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鬼文化的成因_特征及其社会作用

合集下载

中国鬼文化及发展

中国鬼文化及发展

中国鬼文化及发展鬼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源远流长。

在中华文明演化发展的同时,鬼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融入其中并随之发展,在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变化、更新的过程之后,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鬼文化体系。

一、鬼文化的起源鬼的观念形成很早,在原始社会初期出现的图腾崇拜中,就融入了鬼图腾崇拜,在甲骨文、《说文解字》里已经产生了“鬼”字并有所诠释。

从字义和所留文物上考察,“鬼”的观念在当时很受人们的尊敬、畏惧和崇拜,并一度有氏族部落以此为名或姓。

(一)“鬼”产生的根源。

在中国远古,因为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无法理解和生老病死的无法制控,以及人死后所归之处的迷茫无知,认为人死后,将处在另一个超越的境界,并由此幻化产生出鬼崇拜和鬼畏惧。

由此阴法鲁对“鬼”的诠释为“原始人类想象人体中有一个神秘的存在,它控制着人们的思维和感觉,这个神秘存在就是灵魂……他们把附在活人身上的灵魂与人死后独立存在的灵魂加以区别,称后者为鬼……古代真正崇拜的就是这种人死后变成的鬼魂。

”(二)甲骨文释“鬼”和《说文》说“鬼”。

甲骨文里,鬼是象形字,字形下面是个“人”字,上面象一个可怕的脑袋(似人头上戴着一个很大的恐怖面具),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

而在《说文解字注》里则释为“鬼,人所归为鬼。

从人,象鬼头。

鬼阴气贼害,从厶”。

把人死后所处的境界叫鬼,也就是我们民间俗称“魂灵”。

(三)作为氏族名称和姓氏。

把鬼作为姓或氏,可以看作时人对“鬼”畏惧和敬重的转化。

譬如,古吴越之地就有以“鬼”为名的鬼方国、鬼氏族。

《康熙字典》里载有“《山海经》鬼国在负二之尸北”的“鬼国”。

二、鬼文化的发展关于鬼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自先秦上古时代就开始出现,起初人们是口耳相传,至文字有一定的发展,文学意识有了一定的蒙孽,鬼神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开始出现文学记载。

1、先秦:2、春秋3、六朝4、宋5、明6、清在以上关于鬼文化的典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包含着以民为本、人定胜天的古朴思想。

试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鬼文化”

试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鬼文化”

试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鬼文化”试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鬼文化”一、古代作家的“鬼文化”观念与一般的统治者、读书人一样,东晋的干宝的理性觉醒是有限度的,仍然受民间鬼神信仰的制约。

他在《搜神记》中所记鬼神却忠实于民俗信仰,多数的鬼是逗留人间或者寄居阴府墓穴的。

唐朝以前的人对于“阴阳殊途、幽明道隔”的观念十分崇尚,这种观念在当时十分盛行。

神仙思想、道教思想、佛教思想以及巫鬼思想共处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中,人们对鬼怪世界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六朝一脉而下的“冥报小说”的存在解决的人生活和观念中的困惑:“盖当时以为幽明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

”正是由于作家们遵循了“依闻实录”的原则,因而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在收录了许多虚妄怪诞之事的同时,也保存了大量远古和当世民俗中的一些巫鬼现象。

唐代及唐前志怪中,“鬼”题材占据着极大比重。

人们对鬼魂的崇拜,是建立在迷信这些鬼的作用上的,是人们将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寄托在对鬼的幻想之中,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现实矛盾与痛苦。

社会的转变,导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性爱的张扬。

唐传奇中的霍小玉、话本中的李慧娘、元杂剧中的窦娥等,都以非常的形式证明自我的存在,表现出强烈的生存意志及自我觉醒、自我保护意识。

尽管作家有对鬼神的怀疑和批判,并不能说明他就超越了鬼神观念。

恰恰相反,鬼神观念是萦绕在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

世界上许多悲剧的发生也确实让他们有过怀疑,但他们还是希望鬼神能来管一管世上的不平之事。

于是他们让窦娥的鬼魂伸了冤、桂英的鬼魂报了仇、让忘恩负义的人遭到雷击…用汤显祖的话来说便是:《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冥婚与她的还魂应和了‘阴阳配合’的正理。

”二、“鬼怪小说”的发展在整体上,之前的鬼怪小说把鬼想象的太过恐怖,这一状况直至《聊斋志异》才有了根本改变。

虽然蒲松龄一声遭遇不幸,他用笔来倾诉自己的孤愤,也安慰自己久涸的心灵。

揭秘中国鬼文化起源之谜 - 成长博客博客教育博客教师

揭秘中国鬼文化起源之谜 - 成长博客博客教育博客教师

揭秘中国鬼文化起源之谜一、鬼的传说:鬼的历史可谓久远。

可以这么说,自从有了语言,就有了关于鬼的传说;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关于鬼的记载。

甲骨文里,鬼是象形字,字形下面是个“人”字,上面象一个可怕的脑袋(似人头上戴着一个很大的恐怖面具),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

这说明我们的先祖早已把鬼看作是与人关系密切的怪物。

先秦时代,《山海经》、《禹本纪》、《穆天子传》、《归藏》、《黄帝说》、《伊尹说》、《汲冢琐语》、《楚辞》、《论语》、《春秋》、《左传》、《礼记》等,都有关于“鬼”的记载。

之后关于鬼的记载更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两汉时期有《汉武洞冥记》、《异闻记》等;六朝时期有《博物志》、《搜神记》、等;唐代有《传奇》、《独异志》、《古镜记》等;宋代有《太平广记》等;金元时期有《潮海新闻夷坚续志》、《诚斋杂记》等。

至于明清,神魔小说盛行,甚至形成一种鬼文化。

鬼的故事丰富多彩,《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阅微草堂笔记五种》可为代表作品。

当代社会,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鬼的形象开始千变万化。

然而,有谁亲眼见到过鬼呢?无神论者不大相信鬼的真实存在,他们认为自称见过鬼的“幸存者”只是出现了幻觉,或者是故意装神弄鬼。

所以他们甚至认为从古至今鬼都不曾存在过,只不过是封建愚昧的古人在自欺欺人;在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不能再被这些迷信传说愚弄了。

即便如此,绝大多数人对于鬼的存在还是半信半疑,心里依然不由自主的充满恐惧。

毕竟关于鬼的传说已经历经数万年,深入人心了。

不但中国,整个北半球都有关于鬼的传说:如欧洲的吸血鬼,印度的罗刹鬼,印第安的亡灵。

那么为何鬼的传说如此盛行,经久不息呢?这一定有它的历史根源。

二、鬼的真实身份福斋书虫认为,鬼曾经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它们给人类确实带来过深深的伤害。

并且事实上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很多鬼的化石,只不过一直以来,人们以为这是人类祖先的化石。

1856年在德国的尼安德峡谷发现一具奇特的类似人类的骸骨,将之命名尼安德特人。

中国鬼神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中国鬼神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中国鬼神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鬼神文化在中国古代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认为鬼神是超自然的存在,他们可以在人间活动,能够影响人的命运和运势,所以人们对鬼神非常敬畏并辟邪驱邪。

同时,鬼神也是人们的信仰对象,人们会祭祀鬼神,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因此,鬼神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念。

虽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鬼神文化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和忽视,但是鬼神文化却始终存在并且对当今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鬼神文化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鬼神文化又是中国民俗文化的核心内容。

无论是春节庙会,还是清明扫墓,都是中国民众对鬼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鬼神文化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传承。

其次,鬼神文化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鬼神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例如《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作品都是围绕着鬼神文化而展开的。

由此可见,鬼神文化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现代中国文学中,鬼怪题材的作品也有很高的关注度,显示了鬼神文化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

此外,鬼神文化对中国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神是守护人们的神明,人们对鬼神抱有崇敬和信仰。

这种信仰也渗透到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当中。

中国人普遍认为奉行孝道、尊敬长辈、尊重神灵是应有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也受到了鬼神文化的影响。

另外,中国鬼神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还表现在它对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生活产生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和繁杂的人际关系,人们往往会通过信仰鬼神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安慰,这也反映出了鬼神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鬼神文化受到了来自现代文明的挑战。

尤其是在当代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逐渐变得理性并且崇尚现实主义,辛辣了鬼神文化的影响力。

解读中西方的“鬼”文化

解读中西方的“鬼”文化

解读中西方的“鬼”文化一、本文概述《解读中西方的“鬼”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和分析中西方鬼文化异同的文章。

鬼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根植于各种传统信仰、民间故事、文学作品和宗教信仰中。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背景等多个角度,全面解读中西方鬼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文章首先将对中西方鬼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两者在形象塑造、信仰习俗、文学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最后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中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价值观念。

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二、中国“鬼”文化概述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深受古代哲学、宗教、民间信仰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鬼”并非完全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而是具有多重含义和复杂文化内涵的存在。

中国古代哲学对“鬼”的理解具有独特的视角。

儒家思想中,鬼被视为已故祖先的灵魂,人们应该尊敬并祭祀他们,以示孝道。

道家和佛家则进一步将“鬼”的概念扩展到万物皆有灵的范畴,认为一切生灵死后都有可能成为鬼,而鬼的存在也是宇宙间阴阳平衡的一部分。

在民间信仰中,“鬼”的形象多样且功能各异。

有的鬼被认为是守护家园的神灵,有的则是带来厄运和不祥的邪灵。

在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如清明节扫墓、中元节放河灯等,都是与鬼文化密切相关的活动,旨在安抚亡魂、祈求平安。

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鬼”的形象也屡见不鲜。

从古代的志怪小说到现代的恐怖电影,鬼的形象往往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故事背景。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人们对鬼文化的恐惧和好奇,也借此探讨生死、善恶等哲学问题。

中国的“鬼”文化是一种多元且复杂的现象。

它既包含了古代哲学对生死和宇宙的理解,也体现了民间信仰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力。

通过对“鬼”文化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三、西方“鬼”文化概述西方文化中的“鬼”文化,源于古老的宗教、神话、传说以及民间信仰,其内涵和表现形式与中国的“鬼”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什么是鬼神文化,它是怎样形成的

什么是鬼神文化,它是怎样形成的

什么是鬼神文化,它是怎样形成的所谓鬼神文化,即指人们对鬼魂和神灵的信仰和崇拜。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总有一种无形的、超越人类智慧和意志的力量在冥冥之中掌握着人们的生死命运、荣华贫贱、毁誉沉浮及对善恶的因果报应等。

尽管社会已进入文明时代,科学日益发展,揭开了无数的自然奥秘,但事实上总有一些事物还是难以理解的,人们称之为未知领域或巧合。

故几千年来的鬼神崇拜和信仰的实质并无很大的改变。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遍布九州的庵堂寺庙、道观神殿终年香烟缭绕,爆竹响彻云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甚至不畏艰险赶去还愿进香,以求平安;百姓家中或设神龛或贴神榜或供神灵,年节朝拜,朝夕焚香;亲人新逝,奠堂祭祀,冥用物品千姿百态、琳琅满目,送葬队伍浩荡;清明时节,不分贫富,官宦百姓,携带冥物、酒肉琼浆,祭扫墓地,跪拜先灵,“富不富,看修墓”,诚心指望先人灵魂的庇佑,以保官身荣华;有的街头巷尾,算命卜卦,看相摸相,“神仙”摇幡,未卜先知;身患疾病或遭意外事故,认为皆因风水缺损,命运遭厄或屋宇坟地不安,或邪神入侵,作祟贻害,先是问“神”,后请“神”登门治“邪”,香烛符水,患者俯首帖耳,唯命是从,以求疾愈家安,不一而足。

在我国,由于长期历史沉积、民众的普遍参与和统治阶级的利用与标榜,还有文化典籍的宣扬和传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鬼神文化。

比如历代的帝王,几乎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天祭地仪式,有的王朝还设有专门的占卜机构,以求上天神仙保佑帝位巩固、吉祥永昌。

更有古时的秦始皇向神仙求不死之药,等等。

在文化典籍的宣扬和传播方面更是不胜枚举,如《楚辞》《搜神记》《聊斋志异》《封神榜》《西游记》等。

这些虽不是“四书五经”正统文化典籍,但在宣扬和传播鬼神文化方面可谓“功勋卓著”。

尤其像《西游记》一类的神话,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鬼神文化

鬼神文化

论中国鬼神文化产生的原因人们对死亡、灵魂和鬼怪等未知事物的信仰、恐惧或崇拜是一个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几乎和人类社会是同时产生的。

它是怎么起源的呢?它又是怎么发展的?它的历史作用又是如何的?这一切如同它本身一样的复杂、神秘。

在一定历史时期中人类自身无法克服的自然现象,先人会表现出恐惧,这就是鬼观念的主要起因。

其次,人类社会刚出现,由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使得人们将现实中的苦难和不平在虚拟的世界中得以宣泄。

这里,一方面人们痛恨等级制度中的压迫与被压迫,另一方面,人们又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与现实社会大体相同的等级社会,虽然在这个虚拟的等级社会中,也有严格地位划分,但是这里讲述赏善罚恶的故事。

同时,以鬼故事为例,人们往往将鬼人性化,也有善恶美丑之分。

也就是说,鬼故事往往说的是人类社会本身的故事,“ 西魍魉”也就成了坏人物的代名词了。

再次,是统治者用来教化、警戒百姓的工具,它的作用往往是律法和道德所起不到的。

在洪荒时期,人们对一些英雄人物的崇拜和夸张的赞美产生了神话,比方神农、燧人、女娲等等。

到了先秦两汉,充斥在思想领域的则是仙风道骨。

魏晋以后,便是游弋着冥鬼幽魂。

鬼神观念是古代先民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魏晋六朝志怪或者鬼神文化研究的力作壮迭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鬼故事犹如雨后春笋,成为当时小说的主流。

志怪小说勃兴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达了顶峰。

由此往后,这种文化现象一直在上层建筑中占据了相当的地位。

在他们的许多奇异的幻想中,常常含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胚芽。

例如,关于神农的传说中,正因为他遍尝百草,才能发现各种药草的性能。

又如鲧、禹治水的传说,大体上反映了原始人治理洪泛滥的验。

洪年代,即使是些看起来好像是荒诞不经的杜撰的鬼怪,实际上还是有某种依据的,同样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胚芽。

例如,关于羿射九日的神话中描述的一些鬼怪兽禽,决非随意编造,而是以古代的野猪、蟒蛇、水怪、鸷鸟为原型,加以夸张而成的。

由于时空的无限性,所以在人类本身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对一些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

探秘古代鬼文化

探秘古代鬼文化

探秘古代鬼文化一、鬼文化的由来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这个问题的回答,无疑是否定的。

但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有没有“鬼文化”的积淀呢?回答确是肯定的。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世界上虽然没有鬼的存在,然而鬼文化确是很早就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并充当了人类文化的先驱,开创了人类文化的先河,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从广义来说,文化,指的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发展而发展。

人类的历史,就是文化发展的历史,人类文化史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的形成与发展是同步的。

据有关方面的研究认为,鬼文化,就是距今至少六、七十万年前人类童年时期的“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物,从1929年发现的距今六十九年的北方山顶洞人,曾用红色的粉末撒在死者身上。

经分析,其目的大约有二:一是因为红色与血液的颜色相同,表示给死者补充一些新鲜血液;二是认为死者“灵魂不灭”,冬天也同样怕冷,撒些红粉,象征增一些红了的炭粉,为死者增温御寒.在国外,有的考古学家,先后在意大利和法国等的原始有人遗骸附近,发现发随葬的燧石和其他各种石器,这虽然是石器时代的产物,是希望死者灵魂继续使用这些石器。

上述事例,说明了原始初人们就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人死后不死;灵魂是主宰躯体的超自然体;人的死亡是因灵魂离开躯体而他往的结果。

因此,上古时,人们对于死掉的同伴,由不兴埋葬到逐渐产生了埋葬死人的习俗。

他们认为火葬或天葬尸体,其灵魂可以升天;土葬使死者的灵魂,可以有个安稳的“摇篮”和永久的归路。

由于人们迷信灵魂为超人的能力,活着的人就畏惧它或者想依赖它,乞求它。

把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附加给幻想的鬼魂世界,因而在人死之后,就举行种种礼拜活动,如招魂、赶鬼、祭祖等等。

于是就形成了原始的宗教文化。

这种处于人类社会初期状态的宗教文化,多存在于尚不具有成文历史的原始社会中,它虽然是原始的,但它在原始社会中,却是原始文化的主要支柱和先锋。

浅谈“鬼”的创造存在及其社会学意义

浅谈“鬼”的创造存在及其社会学意义

浅谈“鬼”的创造存在及其社会学意义作者:张荻金来源:《商情》2013年第40期【摘要】鬼,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一个词汇。

但是,鬼究竟是一个什么形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又为什么能够顽固地盘踞在人们的心头驱之不散,它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怎样?诸如此类的问题,自古以来总是模糊地存在着。

本文试着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谈一谈“鬼”,还原鬼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鬼” 创造存在社会学一、愚昧创造了鬼鬼的概念,大约出现于商朝初期。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已经可以看到“鬼”这个字。

那是一个象形字,字形下面是个人,上面却像一个可怕的脑袋。

很显然,鬼这个东西,在远古时代,是人们想像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

所有的人,均不曾看到过鬼。

所以,造出的鬼字,想像的成分自然大于事实的成分。

而造出一个鬼字来表示那个概念,说明观念上的“鬼”,是长久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也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

然而,鬼是什么?没有一个人能够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

《礼记·祭义》认为:“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而《列子·天瑞篇》说的是:“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

”这句话下面的的注解则是:“鬼,归也。

归其真宅也。

”综合这两种说法,大致可得到这样的两点认识:其一,鬼是精神上的东西,而不是物质上的。

其二,人死后,原依附于活人的精神,脱壳而出,无所归依,虚无飘渺,在天地间游荡,幻化为形,成了所谓的鬼。

古人为什么造出鬼来呢?探究其中的原因,不是三言两语能道明的。

和所有的迷信一样,鬼并不是科学昌明的产物,而是愚昧时代的人的意识的反映。

远古时期,科学文化极不发达,人们对种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还处在朦胧状态。

他们无法解释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现象,就幻想着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着世界,这就是所谓的“神”;而于人的身体之内,也有一种神秘的灵魂在控制着人的行为思想。

人一旦死亡,灵魂就变为鬼。

于是,“鬼”和“神”一起,为人敬畏崇拜,有的还成了部落的图腾,有的还变为部落的姓氏。

中国巫文化的起源_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巫文化的起源_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巫文化的起源_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原始初民时代,和世界各国的原初时期一样,对人类起源和天地生成既感到神秘莫测,又大胆进行想象和推测,这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开始。

在这个时期,各民族大都经历过各种类似的“创世神话”的时期,人们常称这个时期为“神话时代”,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一种“神化时代”。

初民们对于大自然感到神秘,认为自然现象背后有着神秘的力量支配着,对自然存在形成既有畏惧感又有依赖感的社会心态。

初民们把自然现象奉为神灵,并且加以祭拜,对之进行祈祷。

所以,巫术、神话、原始宗教是原始初民时代“神化”的普遍的表现形式。

上古中华先人自然崇拜对象的范围极为广泛,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男女生殖器等等,只要是与初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大都被神化为崇拜的对象。

后来,初民的意识逐渐加强,自然神人格化了,自然现象社会化了,自然崇拜演化出天神崇拜,崇信天命,崇拜上天。

再后来,先民们对自己的意也有所意识了,对梦的不解,对心灵现象莫名其妙,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祖先们死了,但似乎灵魂还活着,为祈求祖先的保佑,产生了祖先崇拜。

部落的首领、英雄,成了祭祀和崇拜的对象。

人们以虔诚的心态、严肃的方式来祭祀祖先,取悦神灵,希望以自己的虔诚来影响鬼神的意志,以求得最好的保佑。

上古中华先人经常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统一于一体。

《诗经》里有不少关于巫筮的描绘,比如,《宛丘》便是写一个以巫为职业的舞女:“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诗经》之一百三十六)诗分三节,首节是诗人对巫女游荡于宛丘情景的描绘,表达诗人为巫女优美奔放的舞姿而陶醉,巫女翩翩起舞,诗人触动了情感,可是,巫女专注于舞着,对观赏者的表情状态丝毫没有觉察,诗人惆怅地感到“洵有情兮,而无望兮”,诗人感到奈何和幽怨。

第二、三节素描巫女游荡于宛丘的巫舞场景和起舞行态,诗人一直在关注着:欢腾的鼓声、缶声,巫女持续的美妙舞姿,从宛丘山顶舞到山下道口,从寒冬舞到炎夏,时空的改变没有能让巫女的舞蹈停下来,舞姿是那么神采飞扬、热烈奔放;而诗人却满怀深情地欣赏着巫女热舞着……。

中国鬼神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中国鬼神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中国鬼神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一、中国鬼神文化的历史渊源1.中国鬼神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中国古代人民对鬼神的信仰和崇拜3.鬼神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二、中国鬼神文化的内涵和特点1.鬼神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2.鬼神文化的民间传统和传承3.鬼神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表达三、中国鬼神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1.宗教信仰与社会和谐2.鬼神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延续3.鬼神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4.鬼神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5.鬼神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变革四、中国鬼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鬼神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2.鬼神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3.鬼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4.鬼神文化的现代创新和发展五、结论1.中国鬼神文化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作用2.鬼神文化的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3.推动鬼神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的重要意义中国鬼神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中国鬼神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古代至今,中国人民对鬼神的信仰和崇拜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鬼神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社会、文化、宗教、社会生活和文化产业等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鬼神文化的历史渊源、内涵和特点、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以及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一、中国鬼神文化的历史渊源1.中国鬼神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鬼神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人民对鬼神的信仰和崇拜始于远古时代的原始宗教。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和对祖先的尊敬崇拜形成了鬼神信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鬼神文化也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鬼神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革,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鬼神文化体系。

2.中国古代人民对鬼神的信仰和崇拜在古代中国社会,人们对鬼神的信仰和崇拜是非常普遍的。

古代人民对鬼神的信仰和崇拜主要体现在祭祀、祈福和祈求保佑等方面。

古代中国人民通过祭祀和祈福来表达对鬼神的尊敬和崇拜,以期望神灵能够保佑他们的家庭和社会的安康和发展。

唐代的鬼怪文化

唐代的鬼怪文化

唐代的鬼怪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唐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信仰、文学和民间传说。

在唐代,鬼怪文化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许多文人学士都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表现出来。

一、鬼怪文化的形成背景鬼怪文化在唐代的形成源于当时社会的信仰和文化环境。

唐代社会是一个以信仰为主导的时代,人们对鬼怪、神灵的信仰非常普遍。

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会转生为鬼魂或其他神灵,能够对人间产生影响。

因此,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向鬼怪祭祀,以求平安顺利。

同时,唐代文化氛围浓厚,文人雅士们也对鬼怪文化产生了特殊的兴趣,他们通过文学作品对鬼怪进行表现和描述,进一步加深了鬼怪文化的影响。

二、唐代鬼怪文化的特点唐代鬼怪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丰富的文学作品:唐代文人学士们酷爱写作,他们通过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对鬼怪进行了丰富的描绘和表现。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就有“鬼神宿世长,非富贵则贫贱”的诗句,展现了李白的鬼怪文化观点。

2、宗教信仰:唐代是一个宗教信仰发达的时代,除了佛教、道教以外,还有儒教、基督教等信仰。

各种宗教信仰都对鬼怪文化产生了影响,丰富了鬼怪文化的内涵。

3、丰富的异闻怪谈:唐代各种民间传说和传统故事都与鬼怪文化有关,如《古今注疏》、《盐铁论》、《太上老君论道德经》等,都涉及到一些奇异的人、事、物和鬼怪,成为了唐代鬼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鬼怪文化的流行:唐代鬼怪文化不仅在文人学士中流行,还广泛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民间传说中。

在唐代,人们普遍认为鬼怪是存在的,鬼怪传说、民间故事也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三、唐代鬼怪文化的意义唐代鬼怪文化对于中国文化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宗教信仰:唐代是中国宗教信仰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鬼怪文化作为信仰的一部分,对中国宗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学艺术:唐代鬼怪文化的流行和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着各种神秘的鬼怪传说。

这些鬼怪文化在两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信仰方式,反映了两国人民的不同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鬼”文化的起源、传承和差异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深入了解中日两国文化差异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日两国“鬼”文化的起源1. 中文“鬼”文化的起源中国的“鬼”文化在古代便有着丰富的传说,如《山海经》中记载的各种妖魔鬼怪,还有《聊斋志异》中的各种鬼故事等等。

相传,中国的“鬼”文化起源于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人们相信在世界的某些角落存在着不为人知的鬼神。

2. 日本“鬼”文化的起源日本的“鬼”文化同样也源远流长,古代日本人对鬼神的信仰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载了各种神话传说,其中包括了许多关于鬼怪的故事。

日本人的鬼怪传说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鬼”文化。

1. 中国的“鬼”文化传承中国的“鬼”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民间的传说、戏曲、绘画等方面。

中国的各地方俗文化中都有着与鬼相关的传统活动,如清明节扫墓、七月鬼节等传统节日。

中国各种戏曲作品中也常常出现鬼神角色,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霸王别姬》中的霸王等。

2. 日本的“鬼”文化传承日本的“鬼”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日本的民间传说、祭祀活动和文学艺术等方面。

日本人民普遍相信鬼神的存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会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以示尊敬。

日本文学中也有着大量关于鬼神的作品,如《怪谭》《化物语》等。

1. 在信仰方式上的差异中国的“鬼”文化受到了道教、佛教等宗教的影响,人们对于鬼神的信仰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认为鬼神是神灵的一种形式。

而日本的“鬼”文化则更多地与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相关,人们通常认为鬼神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存在。

2. 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中国的“鬼”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更多地体现出对鬼神的恐惧和崇拜,如在民间传说中鬼怪常常是恶魔的形象,需要进行驱鬼祈福等活动。

带你了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鬼文化

带你了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鬼文化

带你了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鬼文化时间:2018-08-01 来源:作者:XQ中华传统文化之鬼文化也深深影响了日本等周围亚洲国家。

如日本百鬼夜行中的一目五先生,姑获鸟,天狗等都能在中国古籍中找到记载。

我国的鬼文化在原始社会的土壤中萌生,同时随着中国的历史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变异、更新的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之鬼文化也深深影响了日本等周围亚洲国家。

如日本百鬼夜行中的一目五先生,姑获鸟,天狗等都能在中国古籍中找到记载。

同时,据考证得知,日本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来自中国,可见我国的鬼怪文化对周边国家鬼怪文化的影响之深。

似乎从人类蒙昧之初,“鬼”就在人们的想象中出现了。

鬼来无影去无踪,形象恐怖,魔力无穷,常常在夜间作祟捣乱,人们对它又敬畏,又恐惧。

鬼魂观念本是原始鬼神信仰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观念影响的结果,是虚幻、想象的产物。

但不知不觉中,鬼已经悄悄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了一种文化。

“鬼”民俗文化戏傩“傩”是最早有关鬼活动的祭祀活动,由于鬼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东西,所以它出现之初,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傩,出现得很早,从汉文化看,大约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其实质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进行时要设傩坛,舞者头戴面具,手执干戚等兵器,并不是发出阵阵喝声,表现驱鬼捉魔的内容。

我国最早的傩舞是古代的“方相氏舞”,表演者戴一种叫“黄金四月”的面具,在巫师的指挥下,用一系列捉鬼逐灾的舞蹈语汇,表现驱邪恶、保吉祥的思想内容。

傩戏这种古老的艺术,虽已日渐式微,淡至今在民间仍广为流传。

例如在我们湖南的郴州的“跳土地”,就是这种古老傩戏的演变和沿袭鬼食成都有“鬼饮食”,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一种食物,本身绰号就叫“鬼食”。

据说淮南王刘安在家炼丹不成,胸中烦闷,外出散心之时,见到八位老人鹤发童颜,健步如飞。

细问方知,食吃“鬼食”所致。

它通身洁白如玉,弹性十足、口感细腻,营养价值非常高,这种“鬼食”就叫豆腐。

为什么把豆腐叫鬼食呢?因为豆子榨出豆浆后,把豆渣拿出来称,却并不比原来用的豆子重量轻,所以古代人怀疑豆腐食豆子魂魄化成,故称为“鬼食”。

鬼文化资料

鬼文化资料

鬼文化鬼文化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文化现象,根植于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之中。

在许多文化中,鬼魂被认为是死者灵魂的一种形式,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和能力。

鬼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各种形式,引发人们对死亡、超自然现象和灵性世界的思考和探讨。

起源和传承鬼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

许多古代文明中都存在着对鬼魂和幽灵的崇拜和祭祀。

在中国古代,鬼神信仰深入人心,死者的亡灵被视为对家族和社会有着重要影响的存在。

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中的幽灵传说也广为流传,人们相信死后的灵魂会继续存在并对生者产生影响。

随着文化的传承和演变,鬼文化逐渐融入了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绘画艺术和传统节日中。

在许多文化中,鬼魂被描绘成各种形态,有的是善良的守护神,有的是难以驯服的邪恶力量。

这些形象反映了人们对死亡和超自然现象的不同理解和想象。

鬼文化的传统节日许多地域和文化中都存在着与鬼魂和幽灵有关的传统节日。

比如,在中国,每年的七月初一是“鬼节”,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亡灵的仪式,希望能够安抚逝去的亲人的灵魂,使其得到安宁。

在西方国家,万圣节是一个庆祝死者和幽灵的节日,人们会扮成各种吓人的形象,庆祝这个充满神秘气氛的节日。

这些传统节日反映了人们对死亡和灵魂的不同态度和文化习俗,也体现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尊重。

鬼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变革的发展,鬼文化在当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神秘色彩,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传统习俗。

然而,鬼文化仍然在当代社会中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在文学作品和电影中,鬼文化常常被用作表达人们对死亡、超自然现象和未知世界的探讨和想象。

许多作家和编剧通过创作鬼故事来引发人们的恐惧和思考,体现出人们对幽灵和灵魂的永恒兴趣和好奇心。

在当代艺术和时尚领域,鬼文化也经常成为设计师和艺术家的灵感来源,激发出各种前卫、神秘的设计风格和创意表现。

结语鬼文化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人们对死亡、灵魂和超自然力量的无尽好奇和探索。

中国鬼文化研究

中国鬼文化研究

中国鬼文化研究中国鬼文化研究一、中国鬼文化的成因“鬼”泛指人死后与躯体相脱离而存在的各种“魂灵”。

围绕“魂灵”问题,在中国历代社会的各阶层都存在着大量的传闻和描述,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每每谈及鬼灵诉怨、冤厉索命等问题都津津乐道。

我们把这种围绕“魂灵”问题而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古籍、典章、礼仪、风俗统称为“鬼文化”。

探讨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机制构成了本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社会意识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都可从社会存在中求得其依据,鬼文化的形成亦不例外。

从本原意义上讲,鬼文化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逐步形成的。

当原始人还过着动物般的生活,在意识上尚不能使自己和周围自然界分开时,就不可能产生鬼魂、精灵等表象。

只有当人们为了谋取生活资料,对自然界经过长期不断的斗争,逐步地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分开,有了清楚的自我意识,并认识了一定的自然现象和过程,从而才有可能去寻找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

在寻找上述联系的过程中,原始人看到有些自然现象给他们带来意外的享受,而有些自然现象却给他们带来祸害甚至伤亡。

久而久之,人们对自然现象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在生产斗争中获得的能驾驭自然力的知识,如两木摩擦可以生火,火可以燃木,可以取暖、熟食等。

另一种是人们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的各种错误的、幻想的观念,精灵、恶魔、善鬼等表象就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

他们把给人带来好处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当作善神、善鬼,反映了当时社会物质生活的不安全性。

把不利于人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当成恶魔,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以及人们在自然现象面前所表现的软弱无力的恐惧心理。

鬼魂观念的形成除了上述社会经济的原因之外,还有其认识论的根源。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对梦现象的疑惑也直接导致了鬼魂观念的产生。

人们在梦中会见别人或已死去的人,并和他们打交道,做各种各样的事,醒来时却一无所见,这不但使原始人认为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一个实体,而且还从会见已死的人的梦境中得出灵魂不死的结论。

论鬼文化的社会惩诫功能

论鬼文化的社会惩诫功能

关于鬼的形象,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是否真实存在,从古到今,已展开过无数次的论争,无论其存在与否,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它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象,虽然不像《老子》、《论语》、《孟子》等诸子学说和佛学著作那样,为许多文人士子所热衷研究,但它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活跃在广大劳动人民之中,深植于人们心中。

伴随着华夏民族的发展,这种原始通俗的文化现象还被注入了一定的思想内容,因而使这种文化现象具有特定的社会惩诫功能。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与儒释道文化相比,鬼文化更具有直接性和现实性,他们对所谓的“圣人”、“贤人”等并不感兴趣,但对发生在身边、流传于口头的鬼魅形象,却深信不疑。

他们既没有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想深度,也没有自然科学家的理论知识,但对祖辈流传下的鬼怪故事,从不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也许有人认为他们愚昧无知,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笔者却不这样认为。

任何事物既然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鬼文化维护了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维护着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与善良,它比法律更具有震慑作用,比儒家的“仁、义、礼”更深入人心,在维护统治秩序方面,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简单地把鬼文化斥之为封建迷信是不科学的,应把它置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分析其合理内核。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就鬼文化的社会惩诫功能进行一些探讨。

一、鬼文化的形成要探讨鬼文化的社会惩诫功能,应先分析鬼文化的形成,从其形成过程中,也许能找到它是如何对社会起惩诫作用的。

“鬼”泛指人死后与躯体相脱离的“魂灵”,围绕“魂灵”问题,在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社会各阶层存在着大量的传闻和描述,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每谈及鬼魂诉怨、厉鬼索命等问题都津津乐道;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多与鬼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典籍如《山海经》、《搜神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无不记述着关于鬼魅的故事;在儒道墨甚至兵家思想中也有关于鬼的传说;在礼仪方面,从上古的祭天、地、山川河流,到古代帝王的祭祀,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的祭祖以及现代各阶层人士在清明上坟,无不与鬼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北鬼神文化研究报告

东北鬼神文化研究报告

东北鬼神文化研究报告东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地区有丰富多彩的鬼神文化。

本报告旨在研究东北鬼神文化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东北人民生活的影响。

首先,东北鬼神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巫术和信仰活动。

东北地区的古代居民对自然界的力量充满敬畏,常常供奉神灵来祈求保佑和祷告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神灵逐渐被人们称为鬼神,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

东北鬼神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在东北地区,人们以山神、水神、门神、厨灶神等多种形式来崇拜神灵。

每个神灵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特殊的祭祀形式,使得东北的鬼神文化丰富多样。

东北鬼神文化对东北人民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给人们带来精神安慰和信仰支持。

在面对苦难和困境时,东北人民往往会求助于神灵来寻求保佑和庇佑。

这种信仰让他们相信,只要心存希望并付出努力,就能够战胜困难并取得成功。

其次,东北鬼神文化也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旅游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东北地区以其独特的鬼神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和研究。

这促进了当地酒店、餐饮和旅行社等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增加了不小的收入。

最后,东北鬼神文化也对东北地区的艺术、文学和电影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著名的东北文艺作品都以鬼神为主题,如《神话》、《牛郎织女》等。

这些作品通过讲述神话传说和呈现神灵的形象,丰富了东北地区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东北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东北鬼神文化是东北地区丰富多彩的一部分。

其起源于古代的巫术和信仰活动,以多样性和丰富性为特点。

它对东北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予了信仰支持、促进旅游业发展以及推动文学和艺术的繁荣。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东北鬼神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以保留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宝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