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案10篇
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案10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案10篇教案在编写的过程中,你们务必要强调联系实际,教案的准备对于一个即将上课的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角形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1.讨论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方法,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2.小组合作: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完成讨论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分享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分享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案。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出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三角形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一、案例背景
本教学案例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为例,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分类。在案例中,我将结合学科特点,运用人性化的教学语言,设计富有实效性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情境问题创设:提出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自行车的三角架是三角形的?”让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三角形模型,增强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的直观感受,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问题导向
1.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三角形有哪些特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答问题。
3.鼓励与期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在下一节课中继续努力,期望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如自行车三角架、塔吊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情境问题创设:提出问题:“为什么自行车的三角架是三角形的?”让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2.引导思考:教师提出思考题,如“为什么三角形的稳定性比其他形状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工名师作室教案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工名师作室教案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种类,以及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基础,他们能够识别一些简单的图形,如三角形、矩形、圆形等。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和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能够正确识别各种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难点: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升”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认识三角形,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最后通过总结提升,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情境导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如自行车三角架、三角尺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是什么?为什么生活中会有这么多三角形呢?2. 呈现(10分钟)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板,观察并描述三角形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称为三角形。
然后,展示不同种类的三角形,如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识别。
3. 操练(10分钟)分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工具,制作一个三角形。
小学数学_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会用字母表示表示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概括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教具学具准备: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练习纸教法学法:观察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几张美丽的建筑物图片,想欣赏一下吗?仔细观察,你从中看到最多的图形是什么?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的?3、引入课题:看来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那它到底有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走进三角形的世界,一起认识三角形二、探究新知(一)发现三角形的特征1、在练习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同桌交流,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顶点,几个角?2、学生汇报,师生总结,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3条边、3个顶点和3个角.(二)概括三角形的定义1、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否是三角形?为什么?围成怎么理解?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关键? 3、观看动画,体会“围成”。
(三)三角形的命名1、为了表达方便,用大写字母A 、B 、C 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下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
2、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也有了自己的名称,谁能说一说分别是什么?每个顶点的对边分别是什么?3、接下来我们玩一个对口令的小游戏,比如老师说顶点A ,你们说它的对边BC ,老师说边BC ,你们说他的对应的顶点A 。
准备好了吗? (四)三角形的底和高1、解决问题,引出三角形的底和高(1)小蜗牛想从三角形的顶点A 向对边BC 走,请同学们帮小蜗牛想一想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1)(2)(3)(4)(5)ABCDEF(2)这条垂直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做的一条垂直线段,没错,这条垂直线段在三角形中还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三角形的学习上,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困难,如对三角形边长的理解、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三角形的特性,并通过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特性2.三角形的分类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三角形的特性,通过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三角形实物,如三角形木片、塑料三角形等。
2.准备一些三角形图片,如三角形风景画、三角形标志等。
3.准备一些三角形模型,如纸折三角形、拼图三角形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三角形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三角形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让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如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边长、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同时,教师结合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角形的特性。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例如,学生可以拿出三角形实物,观察和测量三角形的边长、角度等,并记录在小组笔记本上。
四年级数学下《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板书优秀教案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板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三角形特征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特征。
难点:三角形高的概念及三角形稳定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三角形吗?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
2.出示课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1.认识三角形(1)观察三角形: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教具,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3)板书三角形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学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各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教师介绍三角形各部分名称:顶点、底、腰、高、角。
(3)板书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表示方法。
3.学习三角形分类(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角,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教师介绍三角形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习三角形稳定性(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师讲解三角形稳定性原理。
(3)板书三角形稳定性。
5.学习三角形高(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高。
(2)教师讲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3)板书三角形高。
6.练习巩固(1)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学生答案,指出错误原因。
(三)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品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师展示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课堂小结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收集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1.三角形的特征: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3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3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认识》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分类。
教材以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并通过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对三角形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认知基础,他们能够识别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矩形、圆形等。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分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分类。
2.难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三角形的高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感受三角形的特性,加深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形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楼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形状?这个形状叫做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三角形模型,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2.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分类。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条高?–三角形的三个角有什么特性?–三角形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回答,并给予评价。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体会三角形的本质特征,理解三角形的含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认识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观察操作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教学难点:高的画法和意义教学过程:一、三角形的概念1、在画中建立概念其实三角形大家并不陌生,现在请你把心目中的三角形画下来。
展示作品。
2、交流中完善概念三条线段怎样画才会是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延伸中强化概念不在一条线上的三个点就能确定一个三角形。
4、介绍各部分名称二、三角形的稳定性1、设疑为什么要把篱笆围成这种形状?2、操作围一围、拉一拉、比一比小结: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角形才不会变形,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3、欣赏三、三角形的高1、初认高回忆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
其实在三角形中,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再识高移动顶点,找高。
旋转三角形,辨高。
小结:只要是从顶点向对边做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还有其他高吗?3、画高① 画AB边上的高。
展示学生作品。
画高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小结:看来我们的高不仅要垂直、要从顶点出发,还要注意所画的高与底要对应。
② 再画出AC边上的高。
三角形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四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等方法,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性质时,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共同发现三角形的特征。在讲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我会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培养团队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我选择了通过生活情境的方式进行。首先,我在课堂上展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图形,如自行车的三角架、金字塔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来说说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三角形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例如,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解决问题时,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例如,在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3.创设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三角形的性质。例如,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性质时,鼓励学生提问:“三角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哪些特点?它们是如何相互关联的?”
小学数学_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一教学目标:1.经历“猜想—验证”过程,能说出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探究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能说出三角形的定义。
3.通过观察、分析等学习活动,能画出三角形的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4.知道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探究的习惯和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学习作业卡教学过程:学习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老师也非常喜欢旅游,而且喜欢收集美丽的风景图片,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出示图片)。
你发现这些景物中有什么几何图形?学生回答。
师: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用到三角形的例子(出示图片),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呢?三角形究竟有什么魔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寻找三角形的奥秘吧!(板书:三角形的认识)【设计意图】以欣赏美景、生活中的三角形导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活动二: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1.猜想三角形的特性师:把它设计成其他图形可以吗?四边形、五边形等等,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
学生猜想,并说出原因。
预设:不能设计成其他图形,因为这些支架需要特别稳固才行,三角形比较牢固、结实。
2.验证猜想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操作验证一下。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拼一拼,拉一拉,比一比,看一看有什么变化?学生操作学具,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老师巡回指导。
请学生说一下自己的发现。
学生回答:四边形一拉就变形了,三角形拉的时候不变形。
师: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三角形的优点。
哪位同学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三角形的这个优点?学生回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师:同学们都非常善于观察,你能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吗?指名回答。
苏教版数学四下《三角形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下《三角形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几何图形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分类、边的特性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运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和三年级关于平面图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力。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例来培养他们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操作法: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操作活动,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形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组三角形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品,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屋顶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在哪里见过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如三角形的定义、分类、边的特性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三角形的认识》案例分析
《三⾓形的认识》案例分析《三⾓形的认识》案例分析《三⾓形的认识》是⼈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学⽣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线段、⾓,初步认识了三⾓形及会画平⾏四边形的⾼。
本节课通过学⽣动⼿操作、观察、理解三⾓形及三⾓形⾼、底的含义,引导学⽣⾃主探索,培养学⽣观察实践能⼒。
利⽤已有知识经验让学⽣动⼿画⼀个三⾓形,从⽽发现三⾓形的特征,理解三⾓形的含义并会画三⾓形的⾼。
对于教材的编排思路,我稍感困惑,有以下三⽅⾯的疑虑:(1)怎样理解三⾓形的含义,突出“围成”。
根据学⽣的经验很容易画⼀个三⾓形,然后“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形”这个概念并不容易描述,围成这个词不好理解,对于三⾓形的特征学⽣易发现,既然如此,能否将三⾓形的特征与三⾓形的定义建⽴联系,三⾓形的三条边也就是三条线段,再引出三条线段是怎样连接在⼀起的。
(2)如何使学⽣真正建⽴三⾓形的表象。
学⽣在⼀年级就认识了三⾓形,这节课是进⼀步认识三⾓形,怎样才能使三⾓形这⼀概念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建构,为了使学⽣真正建⽴三⾓形的表象,培养学⽣空间观念,可以让学⽣在空间中寻找三⾓形。
(3)怎样画三⾓形的⾼。
三⾓形的⾼是纯数学知识,数学源于⽣活,能否在⽣活中找到它的原形,三⾓形的⾼是从哪开始画,学⽣在阅读三⾓形⾼的定义后所形成的认识还只是表象初步建⽴的阶段,因此在画出锐⾓三⾓形的⾼之后有必要引⼊直⾓三⾓形和钝⾓三⾓形的⾼,将它们展⽰出来,让学⽣了解画法及图像,从⽽对三⾓形的⾼的知识有完整的认识。
带着这些思考,我尝试着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了⼀些探索性的改变。
1、理解三⾓形的含义。
师:根据你的经验在练习本上画⼀个三⾓形吧,想⼀想它有⼏条边、⼏个⾓、⼏个顶点?学⽣在练习本上画三⾓形。
师:⽼师也在⿊板上画⼀个三⾓形,谁来指⼀指它的边、⾓和顶点?学⽣上来指出它们。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三⾓形的共同特征,板书:三条边、三个⾓、三个顶点。
那什么样的图形叫三⾓形呢?⽣:由三条边、三个⾓、三个顶点组成的图形叫三⾓形。
小学数学_三角形 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谈话:(课件出示主题图)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请看屏幕,这是建设中的教学楼,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在哪里发现的?回答:我发现了很多三角形. 塔吊和建筑框架上都有三角形。
评价:你们发现了吗?观察真仔细!提问:老师描出了一些,这些图形都是三角形。
为什么塔吊和建筑框架上要采用三角形呢?三角形有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的认识)(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直接引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认识”做到简单明了。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1、感知生活中的三角形。
谈话:(边板书边说)同学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上见到过三角形?回答:自行车、路灯、篮球架……评价:真善于观察!你真是个有心的孩子!谈话: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一组生活实例)小结: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三角形。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2、梳理学生的疑问。
提问:生活中这么多物体的面上有三角形。
关于三角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或者说你想了解三角形的哪些知识?质疑: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为什么这些物体上都用到了三角形?评价:问得好!真会思考!有价值!3、引导概括三角形的含义。
过度语: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大家都认识三角形,你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吗?提出操作要求:请拿出三根小棒,快速摆出一个三角形,看谁动作快!学生操作:用小棒摆三角形。
评价:动作真迅速!操作展示: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生)你们也是这样摆的吗?同学们都摆出了三角形,你能画一个试试吗?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师适时板画三角形)引导讨论:画完的同学同桌交流一下,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工名师作室教学设计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工名师作室教学设计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及特性。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他们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但还不足以完全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三角形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识别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能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建立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正确识别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2.难点:学生能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交流中掌握三角形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形的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学生自带三角形物品、画笔、彩纸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如三角板、自行车三角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找出哪些物品是三角形的吗?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三角形的定义。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3. 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三角形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识别和比较。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全椒县西王小学:邹华道教学背景: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逐步形成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创设情境,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最重要途径。
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案例来谈一谈:【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2-2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参与认识三角形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包括10cm、10cm、6cm长的小棒各一根)以及钉子板和三角尺,纸、线。
【教学实录】一、谈话引入,游戏激发已有数学经验:师:一年级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三角形了,(出示课件)下面你能从这幅图上指出三角形吗?用手比划一下。
生:大桥上的桥梁是三角形的师:是的,除了在桥梁上看到过很多三角形,你还在哪里见过三角形?生:自行车、房梁上、三角板、红人领巾.......。
师:是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三角形结构,这是为什么呢?生1:因为三角形漂亮、美丽。
生2:因为三角形节省材料。
生3: 因为三角形稳定。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分类。
第二课时将继续深入研究三角形的性质,通过丰富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基础,能够识别和命名三角形。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特性,如稳定性、边的概念等,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三角形的事物接触较多,但如何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还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识别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如稳定性、边的概念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正确识别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2.难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学生自带三角形物品、练习纸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如三角形的定义、命名等。
然后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品,让学生观察并尝试分类。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如三角形标志、建筑物的三角形结构等,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性,如稳定性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纸,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三角形的练习题,如识别三角形、分类三角形等。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并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别辅导。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四年级下《三角形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及反思
小组活动
学生展示
自学,指名介绍
独立完成
学生在“摆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
三、探究新知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指名介绍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1)6,7,8;(2)5,4,9;(3)3,6,10;你 Nhomakorabea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形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新⼈教版⼩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形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背景阐述过去,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是以⽼师为中⼼,⽼师、教材代替学⽣的思考,教给学⽣现有的结论,学⽣的学习没有⾃主可⾔。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在⾃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法,获得⼴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中如何贯彻这⼀理念,是每⼀个⼩学数学教师应予重视、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在近⼏年的教学探索中,我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让学⽣在⾃主探索中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动⼿实践中发展,真正实现学⽣在学习中的⾃我完善。
下⾯就以我执教的《三⾓形的认识》作⼀粗浅的分析。
⼆、教学预案本课教学过程主要围绕三⾓形的特性和三条边的关系来展开的。
教学环节主要分为情境创设、操作交流、练习反馈和全课总结。
教学内容:三⾓形的认识教学⽬标:⒈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三⾓形,知道三⾓形具有稳定性;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形的两边之和⼤于第三边。
⒉让学⽣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了解三⾓形的特性,引导学⽣在探索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他⼈合作交流。
⒊对学⽣进⾏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和审美教育,使学⽣感受数学与⽣活的联系,能⽤数学知识解决⽣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㈠创设情境,引⼊新课。
课件出⽰:⼀幅有很多塔吊的建筑⼯地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学⽣可能回答:看到了很多塔吊,塔吊上有很多三⾓形。
)为什么要设计成三⾓形呢?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等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了。
今天我们就⼀起学习“三⾓形的认识”。
(板书课题)㈡探究新知。
⒈认识三⾓形的稳定性。
⑴游戏引⼊,激发冲突。
找⼀位强壮的男⽣和⼀位瘦弱的⼥⽣,分别拿⼀个三⾓形框架和⼀个平⾏四边形框架,然后拉⼀拉,看谁能先拉变形?(⼤多数学⽣可能认为男⽣会获胜,可结果却出⼈意料,从⽽激发认知冲突,引发探究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阐述
过去,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教材代替学生的思考,教给学
生现有的结论,学生的学习没有自主可言。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
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理念,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应予重视、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在近几年的教学探索中,我认为数学教学应该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动手实践中发展,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自
我完善。
下面就以我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作一粗浅的分析。
二、教学预案
本课教学过程主要围绕三角形的特性和三条边的关系来展开的。
教学环节主要分为情境创
设、操作交流、练习反馈和全课总结。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⒈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⒉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引导学生在探
索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⒊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和审美教育,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用数
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幅有很多塔吊的建筑工地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看到了很多塔吊,塔吊上有很多三角形。
)
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呢?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等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三角形的认识”。
(板书课题)
㈡探究新知。
⒈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⑴游戏引入,激发冲突。
找一位强壮的男生和一位瘦弱的女生,分别拿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然
后拉一拉,看谁能先拉变形?
(大多数学生可能认为男生会获胜,可结果却出人意料,从而激发认知冲突,引发探究欲
望。
)
师:这位男生的力气真的不如这位女生吗?看来这里面有一些奥秘,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⑵小组活动:利用桌子上的各种各样的硬纸条和图钉,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拉一
拉,看有什么发现?
小组汇报、交流。
⑶教师小结:三角形的形状不容易改变,我们就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板书:稳定性)
⑷欣赏图片:课件演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自行车架、斜拉桥、艾菲
尔铁塔、风车等)
⑸学生举例。
⒉学习三角形的特征。
⑴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长短不等的小棒摆三角形,并做好记录,将数据填入表
格中。
三根小棒的长度能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能或不能)
⑵小组展示、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如下:
能不能
5 3 7 3 1
6 20
20 9 14 7 7 14
……
⑶引导学生结合数据分析: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不能摆成三角形?
(因为其中两根小棒加起来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
⑷学生自由猜测: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
(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
⑸验证
⑹教师小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㈢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⒈基本练习。
下面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厘米3厘米4厘米
7厘米4厘米9厘米
4厘米2厘米6厘米
5厘米5厘米5厘米
⒉开放练习。
用课件创设情境:两只小兔,一只小兔说:“我有一根10厘米长的木条。
”另一只小兔说:“我有一根8厘米长的木条。
”小明想:“我拿一根几厘米长的木条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呢?”
⒊实际应用——“小明的烦恼”。
(课件动态演示小明坐在一把摇晃的椅子上,想:怎样才能使椅子稳定呢?)引导学生帮
忙想办法解决困难。
㈣小结。
师:谈一谈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三、案例分析
对于八、九岁的儿童来说,空间观念是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数学课程
标准》对这一学段儿童在“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标准是:“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
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应注重使学生通过
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
鉴于此,这节课我通过实践操作组织教学,大胆放手,让学生在猜、剪、拼、想、议中自主学习
数学,在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研究数学,在自主中“发展”数学。
⒈求知欲是学习的前提。
创设情境,让学生一男一女比力气,学生疑惑之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而且让学生怀着好奇主动地进入认知活动方面的探索,
发展了个性。
⒉自主探索是学习的方法。
学习过程和学生的思维密切相关,不是让学生吸收教材或教师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由学
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过程。
学生从自己的“经验现实”和“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学数学”。
本节课在进入新授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灌输给
学生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条边的关系,而是学生在实践操作后,自主得出结论。
由现实中的问题,产生了思维碰撞的火花,通过自己的拼摆,探索出了想要的结论,深化了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较好地渗透了归纳、概括等数学思想。
⒊动手操作中培养实践能力。
“儿童的智慧就在手指尖上。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
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淡化教师
教的痕迹,突出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概括三角形的特性,使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从不同的角度
进一步验证得出结论,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特性和三条边的关系。
如果把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和
三条边的关系这两个环节照本宣科告诉学生,学生可能也能学会,但谈不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感悟知识。
⒋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
这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尽情地表现、发展自己,充分体现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提供了多次学
生交流的机会,通过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互相评价、互相激励来促进彼此的学习,学会了交流,教学发扬了民主。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重视让学生“做数学”,鼓励、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条边的关系,学生在师生、生生及
小组间的互动中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
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的自主是建立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之上,离开了老师的引领,学生可能就会变成无目
的的探索。
本节课中学生在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个别学生的确是在无目的的摆小棒玩,
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也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
所以,教学中还是应该重视老师引领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有目的的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