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的研究进展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指在医疗工作中,护士在处理医疗废弃物或者进行医疗操作过程中,不慎被针头或其他锐利物品刺伤或割伤的情况。
针刺伤是一种常见的职业伤害,不仅对护士本人的健康构成威胁,还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对患者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对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针刺伤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1. 工作疲劳:护士长期从事医疗工作,常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工作,工作强度大,容易疲劳过度。
疲劳会影响护士的工作状态,增加了疏忽操作的几率,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2. 护士缺乏安全意识:部分护士对于针头或其他锐利物品的使用和处理存在一定的忽视,容易造成不慎刺伤。
3. 医疗废弃物管理不当:在医疗废弃物处理环节,存在医疗废弃物交接不及时、容器破损、标识不清晰等情况,容易导致护士在处理废弃物过程中发生针刺伤。
4. 医疗设施和器材使用不当:医疗设施和器材的质量不合格、使用不当等情况,容易导致器材损坏或操作不当,增加了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5. 医疗操作疏忽:护士在进行医疗操作时,由于匆忙或疏忽等原因,可能忽视了对医疗器材的使用和操作规范,导致伤害的发生。
二、干预方案分析1.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单位应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清晰的工作流程、规范的操作程序、科学的排班制度等,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减少疏忽操作的几率。
2.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医疗单位应加强护士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医疗废弃物管理、医疗设施和器材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减少发生针刺伤的可能性。
3. 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医疗单位应及时为护士提供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等,确保护士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
4. 定期开展安全演练:医疗单位应定期组织护士参加安全演练,模拟真实情况,指导护士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使用医疗设施和器材,提高护士应急处理能力。
探究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探究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对策随着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护理工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但随之而来的是护士们经常发生的针刺伤事件,这不仅会给护士自身带来伤害,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传染病的传播。
因此,在护士的职业生涯中,避免针刺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究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一、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1、职业不熟练在医院工作的护士大多是刚刚开始工作的新人,很难做到完全熟练,这导致了他们在操作时容易出现失误。
例如,在护理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针头突然往前插,或者护士在转移患者时没有注意到针头,而导致被针刺伤等情况。
2、注意力不集中在医院工作的护士往往需要长时间工作,而且很多时候需要处理不同的工作。
这种情况下,护士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可能导致护士在操作中疏忽大意,而发生针刺伤的情况。
3、过于自信很多护士在操作时,会过于自信,以为自己完全没有问题。
这就导致他们在操作时不够认真,或者太过鲁莽,从而出现针刺伤等事件。
二、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防范对策1、提高职业技能对于刚刚开始工作的护士而言,提高职业技能是避免针刺伤的最好方法。
要通过练习、训练或者职业培训来提高技能水平,这样可以减少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
2、从容不迫操作在进行操作时,护士应该要从容不迫,不要匆匆忙忙地想要完成工作。
此外,护士在进行操作时,要避免分散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完成操作,这样可以减少出现意外的可能性。
3、注意个人防护在护理过程中,如果需要进行针刺操作,护士应该要注意个人防护措施,尤其是在操作过程中耐心地佩戴手套,并注意对自身和他人的防护。
4、更换针头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及时更换针头,这可以减少出现针头破裂、变形等情况。
如果发现针头损坏,应该及时更换,以保证安全性。
综上所述,护士发生针刺伤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仅会对护士本身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传染病的传播。
因此,护士需要通过提高职业技能、从容不迫操作以及注意个人防护等措施来避免发生针刺伤的事件,让医疗工作变得更加安全。
护士针刺伤原因整改措施
护士针刺伤原因整改措施以护士针刺伤原因整改措施为标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一、护士针刺伤的原因1.操作不规范护士在进行注射、采血等操作时,如果操作不规范,容易导致针头折断、针头脱落等情况,从而造成针刺伤。
2.缺乏安全意识有些护士在进行操作时,缺乏安全意识,没有认真检查针头是否完好,也没有戴手套等防护措施,容易造成针刺伤。
3.工作压力大护士的工作压力大,工作量大,容易疲劳,从而影响操作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增加了针刺伤的风险。
4.医疗设备不完善有些医疗设备不完善,如注射器、采血器等,容易出现针头折断、针头脱落等情况,从而造成针刺伤。
二、护士针刺伤的危害1.传染疾病护士针刺伤后,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等,严重危害护士的健康。
2.心理影响护士针刺伤后,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恐惧和焦虑,影响工作和生活。
三、护士针刺伤的整改措施1.加强培训医院应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提高护士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让护士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防护措施。
2.完善医疗设备医院应完善医疗设备,确保注射器、采血器等设备的质量和完好性,减少针头折断、针头脱落等情况的发生。
3.加强管理医院应加强对护士的管理,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范,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精准度。
4.提高护士的待遇医院应提高护士的待遇,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从而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5.加强心理疏导医院应加强对护士的心理疏导,帮助护士克服针刺伤带来的心理影响,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士针刺伤是一种常见的职业伤害,医院应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和管理,完善医疗设备,提高护士的待遇和心理疏导,从而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医疗工作中常见的意外事件,能有效避免的主要是通过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完善的防护措施。
以下是有关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的分析。
一、护士针刺伤的原因1.操作不规范某些情况下,由于护士操作不规范,不小心会把针头刺入自己的皮肤而引发针刺伤。
其中就包括操作不正确、工具选择不当以及使用不当等因素所引起的。
2.病人的不当行为病人的不当行为也可能会导致护士针刺伤,例如搔抓、挣扎、抽搐等,并误伤护士的安全。
3.工作环境卫生医疗工作环境的卫生差、消毒不严等也容易导致护士针刺伤,从而引发传播疾病的风险。
通过完善的培训计划和操作规范,加强护士对工具的选择和使用、针头保护等操作知识的掌握,提升护士的安全意识,从而避免针刺伤的悲剧发生。
2.防护措施的加强护士应该佩戴防护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设备,有效减少针刺伤的危险。
3.管理制度的完善针对医院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与规范其操作流程,确保所有工具严格消毒,防护设备随身携带且实现定期更换,提高医疗环境的卫生水平。
4.及时表达针对护士针刺伤事件,要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或直接去医院就医,以减少传播疾病的风险。
同时,应该及时向主管部门进行汇报和表达,以便实施相应的管理和监察措施。
5.心理支持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后,护士应紧急采取应急措施,同时也要及时与家人、朋友等进行情感交流,分享疼痛和担忧,加强心理支持,以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总之,护士针刺伤是医疗工作中一种常见的意外事件,我们可以通过操作规范、防护措施加强、管理制度完善、及时表达、心理支持等多种措施来有效预防和降低针刺伤的发生。
保障护士的工作安全和健康,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1. 工作环境:护士在接触病人时可能会面临繁忙和拥挤的环境,容易导致操作失误或不慎碰到针头。
2. 操作不当:护士在使用针头时,如果不正确地处理或处置针头,容易导致自己被针头刺伤。
3. 病人行为:某些病人可能会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抓挠自己的皮肤或试图夺取护士手中的针头,导致护士被刺伤。
4. 高风险操作:某些高风险操作,如血液透析或手术,可能会增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护士针刺伤的防范措施:
1. 提供培训:为所有的护士提供必要的培训,了解使用和处置针头的正确方法。
2. 提供安全设备:为护士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如手套、防护眼镜等,以减少被针刺的风险。
3. 提供工作环境支持:确保工作环境整洁有序,减少拥挤和混乱的情况,以帮助护士在操作时更注意安全细节。
4. 识别高风险操作:针对高风险的操作,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并提供额外的安全措施,如特殊的手术室设备或专门的培训。
5. 鼓励报告:建立一个鼓励护士报告针刺伤事件的制度,以便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伤员和评估风险。
6. 宣传宣教:定期对所有护士进行宣传教育,提醒他们注意使用针头的安全性和正确的处置方法。
预防护士针刺伤的关键是正确的培训和提供必要的安全设备,同时要督促护士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并定期进行宣传教育和风险评估。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和防护措施
防护措施的重要性
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降低针刺伤发 生的关键,如使用安全注射器、规范 操作流程、加强培训等。
VS
提高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和重视 程度,加强个人防护意识,能够进一 步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未来研究方向
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
提高安全意识
医院应定期组织员工参加 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急诊 护士的安全意识,使其充 分认识到针刺伤的危害。
学习正确操作方法
急诊护士应学习正确的操 作方法,掌握正确的操作 技巧,以减少受伤的风险 。
加强应急处理能力
医院应加强急诊护士的应 急处理能力培训,使其能 够及时处理突发情况,降 低受伤的风险。
响因素,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为改进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03
定期对防护措施进行评估和修订
针对评估结果,应定期对防护措施进行评估和修订,以提高防护措施的
有效性和针对性。
改进措施的实施
针对针刺伤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
针对发生的针刺伤事件,应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找出伤害发生的深层次原因,避免简单归 咎于个人操作不当。
制定完善的操作规程
急诊护士在进行各种操作时,应遵循医院制定的严格的操作规程 ,确保每个步骤都符合规范。
重视操作前的准备
在进行任何有创操作前,急诊护士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正确佩 戴手套、选择合适的针头等。
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操作过程中,急诊护士应保持高度的专注,避免不必要的动作, 以减少受伤的风险。
针对急诊护士,应定期开展针刺伤监测培训,提 高其对针刺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使其能够正确 辨识和报告针刺伤事件。
定期检查和评估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研究进展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研究进展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个职业损伤。
临床实习,是一名学生进入临床的重要环节,为护生将理论结合实践所必需的过程。
而实习护生在工作中,工作环境较为特殊,且在提供服务对象护理工作的同时,也容易暴露在潜在的危险当中。
其中针刺伤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本文简要分析了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预防对策。
1.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原因(1)实习护生的操作不规范。
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按照严格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或者技术不熟练,是引起针刺伤最主要的原因。
护生在操作中不仅护理操作不熟练,而且工作经验也不足,部分护生在将针头和注射器分离的时候会刺伤自己,或者使用针头后套回到针帽也会导致刺伤。
(2)自我防护意识差。
很多实习护生在实习的过程中,缺乏自我防护意识。
且很多高校并没有开展护理防护教育,也没有教材,多由教师根据自身经验讲解。
实习护生的大部分信息都来自于杂志、电脑、手机等信息,因此容易忽略,也缺乏相关意识。
再加上很多带教老师对此方面也不够重视,就会导致针刺伤的发生率居高不下。
2、预防对策(1)做好事先预防。
实习护生在实习前,可以做好实习演习。
学校可以增设相关课程,讲解常见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传播途径,讲解关于职业感染的危险性,讲解关于针刺伤如何处理等,并介绍给学生如何避免意外伤害,且要求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要告诉学生在发生意外后要如何应对,采取何种护理措施,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实习演练[1]。
实习单位在接收到护生后,也要将预防措施作为岗前培训的相关内容,讲解给学生如何预防意外的发生,如何在发生后进行处理和报告。
带教教师在接收到实习护生后,也要首先给护生讲解如何预防意外的出现,提高其自身防护意识。
(2)规范学生的安全操作行为。
临床上很多学生的针刺伤是由于不严格的执行操作规范,加之自我防护的意识比较薄弱导致。
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实习单位,均要规范实习护生的护理操作。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在医院工作中常见的意外事件之一,它不仅会造成伤痛,还可能引发感染和疾病传播的风险。
以下是对护士针刺伤发生原因以及干预方案的分析。
1. 原因分析:护士针刺伤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 操作不规范:例如在注射、采血等操作中,缺乏正确的针刺技巧和规范操作流程。
(2) 设备问题:例如使用损坏的或不合格的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械,容易导致针刺伤。
(3) 护理环境不当:例如缺乏充足的工作空间,器械存放不合理等,容易产生针刺伤。
(4) 个人因素:例如医护人员自身的疏忽、疲劳和应激等情况,也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2. 干预方案:为了减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方案:(1) 提供培训和教育:通过为护士提供正确的操作技能和规范的操作流程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和安全意识。
(2) 完善设备管理:及时检修、更换损坏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确保使用的器械符合安全规范。
(3) 推行一次性使用:优先选择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如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等,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4)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护理工作区域的整洁和充足的工作空间,以及正确的器械存放方式,减少针刺伤的机会。
(5) 开展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定期举办安全意识教育活动,加强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的风险认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6) 强调个人防护:敦促医护人员在操作中正确使用防护手套和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降低感染和针刺伤的风险。
护士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需要从技能培训、设备管理、工作环境、安全意识教育和个人防护等方面综合干预。
通过积极采取上述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指护士在工作中误伤自己的情况,针刺伤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操作不慎。
护士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可能因为失误或者疏忽,使得针头误入自己的皮肤,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二是设备问题。
有时候针头可能存在问题,如针头损坏、锈迹、钝化等,这些问题会增加护士针刺伤的风险。
三是工作环境因素。
护士工作环境复杂,人员、设备、药品较多,工作时可能因为拥挤、不便或者急迫的情况,导致护士出现操作的不专注、不稳定甚至混乱的情况,增加了针刺风险。
四是缺乏个人防护意识。
有些护士对于个人防护意识不强,可能没有佩戴好厚手套,或者没有正确使用其他个人防护设备,这会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针刺伤的发生对护士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来防止针刺伤的发生。
一是加强护士的职业培训。
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护士的技术和操作水平,以及操作的规范性,减少操作失误和疏忽的可能。
二是改善设备和材料。
要确保医疗设备和使用的材料符合质量安全标准,减少因为设备问题导致的针刺伤风险。
三是优化工作环境。
提高护士的工作条件,使其有更好的操作空间和条件,减少因为工作环境问题导致的针刺伤风险。
五是建立健全的事故报告机制。
针刺伤发生后,及时填写事故报告,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针刺伤是护士工作中常见的意外事件,对护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工作中应加强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同时加强培训,优化工作环境和个人防护,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安全防护措施•临床护士针刺伤的预防及管理对策•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1研究背景和意义23临床护士在工作中面临多种职业危害,其中针刺伤是一种常见的职业伤害。
针刺伤不仅会对护士的身体健康产生威胁,还可能对其心理造成创伤。
研究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对于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探讨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以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研究目的采用文献回顾、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和研究。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方法02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针刺伤指医疗护理工作中,护士因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含有病菌的物质,通过针头、锐器等医疗器械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危害针刺伤可能导致护士感染血液传播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严重威胁护士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针刺伤的定义及危害针刺伤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护士因素:操作不规范、防护意识不强、经验不足等也是针刺伤发生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工作场所拥挤、嘈杂,紧急情况下处理突发状况等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患者因素:患者病情、意识状态、不配合等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发生率: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较高,根据不同研究报道,针刺伤的发生率在25%-80%之间。
影响因素针刺伤的后果及影响针刺伤可能导致护士感染血液传播性疾病,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生理影响心理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针刺伤会导致护士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压力,影响工作积极性和生活质量。
因感染疾病而产生的治疗费用、误工损失等也会对护士造成经济压力。
针刺伤事件可能引起社会关注和舆论压力,对医院形象和护士职业形象产生不良影响。
03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安全防护措施使用安全注射器、无针头注射器等医疗设备,降低针刺伤的风险。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经常面临的一种伤害。
针刺伤不仅对护士本人造成身体伤害,还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对患者和其他人员造成威胁。
对护士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方案,对于减少这类伤害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一、护士针刺伤的原因1. 工作环境因素护士在医院工作时,经常需要处理各种医疗废弃物和医疗器械,比如使用针头、导管等。
这些物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当处理或者丢弃不当的情况,从而增加了护士被针刺伤的风险。
一些医疗设备使用不当也容易导致护士针刺伤的发生。
2. 个人操作不当护士在工作中可能因为粗心大意或者操作不当而导致自己被针刺伤。
使用针头时没有戴手套、操作过程中分心、操作手法不够娴熟等,都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3. 病人因素在医院工作中,护士需要接触各种病患,一些患者可能因为身体活动剧烈、情绪激动等原因,导致在采血、输液等医疗操作中意外对护士造成针刺伤。
4. 医疗制度不完善部分医院的医疗制度不完善,没有完善的废弃物处理流程、医疗器械消毒规范等,都会增加护士被针刺伤的风险。
1. 完善的废弃物处理流程医院应该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处理流程,确保所有医疗废弃物都能得到正确处理,并在有必要的时候进行正确的标识和包装处理。
相关人员应该接受相关的废弃物处理培训,确保能够正确识别和处理不同类型的医疗废弃物。
2. 加强医疗器械的使用培训医院应该加强对护士的医疗器械使用培训,包括正确使用针头、导管等医护器械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从而减少因为个人操作不当导致的针刺伤事件。
3. 增加个人防护意识护士需要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保证在使用医疗器械时能够正确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并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程序。
4. 针对患者的安全保护措施对于可能存在行为异常的患者,医院应该制定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比如增加监护力度、采用安全保护用具等,从而减少因患者因素导致的护士针刺伤。
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研究进展
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研究进展【摘要】针刺伤是指被各种注射针、穿刺针、缝针等针头扎伤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针刺伤可传播 20 多种血源性传染病,80%~90%的健康医护人员患血源性传染病史均由针刺伤所致,护士由于经常接触注射器、输液器等锐利器械,职业暴露血源性疾病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职业风险[1]。
因此关注护士针刺伤的现状及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护士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也为护士增加相应的职业培训而提供依据。
【关键词】针刺伤;现状与原因;防范对策1 针刺伤发生的现状与原因王丽英等[2]对某医院2012-2013年180例针刺伤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明显高于医生和卫生员及陪护人员;针刺伤最常发生的地点为病房(43.3%)、手术室及治疗室(37.8%),其次为门急诊(13.3%)、监护室最少(5.6%)。
高学历、高职称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学历、低职称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部位是手部[3]。
工作年限短的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高于工作年限长者[4]。
护士针刺伤高危环节为拔针后的持针、分离针头、针尖处理及术中传递利器等操作环节[5] 。
针刺伤后,多有担心、恐惧、哭泣、自责、怀疑、退缩或逃避等负性情绪与行为反应,同时渴望得到他人关心与帮助[6]。
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7-9]:(1)缺乏自身防护意识。
大部分的护理人员严重缺乏自身防护意识,就职前的学习阶段没有学习到大量的职业防护知识,导致就职后缺乏自身防护意识。
其中一些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存在严重侥幸心理,导致操作不规范,发生意外针刺伤害,多数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后果认知较弱,缺乏对感染的认识,认为针刺伤后伤口已经处理发生感染率不是很高。
(2)操作的规范性不足。
很多护理人员在操作时严重缺乏规范意识,导致意外针刺伤害发生率增加。
主要表现有:注射后直接将空针置于操作台,清洁工作不规范导致被刺伤,甚至未进行及时的处理等。
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及防护措施研究进展
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及防护措施研究进展【摘要】针刺伤是当今医护人员面临的严重职业危险因素之一,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血源性疾病感染暴露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
现就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现状、发生原因、危害性及相关防护措施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预防针刺伤及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防护措施引言针刺伤指由注射针头、缝合针、穿刺针等医疗锐器导致的皮肤损伤[1],而且近年来护理人员被针刺伤后发生血液传播疾病的比例逐渐增加。
据估计,在一年内,全世界医务人员因针刺伤导致约有66000名乙肝感染者、16000名丙肝感染者和1000名艾滋病毒感染者[2],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针刺伤作为医护人员如今面临的重大职业危险因素之一,其普遍性和危害性不容小觑,为了更好的预防针刺伤的发生,现就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及防护措施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针刺伤的现状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
据数据统计显示,国外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46%~50%,国内为88.9%~96.7%[2]。
据估计,每千人护理人员每年约发生650起针刺伤事件。
从针刺伤的发生环节来看,主要为废弃物处理时、抽吸药液和回套针帽的过程中;从时间来看,白班护士比夜班护士更易发生针刺伤;从性别来看,女性针刺伤高于男性;从年龄来看,18-28岁年龄组发生针刺伤的频率高于其他组;从发生地点来看,治疗室、普通病房、手术室是针刺伤高发的地方;从发生的高危器材来看,前三位分别是头皮针、注射器针头、手术缝针,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2. 针刺伤的危害2.1 身体危害在日常工作中,护士发生针刺伤后极有可能感染HBV、HCV、HIV等血源性疾病。
据相关研究显示,被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感染艾滋病的概率为0.3%,感染丙肝的概率为1.8%,而感染乙肝病毒仅需0.004ml的血液[3]。
2.2 心理危害针刺伤后,护士容易出现各种消极心理,包括不同程度的压力、焦虑、担心、恐惧等,而这种心理压力又会使我们在工作中手忙脚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医疗行业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不仅给护士本人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也可能造成传染病的传播,给患者和他人带来风险。
理解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护士针刺伤事件的发生。
本文将针对护士针刺伤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护士的操作不慎护士在工作中需要进行各种医疗操作,如抽血、输液、注射等,这些操作都需要使用针头。
由于医疗环境复杂、工作压力大,护士在进行操作时可能存在疏忽大意的情况,导致意外针刺伤的发生。
2. 医疗器械不当使用有时候,医疗器械的设计不够人性化,使用起来不够方便,或者是器械本身存在质量问题,都可能成为护士针刺伤的原因。
一些针头设计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容易在使用过程中滑动或掉落。
3. 护士个人防护意识不强由于医护人员长期工作在高压、高风险的环境下,有些护士对于个人防护意识不够强,可能忽视了对于危险因素的警惕,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4. 患者因素有时候,患者自身的情况也可能导致护士的针刺伤。
一些患者可能因为身体不适或情绪不稳而做出突然的动作,导致护士在操作时被刺伤。
5. 医院管理不到位医院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比如手术室、急诊室、采供室等医疗环境的清洁不到位,针头未及时处理等,都有可能导致护士针刺伤。
二、护士针刺伤的干预方案分析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护士针刺伤事件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1. 加强培训和教育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护士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医疗操作技能;加强对医疗器械的学习和了解,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加强对医疗操作的规范化管理和操作流程的培训,提高护士的操作标准和规范化管理意识。
2. 完善医疗器械医疗器械的设计应该更加人性化,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减少护士在操作中的失误和疏忽,降低意外针刺伤的风险。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的研究进展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归纳、总结针刺伤防护的方法,以提高临床护士的自我保护认知,使其从根本上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减低职业暴露。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原因预防处理措施护士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1]。
近些年,因为针刺伤事件报道越来越多,护士的职业安全愈来愈得到医院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但是,目前临床针刺伤的发生率一直都很高,报告体系差强人意。
目前已证实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的疾病病毒多达20种,乙型肝炎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其中最常见的也是危害最大的[2]。
近年来,在中国艾滋病和梅毒的发病率一直在增加,同时,中国也是一个肝炎高发区。
医院是病毒所在的集中区域,护士由于其特殊的职业,每天与患者呆在一起,这增加了感染机会。
因此如何做到预防保障护理人员职业安全迫在眉睫。
1国内外现状1.1海内研究现状2001年,XXX[3]对参加天下护理学术会议及北京7家病院临床湖水共1075人护理人员进行回顾性问卷查询拜访,查询拜访显示:866人(80.6%)在过去一年中发生过针刺伤,645人(60%)在过去一年内发生过污染的针刺伤。
2006年,XXX[4]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广东省10所病院共1548名护理人员进行查询拜访,查询拜访显示:在前一年内,1548名护理人员总的出现5670次针刺伤,针刺伤发生率为88.9%,平均每人4.12次。
2007年XXX[5]利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对重庆市20所病院的1164人护理人员进行查询拜访,查询拜访显示:1057名(90.18%)护理人员在过去一年内发生过针刺伤,其中36.34%的护理人员出现过1-2次针刺伤,24.66%的护士发生过3-4次针刺伤,29.81%的护理人员发生过5次及其以上针刺伤。
2010年,余志群[6]等对100名临床护理人员查询拜访发现,83名(83%)的护理人员在过去一年内发生过针刺伤,平均每人1.63次。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指护士在执行医疗任务时,因各种原因导致针头或其他锐利物品刺入自己体内,从而造成的身体损伤。
针刺伤是医疗工作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其可能导致感染、传染病传播等严重后果。
本文将从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和干预方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护士针刺伤的原因:1. 操作不规范:护士在使用针头或其他锐利物品时,如果操作不规范、不细致,就容易造成针头滑动、意外刺伤自己。
2. 设备问题:医疗器械的质量、使用寿命以及维修保养情况等都会影响护士的使用体验,如果设备质量不佳或者使用过期、磨损的针头等,就有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3. 缺乏个人保护意识: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如果缺乏对自身安全的保护意识,不注意个人防护措施,就容易因疏忽而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4. 工作环境因素:护士在繁忙的工作环境下,容易导致紧迫感和疲劳,这样容易疏忽细节,增加针刺伤的风险。
5. 患者因素:某些患者由于疾病特点或个人因素,如躁动不安、肌肉发达等,就容易导致在护理过程中刺伤他人。
1. 提高操作技术:加强护士技能培训,提高操作技术,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减少操作失误和针刺伤的发生。
2. 更新和维护设备:定期检查医疗器械设备,确保其质量合格,并及时更换过期、磨损的针头和其他锐利物品。
3. 加强个人保护意识:护士应该加强自身的个人保护意识,注意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伤病者的血液和体液。
4. 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医疗机构应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减少工作压力和疲劳,避免因紧迫感和疏忽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5. 强化患者教育: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宣传,提高他们对疾病和诊疗过程的理解,减少病患因躁动不安等原因导致护士针刺伤的风险。
6. 及时处理针刺伤:一旦护士发生针刺伤,应立即进行第一时间的处理,清洗伤口,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接受咨询、进行相关检查等。
7. 追踪和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针刺伤事件追踪和管理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为预防和控制针刺伤提供科学依据。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
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分析护士针刺伤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由于一些意外情况导致护士被注射器针头或其他医疗设备刺伤的现象。
这种意外事件不仅会对护士本人的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传播传染病给其他人员。
对护士针刺伤的原因以及干预方案进行分析,对于减少这类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分析:1. 护士操作不慎护士在医疗过程中,操作不慎是导致针刺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能是由于匆忙操作、疲劳过度、注意力分散等,导致在使用针头或其他医疗设备时失误,造成自身被刺伤。
2. 医疗设备质量问题一些医疗设备本身存在质量问题,例如注射器针头易折断、容易滑落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护士在使用时被刺伤的情况发生。
3. 病患突然动作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或医疗操作时,患者突然移动身体或者挣扎,很容易造成护士被刺伤。
4. 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当医疗废弃物包括使用过的针头、注射器等,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造成护士在处理废弃物时被刺伤。
1. 护士自我防护意识的培养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自我防护意识。
护士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自己的安全。
2. 完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严格质量管理,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对于有质量问题的设备,应及时报废或更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 加强患者沟通与管理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或治疗时,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告知他们操作的流程和风险,避免因患者突然动作造成的意外伤害。
4. 完善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废弃物的管理,确保废弃物的合理处理。
对于带有传染病风险的废弃物,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避免对医护人员造成伤害。
5. 针刺事件的处理与反馈一旦发生护士针刺伤事件,医疗机构应立即组织对事件的处理,包括对护士的伤情进行评估和处理,同时进行情况调查,找出针刺事件发生的原因。
同时对事件进行及时的反馈,对医疗操作流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研究进展
允许 ; 院方 未 提 供 手 套 。而 已有 研 究 I 1 表 明 , 若 被
血 液污 染 的钢 针刺 破 一 层 乳 胶 手 套 , 医务 人 员 接 触 的血量 比不戴手 套 时可能 减少 5 O %以上 。
1 . 2 . 1 理论 学 习与 I 临床 实践 脱 节 临 床 实 习 是 护
业性 损伤 的主 要 因素 。刚进入 临 床“ 工作 ” 的实 习 护 生, 她们 的职业 安全 知识 和 防护 意 识 相 对 薄 弱 。刘 兰 芬等 [ 1 采用 自行 设计 的 问卷对 1 5 1名实 习 护生 进
护 生参 与操 作 的 机会 较 少 , 但 由 于操 作 不 熟 练 或 对 环境 相对 陌生 , 针刺 伤的发生率 会高于实 习后期 。
对操 作要 求及 工 作 环境 不 熟 悉 , 担 心受 到带 教 老师 的批 评 , 因此 心理 负担较 重 , 表现 为 陌生 心理 及 紧张 情绪 。而操作 时 紧张 、 注意力 不集 中 , 又 是 护生 发 生 针刺 伤 的 一 个 重 要 原 因_ g ] 。高 锦萍 l _ 1 o ] 对 1 2 0名 护 生 在 临床 实 习 阶 段 的 心 理 状 态 进 行 了调 查 , 结
手 套 。金 银 环 调 查 发 现 , 护 生 未 带 手套 的主 要 原
液传 播疾 病 的高危 职业 群体 。临床 实 习是 护生 走 向
工作 岗位 之前 的重 要 学 习 阶段 , 是 理 论 与 实 际相 结
因有 : 认 为没 有 必要 ; 戴 手 套操 作 不 方便 ; 护 士 长 不
临床护士针刺伤原因及防护措施的研究进展
临床护士针刺伤原因及防护措施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5-05-15T10:24:16.12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月第2期供稿作者:于凌燕[导读] 鉴于此,可知临床上了解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并采取干预措施是预防和控制的重要途径。
于凌燕(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400037)【摘要】本文针对床护士在工作中的各种针刺伤危险性因素,采取加强自我保护,进行积极防范,规范操作及增加安全防护针具的应用,对减少针刺伤减少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临床护士;针刺伤;防护措施【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2-0075-02针刺伤指的是在临床上由于各种手术刀片、穿刺针、缝合针、注射器针头或者各种医疗器械利器所造成的意外伤害,形成了临床医护人员的出血和皮肤的深层损伤[1]。
而临床护士是被针刺伤威胁的高危人群,同时这也是造成其感染艾滋病、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的主要原因。
根据不完全统计[2],我国临床针刺伤在医护人员中的发生率为4%左右。
尤其是在管理不善的护士科室和新晋护理人员是高发的区域和人员。
有数据显示[3],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工作情绪和工作意识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鉴于此,可知临床上了解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并采取干预措施是预防和控制的重要途径。
本文针对近年来有关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归纳,并将一些宝贵的防护措施的研究进展和经验进行分析,并总结如下。
1 针刺伤诱发原因1.1 个人保护意识差针刺伤的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就是临床护士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到位,对针刺伤的重视程度不够。
如果平时的培训没有到位,且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规程要求实施,或者是存在侥幸心理,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过程中不戴手套,在被针刺之后没有及时处理伤口,因为担心被领导知道而对自身的工作评价下降[4]。
从而有意隐瞒,这都是造成血液性传染病通过针刺传染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归纳、总结针刺伤防护的方法,以提高临床护士的自我保护认知,使其从根本上做好
自身防护工作,减低职业暴露。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原因预防处理措施
护士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1]。
近些年,因为针刺伤事件报道越来越多,护士的职业安全愈来愈得到
医院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但是,目前临床针刺伤的发生率一直都很高,报告体系差强人意。
目前已证实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的疾病病毒多达20种,乙型肝炎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其中最常见的也是危害最大的[2]。
近年来,在中国艾滋病和梅毒的发病率一直在增加,同时,中国也是一个
肝炎高发区。
医院是病毒所在的集中区域,护士由于其特殊的职业,每天与患者呆在一起,这大大增加了感染机会。
因此如何做到预防保障护理人员职业安全迫在眉睫。
1国内外现状
1.1国内研究现状
2001年,毛秀英[3]对参加全国护理学术会议及北京7家医院临床湖水共1075人护理人员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调查显示:866
人(80.6%)在过去一年中发生过针刺伤,645人(60%)在过去一年内发生过污染的针刺伤。
2006年,赵俊文[4]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广东省10所医院共1548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在前一年内,1548名护理人员总的出现5670次针刺伤,针刺伤发生率为88.9%,平均每人4.12次。
2007年张光慧[5]利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对重庆市20所医院的1164人护理人员进行调查,调查显示:1057名(90.18%)护理人员在过去一年内发生过针刺伤,其中36.34%的护理人员出现过1-2次针刺伤,24.66%的护士发生过3-4次针刺伤,29.81%的护理人员发生过5次及其以上针刺伤。
2010年,余志群[6]等对100名临床护理人员调查发现,83名(83%)的护理人员在过去一年内发生过针刺伤,平均每人1.63次。
由此
可见,我国护士每年针刺伤的发生率都处于较高程度,且一直居
高不下,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出现此现状可能与护士缺乏自我防
护意识,操作不规范等原因有关。
1.2国外研究现状
2008年,英国皇家护理学院对4407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48%的护理人员曾被使用后的针头及其他利器刺伤过,10%的护理人员在过去一年内发生过针刺伤[7]。
据澳大利亚联盟在2008年的调查研究统计,11%的护理人员在过去一年内发生过针刺伤[8]。
在2008年美国护士协会和Inviro医疗器械公司对706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显示64%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过针刺伤,其中74%的护理人员曾被污血针头刺伤,曾被污染的针头扎伤过1次的护理人员占39%,发生2次针刺伤的护理人员占19%,发生过4次以上针刺伤的护理人员占8%[10]。
Smith[9]对日本一所医院860名护理人员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内发生过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的护理人员占46%,其中42.6%的护理人员出现三次及其以上锐器伤;860名护理人员
在过去一年内共发生648次锐器伤,即平均每年刺伤次数为
0●75次/人。
Muralidhar[11]等对印度一家医院428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显示,占80.1%的医务人员在过去1年内出现过针刺伤,所有的护理人员在过去1年内发生过针刺伤。
由此可见,尽管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方法指标对针刺伤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但是总体上针刺伤的发生率居高不下,且发展中
国家的针刺伤发生率高于发达国家,这与各国经济发展和文化程度密切相关。
2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2.1缺乏职业暴露自我防护意识
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是发生针刺伤的关键原因。
多数护理人员在技能操作过程中潜意识觉得针刺伤普遍存在且无法避免,出现职业暴露后只查看患者的乙肝检查结果,发现HBsAg阴性,便没有做
过多的处理,不知道丙肝、梅毒、艾滋病、疟疾等疾病都是通过血液传播,如果被这些疾病感染,后果亦非常严重。
2.2护理操作不规范
个人操作习惯与针刺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在护理操作过程中,
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护理操作流程。
由于医院条件的限制,未在每间病房放置锐器盒,往往选择在拔针后会把针尖插入输液瓶口,或选择把针尖插入茂菲氏滴管、回套针帽,回治疗室后进行二次分类处理,这些行为增加了针刺伤发生的几率[12]。
更换未加帽的针头,这也容易发生针刺伤。
2.3工作强度大,人员配比失调
"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受益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确立,无论是什么病人都跑到大医院,导致
病人人数增多,造成护士工作量大大增加,另外,患者对护理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尤其在输液高峰和中午值班期间,护士与患者比例严重失调,护士不得不提高工作效率,由此增加了差错事故和
针刺伤的几率。
护士在忙碌的工作中,过度疲劳容易精力不集中,这也大大增加了针刺伤发生的频率。
2.4锐器盒设计不合理
卫生部规定使用后的利器(不包括输液瓶和注射器)必需扔入锐
器盒,是为了降低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概率,在分离过程中,由于锐器盒开口小(直径15cm)[13],在分离过程中,有可能会被针尖误伤,造成职业暴露。
2.5社会心理因素
医院环境嘈杂、拥挤、采光、照亮不明等原因与护士发生职业损伤有一定原因,特别是在急诊科,急诊患者病情程度各异,社会背景、家庭环境、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各异,在接受护理人员救护中心态各异,对护理工作有更高的要求,且护士长久处于危重
病人、意外伤害以及死亡的氛围中,这都增添了护士工作压力,
使得护士针刺伤出现几率一直在增加。
2.6缺乏职业防护相关知识
我国目前护士教育课程一般没有开设过职业防护教育的课程,学生缺乏职业防护的习惯和意识,就职前的学习阶段没有学到大量的职业防护知识[14]。
3防护对策
3.1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医学院校应开设职业防护教育的课程,从职
业生涯开始建立和培养职业防护意识。
护理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均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医院工作。
上岗后,各科室、感控办还
要根据科室工作特点,有目的的不间断的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职
业安全防护讲座,继续加强护理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反复强调职
业暴露的危害和暴露后的处理程序,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
职业暴露的危害性,树立和普及预防意识[15]。
3.2规范护理操作流程
降低针刺伤及职业感染发生的概率主要在于护士掌握熟练的护
理操作流程。
改变个人不良操作习惯,严格按规定来,严禁直接传递锐器(手术中用弯盘或托盘传递),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及时
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每个治疗车上备利器盒,直接将用过的针头
扔进利器盒,减少针头在外裸露的时间,利器盒2/3满及时更换,
操作完后按七步洗手法手消,提高护士洗手依从性,使护士养成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的习惯,以减少此类原因造成的职业暴露。
3.3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护理工作量和针刺伤发生的次数呈正比。
对工作量大,危重患者
集中的科室,护理部根据情况进行合理的人员配备;科室在治疗
集中的时段及8小时之外的工作时间,实行弹性排班,注意人员
资质的搭配及数量配比,从而缓解因工作量大而带来的身心疲惫,已达到降低针刺伤的目的[16]。
3.4改善医院设施,提供基础保障
病房环境安静安全,光线充足,床间距不少于1米,配备必要的安
全物资,保障医疗防护物资充足,如专用的锐器盒,不易损坏的乳
胶手套,有效期内的手消液,手电筒等。
3.5完善社会支持,增进护士心理健康
社会应给予护士认可支持和公平待遇,而护士本身应注重自我护
理意识,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学会自我调节、自我解压,正确对待
别人的批评,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
做到"一挤二冲三消毒四报告五防疫",当意外发生针刺伤后,①
应将局部位置放低,立即从刺伤处的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针
刺处,持续挤压切勿松手,以防被污染的血液重新进入血液循
环;②用大量流动水或肥皂水反复冲洗针刺处,然后用生理盐水
冲洗;③冲洗后用0.5%碘伏或2%的碘酊、75%酒精消毒伤口,如果需要应进行包扎;④护理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立即报告护士长及感控科,由感控科进行登记;⑤护理人员误伤者24小时内立即注射破伤风疫苗;若病人HBV阳性,伤者必需在24h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疫苗,并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阴性者按0、1、6月间隔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可疑HIV阳性者须经专家评估伤口暴露级别后决定是否用药,若需用药,尽可能在短时间
内口服叠氮脱氧核苷(AZT),尽早检测HIV抗体。
然后于暴露后6周、12周、半年、一年按期检测HIV抗体[17-18]。
在医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要高度重视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安全,护理人员是医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常发生职业暴露的人群。
因此我们在进行本职工作的同时,务必做好自身安全防护,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是预防护士职业暴露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