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马氏渊源
嵊州市崇仁镇木马峧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李政权

嵊州市崇仁镇木马峧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李政权山上是花果山,路边是农家乐,村边是现代化长毛兔养殖小区,家家户户都住进小别墅。
这里就是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浙江省卫山上是花果山,路边是农家乐,村边是现代化长毛兔养殖小区,家家户户都住进小别墅。
这里就是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文明村嵊州市崇仁镇木马峧村。
村民们说,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李政权,一位兔业王国的缔造者,木马峧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吃的是番薯六谷救济粮,住的是泥墙茅草小瓦屋。
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木马峧村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面对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穷山窝,刚刚担任村书记的李政权起初也是一筹莫展。
穷则思变。
一只兔,油盐醋,十只兔,衣衫裤。
思来想去,山上有的是草,不愁没饲料,因地制宜发展养兔业是一条生路。
东拼西凑了1000元钱,李政权去山东买回8只带胎母兔。
当李政权抱着8只母兔回到木马峧后,不少村民都指着李政权的背影骂他是个傻瓜,1只带胎母兔竟然花了100多块钱!但是,在他的带动下,也有一些村民开始尝试养兔。
两年后,兔毛价格一路上扬每公斤达到180元,村民第一次尝到了甜头,木马峧人也就认准了养兔这条路子。
经过多年的科学探索,不断引进高品质种兔、参加畜产培训班、外出取经,木马峧村出了一个个养兔专家,诞生了令专家教授都惊叹不已的全国冠军兔。
单只兔年产毛量从开始时的500克,增加到2000多克,最高可达3000多克,整整提高了4~6倍,几乎每届赛兔会都有木马峧的养兔大户抱回的奖牌。
全村的养兔年产值达到了500万元,户均收入3.85万元,人均养兔收入6000多元。
依靠养兔,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木马峧成了小有名气的富裕村。
昔日的穷山沟脱胎成了金凤凰。
但随之而来的是,在全村空气里飘着的兔粪气味。
李政权与村民代表商议,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改变原先家家户户在院子里养兔子的模式,建造一个长毛兔示范园,实行人畜分离。
李政权带头拆掉了自己的兔舍,把院子还绿,把兔舍搬进了养殖小区。
【最新】马氏宗祠对联大全-范文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马氏宗祠对联大全马氏宗祠分别位于“浙江省嵊州市显潭乡马氏宗祠、云南省龙尾古城马氏宗祠、四川省仪陇县柴井乡马氏宗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马氏宗祠对联,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马氏宗祠 (浙江省嵊州市显潭乡马氏宗祠)马氏宗祠位于浙江省嵊州市显潭乡举坑村。
是一处晚清时期的汉族祠堂建筑。
坐东朝西。
合式,依次为门厅、戏台、正厅。
戏台两侧有厢楼。
正厅五开间,面宽21.60米。
门厅、正厅、檐廊船篷轩,花篮式悬柱,檐枋、牛腿雕刻精致。
戏台单檐歇山顶,藻井以24组斗拱分十层螺旋式收缩至顶,四周配以木雕图案。
为嵊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马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桥沥马屋村。
祠分三进,座北朝南,始建于宣统元年。
祠的左侧建有一座文庙,内奉孔子像。
文庙后面有一座300平方米的书房,专供族人读书之用。
可惜文庙和书院均在文革期间拆毁,使宗祠、文庙、书院三合一的古代活动场所不能完整保存下来。
1992年重修,外观改变较大。
宗祠采用砖木结构,现存主体结构还能看到昔日风貌。
马氏宗祠四言通用联夫人卖饼,贤后含饴——上联典出唐初大臣马周,字宾王,茌平人,少年好学,精通《诗经》、《春秋》。
下联典出东汉明帝皇后马后,大将马援之女,以贤德闻名后宫,从不因私干涉朝政。
龙虎出谷,鸾凤冲霄——上联典出唐代郏城人马燧,字洵美,身村魁梧,少年时即有大志“以功济天下”,发奋苦读兵书,沉勇多谋,后屡立战功,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封北平郡王,图形绘于凌烟阁,韩愈为他写碑铭,有句:“北平王像巨谷中的龙虎,变化不可测,真是魁杰啊!”下联典指马周,唐太宗曾亲笔赐书:“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白眉继烈,青海重光——上联典出三国时蜀国名士马良(187-222),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
三个故事与嵊州文化的解读

三个故事与嵊州文化的解读展开全文一方水土有一方文化,一方水土有一方故事。
嵊州和其它地区一样流传着很多故事,这些故事诉说着一方水土的内在涵养、风俗习惯和人文个性,有的已成了本区域的特殊文化符号。
今天,我从众多的嵊州民间故事中选取三则有代表性故事,试图通过它们来解读嵊州特有的文化品性。
所谓代表性,是指这三则故事在时间上有其久远性,流传范围上有其广泛性。
这三则故事是《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鹿胎草的故事》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三则民间故事概述一,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简称《刘阮》)这则故事最早记录于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内,故事全文如下: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
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
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
攀援藤葛,乃得至上。
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
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
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掺,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
”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
”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
问:“来何晚邪?”因邀还家。
其家铜瓦屋。
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帐角悬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涉山岨,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
”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
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
”酒酣作乐,刘阮欣怖交并。
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
至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邪?”遂停半年。
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
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
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
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
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
纪念我们的嵊州老乡马寅初先生!

今天是端午节,纪念屈原,也纪念我们的嵊州老乡马寅初先生!马寅初先生的一付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背景资料:马寅初先生,50年代提出人口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6亿人口正好,不能太多,多了以后,森林不夠,土地不夠,水资源也不夠,粮食也不夠。
观点非常好,结果挨枇判。
教育部长撤职,北大校长撤职,人大、政协纷纷撤职。
这么大的打击谁能忍受!本来理论很科学,遭到了不公正的批判。
他顶住压力,坦然面对,并写下了上面的名句。
最后活到102岁,親眼看到为他平反。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马寅初敢于“对权势说真话”的美国人文学者萨义德说:“如果你的眼睛盯着主子,就只是一个门徒或追随者,或者看门犬”。
有学者认为,马寅初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后世学人的精神风标,正是缘于他在万马齐喑的年代敢怒敢言敢坚守。
季羡林曾说,建国后的知识分子中他最佩服的一个是梁漱溟,另一个就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马寅初。
他的“新人口论”自1958年开始被批判,高压之下马寅初提笔应战,“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有史料介绍,马寅初与周恩来私交颇深,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周恩来担忧他的处境,亲自约见他并作了深谈,给他做劝导工作。
经一夜深思之后,马寅初把自己的最终决定写进了《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一文的“附带声明”中:“最后我还要对另一位好朋友表示感忱,并道歉意。
我在重庆受难的时候,他千方百计来营救;我一九四九年自香港北上参政,也是应他的电召而来。
这些都使我感激不尽。
如今还牢记在心。
但是这次遇到了学术问题,我没有接受他的真心诚意的劝告,心中万分不愉快,因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只得拒绝检讨。
希望我这位朋友仍然虚怀若谷,不要把我的拒绝检讨视同抗命则幸甚。
”。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

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绍兴的主要姓氏——转自《绍兴县志》主要氏族因谱牒散失等因,境内氏族源流、兴衰,多无准确资料可考,且谱牒亦非完全确实。
今据粗略调查、考证,辑之。
吴融马氏嵊邑马村马氏之十一世孙马方,字卓峰,号乐古,排行荣一。
元时,偶游会稽,见山清水秀,俗厚风淳,又因吴融为唐吴子华故里,遂徙居吴融,为始祖。
方生七子,分文英堂牌下、齿德堂西溇、四维堂楼下三脉。
后子姓繁衍,散居后桑盆、塘下、车家弄、全林、化山、松林、小皋埠、袍渎、柯桥西首太平桥、道墟(今属上虞市)、西郭门外虹桥下、罗家庄(今属越城区)、高拱山(无考)等地。
马方之从弟荣二亦于元代由嵊县举坑迁此,称吴融诚忍堂马氏。
今存《会稽马氏宗谱》(齿德堂)4册。
王览世家为会稽望族之一。
据《晋书》、《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氏族》、《山阴天乐三泉王氏宗谱》等载,姑以王览为一世,简谱如下:王览(206~278),字玄通,晋咸宁四年(278)卒。
六子:裁、基、会、正、彦、琛。
二世王裁,字士初,抚军长史;王正,字士则,尚书郎。
三世王导(276~339),字茂宏,丞相,父裁,六子:悦、恬、洽、协、劭、荟;王旷,正子,淮南太守。
四世王洽(323~358),字敬和,导诸子中最著名,升平二年(358)卒于官,年三十六。
二子:珣、珉。
王羲之,字逸少,王导之从子。
祖正,父旷,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等七子,徽之子桢之。
五世王珣,字元琳,五子:弘、虞、柳、孺、昙首。
六世王昙首(394~430),太保弘之弟,宋元嘉七年(430)卒,子僧绰嗣。
七世王僧绰,年十三,文帝引见,拜便流涕哽咽,上亦悲不自胜。
元嘉末,文帝颇以后事为念,大相付托,朝政大小皆参焉。
孝武即位,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愍侯,子俭。
八世王俭(452~489),字仲宝,长子骞嗣。
九世王骞(474~522),字思寂,本字玄成,与齐高帝偏讳同,故改焉,梁普通三年(522)卒,子规。
绍兴酒与酿酒师的后裔们

千年沧桑话吴融——绍兴酒与酿酒师的后裔们马省山陈晓红吴融村民爱喝酒,更会做酒。
新糯谷一登场,几乎家家户户都急于晾晒,忙于做新酒。
旧时有句俗语云:“冬至前后,呆子做酒。
”也说明了这个时间段最适合做酒(即做坏的几率很小)。
吴融村做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当属文英堂后裔马元杰。
马元杰系嵊邑马氏马继宗第22世孙,为明初大将马国璋之后。
马元杰,字国英,生于康熙58年(1719年)九月初十,卒于乾隆47年(1782年)正月十五。
因遵循吴融马氏祖训:外族入侵,统治天下,三世不仕。
故马元杰没有踏上科举之路,在吴融开始进行酿酒行业。
其子马子丰,马子明都是乾隆时期的太学生,他们都没有入仕做官,而是以国子监生的身份经营绍兴酿酒业。
父子三人在酿酒技术上刻苦钻研,肯吃苦,又耐劳。
为人诚恳,讲信用,童叟无欺。
不几年,酿酒名气远播。
家业丰厚,堂构辉煌。
仓廪充实,一跃而成为远近有名的富室,继而吴融马氏成为了清时酿酒业的龙头。
一些族人也相继进入酿酒行业。
诚忍堂清代进士马志燮之父马光椿就是其中之一。
马光椿,字壮年,号春畦。
本是读书之人,早年因乡试不举,初随族叔马志明习酿酒,不过几年便颇有起色,家境渐裕。
乾隆甲辰年(1784年),春畦公运酒至通潞。
途径清江时,酒船搁浅,入住客栈,次日不见船只,所运之酒被盗卖一空,家业遂衰。
春畦公无力,亦再无心经营酿酒业。
其妻沈氏出于绍兴城里有名的藏书世家,书香门第。
她劝春畦公要重振家业还得走科举之路。
从此,其妻陪夫严教子侄苦读经书。
皇天不负有心人,十余年后,其子马志燮(号慎庵)于嘉庆戊午(1798年)中举人,己巳(1809年)高中进士。
自此后的近百年中,进士之花在马氏家族中遍地开放,光有史可查的就有七位之多:马志燮,恩科洪莹榜,嘉庆14年(1809年);马步蟾,蒋立镛榜,嘉庆16年(1811年),为马一浮曾伯祖,属齿德堂已外迁的东墅派一支;马光澜,吴其浚榜,嘉庆22年(1817年);马百庆,孙毓桂榜,道光24年(1844年);马传熙,孙家鼎榜,咸丰9年(1859年)(系马光澜之孙);马文华,孙家鼎榜,咸丰9年(1859年),为马叙伦高祖,属齿德堂已外迁的东墅派一支;马炯章,武科,光绪33年(1907年),为马庚良之子,马寅初堂兄,属文英堂已外迁的小皋埠一支。
嵊州各村村名的由来---石璜篇

嵊州各村村名的由来--- 石璜篇石璜篇:寺根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嵊县志》记载,晋天福四年由姚氏(姚圣姑)舍宅为寺,赐额“资国”即为资国寺,明代改为大明寺,后又改为大仁寺。
村在寺院旁边,故名大仁寺根,简称寺根。
又说村南有座圣姑桥,西有深坑,曾以跨坑的大树根当桥,故称树根,后易“树”为“寺”,姓张。
新为主塘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据传约400 多年前,先祖从嵊县城关西门乘竹筏迁此定居,深夜上岸,天气晴朗,繁星明亮,定名星塘。
后在村前掘了一口大塘,遂演变为新塘,村民以姓周为主。
下方山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传说古时这里是十里方圆的方山市,现村东的龙头庵原是通市的码头。
南宋时金兵入侵,随着战争烽火和沧桑演变成废墟。
据此村《张氏宗谱》记载,约320 年前范村八世孙张念陆(系翰林学士)来方山下畈隐居,复成村落,取名为下方山村,村名姓张为主。
新沃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据传200 多年前,时值隆冬,大雪纷飞,先祖见此地无积雪,认为这是地灵,日后必出人杰,就从寺根分迁至此,造新屋定居,定名为新屋,后演变为新沃,村民以姓张为主。
张家山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据《张氏宗谱》记载,清朝嘉庆年间,先祖姓张,从范村迁此于山脚下居住,故名张家山至今,以姓张为主。
丁家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南宋1278 年,先祖由新昌南洲迁剡西金星山麓,越三代,又迁至蔡墅旁聚居,以姓氏定名为丁家。
上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村民姓夏和相为主,以姓氏命名为夏相,因村子较长,中间有空的相隔,故分为两个村,在上方称为夏相上村,后简称上村。
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村民姓夏和相为主,以姓氏命名为夏相,因村子较长,中间有空的相隔,故分为两个村,在下方称为夏相下村,后简称下村。
相家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500多年前,相氏先祖从山东省清泉府迁居于此,以姓氏命名为相家。
张范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据传,480 多年前,先祖姓张迁此定居,故名张家;1981 年地名普查时,由于大队更名,且因村民多数姓张、姓范,故改名为张范村。
揭秘嵊州10大姓氏来历!你可能就是名门望族之后...

揭秘嵊州10大姓氏来历!你可能就是名门望族之后...嵊州,属江浙鱼米之乡,历史悠久,风景秀美,经济殷实,文化昌盛,历来是大族聚居之地。
至2002年底,全市共有559个姓氏,均为单姓。
人口万人以上的22个,千人以上的90个,百人以上的156个。
那么嵊州的十大姓氏又是哪些呢?张张姓为嵊州的第一大姓,但究竟是哪一支张氏的先祖最早来嵊州大地繁衍生息已经无从考证。
据小编查阅资料发现,从现存的嵊州各支张氏宗谱来看,有很大一部分都出自南宋魏国公张浚之后,张浚在嵊州的后裔可分三派。
南宋魏国公张浚一、是其长子张栻的后裔,主要有:①长乐镇雅张张氏:根据宗谱记载,其始祖为唐朝元和状元张又新,出任会稽郡守迁居绵竹,传十世至张旸,任剡县县令,居宦磡头,卒于任所,其子张奎自宦墈头迁居剡西雅张②三界清水塘派:根据宗谱记载,张栻之孙,束三公讳锡,字易金。
宋承奉郎,迁居绍兴府山阴县之余贵庄(今马山镇桑余村)。
其子万二公讳赟,字惇美,在宋端平年间,抛弃官职(宣义郎),在家读书赋诗、游山玩水。
一次偶尔间经过今友谊陈村之后岩山,见此地众山迥绕,林木茂盛,环境幽雅,顿生流连之心,遂将全家迁来后岩落业。
③剡湖街道南山塘派:据沙园记载,始祖魏国公张浚,护驾随宋高宗赵构南渡迁居杭州,其曾孙张辕又迁居嵊州城中,再传五世至张永旭转迁南山塘,永旭生六子,其第三子张溋再徙居沙园。
二、是其次子张杓的后裔,主要有:①三界茶园头、浦口上林、仙岩岙底、崇仁新官桥、应桂岩、裘岩一系张氏。
本支张杓后裔,自张杓随宋高宗南渡迁居临安后,以此为基繁衍生息。
张杓生三子,张琜(球)(1157—1230)吏部尚书,张珍(1169—?)兵部左侍郎,张玖(1163—?)刑部尚书。
张珍和张玖迁湖州。
张玖之孙张祉分居嵊邑五都上林,祉长子后两世,有张勤自上林分居剡西珏芝。
后三世有张霞自五都上林分居下家岙(岙底)。
②剡西雅堂派,今甘霖镇马塘村。
其远系先祖为汉朝张良、唐朝张九皋。
宋魏国公张浚次子张杓的孙子张坚为台州府尹而宦居黄岩。
宁海县姓氏源流及姓氏分布

宁海县姓氏源流及姓氏分布宁海县姓氏全县姓氏,据16周岁以上已办居民身份证者统计,共399个姓(内有复姓2个)。
其中以王、陈、胡、葛、叶、张、杨、徐、林、李10个姓人数最多。
据清光绪《宁海县志》和部分宗谱记载,姓氏来历,最早是东汉末年自丹阳迁入山水西洋葛氏。
王迁入境内分支最多。
城西槐里王,南北朝宋元嘉十五年自嵊县迁入。
竹林王氏,后晋时自剡(嵊县)避乱居塔山(前童),第五世分徙至此。
唐开元二十六年,闽人王承事任县令择居东隅,后裔分居桑洲等地。
薛岙乡王石岙王氏,其中下岙系唐天祐二年黄岩县令王石青弃官游览至此定居;上岙王氏则于宋淳祐间自处州避乱迁入。
东仓王氏,唐末由奉化迁入胡陈三阳,宋末分徙东仓岙里王等地。
西店镇王家王氏,宋建炎三年由临海迁入。
旗门乡东岙王氏,北宋靖康二年从新昌迁入。
柘浦(茶院)王氏,宋乾德间易州判王太浦弃官隐居于此。
大佳何溪下王王氏,南宋时象山县丞王克浦途经此地,母殁,遂卜筑而居。
前童乡大溪王王氏,元至顺二年从三台山(县城之别名)迁此。
岔路乡后良王王氏,始祖于元末明初自新昌来此教书,入赘葛氏而繁衍。
陈南朝陈为隋所灭,其后从福建迁王爱岭头陈隐迹。
旗门乡东岙陈氏,唐武德三年徙自海游。
城郊乡上白峤陈氏,唐天祐三年从福建长溪迁入。
黄坛乡溪边陈陈氏,唐建中间自福建迁来。
龙宫陈氏,北宋熙宁间从新昌迁入。
凫溪陈氏,南宋绍定元年从江州德安县徙此。
城东陈氏,宋嘉定间自天台迁此。
水车陈氏,元后期从窦岙(今属三门县)迁来。
七市乡大陈陈氏,元至元间由天台迁入。
宫岭乡上陈陈氏,元大德间从台州徙来。
毛屿乡东南溪陈氏,明洪武二十三年由城内桃源桥迁入。
龙浦乡龙山陈氏,明初从福建迁象山南田,再徙此。
胡双湖乡胡氏,祖居会稽,北宋时迁硖石下胡,后裔分居上胡、中胡、下胡(已废)三村。
双湖乡岭下胡氏,南宋建炎二年自奉化迁入。
桥头胡胡氏,南宋初从奉化赘居宁海城内,后嗣分居桥头胡等地。
大湖胡氏,宋淳熙间从奉化赘居长亭盐场司前,后徙此。
马寅初家简史

马寅初家族史简述绍兴市委宣传部原定在本世纪初出版四本家史,它们是《蔡元培家史》、《鲁迅家史》、《周恩来家史》、《马寅初家史》。
前面三本都已出版,《马寅初家史》起先曾有几位前辈文人接收,都因马氏家史资料奇缺,不容易找寻半途而废。
2003年春,电视台秀春先生约我一起写《马寅初家史》,其时我正忙于杭州马寅初纪念馆的筹建,无暇顾及这本书。
这几年,我工作之余有意收集一些马氏家族历史资料,经过几年的准备,《马寅初家族史》初步成型,今先摘其要一二,以飨关注者。
一、避乱入剡“兰亭禊,剡雪舟,一时清风,万古冰雪。
”嵊州历来是江佐高士隐逸之所,二戴、王谢、阮仙相继隐剡。
嵊州还是避灾躲难的好去处。
唐梁载《十道志》谓:“谶曰两火一刀,可以逃。
”马寅初的远祖就是后唐五代时因避乱躲入嵊州谷来的。
东汉时经学大家扶风茂林马氏第5世孙马融,字季长宦越设绛帐于会稽(今绍兴)玉东山,命名此地叫“马家埠”。
传至马华,字湘茂,为扶风马氏第33世孙。
后唐时有马华族兄马卓(吴越国二世国王钱元瓘之夫人马氏之父)者,随越州观察使董昌至绍兴为官。
董昌在绍兴自立为皇,国号大越罗平,于是马卓联合钱鏐合兵征讨董昌。
马华怕受马卓株连,遂躲进剡北富顺乡(时谷来等地属富顺乡)城后,命所居之地为“马村”。
《嵊州志》记载:“马姓先祖最早到村安居落户,以姓氏命名。
”马华之子马福、字维升,唐天成二年(927年)授官金华,晚年亦居马村。
遂成嵊州马氏。
嵊州马氏以陕西扶风为宗。
其实与扶风马氏并无血缘关系。
马福配陈氏,继配上虞吴氏皆无子,晚年继吴氏姐之子,古虞县(今上虞)书法家虞世南第九世孙虞天佑的第四子虞团为嗣,取名继宗,马氏家谱称之为“团公”。
马继宗,号湘水,行悠四,天福二年丁酉乡举,后汉乾祐二年为杭州右厢二干辨,周显德二年转都干辨累官至学士,娶妻赵氏,诰赠夫人。
马继宗即是马寅初家族的嵊州始祖,越中马氏也多以虞团为世祖。
嘉泰《会稽志》载,唐大书法家永兴公虞世南终老于绍兴,葬在今绍兴山南镇,唐封虞世南为会稽山神。
马姓的来源介绍

马姓的来源介绍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52位,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马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马姓的来源 1.出自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赵奢的封地马服,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出自他姓改马姓。
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
.又据《姓氏考略》载,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而改姓“马”,名祖常。
回族中的“马”姓是“马”姓来源的重要方面。
.源于回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姓,回族中马姓很多,主要与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名的音译。
.出自清代,满族人中的马佳氏,改姓为马。
.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
.子姓。
商代王室子孙经常称子某,卜辞中子马条目很多。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质,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源于官位。
一、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校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10.源于改姓,出自汉朝大司徒马矢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改姓为氏。
11.源于河南省许昌县小召乡双楼马村。
马姓迁徙分布马姓最初发祥于河北省邯郸市一带。
在战国末期,马姓子孙就已有一些迁居陕西省咸阳,在此后的时期内,马姓不断得以发展,并且最终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
在西汉时,马姓中又增添了由马矢姓改姓马而来的一支,也逐渐得到壮大。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姓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时汉代时期,马姓宗族大举西迁到西北地区,后来再度东迁到黄淮地区。
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入闽,有河南马姓人随同前住,在福建省安家落户,后发展成为大族。
许州鄢陵(今属河南省)人马殷从军作战,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被封为王,建立楚国,包括现今湖南全省,广西大部及广东、贵州部分地区,从而使马姓在广大的地区内得到巨大发展,分布于各地。
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到了明代,马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遍布于福建。
绍兴嵊州谷来马溪村

绍兴嵊州谷来马溪村
马溪村位于嵊城西北23公里处的山谷之中,32省道绍甘线穿村而过。
共有400多户人家,1200多个人口。
嵊州的马姓,据说是由马村马氏、马溪马氏、上周马氏这三支马氏繁衍而来,马村马氏和马溪马氏的始祖都在谷来镇。
小时,马云的父亲从大山之中走出,随父到省城杭州谋生。
马云父亲,后来改名叫马来法。
他是国内曲艺界堪称元老级人物,退休后,马来法被聘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
《马氏宗谱》,在这本家谱上,还记录着马云爸爸的名字。
当时都是按照辈分取的名字,比如马云的太爷爷是“孝”字辈,爷爷是“悌”([tì])字辈,到马云爸爸这辈是“忠”字辈。
但宗谱延续到马云父亲这辈就没再续下去了,《马氏宗谱》最后记录的时间是1936年。
如照此,马云应是“信”字辈,其儿子是礼字;孙子是义字。
现在大家都不会再按照这种方式来取名了。
马云祖居和祖坟。
曾有媒体报道说,自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第二天起,村里接待最多的,就是风水先生,一周三拨,最远有从广东赶来的。
这些人一到此地,说的最多的是“青山秀水,风景真好”。
小时,马云回老家祭祖扫墓,顺便参观大佛寺,在放生池前留影。
成名后,衣锦还故里,仍参观大佛寺。
当代浙江三位马姓名人的远籍均为嵊州谷来

当代浙江三位马姓名人的远籍均为嵊州谷来当代浙江三位马姓名人的远籍均为嵊州谷来来源:嵊州新闻网作者:马善军 2008年10月07日马寅初马一浮马叙伦在中国当代,浙江出了3位马姓名人:一位是人口学家马寅初(1882-1982),一位是有“国学大师”、“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的绍兴人马一浮(1882-1967),另一位则是杭州籍的中国现代思想家马叙伦(1885-1970)。
可以说,3位马姓名人所处同一时代,在当时社会上均有一定的影响,并被世人所敬重。
然近日笔者却考证到,他们虽分居各地,但他们的远籍均为嵊州市谷来镇。
马一浮和马叙伦系出同源还是让我们先从“一代儒宗”马一浮说起吧。
世界华人宗亲会副会长马善田曾撰文提到:“1947年3月,马一浮在他自撰的《会稽马氏皋亭山先茔记》中曰:自五代时,有讳维升者避梁唐之乱,实始居嵊,为大族。
后徙会稽,初居吴融。
明洪武间,讳思德者,复由吴融徙东墅,别为东墅马氏,世世以儒学者著。
”再来看马叙伦的家史,根据《绍兴市志》(1996年版)载:马叙伦,祖籍绍兴豆姜车家弄。
马一浮祖上先居嵊州,后迁会稽吴融(在今绍兴孙端镇),又徙东墅(在今绍兴马山镇),后居绍兴长塘乡后庄村(现属上虞)。
车家弄马氏同出吴融,那么东墅和豆姜车家弄是否为同一个地方呢?笔者在1998年版的《绍兴县志》中找到了答案,其中载:“车家弄车氏……宝庆间又由车坂徙越城而会稽东墅村(今马山镇车一、车二村)”,可见,东墅村即马山镇的车家弄村(今分车一、车二两村)。
因此,马一浮和马叙伦即根发一地,系出同源。
马寅初的故居马寅初先祖原由谷来镇马村远迁绍兴吴融我们再来看马寅初的祖上变迁。
马寅初父亲马棣生(即马子明之玄孙)于同治年间从绍兴小皋埠迁居我市浦口经营酒坊。
根据《绍兴县报》的《马寅初的祖籍,在我县吴融村》一文和《会稽吴融马氏分支谱》记载:后周大学士马继宗第十一世孙马方,字卓峰,号乐古,排行荣一。
元时,偶游会稽,见山清水秀,俗厚风淳,又因吴融为唐代诗人吴子华故里,遂从今嵊州市谷来镇马村徙居吴融,成为始祖。
嵊州市三界镇各村村名来历

嵊州市三界镇各村村名来历上龚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村庄坐落在上首,以姓龚为主所以得名上龚村。
龙山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于明朝末年,有一条断尾巴龙降于村后山顶,山顶有口井,称为龙井,该山故名龙山,村名改为龙塘山下,现更名龙山村。
后董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因前有大董村,故名后董村。
大山下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是地形的座落,村东面是溪和田地,三面靠山,其中北面是座大山。
村朝南坐北在山脚下,取名大山下村。
荷明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宋朝金兵反中原,原籍从安徽安定郡逃难至浙江胡村,三面环山,东面作逃出之路,地处属四明山脚。
范洋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据传在宋末年间,由一姓范与一姓杨的两户人家落户现在的范洋,“范洋”由“范杨”演变而来。
石塔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村庄在小山坡突兀处,形如石塔,故名。
朱孟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很久以前有姓朱、孟的两先辈来此建立山庄,后便称朱孟至今。
寺后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很早有一寺庙“桐松寺”,守寺人在此定居蕃衍,后逐渐形成一小村落,俗称“寺背后”。
大水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200多年前,李岙李氏分居来此,因村东有一条在车骑山发源的水坑,故成大水坑。
八郑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约在700年前,山阳长岭姓郑的人入赘到此,生下八子,发展成族,故称八郑。
外岗山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据《杜氏宗谱》记载,祖先于宋末由陕西迁此定居,地处丘陵山岗,故名外岗山。
花里头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据传,清咸丰年间,四周皆是果园,冬去春来,百花齐放,人们犹如处在花丛中,故称花里头。
李宅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很久以前东阳义乌李宅人出来打猎安居,以姓氏命名,故称李宅。
黄岸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黄岸在明朝年间,有姓黄居民居住,所为黄岸,在清朝太平天国以后,有河南荣阳地区迁居黄岸村。
翔联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始祖百四自嵊邑剡北诸乌山分迁于大董炮乌村豪塘而居。
到仕六祖又于隔山另卜一宅,后经侄孙婿翰林积峰章公送匾,题额曰“祥隆堂”。
遂以名匾者名其地云,已有六百余年之久,村中有一方塘,先祖以吉祥雅名为“翔凤塘”。
马氏家族史

马氏家族史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乃世上常理。
我祖父同辈等六人不畏艰辛,跋山涉水,赴洪洞,奔青州,明察细访,实地观情,寻根求源。
我马氏故里系山西省洪洞县马家大屯。
我马氏嬴姓系伯益(舜时东夷部落首领)之后裔,助禹治水有功,禹让位给益不授,益避居萁山之北,夏帝启二年,费候伯益出国,六年伯益薨。
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298年)赵国惠文帝封其子赵奢为马服君,尔后子孙以马姓氏,我马氏起源于此(百家姓十四页注)。
公元前229年,秦军占领赵国都城邯郸,大肆屠杀赵奢子孙。
赵奢子孙留存下来的,少数仍留在河北。
大多数则逃往外地。
他们主要逃往陕西、山东、河南、山西一带,并在当地定居下来,传宗接代。
其中,陕西扶风的一支,发展为马姓的望族。
留于河北的一支,西汉末年出了一位英雄,他叫马适求,是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
新莽地皇元年,马适求谋举燕赵兵诛杀王莽,然而由于准备不充分,事败后被杀。
王莽又派人搜捕他的同党,株连同族及郡国豪杰数千人。
这是公元前229年秦军大肆屠杀赵奢子孙以来,河北马氏的又一次大灾难。
迁往山西的一支,西汉时出了一位马适建,字子孟,是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人。
元凤元年,武都氐族人起义,马适建以执金吾身份,与龙额侯韩增、大胪鸿田广明领兵平定了这次叛乱。
可惜不久后,马适建因为杀人而下狱,后来在狱中自杀了。
迁往河南南阳的一支,后来一分为二,主要居住于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以南)及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南)一带。
这两支马氏有乃祖赵奢遗风,在东汉初年皆以武功封侯,亦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棘阳一支马氏的振兴者为马成,西汉末年人,字君迁。
他年轻时只是个小县吏,后来跟随刘秀起兵打天下,不久就升任县令。
刘秀即位后,马成被任命为军都尉,从此走上戎马之途。
建武四年,刘秀拜马成为扬武将军,并命他带兵平定叛军李宪之乱。
马成凯旋归来,并以此功封为平舒侯。
建武八年,他又随马援大破隗嚣,事后留于当地,任天水太守。
第三年,又拜为中郎将,领兵平定武都之乱。
马氏宗祠对联大全

马氏宗祠对联大全马氏宗祠分别位于“浙江省嵊州市显潭乡马氏宗祠、云南省龙尾古城马氏宗祠、四川省仪陇县柴井乡马氏宗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马氏宗祠,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马氏宗祠 (浙江省嵊州市显潭乡马氏宗祠)马氏宗祠位于浙江省嵊州市显潭乡举坑村。
是一处晚清时期的汉族祠堂建筑。
坐东朝西。
合式,依次为门厅、戏台、正厅。
戏台两侧有厢楼。
正厅五开间,面宽21.60米。
门厅、正厅、檐廊船篷轩,花篮式悬柱,檐枋、牛腿雕刻精致。
戏台单檐歇山顶,藻井以24组斗拱分十层螺旋式收缩至顶,四周配以木雕图案。
为嵊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马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桥沥马屋村。
祠分三进,座北朝南,始建于宣统元年。
祠的左侧建有一座文庙,内奉像。
文庙后面有一座300平方米的书房,专供族人之用。
可惜文庙和书院均在文革期间拆毁,使宗祠、文庙、书院三合一的古代活动场所不能完整保存下来。
1992年重修,外观改变较大。
宗祠采用砖木结构,现存主体结构还能看到昔日风貌。
马氏宗祠四言通用联夫人卖饼,贤后含饴——上联典出唐初大臣马周,字宾王,茌平人,少年好学,精通《诗经》、《春秋》。
下联典出东汉明帝皇后马后,大将马援之女,以贤德闻名后宫,从不因私干涉朝政。
龙虎出谷,鸾凤冲霄——上联典出唐代郏城人马燧,字洵美,身村魁梧,少年时即有大志“以功济天下”,发奋苦读兵书,沉勇多谋,后屡立战功,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封北平郡王,图形绘于凌烟阁,韩愈为他写碑铭,有句:“北平王像巨谷中的龙虎,变化不可测,真是魁杰啊!”下联典指马周,唐太宗曾亲笔赐书:“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白眉继烈,青海重光——上联典出三国时蜀国名士马良(187-222),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
下联典出东汉槐里侯马腾,字寿成,陇西人。
矜救民命,三辅甚安爱之,官终卫尉。
青海东与北皆界陇西(属甘肃省)。
嵊州各村村名的由来---仙岩镇

嵊州各村村名的由来---仙岩镇白岩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系有一个白岩畈而得名,根据传说,村北的田畈多岩石,岩积雪径久不化,世人称作白岩畈。
经子孙繁衍,形成两个村落,在上者为上白岩,下者为下白岩。
1981年普查时被认为“下”字可省掉,改为白岩。
东鲍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祖先鲍氏从天台迁徒到剡溪东岸定居,定名鲍村经子孙繁衍,住宅扩建到剡溪之西,居西者定名为西鲍,鲍村也就改称东鲍。
大地坪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村座落在山顶的平地上,故称大地坪。
施家爿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相传祖先姓童。
从天台迁居里坂,常带着中饭到这里砍柴,把饭蒲袋褂在一个野丝瓜棚上,从晨到午,虽是隆冬,饭仍很热,引以为奇,就以此定居,定名“丝瓜棚”后演变为近音字“施家爿”。
西鲍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先祖鲍氏从天台迁徒到剡溪之西,居东者就叫东鲍,居西者就名为西鲍。
谢岩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旧属游谢乡,据传系晋朝名士谢灵运游息之地。
《嵊县志》载:“谢灵运放弹丸,以落处为词,今有石曰弹丸”,谢岩之名由此而来。
上王舍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约300多年前有个姓王的祖先,从新昌分居此地,开设木屐店,后来三个儿子各按地势高低分居于上、中、下三村,居上者叫上王舍。
王舍岗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村基处于嶀大山,以南畔多岗,大多数人又姓王,故名王舍岗。
张岙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据传说,祖先为繁衍生息,来处看看土地肥沃,就择地定居,取名“张岙”。
“张”当地方言是看看的意思。
后来因地处山麓,就把“沃”改成“岙”。
中王舍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约300多年前有个姓王的祖先,从新昌分居此地,开设木屐店。
后来三个儿子各按地势高低分居于上、中、下三村,居中者叫中王舍。
下王舍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约300多年前有个姓王的祖先,从新昌分居此地,开设木屐店。
后来三个儿子各按地势高低分居于上、中、下三村,居下者叫下王舍。
石坑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村南有一条坑,坑边都是险峻的岩壁,故名石坑。
舜皇山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相传舜曾到过此地,故称舜皇山。
嵊州对联遗存·宗教类·祠

嵊州对联遗存·宗教类·祠宗教类祠剡城丁氏锡庆堂东海肇封,卅余世支传太尉,溯十常见忤,一令谪居,燕翼永孙谋,耿耿精忠犹见光昭今古;南洲聚族,千百年派衍运司,觉二柏流芳,双荆挺秀,鹿胎崇祖祏,怡怡兄弟依然辉映后先。
南湖执简廿一史,予夺霜严,金马比肩,绳其祖武,供奉天室近臣,尝向彤廷簮直笔;东海分圭八百载,功勋日炳,扬鹰接踵,启我后人,韬略吾家故物,漫劳黄石授奇书。
庙依鹿岫,家家奉俎豆馨香,岂忘忠表东吴,孝缵河内;聚族剡溪,世世续衣冠剑佩,犹似经明汉代,诗著唐贤。
孝传河内,僾见忾闻,砚几筵犹是云台图画;族聚剡中,禀经酌雅,问品格依然虎观风流。
入庙钦哉思刻木;升堂宛尔睹传经。
春露秋霜沿流祖泽;清风明月妥侑先灵。
【注】堂在嵊城,祀丁彦实公。
汉安三年,始祖太尉丁崇仁谪剡令,三年后避党祸弃官隐剡东南洲。
见《剡城丁氏宗谱》。
棠头溪村吴氏大宗祠乾隆五十七年起凤腾蛟,百代簮缨赓尔炽;襟山带水,两间灵秀属吾家。
让国有家风,五色云霞开嵊岭;贪泉赋心法,千年俎豆永棠溪。
座列群峰,面环曲水,千百年俎豆升香,当与溪山并永;系出延陵,支分新邑,数十代衣冠衍庆,应知功德长垂。
望族著延陵,庙貌依然开越面;天潢分洛鼎,宗祧无恙识棠溪。
灵气冠千岩,看松桷维新,山拥锦屏雪溪艇;遗芬昌五世,数椒馨最盛,节辉龙尾楔乌头。
贤季子名垂史册,功德诒谋,礼乐千年光俎豆;大中丞绩著旂常,云礽绕砌,衣冠百世振乾坤。
相旧基旧础,仍旧经营,俾绵旧泽;颂新国新民,维新气象,永奠新模。
缅祖宗鸿业昭垂,流风远矣!倩孙子鸠工淬厉,不日成之。
【注】以上见《棠溪吴氏宗谱》。
棠头溪村迎秀祠晋十世百世而升香,萃致孝也;随大宗小宗以鼎立,咸曰祉哉!【注】见《棠溪吴氏宗谱》。
棠头溪村节孝祠山近游谢,僾拟红卮恒缩酒;谱从恢衍,忾思青简续书经。
望雄渤海,系贵延陵,溯季子番君,繄昔原垂勋绩,况自棠溪衍瓞,盛喧五马贤声,迄今数世后,济济衿裳尚犹廉式还珠,功谈镌柱,始识光因积厚,永绵脡鱐馨香,奚羡占淮夸甲姓;山崒金庭,泉漂赤水,接戴庐王井,此间代毓英豪,更乃星峤分支,独聚三芝秀美,试看千指中,彬彬经耒无非畴护扬桑,材翘汉桂,洵知杰本坤灵,恒钟豆觞雍睦,合应临剡冠丛祠。
嵊县强盗辨

嵊县强盗辨生存环境确与人的性格形成有勾连。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仍强调地理决定之说。
观吾之嵊,乃四面环山而中有盆地(嵊新盆地,古皆属于嵊县),确是可避乱世而衣食丰沛,故有"二火一刀可以逃"之语。
二晋动荡,名人多有入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寻常百姓,是我嵊县的百姓呀!听说"嵊州强盗"是从王金发、竺绍康开始的,绍兴师爷、嵊州强盗、绍兴(商)帮、宁波(商)帮、这都是当地人的一种谋生方式,也是无奈的选择。
因为绍兴是府州,政治条件好、地理位置好,相对比我们富,他们有钱,也有文化基础,能培养出许多读书人,也有经商的便利。
我们有什么?除了能上树抓鸟,下水摸鱼外,我们还能做什么?在整个社会不是那么好的时候,我们除了用拳头和生命,还有什么好办法吗?如果不是拳头和生命的“强盗精神”蒙古人能打到欧洲吗?女真人能统治中原吗?嵊州人需要新的“强盗精神”,但不是拳头和生命,而是类似“温州精神”的“强盗精神”。
嵊人,民风淳厚,素有侠义风骨。
唐时的裘甫起义、宋时的仇道人起义,嵊县参加辛亥革命的就达万余人。
嵊县强盗之说风生水起,特别经过嵊县人的外甥蒋介石对马寅初先生的国骂"嵊县强盗"而使强盗之名远扬。
马老回击的是"嵊县强道",表现出吾嵊人不畏强权的铁骨铮铮。
嵊县强盗的称号,还因嵊县人参与上海滩第一绑票案----荣大老板绑票而名闻遐迩。
这只是极个别人所为,与我百姓无关。
真象"马加爵"并不能代表云南大学人一样。
嵊县强盗的确切含义应该是:敢想敢做,敢作敢当。
没有暗底一手,没有伪君子。
至于"以强盗为英雄楷模"之说,实属偷天换日也。
君不见,我七十四万人民非"强盗"也!更非"高构丑之旗帜,而沾沾自喜"。
在"嵊县强盗"之词中,此"强盗"非明火执仗的抢劫,而是骨子里的敢做敢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嵊州市马氏渊源
新编《嵊州市志》的《人口编》中第四章《姓氏》载:2002年,全市有559个姓氏,均为单姓。
人口万人以上的22个,千人以上的68个,百人以上的66个。
按人口数多少排列马姓人口为21044人,是全市第七大姓,其中谷来镇6308人、崇仁镇4029人、鹿山街道(城西)2139人、甘霖镇1902人、剡湖街道(城中)1715人、长乐镇1694人、仙岩镇898人、三界镇456人、浦口街道405人、三江街道(城东)360人、竹溪乡292人、黄泽镇243人、王院乡160人、石璜镇155人、贵门乡125人、金庭镇45人、通源乡44人、下王镇26人、雅璜乡24人、北漳镇12人、里南乡12人。
嵊州的名人马寅初、马晓春、马遵廷、马春祥、马传进、马武奎、马躬耕、马开崧、马逢伯、马昭望、马梅初、马伯乐、马志振等最终渊源系出谷来镇马村。
嵊州市除谷来镇马溪、鹿山街道下马等几个村外的马氏为东阳县迁居而来,其余马姓基本系出谷来镇马村。
★嵊州市的马氏渊源
根据清嘉庆《剡北马氏家谱》、光绪和民国《嵊县马氏家谱》以及《横路坑村志》等载:马本赢姓,伯益之后,有赵王之子赵奢,乃为赵将,因功封为‘马服君’,时赵氏名望显赫。
赵奢长子赵括,亦为赵将,善谈兵法,无实战术,纸上谈兵。
赵孝成王六年,赵中秦之反间计,用赵括代廉颇为帅应战,率军四十万众,于山西长平被秦军
所围,困而不破,大败,其中箭殉国。
后赵国一蹶不振,于公元前222年被秦所灭。
赵奢幼子赵牧,牧之子赵兴以长平之战败而亡国为耻,
即以祖上封号为姓曰马服兴,其后人省服字,乃有马姓。
马服兴五世孙马何罗迁居陕西省扶风县茂林成欢里,成扶风马氏,堪称望郡。
后马氏一支迁居会稽城南十里卜居,名曰所居之地为马家埠,值五代鼎革,有华公祖因避石晋之乱迁居剡北富顺乡(即今谷来镇一带)城后坂名曰所居之地为马村,为马村始祖。
华公一子名福,字维升,于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
授官金华,晚年亦居马村。
福公无子,为承嗣就以上虞县妻姊之子,乃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九世孙虞天佑公之子虞团,字继宗,号湘水,入继为子,改为马姓。
后子孙繁衍、科甲联绵,堪称望族。
马团生一子名珂,珂公生一子名鸾,鸾公生五子,其三子名从生二子,长子名最,字允邦,为北宋宣和辛丑进士,官拜光禄寺少卿,其祖生一子名用之,官至大理寺评事,用之公生五子,长子名衡,字时惠,官居奉训大夫,衡公生四子,三子名廷贤,得五子,长子友文公之三子千小十八公于南宋时迁居于举坑村,为举坑马氏始祖。
举坑原为赵姓人氏所居之地,因大兴土木、建杨太尉庙,耗资甚巨,变卖田产以补资用,久之贫矣迁居。
后马村又衍城后、下坂、双溪,会马村、举坑称里五村。
延至元代,延佑二年,正值江西省蔡五九作乱,涉至剡北,族人避乱迁居,又衍马仁、马家、小崑、横墙弄、西山楼五村,因地处封田岭外,称外五村。
举坑马氏云云繁衍,乃成名族。
值明代末,举坑村又衍横路坑、铜坑湾二村及横山、下显潭各半村,马仁村又延马家庄等村。
★嵊州市的几支马氏
1、浦口马寅初之马氏:谷来马村—绍兴吴融—小皋埠—浦口镇。
嵊县谷来镇马村马氏之十一世孙马方,字卓峰,号乐古,排行荣一。
元时,偶游会稽,见山清水秀,俗厚风淳,又因吴融为唐吴子华故里,遂徙居吴融,为始祖。
方生七子,分文英堂牌下、齿德堂西溇、四维堂楼下三脉。
后子姓繁衍,散居后桑盆、塘下、车家弄、全林、化山、松林、小皋埠、袍渎、柯桥西首太平桥、道墟(今属上虞市)、西郭门外虹桥下、罗家庄(今属越城区)、高拱山(无考)等地。
马方之堂弟荣二(字士纯)亦于元代由嵊县举坑迁此,称吴融小东畈诚忍堂马氏。
2、崇仁马仁村之马氏:谷来马村—崇仁马仁
据记载,马氏始祖为马福,字维升,陕西扶风人,是扶风伯马融的第三十四世孙,在五代后唐明宗时马福授职金华为官,遂迁居嵊县富顺乡城后村。
嵊县古名剡县(因境内以溪而得县名),宋时为嵊县,这支马氏也被称为剡溪仁村马氏,即今浙江省嵊州市马仁村。
因马福无子,就以妻姊之子,唐代书法家虞世南的第十世孙虞团承嗣,由虞姓改为马姓。
马团十传至马麒,字国瑞,行千小九,宋末元初时徙居仁村,为马仁村始迁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