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教育思想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对现代小学语文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孔子的精神指导下,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坚持“仁、义、礼、智”的核心思想,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美德,掌握孩子们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塑造他们健康的个性,从而使他们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功。
首先,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坚持“仁”的理念,关注孩子们的精神文明修养与道德品质。
孔子曾经指出:“仁者,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据此,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教育孩子们思考社会上正义、公正和正直的道德准则,并给以鼓励,让他们行动起来,在实践中实现对社会的贡献。
其次,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坚持“义”的思想。
孔子曾说:“礼,以为下之钥也。
”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尊重孩子们的家庭文化背景,教会他们恪守礼节,尊重历史文化,尊重他人,团结一致,彼此尊重,建立和谐的关系。
同时,在学习中推广“义”的思想,让孩子们对正义有深刻的认识,有正义的行为,做义利兼得,公正处理人际关系,把“义”学以致用,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此外,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坚持“礼”的思想,将“礼”作为孩子们学习的核心思想。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教育孩子们,既要勤学努力,又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正确认识礼仪,不断提升自身文明修养,以文明言行,容忍别人,尊重他人,发扬中华传统文明。
最后,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坚持“智”的理念,强调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孔子曾说:“聪明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
”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引导孩子们深入阅读,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增进他们的人文素养,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文学的魅力,以智慧平衡自身的情感。
总之,孔子教育思想给现代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要坚持“仁、义、礼、智”的核心思想,注重孩子们的精神文明修养,塑造他们健康的个性,让他们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功。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中国教育史无穷尽的,对当代小学语文教育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首先,孔子主张以“自觉、自励”为教育的根本,他认为教育的根本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只有良好的研究习惯,学生才能够在语文研究中取得好的成绩,所以当代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习惯,而不是简单地记忆语文知识。
其次,孔子强调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
他认为,研究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文的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素养,让他们成为一个有礼貌、有礼仪、有学问的人。
所以,当代小学语文教育不能只注重学生研究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来培养礼貌、文明、有礼仪的行为习惯,让学生能够通过语文研究来培养更完美的自我。
最后,孔子强调“以古为鉴”,他认为研究古文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重要方法。
古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研究到语言的知识,还能让学生研究古人的精神素养,从而更好地认识这个社会,更好地领会这个世界。
当代小学语文教育应把古文作为重要的内容,让学生从古文中研究到更多的知识,更完善的素养。
试析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运用
试析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一直深受人们的推崇和研究。
孔子提出的“教学不严”、“循循善诱”等教育理念,为后世教育家所借鉴和传承。
在当今社会,尤其是高中教育阶段,对于如何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问题。
将孔子的教育思想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意义在于探讨如何运用传统哲学思想来指导当代课堂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注重人文关怀、修养品德和培养智慧的教育理念,对于当代教育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通过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在当代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
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意义还在于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孔子教育思想,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层面上,更涉及文化传承与价值传递的深层次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借鉴和运用孔子的教育理念来指导高中语文教学实践。
具体来说,通过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培养他们的人文感知和思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愿望。
试析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运用
试析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运用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以人为本、注重德育、强调教育个体的全面发展等,这些思想也可以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得到运用。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运用。
可以通过引用孔子的教育格言和名言警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孔子有许多经典的教育格言和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学礼,无以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这些格言和名言警句的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进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论语》的时候,可以通过引用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师者,为什么说每个人身边都有可以学习的人。
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可以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故事中的孔子形象堪称完美的道德楷模。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感知语文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在学习《孟子》的时候,可以通过讲述孔子与樵夫的故事,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仁爱和善心,通过学习孔子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了解并感知到仁爱和善心在语文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和陶冶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可以通过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思考语文的价值和作用。
孔子提出了以文化传承、人格培养和社会有序为目标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语文的价值和作用。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结合孔子的教育思想,让学生思考语文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在学习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分析诗词的艺术魅力和对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思考语文对于个人情感的发泄和心灵愉悦的作用。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认知和理解,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试析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运用
试析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运用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家之一,他对教育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其教育思想提倡“以“教”为首”,强调“循循善诱”,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孔子教育思想进行教学导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文试析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的运用。
一、引导学生思考“为学之道”孔子强调“为学之道,有近而远,有舍而取”。
这种思想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注重学习的广度,还要注意学习的深度。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孔子的这一思想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在导入一篇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养。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从课文中获取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孔子认为“不怨天,不尤人”,注重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的品质。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孔子的这一思想,引导学生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在导入文章或诗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艰辛经历,引导学生认识到成功背后的不易,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勇往直前,不轻言放弃。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孔子提倡“学而实习之”,他认为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孔子的这一思想引导学生注重实践,提高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
在导入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明白知行合一的道理,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背后的人文情怀,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学思行”相结合教学思想在课堂中的运用
“学思行”相结合教学思想在课堂中的运用作者:孙美玲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10期《论语》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思想精华的凝聚,其中汇集了众多的教育思想,经后人总结主要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相结合”“乐学”等等。
本文中笔者主要探讨了“学、思、行”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语文课堂上的运用。
一、“学思行”相结合在《论语》中的体现“学、思、行”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可以理解为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相结合。
在论语中,有多处明显体现出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
本部分从学行结合和学思结合两方面论述“学、思、行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同时结合《论语》中的相关语句来展现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1、学行结合论语第一章开头写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在这句话中,“习”字有多种含义。
有人根据学习作为本小句的主题认为“习”是温习、复习的意思;也有人根据整句话的主题认为“习”是实习的意思。
然而这两种含义不管是复习还是实习、练习都有实践之意。
由此可以得出,孔子要求弟子学会了知识还要及时的运用、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且使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孔子的学生子路就很好地践行了这一方法,“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公冶长篇》)意思是说子路有所闻,还没有能够去做,只怕又有所闻。
由此可以得出子路听说了一些道理必定会实践它。
在子贡问什么是君子的时候,孔子是这样回答他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篇》),意思是对于要说的话,先实行再说出来,这样就是一个君子了。
虽然在此没有强调学行结合,但是体现了孔子对实践的看重,孔子认为若要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必定要实践,由此可见实践与学习、思考都是密不可分的。
再如孔子曾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篇》),意思是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呀。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作者:宋立彦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2年第07期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活动, 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和启示。
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就是知人善任的教学艺术,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孔子就是“以人为本”教学的最早提倡者与践行者。
《论语》第十一章中有这样一则论述:子路问:“听懂了一个道理就该去做吗?”孔子回答:“家有父兄在,如何能一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听懂了一个道理就该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了就该去做。
”公西华问:“子路问听懂了一个道理就该去做吗,你说有父兄在;冉有也问听懂了一个道理就该去做吗,你说听到了就该去做。
我很困惑,冒昧地问一下。
”孔子回答:“冉有做事总是退缩,所以我激励他勇敢去做;子路好勇过人,所以我限制他太过刚勇。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
要使语文教学活动成为满足每个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诱因,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学生的气质、性格不同,能力发展的水平有差异,诸多因素都对语文教师的施教艺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们应该做到,不对学生存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而应该像孔子那样:以关爱、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仁爱之心,在深入了解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对于一些具有明显的气质、性格特征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求我们的教学活动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亘古不变的,它在教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
这一理念落实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就要求语文教师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并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养成坚忍、自信、健康、向上的性格,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及將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论“学思结合”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论“学思结合”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作者:吕璀璨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10期语文教学是对我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
新出台的高考政策将语文学科的成绩提高到180分,充分显示了国家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同时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不小的挑战。
时代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学的担子也愈发沉重。
当我们苦苦执着于实践风靡全球的教学新理论新方法时,语文教学却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的时候。
本文以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为切入点,探讨其对于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学思结合”思想的内涵孔子“学思结合”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句话中,用简短的12个字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内在逻辑和辩证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惘然无所得。
孔子主张学习一定要思考,要求学生多聆听、多观察,即“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
除此之外,还必须多思考,“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疑思问……”(《论语·季氏》)其中的“疑思问”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会产生疑惑,有疑惑才会发问,有问才会有解。
这样一种答题解惑的过程,既是学生掌握新知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锻炼思维、培养发现问题意识的过程。
只有学思结合,方能有所长进。
由此可知,孔子重学也重思,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是紧密结合的统一体。
以学促思,以思导学,将学习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将学习效果最大化最优化。
这是先贤圣人的智慧结晶,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淘沙,对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依旧有一定的启示。
二、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教学改革以来,经过相关人员的不懈钻研和实践,语文教学情况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也不得不承认,当下的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思考成惰性。
在和一些语文老师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都会提到说每次上课都是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却很少主动提问,即使给学生提供了质疑的空间和时间,大部分学生还是默不作声。
论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及其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论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及其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李敏(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学思结合”的思想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既辩证统一,又与时俱进,对当今社会的语文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学思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1学思结合的深刻内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对“学思结合”最精辟的论述,出自《论语.为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生若只注重学习而不进行思考,既达不到学习的既定目标和预想效果,也会令自己感到迷茫;只一昧思考而不去学习充实自己,自己的付出是无效用的付出。
学而不思则罔。
这句话就是强调理性的思考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
孔子反对知识获取的僵硬化和固定化,主张学习要不断的思考,拔高学习的高度和深度。
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意思是只告诉学生现在正发生的事情,学生就可以通过聪明才智知道未来的事情了。
思考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论语.季氏》中就提到:“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认为脱离实际学习的思考是空落落的思考,是无本之源,思考最终还是要落到实处。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足以看出来孔子对“学”也是非常重视的。
只有在学习中进行的思考,才能让人的大脑始终迸发新的活力。
“学”和“思”是辩证统一的。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学习是思考的前提,思考是学习的推动剂。
学思结合,相得益彰。
2学思结合的具体做法2.1博学好问《论语·八侑》中提到:“孔子入太庙,每事问。
”问,是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
所谓学问,不仅需要学,还需要问,学问学问,贵在多学多问。
一个人想要增长学识见闻,必须借助“问”的方法,敢于有自己的想法,敢于质问,敢于质疑权威。
2.2力戒“意、必、固、我”“意”指主观臆断,“必”指绝对肯定或否定,“固”指固执己见,“我”指以自我为中心。
《论语》中的教学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论语》中的教学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朝代变迁中,诞生了许多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教学思想从学生出发、从教育实际出发,在新时代的教育事业中,仍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启示。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其《论语》中所揭示的许多教育思想仍值得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学习。
初中语文作为初中阶段一大重点教学科目,随着教育改革事业的推进,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引导和培养,《论语》作为经受住时代考验的经典著作,教师可利用其中蕴含的各种教学思想辅助自身的语文教学,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论语》中的教育主张解析孔夫子在我国封建社会背景下便将教育主张定位为“有教无类”,孔子在当年时代背景下倡导教育事业应不分贵贱,不论长幼,不分种族,人人拥有同等接受教育的基础权利。
且并未规定受教者的实际年龄,以学无止境理念进行教学,鼓励年长者进行学习,将教育事业定性为终身教育。
孔子在《论语》思想中表示,教学由四大阶段即学习、思考、温习、践行组成。
“学习”“践行”便是知识理论的实践过程,最终达成学行一统、学以致用的状态。
实践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最好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可对自身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及巩固,以此体现出语文知识的实际价值。
孔子在教导门下弟子时,鼓励学生不断实践及学习,以实践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当代教育理论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锻炼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十分相似。
二、《论语》启示之紧抓语文学科结构各类学科都有各自的逻辑性,学生在理解某一特定学科后,便能明确该学科所拥有的关键特征,该类特征有助于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总的来讲,各学科都拥有各自的学科观念,学科观念能将学科内部的各版块有逻辑性地进行组织。
从《论语》中孔夫子与弟子的谈论可知,孔夫子对个人所教授内容存在着个人的学科观念,孔夫子较为清楚明了地掌握着自身所教授内容的知识整体结构,并将所有零散知识点以相关性进行串联,最终形成单个版块和整体结构。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对现代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4页文档资料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对现代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在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为继承、发展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的教育主张、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
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
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
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
把学到的知识要“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2、启发式诱导、循序渐进“启发”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所创造的。
孔子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其内涵丰富、极为深刻。
下面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却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的正确处理方法。
孔子在当时就注意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3、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
施行因材施教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摘要:孔子的一生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他的教育思想作为博大精深的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仍有其巨大的研究价值、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语文素质教育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在从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教育理论体系,对当代的我国教育改革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在以严格等级制为社会基本政治结构的封建社会里,提出并实行这样一种教育原则具有革命性意义。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学费低廉、开门招生的教育家。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应该因为贫富地位等差异而在教育上就有什么差别。
孔子提出并忠实地实践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他以私人身份在民间创办了学校,孔子弟子的出身,五花八门,其国籍也不限于鲁国。
2.全面发展的个性教育孔子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他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既育人又育才。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篇》)还有“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述而篇)。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先学会一些基本的道德礼仪,之后有余力再去学习一些文化知识。
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孔子同样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与特点,子路冲动,颜回沉稳好学,子贡善于言辞等等,所以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孔子很了解自己弟子的特点和差异,进行因人而异的教育。
例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同样一个问题,孔子对两个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回答,这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对其进行指导。
浅谈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知识文库 第6期51浅谈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丰 凯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奉为“万世师表”,作为教师的楷模,他令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这样一位在中国教育史上,率先打破官学垄断、创办私学的人是怎样实施他的教育思想的呢?1 教学相长,终身学习 孔子的一生并不得志,可谓是历经挫折,但他依旧从容、豁达,勤奋好学,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
如他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不仅好学,还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学生学习。
《学记》有这么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对于教师的要求是,教也是一种学习,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学海无涯,再高明的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他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接受教育,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以身作则是他的一贯做法,他具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他潜移默化的“身教”,影响着弟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确实,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好学不倦、不耻下问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和学习中,把它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只有学会终身学习的老师,才能教出终身学习的学生。
2 热爱学生,一视同仁儒家理论的核心和精髓之一是“仁”,“仁”即爱人。
从书中,我们处处能体会到孔子与学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孔子对学生的爱,体现在了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在了学生进步、成长的过程中,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诚恳善意地关心和爱护着学生。
他和弟子们是一种朋友关系,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这是一种多么融洽、和谐的教学形式。
学生的身心不但得到愉悦,而且情智得到极大的发展,这正是我们今天提倡的快乐教学和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教无类”是孔子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的核心思想。
刍议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刍议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教学思想,在其后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中,被历代的教育者所继承和发扬,对现代教育及今天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多启示作用。
下面笔者略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孔子的教学思想〔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原那么中一个很重要的原那么,也是他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之一。
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以了解学生为基础的,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
〔二〕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是指,孔子面对学生们回答不出的情况时,不直接给予【答案】,而是通过一些启发、提示性的语言,引诱、引导学生进行找到问题的【答案】。
孔子注重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主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孔子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善于运用比喻或实物作为直观教材,以阐明抽象的原那么,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学习。
〔三〕以身作那么。
这是孔子教学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他个人人格力量的感化。
他往往强调,要学生做的事情,首先自己也要做到,这样自己说过的话才能在学生面前更有说服力,更好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四〕学、思、行结合。
孔子很重视学思行并重。
孔子主张学习知识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以致用,如果学了不能用,虽多也是意义不大的。
此外,还要强调学习要与思考结合起来,光学不思是不行的。
【二】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一〕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行〝因材施教〞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征等各不相同,所以老师必须因材施教,使学生乐于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新课程改革也强调,要了解学生、顺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
我们只有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发扬乐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是提倡乐学的人。
我们也要发扬民主,热爱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
适当地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许教师的一句真诚的赞美就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论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及其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论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及其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作者:李敏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13期摘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学思结合”的思想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既辩证统一,又与时俱进,对当今社会的语文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学思结合语文课堂教学1学思结合的深刻内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对“学思结合”最精辟的论述,出自《论语.为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生若只注重学习而不进行思考,既达不到学习的既定目标和预想效果,也会令自己感到迷茫;只一昧思考而不去学习充实自己,自己的付出是无效用的付出。
学而不思则罔。
这句话就是强调理性的思考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
孔子反对知识获取的僵硬化和固定化,主张学习要不断的思考,拔高学习的高度和深度。
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意思是只告诉学生现在正发生的事情,学生就可以通过聪明才智知道未来的事情了。
思考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论语.季氏》中就提到:“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认为脱离实际学习的思考是空落落的思考,是无本之源,思考最终还是要落到实处。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足以看出来孔子对“学”也是非常重视的。
只有在学习中进行的思考,才能让人的大脑始终迸发新的活力。
“学”和“思”是辩证统一的。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学习是思考的前提,思考是学习的推动剂。
学思结合,相得益彰。
2学思结合的具体做法2.1博学好问《论语·八侑》中提到:“孔子入太庙,每事问。
”问,是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
所谓学问,不仅需要学,还需要问,学问学问,贵在多学多问。
一个人想要增长学识见闻,必须借助“问”的方法,敢于有自己的想法,敢于质问,敢于质疑权威。
2.2力戒“意、必、固、我”“意”指主观臆断,“必”指绝对肯定或否定,“固”指固执己见,“我”指以自我为中心。
向孔子学习做老师—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以《论文·侍坐》为例
向孔子学习做老师—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以《论文·侍坐》为例摘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选自《论语·先进》,是传统名篇,被收录高中语文课文中。
文中生动地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关理想的讨论,反映了孔子的育人态度、育人方法、育人思想和目的,对当代教师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从理想教育和教学评价两方面出发,以《论文·侍坐》为例,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理想教育教学评价一、“孔门言志”对理想教育的启发(一)“孔门言志”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四子侍坐,与老师孔子畅谈交流。
但是在这堂后世极负盛名的课上,孔子并没有与弟子们讨论高深的学问,或是阐发精妙的道理,而是让他们各言其志。
为什么呢?“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你们平日总说,别人不了解我。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孔子了解到弟子正因别人不任用自己而牢骚满腹,是以开展了这场“立志教育”。
批评他们“不吾知也”“怨天尤人”的浮躁情绪,希望他们“不患人之不己知”。
子路的理想是通过训练民众勇敢使国家强大;冉有讲的是让人民富足起来;公西华希望能通过文化礼仪来治理国家;而曾晳的理想是百姓生活安乐。
四位学生的言志虽无对错之别,但有高下之分。
(二)理想教育的缺失孔子在乱世中辗转流徙、奔波一生,在教育中当然期望着弟子能习得思想的精髓,在未来实现“天下有道”的理想。
而如今我们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理想又是为了什么呢?学生们又在表达怎样的理想呢?如果我们去问还未走向工作岗位的孩子,你的理想是什么,说的最多的一定是职业理想。
因为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往往不是从内在的提升出发,而是以分数和升学为目的,是以孩子们的理想也是从自己未来的归宿和发展出发,却很少提及社会理想、生活理想又或是素质理想。
可即便是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选择依旧很迷茫,激烈的就业压力和内卷竞争让他们来不及思考自己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要做什么。
刍议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刍议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孔子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教学思想,在其后几千年的教育开展史中,被历代的教育者所承袭和发扬,对现代教育及明天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多启示作用。
下面笔者略谈一些团体见地。
一、孔子的教学思想〔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原那么中一个很重要的原那么,也是他在教学实际中取得突出成就的缘由之一。
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以了解先生为基础的,依据每个先生的不同特点停止不同的教学。
〔二〕启示诱导。
〝启示诱导〞是指,孔子面对先生们回答不出的状况时,不直接给予答案,而是经过一些启示、提示性的言语,诱惑、引导先生停止找到效果的答案。
孔子注重诱导式的启示教育,主张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孔子擅长激起先生学习的积极性,擅长运用比喻或实物作为直观教材,以说明笼统的原那么,使先生易于了解,乐于学习。
〔三〕以身作那么。
这是孔子教学成功的另一个重要缘由,也是他团体人格力气的感染。
他往往强调,要先生做的事情,首先自己也要做到,这样自己说过的话才干在先生面前更有压服力,更好对先消费生教育影响。
〔四〕学、思、行结合。
孔子很注重学思行偏重。
孔子主张学习知识要与实际活动相结合,学致运用,假设学了不能用,虽多也是意义不大的。
此外,还要强调学习要与思索结合起来,光学不思是不行的。
二、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一〕依据不同先生的认知水平,实行〝因材施教〞先生的认知水平、特性特征等各不相反,所以教员必需因材施教,使先生乐于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新课程革新也强调,要了解先生、顺应先生的兴味喜好,开展先生的特殊才干。
我们只要依据每个先生的不同特点停止特性化的教育,才干为社会培育出片面开展的优秀人才。
〔二〕发扬乐学肉体,培育先生的学习兴味孔子是倡议乐学的人。
我们也要发扬民主,热爱先生,树立对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多一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谐和的教学情境和气氛。
适外地赞誉和鼓舞会激起先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许教员的一句真诚的赞誉就会改动一个先生的终身。
孔子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师教学原则的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师教学原则的影响儒家思想从古至今或多或少都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然,儒家思想在我国的教育事业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建树,它引导着我国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在教育科学化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
为了实现我国的教育科学化,奉献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更加迫切需要熟悉掌握并吸收利用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从而为当前的教学实践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经典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对中学语文教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启发诱导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一)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由此可知,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儒家的重要教育思想。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引导学生们认真思考。
多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独自探索,重视学生们对文章的个人感悟;多运用讨论、交流、问答的教学形式,不能教师一言堂;采取不断追问的指导原则上,提倡学生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反对学生们对课本、教师等权威的盲从。
(2)循序渐进。
从孔子时代开始,逐渐形成了教育思想。
孟子也主张循序渐进的原则。
他把学习过程比作流水。
在流水的过程中,一个坑洞填好,下一个才填好。
学习也是一样,要一个一个的进行。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认知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按照拼音、字、词、句、句群、篇章的结构体系循序渐进地学习语文。
他们不能跨越任何一步,因为学生刚学完拼音和汉字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还需要按照结构顺序一步一步地学习。
二、因材施教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在长期的教学中,孔子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智力、兴趣等。
都有所不同,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由于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学生个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儒家教育思想认为,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教好学生。
因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敏感性,把握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握学生情感的触发点,根据学生们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孔子学思行教学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启示
孔子学思行教学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启示发表时间:2020-07-07T00:56:47.097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3期作者:曹声祥[导读] 目的在于把学思结合教育思想贯彻到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完善小学阅读教学理论基础。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保平镇小学校 637665摘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德育为先等都是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从春秋开始一直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重点讲解学思行教学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启示。
目的在于把学思结合教育思想贯彻到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完善小学阅读教学理论基础。
关键词:孔子;小学阅读;学思行;教学思想引言:语文教育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在促进小学生文学学习以及语言表达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教育方面,实践能力是最重要的,加强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分析判断能力。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于被动,导致学生缺乏真正的思考,对阅读没有兴趣。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结合孔子学思行教育理念,改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一、孔子学思行教育思想内涵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教育奠定了基础[1]。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从四十年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依据学生的表现不断改进优化教学方式,最终总结出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教学都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学模式。
孔子的教育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仍被广泛流传和使用,并且由国内推广到国际,使更多的人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受益。
在公元前6世纪,孔子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学、思、行相统一的学习过程。
“学思行”即学习、思考、实践相互结合,相辅相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比较准确地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学习和思考是同步进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摘要:语文课程改革要反思传统教学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语文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文化传承的本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割断历史,拒绝继承。
孔子重学重思,主张学中有思、以思促学,不仅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思考,积极质疑。
孔子的“学思结合”的思想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有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语文课堂教学;启示语文教学是对我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这一本质决定了语文教学既要面向未来又不能割断历史,既要面向世界又不能抛弃民族化,既要面向现代化又不能拒绝继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的“思考、领悟”目标和“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与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的“发现、创新”目标,具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落实,是每一位有责任感的教师都在不时叩问自己并不断寻求答案的问题。
“欲知大道必先明史,溯其渊源才能察其流向”。
语文教学要留住民族文化的根,语文教师要提炼古人优秀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以期对当今的语文教学产生有益的启示。
孔子的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有价值的教学思想是我们探索语文教育规律的精神宝藏。
一、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的内涵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结合。
其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的论断中。
话虽简洁,内涵却很丰富,它揭示了学和思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
前半句强调思考的作用,只知读书却不会用脑思考就会陷入困惑,茫然无所得。
孔子强调学习求知必须思考,要求学生多听、多思、多问,即“多闻阙疑”、“多见阙殆”,既要多闻多见,又应随时发现问题,有存疑的精神。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其中的“疑思问”,在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真正获得知识要经过自己的主动思索。
学生只有认真思索,才会产生疑惑,有疑则生问,有问则求解,通过对答疑解问的探索过程,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见闻,还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后半句强调了学习读书的重要性:如果不读书而只是空想,怀疑和不安在所难免,就会使人精神疲惫。
只思不学也是有害的。
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孔子重视好学、乐学。
他认为好学应该表现于实际行动中。
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好学还不够,还要乐学。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孔子不仅对学生这样要求,他自己就是一个沉醉于学习而不知疲倦的人。
《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认为在学习中学思结合应该表现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他首次将学和问联系起来,这是“学问”一词的来源。
“学问”之中大有学问,即有学有问才能有学问,它揭示了人们积极探求知识的规律[1]。
孔子倡导“不耻下问”和“每事问”。
他的弟子深受影响,如颜渊能“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论语·泰伯》);子夏也说:“博学而笃志,近思而切问。
”(《论语·子张》)综而述之,孔子重思重学,学思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是学中有思、思中促学的紧密联系的统一体。
只有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启发我们: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善于学习,也要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思维,这恰与语文新课程的“思考、领悟”和“质疑、探究”课程目标相吻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对于指导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仍有深刻启示。
二、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1.从教学生答问题到教学生问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探求学习的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倾注情感、萌动思考的成长经历过程,要从机械僵化地教学生答问题转变为教学生问问题。
有专家指出:“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
如果一个人能够懂得怎样去提问题,知道怎么学习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他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应该说都有启发学生思考的意图,常常提出一连串连接紧密、环环相扣的细碎问题,让学生在课本中寻求既定答案或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教案上的预设答案。
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有出入时,教师常因其“不准确”或偏离了教学目标,抑或课堂时间有限等原因而不置可否或不加理会;而当学生的答案与教案上的预设答案吻合时,教师往往显得兴高采烈并对其大加赞赏。
学生都有希望被肯定、体验成功的愿望,教师的这种只肯定“标准答案”的反馈行为必然会强化学生去寻求统一的既定答案,使教师美好的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异变成学生揣摩教师教学意图的过程。
笔者就曾亲见学生在课间伺机翻阅教师放在讲台上的教案,以求课堂上的回答“吻合”教师预定的“标准答案”,这种“学答”式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情感活动,限制了他们的自主发展。
孔子很重视学生的问,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论语·卫灵公》)孔子的教学是答问教学,学生提问,孔子回答或组织大家讨论。
语文课堂要留足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的时空,珍视学生亲历性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加深理解,获得独特感受。
让学生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较之教师编织细碎的“满堂问”,更能提升学生内在思维的含量和思想活动的层次。
语文教学应启发学生在读中思索,在思中学问,在问中加深理解,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纵情放飞的自由天空。
2.从“不求甚解”到“百家争鸣”“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2]。
语文不同于理科的对科学真理的刨根问底、对精准答案的孜孜以求,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升华情感,抒发生命体验的过程。
语文教师不能跟随理科教师的“求甚解”的步伐,而应该以悠闲漫步的轻松姿态引领学生步入理解的“多岔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激发学生个性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陶渊明曾云:“好读书,不求甚解。
”中国语言具有模糊性,中华文化具有深沉性,就像国画中的“空白”艺术,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神似”,蕴涵的意境情趣又岂能全数说尽、道明?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文本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情感,还是学生解读后的感受、思想,有时是很难讲准、讲透的,有时也没有必要讲清、讲白,不留“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美妙境界。
孔子是一位带着问题到课堂中启迪学生思维的老师,善于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如孔子很喜爱其得意弟子颜回,因为颜回安贫乐道,闻一知十,但也公开批评过颜回:“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论语·先进》)他主张“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激励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这启示我们:语文课堂上不能对学生观点锱铢必较,学生的独特见解闪烁着他们个性思维的火花,要创造开放的课堂氛围,“不求甚解”有时能促使学生探异求新,获得新的体验、新的发现。
例如在教学《项链》探究其主题时,除了传统的“尖锐地讽刺了爱慕虚荣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揭露了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的罪恶”外,不少学生认为女主人公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值得赞赏,弘扬了人性之美;有的认为作品寄予着作者对人生、对生命的认真、真实的思考;还有的学生认为作品反映了莫泊桑常表现的“同女性青春相关的忧伤”的主题。
此时教师的适当“不求甚解”而让学生“百家争鸣”不正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境界语文课堂?3.从“单干户”到“共同体”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有时甚至是唯一形式。
“在课上学生虽同处一室,但他们的活动是各自孤立地进行的,因为每个人均只为自己学习和对自己的学习负责”[3],生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往、沟通、互动和合作,学生成为集体生活中的“单干户”和“孤独的个体”,这既不利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也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要建设“学习与生活共同体”。
在一个先进的共同体里,个体的活动总是“和”而不“同”的;个体性的发挥总是既有益于大局而又不拘一格。
因此,这就总是一个既有秩序而又充满创造性和生机的共体,是一个既有总体特色又充分显示着个体特性的共同体,是一个有多少个体就有多少创造性头脑的共同体[4]。
学生们在其间合作学习,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正如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
语文课堂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实现文本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而由于学生们有大体相近的年龄、经历、志趣和文化,使得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更能产生情感共鸣,促进彼此思维的有效碰撞,产生高于个体先前认知水平的新思维,起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
孔子主张多交友学习,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乐多贤友”,利用“三人行”的机会多察、多思,促进自身的发展完善。
今天的合作学习是对孔子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与友合作能汇集多角度的思想,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不应热衷于活动气氛的表面热烈和活动形式的花哨多样,而实际上有名无实,有形无神,没有真正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和思维碰撞,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
语文教师应选取理解有分歧、或答案开放不唯一、或独立学习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探讨男女主人公爱情婚姻悲剧的原因,学生们群议后决定从三个角度分组合作:刘兰芝、焦仲卿自身的原因;焦母的强弃和刘兄的强逼;封建礼教与“情”的矛盾。
学生们阅读文本,查找资料,合作探究。
如对于焦母强弃兰芝的原因,学生们就合作整理出了众多观点:无子嗣说、恋子情结说、感情隔阂说、嫉妒恼恨说、门第观念说等。
在有效的合作学习中,学生加深了解读感悟,促进了认知品质的提升,激起了头脑“风暴”,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悟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