叙事蒙太奇。

这是指将时间、空间中断的胶片联结起来,以保持叙事的连贯性。

第二,作为艺术手段的蒙太奇,或称艺术蒙太奇。

作为一种电影修辞手段,可以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和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创造出独特的电影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三,作为思维方式的蒙太奇,或称思维蒙太奇。

反映现实的独特方法。

苏联蒙太奇学派及其理论之所以在整个世界电影理论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在于他们对艺术蒙太奇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尤其在与他们对蒙太奇思维的理论概括,将蒙太奇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一种哲学来看待,这可以说是电影美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

三个部分:以维尔托夫和库里肖夫为代表的准备,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高峰,以普多夫金为代表的完成维尔托夫发起并组织了“电影眼睛派”,认为电影镜头比人的眼光更客观,主张“实况拍摄”的方法,反对一切虚构和编造。

库里肖夫的研究成果为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爱森斯坦先后拍摄了《罢工》《十月》《总路线》《墨西哥万岁》等,他和普多夫金等人一道总结和发展了此前的成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电影美学的高度。

爱森斯坦的理论主要集中在蒙太奇思维和理性蒙太奇这两个问题上。

他认为蒙太奇不仅是一种电影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理性蒙太奇的实质在于通过不同画面的撞击产生思想。

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一样,十分强调蒙太奇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十分强调蒙太奇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手段,更是艺术方法和修辞手段,强调应当把蒙太奇看做是从心理上来引导观众的一种方法,并从这个角度对各种类型的蒙太奇手法进行分类和归纳。

对比蒙太奇:通过尖锐的对立或强烈的对比,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的作用,强化所表现的内容、情绪和思想。

平行蒙太奇:在结构上将两条情节线并列表现,使它们彼此紧密联系、互相衬托补充。

它们可以是镜头与镜头的并列,也可以是场面和场面、段落和段落的并列。

隐喻蒙太奇:通过镜头与镜头、场面与场面的组接,借助独特的电影比喻,使画面的潜在内容浮现出来,赋予画面新的含义。

交叉蒙太奇:把两个同时进行的场面分成许多片段、交替地在银幕上出现。

利用观众情绪造成紧张氛围的艺术手法。

复现式蒙太奇:代表影片主题思想的事物,在关键时刻一再地出现在银幕上,通过这种视觉和听觉的重复,达到内容上的强调和主题上的深化。

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戏剧化电影:主要是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世界各国电影中占主导地位的电影样式,以戏剧美学为基础,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和结构情节,它的表现手法包括戏剧性情节、戏剧性动作、戏剧性冲突、戏剧性情境等。

其主要特点是以戏剧冲突律为基础,采用传统戏剧式的结构原则。

好莱坞电影堪称戏剧化电影典范。

特征1戏剧化电影具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具有鲜明的线性结构方式,要求情节与情节之间互为因果、层层递进。

魂断蓝桥2戏剧化电影强调按照戏剧冲突律;爱组织和推进情节,并往往采取“强化”的方法,使冲突尖锐激烈,情节跌宕起伏,以便用浓郁的戏剧性去感染观众。

卡萨布兰卡3 戏剧化电影常大量利用悬念、巧合、误会、偶然性等,造成紧张剧烈的戏剧性动作和戏剧性情境。

4 戏剧化电影往往具有情节剧的特点,强调以情动人,通过悲欢离合的情节来达到煽情的目的,唤起观众对主人公的最大同情,宣扬善必胜恶或惩恶劝善的道德训诫。

5 戏剧化电影往往追求人物形象的类比化(典型化)类型人物善恶分明,界限清楚6 戏剧化电影往往具有唯美主义的审美倾向极其讲究灯光、道具、服装、舞美等等,尽可能创造梦幻般的银幕世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纪实美学纪实性电影美学观的奠基者,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记录电影大师维尔托夫和美国记录电影大师弗拉哈迪。

维尔托夫于1921年创立了“电影眼睛派”,他把电影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认为电影镜头是“中性的”,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甚至比人的眼睛更为客观和完善,可以“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因此,电影必须忠实地摄录生活,把生活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20世纪30年代,以格里尔逊为首的“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他们一方面强调纪录片应当富有创造性地对真实生活场面进行实录;另一方面又十分注意在再现真实生活场面时进行艺术加工,因为摄影机的“眼睛”(镜头)可以比人的眼睛有更大的力量。

格里尔逊等人拍摄的一大批纪录影片中,画面构图、镜头剪辑和音画配合等都相当讲究,。

“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十分注意拍摄普通人和劳动者的社会生活和艰苦劳动场面,如《锡兰之歌》、《夜邮》。

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意大利出现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继承了电影史上的写实主义传统,把纪实性美学电影推向了高峰。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突破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化电影美学观,作为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美学革命,响亮地提出了“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不再局限于用电影来讲述故事,而是致力于按照生活的原貌去真实地再现生活,注意表现反法西斯斗争,反映二战后的社会问题,把镜头对准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的痛苦和不幸。

1945年,意大利罗西尼的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诞生,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开始。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是意大利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政治形势下反法西斯斗争的产物。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集中体现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把镜头对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和斗争,反映战后意大利尖锐的社会问题,揭露穷困和失业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民带来的种种苦难等方面。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体现出新现实主义的风格特征,就是以严格的纪实风格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善于挖掘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生存问题,通过摄影机捕捉大量真实感人的细节,真正实现“还我普通人”的美学追求。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这个口号,鲜明地体现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主张,实际上代表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在电影手法上,新现实主义大量采用中、远景,摇镜头和长焦距镜头,用纪录片的方式来拍摄故事片,没有精心设计的场面调度和镜头处理,拒绝玩弄技巧,强调影片的朴实、自然和浓郁的生活气氛,不主张在镜头角度和蒙太奇手法上多下功夫。

在剧作上,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结构一般都比较简单,常常采用单线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情节不复杂,重要人物较少,特别注意细节的真实,拒绝和排斥人工编造的戏剧性,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去发掘潜藏的戏剧性冲突和情节,突破传统的戏剧化电影“起、承、转、合”式的结构框架,打破传统戏剧化结构的封闭性,采用更为开放的叙事结构方式,按照生活的实际流程,甚至通过散漫无序的事件的累积来结构影片,从平凡而朴实的生活素材中提炼出隐蔽的、潜在的、往往不被人注意的主题和题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