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蟾蜍血细胞的体外融合30页PPT
蟾蜍解剖实验(讲义)
蟾蜍的解剖一、目的与要求1、认识蟾蜍的内部结构,从而了解两栖纲动物的一般特征;2、学习解剖动物的方法,进而了解动物体各器官系统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二、材料与用具活蟾蜍、蟾蜍皮肤横切制片、解剖蜡盘、手术刀、中、小镊子、解剖针、玻璃针、大、小剪刀、骨剪、棉花、棉线、镜头纸、显微镜。
三、实验操作及观察(一) 外形观察取活体蟾蜍(Bufo bufo)观察,蟾蜍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裸露,具有疣状突起。
1.头部:具有一对大而突出的眼,具有上、下眼睑及瞬膜;眼前有成对的外鼻孔,鼻孔具有鼻瓣;眼后有鼓膜;鼓膜背侧隆起为耳腺(毒腺)(图70)。
2.躯干:颈部不明显,躯干背腹扁。
3.四肢:前肢四指,雄蟾蜍第1~3指基部有黑色椭圆形婚疣,交配时用于抱雌,后肢五趾;后肢比前肢长,适于跳跃。
处死之前可观察蟾蜍背侧两腿基部有一对后淋巴心在微微跳动(图71),淋巴心属淋巴系统。
(二) 处死:1. 穿刺法,即用解剖针从蟾蜍的枕骨大孔插入,破坏其延脑致死。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左手执蟾蜍,以左手食指与中指夹住蟾蜍两前肢,用第四指与小指夹住两后肢,拇指在二毒腺之间(即头与脊柱交界处)按压可感知该处有一凹陷,即枕骨大孔,然后用拇指按住头,右手执解剖针由此孔插入3~4mm后,将针尖向前插入颅腔,并用针搅动破坏其脑,然后将针抽回, 再由枕骨大孔处向后插入脊柱神经管,并搅动破坏脊髓,直到后肢僵直,而后又下垂瘫软为止。
如一次未能处死,重复以上过程。
2. 麻醉过量法处死。
配置10 g/L MS-222(鱼安宁)的水溶液,将蟾蜍放入其中10-15分钟即可麻醉致死。
(三) 内部解剖及观察将蟾蜍处死后放在解剖蜡盘中,用剪刀沿腹壁中线稍偏右侧剪开腹壁,向前剪至肩带,向两侧拉开体壁,用大头针固定在蜡盘上,观察如下主要器官系统(图72)。
1.循环系统:(1) 心脏:位于体腔的前端,肝的腹面,被包围在具有两层囊壁的围心囊中,与体腔完全隔离。
心脏可分为以下四部分:①心室:一个,圆锥形,壁较厚。
实验蟾蜍血细胞的体外融合
细胞融合的方法
• 生物法 、化学法及物理法。 • 原理:增加细胞间的粘附、改变膜的通透 性——随机结合、融合
1、生物因素:仙台病毒
研究最早的促融剂。 • 毒性大而使应用受到限制。 • 仙台病毒(HVJ)是两层磷脂组成的外膜 包裹着RNA与蛋白质的复合体。因HVJ病 毒毒力弱,易被灭活而常采用。 • 活性与其被膜的磷脂成分有关:糖蛋白、 神经氨酸酶的突起
0.85% NaCl溶液,4℃保存
3. 牛蛙血细胞悬液的制备:1ml储备液加5ml
0.85% NaCl溶液离心洗涤(1200转5分钟) 2次, 弃上清液,加入10ml GKN溶液混匀制成细胞悬 液 4. 计数:牛蛙血细胞的收集:吸取1ml牛蛙血细 胞悬液加入4mlHanks液混匀,取10μl加入计数 板计数(2个或4个大方格)。 原则:压线的细胞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
• 常用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
细胞融合的原理
膜结构:脂质双分子层,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流动性:环境因素等诱导因素 使细胞膜的脂类分子的有序排列改变
融合过程中两个细胞膜的变化过程
• 类脂质分子 发生疏散和 重排 • 导致细胞桥 的形成 • 细胞质、核 相互融合
显微镜下的细胞融合过程
聚乙二醇(PEG)法细胞融合过程
融合过程
• 两细胞(或多细胞)的接触、粘连。 • 两细胞(或多细胞)的细胞质连通。
• 通道扩大,两细胞(或多细胞)连成一体。
• 细胞完全合并,形成一个含有两个(或多个)核 的细胞。 注意区分细胞融合和细胞重叠。
方法与步骤(融合)
1. 牛蛙血细胞的收集:吸取1ml牛蛙血细胞悬液放入
离心管 →加入4ml Hanks液混匀 →1000 rpm/min离心 5min→弃去上清液,轻弹离心管混匀细胞
实验四、蛙(蟾蜍)的外形、皮肤、骨骼和肌肉系统【优秀文档】PPT
2.脊柱:蛙(或蟾蜍)的脊柱由1枚颈椎,7枚躯干枢,1枚 荐椎和1个尾杆骨组成。
(1)椎骨的一般构造:取1枚躯干椎观察。
(2)颈椎:为第1枚椎骨,也称寰椎。寰椎无横突和前关节 面,其前面有2个卵圆形凹面,与头骨枕髁相关节。
(3)荐椎:具长而扁平的横突,向后伸展与髂骨的前端相关 节。椎体后端有2个圆形小突起,与尾杆骨前端相关节。
骨骼标本。 (二)实验用具: 显微镜、放大镜、蜡盘、解剖器、大头针、
玻璃培养皿(缸)、滴管、吸水纸。
四、实验注意事项
1、活体观察蛙的外形要注意区分雌雄。 2、注意皮肤与皮下肌肉的连接程度及
意义。
3、骨骼的观察应该注意由整体到局部 的进行。
4、实验观察及记录应注意顺序性,由 外到里,由前到后,一个系统到一个 系统的解剖。
通过观察蛙蟾蜍的外形皮肤骨骼和肌肉系统了来解两栖类由水生发展到陆生在上述结构和机能上所表现出来的适应特点
实验四、蛙(蟾蜍)的外形、皮肤、骨骼和 肌肉系统
实验属性:基础 开出要求:必开
玉溪师范学院:李红梅
一、实验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蛙(蟾蜍)的外形、皮肤、骨骼和肌肉系统,了 解两栖类由水生发展到陆生在上述结构和机能上所表现出来 的适应特点。 2.学习双毁髓处死蛙类的方法。。 3.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规律 。
(4)尾杆骨:是由若干尾椎骨愈合成的一细长棒状骨。其前 端有2个凹面,与荐椎后方的两个突起相关节。
椎体的类型
3.附肢骨骼 (1)肩带、胸骨、前肢骨
(2)腰带和后肢骨
蛙 的 骨 骼 系 统
(四)肌肉系统:用双毁髓法处死活蛙(或 蟾蜍)。双毁髓——刺毁蛙的脑和脊髓
蟾蜍实验报告
蟾蜍的解剖与观察生命科学院张茜 111070094一、实验目的意义两栖动物绝大多数都是对人类有益的,例如消灭害虫、作药用资源等等。
蟾蜍作为医学、生理学重要的实验动物则使用更为广泛。
通过观察两栖类外形、皮肤、消化、呼吸、泄殖和循环等系统,了解两栖动物z 在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实验中常用组的准确取材。
重点:了解在摄食方式、营养、呼吸、排泄、生殖及血液循环器官系统的形态特征。
难点:理解两栖动物了解两栖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地生活的各个器官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二、实验对象的获得与麻醉获得途径主要是由野外捕获或从特种养殖场购买(如牛蛙养殖场)。
抓取方法: 抓住其后腿,有经验者也可抓住其身体或借助一块布来抓,因蛙体表粘滑且蟾蜍体表有毒液分泌。
麻醉:两栖类皮肤有渗透性,放入含麻醉剂的溶液中就很容易麻醉。
0.1%的甲磺酸—三卡因(ms—222)水溶液在几分钟内即可麻醉动物,所需时间因身体大小而异。
也可用呼吸性麻醉剂,将蛙或蟾蜍放进玻璃罩或标本瓶内,同时放人浸有乙醚的棉花,几分钟后,即可发生作用。
三、实验操作与观察(一)外形观察将活蛙(或蟾蜍)静伏于解剖盘内,观察蛙(蟾蜍)的身体,可区分为头部、躯干和四肢三部分。
1.头部头:呈扁等腰三角形。
眼睛:在头两侧,稍向背部突出,有上下眼睑。
瞬膜:在下眼睑的内侧,为一半透明的薄膜,该膜向上延展可覆盖眼球。
外鼻孔:两眼的前方,近于头的前端的一对小孔内鼻孔:拉开下颌,在口腔顶壁的前端有一小孔鼻膜:在外鼻孔外缘的一对瓣状膜口:头端腹面有一很大的横裂鼓膜:眼后有一明显的褐色而稍下凹的圆形膜,是中耳腔与外界接触的地方。
蟾蜍的鼓膜较小,不明显耳后腺:蟾蜍鼓膜后上方有一对椭圆形的隆起,是由若干毒腺集合而成的,故又叫毒腺。
在受到压挤时,可分泌出一种乳白色的粘稠液,经加工之后即为中药“蟾酥”舌:在下颌前端内侧着生一柔软粘滑的舌,折向口腔内部,用镊子轻轻将舌拉出展平,可以看到蟾蜍的舌尖钝圆状。
蟾蜍离体心脏灌流PPT课件
蟾蜍离体心脏灌流
实验目的
学习离体蛙心灌流方法 观察K+、Ca2+及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对离
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实验原理
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 离体和脱离神经支配的动物心脏,保持在适当的
环境中,在一定的时间内,仍然能够有节律性地 产生兴奋和收缩。 利用心肌细胞的这一特性,可用来制作离体心脏 模型, 来观察药物和电解质水平对心肌活动的 影响。
第3次结扎:左\右肝静脉\后腔静脉
5. 第四次结扎:
在左主动脉下穿线→在动脉上剪一斜口→蛙心套管 动脉插管插入动脉(不要插入动脉球内)→结扎固 定
在静脉插管中灌入任氏液,可见液体从动脉插管端泵出, 并且直至心脏颜色变成黄白浅色,血液全部泵出后进行离体。
6. 蛙心离体:
剪断右主动脉—剪断左主动脉—剪断静脉插管— 再将多余的长线头剪断—提起第二次结扎的线头、 动脉插管、静脉插管及心脏 小心将蛙心离体。 将与蛙心套管静脉插管和动脉插管的离体蛙心固定在铁架台上
4 2%KCl
注意事项
每次换液时液面应保持一定的高度。 每次换液或滴加试剂时应打标记。 每个试剂瓶的滴管不能混淆。 心脏表面随时滴加任氏液。 待心跳恢复正常后进行下一项实验。
注意事项
同学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第二次结扎:要让一个同 学将蛙心提起来,然后另一个同学进行结扎, 以免将蛙的静脉窦结扎进去。
实验要求
每一项实验记录出一段有代表性的曲线,包 括连续三部分: (1)正常对照 (2)加药后的反应 (3)更换灌流液后恢复至正常状态。
实验项目
1 正常曲线
心收缩力
心输出量
最大 波谷值 心率 记录滴 心输出 每搏输出
收缩力 (g) (g)
实验蟾蜍的解剖
实验六蟾蜍的解剖一、目的要求掌握两栖动物外形、皮肤和内脏器官的一般构造,及其初步适应于陆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进一步练习解剖脊椎动物的方法。
了解脊椎动物登陆生活后,血液循环途径所产生的变化,并掌握寻找与分离血管的技术方法。
二、材料和用具活蟾蜍。
显微镜,解剖器,蜡盘,注射器,猪鬃和大头针,循环系统注射标本。
三、解剖与观察1.外形蟾蜍皮肤粗糙,身体的背面具有大小不等的瘰粒。
全体分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颈部不明显。
头部略呈等边三角形。
口位于头的前缘。
头背面前端两侧的一对小孔,为外鼻孔,其内腔为鼻腔,有鼻瓣可以启闭。
眼大而圆,具上、下眼睑,在下眼睑的内缘,附有一半透明的瞬膜,其向上移动,遮盖眼球。
眼后有一椭圆形隆起,为耳后腺(青蛙缺如)。
耳后腺下方圆形的薄膜,为鼓膜,其内为中耳腔。
蟾蜍头的两侧均无呜囊(雄蛙具有)。
躯干末端的孔为泄殖腔开孔,通常亦称肛门。
前肢分为上臂、前臂、腕、掌和指五部,腕、掌和指合称为手。
手有四指,另具一雏形拇指,隐藏于皮内,仅具一短小的掌骨,无指骨。
在繁殖季节,雄性个体第一手指内侧出现瘤状肿块,称婚垫,可以此区别雌雄。
后肢强大,分为大腿(股)、小腿(胫)、跗、蹠和趾五部,跗、蹠和趾合称足。
足有五趾,趾间有蹼,拇趾内侧有“距”。
2.内部解剖(图8-1)首先将蟾蜍处死,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以乙醚或氯仿麻醉;或用解剖针从枕骨大孔处插入,捣毁脑和脊髓;最简便的方法是握住蟾蜍的后肢,将头背部在硬物上猛击,使其震昏,注意必须重击。
将标本置于蜡盘上,腹面向上,用大头针将四肢固定,持镊子提起腹部后端的肌肉,按图8-1的解剖步骤剪开皮肤,并分离左右两块被剪开的皮肤与腹壁肌肉间的联系,用大头针将皮肤固定于蜡盘中。
在分离皮肤时,注意皮肤是否易于被分离,皮肤的内面有丰富的血管分布,这对两栖动物的生活有何意义?剥除皮肤后,观察纵行于腹部的腹直肌。
在腹中线上有一条纵行的结缔组织白线,称腹白线,其将腹直肌分隔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每一边又有4~5条横行的白色腱划将其前后分划着。
动物生物学-实验课件-实验十三 蟾蜍
2.食管:将心脏和左叶肝脏推向右侧,可见心脏背 方有一乳白色短管与胃相连,此管即食管。
3.胃:为食管下端所连的一个弯曲的膨大囊状体, 部分被肝脏遮盖。胃与食管相连处称贲门;胃与小 肠交接处明显紧缩,变窄,为幽门。胃内侧的小弯 曲,称胃小弯;外侧的弯曲称胃大弯;胃中间部称 胃底。
2 消化系统
4.肠:可分小肠和大肠两部。小肠自幽门后 开始,向右前方伸出的一段为十二指肠;其 后向右后方弯转并继而盘曲在体腔右下部, 为回肠。大肠接于回肠,膨大而陡直,又称 直肠;直肠向后通泄殖腔,以泄殖腔孔开口 于体外。
四 作业
(一)绘图:
1.绘出蟾蜍循环系统的简图并注明各部名称。
2.根据解剖观察,绘制蟾蜍泄殖系统结构图,注明
各器官的名称。
(二)思考题:两栖动物的消化、呼吸系统及感觉器 官的哪些方面表现出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3) 脂肪体:1对,与雄性的相似,黄色,指状,临近冬眠 季节时体积很大。雌蟾蜍的卵巢和脂肪体之间有橙色球形的 毕氏器,为退化的精巢。
5 肌肉系统
主要观察腹壁表层主要肌肉 (1)腹直肌:位于腹部正中幅度较宽的肌肉,肌纤信 维纵行,起于耻骨联合,止于胸骨。该肌被其中央 纵行的结缔组织白线(腹白线)分为左右两半,每半 又被横行的4~5条腱划分为几节。 (2)腹斜肌:位于腹直肌两侧的薄片肌肉,分内外两 层。腹外斜肌纤维由前背方向腹后方斜行。轻轻划 开腹外斜肌可见到其内层的腹内斜肌,腹内斜肌纤 维走向与腹外斜肌相反。 (3)胸肌:位于腹直肌前方,呈扇形。起于胸骨和腹 直肌外侧的腱膜,止于肱骨。
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生产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安全食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保护我国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基础的生产条件解剖盘解剖器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生产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安全食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保护我国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基础的生产条件将活蟾蜍静伏于解剖盘内观察其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3部分1
实验蟾蜍血细胞的体外融合
• 诱导动物细胞融合,仙台病毒HVJ诱导、 PEG法、电融合法都适用;
• 植物细胞融合常用PEG法和电融合法; • 微生物细胞融合只适用PEG法 。
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化酶(HGPRT) 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
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 氨甲喋呤(aminopterin,A) 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T)
•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电融合技术。真正意义上的细胞工程诞生 了。细胞融合现已成为细胞工程的核心技术之一。
细胞融合的方法
• 生物法 、化学法及物理法。 • 原理:增加细胞间的粘附、改变膜的通透
性——随机结合、融合
1、生物因素:仙台病毒
研究最早的促融剂。
• 毒性大而使应用受到限制。 • 仙台病毒(HVJ)是两层磷脂组成的外膜
• 细胞融合(cell fusion)又称体细胞杂交(cell hybridization), 是指将不同来源的两个或多个细胞 合并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并使之分化再生、形成 新物种或新品种的技术。来自两个亲本细胞的基因 组合在一起形成只含有一个细胞核的杂交细胞 (hybrid cell),此杂交细胞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增 殖旺盛。
• 常用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
细胞融合的原理
膜结构:脂质双分子层,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流动性:环境因素等诱导因素 使细胞膜的脂类分子的有序排列改变
融合过程中两个细胞膜的变化过程
• 类脂质分子 发生疏散和 重排
• 导致细胞桥 的形成
• 细胞质、核 相互融合显来自镜下的细胞融合过程发展历史
细胞融合
——牛蛙红细胞的体外融合
目的要求
实验蟾蜍血细胞的体外融合共32页文档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实验蟾蜍血细胞体外融合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动物学实验八-蟾蜍的解剖培训课件
根据实验过程中所记录的数据,整理出了蟾蜍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质量、尺寸等基本信息。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发现蟾蜍的器官和组织结构和功能与一些脊椎动物类似,但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例如,蟾蜍的皮肤相对较为脆弱,对于干燥和寒冷的抵抗能力较弱,需要保持环境湿度和温度。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蟾蜍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个人防护措施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实验室指定的防护服、手套、面罩等。
实验室入口与出口标识清晰
保证实验室内外人员安全进出。
将可回收、有害、感染性废弃物分类存放和处理。
废弃物分类
严格按照实验室制定的处理方法处理有害和感染性废弃物。
废弃物处理方法
实验人员应关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环保责任
实验废弃物处理与环保要求
将摘取出的内脏器官放在解剖盘内,仔细观察其颜色、形状和结构,并注意器官之间的连接关系。
观察方法
蟾蜍骨骼系统观察与绘图
04
观察并描述蟾蜍骨骼标本的外形和结构,包括头骨、脊柱、胸骨等组成部分。
观察蟾蜍骨骼标本
通过显微镜观察蟾蜍骨骼切片的横、纵切片,了解骨骼切片的构造和组成。
观察蟾蜍骨骼切片
蟾蜍骨骼系统观察
用解剖刀在蟾蜍的喉部割开一小口,将蟾蜍头朝下,倒出其体内水分,然后进行解剖。
处死方法二
用注射器吸取适量的空气,注入蟾蜍的静脉,使其血液充盈,然后进行解剖。
01
02
03
解剖步骤二
用解剖刀沿蟾蜍的胸骨中央切开肌肉,暴露出蟾蜍的胸骨和心脏,然后观察心脏的位置和结构。
解剖步骤一
将蟾蜍放在解剖盘内,用解剖刀在蟾蜍的皮肤上划开一个小口,然后沿口部向两侧分离皮肤,暴露出蟾蜍的肌肉。
试验蟾蜍血细胞的体外融合
发展历史
• Muller于1838年观察到脊椎动物的肿瘤细胞能在体内自发地融 合产生多核的肿瘤细胞。 • Virchow于1858年描述了正常组织、发炎组织以及肿瘤组织中的 多核细胞现象。 • Luginbuhl于1873年观察到天花病人的血液中也有多核的血细胞 存在。 • Lange于1875年第一个观察到脊椎动物(蛙类)的血液细胞发生 合并的现象。 • Cienkawski(1876)、Buck(1877)、Geddes(1880)在无脊椎动中 发现了细胞合并现象。 • 1958年日本学者冈田(Okada)发现仙台病毒具有触发动物细胞 融合的效应。 • 1974年华裔加拿大学者高国楠创立了聚乙二醇(PEG)化学融合 法。 •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成功地融合了小鼠B-淋巴细胞和骨髓 瘤细胞而产生能分泌预定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电融合技术。真正意义上的细胞工程诞生 了。细胞融合现已成为细胞工程的核心技术之一。
混匀,于37℃水浴中静置5min
4. 制备细胞悬液:用吸管混匀,1000 rpm/min离心
5min →弃去上清液,加入Hanks液2.5ml ,再混匀、离 心一次,弃多数上清,留少许溶液,混匀细胞
方法与步骤
染色和镜检:载玻片上加1滴细胞悬液和1滴詹纳 斯绿染液混匀,染色 3min →盖上盖玻片后镜检 (观察两个高倍视野细胞融合情况)
3、物理法——电融合诱导法
• 在直流电脉冲的诱导下,极化产生偶极子, 彼此靠近,定向排列成串球状 • 在直流电脉冲的诱导下,原生质体膜两侧 产生电势,正负电荷相吸,细胞膜变薄, 触发膜的穿孔(质膜瞬间破裂)。 • 膜之间形成通道,细胞质等得以交换、融 合。
融合方法选择
• 具体应用时要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细 胞融合方法和条件。 • 诱导动物细胞融合,仙台病毒HVJ诱导、 PEG法、电融合法都适用; • 植物细胞融合常用PEG法和电融合法; • 微生物细胞融合只适用PEG法 。
蟾蜍血涂片
实验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院系:基础医学院课程名称:医学生物学实验授课时间:2007年10月27日实验目的:一、 熟悉光镜下细胞的一般形态结构。
二、 初步学会从电镜照片和录相片上观察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三、 了解细胞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四、 掌握DNA、RNA在细胞内分布的显示方法。
实验用品:一、 材料:兔肾切片、平滑肌制片、神经细胞制片、猫脊髓横切片、兔脊神经节切片、蟾蜍二、试剂:70%乙醇、0.1%酸性固绿染液(PH2.0-2.5)、0.1%碱性固绿染液(PH8.0-8.5)、甲基绿-派咯宁混合染液实验内容与方法:.一、动物细胞的各种形态结构(一)、上皮细胞:上皮组织分布于各种器官的内表面或外侧。
上皮组织中的细胞叫上皮细胞。
今日看的肾切片,因为肾脏是管状组织,所以其是上皮细胞。
HE染色(苏木素-伊红染色):细胞质,嗜酸性,染成红色,细胞核,嗜碱性,染成蓝色。
肉眼:呈一锥体形的红蓝色组织切片,锥体底染色较深,尖端染色较浅。
低倍镜:观察尖端染色较深的部分,有许多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小管切面,肾小管是弯曲的,切面中的视野有横、纵、斜等,管壁有许多单层上皮细胞组成,细胞间界限清楚,细胞的形状有的呈柱状,有的立方形,有的扁平。
高倍镜:可见细胞质被染成极浅的红色,圆形的细胞核被染成蓝色。
(二)、平滑肌细胞:取平滑肌细胞制片,低倍镜下可见许多长梭形的细胞,注意在高倍镜下观察的呈柱状的细胞核位于细胞中间。
(三)、神经细胞:神经细胞是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镜下呈星形,每个神经细胞体都具有长短不一、数目不等的细胞质突起,因为切法不一样,可能又有不完整的,一半一半的。
细胞中央有一个圆形的核,核内有着色深的核仁。
二、光镜下的细胞器(一)、线粒体(蟾蜍肾切片)线粒体是细胞中能量储存和供应的中心,视野中有许多圆形或椭圆形的肾小管断面,中央为管腔,管壁细胞彼此界限不甚分明,但可依据核的位置大致确定细胞的范围。
中华蟾蜍血细胞的观察
中华蟾蜍血细胞的观察郭宪光;张耀光;王志坚;张贤芳【期刊名称】《四川动物》【年(卷),期】2002(021)004【摘要】应用常规血涂片Wright氏染色、活体观察和血细胞计数法研究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的血细胞形态.结果表明:红细胞有有核和无核两种类型.有核红细胞较大,椭圆形,平均19.41×14.25μm,细胞核染色质密集.白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比红细胞长径短,核比例一般较大.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最多,其次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少,嗜碱性粒细胞极少.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均有直接分裂现象.红细胞平均值为7.67×105/mm3,白细胞平均值为0.75×105/mm3.血栓细胞纺锤形或卵圆形,胞质少或裸核状,推测为红细胞的衍生物.【总页数】4页(P211-214)【作者】郭宪光;张耀光;王志坚;张贤芳【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市水产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市水产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市水产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市水产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5【相关文献】1.血细胞分析仪与血细胞形态观察的应用效果评价与意义分析 [J], 祝慧; 马明; 王建红2.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学观察筛查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价值研究 [J], 尹德珍3.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学观察筛查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价值研究 [J], 尹德珍4.中华蟾蜍与黑斑蛙消化道黏液细胞的观察 [J], 周长文;楚德昌;李春华5.中华蟾蜍皮肤的组织学观察 [J], 张贤芳;张耀光;王志坚;郭宪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