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及诊断原则.doc
神经病学第八版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1)
第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作者 : 王伟
单位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
第一节 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 第二节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第三节 神经电生理检查 第四节 头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第五节 放射性核素检查 第六节 脑、神经和肌肉活组织检查 第七节 基因诊断技术 第八节 神经系统主要辅助检查的选择原则
.
• 神经内科学(第8 版)
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
一、腰椎穿刺
• 腰椎穿刺体位 (左侧卧 位)
.
• 神经内科学(第8 版)
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
二、脑脊液检查
(一)常规检查 1. 性状 无色透明
(1)正常CSF无色透明 (2)血性:三管试验法,如果各管呈均匀一致的血色则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3)云雾状:通常是细菌感染引起细胞数增多所致,见于各种化脓性脑膜炎 (4)Froin syndrome: CSF蛋白含量过高,外观呈黄色,离体后不久自动凝固,见于椎管梗阻
.
• 神经内科学(第8 版)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一)临床常用的CT扫描技术 5. 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
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对选定兴趣层面行同层动态扫描,以获得脑组织造影剂浓度的变化,从而反映了 组织灌注量的变化。通过计算出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以及达峰时间 (time to peak,TTP)等参数,CTP能够动态反映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在检测缺血性脑损伤及区分 梗死灶和缺血半暗带上准确性很高,对于急性缺血性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溶栓治疗有重要价值。
神经系统疾病辅助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
5 Pandy试验 蛋白定性试验 CSF球蛋白可与饱和石炭酸形成不溶性蛋白盐 球蛋白含量愈高; 反应愈明显 可出现假阳性
脑脊液生化检查
1 蛋白质 ۩ 正常含量0 15~0 45g/L15~45mg/dl ۩ 蛋白增高见于GuillainBarré综合征\脊髓压迫
MR波谱
➢ MR波谱MRS分析组织中化学成分; 包括 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胆碱&乳酸 等; 以质子频谱图表示
➢ 有助于病变定性 但不能作为独立指标诊断疾病
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3 椎动脉造影
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3 椎动脉造影
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4 适应证 ➢ 头颈部血管病变;
如动脉瘤&血管畸形等 ➢ 其他检查方法不能取代
四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四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
1 原理
第一节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CSF循环通路
➢ CSF自侧脑室脉络丛分泌 →室间孔Monro孔→第三脑室 →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 →中间孔&侧孔 →脑脊髓表面蛛网膜下腔&脑池 →上矢状窦蛛网膜颗粒吸收
➢ 成人CSF总量110~200ml; 平均130ml ➢ 生成速度0 35ml/min; 约生成500ml/d; 人体CSF更新
适于 ♫ 头颅形态&大小畸形; ♫ 颅骨外伤&炎症 ♫ 肿瘤&肿瘤样病变等
♫ 采用计算机X线摄影术CR&数字X线摄影DR; 可极大提高图象清晰度&对比度
一 头颅&脊柱X线平片
1 头颅平片 ➢ 简便安全; 目前已被CT & MRI等手段取代 ➢ 包括正位&侧位; 颅底压迹\内听道\视神经孔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功能的各种异常情况,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卒中等。
针对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医学界已经建立了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本文将重点介绍相关内容。
一、诊断原则1.详细询问和认真听取患者自述:在初步判断出可能存在神经系统问题后,医生应进行细致的询问和倾听患者关于症状和发作时机等方面的描述。
这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为进一步诊断提供线索。
2.家族史调查: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因此对患者家族史进行详细调查非常重要。
如果患者在近亲中有相关的神经系统问题,这将是可能导致他们当前状态的重要提示。
3.身体检查: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行走姿势、手指活动等,医生可以初步确定疾病类型。
此外,神经系统检查还包括对患者的感觉、运动和反射进行测试,以全面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4.辅助检查:为了更准确地诊断神经系统疾病,常常需要进行一系列辅助检查。
例如,通过脑电图和脑成像来评估大脑功能或排除其他可能性;通过血液和尿液分析来发现有益于诊断的生化指标;通过神经肌肉电图等方法来评估周围神经损害程度。
二、治疗原则针对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并根据医学界已有的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常见且基础的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法之一。
具体药物选择取决于不同的疾病类型和个体差异。
例如,在帕金森病中,通常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MAO-B抑制剂来增加多巴胺水平和抑制酶的活性;在脑卒中后遗症治疗中,常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溶栓剂和抗凝剂来预防或治疗血栓等。
此外,针对癫痫、焦虑和抑郁等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也有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
2.手术治疗某些情况下,如癫痫无法通过药物控制或颅内肿瘤需要切除时,手术治疗是必要选择。
手术主要通过切除异常组织、调整失去平衡的神经回路或植入电极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3.物理康复针对某些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后需要康复训练的患者,物理康复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神经病学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如起病急性、亚急性、慢性,病
程进行性、周期性、逐渐好转或
发作性。
判
断
对怀疑为继发的神经系统病
原
变,要筛走一些有关基础疾
则
病和病因;
重视选择辅助检查结果。
病因学分类
感染 血管性
占位性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常有发热, 畏寒,外周血白细胞增加或血沉 增快等全身感染中毒的症状,神 经症状及体征较广泛,可行血及
神经病学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优选)神经病学神经系统疾病 的诊断原则
一、定位诊断:
主要根据神经系统 阳性体征,运用神 经解剖生理知识来 确定疾病损害的部 位。
首发症状常常 启示病变的主
要部位,也
有助于说明病 变性质。
原则
神经系统的病变部位根据 其病损范围可分为局灶性、 多灶性或弥漫性、系统性, 定位诊断通常要遵循一元 论的原则,尽量以一个局 灶性病变来解释,如无法 解释,再考虑多灶性或弥 漫性病变可能;
、肢体瘫痪、意识不清、失语等,行CT、MRI、DSA等检查
障碍症状,如糖尿病并多发性神
营养障碍 经病; 不自主运动:偏瘫步态、剪刀样步态、醉汉步态、慌张步态、跨阈步态、摇摆步态;
要部位,也有助于说明病变性质。
根据起病急慢来判断病程特点,如起病急性、亚急性、慢性,病程进行性、周期性、逐渐好转或发作性。
脑脊液等检查
发病多较急骤,几秒、几分钟、 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须注 意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情况,神 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 呕吐、肢体瘫痪、意识不清、失 语等,行CT、MRI、DSA等检查
起病多较缓慢,逐渐进展和加重, 颅内高压(头痛呕吐、视乳头 水肿)和局灶体征(癫痫发作、 肢体瘫痪和麻木等)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完整版本)
病史
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
症状及体征
明确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逆向推断 查体及辅助检查 定位:同一症状在不同部位受损
的不同特点
神经系统疾病 的常见症状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躯干四肢 痛温粗触觉传导路
起止 行程 交叉
损伤症状
上升 1—2节段
Ⅱ 后角 ⅠⅣⅤ层
Ⅰ 脊神经节
痛温 粗触
刺激性症状:
感觉异常:在外界无刺激情况下出现异 常自发性感觉,如烧灼感、麻木感、沉重 感、痒感、蚁走感、针刺感、电击感、束 带感和冷热感等。
刺激性症状:
疼痛:依病变部位及疼痛特点分为
局部性疼痛:如神经炎所致;
放射性疼痛:如神经干、神经根及中枢神 经刺激性病变;
扩散性疼痛:疼痛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 另一分支;
单侧节 段性分 离性感 觉障碍
后根损害
后角损害
前联合型
双侧对 称性节 段性分 离性感 觉障碍
脊 髓 半 切 综 合 征
传导束型
脊 髓 横 贯 性 损 伤
延 髓 外 身型
皮
层
感
觉
单肢型
区
病
变
癔 病 性 感
觉 障 碍
周围神经
1、多发性神经病 感觉障碍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常伴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减退。
腱 、
Ⅰ 脊神经节 下肢、
关 节
躯干下部 传入神经
后根
周围突 中枢突
中央后回中上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侧丘系
中线旁 下橄榄核
之间
内侧丘系交叉 楔束、薄束
外 后索 内
T4~5
薄束
Ⅲ 丘脑腹后 外侧核
第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
一53—为血糖的50%,70%。通常CSF糖<2 25mmol/L(45m∥d1)为异常。糖明显减少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轻至中度减少见于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特别是隐球菌性脑膜炎)从及脑膜癌病。糖含量增加见于糖尿病。
神经疾病的诊断是一科学的认识过程,必须遵循严谨、科学的原则,耐心细致的作风,始终以神圣的爱心对待每一个病人,全面、认真、客观地分析各种临床厦检查资料,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中.要充分地重视并取得病人良好的配合。
思考题1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最具有特色的是什么举例说明2你能举出神经系统有哪些种类重要的疾病
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The Special Techniq’Je$for Neui‘ologic Diagnosis)第一节脑脊液检查
CSF(cerebzt~pinal nu.d,CSF)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内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主要由侧脑室脉络丛(【6exus cbonoideus)分泌,经室间孔(Monro孔)进入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最后经第四脑室的中问孔(Lu犯hka孔)和两个侧孔(Magendie孔),流到脑和脊髓表面的蛛网膜下腔和脑池。大部分csF经脑穹窿面的蛛网膜颗粒吸收至上矢状窦(自upenor bngttudinal sinuses),小部分经脊神经根间隙吸收。
4.酶正常CSF中谷草转氨~(GOT)、谷丙转氨酶(GPT)、乳酸脱氲酶(LDH)和肌酸磷酸激酶(cK)明显低于血清中含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CSF酶含量可升高,但尚缺乏诊断的特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二节神经影像学检查
一、头颅平片和脊柱平片
神经病学第八版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主讲人:
第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作者 : 王伟
单位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第五节
放射性核素检查
神经内科学(第8版)
放射性核素检查
一、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静脉注射可透过血脑 屏障的放射性显像剂,通过三维显像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显示和测定脑血流量变化。
Friedreich共济失调
AR
9q21.1
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
AD
12p13.31
亨廷顿舞蹈症
AD
4p16.3
帕金森病
AD
4q21、12q12
帕金森病
AR
6q25、1p36
早发性阿尔兹海默病
AD
21q21,14q23.3,1q31-42
脊髓性肌萎缩症
AR
5q12.2-13.3
X连锁隐性遗传性脊髓延髓肌萎缩
神经内科学(第8版)
放射性核素检查
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
18F-FDG PET显像示左侧颞叶 低代谢区,为致痫灶所在
18F-FDG PET与CT融合影像
癫痫患者发作间期18F-FDG PET/CT脑代谢显像
神经内科学(第8版)
放射性核素检查
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正常人
AD患者:双侧颞叶皮质为主的 对称性低代谢
检查方法
脑脊液检查
头颅X线平片 CT扫描
磁共振成像(MRI)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成像 (SPEC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成像 (PE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神经系统辅助检查
MRI在中枢神经常用成像技术
T1加权像(T1WI) 和T2加权像(T2WI) MR-flair成像(水抑制成
像)
MR灌注成像Perfusion
MRI
MR弥散成像Diffusion
MRI
质子密度加权像
(PDWI) MRI 增强
27
MRI的拓展应用
• MRI 增强---普通增强和动态增强 • MR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
45
神经电生理检查—重复神经电刺激
• 原理: 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指超强重复刺激神经干在相应肌 肉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是检测神经肌肉接头功能 的重要手段。RNS可根据刺激的频率分为低频RNS(<5Hz) 和高频RNS(10〜30Hz)。
• 临床意义: 低频波幅递减>15%和高频刺激波幅递减>30%为异常, 见于突触后膜病变如重症肌无力;高频刺激波幅递增 >57%为可疑异常;>100%为异常波幅递增,见于 Lambert-Eaton综合征。
28
MRA
• MR流体成像,无需造影剂
29
Diffusion & Perfusion MRI
T2WI
DWI
rCBV
DWI探测水分子 的布朗运动 (弥散)
Perfusion MR 与 Perfusion CT类似
30
弥散张量成像(DTI)
• 弥散张量是指“水分子弥散的 各向异性、不均匀性组织弥散 特征”
34
第三节 神经电生理检查
• 脑电图(EEG)
1. 基本原理和检测方法 2. 正常成人EEG
1) α波:8〜12Hz,20〜100μV,枕、顶部; 2) β波: 13〜25Hz,5〜20μV,额叶、颞叶; 3) θ波: 4〜7Hz,半球前部少量。 3. 异常波及EEG的诊断价值 δ波:< 4 Hz,尖波、棘波、棘-慢波、尖-慢波 – 弥漫性慢波 – 局灶性慢波 – 三相波:中〜高波幅,1.3〜2.6Hz,肝性/中毒代谢性脑病。 – 癫痫样放电: – 弥漫性、周期性尖波
第5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第二十章睡眠障碍概述第一节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第二节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第三节神经电生理检查第四节头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第五节放射性核素检查第六节脑、神经和肌肉活组织检查第七节基因诊断技术第八节神经系统主要辅助检查的选择原则第一节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对脑和脊髓具有保护、支持和营养作用。
CSF产生于各脑室脉络丛(plexus chorioideus )室间孔(Monro孔)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两个侧孔脑和脊髓表面的蛛网膜下腔和脑池经脑穹隆面的蛛网膜颗粒吸收图5-1 脑脊液循环模式图⏹成人CSF总量平均130ml⏹每日生成约500ml⏹血-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BCB)一、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一、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低颅压综合症(侧卧位脑脊液压力<60~80mmH2O)•脑疝形成•神经根痛腰椎穿刺并发症图5-2 腰椎穿刺体位(左侧卧位)腰椎穿刺腰椎穿刺操作和测压操作视频压力测压方法⏹正常压力:成人为80~180 mmH2O⏹高颅压:> 200 mmH2O⏹低颅压:< 80 mmH2O压力⏹压腹试验:检查者以拳头或手掌用力压迫患者腹部,如穿刺针不通畅或不在蛛网膜下腔,压腹试验CSF压力不升⏹压颈试验又称奎肯试验(Queckenstedt test)⏹禁忌证:高颅压、后颅窝肿瘤⏹单侧压颈试验CSF压力不上升提示同侧静脉窦(乙状窦、横窦)受阻图5-3图5-4图5-5椎管通畅(图5-3)椎管完全梗阻(图5-4)椎管不完全梗阻(图5-5)压颈试验性状⏹正常CSF无色透明⏹三管试验法⏹连续用3个试管接取CSF均匀一致的血色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前后各管的颜色依次变淡为穿刺损伤出血⏹血性CSF离心后如变为无色,可能为新鲜出血或损伤⏹离心后为黄色提示为陈旧性出血性状⏹CSF呈云雾状,通常是细菌感染引起细胞数增多见于各种化脓性脑膜炎,严重者可呈米汤样⏹CSF放置后有纤维蛋白膜形成,见于结核性脑膜炎⏹CSF蛋白含量过高时,外观呈黄色,离体后不久自动凝固,称为弗洛因综合征(Froinsyndrome),见于椎管梗阻等细胞数⏹正常白细胞数为(0~5)×106/L,主要为单核细胞⏹白细胞↑:脑脊髓膜和脑实质的炎性⏹嗜酸性粒细胞↑ :脑的寄生虫感染蛋白质⏹正常人含量为0.15~0.45 g/L⏹蛋白↑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椎管梗阻等⏹蛋白↓见于腰穿或硬膜损伤引起CSF丢失、身体极度虚弱和营养不良者糖⏹正常值2.5~4.4mmo1/L(45~60mg/dl)⏹正常成人CSF糖含量为血糖的1/2~2/3⏹糖含量降低(<2.25mmol/L)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特别是隐球菌性脑膜炎)以及脑膜癌病⏹糖含量增高见于糖尿病氯化物⏹正常值:120~130mmol/L,较血氯水平为高⏹氯化物含量降低常见于结核性、细菌性、真菌性脑膜炎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电解质紊乱患者,结核性脑膜炎降低明显⏹高氯血症其含量可增高细胞学检查白细胞增多:⏹CSF化脓性感染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感染可见淋巴细胞增多⏹结核性脑膜炎呈混合性细胞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细胞学检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转移瘤:肿瘤细胞⏹蛛网膜下腔出血:吞噬细胞胞浆内同时见到被吞噬的新鲜红细胞、褪色的红细胞、含铁血黄素和胆红素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检查⏹正常CSF-Ig含量极低⏹IgG平均含量为10~40mg/L⏹IgA平均为l~6mg/L⏹IgM含量极微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检查CSF-Ig含量↑:⏹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细菌、病毒、螺旋体及真菌等感染)⏹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等寡克隆区带(oligoclonal bands,OB)多发性硬化OB(﹢)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病原学检查(1)病毒学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查病毒抗体(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风疹病毒R(rubella virus,RV)⏹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病原学检查(2)新型隐球菌检测:⏹墨汁染色(﹢):新型隐球菌感染⏹新型隐球菌感染的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抗体特异性抗原⏹乳胶凝集试验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病原学检查(3)结核杆菌检测:⏹CSF涂片⏹结核杆菌培养⏹CSF结核杆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 PCR)(4)寄生虫抗体检测(5)其它细菌学检查第二节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头颅X线检查头颅正位成像图头颅侧位成像图图5-6 头颅X线检查头颅X线检查头颅平片主要观察:⏹颅骨的厚度、密度及各部位结构⏹颅缝的状态⏹颅底的裂和孔⏹蝶鞍及颅内钙化灶脊柱X线检查⏹脊柱的生理弯曲⏹椎体有无发育异常⏹骨质破坏、骨折、脱位、变形或骨质增生⏹椎弓根的形态及椎弓根间距有无变化⏹椎间孔有无扩大⏹椎间隙有无狭窄⏹椎板及棘突有无破裂或脊柱裂⏹脊椎横突有无破坏⏹椎旁有无软组织阴影脊柱X线检查图5-7(1)颈椎左右斜位片图5-7颈椎左右斜位片(2)概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angiography,DSA)是将传统的血管造影与电子计算机相结合而派生的新型技术,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尤其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原理:将X线投照人体所得到的光学图像,经影像增强视频扫描及数模转换,最终经数字化处理后,骨骼、脑组织等影像被减影除去,而充盈造影剂的血管图像保留,产生实时动态的血管图像全脑血管造影术1.适应证⏹颅内外血管性病变⏹自发性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观察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性全脑血管造影术2.禁忌证⏹碘过敏者⏹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严重心、肝或肾功能不全者⏹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者脊髓血管造影术1.适应证⏹脊髓血管性病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阴性者⏹了解脊髓肿瘤与血管的关系⏹脊髓富血性肿瘤的术前栓塞图5-8正常脑血管DSA影像A.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前后位)图5-8 正常脑血管DSA影像B.颈内动脉及其分支(侧位)图5-8正常脑血管DSA影像C. 椎基底动脉主要分支(前后位)正常脑血管DSA表现图5-8 正常脑血管DSA影像D. 椎基底动脉主要分支(侧位)基本原理与装置(computed tomography,CT)⏹基本原理:是利用各种组织对X线的不同吸收系数,通过计算机处理获得断层图象⏹装置主要组成:数据收集、计算机图像处理、终端图像显示CT扫描技术1.平扫2.增强扫描:注射前应先作过敏试验3.薄层扫描:扫描层厚≤5mm的扫描,常用于较小结构病灶的观察4.螺旋扫描5.CT血管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后,显示三维颅内血管系统,能多角度观察病变⏹优点:无创,经济、快速、便捷, 在急症中的优势尤其明显,可部分取代DSA检查CT扫描技术图5-9头颅CT平扫CT扫描技术图5-10CT血管成像CT扫描技术6.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是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对选定兴趣层面行同层动态扫描,以获得脑组织造影剂浓度的变化,从而反映了组织灌注量的变化应用:急性缺血性血管病的早期诊断、指导溶栓治疗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CT表现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CT表现-脑出血优点缺点•快速和安全性•大部分脑血管病的首选辅助检查手段•小脑幕下(小脑和脑干)的病变,由于骨伪影干扰影响其分辩率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CT表现-脑出血图5-11 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的高密度病灶,血肿周围可有低密度水肿带图5-12 发病2小时脑梗死患者CT 、CTP 、CTA A .CT 平扫未见病灶B. CTP 示左侧基底节区较大范围CBF 下降(箭头所示蓝色区域)C. CTP 示左侧基底节区CBV 下降(箭头所示蓝色区域)范围明显小于CBF 下降区域,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D. CTP 示整个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TTP 延长E. CTA 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血流中断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CT 表现-脑梗死A B CD E。
第5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word资料30页
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莳石面磕i第一节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脑室脉络丛,其产生的量占 CSF总量的95%左右。
CSF绎侧脑室室间孔(Monro孔)进入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室间最后经第四脑室正中孔(Ma—gendie孔)和两个侧孑L(Lusch—ka孑L)流到脑和脊髓表面的蛛网膜下腔和脑池。
大部分CSF经脑穹隆面的蛛网膜颗粒吸收至上矢状窦(superx‘or sagittal si—nus),小部分经脊神经根间隙吸收(图5~1)。
成人CSF总量平均为130m1.其生成速度为O.3~O.5ml/ml‘n.每日生成约500ml。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只能选择性地进入CSF中,这种功图5—1脑脊液循环丛临为氤夜查雠勋撼黻鲢耥龊黝嵴聪蝻枞鳃堋舰出意一r查睑得种们检素述冀篇雾医查蜴睁盼茧床检噬用鼬莉一一~一~~~后实磁比险瓦以。
床宋置杉体查临临㈤比概一一一~一一齄就耥附蜡燃史行查越俭觏觳断妪樾鞴嫦黼黜蹴排酵峨蝴被栅黜衄靴蝴碥黼豫牲蛛墨筹撤剃鬻蒋毒_} 狮死端辫斩翩煅黔雠城酣倾刿嘏撕栅黼罐耐蝴。
等诊融配一一一一一%锄觏吼瞄≥黧嘶m改刳雌睢~一一~~一鼢虮澌批祁高网要;厚曾朱}听妁增蛛重断鞘隧染具助墟通感断防为和系后液等称坏经预葡栏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概述第一节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脑脊液(cerebrospl‘nal flu id,csF)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对脑和脊髓具有保护、支持和营养作用。
cSF产生于各脑室脉络丛(plexus chorl。
oideUS),主要是侧.脑室脉络丛,其产生的量占 CSF总量的95%左右。
CSF经侧脑室室间孔(Monto孔)进入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室间最后经第四脑室正中孑L(Ma— gendie孑L)和两个俱0孑L(Lusch—ka孔)流到脑和脊髓表面的蛛网膜下腔和脑池。
大部分CSF经脑穹隆面的蛛网膜颗粒吸收至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N),小部分经脊神经根间隙吸收t(图5—1)。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4.中毒性 神经系统中毒性疾病是由各种有害物质引起的神经系统损 害的疾病,可急性起病(急性中毒)或慢性起病(慢性中毒)。根据 接触史和现场环境调查,可确定哪种物质中毒。常见的神经系统中毒 有:工业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药物中毒、食物中毒、生物 毒素中毒、CO中毒、乙醇中毒等。
4.脑干病变 脑干由中脑、脑桥和延髓三部分组成。脑干内有第Ⅲ~Ⅻ 对脑神经核、下行的锥体束和上行的感觉传导纤维通过。
①、脑干病变的确定:脑干病变的典型特征是交叉性瘫痪,即同侧的 周围性脑神经瘫痪、对侧的中枢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②、脑干病变水平的确定:脑干受累的的具体部位是根据受损脑神经 的平面来判断的。
一、定位诊断 ⑴
定位诊断要求明确神经系统损害的部位,包括:
①病灶的部位,在周围(肌肉、神经-肌肉接头或周围神经)还是 中枢(脊髓或脑),或两者均受累。明确其具体位置与侧别(左、右 侧或腹、背侧)或肢体的远、近端。
②病变的数量及分布(单病灶或多病灶,弥散性或选择性)。定位 力求精确,这不仅为定性诊断打下基础,也为辅助检查提供依据,更 为治疗提供方向。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是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首发 症状常提示病变的首发部位,通常也是病变的主要部位,且有助于说 明病变的性质。病变演变过程常有助于分析病变扩展的方式和范围。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病变性质有以下几种:
1.感染性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于病后数日 至数周达高峰,常有发热等全身感染的表现。血象和脑脊液检查有炎 症性改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微生物学、血清学、寄生虫学检查,常 可查出病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引起的脑炎、脑膜炎、脑脓肿、 脑囊虫病、脑肺吸虫病、脑血吸虫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精神状态
理解力、计算力、分析判断力(智能) 情感、意志行为
头颈、躯干发育 情况
颅
神
经
嗅神经:嗅觉
视神经:视力、 视野、眼底
动眼、滑车、外展 神经:外观、眼球 运动、瞳孔大小、 对光反射、调节反射
三叉神经:面部 感觉、咀嚼肌运 动、角膜反射、
下颌反射;
面神经─外观、味觉 、运动
蜗神经,前庭神经: 听力、眩晕、呕 吐、眼颤、平衡;
起病多较缓慢,逐渐进 展和加重,颅内高 压和局灶体征;
起病及进展均缓慢,有好发 年龄,常重点侵犯某一 系统(ALS、AD)
神经系统病史采集
注意事项
系统、真实、准确、 重点、避免提示、
套问
现病史
主要症状+时 间,<20个字。
起病(情况、 时间、诱因)
主要症状特点(部位、 范围、性质、持续时间、
程度和影响因素)
舌咽迷走神经:运 动感觉、咽反射
副神经:胸锁乳突 肌、斜方肌
舌下神经
肌肉形态、肌力、肌张力
运
共济运动(指鼻试验、跟膝胫
动
试验、快速轮替动作、误指试
系 统
验、反跳试验、平衡试验如 Romberg征和起坐试验)
不自主运动:偏瘫步态、剪刀 样步态、醉汉步态、慌张步态、
跨阈步态、摇摆步态;
感觉系统
浅
深
判
对怀疑为继发的神经系统病
断
变,要筛走一些有关基础疾
原
病和病因;
则
重视选择辅助检查结果。
病因学分类
感染 血管性 占位性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常有发 热,畏寒,外周血白细胞增 加等全身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发病多较急骤,几秒、几分 钟、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 峰,须注意高血压等心血管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空间定位障碍 患者对空间定向发生障碍,不能辨别方向,亦不能辨别左右。
顶叶
●结构性失用 多表现为描绘图形时发生的空间结构障碍,常为左侧空间忽视, 两侧顶叶病变均可引起,但以右侧损害时表现最重。 结构性失用主要为视觉—动觉信号整合区即枕叶和角回之间联系 的中断所致,故与视觉失认有关。
小脑病变
• 小脑病变 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和肌张力减低 等。蚓部病变主要引起躯干性共济失调,半球 病变主要引起同侧肢体共济失调;急性(血管 性及炎性)病变症状重于慢性(变性病及肿瘤) 病变;小脑脚病变症状重于小脑本身病变。
大脑半球病变
• 大脑半球病变 刺激性病灶痫性发作,破坏性病灶缺损症状和 体征。一侧病变:病灶对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 碍,失语或体象障碍等。弥散病变:意识障碍, 精神症状,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等。额叶病变: 强握反射,运动性失语,失写,精神症状和癫 痫发作等。顶叶病变:中枢性感觉障碍,失读, 失用等。颞叶病变:象限性盲,感觉性失语和 钩回发作等。枕叶病变:视野缺损,皮层盲及 有视觉先兆的癫痫发作等。
大脑半球深部基底节病变
• 大脑半球深部基底节损害 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改变 (增高或减低),运动 异常(增多或减少)和震颤等。旧纹状体(苍 白球)病变: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和静止性 震颤。新纹状体(壳核,尾状核)病变:肌张 力减低,运动增多综合征(如舞蹈,手足徐动 和扭转痉挛)等。
神经疾病的定性诊断
•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扫描--SPECT
• MRI&f-MR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弥漫性周期性尖波:在弥漫性慢波基础上出现的周期性尖波,见于脑缺氧和Cretzfeldt-jakob病。
5.阅读脑电图要点:
波率越快越好,波幅要正好。刺激病灶波幅低比高好,损害波幅高比低好。
课间休息
第三节课(40min)
三、诱发电位
1.原理:诱发电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各种感觉、运动和思维等高级功能的形成均具有特定的传导通路,该传导通路上具有各级神经元(分别位于周围神经、脊髓、脑干、高级皮层等)以及其间的神经纤维,在一定部位给与特定的刺激后,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包括了特定通路上各级神经元的顺序兴奋、神经纤维传导,产生一定的传导时间和电兴奋波。将其记录并进行分析,可判断该通路的病变部位和损害程度,以帮助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式相结合。
2教学手段:幻灯片、视频短片、板书、提问及讲解。
教学组长审阅意见:
签名: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审阅意见:
签名:年月日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
和时间分配
导课:
神经系统辅助检查的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神经系统辅助检查的发展与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进展的关系。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首页
第4次课授课时间2009年9月7日第1~4节课教案完成时间2009年9月1日
课程名称
神经病学
教员
邓志宽
职称
副教授
专业层次
医学影像五年制本科
年级
2006级
授课方式
理论课
学时
4
授课题目(章,节)
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基本教材、主要参考书
和相关网站
基本教材:《神经病学》第6版,贾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实用神经病学》(第3版),史玉泉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年
网站:/;/wiki/Neurology
教学目标与要求:
3.成年人正常脑电图的一般特征
背景节律顶枕部为α节律(每个人只有一种节律,最多相差1Hz,波幅相差<2/3),其余为β节律。可插入的波形:半球前部可有少量θ波,<10%。清醒脑电图在成年人不应该出现δ波,但睡眠时可出现,双侧对称。
儿童基本波以曼波为主。3岁以下小儿以δ波为主,3-6岁以θ波为主,随年龄增长,α波逐渐增多,到成年人时以α波为主。年龄之间无明确的严格界限,如有的儿童4、5岁枕部α波已很明显。
刺激病灶为快波,波幅高(尖波、棘波);损害病灶出现慢波(θ波、δ波),θ波为细胞损伤波、δ波为细胞死亡波。慢波波幅越高,损伤越轻,波幅越低,损伤越重;脑逐渐死亡的脑电图改变为:波率越来越慢,波幅越来越低,最后完全消失。
6.临床应用:颅内占位性病变(尤其是皮层部位者)可有限局性慢波;脑炎、代谢性脑病等。
(2)压腹试验(Stookey试验):以拳头用力压迫病员上腹部或令其屏气,使下腔静脉及下胸段以下硬脊膜外静脉充血,引起上述水平以下脑脊液压力的迅速上升,可了解下胸段及腰骶部的脊髓蛛网膜下腔以及腰穿针和测压管有无梗阻。
2.常规检查: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出血时呈红色或血性,晚期曾黄色;脑脊液中蛋白渗出增高时,脑脊液可呈乳白色或混浊;Froin syndrome:脑脊液蛋白含量过高引起的离体后自动凝固现象,见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梗阻等。细胞学检查:成人正常白细胞数在5×106/L以下(早产儿及新生儿在3×106/L以内),多为单个核细胞。当脑膜有刺激性或炎性病变时,脑脊液的白血球计数即增多。各种脑部肿瘤特别是临近脑膜、脑室或恶性者,白细胞也可增多。还可浓集后检查寄生虫、肿瘤细胞等。Pandy试验(Pandy test):蛋白定性试验,检测球蛋白含量。
8.神经传导速度5min 9.头颈部超声检查5min 10.放射性同位素检查5min
11.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原则20min 12.小结5min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脑脊液的检查方法;
2.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基本方法。
难点:脑脊液的检查方法;神经系统定位诊断方法。
与CT相比,MRI优点在于:①无放射性、对人体无害;②分辨度高,解剖显示清晰,不仅能清楚地区别脑和脊髓的白质和灰质组织,并能发现直径1mm的病灶(CT仅辨别5mm以上的病灶),且能诊断CT难于分辨的血管组织、后颅凹肿瘤、脑干病变、脊髓空洞症、蛛网膜肿瘤和多发性硬化等疾患,以及显示由于等密度而在CT上无法显示的组织,大大提高了诊断率。③能清楚显示肌肉病理结构,为神经源性疾病与肌源性疾病的鉴别提供了依据。缺点:对肿瘤内部结构的显示,有时不及CT增强扫描;对钙化灶和骨密度的辩认,不如CT敏感;此外对体内有起搏器等金属异物者,禁忌检查。
二、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
电流在导体内流动时,导体周围可以产生磁场。同理,脑细胞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电活动也有极微弱的磁场,MEG使用超导量子干扰器技术测定神经元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生物电磁场,并记录其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其图形与EEG图形相似。
优点是: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力,可检出<3.0mm的癫痫灶。定位误差小,灵敏度高。此外,磁检器不与头皮接触,也减少了干扰造成的伪差。
四、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
是将高敏的探测器在X线对人体组织不同层面扫描过程中获得的对X线不同吸收值的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后,重建人体断面图象的X线诊断方法。缺点:当脑和脊髓与病变为等密度时(如24小时内的脑梗塞或3-4周时的脑血肿),则无从显影;对后颅凹病突,由于骨质重叠分辨率较差;此外,也不易显示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等。
3.生化检查:(1)蛋白:正常脑脊液蛋白含量在蛛网膜下腔为150-400mg/L,新生儿为1g/L,早产儿可高达2g/L。蛋白增高见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仅有蛋白增高而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多,称为“蛋白—细胞分离”,多见于颅内及脊髓肿瘤、椎管梗阻、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等。(2)糖:正常含量为2.5-4.4mmmol/L,约为血糖值的1/2-2/3左右。糖量降低见于细菌性或隐球菌性脑膜炎、恶性脑肿瘤等。糖量增高见于血糖含量增高以及中枢系统病毒感染、脑外伤、后颅凹及Ⅲ脑室底部肿瘤和高热等,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有关。(3)氯化物:正常含量为72-75g/L,较血液氯化物含量5.7-6.2g/L为高。在细菌性(特别是结核性)和霉菌性脑膜炎含量减少。
(二)禁忌症:
病情危重者或败血症及穿刺部位的皮肤、皮下软组织或脊柱感染
颅内占位性病变:高颅压,可引起脑疝
高颈段脊髓肿物或脊髓外伤的急性期可加重脊髓的受压。
(三)并发症:
1.低颅压综合症:侧卧位脑脊液压力在70mmH2O以下。原因:脑脊液瘘。预防:术后去枕平卧(最好俯卧)4-6小时,并多饮开水。治疗:静滴5%葡萄盐水500-1000ml,1-2次/d。
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教材第五章)
(laboratory exammintion of nervors diseases)
第一节脑脊液检查
(examina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
一、腰椎穿刺术(lumbar puncture)
腰椎穿刺术测颅内压及抽取脑脊液,可用于治疗。
1理解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的临床意义
2理解脑脊液检查的操作方法
3了解的肌电图和诱发电位的适
5理解脑电图的适应症和临床价值
6理解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基本原则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导课5min2.腰椎穿刺术15min 3.脑脊液检查20min 4.影像学检查20min 5.脑电图及脑磁图20min 6.诱发电位20min 7.肌电图20min
课间休息
第二节课(40min)
第二节影像学检查
(Imaging examination)
一、头颅脊柱平片
可观察颅骨的大小、形状、厚度、密度以及各种结构变化,如骨缝分离、脑回压迹、颅骨骨折、缺损和破坏,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等;脊椎常规检查摄取正侧位片,以了解脊椎生理曲度,椎体有无畸形破坏、骨折脱位、压缩变形和骨质增生,椎间隙有无变窄,椎弓根有无变化等。
侧卧位成人为80-180mmH2O,儿童为40-100 mmH2O,新生儿为10—14 mmH2O。颅内压增高的原因有颅内占位、炎症、出血、血栓形成等。
(1)颈静脉压迫试验(Queckenstedt试验):用手或血压计压迫双侧颈静脉,使颅内静脉系统充血而致颅内压力增高。当椎管有梗阻时,压迫后液面上升下降缓慢甚或不能。有颅内压力增高或疑有颅内占位、出血者禁忌。
睡眠脑电图:
4.常见的异常EEG
(1)弥漫性异常:背景活动为弥漫性慢波。可见于病毒性脑炎、缺氧性脑病、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和脱髓鞘脑病
(2)局灶性慢波:局灶性脑实质功能障碍:局灶性脑实质损害,如脑肿瘤、脑脓肿、血肿等
(3)三相波:一般为中高幅,频率1.3~2.6Hz,呈负正负或正负正出现。主要见于肝性脑病和其它中毒性脑病。
7.脑电地形图(Brian electrical activity mapping,BEAM)
是在EEG的基础上,将脑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处理成为脑电功率谱,按照不同频带进行分类分级,最终使脑电信号转换成能够定量的二维脑波图像,将脑功能与形态定位结合,图像直观、形象,定位较准确。主要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予后的评价等。
二、脊髓造影
脊髓造影是经腰穿或小脑延髓池穿刺将水溶性或油性含碘造影剂注入蛛网膜下腔,在荧光屏上观察造影剂的形态和充盈活动情况,可有助判断椎管内占位病变,蛛网膜粘连以及脊髓血客畸形等
三、数字减影脑脊髓血管造影
将泛影葡胺、泛影钠等含碘显影剂直接由动脉穿刺注入颈或椎动脉内,或经肱、股动脉插管选择性地注入颈或(和)椎动脉内后,立即摄影。可发现脑血管有无狭窄闭塞、充盈缺损、移位或其他结构改变。以判断颅内外血管有无血栓、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病变。将显影图象经电脑技术处理使骨质部不再显影,可使血管影象更为清晰,并能发现被骨质结构所掩盖的微小病变,称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象还可随时贮存,必要时重新加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