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孔子论文

合集下载

《论语》论文(通用3篇)

《论语》论文(通用3篇)

《论语》论文(通用3篇)论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论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论语》论文《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

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

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

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

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

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

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

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

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

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

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

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论语研究性研究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引言
本文旨在介绍五篇论语研究性研究论文的范文,这些范文旨在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论语的重要性和意义。

以下是对每篇范
文的简要介绍。

范文一:《论语中的仁义》
这篇论文探讨了《论语》中的仁义概念。

通过分析孔子和他的
学生之间的对话,论文阐述了仁义的内涵和实践,并将其与现代社
会价值观进行比较。

范文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该范文重点研究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分析了孔子对教育的
重视以及其对学生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如何将孔子
的教育思想应用于现代教育体系。

范文三:《孔子的修身之道》
这篇论文探讨了孔子的修身之道。

论文着重分析了孔子的自律
和自省的品质,并且提出了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实践这些修身之道以
提高个人品德和道德观念。

范文四:《孔子的政治哲学》
该范文研究了孔子的政治哲学。

论文探讨了孔子对于政治理论
和领导才能的看法,并提出了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于现代政治实践。

范文五:《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这篇论文将重点放在《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上。

论文讨论
了《论语》中的智慧和人生哲学,并提出了如何借鉴这些智慧和哲
学来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

结论
通过阅读这五篇范文,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研究论语的内
容和价值。

这些范文也为读者在撰写自己的论文时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论语论文5000字

论语论文5000字

论语论文5000字篇一:论语小论文 3000-5000字论语小论文之论君子不器摘要:孔子曾说“君子不器”,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通说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像器皿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而应该多才多艺,无所不能。

但其实这句话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得到新的解读。

关键词:论语;君子不器;工具;解读在《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句很值得让人玩味的话:“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这四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由于该句没有上下文,也无太多可确证的资料,因此人们很难断定孔子是在什么情景下讲出它的。

这简短的四个字,给后学之人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

一“君子”一词在西周指贵族。

《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郑玄曰:“君子止位在官长者。

”在《论语》中,“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通说认为,“君子不器”之“君子”专指有德者。

但笔者认为,两者兼而有之,只不过指有德者的成份更大一些罢了。

因为“君子不器”这句话出自《为政》篇中,该篇的内容中涉及到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当然,该篇还包括其他一些有关学习方法和孝悌思想的内容),由此观之,孔子在这里说出“君子不器”,虽然可以认为君子是指有德者,但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有位者,理解为孔子有对为官者、有位者隔空喊话的味道。

可能有人会驳斥说“为政”这一标题乃为《论语》编撰者所加,不足以说明孔子此处之“君子”有指有位者之嫌。

但是,我认为,既然编撰者将“君子不器”一章列入《为政》篇中,必然有它的道理,要不然,为何不把此章列入其他篇中呢?況且将此处之“君子”理解为二者兼具,也完全能够讲得通。

“器”字作何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到:“器,皿也。

象器之口,犬所守之。

” [1]可见,“器”字的本意是“器皿”、“容器”之义,后引申为“器量”、“才用”和“人才”以及“器重”等意思。

而在《易传?系辞上》中所讲的“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则是一个哲学术语,指有形的具体事物。

《论语》论文(通用6篇)

《论语》论文(通用6篇)

《论语》论文(通用6篇)第一篇: 《论语》论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第二篇: 《论语》论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当我静坐书房,捧起《论语译注》这本书,听着耳边沙沙的翻书声,闻着淡淡的书墨之香,何等惬意,何等舒畅。

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幼稚,逐渐成长。

论语征文作文(精品10篇)

论语征文作文(精品10篇)

论语征文作文(精品10篇)论语征文作文篇1《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

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

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

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马上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描绘学习的快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上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

孔子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

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

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黄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纪就会在寒冷的冬天里,为父亲温暖被子。

这看似一个普通的行为,其实包含着黄香对父亲深深的爱。

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

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因此孔子赞扬他们的行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所作所为,与古人比起来,我差远了。

虽然我还没有到赡养父母的年龄,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没有做到孝顺父母。

很多时候我都会耍性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和爸爸顶嘴。

学了《论语》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这真是很不孝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改变。

父母都说我变乖了,看来《论语》的力量真大哦!让我们热爱经典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论语征文作文篇2《论语》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毕业论文)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遍及世界,今天他是世界公认的大教育家。

他将自己的毕生经历贡献给教育事业,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教育目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

孔子出身贫寒,没有资格进贵族学校接受教育,它完全依靠刻苦自学而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虽然生活贫苦,但15岁就“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不耻下问。

为了求学足迹遍布鲁、卫、周等国。

它不仅向师襄、郯子、苌弘、老子等人学习,还向社会底层的人物学习。

因此乡人赞他“博学”。

孔子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理想,但没有被统治者重用,于是,他就开始招收徒弟讲学,55岁时率弟子周游列国,一面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面讲学,68岁回国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孔子在教育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先是创办私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讲学,先后从事教育工作达40余年。

他一生以?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教育工作,这是他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

孔子收集整理了《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方面做了系统的论述,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事迹,他的弟子们都有记录,被编成《论语》,成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

(二)教育对象比较广泛提倡“有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

论《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的混乱时期,这一时期礼崩乐坏,严格的等级制度瓦解速度很快,同时诸侯争霸,各路人马想尽办法壮大自己国力。

因此,人才的需求是前所未有的多。

并且,孔子在这一时期,对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孔子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等,从《论语》中可以查证到许多首先,孔子的教育态度有一:孔子说:“有教无类。

”春秋之前的周朝,读书学习是只有上层人士才拥有的特权,下层民众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学习到系统的知识,但在春秋时,孔子改变了这一局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

认为人不应该分等级或是贫贱富贵来决定一个人是否拥有学习的机会,而是每个人都应该能有学习的权利,因此孔子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上层等级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出身贫寒如子路、颜回等人。

其次孔子的教学态度还有:学而不厌,终身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认为学习是无止境的,不能骄傲自满的认为自己的学识已经丰富到不用向他人学习,而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不断虚心地向别人学习,而不是闭门造车。

孔子的教学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最重要方法的是要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性格和智力,因此面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就比如说孔子最倡导的“仁”。

面对颜回问的仁是什么,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又有具体条目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而子贡问仁时,孔子却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导子贡应该从自身做起。

再有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意思大体为有仁德的人说话前深思熟虑,因此说话迟钝,孔子实际是希望司马牛能改正自身多言且浮躁的不足。

这很好体现出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孔子还有一个教学方法为:学思相结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一《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主要言行由其弟子整理编纂成《论语》一书,其真实详细地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一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其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及教育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所倡导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是我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之师表”,和其童年的成长经历分不开。

据《史记》记载,孔子幼年时便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其父在孔子仅三岁时便离他而去。

孔母颜徵在为更好地教育孔子便移居曲阜阙里。

孔母的心血没有白费,孔子幼年时就极为聪明好学,其自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在学习之余,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待孔子刚步入成人阶段时,其母颜氏也撒手人寰。

父母的离世使幼年的孔子过早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生活的磨砺也使孔子很快地成长起来;孔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纵观孔子一生,其十七岁开馆办学至七十三岁去世,教学实践长达半个世纪;其教育成果也相当丰富,取得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大教育成果。

一、孔子对教育的态度和看法孔子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严谨、认真的,同时他也认为学思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首先,孔子肯定了学习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

他在《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意思是说:“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其又云“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论文

《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论文

《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论文《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论文摘要:高校语文教材中《论语》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孔子的诸多教育教学思想。

我们可以借助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在《论语》相关内容的讲析中渗透孔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传授,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也从教育理念的高度为大学生的未来准备了一定的职业素质,从而放大了语文课程的能量,其价值不言而喻。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思想。

高校语文教材中《论语》12则分别选自《为政》《公冶长》《雍也》《泰伯》《子罕》《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等十二章,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孔子的诸多教育教学思想。

教师在《论语》教学中,可以更深入地解析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从更高的层面领悟《论语》的精神境界。

一、因势利导《子罕》篇记孔子言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村野农夫问事于孔子,孔子对事务事理并无了解,却能通过“叩其两端”的反问方式,层层剥笋,引导村夫自己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条语录不仅启示了我们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教育的方式,即启悟式教学。

孔子以能否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启发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

《卫灵公》篇记孔子言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季氏》篇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这些言论都充分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坚持启悟的方法。

二、学思兼修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此话阐明了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学思兼修的重要性。

孔子始终强调“学”的重要性:“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学”的内容又须不断温习,才能充分掌握。

孔子思想的优秀议论文

孔子思想的优秀议论文

孔子思想的优秀议论文孔子思想的议论文1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一个不敢梦想,害怕失败的人。

面对心向往之的事物我退却了,渐渐的学会用“无所谓”三个字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失落与难过。

有时候,当我无法不面对污浊的空气,拥挤的空间,我发现我再也找不回当年那个呼着“小时不识日”的我了。

而这种心态,在遇到孔子的时候发生了转变。

我开始相信有那么一种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却还在用自己的心为这个日渐不堪的社会做着奉献,还在为类似“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梦想坚持着。

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荷蓧丈人那样用犀利的语言抨击我的梦想,因为我没有梦想,准确地说,是没有拥有灵魂的梦想。

曾几何时,我也“傻傻”地去给老人让座,在地上捡了钱去交给警察叔叔,看见同学抄作业会严厉制止。

而今呢,我看到老人上车会装睡觉,看到同学抄作业会走过去笑着对他说:“要不要抄我的?”看到插队的我也不会管,对着不喜欢的事我会笑,对着不公平的事我能忍。

当我以一个“完美无缺”的姿态重新站起的时候,我以为我不会再受伤了。

可是,我错了,我躲不了。

我终归不能像孔子一样喊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一个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公平难觅的年代,说出这样的话的孔子,真的不能不让我敬佩。

因为我做不到。

孔子曰:“仁”即“爱人”。

我无数次地希望这个世界充满仁,可是太难了,现在尚且做不到,更何况孔子所处的时代?于是我想起一个面色枯槁却神情依然焕发光彩的人,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说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当他面对外界“今之从政者殆尔”,怅然若失地说“鸟兽不与同群”时,谁又能够像他一样轻抚琴弦,浅吟低唱那千古之音?我轻抚着这冷漠的纸张,读着那些渐渐消逝在时空中的文字,我彻底折服了。

我的痛苦真的不算什么,因为真正的君子是绝不会为残酷的现实所击败,绝不会怀疑自己所选择的路,也绝不会因为身处困境而喋喋不休地抱怨环境的恶劣。

他们会自己动手,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环境。

孔子信仰儒家文化论文(全文)

孔子信仰儒家文化论文(全文)

孔子信仰儒家文化论文一、孔子的信仰:天信仰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是理性的基础和情感的根源,能给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克服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伤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悲伤。

孔子把目光投向广阔世界,看到那些永恒存在,在时间淘洗中巍然不动的事物。

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松柏长青,不畏严酷的外部环境,傲然挺立。

孔子看到山水,主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山巍然屹立,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水奔流不息,是生命之源,活泼轻灵,变化多端。

山水永恒,生机无限,人应像山水一样,“仁者寿,智者乐。

”(《论语雍也》)山水让人有感情的依托,有美好的生命状态。

孔子站在河边,无限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世界像流水一样总在不断变化,人生也是如此,无法停留,更不能回头。

但这滚滚流水,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却形成了这浩浩荡荡的江河。

江河如此,历史、人生也是如此。

青春不再,必将步入暮年,归于死亡,但人生会留下精神的闪光,历史会有文化的制造,世界永远生生不息。

信仰是向更高远深邃处思索的结果,要超越现象,寻找到更真实的本质存在,作为人生的根基。

孔子相信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背后有永恒的“道”的运行,人要体会“道”,按照“道”的原则去做,如君子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与躲避现实的长沮桀溺等人不一样,孔子有人生的使命感,不因外部环境而改变自我。

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是人就要有人的生活、追求和事业,不能躲到山林中与鸟兽为伍。

天下有道,不能改变自己的理想。

君子要超越现实的物质需要,努力追求精神性的道:“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道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规律、道理,但道并不是有什么奇异力量的主宰者,而是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

所以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在这里,孔子的话表明了信仰与宗教的不同。

孔子因材施教论文5篇

孔子因材施教论文5篇

孔子因材施教论文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孔子因材施教论文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从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说开来【摘要】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重大意义。

那么如何贯彻落实,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教学建议【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1(b )-0208-01孔子不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大家几乎耳熟能详,而在记录他言行的《论语》中也比比皆是。

《论语为政第二》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上列数章,均孔子回答“如何是孝”的提问,但答复都不同。

孔子总是根据不同的人、事、境遇,不同的需要、缺点、问题,给予第二篇孔子因材施教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孔子:‚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冉有也来问:‚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公西华问道:‚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

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论文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论文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论文)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论文)「篇一」一、孔子的身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仁”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诸侯间争战频繁,秩序混乱,礼坏乐崩,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颜渊》)。

在春秋社会动乱中,鲁国诚然也出现了礼坏乐崩,但由于礼乐传统深厚,周礼得以保存下来,当时就有人发出了“周礼仅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的感叹。

虽然孔子是没落的殷商苗裔,身份卑微,是“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但由于他自童年起就受到了礼乐文化的熏陶,青年时勤奋地学习礼乐知识和技艺,成年后又做过多年以相礼治丧为谋生手段的儒。

所以孔子非常有教养,精通礼乐:“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八佾》),“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鉴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动乱,又凭着他对周礼的向往,孔子立志要救世,恢复周礼。

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志向抱负,“正在于他一落地就与贫贱为伍,与艰辛做伴。

他以极平常的心感悟无常的人生”。

[5]他遭受过许多苦难,所以更渴望安定一统的社会。

这在《宪问》中有所体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人”,“管仲相环拱,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可见孔子所赞同的是一匡天下,重视的是稳定的社会秩序。

因此他要恢复周礼,主张礼治。

如何才能恢复周礼?孔子将其诉诸人的内心,渴望唤起人们内心的自觉性,这就是“仁”。

孔子力图使人们通过内心“仁”的修养而达到“礼”,实现其政治理想。

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所以唯有这种内心的修养――仁是全方位的,才有可能建立起完整的人格,才能担当得起恢复周礼的重任。

二、《论语》中“仁”的具体内涵首先,“仁”是一种自觉性。

孔子说:“求仁而得仁。

孔子论礼论文

孔子论礼论文

孔子论礼一、孔子简介孔子在政治上属于改良性的人物。

对春秋时代的社会动荡深感不满,希望借助周礼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制度,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时也反对残暴的政治,强调“仁”,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

他也是讲究实际的人,“子不语怪力乱神”,表现出对现实生活之外的冥冥之物不欲深究、冷漠淡然的态度。

同样,他对抽象的、纯思辨的哲学问题也没有兴趣。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在孔门弟子中,子路的为人最为鲁莽直率,常与孔丘发生冲突,这种对话,性格就更鲜明了。

有一次,子路问孔丘,如果卫君要他执政,他将先做些什么。

孔丘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嘲笑他:“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教训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不知,盖阙如也。

”而后说了一通为政先正名的大道理。

还有一次,孔丘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丘只好发誓诅咒:“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写出当时的语气,显得孔丘对这位学生有些无可奈何。

二、礼的意义礼的制定,能使人与人之间避免纷争,相处和谐,人与物之间也可取得平衡。

所调“物”,包括物质和名位,礼的制定,使人在追求物质与名位时,懂得“度量分界”,不至于越界限而导致争乱。

为了让人性符合天道,儒家制定了一系列行为规范,称之为礼。

礼的全部意义在于,从人性出发,将人性引向符合天道的境界。

三、礼出于人孔子论礼,本于人性,而从历史沿革的角度立说,所以《论语·八佾》载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为政》答子张问“十世可知也”时说:“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殷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可见孔子认为礼出于人,因而历代有所损益。

四、孔子论礼的根本与“君子无所争”(1)【原文】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翻译】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

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论语论文

论语论文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死后,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而论语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了儒家学说的重要思想:“仁”,“礼”,“乐”,“君子”,“好学”。

一:孔子之“仁”孔子“仁”的观念,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其概念范畴包含道德伦理,讲“爱”;政治伦理,讲“礼”;哲学伦理,讲“道”。

其精神深深的影响并主导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为中华文明谱写了不朽的篇章,也为世界文明发展史做出伟大的贡献。

“仁”在我们民族共有的家园在中国历史上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的大变革和转型时期。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在这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会潜藏着各种不稳定的因素。

为了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孔子“仁爱”的思想有着可资借鉴的重要价值。

1和谐的社会价值优于冲突的价值孔子主张“爱人”的思想是从自然之道为出发点,联系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与人生所应当遵循的道的标准。

在孔子看来,由于虚荣,人们会争强好胜,逞能好斗;由于利益,人们会使用不当的心机和行为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都是使得社会人际关系紧张的因素,也是使社会失去和谐的根本原因。

如果人们在社会中都能遵“道”(即仁道)行事,淡薄名利,社会的纷争势必减少,社会必将趋于和谐和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又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社会理想。

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体现着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这就是当今社会之“道"。

2社会弱势群体的价值优于特权阶层的价值由于一些先天的和后天的条件的限制以及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当代社会出现了弱势群体。

大量弱势者的存在如果由于他们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和缺乏社会的关爱那么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势必会更加下降,对社会的认同感也会随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也很难处于和谐之中。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孔子教育思想论文孔子教育思想论文【1】摘要:在东方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是不可不提及到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产生影响。

解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教育具有启发和教育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因材施教仁教学思想启示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多方位的分析和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了解他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据记载,孔子门生三千,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教育沿袭着“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被贵族子弟垄断,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之所以有这么多学生,是因为孔子首次提出“由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无论贫贱之人,还是富贵之人,都有接受的权利。

孔子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这并非孔子受他的礼,而愿意教他学习,只是“束�”是当时人们都能承担的,任何人均可到他们下接受学习。

这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故事跟能说明孔子对待受教育者资格的要求。

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

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一个人肯进取,不管其曾经怎样,只要现在能洁身自爱,以求获得教育机会,我们就不可以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

充分说明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

二、教育方法,内容和目标1.教育方法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2023年孔子名言议论文3篇

2023年孔子名言议论文3篇

2023年孔子名言议论文3篇孔子名言议论文1“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句话选自于《论语·公冶长》,意思就是说“勤奋好学,不以向比自己不如的人请教为耻。

”我想,这句至理名言应是我们当代学生乃至全社会所应具备的。

一定就有人问:“为什么呢?”敏,乃勤奋也。

好,乃喜爱也。

所谓“笨鸟先飞早入林,”你勤奋好学终会有所成就。

当你学习时,必有不懂的问题,向别人请教是必然的,有何“耻”可言。

通过勤奋学习,会增长见知,提升自我;不耻不问,又会进一步地升华自己。

因此,能做到它是十分重要的。

况且,对于社会来说,每个公民谦虚而优秀,那么这个社会也就将得到无限的发展。

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好处的事,何乐而不为呢?那又怎样去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呢?说起来简单而又复杂。

孔子名言议论文2今天是星期天,我在家里读《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这本书,我读了以后,觉得受益非浅。

特别是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格言,对我的教育意义最大。

这个格言后面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说的是:范仲淹是北宋时大文学家。

一次,他写了一篇__,对自己的__十分满意。

后来他的朋友李泰伯看了__,建议把“德”字改成“风”字,这样做既可以与前边的“云山”、“江水”相呼应,并且更有韵味。

范仲淹觉得李泰伯言之有理,便接受他的意见。

经过这个故事,更可说明,当自己有了令自己满意的成果,应当不耻下问,向人多请教。

无论是谁,只要有学问,都该去向他们请教。

我平时就没有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一点。

正因为这样,我还失败过呢。

记得有一天,我正在做奥数题,做着做着,一道题把我给难住了。

我百思不得其解,可我还是一边思索,一边在草稿纸上比划着:“一定要把这道题给解出来。

”大约过了十分钟,突然妈妈回来了,看到我正在做题,就不打扰我了,可又看见我愁眉苦脸,问我:“怎么了,解不出来了,我跟你一起解,好吗?”“不用了,我自己做。

”我答道。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还是没有把那道奥术题给解开。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集合3篇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集合3篇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集合3篇【篇1】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摘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

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说纷纷,莫衷一是。

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

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

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我们又不妨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或即是孔子未曾明言的独特的人性观。

关键词:孔子仁礼相成动态人性观孔子的学说,当时深得其心的弟子颜渊已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叹(《论语·子罕》以下引《论语》只出篇名),不同的弟子对孔子学说的理解也已有差异。

孔子卒后,关于孔子学说的真谛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两千多年来,解释孔子的着述汗牛充栋,但孔子的思想却不仅没有因此而变得清晰明朗起来,相反,却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更加难以把握了。

不过,在众多不同的解释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为大家所一致认同的东西,这就是仁和礼。

尽管人们对仁和礼各自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仍有不同意见,但几乎无人否认,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中具有纲领性意义的两个概念。

一、仁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产生。

据学者们研究,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渊源于古东夷文化,后来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

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写一篇议论文500

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写一篇议论文500

论语作文议论文【精选7篇】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在中华几千年封建王朝里被奉为治国圭臬。

《为政篇》里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只是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没有收获;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认真读书,就会越来越疑惑。

在我们学习中,光读书而不思考,就会错误的.理解文章的含义;光思考而不读书,疑惑越来越多,却又找不到正确答案。

只有既会读书,又会思考的学生,在学习中才会领先。

《八佾篇》里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

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要告诉他们确切的去处。

无论我们在哪儿,爸爸妈妈总是最牵挂我们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须要跟父母说一声,让他们放心。

如果耽误了时间不能准时回家,也要跟他们说一声,不让他们担心,所以,儒家思想里的孝顺理念极大丰富了中华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文化内涵。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的论文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的论文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的‎论文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的论文摘要:‎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孔子‎的形象被不断塑造着。

‎《论语》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收集的言行材料‎,是最能体现孔子形象‎的一部书。

笔者通过《‎论语》中对孔子言行的‎记载,分析还原其形象‎,以求展现出一个真实‎完整的孔子。

‎关键词:‎《论语》孔子形象‎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由于儒学被历史上大‎多数朝代奉为治国之本‎,孔子也被尊崇为至圣‎先师,因此,孔子的形‎象也就开始了不断被塑‎造的历程,一步一步走‎上了神坛,距真实的孔‎子越来越遥远了。

《论‎语》是一部以孔子言行‎为中心收集的材料,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一‎部书,要客观地把握孔‎子的历史形象,就必须‎从这部书开始。

下面笔‎者将粗浅地分析一下《‎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一、忧国忧民‎的政客形象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范‎,人欲横流。

孔子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危机‎,与弟子们一起研究救‎世良方,终于在借鉴西‎周周公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以“仁”为核心,‎包括“仁、义、礼、知‎、信”等在内的一整套‎封建伦理道德,并且一‎生都在为维护、宣传及‎实践这套伦理道德而努‎力。

‎在孔子看来,伦理道‎德是家庭和社会得以维‎系、安定和发展的根本‎,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规范,君、臣、父、‎子的封建纲常要严格维‎护。

如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时,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也‎就是说要搞好统治,首‎先就得摆正统治秩序,‎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所在等级的道德行为规‎范去做事,才能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长治久‎安。

在这里他把君臣之‎间的伦理规范又放在了‎父子之上,由小家庭及‎大社会规定了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孔子论文《论语》作为孔子言行最初的也是最可靠的记录,无疑是还原孔子形象的最佳材料,同学们,我们看看下面的论语孔子论文吧!内容摘要:它记录了孔子思想上、行为上的诸多矛盾。

本文重点分析了孔子生活方式方面的矛盾和言语方面的矛盾,从中见出了一个“即凡而圣”的孔子。

关键词:《论语》矛盾孔子在一轮轮盲目尊孔和极端批孔的浪潮中,人们已然离真实的孔子越来越远了。

正李零先生所说“读《论语》,是读原典。

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

”细读《论语》,不难发现,孔子的思想学说乃至实际做法有不少矛盾之处,而正是这些相互抵牾的地方,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孔子。

一.生活方式方面的矛盾孔子欣赏的生活方式是简朴寡欲的。

他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在食宿方面,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

他曾大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在衣着方面,孔子赞赏的是不随意铺张的穿着。

他曾表扬子路:“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罕》)孔子虽然肯定不注重享受的生活态度,但与之相悖,他在衣食的品质上都提出了诸多要求。

根据《乡党》篇的记录,孔子的饮食至少要精细、新鲜、刀工好、色香味俱全、时间合宜、搭配得当;孔子的衣服则要制作精美、饰物精巧,不同场合、不同季节要有不同的衣服,不同颜色、不同质料的衣服必须合理搭配穿戴。

精细的食物完全不是孔子所说的“饭疏食饮水”(《述而》),讲究的衣物跟“衣敝袍”也相去甚远,这是孔子对于生活品质要求的矛盾。

从表面上看,孔子提倡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而实际操作时却又十分注重物质享受,这种矛盾使孔子大有“借别人的生活方式推崇简朴的生活以及摆脱欲望牵累的精神独立,自己却沉醉于以极其精致的物质为基础的乐趣中”的嫌疑。

但仔细分析,这对矛盾展现出的孔子的风貌绝非如此。

首先,孔子肯定的并不是贫苦的生活方式本身,而是身处贫困的环境中,能够无欲无求、不嫉妒不自卑的怡然自得的心境。

他并不是为了追求贫苦的生活而选择俭朴的生活方式,他并不抵制较高的生活品质,他只是反对“士而怀居”(《宪问》),认为士如果过分追求奢侈的生活,就会影响他在其他方面的发展。

第二,孔子能够吃苦,而且能在贫苦的环境中毫不抱怨。

孔子“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而且他能够坦然回看这样的过去。

另外,孔子与弟子在陈绝粮的时候,随行弟子纷纷有愠心,孔子却能保持自己端正的心态,并从容不迫地教导他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可见,孔子能够吃苦,能够在恶劣的条件下坚持自己的信念,只是他不会做秀似的一味追求困苦的生活。

第三,孔子对于食物、衣着的诸多要求,其实来源于一个“礼”字。

孔子是一个重礼的人,他欣赏的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礼节仪文在孔子看来,与质朴的内在一样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在条件不足的状况下,他并不强求实践这些礼仪,他提出“礼,与其奢也,宁俭”(《八佾》)。

由此可见,对孔子而言,“一般地说纯粹外形式的仪文并不很重要”,他更重视的是心灵的信仰。

从孔子的生活方式中的矛盾,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在贫苦中磨练过后得到很多技能的平凡人,他并不是一位天命所定的圣人。

这种苦难的历练没有使他颓废,而是使他展现出一种能够不介意出身而重视端正自己心态的儒者风范。

同时可以看到,孔子并不是一个迂腐的学究,而是一位熟知礼仪制度且能根据实际条件变通的智者。

然而正是这一会受制于客观条件的事实,更证明了孔子只是一个凡人,一个端正自己以教导学生的平凡老师,一个重视礼仪但更重视内心真实情感的知识分子。

二.言语方面的矛盾关于言语,孔子明确地提出了“讷言”的主张。

孔子说君子应该做到“慎于言”(《学而》),并且“欲讷于言”(《里仁》)。

他甚至表示他一生孜孜以求的“仁”在言语方面的表现是“其言也”(《颜渊》),而且认为为政者应该“不以言举人”(《卫灵公》)。

孔子肯定“讷言”的同时,还坚决反对“巧言”。

《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对于“巧言”的评价共有四处――《学而》篇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篇同;《公冶长》篇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卫灵公》篇说“巧言乱德”。

孔子多次批判“巧言”,可见他对于花言巧语是非常反感的。

这种对“巧言”反感的态度正与孔子对“讷言”、“慎言”肯定的态度相对应而达成一致。

可是,孔子在实际操作上,并没有完全实践“讷言”、“慎言”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之处。

一方面,孔子自己不能完全做到“讷言”。

首先,孔子的语言常富有辩证色彩。

比如,鲁定公问孔子一言能否兴邦或灭邦的问题,孔子都以“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子路》)回答,并辩证地分析一言兴邦或灭邦的不同条件。

如此正反辩证论述,令人很难找到攻破点。

第二,孔子常常能用巧妙的语言应对各种刁钻的问题。

比如说,宰我问孔子,是不是告诉追求仁德的人“井有仁焉”,那人就会跳下去。

这可以说是针对孔子的理念提出的难题,因为在孔子看来“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回答应该跳则显蠢,回答不应该跳则似贪生怕死不敢为仁献身。

孔子却转换角度,说不应陷害君子、愚弄君子,使宰我所问的情况失去了发生的可能性,其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孔子对于他人的评价也有违背“讷言”标准的时候。

孔子在接见蘧伯玉派出的使者时,问使者蘧伯玉在干些什么,使者的回答是“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宪问》)。

这样的回答确实高明:既实事求是,又没有折损蘧伯玉的面子。

闻使者之言不由让人想到蘧伯玉坚持不懈提升自我的过程,虽然还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其行为值得称赞。

使者这么高明的言语与孔子“讷言”的标准相去甚远,可孔子还是忍不住要赞叹“使乎”,好一个使者。

而对使者的评价,孔子没有遵循“讷言”的.标准。

他为这位使者重设标准的原因是这位使者有三大优点:一是诚实,二是为人谋而忠,三是有超出常人的智慧。

孔子所斥责的巧言之人,是阿谀奉承、居心叵测的那类人;他肯定的讷言之人,正是不以巧言为伪装而隐藏自己不良用心的人。

因而,孔子肯定“讷言”、反对“巧言”,并不是肯定没有口才本身,也不是否定口才好本身,而是赞同不用口才强辩掩饰,他最注重的是心善。

孔子在言语方面表现出来的矛盾,从表面上看,是思想标准与实际行动之间的矛盾。

确实,孔子是一个平凡的人,有时不能做到自己的要求,偶尔也会设定双重标准。

然而,这不表示孔子是一个言行不一的人,只能说孔子关于对言语要求的言论没有深入地论述,他只是一再强调心善的一种表现方式――“讷言”,这是孔子言论上的漏洞,也证实了孔子是一个平凡的而非完美到无懈可击的人。

但换一个角度看,孔子又是一位重视内在修养的品德高尚者,一位善于“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一位口才好且正直的从政人才。

《论语》中,孔子表现出来的矛盾远不止以上所述两点。

比如说天道观的矛盾、对管仲评价的矛盾以及出入世的矛盾等,因前人已论及,本文不做分析。

由上述矛盾可以确定孔子只是一个凡人,他绝非完人。

至于圣人,孔子自己是不承认的,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

这不是孔子谦虚,而是他确实不符合他自己定义的圣人标准。

在孔子看来,圣人是“恭己正南面而已”的“无为而治者”(《卫灵公》),而孔子则是辛苦奔波着“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此其一;其二,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季氏》),而自己只是次之的“学而知之者”(《季氏》);其三,孔子认定的君子都出身较高,更何况是君子之上的圣人,而他自己则是“少也贱”(《子罕》)。

其实,圣人不需要论出身,不需要有先验的通天本领,更不需要无为地被当成道德的模板;能有坚定的,不仅为自己也为社会的信仰,能有在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层面上不断提升自己修养的实际行动,能有教导他人的智慧和诲人不倦的毅力,能够在后世留下长久影响,成为多数人心中的楷模,才是“圣”的体现。

而最重要的是圣人的最根本属性是人,是人就不可能,也不需要是完人。

孔子正是这样的圣人,他的言论、行为出现的矛盾更在展现着他不平凡的一面。

这些矛盾,究其根源是为了追求他坚定信仰的“仁”;他追求仁并不只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想要“修己以安百姓”(《宪问》)。

一部《论语》,记录下了孔子思想上、行为上的诸多矛盾,这些矛盾还原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哀的较为真实的孔子――一个在贫苦中磨练过后得到很多技能但不介意出身而重视端正自己心态的儒者,一位熟知礼仪制度且能根据实际条件变通的智者,一个偶尔会设定双重标准但重视内在修养的品德高尚者,一个端正自己以教导学生,能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传道受业解惑者,一个口才极佳但不得重用的孤独从政者――一个“即凡而圣”的孔子。

参考文献:[1]李大钊《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5月第1版,第481页。

[2]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1947页。

[3]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第1版,第2页。

[4]下引《论语》只记篇名,不详注。

[5]徐文《<论语>中孔子思想的矛盾小辑》,《文教资料》,2021年4月号中旬刊,第4至6页。

[6]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21年3月第1版,第247页。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