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我们的现代诗《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第二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我爱这土地》教案
导入
介绍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 生进入诗歌情境。
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感受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我爱这土地》教案
讲解
拓展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探讨诗歌 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反思与总结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首现代诗的背 景、作者、主题和艺 术特色。
掌握现代诗的朗诵技 巧,培养良好的语感 和口头表达能力。
理解现代诗的意象、 象征和语言特点,提 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的总结
内容的完整性 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内容的实用性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中国现代诗三首》的各个方 面,包括诗歌的主题、语言、意境和风格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入挖掘了诗歌的内涵,同时也引入 了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通过学习《中国现代诗三首》,学生不仅了解了诗歌的 文学特点,还学会了如何欣赏和分析现代诗歌,这将对 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再别康桥》教案
01
02
03
讲解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艺术 手法。
讨论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 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拓展
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 他诗歌,进一步了解其创 作风格和思想。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氛围。
《中国现代诗四首》高二年级语文教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欢乐的独特理解和感受,通过描绘欢乐的场景和情感,引导读者思考欢乐的本 质和意义。
《欢乐》
总结词
运用了意象构造手法。
详细描述
诗人运用意象构造手法,将欢乐的场景和情感具象化,创造 出独特的审美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 题和情感。
《欢乐》
总结词
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
作业完成情况
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度,以及作业中的创新 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诗歌理解能力
通过课堂测试或考试,评估学生对《中国现 代诗四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师自我反馈
教学内容反思
回顾教学过程,思考教学内容是否合 适,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 整。
教学策略评估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有助于学 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否需要改进。
详细描述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韵律安排, 创造出独特的音乐美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美感和情 感。
总结词
引导读者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01
02
03
04
诵读法
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感受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
的情感和意境。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 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点拨法
教师对诗歌中的重点、难点进 行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诗
歌的深层含义。
情境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与诗 歌内容相关的情境,增强学生
的情感体验。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音频、视频 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 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
高中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三首2
高中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三首2四.结构分析1、分层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
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
第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2、分析第一层:用“绝不学“绝不像昭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弃----一种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自身价值的女性对男生依附式的爱情;一种是“鸟儿式的对橡树一厢情愿式地频频示爱,遭橡树冷遇可仍要死缠着不放,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幼稚可笑,丧失女性尊严的爱情.即便是世俗认可的甚至赞扬的种种女性对男性忘我奉献式的爱情,诗人也用“不,这些都还不够明确宣告自己的不认同和批判.不管是“泉源对橡树似的不求回报的“长年“慰藉?还是“险峰似地满足于增加、衬托橡树的高度、威仪的默默支撑和铺垫,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对橡树无止境的忘我奉献.在诗人看来,这都残缺的、不圆满的爱情。
在这几种爱情模式中,女性被爱迷乱了心智,丧失了主体意识,只顾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对男性的帮助上,忘却了自身也需要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美自己的筋骨。
最后导致人格的萎缩,不自觉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为奴。
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这种爱情还有什么价值可以称道呢?通过分析,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
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
从意义上讲,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
在诗人眼中,这些爱情是不具备爱情的应有之义,那么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格式是什么呢?假如男人是一棵橡树,我如果爱你,我怎爱才算是理想的爱情呢?第二层:诗人在下半部份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了神圣而庄严的回答。
理想爱情中男女双方应是彼此独立的,处于爱情中的女性应保持有独立的人格:你是一棵橡树,我就该是一株木棉,决不能是凌霄花的藤.女性,不仅在男女双方“永远分离的物质状态下,应该是一棵独立向上的树,即使在男女双方“终身相依的精神领域,也应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保证自己仍是一棵能够独立支撑自身身躯的高大挺拔的树。
创新部编版四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课程教案二
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重要性,掌握诗歌的基本元素,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的课程。
这门课程涉及了诗歌的两个主要方面:形式和内容。
形式:现代诗歌的形式丰富多样,有自由诗、抒情诗还有象征主义等。
本课程主要学习自由诗和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自由诗是最自由的一种诗歌形式,它没有固定的韵律和节奏,诗人可以随意运用语言,表达内心情感。
而节奏和韵律则是诗歌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音乐节奏的感受和声调的转换来掌握韵律和节奏。
内容:现代诗歌的内容涵盖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来了解社会现状和人类的情感状态。
本课程学习的两首现代诗,一首是关于城市的,一首则是关于人与自然的。
通过阅读这两首诗,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现代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且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本课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如通过PPT展示图像和视频来让学生了解城市和自然的不同面貌;通过音乐节奏和声调转换来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通过朗读和分析诗歌来让学生了解现代诗的基本元素。
而学生需要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讨论来加深理解。
重要的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和阅读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现代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观赏教案诗歌散文观赏课,是由人教社课程争辩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争辩开发中心和北大中文系语文教育争辩所共同开发的一门课程。
这门课属于“诗歌与散文〞系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诗歌散文观赏教案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中国现代诗歌散文观赏教案1教学目标一. 体会诗人对故土、祖国的眷恋之情。
培育同学爱国的情操。
二. 把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培育读诗、写诗的爱好。
教学重、难点一. 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二. 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长城谣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
(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三学海拾贝1 简介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3 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使诗歌的气概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其次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土;“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予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的故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
诗人期望有梦,好梦回故土。
但好梦难成,由于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 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土,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中国新诗审美范式与民族心
a
6
戴望舒是三、四十年代活跃在我国诗坛的 “现代派”诗歌的首席人物。
这个流派不满于象征派食洋不化的状况, 有意将东方审美性格与西方现代主义融会贯通, 在东西诗风的交会点上写出中国式的“现代派 诗歌”。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诗歌代表作。这首 诗让我们想起了南唐李璟的“春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这种淡淡的怅惘和甜蜜的 感伤显然是属于东方型的,戴望舒为这一古典 意象注入现代主义的风神,使之超越了直观性 质,成为现代人寂寞彷徨心态的象征,整条雨 巷就是迷茫孤寂的人生之路。
a
7
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
8
卞之琳的诗总有一般玄秘的味道,长期以来引 起人们不衰的探究热情。这些诗,既有西方现代主 义诗歌所致力的暗示、交感、视角变换、玄理的表 现特征,又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精微和完整的 意境,是最现代又最古典、最端凝又最无限的智力 空间,容下更多内容。
这首诗像一个无数相对的链环,你看风景,你 又成风景的一部分。 世界就是这样,置身其中而浑然不觉的你永远无法 弄清自己和生存的关系,你永远无法站在生存圆之 外去关照生命的真实。一切视角都是以牺牲无数其 他视角为前提的,一切都是深刻片面的。
三四十年代关于新诗体制的讨论集中在欧化与民 间之间,自由诗和歌谣体达到了高峰状态。
a
3
闻一多《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在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高中语文华东师大版高一上册第四单元14【教学课件】《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
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一首新诗
谢谢观看!
全文小结
本课是在本单元其他课文已讲授的基础上,遵循
的是由特殊到普遍的原则。也可以先讲这一课,将文 章的精神渗入其他几篇课文的学习中,遵循由普遍到 特殊的原则。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一 | 上册
刘半农《十四行集》之二十 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
在我们梦里是这般真切,
不管是亲密的还是陌生: 是我自己的生命的分裂, 可是融合了许多的生命,
谁能让他的语声和面容 只在些亲密的梦里萦回? 我们不知已经有多少回
被映在一个辽远的天空,
给船夫或沙漠里的行人 添了些新鲜的梦的养分。
在融合后开了花,结了果?
谁能把自己的生命把定 对着这茫茫如水的夜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一 | 上册
郑敏《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50年代-关于新格律诗体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一 | 上册
体会下列比喻句的含义,用平实的话表达出来
(1)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镣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它的思维依然在古典或民间的花园散步
(2)仅仅是“旧瓶装新酒”而已
比较聪明一点的人选择较合脚的鞋子,智者却为自己制最合自己脚的鞋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一 | 上册
特殊
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一 | 上册
中国诗歌的基本规律:体制起自民间,兴于文士,最后成为一种主 要审美范式。
先 天 新诗诞生不是本体演进,而是文学革命的结果。它不是古典诗歌的 不 足 自然延伸,而是受西方诗歌影响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形式。 ? 新诗不是由民间到文士,而是由知识分子率先发起的一种自上而下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导读全文关键句:“一种艺术样式如果不能深入民族心灵,就永远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繁荣。
从目前情况看,新诗还仅仅局限在一个小圈里。
无论如何,这不能不说,作为一种审美范式,新诗还未能契入现代中国人的心理,还远未深入民族心灵。
也许,新世纪带给我们的将是又一次新的探索:新诗走向民族的心灵。
”1、【作者简介】张同道(1965—),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
现主要从事纪录片创作与研究。
主要著作有《艺术理论教程》、《电视看客:调查中国电视受众》、《媒介春秋:中国电视观察》等。
2、【课文分析】张同道的这篇论文原载于《文学评论》1999年的第3期,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三个部分。
文章主要认为,中国新诗从诞生之初到现在一直没有形成与中国民族心理相契合的审美范式,但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在体制建设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寻找契入民族心理的审美范式,并且这种探索还需继续探索下去。
论文开头一段提出任何艺术形式的形成都是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相契合的结果,这是下文展开论述的一个基点和判断的标准。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新诗的发生并不是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文体革命的结果,是受西方诗歌影响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形式,因此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诗歌体制建设的问题,需要寻找与中国民族心理相契合的审美范式。
作者还论述了新诗初创时期诗歌体制的探索,白话自由体被认为是与古典诗决裂的一种标志,但白话自由体在此时并没有产生经得起考验的新诗作品。
诗歌体制问题在一开始就困扰着中国新诗的发展。
从论文的第二部分开始,作者分别介绍了中国新诗发展中四次大规模的理论讨论与创作实践。
第二部分论述了新诗在20年代的体制建设,新诗的形式问题开始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在这一阶段,格律意识又开始重新确立,一批诗人开始进行格律试验,虽然很快为人所诟病,但“证明人们不再一提格律就联想到恢复旧诗秩序,而是从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关系上进行审思”。
而此时出现的三种类型的体制:欧化自由体、新民歌体与新格律体也成为新诗演变的三条道路。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张同道《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新诗的诞生并非源于本体演进而是文学革命的结果。
80年来,在新诗的本体建设上人们作了许多探索,寻找契入民族心理的审美范式。
这种探索还需继续下去。
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以其特定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契合。
不管人们如何狂热地用“世界性”、“现代性”、“后现代”、“后殖民”、“全球化”之类的术语涂抹即将到来的21世纪,民族特性依然是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
放逐民族性必将置艺术于无根状态。
作为一种审美范式,古老的诗歌往往是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凝聚。
一个民族选择这种而不是那种体制——诗歌依存的语言形态与美学架构,绝不是偶然、随意的选择,而是历代诗人探索、实验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审美经验的长期积淀,它往往暗接民族的深层心理,成为一种共同的审美范式。
如意大利的十四行、波斯的柔巴依、日本的俳句、中国的律诗都是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诗歌体制。
那么,新诗是否完成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契合呢?一中国诗歌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诗歌体制起自民间,兴于文士,最后成为一种主要审美范式。
然而,新诗是个例外。
新诗诞生不是本体演进、而是文学革命的结果。
它不是古典诗歌的自然延伸,而是受西方诗歌影响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形式。
它在语法、修辞、体制、美学等诗学的各个方面都遭遇一次断裂,而这一断裂迫使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发生错位。
也许,这是新诗的“先天不足”。
中国古典诗歌历经二千年实验、积淀,从四言、五言到七言,至唐代格律诗体制完备,产生了中国人骄傲的唐诗。
由于方块字的音形特征,格律诗汇融节奏、韵律、修辞与建筑之美,成为汉语诗的黄金范式。
伴随这一审美范式的成熟,汉语诗学也发展为一门系统的学科。
天才李白、杜甫是汉语诗的顶峰大师,他们掌握、运用汉语诗的审美范式,并将这一审美范式推向成熟,但他们无力改变这一范式。
因为这不是个人选择,而是一个民族的选择—唐代不仅拥有灿若群星的诗人,更有爱诗的民众。
《中国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中国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合集五篇)第一篇:《中国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中国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了解冯至和穆旦两位诗人的创作经历和诗作风格,理解两首诗的内涵。
二、掌握一些鉴赏现代诗的方法,区分现代诗与传统诗歌的不同表现手法,以及中国现代诗对西方诗歌艺术的借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尤其是他的十四行诗,特别得到读者的喜爱。
穆旦被誉为“用身体写作的诗人”,他的诗表明中国新诗与世界诗潮开始了同步的演变与发展。
他们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诗。
二、鉴赏《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1简介冯至。
请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在课上介绍,教师补充。
冯至(1905—1993),现代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河北涿县人。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对诗歌发生兴趣,开始新诗创作。
1923年起先后参加和发起组织浅草社和沉钟社,编印《沉钟》杂志和《沉钟丛刊》。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在哈尔滨和北平从事教学工作。
1929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
冯至在20年代以创作抒情诗著称,诗情含蓄深沉,风致幽婉动人,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930年冯至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
同年赴德国留学,研治文学和哲学。
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教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直到抗战胜利。
其间出版的诗集《十四行集》,利用外来形式创造现代新诗,表现日常生活中蕴涵着的诗意和哲理。
1946年返回北平,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至致力于翻译、教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并坚持创作,还多次出国访问,从事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活动,担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职。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内容为《现代诗二首》。
具体章节为第五单元《诗歌里的儿童生活》中的《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两首现代诗。
通过学习这两首现代诗,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韵味,了解现代诗的表现手法,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中描绘的意境。
2. 学习现代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能够创作简单的现代诗。
3. 通过对两首现代诗的学习,培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两首现代诗的内容,感受现代诗的韵味。
难点:学习现代诗的表现手法,并能够创作简单的现代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由此引入课题。
2. 学习《我想》a.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b.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
c. 学生交流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3. 学习《童年的水墨画》a.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c. 学生交流讨论诗歌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体会诗歌的韵味。
4. 随堂练习a. 学生根据所学,创作一首简单的现代诗。
b. 学生互相交流、欣赏,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诗意奖等。
六、板书设计1. 《我想》a. 内容概括b. 现代诗特点c. 表现手法2. 《童年的水墨画》a. 内容概括b. 修辞手法c. 感受与体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梦想”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
2. 答案示例:我的梦想梦想是一双翅膀,让我飞向蓝天;梦想是一颗种子,在心田生根发芽;梦想是一片海洋,给我勇气和力量。
3. 作业要求:格式规范,内容丰富,富有创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现代诗的学习兴趣浓厚,但在创作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手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024年语文中国现代诗四首教案
2024年语文中国现代诗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的发展背景及特点。
2.分析四首现代诗的诗歌形象、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四首现代诗的主题思想。
2.掌握现代诗的诗歌形象、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理解现代诗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2.分析现代诗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准备1.四首现代诗的原文及背景资料。
2.相关诗歌鉴赏资料。
3.课件、视频等教学辅助工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再别康桥》1.导入(1)简介诗人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诗歌,如《雨巷》,让学生初步感受现代诗的特点。
2.阅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结构。
3.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4.诗歌欣赏(1)播放《再别康桥》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2)让学生谈谈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第二课时:《乡愁》1.导入(1)简介诗人余光中及其创作背景。
(2)回顾已学过的现代诗,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2.阅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结构。
3.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4.诗歌欣赏(1)播放《乡愁》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2)让学生谈谈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第三课时:《我爱这土地》1.导入(1)简介诗人艾青及其创作背景。
(2)回顾已学过的现代诗,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思想。
2.阅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结构。
3.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4.诗歌欣赏(1)播放《我爱这土地》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教案2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
2.理解诗歌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关系。
说明:
对新诗,学生并不太陌生;但对新诗的理性认识,绝大多数学生是缺乏的。
学习本文,让学生掌握“教学目标”所说的两个方面的知识,将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不同类型的新诗,提高新诗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关系。
2.难点:用文中的理论试分析具体诗作。
说明: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重要目的,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
它是目的与方法的统一,往往也是学习中很难解决的难点。
本文是单元总结性文章,可试着使用文中的理论对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几首新诗做一些对应分析,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体验“成功感”。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这里的设计是建立在本单元其他课文已讲授的基础上的,遵循的是由特殊到普遍的原则。
也可以用本文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起始,然后将文章的精神渗入其他几篇课文的学习中,遵循由普遍到特殊的原则。
练习举隅
到图书馆和网络查找一些资料,顺着本文的思路(三个方向),续写一节文字,将1950年代至今的中国新诗探寻美范式的历史做一梳理。
提示:重点考察1950年代的“民歌运动”与1980年代的“新诗潮”(朦胧诗派)。
6《中国当代诗二首》教案(语文版必修)
2.6《中国当代诗二首》教案2(语文版必修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感受诗意,体验诗情,抓住描写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体会所描写形象中蕴含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的崇高和可贵,并且树立生命宝贵、珍爱生命的理念。
朗读感悟,启发思考,合作探究。
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的一条冰冷的铁轨上,静静地躺着一个天才的诗人,在他身上是打开的《圣经》,远方,火车呼啸而来,这位用自己孤独的生命为他谱写了最后一首涅槃的诗歌。
正如历史上很多同样的悲剧一样,诗人也所以而神圣,而让后人永远景仰。
他的名字叫海子。
今天让我们大家一同欣赏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二、诵读诗歌1.老师配乐范读。
2.再请全班男女生分别朗读一下这首诗,看谁读得更有感情;以两大组为单位分别朗读,注意朗读评价。
3.下面请同学们将这首诗默读一遍,一边品读,一边思考一个问题:透过这首诗你觉得生活中的海子可能是怎样的一个人?三、整体感知1.先小组交流,然后指明回答透过这首诗,你看到的海子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并且在诗中找出依据来。
2.介绍海子其人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同学们把自己心中的海子和真实的海子作个比较。
相关链接:海子,原名查海生。
1964年3月出生在安徽省一个贫穷封闭的小山村。
小时候在饥饿和半饥饿的环境下度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
他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家里入不敷出。
小的时候,一边上学还得一边回来干农活挣工分。
1979年考上北大时,30元钱的学费也是父母东拼西凑来的。
大学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第一个月90元的工资,他寄了60元回家”。
1988年,孝顺的海子把妈妈接到北京昌平生活了一段时间,临别前,海子递上300元钱,让妈妈回去买些自己喜欢吃的、用的东西。
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不过他的家乡依旧是那么封闭而贫穷。
在家里,他的农民父亲甚至有点儿不敢跟他说话,他的家人谁也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和写作。
高中语文华师大版精品学案《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学习目标】1.认识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
2.理解诗歌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歌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关系。
2.用文中的理论试分析具体诗作。
【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张同道(1965—),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
现主要从事纪录片创作与研究。
主要著作有《艺术理论教程》、《电视看客:调查中国电视受众》、《媒介春秋:中国电视观察》等。
二、深入探究1.中国新诗有哪些“审美范式”?2.“中国新诗审美范式”的含义是什么?3.“中国新诗”的几个普通范式及与民族心理的关系是什么?三、总体赏析文章主要认为,中国新诗从诞生之初到现在一直没有形成与中国民族心理相契合的审美范式,但从20212021以来,中国新诗在体制建设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寻找契入民族心理的审美范式,并且这种探索还需继续探索下去。
论文开头一段提出任何艺术形式的形成都是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相契合的结果,这是下文展开论述的一个基点和判断的标准。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新诗的发生并不是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文体革命的结果,是受西方诗歌影响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形式,因此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诗歌体制建设的问题,需要寻找与中国民族心理相契合的审美范式。
作者还论述了新诗初创时期诗歌体制的探索,白话自由体被认为是与古典诗决裂的一种标志,但白话自由体在此时并没有产生经得起考验的新诗作品。
诗歌体制问题在一开始就困扰着中国新诗的发展。
从论文的第二部分开始,作者分别介绍了中国新诗发展中四次大规模的理论讨论与创作实践。
第二部分论述了新诗在2021的体制建设,新诗的形式问题开始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在这一阶段,格律意识又开始重新确立,一批诗人开始进行格律试验,虽然很快为人所诟病,但“证明人们不再一提格律就联想到恢复旧诗秩序,而是从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关系上进行审思”。
而此时出现的三种类型的体制:欧化自由体、新民歌体与新格律体也成为新诗演变的三条道路。
高一语文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新编201908)
然而,新诗是个例诞外生。不是本
体演进,而是文学革命的结果。
先
它不是古典诗歌的自然延伸,而 是受西方诗歌影响发展起来的一
天 不 足
种诗歌形式。
?
对 中国古典诗歌…… 照
新诗不是由民间到文士,而是由知识分 子点 生 源头—外国诗 期 自由体
白话诗
句意理解
代表人物 胡适第一个尝试者 郭沫若开阔新气象 刘半农、刘大白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
与
民族心理
张同道
一般
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以其特定 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契合
特殊
作为一种审美范式,古老 的诗歌往往是一个民族审
美心理的凝聚
那么,新诗是否完成了审 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契合 呢?
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中国诗歌的基本规律:体制起自民间, 兴于文士,最后成为一种主要审美范式。
转 折
另一种选择
“然而危机也正发生在这里:一种新的审美 范式是否契合民族心理?”(P.78)
“并非欧化得一统天下” (P.78)
;恒煊娱乐 恒煊注册 恒煊注册网站 / 恒煊娱乐 恒煊注册 恒煊注册网站
;
武都王 颙亦参焉 独止此代 露奇於所归 或罢或置 其信义所感如此 念领队奉迎 清净无秽 诏曰 回又率军前讨 又复遣使奉献 尊老在东 新蔡二郡太守 美风姿 会稽山阴人也 伪并州刺史 鲍叔 於此数日中 百不存一 仇池之师 即破我家矣 独阙宋时 夫顺从贵速 又领丹阳尹 致慰良多 观 此所行 宅舍未立 辽辽闽 上虽听许 岂能庇其本根 野无青草 博真懦弱 兴生求利 今敬稽首圣王足下 既觉 欲使沙门敬王者 佣赁倍还先直 父母不办有肴味 以为守卫 崤陕甫践 元友又云 有亡命司马黑石在蛮中 景文固辞太傅 妻老嗣绝 简自帝心 南登衡 丹阳尹如故 僧祐事在《臧焘传》 虏其妻子部落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我们的现代诗——《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第二课时拓展阅读
执教:郑亮
概述
使用教材:上海新教材第一册
学科领域:语文
适用年级:高一
设计概述:现代诗是学生们比较陌生的,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一文可以作为本新诗单元的总结,提升其理性认识,帮助其理清新诗发展的大致思路。
懂得现代诗与古典诗歌的区别,以及新诗流派的划分依据及传承关系。
但是个人认为此文在看待现代诗的问题上并非尽善尽美,实属一家之言,观点值得商榷。
内容还有删节,对于70年代后的作品一笔带过,导致结构上不完整,认知有一定的困难。
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无法提起阅读兴趣更不能得到价值认同。
所以设想在简单处理课文之后利用一课时的时间做拓展阅读,介绍一些现代诗的经典作家,深入浅出与学生们一同赏读他们的作品。
探讨现代诗基本的审美观、写作技巧、意象表达以及现代诗歌与流行歌曲的渊源,借此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其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对于优秀的纯文学作品的兴趣。
为本文诗歌范式与民族心理如何进一步结合的问题提供一些答案思路的同时也为日渐衰落少人关注的现代诗尽一份语文老师的心力。
关键词:新诗的发展历程、现代诗审美价值及写作技巧意象表达、流行歌词与现代诗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提高学生对现代诗的审美价值、写作技巧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
2、探讨
3、表达
情感与价值: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参与,引导学生尽可能体会现代诗诗人们的情感表达,认识现代诗与流行歌词的联系,引发其对于现代诗的兴趣及纯文学作品的关注。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现代诗歌审美观,写作表达方式,流行歌曲与现代诗歌的关联。
难点:文章本身的阅读障碍,以及现代诗歌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现实所导致的学生对于现代诗的陌生。
教学任务分析:拟上一课时。
(如考虑进一步阐述与挖掘,并给学生更多时间体会思考,以及作业的讨论交流适当延续一课时也是有价值的。
)
教学环境资源
印刷材料:完整版的《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
拓展材料:《老马》臧克家
《坚壁》田间
《甜蜜的复仇》夏宇
《星月的来由》顾城
《弧线》顾城
《蝴蝶》方文山等等
信息化资源:天涯BBS“天涯诗会”栏目中对现代诗的评价
回家作业
其他:详见课件
一、回顾总结上一节课所学内容:
1、归结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
2、举例臧克家的《老马》与杜甫《病马》作比较由学生简单说明古典诗歌与新诗在表现形式上的区别以及这两首诗存在的内在传承关系。
3、图表列举课文所涉及的新诗的体制与流派
二、检查上节课布置的课外阅读——现代诗代表作家作品阅读情况。
例1:艾青:《北方》
例2:戴望舒《雨巷》
例3:北岛《回答》
例4:余光中《乡愁》
例5: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例6: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例7: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例8:韩东《有关大雁塔》
例9:陈先发《树枝不会折断》
由教师从诗人作品角度简单介绍现代诗发展完善历程。
(详见课件)
三、通过朗读分析田间诗歌《坚壁》。
揭示作者所表达的民众对于日寇烈火般的愤怒和仇恨,体会其鼓动与呐喊。
领会在简短的语句中诗人情感宣泄和时代背景相联系的意义。
四、学生阅读台湾夏宇《甜蜜的复仇》。
让学生能够了解现代诗歌语言凝炼(五行二节二十四个字)与抒情错位背离而产生的悬念所营造的扣人心弦的魅力(隐喻性象征性),并且对现代诗中的爱情相关主题表达手法有简单认识。
(可视时间长短对台湾现代诗作家群略作介绍。
如:余光中,洛夫,郑愁予等)
五、由现代诗歌的理解上多样性引出朦胧派(课文中没有提及,很遗憾)诗人代表顾城,简单提示其作品《一代人》和北岛的《生活》(同样凝炼),以便学生对于诗歌语言有进一步认识。
阅读顾城十二岁时创作《星月的来由》,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奇思妙想及童趣。
(相信此节对于学生有一定的触动)
六、要求学生阅读顾城的作品《弧线》,并猜测原诗的题目。
(目的在于学生各抒己见,并言之有理。
结果是否正确并不重要)简释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示加强学生对于诗歌作品中语言的陌生化以及意象理解的多重性(难点)的初步认知。
进一步明确一首优秀的现代诗中意象内容与表达形式都十分重要。
(现代诗因为模糊表达太多,太注重个人体验也是一把双刃剑,是其日渐衰落的原因之一)
七、由此引出台湾著名流行歌曲词作者方文山(学生肯定十分熟悉)诗歌作品《蝴蝶》作比较阅读。
学生归纳本诗出意象相对简单,语言优美的特点,与方文山一贯作词风格相类似。
让学生花几分钟时间回忆在听过的流行歌曲中最优美动人的词句并交流(此处学生活动应很充分,他们在这方面积累不少)教师作点评。
引述“第二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总结报告中“诗与音乐的联袂成了时下诗歌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恢复和发展诗乐联谊,是新诗传播方式重建的重要使命。
……将诗作为歌词传唱是诗歌长盛不衰的传播方式,这将是新诗重现辉煌的最好契机。
”教师举例(如余光中《乡愁四韵》、郑愁予《错误》等都改编成为流行歌曲,罗大佑的歌曲《现象七十二变》入选大学语文诗歌单元,黄舒俊原创歌曲《恋爱症候群》,周杰伦与方文山合作歌曲《印地安老斑鸠》及《米兰的小铁匠》等)作总结。
结束语:的确,正如《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中所说的那样如今的现代诗歌与纯文学青黄不接日渐衰落少人关注,同时网络上所谓的“莉花体”“计算机写作”诗歌创作方式却喧嚣尘上如火如荼。
希望今天的课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认识,今后多多能关注我们的现代诗以及其他的文学创作,多多阅读优秀的作品,也可以在随笔中尝试写作,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毕竟那时顾城只有十二岁。
回家作业:
1、浏览天涯BBS“天涯诗会”栏目精华贴子中对现代诗的评价并交流。
2、阅读余光中作品《寻李白》、舒婷作品《神女峰》、席慕容作品《一棵开花的树》、芒克作品《阳光中
的向日葵》、卞之琳作品《断章》、郑愁予作品《错误》并写一篇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