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_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阅酸碱指示剂的制作方法课前查阅资料激发兴趣,感受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为本节课进行知识储备创设情境人们在购买葡萄、柑橘等水果时,常习惯地问“酸不酸”?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是什么?的确,许多水果有的略带酸味,而有的却是很酸的,这是因为它们含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等。
[小结]酸味是酸性物质的一种反映思考问题尝尝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条件反射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何检验溶[过渡]想一想:实验室中有二瓶没有标签的溶液,该如何去了解它是否有酸味或显酸性呢?[导入]科学家从不用品尝或触摸的方法来确定一种物质的酸碱性,他们怎样来识别呢?[视频]波义耳跟花有关的一段美好故事[提出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假如你是波义耳,你对“盐酸使紫罗兰的花瓣变红色”会有哪些联想?还想做哪些实验?[介绍]那么波义耳当时对这个现象是怎么对待的?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猜测方法。
学生积极参与,感受探究的兴趣聆听和思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对学生渗透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观察、勤于思溶液的酸碱性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酸类物质都有酸性、碱类物质都有碱性,学生们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如吃西红柿,喝柠檬汁时感到有酸味,食醋也有酸味;使用肥皂和洗衣粉时会感到有滑腻感和涩味。
同样是酸酸甜甜的桔子,有的略带酸味,而有的却很酸。
一份无色透明的溶液,如何知道它是呈酸性还是呈碱性?水果酸味的强弱程度跟什么因素有关?怎样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这些问题是认知的起点和线索,也是学习的兴趣所在。
效果分析1、知识与能力(1)能灵活的运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2 )认识了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pH的关系,会使用pH试纸地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3)知道pH对生命活动及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1)有了对酸碱性实质的微观理解。
初中化学_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了解酸的通性,能认识到酸的性质实质就是H+的性质,碱的性质实质就是OH—的性质。
2.回顾酸、碱的化学性质。
3.进一步了解中和反应的特点,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重点:重点:酸和碱的通性及应用。
难点:有关酸碱化学性质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步骤:一、整体再现出示单元知识网络图,大视角重现,完成知识建构。
二、课内探究(一)明确目标师生共同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目标,重难点。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保证学生有能力做到。
(二)恰当引导,互动交流考点 1 溶液的酸碱性与pH1.酸、碱溶液与酸碱性溶液的关系:(1)酸溶液与酸性溶液。
(2)碱溶液与碱性溶液。
2.改变溶液pH的方法3.PH试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4.红色石蕊试纸和蓝色石蕊试纸【典例】见课件考点 2 酸、碱的性质及应用1.酸的性质及应用2.碱的性质及应用【典例1】【典例2】见课件(三)真题体验1.(赤峰中考)下列试剂:①pH试纸、②无色酚酞溶液、③紫色石蕊溶液、④碳酸钠溶液,其中能将稀盐酸、氯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鉴别出来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株洲中考)今有①肥皂水②食盐水③杨梅汁④白糖水⑤蒸馏水五种液体,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其中pH<7的是,pH>7的是(填序号)。
3.(广州中考)玻璃仪器常附着难清洗的物质,下列清洗方法不可行的是( )A.内壁有CaCO3的试管用稀盐酸清洗B.内壁有碘的试管用酒精清洗C.内壁有Fe2O3的试管用NaOH溶液清洗D.内壁有植物油的试管用洗洁精清洗4.(黄冈中考)张亮在实验室用足量的锌粒与稀硫酸按右图装置制取一定量的氢气,发现液面刚好不与锌粒接触而又无酸液可加,若从长颈漏斗中加入适量的下列试剂,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量,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B.碳酸钠溶液C.硫酸钠溶液D.澄清石灰水5.(枣庄中考)甲、乙、丙、丁分别是石蕊溶液、稀硫酸、碳酸钠溶液、澄清石灰水中的一种,若用四个圆表示四种溶液,两圆相交部分为两溶液混合后出现的主要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
《水溶液的酸碱性》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沪教版上海

《水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分析一、引言《水溶液的酸碱性》是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酸碱中和反应、pH值的观点、酸碱指示剂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该教材进行分析,探讨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分析1.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水溶液的酸碱性中的重要观点。
教材中应包括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特点、方程式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
学生通过进修酸碱中和反应,能够了解酸碱反应的本质,掌握酸碱溶液的性质。
2. pH值的观点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性的指标,是化学课程中的重点内容。
教材应包括pH值的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应用等内容。
学生通过进修pH值,能够了解不同溶液的酸碱性质,掌握pH值的测定方法。
3. 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用来检测溶液酸碱性质的重要工具。
教材应包括酸碱指示剂的定义、分类、原理以及应用等内容。
学生通过进修酸碱指示剂,能够了解不同指示剂的特点,掌握指示剂的选择和应用方法。
三、教学方法分析1.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进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进修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测定溶液的pH值,应用酸碱指示剂进行检测等,从而加深学生对酸碱性的理解。
2. 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室讨论和问题解答。
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动画、实验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pH值的计算方法,酸碱指示剂的应用等内容,提高学生的进修效果。
四、教学效果评判通过对《水溶液的酸碱性》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该教材内容丰富、系统,涵盖了酸碱中和反应、pH值的观点、酸碱指示剂等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水溶液的酸碱性质。
教学方法方面,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互动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进修兴趣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_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比较、归纳、构建酸、碱和盐的化学性质,掌握规律,形成知识体系。
②能运用酸碱盐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②通过典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乐趣。
②通过小组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对科学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学习难点:归纳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演示两个趣味实验引入课题,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魔术:1、“白酒”变“红酒”;2、自制“汽水”。
二、巩固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设计意图】通过构建酸碱盐的知识网络图,使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构建知识网络是学习化学常用的科学方法,请把下列各类物质能反应的用“——”连接,完成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图,并按照示例写出化学方程式,指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示例:①酸+ 盐新酸+新盐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复分解反应)小组合作、思考交流:1、上述反应哪些属于酸的化学性?哪些属于碱的化学性质?哪些属于盐的化学性质?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有哪些?2、你认为在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中需注意什么问题?3、对本部分知识你还有什么困惑?三、学以致用【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典例分析: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
A、B两个实验结束后,小明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同时加入一洁净的烧杯中(如图C所示)。
混合后,观察到烧杯中白色沉淀明显增加,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过滤,对所得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精选5篇)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精选5篇)《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1通过本节的教学,基本完成教学目标,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学生认识到了溶液的酸碱性和用酸碱指示剂能够定性地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以及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同学对于现象观察的不明显,导致在部分颜色上存在差异,但经过多次实验后,还是掌握了正确的变色规律。
通过课后的练习反馈,学生基本掌握了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
在创设情境导入中,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山楂和橘子等有酸味的水果为例,让学生谈谈水果有酸味及酸味不同的认识,找出认知的起点,站在化学的角度来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在判断溶液酸碱性强弱导入时,以生活中化学现象:浓的白醋比稀的白醋酸味重,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分?通过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渗透定性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是不够的,还必须定量来认识。
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现象提炼为化学问题,然后学习新的化学知识,最后用化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即“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通过学习,溶液的酸性实质是氢离子的性质,氢离子浓度越大,酸性越强;碱性是氢氧根离子的性质,氢氧根离子的浓度越大,碱性越强。
有利于学生养成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学科思维方式。
溶液的酸碱性及其强弱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还渗透了科学方法教育: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还渗透了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入。
在测定PH时,有一组学生测试出的食盐水或蔗糖水的pH值呈酸性,跟其它组的结果不同。
让学生来寻找导致这个错误的结果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得出除了视觉本身的误差外,还可能是由于样品被污染,在测试前一种酸性溶液的'pH后,玻璃棒没有洗或没有洗干净,也可能玻璃片不干净或不干燥就进行下一种溶液的测试。
抓住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测定结果的错误,引导学生认识到操作规范严谨的重要性。
本节课学习重点是溶液酸碱性及检验方法,难度不是很大。
初中化学_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酸、碱的化学性质。
2. 初步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 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法收集证据,感悟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1. 酸、碱与指示剂作用。
2. 酸碱中和反应。
3. 酸、碱的其他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对酸、碱性质的探究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分组实验法课前准备:1.实验用品:(1)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2)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未知溶液;(3)自来水,镁条、石灰石、硫酸铜溶液、生锈铁钉、碳酸钠溶液;(4)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点滴板、玻璃片、白瓷板、玻璃棒。
2. 实验之前需要了解:(1)用胶头滴管取用液体和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方法;(2)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同学们,这是装载浓硫酸的槽罐车在高速路上被追尾,导致浓硫酸泄露,大家看,事故后交警们正在用什么方法处理泄露的浓硫酸?这是利用了酸的什么化学性质?大家回答的非常好,我们学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看到都是老师的演示实验,为了我们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对酸和碱的性质能进行更好的利用,今天,让我们自己动手操作,来探究一下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复习旧知为了更好的完成今天的探究实验,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相关知识,检查一下课前准备情况。
1.怎样用胶头滴管取用液体试剂?2.向试管中滴加液体应注意什么?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利用酸碱能够发生中和反应的性质回顾所学过的知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看到酸碱的化学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复习学过的相关内容,为本节实验课做充分的热身3. 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导入新课]通过检查,同学们课前准备的很充分,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咱们就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认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动手操作,体验快乐我们的探究之旅共有三站,第一站: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第二站:酸碱中和反应;第三站:酸和碱的其他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酸碱性的定义2. 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3. 酸碱指示剂及其作用4. 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活、生产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溶液的酸碱性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
难点:pH值的计算及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讨论分析、讲解示范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pH试纸等。
2. 实验试剂:盐酸、氢氧化钠、醋酸、硫酸铜等。
3. 课件及教学素材。
一、溶液的酸碱性概念:1. 通过实验引入溶液的酸碱性概念,让学生观察不同酸碱性溶液对酸碱指示剂的影响。
2. 讲解溶液的酸碱性的定义,解释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二、pH值的表示方法:1. 讲解pH值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2. 演示如何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值。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酸碱性溶液的pH值。
三、酸碱指示剂及其作用:1. 介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2. 讲解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变色情况。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现象。
四、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活、生产的关系:1. 通过实例讲解溶液的酸碱性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酸碱性对环境、健康的影响。
五、溶液的酸碱性判断与实验:1.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验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 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3.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溶液的酸碱性判断方法。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酸碱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新课:讲解溶液的酸碱性的概念、pH值的表示方法以及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初中化学_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溶液的酸碱性》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校的初三一班的学生,此班学生总体情况思维较活跃,班级纪律好,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较强,且集体荣誉强,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以下知识:酸的通性、碱的通性;酸碱指示剂;复分解反应和中和反应的判断;熟悉了盐的性质。
这些知识都与溶液的酸碱性的内容有关,学生对酸碱强弱程度有一定的认识,可通过对身边常物pH的检测归纳,学习有关pH的有关知识。
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初三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思考能力,遇到问题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适时给他们提出一些问题,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所以,教学中适合由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精神。
《溶液的酸碱性》效果分析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交流的精神,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落实较好。
通过当堂训练及时巩固了相关知识,学生掌握较好。
《溶液的酸碱性》教材分析第七单元以几种常见的有代表性的酸、碱、盐的性质与反应为主线,并根据性质引出应用。
本节课安排在第三节,在本册内容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一是第七单元的前两节刚学过酸和碱的溶液,学生对溶液有了一定的了解,而题目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对溶液酸碱性的进一步学习,感觉上不陌生;二是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已有一些直接经验,且实验简单现象鲜明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对酸、碱、盐的大致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对于有酸味的物质(白醋、柠檬汁、西红柿等)和有滑腻感的物质(熟石灰、肥皂、洗衣粉等)学生并不陌生,但这些物质为什么有的有酸味,而有的有滑腻感?怎样用化学方法识别它们?这些问题虽然学生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但却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化学学习情境,让他们去观察、去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探索出规律来,在“做科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溶液的酸碱性测定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酸碱性的概念。
2. 溶液的酸碱性测定方法:pH试纸、pH计。
3. 常见酸碱性溶液的例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溶液的酸碱性的概念,溶液的酸碱性测定方法。
2. 教学难点:溶液的酸碱性测定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溶液的酸碱性的基本概念和测定方法。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溶液的酸碱性测定方法。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酸碱性溶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食醋、柠檬等,引入溶液的酸碱性概念。
2. 新课:讲解溶液的酸碱性的基本概念,介绍pH试纸和pH计的使用方法。
3. 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用pH试纸和pH计测定不同溶液的酸碱性。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酸碱性溶液,如土壤、自来水、饮料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溶液的酸碱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溶液的酸碱性概念和实验过程。
2. 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3. 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材:pH试纸、pH计、各种溶液(如食醋、柠檬、肥皂水等)。
2. 准备多媒体课件。
3. 准备练习题和案例分析材料。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九、教学拓展:1. 酸碱中和反应: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 酸碱平衡:简要介绍人体内酸碱平衡的重要性。
化学《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化学《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在化学学科中,溶液的酸碱性是基础而重要的概念之一。
学生需要掌握酸碱中的物质彼此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通过酸碱试剂进行检测、判定等知识。
同时,掌握酸碱中的pH计算,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酸碱中的概念及实际应用,较好地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因此,本次教学将会以溶液的酸碱性为重点,提高学生对酸碱性的理解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掌握酸碱物质的定义及分类。
•理解酸碱反应及其平衡。
•掌握酸碱中pH值的计算方法。
•熟练掌握酸碱性实验的方法及使用酸碱试剂进行酸碱性判定。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3.1 掌握酸碱物质的定义及分类•酸和碱物质的性质及定义•有机酸和无机酸的分类•工业上的一些常见酸碱物质3.2 理解酸碱反应及其平衡•酸碱反应的本质•酸碱反应的平衡定律及其应用3.3 掌握酸碱中pH值的计算方法•pH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pH值与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3.4 熟练掌握酸碱性实验的方法及使用酸碱试剂进行酸碱性判定•酸碱性实验中实验室的安全问题•酸碱实验中使用酸碱试剂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一些酸碱实验的示范与操作四、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操作•个案教学五、教学重点及难点5.1 教学重点•酸碱物质的分类及应用•酸碱反应的平衡定律及其应用•pH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5.2 教学难点•酸碱反应平衡的应用•酸碱试剂的选择及应用六、教学评价方式•课堂测试•实验操作及报告•家庭作业七、教学资源•化学实验室•电子媒体•实验用品(烧杯、瓶塞、酸碱试剂)•教具软件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涵盖了酸碱物质的分类与应用、酸碱反应与平衡、pH值的计算方法及实验操作。
此外,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酸碱性的应用。
同时,在教学评价中加入了实验操作与家庭作业,以更加全面地进行学生评价,有利于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化学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教学

化学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教学一、引言化学溶液的酸碱性及其pH值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概念。
正确理解和掌握酸碱溶液的性质对于化学实验和生活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介绍酸碱溶液的定义、性质、测定方法以及pH值等方面的知识,来进行酸碱性与pH值的教学分享。
二、酸碱溶液的定义与性质1. 酸溶液的定义与性质酸溶液是指含有可释放H+(氢离子)的溶液,具有酸性的物质。
酸溶液通常具有以下性质:- 呈酸味- 能腐蚀金属- 可以中和碱溶液- 具有变红蓝花色的酸碱指示剂2. 碱溶液的定义与性质碱溶液是指含有可释放OH-(氢氧根离子)的溶液,具有碱性的物质。
碱溶液通常具有以下性质:- 呈苦味- 有刺激性气味- 可以中和酸溶液- 具有变红蓝花色的酸碱指示剂三、酸碱性的测定方法1. 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一种用来检测酸碱性的化学试剂,常用的指示剂包括酚酞、溴酚蓝、甲基橙等。
不同的指示剂在不同pH值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2. pH试纸pH试纸是一种用于测定溶液酸碱性的简单有效工具。
它通过试纸上的指示剂改变颜色来显示溶液的pH值。
通常,pH试纸的变色范围为1-14,不同范围对应不同的pH值。
3. pH计pH计是一种用来测量溶液酸碱性的精确仪器。
通过电极测量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从而得出溶液的pH值。
pH计适用于精确测量酸碱溶液的pH值,常用于科学实验和工业控制中。
四、pH值的概念与计算1. pH值的定义pH值是用来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一个指标。
pH值的计算公式为:pH = -log[H+]其中,[H+]表示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
2. pH值的范围pH值的范围从0到14,其中:- pH值小于7表示酸性溶液,H+浓度高- pH值等于7表示中性溶液,H+和OH-浓度相等- pH值大于7表示碱性溶液,OH-浓度高3. pH值的应用pH值在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 农业领域中,pH值可以用来测试土壤的酸碱性,确定适宜的植物生长条件- 食品行业中,pH值可以用来检测食品的新鲜度和卫生状况- 化学实验中,pH值可以用来控制反应过程和确定反应产物五、化学实验与案例分析通过化学实验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酸碱性与pH值的概念。
教案--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新版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
2. 溶液酸碱性的实质。
3. 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水的电离平衡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水溶液中H+与OH-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树立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水溶液的酸碱性与水溶液中c(H+)和c(OH-)及pH的关系。
【教学方法】理论推理拓展法、自学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模式】“问题组式”教学。
把内容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按“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思考或讨论--------得出正确结果”的教学思路进行。
【学习过程】【引入】播放农夫山泉“弱碱性水”广告视频,引入本节课,探究溶液的酸碱性与pH。
【板书】二、溶液的酸碱性与pH【转折】水溶液中是否也存在水的离子积?【板书】 1. 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布置活动】问题组一1. 若温度不变,往水中加入酸或碱成为稀溶液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是否改变?2. 已知室温时稀水溶液中c(H2O)可认为与纯水相同,根据K W=K·c(H2O),则室温下稀的电解质水溶液中,水的离子积常数应该还是多少?3.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1)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只受哪种因素影响?(2)水的离子积与溶液的酸碱性是否有关?【师生互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评价,得出结论: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与纯水中的相等。
【过渡】既然稀溶液中也存在水的离子积,那我们就可以利用离子积来分析问题了。
同学们根据下列问题,总结溶液的酸碱性与c(H+)和c(OH-)的关系。
【提出问题】问题组二1. 室温时,对纯水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运用平衡移动原理,结合离子积常数进行分析,找出变化趋势(增大或减小)【教师活动】展示课件:用Flash动画演示c(H+)和c(OH-)的关系。
2. 归纳溶液的酸碱性与c(H+)和c(OH-)相对大小的关系?溶液酸碱性的实质?【师生互动】展示课件,共同分析。
初中化学ph测定教案及反思

初中化学ph测定教案及反思
实验名称:pH值的测定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掌握pH值的概念,学习用示差电位滴定法测定溶液的
pH值。
实验原理:pH值指的是溶液的酸碱度,是用来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度的一个指标。
pH值越小,表示溶液越酸;pH值越大,表示溶液越碱。
实验材料:酸度计、示差电位计、pH试剂、玻璃棒、蒸馏水、酸碱溶液。
实验步骤:
1. 将示差电位计插入水平位置,进行电极校准。
2. 用蒸馏水清洗酸度计和电极。
3. 取一定量的标准溶液,进行初始pH值测定。
4. 用玻璃棒搅拌溶液,使溶液均匀。
5. 滴加pH试剂,滴定至指示电位发生明显变化。
6. 记录滴加试剂的总体积,计算pH值。
实验要点:
1. 操作示差电位计时要小心谨慎,不能有碰撞。
2. 每次加试剂时要等待试剂与溶液充分混合。
3. 记录每次滴定的体积变化。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们掌握了用示差电位滴定法测定溶液pH值的方法,提高了
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数据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酸碱性概念的理解。
反思范本:
本次实验中,我觉得操作示差电位计时还存在一些不够细心的地方,有时候容易产生误差。
下次实验要更加谨慎细致,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另外,需要在实验前对示差电位计做
好充分的校准工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pH值的测定有了更
深入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希望在以后的实验中能够继续努力,
提高自己的实验水平。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学情分析方案

基本信息
县(市、区)学校姓名学科 化学
能力维度
J学情分析口教学设计口学法指导口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J多媒体教学环境口混合学习环境口智慧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教学环境
教室里已有本课教学所需的硬件资源;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定量分析的能力
教学主题
《溶液的酸碱性与pH》
教学对象
高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L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田+)和。(01)的关系;能够进行有关pH的简单计算
2.知道pH的定义,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3.通过认识调控溶液的酸碱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休会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 的价值。
教学重点
1.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田+)和©(01)的关系;
2.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以及pH计算
分析工具
腾讯问卷、微信
分析方法
问卷调查法、统计法、观察法
学情分析 实践方案
1.对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储藏、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条件的分析。
使用“腾讯问卷”,设计调查问卷,对全班同学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知识储藏与能 力水平、认知水平等信息进行采集。一方面了解学生知识储藏、学习经验、学习能力、 学习风格,把握学情,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根据问卷调查 结果,及时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2.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情分析范围、丰富学情分析形式、提升学情分析效率。
在课前主要是通过问答观察的方法对有关知识的复习,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课上, 主要通过希沃课件,全面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热情、学习心理以及学习风格等学 情信息,并适当的做出调整。在课后,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到学习效果,对学情信 息进行分析,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调整。
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酸碱性的概念,掌握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酸碱性的概念。
2. pH值的定义及其与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
3. 酸碱指示剂及其在检测溶液酸碱性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溶液的酸碱性的概念,pH值的定义及其与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
2. 教学难点:pH值的计算及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酸碱性。
2. 采用讲授法,讲解溶液的酸碱性的概念,pH值的定义及其与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酸碱指示剂在检测溶液酸碱性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溶液的酸碱性现象,引发学生对溶液的酸碱性的好奇心。
2. 讲解溶液的酸碱性的概念,解释pH值的定义及其与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
3. 学生分组实验:用酸碱指示剂检测不同溶液的酸碱性,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溶液的酸碱性的概念,pH值的定义及其与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家庭常用物品的酸碱性测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溶液的酸碱性概念和pH值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记录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对家庭常用物品酸碱性的测试结果。
七、教学拓展:1. 酸碱平衡:介绍酸碱平衡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人体内酸碱平衡的重要性。
2. 生活中的酸碱应用:探讨酸碱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加工、清洁剂的选择等。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pH试纸、指示剂等。
2.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溶液的酸碱性实验过程和相关的概念图解。
初中《溶液的酸碱性》教案设计

初中《溶液的酸碱性》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了解溶液的酸碱性,知道酸、碱和中性溶液的特点,并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科学问题的精神,注重团队合作和实验安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酸、碱和中性溶液的特点,如何通过实验现象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难点:酸、碱和中性溶液的实质区别,以及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1.1利用实物和图片向学生简单介绍酸、碱和中性溶液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2师生互动:提问学生酸、碱和中性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2.知识讲解与探究(30分钟):2.1呈现活动:准备三个相同体积的溶液,标有编号的试管,一号试管标有“酸”,二号试管标有“碱”,三号试管标有“中性”。
泡红色的蓝花,蓝色的红牙签和中性期约纸各一小段放入不同试管中,观察变化。
让学生用手指将试管摆动,观察液体的运动情况。
2.2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实验结果讨论酸、碱和中性溶液的特点,并总结特点。
2.3教师解释酸、碱和中性溶液的实质区别: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
2.4学生独立探究: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酸碱指示剂对酸、碱和中性溶液的鉴别作用并总结实验结果。
3.拓展应用(20分钟):3.1学生小组合作: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准备一些不同的物质或食物,并利用酸碱试纸测试它们的酸碱性。
每个小组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物质或食物的酸碱性。
3.2学生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他们的实验结果和总结的物质或食物的酸碱性,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
4.归纳总结(15分钟):4.1教师总结讨论: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总结,引导学生对酸、碱和中性溶液的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4.2整理笔记:学生利用书本和课堂讲义,整理归纳刚刚讨论过的酸碱性知识,并进行小结。
5.练习巩固(20分钟):5.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的相关练习,巩固和检测学生对酸碱性知识的掌握。
化学初中溶液的酸碱性教案

化学初中溶液的酸碱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酸碱的定义,掌握酸碱的性质。
2. 能够根据颜色变化判断酸碱溶液的性质。
3. 能够用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4. 能够根据酸碱溶液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酸碱的定义、性质及检测方法。
难点:根据实验数据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三、教学内容:
1. 酸碱的定义
2. 酸碱的性质
3. 酸碱溶液的检测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酸碱物质,引导学生了解酸碱的定义,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
思考。
2. 教学内容:首先讲解酸碱的定义和性质,然后介绍酸碱溶液的检测方法,包括使用试纸
和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3. 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4. 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加深对酸碱的理解。
5. 总结: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试管、试纸、酸碱溶液等。
2. 教学辅助资料:PPT、教案、练习题等。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
2.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酸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
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2. 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
3.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注:以上为化学初中溶液的酸碱性教案范本,希朥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溶液的pH及其计算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溶液的pH 及其计算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章节名称: 溶液的pH 及其计算学时: 1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pH 的意义,能进行pH 的简单计算。
过程和方法: 通过自主和合作学习,体会简单pH 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自觉利用学科知识与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学生特征: 中等程度的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差教学重点: 了解pH 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有关溶液pH 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培养自觉利用学科知识与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一) 温故知新1.叫做水的离子积,其适用范围是,25o C 时,其数值是。
2.回忆溶液酸碱性与溶液中c (H +)、c (OH -)的关系,自主完成下表:3 pH=-lgc(H+)强酸强碱溶液有关的pH 计算1.单一溶液:PH 值的计算一——直接求酸和碱的PH (1)、求0.05mol/L 的H 2SO 4溶液的PH。
(2)、求0.5mol/L 的Ba(OH)2溶液PH.2.溶液稀释PH 值的计算二——酸碱溶液稀释后的PH例1、0.001 mol/L 盐酸的pH =___,加水稀释到原来体积的10倍,pH=___,加水到原来的103倍,pH =___,加水到原来的104倍,pH=__,加水到原来的106倍,pH=__。
例2、pH=10的NaOH 溶液加水稀释到原来的10倍,则溶液的pH=__,加水稀释到原来的102倍,则溶液的pH=___,加水到原来的104倍pH= __,加水到原来的106倍,pH=_溶液酸碱性c (H +)、c (OH -)大小关系c (H +)取值范围酸性中性碱性强酸强碱溶液稀释后pH的变化规律1 强酸(碱)每稀释10倍,pH向7靠拢一个单位。
2 pH=6或8时,不可忽略水的电离,只能接近 7,酸碱溶液无限稀释,pH只能约等于7或接近7,酸不能大于7;碱不能小于73.溶液混合pH值计算三——强酸与强酸混合例题:在25℃时,pH=1的盐酸溶液1L和pH=4的硫酸溶液1L混合pH值等于多少?pH值计算四——强碱与强碱混合例题:在25℃时,pH=9和pH=11的两种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pH值等于多少?pH值计算五——强酸与强碱混合(1)例题:在25℃时,100mlO.4mol/L的盐酸与等体积0.4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值等于多少?pH值计算五——强酸与强碱混合(2)例题:在25℃时,100mlO.6mol/L的盐酸与等体积0.4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值等于多少?pH值计算五——强酸与强碱混合(3)例题:在25℃时,100ml0.4mol/L的盐酸与等体积0.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值等于多少?总结:酸酸混合,先求H+碱碱混合,先求OH-酸碱混合,求剩余(小组讨论):这类题目的形式多样,条件和设问千变万化,并且未知数层出不穷,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脉搏,迅速求解呢?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把讨论结果写在学案右栏中。
《溶液的酸碱性与pH》教学设计

鲁科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高二第 3 章第 1 节溶液的酸碱性与pH―――――广州市第一中学林婉贞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水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
(2)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 [H+] 、 [OH- ] 及 pH 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利用教材,学会读表,自主学习(2)通过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通过回顾旧知识,推导新知识。
(3)培养极短时间内整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课堂上各种各样的信息,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积极回答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4)培养学生养成动手实验前想清楚实验方案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合作交流的愉悦感(2)自主学习的成就感二、教学重难点:水的离子积,溶液酸碱性和溶液pH值的关系三、教学设计思路:紧扣教材、依学生水平进行顺向思维教学,在回顾旧知识,掌握新知识过程中,不断回顾水的电离平衡,强调逻辑思维,以达成了三维目标。
四、教学实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学生回答】复习引入,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这个离开门见山子积常数是 .....?【副板书】: 25℃水Kw= [H +][OH - ]= 1.0 ×10-14 (mol/L) 2【过渡】:水是良好溶剂,稀的水溶引导学生液同样存在 [H +][OH - ] ,它们的乘积也回顾旧知等于水的离子积识【追问】: 25℃,如果某酸中 [H +] 是【学生回答】-5 - -91.0 × 10 mol/L ,则 [OH ] 是多少? 1.0 × 10 mol/L不能, NH3H2O是弱电解质【过渡】:很简单,现在考查考查大家对上述所讲的内容是否理解【学生活动】 P76 下表给出了室温进入新的下一些化合物的水溶液的[H+] 和知识[OH- ] ,请填上空缺的数据【追问】:由表中的数据能找出什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规律?你又是怎样找出来(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 学会读表+ -7课后记录:① [H ]<1.0 × 10 mol/L 酸性( 学生有这结论后面才分析 ) 学生不能② [H +]<[OH - ] 酸性在表中数③ [H +] ↓ [OH-] ↑据得到三酸性↓碱性↑个答案,学生分析数【带学生分析、副板书】:横行发现【学生与老师合作分析,自主建构据能力弱+ -知识】[H ] 〉 [OH ] ,溶液显酸性+-[H ]<[OH ] ,溶液显碱性+-[H ] = [OH ] ,溶液显中性横行发现: (第 3第 4横行换位 )+-此增彼减结果【板书今天要学的内容,变副板书为正板书】三、溶液的酸碱性1、用 [H+] 、 [OH- ] 的相对大小表示溶液的酸碱性【过渡】:在初中我们还学过什么方法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学生回忆,教师副板书】pH<7 酸性 pH 〈 7 碱性【设疑】:这些数据怎么得出来的?pH=7 中性【板书】:+ [H] 的负2、用 pH 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对数的计pH=-lg[H +] 算对于学生相对陌【讲述】:把 [H +] 这么小的数字扩大,【学生练习】生,创造这为了方便,也为了能引起注意,让大口算 [H +] 的负对数求出对应 pH 一练习,让家敏感 [H+ ] 的微小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学生对 pH重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用石蕊和酚酞两种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的关系;会使用PH试纸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了解常见物质的PH值;知道PH值对生命活动及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自实验,掌握正确的酸碱性检验方法,并能说出生活中一些常见溶液的酸碱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指示剂遇到酸、碱、中性溶液颜色的变化.体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酸碱指示剂与溶液PH的测定方法三、教学难点: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四、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引入新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回归现实生活五、教学过程:导课:生活中我们常听说醋酸、盐酸、果酸有酸性,是酸性溶液,还听说烧碱和熟石灰这些物质的溶液有碱性,是碱性溶液,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8.1溶液的酸碱性。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在学习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时,我们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发生什么变化?生: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并将旧知识恰当和当前问题结合,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讲解:由5.3我们得知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那么中性和碱性溶液使它变什么色呢?现在就让我们用常见酸性和碱性溶液探究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的变色规律:学生实验:实验步骤:1、请同学拿出一个点滴板,在上面分别滴加3滴盐酸、醋酸、果酸、烧碱溶液、石灰水、蒸馏水。
2、再分别向上述溶液中滴加1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紫色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
3、填表,找出规律。
4、请同学拿出另一个点滴板,在上面分别滴加3滴盐酸、醋酸、果酸、烧碱溶液、石灰水、蒸馏水。
5、再分别向上述溶液中滴加1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无色酚酞试液的颜色变化。
结论: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色;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色;中性溶液-------使紫色石蕊变色;口诀:-------------------酸性和中性溶液-------使酚酞变色;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色。
口诀: -------------设计意图:a:在设计探究实验中,我没有用试管做实验,而用点滴板实验,微实验现象明显,便于观察,节约药品。
b:在药品的选择上,选择常见的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为以后学习酸的性质和碱的性质做好铺垫。
c:实验的操作、观察都是学生在体会,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每组四位同学,一个同学负责根据实验步骤做实验,一个同学负责观察实验,一个同学负责填表,最后一个同学负责找规律补全结论。
充分体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合作探究式学习过程。
讲解:像石蕊试液这种能跟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
常用的指示剂有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
过渡导入新问题:刚做实验果酸和盐酸都显酸性,都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谁的酸性强呢?烧碱溶液、石灰水都显碱性,谁的碱性强呢?怎样表示呢?生:稀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常用酸碱度来衡量,用溶液的PH表示。
溶液的PH值范围一般在0-14之间)(学生预习过课文,在书上能找到答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习惯,能在书上找到答案的问题都留给学生。
过渡:怎样用pH试纸测定PH值呢?讲解:用pH试纸测定PH值的方法: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或用胶头滴管滴加,待显色后(大约3S)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值,颜色最为接近的值即为pH值。
用PH试纸测出的PH值是整数值。
过渡:请同学们练习用PH试纸测定上述溶液的PH值、探究溶液酸碱性和PH的关系学生实验:实验步骤:1、请同学撕取三条PH试纸,每条撕成两段,即6小段分别放在一个点滴板的六个凹陷处。
2、分别向上面滴加一滴盐酸、醋酸、果酸、烧碱溶液、石灰水、蒸馏水。
生:规律常温时 pH=7, 溶液呈中性 pH<7, 溶液呈酸性 pH>7,溶液呈碱性设计意图:探究实验使学生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每组四位同学,一个同学负责根据实验步骤做实验,一个同学负责观察实验读数,一个同学负责填表,最后一个同学负责找规律。
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过渡引入新问题:盐酸、醋酸、果酸都显酸性,pH值都小于7,哪一种酸性更强呢?烧碱溶液、石灰水都显碱性,pH值都大于7,那一种碱性更强呢?它们的强弱又和pH值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个实验有点难度,我来做,大家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行。
教师实验:实验步骤:1、取大约5毫升的盐酸溶液于大烧杯中,向其中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用玻璃搅拌,观察现象(溶液变红)2、用PH试纸测出溶液的PH值(值为3)3、向烧杯中加入约150毫升的蒸馏水,观察现象(溶液依然是红色,但变淡了)4、再用PH试纸测出溶液的PH值(值为5)5、再向溶液中加入大约250毫升的蒸馏水,观察现象(溶液依然是红色,但已变的很淡很淡了)6、再用PH试纸测出溶液的PH值(值为6)7、再向溶液中继续加蒸馏水,观察现象,(溶液的颜色会越来越淡)8、测PH值,值会越来越大,但不会等于大于7。
讲解:由此我们得出:pH<7, 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酸性溶液再稀都不可能PH≥7。
同样,用烧碱溶液做实验也能得出类似的结论,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碱性溶液再稀都不可能PH≤7。
设计意图:实验难度大,不易成功的实验设计成教师的演示实验。
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问题讨论:做完上述三个实验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三个问题:思考1:把PH试纸伸入待测液,会有怎样的恶果?用水湿润PH试纸,用有水的玻璃棒蘸取,用有水的胶头滴管滴加,这样测得的结果会怎样?思考2:酸性溶液稀释后PH值会怎样变化?碱性溶液稀释后PH值会怎样变化?思考3:PH试纸比酸碱指示剂优越在哪里?生:(学生讨论完问题后,各组派代表举手回答问题)过渡:物质的PH值在现实生活中有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阅读常见物质的PH值和PH与生命活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一看就懂的简单问题教师坚决不讲。
给学生渗透了知识是为人类服务的思想。
点拨:在这里我们看一个有关波义耳的小故事,看看紫色石蕊的来历,那些物质还可以做指示剂。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一些课外小知识,增强对化学课的学习兴趣;了解和学习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课堂检测:这节课学的怎样呢?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
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石蕊和酚酞两种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学习了用PH试纸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的关系;了解常见物质的PH值;知道PH值对生命活动及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过渡:大家自己把知识梳理下,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结:(学生快速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以口头阐述的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
有说的不准确的地方,同学教师再补充)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归纳所学新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即使不准确,也能得到同学和教师的及时点拨。
提问:学完本节课,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你会吗?生:会设计意图:首尾呼应六、板书设计8.1溶液的酸碱性(一)、区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紫色石蕊:酸红碱蓝中不变无色酚酞:酸无碱红中不变(二)、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的程度常温时: pH=7,呈中性pH<7,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酸性溶液再稀都不可能PH≥7 pH>7,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碱性溶液再稀都不可能PH≤7 (三)、常见物质的PH (四)、PH与生命活动教后记:本节课教学中所授新知识难度不大,学生理解上无太多障碍,由于设计了学生探究实验,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较高,课堂气氛活跃,较好的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但也存在下列问题:1、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参与探究实验比较费时,导致本节课拖堂。
2、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科学探究过程中真正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容尚不充分,存在较多的教师指导实验的成分。
3、从批阅课堂作业的情况发现部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课堂上热衷于对实验的好奇,好玩,缺少对实验的深度思考,出现了“课堂上热热闹闹,课下不了了之”的奇怪现象。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溶液的酸碱性》是粤教版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学习完酸的性质、碱的性质的基础之上。
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中性溶液;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了解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及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我在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课件与学生实验相结合。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五点:(1)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把握的非常好,清晰地向学生呈现出了这节课的三个问题:溶液的酸碱性、PH、PH与生活的关系。
(2)用学生日常接触到的白醋、雪碧、橙子、山楂等物质来引课,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密切相连,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
(3)在探究什么是酸性溶液、碱性溶液时,让学生演示实验,并讲解该实验的操作方法,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使学生会通过现象对某些问题做出科学的判断,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实验考核打下了基础。
(4)在给出酸性溶液、碱性溶液的概念时,通过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的,体现出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时的方法是:回忆旧知识并能将旧知识恰当的与当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5)学生分组测出了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食盐水的PH,与前面所讲的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前后呼应,使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本节课的创新:在传授知识时,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始终把握着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着。
主要体现在:讲解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没有告诉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自己根据面前所放仪器及药品测定溶液的PH,我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观察学生做实验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
本节课的亮点是:充分挖掘生活中关于物质酸碱性的实例及PH 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将生活中的现象融入课堂,贯穿与化学教学中,体现了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体现出了新课程的理念----知识源于生活,会从生活中挖掘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是无色酚酞试液遇到肥皂水的变色现象不太明显。
再就是由于教学时间的紧迫,有关PH与生活的关系这部分主要是我自己讲出来的,没有给学生留思考时间,尽管学生很感兴趣,但参与度不高。
本节课的课件中关于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这一部分是我自己制作的,PH及其与生活的关系这部分是我从3edu教育资源网上下载的,然后再进行改动、调整、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