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完整版)

合集下载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珍惜和平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揣摩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难点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以战争为主题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及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战争主题课文,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引出今天的课题——《十五从军征》。

2. 解诗题,知诗人:让学生从诗的题目中找出与战争有关的信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初读诗歌,了解诗意: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大意,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4. 研读诗歌,体会感情: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5. 感悟诗歌,抒发情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战争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热爱和平。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提醒学生珍惜和平生活。

六、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练朗读。

2. 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培养他们热爱和平的情感,同时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篇一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

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

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遥看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室空无人,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庭园荒芜杂乱,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

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

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

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

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改写《十五从军征》篇二战火刚消的战场上,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黄沙漫天,渐渐把地上七横八竖的尸体掩盖,狂风无情地刮在了那几个奄奄一息遍体鳞伤的人身上,起初,他们还呻吟着,后来,便毫无声响。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十五从军征》教案篇1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学目标: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伊拉克战争中家园被毁、人民流离、伤亡惨重的悲惨画面。

教师随机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图片解说。

)师: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给世界和国家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它又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百姓带来什么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师板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感知理解。

(一)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二)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利用借助工具书与同伴交流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最后记下自己没有解决的字词。

2、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字词义,师生共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字词问题。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十五从军征教案 24、诗词五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3、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预习这五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

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

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完整版)十五从军征 教案

(完整版)十五从军征  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大辛庄乡中心校庙西小学徐英剑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十五从军征》。

1、齐读诗题,板书诗题。

2、通过预习,咱们知道这首诗和什么有关?(战争)你怎么知道的?(军,征)有哪位同学连起来说说题目意思?3、同时这首诗也是一篇乐府诗集。

利用课件介绍“乐府”相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1、通过预习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2、出示课件图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齐读易错字)3、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小组合作学习)4、再次自由读诗.要求:整体上能够疏通诗意。

三、赏析诗歌(一)学习第一句.1、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指名请生读。

读中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始”“十五”、“八十”。

2、齐读诗句。

3、板书:十五从军八十归乡4、感悟“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内在情感。

思考:老兵这65年是怎样度过的?(二)学习第二到四句。

1、过渡:此时此刻,老兵最盼望的是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家.2、谈话:65年前,儿时的老兵有一个怎样的家?怎样的生活呢?3、思考:65年后,老兵的家又是怎样的呢?学生边读边批注。

画出文中有关老兵家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4、学生汇报。

5、出示: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指导学生想象:除了从诗句当中读到的这些,此时,你还看到了什么呢?6、学生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板书: 冢(跟“家”字仅一点之差,感受却……)(三)学习第五、第六句。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作者和背景;2. 掌握《十五从军征》的基本内容;3. 分析《十五从军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十五从军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的分析;2. 如何理解并正确表达诗歌的意思。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份《十五从军征》的诗歌原文,并将其分成几个段落;2. 准备一些图片,以示意《十五从军征》中的形象;3. 学生准备好课前作业。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十五从军征》的音乐或展示一张和《十五从军征》相关的图片,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新知讲解(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及其《十五从军征》的背景,让学生对该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师逐段解读《十五从军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合作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诗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找出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的含义。

2. 学生将自己的分析结果展示给其他组,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十五从军征》的主题和形象表达。

2.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总结,并进行评议。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以《十五从军征》为蓝本,创作一首类似主题的诗歌,展示自己对战争和英雄的理解和思考。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与学生共同评价本课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1. 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阅读能力;2. 教师在讲解诗歌时要注意注意丰富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七、互动参与(15分钟)1. 在课堂上安排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联想和发挥。

2. 教师提问学生:在《十五从军征》中,你们能否想象出主人公的心情和场景?请用一段话描述你的想象,与同桌分享。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老兵的痛苦与悲哀,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引导学生对和平与战争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

(2)提问:同学们,当战争来临,你们觉得普通人会经历怎样的遭遇?(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看看诗中的老兵在经历漫长的从军生涯后,有着怎样的命运。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冢”“窦”“雉”“舂谷”等字词。

3、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提问: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一位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家后看到家中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悲痛。

4、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分析老兵的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提问:从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兵的痛苦和悲哀?引导学生从“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诗句中体会老兵的孤独、凄凉和悲伤。

(2)探讨诗歌的主题。

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讲述老兵的个人遭遇吗?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通过老兵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这位老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老兵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战争的反思。

初中语文十五从军征教学课程设计详细版本

初中语文十五从军征教学课程设计详细版本

初中语文十五从军征教学课程设计详细版本以下是详细的初中语文《十五从军征》教学课程设计版本:课程名称:《十五从军征》教学课程课时安排:共4课时课程目标:1. 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 理解并分析《十五从军征》中的主题和意义。

3. 掌握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与技巧。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具体课程安排:第一课时1. 课程导入(5分钟):-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短视频的形式,激发学生与军事、历史背景相关的联想。

2. 导读与分析(15分钟):- 导读《十五从军征》的内容和作者杜甫的背景介绍。

-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3. 课文解读(25分钟):- 分段解读,通过逐句或逐段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意象等诗歌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1. 情感体验(10分钟):- 请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 引导学生与诗歌中的形象和情感产生共鸣,开展诗歌情感表达活动。

2. 诗歌讨论与辩论(25分钟):- 学生小组讨论《十五从军征》中的主题、意义和表达手法。

- 学生进行辩论,就诗歌中的某个观点展开辩论,培养思辩能力。

第三课时1. 创作小组活动(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组内选定一个主题,以《十五从军征》为蓝本进行短文创作。

2. 小组展示与讨论(30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或全部成员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 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文学创作能力。

第四课时1. 诗歌赏析(15分钟):- 赏析其他与《十五从军征》相关的古代诗歌,让学生拓宽诗歌鉴赏广度。

- 学生就赏析的诗歌进行简单评论和评价。

2. 总结与评价(15分钟):- 回顾本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方法。

-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教师进行课程评价和点评。

课程延伸:-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其他诗歌和历史故事,进一步了解唐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能够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

3、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珍惜和平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老兵的形象。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理解其艺术效果。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在古代,有许多士兵被迫离开家乡,奔赴战场,他们中的很多人一去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反映古代士兵悲惨命运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二)了解乐府诗1、教师介绍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乐府诗是汉朝设立的音乐机构采集和创作的诗歌,后来成为一种诗歌体裁,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2、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乐府诗,如《木兰诗》。

(三)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语调。

3、学生再读,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等。

(四)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诗意,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词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这句诗开篇点明老兵十五岁就参军,八十岁才归来,突出了老兵从军时间之久。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老兵在归途中遇到乡人,急切地询问家中还有谁在。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乡人指着远处告诉老兵那就是他家,但只见松柏环绕着一座座坟墓。

这一景象令人心碎。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老兵到家看到野兔从狗洞进出,野鸡在梁上乱飞,院子里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满了野生的葵菜。

这些描写展现了家中的荒凉破败。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老兵自己动手做饭,却不知道该把饭送给谁,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本科《古代文学经典选读》中的一节课,主要讲解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

通过学习和讲解,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同时也对唐代社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2.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成诗历程。

2.理解诗歌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3.深入分析诗歌结构和抒情手法。

4.通过这首诗歌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1.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2.细致分析本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获得欣赏诗歌的眼光和方式。

二、教学步骤1.引入首先,老师通过一张关于唐代士兵战争的照片,引入本课中与唐代士兵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

2.讲解接着,老师通过幻灯片或者PPT的方式讲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的成诗历程、背景以及诗歌中的特点和抒情手法。

讲解中既要讲解与唐代士兵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也要讲解与文学审美相关的知识点。

3.辅导在讲解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互相讨论,以巩固和深入学习。

如果有需要,老师可进行一些重点小组讨论。

4.梳理整体学习完毕后,老师将整个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点归纳和总结。

5.实践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会在教室内进行实际操作。

操作流程包括学生演讲和诗歌朗诵等活动。

三、教学评价1.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这里采用了讲解、讨论、演讲、朗诵和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教学效果本节课程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成诗历程,掌握基本的文学分析方法和审美视角,并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在学期结束时,学生应参加作文写作或口头报告等能够体现个人能力的期末考试。

3.总结通过《十五从军征》的学习,在对唐代士兵生活、民族精神、国家建立与发展等多个维度上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完整word版)《十五从军征》教案

(完整word版)《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1、重点:理解重点字的意思,了解诗歌大意,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2、难点: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法:朗读法、启发法等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小黑板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流程(一)解诗题1、师: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古诗《十五从军征》。

通过预习和读题你知道这首诗和什么有关吗?从诗题中你哪些字你知道的?(与战争有关,从“军”、“征“看出的。

军:从军征:征战。

)师:你读得真仔细。

那现在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十五从军征的意思?(十五岁参军去打仗)【板书: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2、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收录的都是民间的诗集,反映了——(真实的事情。

)那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知道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二)、读通诗1、师:作者想通过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表达怎样的感情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古诗便是第一步。

【板书:读通诗】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并圈出你觉得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生字。

谁来说说看?<冢、窦、雉、舂、羹、贻、葵>2、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指名读、全班齐读)(三)、明诗意1、师: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说说你不理解的词义,再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我看到有一个同学很会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他就把不理解的词义批注到了书上。

师:现在谁来说说看?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说完整了吗?如果有不完整的地方,可以补充。

(学生一句句说出诗意,并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诗的大意【板书:明诗意】这是我们进一步体悟诗歌的前提,也是学习诗歌的第二步。

九年级语文下册《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目:
1.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
2.解释诗中的生字、词组。
3.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我在一旁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4.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十五从军征》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边塞的苍凉与壮美。接着,我播放了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边塞的气息。音乐结束后,我提问:“同学们,你们刚才想到了什么?有没有想过边塞的军人是如何生活的?”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4.课堂讲解,突破难点
针对诗句中的生字、词组,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同时,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让学生领会诗人的表达技巧。
5.情感教育,提升价值观
通过对比古代战争与现代和平生活的差异,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关爱社会。结合诗句内容,让学生感悟军人的艰辛,培养勇敢、坚韧的品质。
6.创作展示,巩固拓展
3.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提高。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将诗歌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对比古代战争与现代和平生活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5.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让学生体会军人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勇敢、坚韧品质,同时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十五从军征》教案《十五从军征》教案1【诗歌名称】:十五从军征【年代】:汉【作者】:两汉乐府【内容】: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也可以说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开头两句,统摄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

他从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的少年时代,就被迫应征入伍,直到两鬓苍苍,皤然衰颜,实在无法为统治阶级卖命了,才得以归来。

在军队中竟然呆了整整六十五年。

在这六十五年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衔枚疾走,沙场鏖战,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诗人都没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们凝结到一个“征”字里,让读者去联想,这是高度的概括。

接着,从“始得归”的“始”字中,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六十五年来里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痛苦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然悲伤的感情色彩。

尤其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十五从军征》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十五从军征》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风格。

(2)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风格。

2.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语: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板书课题)2、关于乐府诗乐府是秦汉宫廷音乐机构。

汉武帝时设立的乐府,规模较大,掌管宫廷的音乐制作,并采集民间的歌谣和乐曲。

《汉书•艺文志》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魏晋以后,人们将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称为乐府诗,因而“乐府”又成了一种有特殊风格的诗体。

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 000多百。

该书搜集广泛,分类编排;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等12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十五从军征》是我们课本中的出自《乐府诗集》的一首乐府诗。

读了《十五从军征》你的感想是什么?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今天幸福和谐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十五从军征》意思是:十五岁去当兵。

标题夸张地写出从军之早,原诗无题目,现标题是编者选用诗章的一句添加的,这也是区分诗章的惯用做法。

二、整体感知:1、《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一部分为文人创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

汉乐府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体诗,较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实自然。

2、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的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

《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3、学习生字:冢累累(zhǒng) 狗窦(dòu) 雉(zhì)舂(chōng) 羹(gēng) 贻(yí)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首句写出了封建兵役制的极端不合理。

“十五”“八十”是运用夸张手法,说明从军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

《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案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案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中老兵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

3、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之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体会诗歌中老兵的情感变化,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含义。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带来的危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十五从军征》。

(二)文学常识介绍1、介绍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2、作者及作品背景:《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兵在归家途中和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战争的残酷。

(三)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答疑解惑,重点讲解以下词句:(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字表明老兵在外征战时间之长。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通过老兵与乡里人的对话,引出下文对家中情况的描写。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几句描绘了家中破败荒芜的景象。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容。

3. 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容,培养学生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的战争和士兵的形象,并讨论他们的责任和勇敢精神。

二、学习(15分钟)
通过学习资料和讲解,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三、探究(20分钟)
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
容,并讨论自己的理解。

四、总结(10分钟)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对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原因、要求和内容进行归纳。

五、拓展(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今社会上是否还有类似的行为和精神,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古代十五从军征的文章,表达自己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并且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本节课的时间安排较为紧凑,学生的探究时间较短,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同时,对于拓展的部分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观点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完整)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完整)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提起战争,你首先想到的是哪些词语?2。

(过渡)是啊!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学者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的发展史中,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把人类的发展史当作一天的话,和平时期仅仅只有1小时。

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板题《十五从军征》,学生齐读诗题。

)二、出示目标.1.知诗人,解诗题;2。

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

三、交流资料,了解《乐府诗集》。

1。

解题问:你从题目的哪儿看出这首诗与战争有关?“从军”是参军,“征”是“由国家召集或收用”这里是被征入伍,有被迫的感觉。

2。

师: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对《乐府诗集》你有多少了解,把搜集整理的资料给大家交流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标1、标2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
1.说起战争,你会想到什么?生1到生3。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跟战争有关的诗。

2.齐读课题。

你从标题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抓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
过渡: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后来又有怎样的故事?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明诗意
1.师:请自由读诗。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诗歌的节奏就更好了。

2.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抽生读。

学生互评。

3.男女生合作读一读,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

我发现还有一些同学字音没有读准。

出示PPT 我们一起把诗句中的生字读一读。

4.结合注释,自己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

5.(回顾板书)这是一首叙事诗,刚才那位同学也谈到了他的意思。

其实,它向我们传递了五个一。

一个征战多年回家的老翁、归家途中的一次谈话、回家看到的景象、做出饭菜无人品尝,出门远望流下了眼泪。

(补充板书:一翁、一言、一景、一行、一泪),
三、入诗境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翁,了解他的故事。

(一)一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师:古诗语言简练,一个词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含义。

1.这两句中的哪些字词触动了你,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生1、生2
(你了解了字词的意思。

)(透过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品味主人公的情感)
我们把这种抓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方法称为:咬文嚼字。

板书:咬文嚼字
2.“征”是什么意思?透过这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1、生2、生3。

(想象时你抓住了细节,更生动了)(你把我们带到了主人公身边)
这首诗歌写于1900年前,通过你们的描述,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老师也明白了:要想读懂古诗,就要展开想象。

板书:展开想象。

3. 在大家的描述中,老师也仿佛看到了……
A:三十岁的他,本有着温柔的妻子和淘气的孩子,如今却伤痕累累地躺在帐篷外,鲜血浸透了他的衣裳:思念着家乡的他,能回去吗?十五从军征,三十……。

B:又过了三十年,六十岁的他头发花白,背也驼了,他多想回家呀,但,他能回去吗?(不能):十五从军征,六十……。

C:又过了二十年,他已经八十岁了,你看,他,步履蹒跚,拄着拐杖,实在不能再征战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六十五年的征战中,唯一不变的是老兵对家的思念。

(板书:盼归家)
(二)自主学习、交流汇报
1.(PPT出示)小组长带领大家,选择你们印象比较深的1-2个部分,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办法,自主合作学习。

2. 全班汇报。

一言
3.抽生交流,指导学生朗读展示。

4.你看,老兵站在那里,满怀期盼地问——,
你听,老兵急切地问——,
可乡里人是怎么回答的呢?
6.老兵问的是家,乡里人回答的是冢。

从乡里人的回答中,老兵知道了什么?(家里人都变成了坟墓)板书:知亲讯
一景
7.学生汇报交流。

生1生2 。

8.诗中写了哪几样事物?(兔子、野鸡、野谷、野葵)在这荒凉破败的院子里,老兵还会看到些什么呢?
生、生2 ,生3、生4。

仿照诗歌的样子说上两句吗?生1、生2 。

9.对于我们来讲,那可能只是一个破败的庭院,但对于老兵来讲。

那是……(家)
10.那曾经是一个怎样的家?(温馨、幸福)
教师引读:曾经温馨的家园,如今却成了……
曾经幸福的家园,如今却成了………
看到此情此景,满怀期盼的老兵,他的内心感受又如何呢?(板书:满悲情)
一行(你从哪些字词读懂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1.抽生交流。

12.忙忙碌碌的老兵终于停下来了,他的面前是热气腾腾的饭和汤。

孩子,请你尝一口,这口汤是什么味道的?是呀,老兵的内心比这汤更苦。

创设情境读:
羹饭一时熟,我欲贻阿妈。

可是慈祥的阿妈来了吗?不,没有。

这里只剩下:松柏冢累累。

(齐读)
羹饭一时熟,我欲贻阿爸。

可是严厉的阿爸来了吗?不,没有。

这里只剩下:松柏冢累累。

(齐读)
羹饭一时熟,我欲贻阿姐。

可是温柔的阿姐来了吗?不,没有。

这里只剩下:松柏冢累累。

(齐读)
羹饭一时熟,我欲贻阿弟。

可是淘气的阿弟来了吗?不,没有。

这里只剩下:松柏冢累累。

(齐读)
这是家的象形字:房子下面一头生机勃勃的猪,充满了富足与希望;这是冢字,上面的秃宝盖表示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

家上的一点仿佛太阳,给老兵以温暖与希望;当太阳陨落,家,就成了冢。

冢是什么呀?(坟墓)这个坟墓埋葬了老兵的亲人,埋葬了老兵的希望。

他的心里只剩下……(悲痛、孤独、)教师相机板书:余悲痛
一情:
满怀悲痛的他只能: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3.还记得诗歌的第一句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此刻,我想问问大家,老兵回到他期盼的家了吗?(生2)
14.如你们所言,这个没有家人、没有幸福的小院子,不是老兵的家。

盼归家,盼归家,然而真正回家后,他却只能: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5.孩子,让我们走近老兵,走到他的身边去,和他一起看一看。

当他佝偻的背影立在门口,当心酸的泪水划过他布满皱纹的脸颊。

他会看到什么呢?用你手中的笔告诉我们吧!
17.谁愿意分享你的感受。

读的时候加入情感就更好了。

学生交流汇报。

生1、生2.生3
教师相机归纳板书:这是一滴怎样的泪呢?(心茫然、满辛酸、诉绝望……)
四、总结升华
1.回顾板书:今天我们学习了《十五从军征》,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师:这是一位征战了多年、渴望归家的老人,生:一翁思归家;
师:与乡里人的谈话让他心生不安,生:一言知亲讯;
师:过去温馨的家园如今却变得荒凉破败,生:一景满悲情;
师:他做好了饭和汤却无人分享,生:一行余悲痛;
师:泪水打湿了他破旧的衣衫,生:一泪心茫然
2.我们学习的《十五从军征》出自于《乐府诗集》。

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不知其作者。

猜猜是谁写的,他为什
么写这首诗呢(老兵、老兵的亲人、乡里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是谁写的诗,我们现在已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写这首诗的人,对老兵怀着深深地同情。

就好像历经千百年,战争依然存在一样,这种对人的理解与关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也与之相伴,生生不息。

4.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故事。

(配乐齐诵)
5.学了这课,同学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和什么疑问吗?(生1、生2、生3)
6.带着我们的思考,再读课题。

战争十五从军征
一言知亲讯
一景满悲情
一行余悲痛
一泪心茫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