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的大一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1、特点:“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
A、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2、表现 C、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国并行制
D、选官制度:察举、皇帝征召 E、承袭秦朝的赋税制:编户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和巩固
秦 朝
统一越族地区;北击匈奴,取得河套 地区,修筑长城
⑶启示:
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重心的 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 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③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数学:祖冲之精算圆周率,著《缀术》
科技: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文 化 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
诗歌: 文学艺术:
• 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 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 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 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 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的局面。 •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 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 重要组成部分。 • 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 废除。
科技: 历法、数学、医学、造纸
哲学:董仲舒、王充
表 现
哲学与宗教
宗教: 佛教、道教
史学: 《史记》、《汉书》
文学: 赋、乐府诗
雕塑与绘画
六、秦汉时期的文化兴盛的原因
政治: 长期统一,政局稳定;统治阶级重视 经济: 农业比前代更发达,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民族关系: 民族间联系加强
对外关系: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继承: 继承了先秦文化的成就
三、如何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做过重大贡献的封建皇帝: 功:
1、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 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 定和社会发展,符合各族人民愿望。 2、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 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3、通过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成为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抱负的政治实体
D领导者的素质:看策略是否正确;组织是否有
力;指挥是否得当
二、秦王朝对后世的影响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 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 。 ②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 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造 。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 所吸取,促成了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
表 现
西 (政策、原因?) 匈 汉 汉武帝 奴 汉元帝 东 (变化?) 汉 两 西 西汉: 张骞通西域;西域归属中央 汉 域 东汉: 班超经验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西南夷:
汉高祖至 汉景帝
百越:
三、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总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
展; 体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A、南方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的加强 B、西部与中原的贸易和交流的频繁 C、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
1、国家统一、经济发展、交通 发达、民族政策的正确 2、经济发展 3、交通发达
4、民族政策的正确
朝鲜
日本
条件: 丝织业的发展、张骞通西域
陆 上 路线 中国先进技术西传 中国开始接受外来文化
表现
越南 丝绸之路
意义
路线
海 上 意义
安息
大秦(欧洲)
四、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A、对外交往的对象主要是亚洲国家,商 品以丝绸、铁器为主,且以输出为主
⑴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 补充了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采 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⑥政治中心的南移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过程
重难点问题与规律总结
一、实现国家统一的一般规律:
看经济是否发展;各地间的经济联 A经济因素:
客 观
系是否加强;差距是否缩小;是否 为国家统一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条件 强;利于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否减 弱或消失
看是否是人心所向;民族融合是否加 B政治因素:
主 观
C核心力量: 看是否存在有实力、有影响、有
封建大一统时期
—秦汉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 阶段 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特征:的奠基时期。
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 政治:立和巩固 经济: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民族: 边疆开发、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外交:是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 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 文 化:
功大于过
过:秦始皇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 民带来了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四、结合史实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1、王朝 秦:没有经历农民战争对政权的改造 的建立 汉:刘邦亲历农民战争,吸取秦亡教训 2、统治 政策 3、国家 重大工程 秦:崇尚法家思想,统治残酷 汉: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秦:长城、陵墓、宫室----破坏生产 汉:水利工程------有利于生产
知 识 线 索
一、秦朝的统治
1、秦的统一:(条件、经过、意义)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措 施、评价) 3、秦朝的灭亡:
秦统一的条件
1、经济因素: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联系加强 2、政治因素: A、战国时废分封,行县制——政治基础 B、民族间的联系加强 C、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D、长期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3、核心力量: A、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 B、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强大 4、领导者素质:赢政的雄才大略及采取的正确 策略
(1)秦汉:黄河流域关中地区是全国经济中心 南方开始正式开发 (迁徙、灵渠、设郡、派官) (2)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开始发展; 西晋末年,南方经济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东晋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开始赶上北方; (3)隋唐:经济中心仍在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已与之接近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南宋:江南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江浙)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5)明清:江南成为农业、工商业中心,产生资本主义 萌芽
统一、保障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民族融合
七、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A、和亲

类 型
B、边境贸易 C、会盟 D、通贡 A、民族掠夺战争

B、民族征服战争 C、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
D、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589年)
单元线索(220-589 年)
十六 国 北 魏 东 魏 北 齐 北 周 陈 隋
曹 魏 蜀 汉 东 吴
西 晋
西 魏
齐 梁
东 晋

阶段特征 政治: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 盾交织 经济: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民族关系:五胡内迁,民族大融合 文化:科技继续领先,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 彩.
南方的开发和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 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形成 确立
战国 秦
演 变 过 程
巩固
完善 加强 发展
西汉
隋唐 北宋 元
强化并渐 明清 趋衰落
实质:地主阶级压迫以农民为主 的广大人民的工具 总体: 前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
评价: 积极作用: 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国家的
消极作用: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 败;钳制思想;封建社会末 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展
4、对待王国割据势力、处理民族关系、思想文 化政策方面也有差异
5、统治者的性格、秉性不同
五、对盛世的一般理解
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社会秩序相对稳 表现: 定、阶级矛ຫໍສະໝຸດ Baidu相对缓和、民族团结、文 化发达 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 了生产力的发展
出现的根 本因素:
认识: “盛世”是相对的,是统治阶级的盛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
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文帝曹丕 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 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 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 先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中正根据家世﹑才德 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 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二, 即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 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 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B、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而且开始吸 收外来文化
特征
两汉时期,有利于对外交往发展的因素? 1、国家长期的统一 2、经济发达 3、文化繁荣 4、交通发达 5、政府重视和支持
五、秦汉时期的文化—大发展
1、统一和多样化有机结合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特点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4、气势恢弘
六、秦汉时期的文化—大发展
陶潜(陶渊明):田园诗 北方民歌:〈敕勒歌〉、〈木兰辞〉
书法:流派纷呈;钟繇化隶为楷 ;王羲之“书圣” 艺术: 绘画:宗教画流行,山水画形成,顾恺之“人物画” 雕刻:云岗石窑、龙门石窑
宗教哲学:
佛教:南北方盛行佛教;佛寺政治经济势力大。 反佛:范缜著〈神灭论〉
士族制度
• 魏晋以来,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士族制度。 • 东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 • 东晋南朝时,士族的势力很大, • 他们在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 • 经济上占有很多土地和劳动力, • 文化上崇尚清谈。当时的皇帝都得依赖士族 支持。 • 由于士族日益腐化,南朝末年,士族势力逐 渐衰落,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地位。
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地主阶 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农民仍受压迫, 生活处境困苦
六、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 含义: 中央集权 核心、基本矛盾?
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产生这一制 B、封建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 度的原因:
C、法家“集权”理论的影 响
A、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