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资源利用和保护[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摘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金属资源科学探究调查学习
一、案例描述
初中学生对金属的性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的标准结合教科书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观看录像、演示实验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矿石的图片:这些是我们在炼铁工业中常用的矿石原料,大家想知道我们是怎样把它们变为我们想要的铁?现在我请大家来看一段有关工业炼铁的录像。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2.提出问题(课前布置学生就以下四个问题进行调查学习)(1)交流有关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属材料的信息。
(2)收集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设计实验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
(3)调查家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回收的价值。
(4)地球上的矿物资源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被完全消耗,我们如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
3.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课前将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小组:金属调查组;金属利用研究组;金属资源保护组。然后要求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各小组推举一名成员汇报研究成果。
(1)金属调查组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纯金属和合金都有金属特性,可以利用金属的特性来区分常见的金属与非金属。常温下,它们都是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说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2)金属利用研究组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继而进入铁器时代,铜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铜和铁作为金属材料一直被广泛使用。
(3)金属资源保护组
矿物的储量有限而且不可再生,废旧金属的回收和利用不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节约金属资源。我们可以通过防止金属腐蚀;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以及寻找金属的
替代品等方法来保护金属资源。
(点评:教师在参加学生讨论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学生可以从教师、同学处获得更多的信息,教师也在学生的讨论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将教学引向深入。)4.拓展探究
呈现学习情景:铁钉锈蚀的实验探究
探究铁钉锈蚀的主要因素:用一组铁钉,在五种不同条件下(①在纯水中;②在干燥空气中;③在潮湿空气中;④在食盐水中;⑤在酸性环境中)发生锈蚀的对比实验。
学生展示交流:通过本实验,应能得出导致铁锈蚀的因素是:在水、氧气同时存在的环境下铁容易锈蚀;酸和氯化钠能使铁在氧气、水存在的环境中加速锈蚀。
5.深入学习
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也能够生锈,铜生锈实际上是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但铜比铁的化学性质稳定,生锈需要的时间更长。
三、案例点评
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相辉映,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同学们在走访家长、资料查阅、课前的整理准备和课上的交流过程中,在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能力的培养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通过课堂上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热切的表情,我感到他们更喜欢化学了。在探究实践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学习,而且意识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及作为一个公民应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了解到了许多平时关注不够的问题,得到了家长、朋友、同学的帮助,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合作的愉快,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另一方面,老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使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学习的兴趣随之增加,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和探究欲得到了保持和增强。
在交流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从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挥了他们的特长,使得他们的才华得以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建立了信心,为今后的积极学习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第一阶段结束后,通过阅读学生写的调查报告,我发现一部分学生还不会深入地研究问题,只是表面上从书上或网上找一些资料抄写下来,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分析。但有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深入地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由此可见,在探究能力上,班内学生的水平程度还不一致,多组织一些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阶段的课程交流,有的同学还是在罗列资料,有的资料过分冗长或数据太多,再加上单纯的叙述,有时同学都听得不耐烦了,影响了交流的效果。怎样发言如何组织还需要我继续研究。
另外,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有部分同学对这些研究性的问题还不是很感兴趣,认为这是在耽误时间,因此参加的积极性不高。还有的同学资料来源范围不尽相同,有些同学不会上网,有的找不到合适的资料,有的材料没有参考价值。
这次课例,让我对今后的教学得到了以下启示: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研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