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

合集下载

世界上,6个已经消失的国家

世界上,6个已经消失的国家

世界上,6个已经消失的国家本为历史领域章,描述的是世界上,6个已经消失的国家的历史往事。

俄罗斯⼀位⼈⼠,对世界上,6个已经消失的国家,作出了介绍和评价,以下为具体内容:世界上,每天都在不断发⽣新的变化,可谓⽇新⽉异。

在历史上,也是如此,⼀些国家,今天已经消失,不复存在。

⼀、奥斯曼帝国⾸先,我们注意到奥斯曼帝国,它曾经从西部的摩洛哥延伸到东部的波斯湾,再从南部的苏丹延伸到北部的匈⽛利。

从1299年到1922年,奥斯曼帝国,已经存在了600年。

这个国家,在中东和北⾮很有影响⼒。

但是,由于参加了第⼀次世界⼤战并战败,在战争结束后,它就被解散了。

奥斯曼帝国,⼟地⾯积最⼤的⼀部分(包括今天埃及,苏丹和巴勒斯坦所在地区),转⽽归属英国。

⼟⽿其⼈,则在剩下的⼟地⾯积上,创建了今天的国家⼟⽿其。

不过,⽆论怎样,在历史上,奥斯曼帝国都应得到较⼤的尊重。

⼆、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成⽴于1867年⾄1918年。

这个国家崩溃的原因,和奥斯曼帝国⼀样,也是由于参加了第⼀次世界⼤战并战败。

作为结果,出现了⼀系列⽬前已知的国家:奥地利,匈⽛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

奥匈帝国的部分⼟地⾯积,划分给了意⼤利,波兰和罗马尼亚。

问题是,为什么其邻国德国也参加了第⼀次世界⼤战并战败,为什么却没有崩溃?原因并不复杂,德国以德意志⼈为主。

⽽在奥匈帝国,则有许多的部族和各种各样的化,彼此难以融合。

三、阿拉伯联合共和国(UAR)这个国家成⽴于1958年,持续到⾄70年代初期。

埃及总统加玛勒·阿⼘杜勒·纳赛尔,当时联合了埃及和叙利亚,建⽴了这个新的国家。

主要理由是,他认为这样,在和以⾊列的以抗中会更有优势。

然⽽,尽管组成了新的国家,但是埃及和叙利亚却仍然相距数百公⾥。

在为期6天的中东战争之后,以⾊列获得了胜利。

于是,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解,形成了今天的埃及和叙利亚这2个国家。

四、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在1918年⾄1992年存在。

奥匈帝国 军衔

奥匈帝国 军衔

中士(传令兵)
上士(兽医)
准尉(步兵)
少尉(炮兵)
中尉(工兵)
上尉(传令兵)
少校(兽医)
波兰军团 1916-1917
中校(卫生部队)
上校(医生)
上等兵(炮
中士(传令
上尉(传令
中校(卫生
列兵(步兵)
下士(骑兵)
上士(骑兵) 准尉(步兵) 少尉(炮兵) 中尉(工兵)
少校(兽医)
上校(医生)
兵)
兵)
兵)
部队)
奥匈帝国(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
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1867 年至 1918 年)
帝国陆军
列兵
上等兵
下士
中士
上士
二级军士长
一级军士长代理少尉少尉 Nhomakorabea二级中尉
一级中尉
上尉
少校
中校
上校
少将
中将
兵种上将(步兵)
上将
元帅
帝国海军 1890-1900
水兵
上等水兵
下士
中士
上士
二级军士长
一级军士长
一年志愿者 志愿者(每三年一拐)
上校
波兰军团 1914-1916 第一军团骑兵
列兵
上等兵
下士
中士
上士
少尉
中尉
上尉
波兰军团 1914-1916 第二军团步兵
列兵
上等兵
下士
中士
准尉
少尉
中尉
上尉
少校
上校
波兰军团 1914-1916 第二军团骑兵
列兵
上等兵
下士
中士
上士
准尉
少尉
中尉
上尉

奥匈帝国现在是哪个国家?

奥匈帝国现在是哪个国家?

奥匈帝国现在是哪个国家?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一般将奥匈帝国的领土分为两个部分:内莱塔尼亚(Cislethania)和外莱塔尼亚,狭义的内莱塔尼亚仅指莱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奥地利,但广义的内莱塔尼亚还包括斯洛文尼亚、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加里西亚和达尔马提亚等地区。

奥匈帝国有三个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位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

匈牙利和奥地利各有各自的议会和自己的首相。

皇帝的权力理论上是至高的,但实际上是有限的。

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

奥匈帝国内的一些地区如加利西亚和克罗埃西亚享受特别地位,它们拥有特殊的政府形式。

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地区的共同政府由一个共同部长会议组成,这个共同部长会议的成员包括三个部长(财政、军事和外交),两个地区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

两个议会各派出一个代表团,各六十人分别对共同部长会议的财政计划及其他议案讨论,这样每个地区政府对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总括来说,议会的联席是没有甚麼真正的权力,因为它仅能互相提出照会,在奥、匈两代表团两次照会均无法达成共识时,才分别进行表决,由始至终它都不能对中央的事务进行共同辩论及质询。

行政上,最终共同政府的部长仅对皇帝负责,而非议会及人民,而皇帝本人有权对外交和军事政策作最后决定。

两个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权力交叉往往导致摩擦和低效率。

尤其军队在这方面受到阻碍。

尽管军事是中央政府的职权范围,但奥地利和匈牙利政府有“徵兵、提供驻扎地、运输和补给,以及负责军队人员民事的和非军事事务的责任“。

因此每个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决定有很强的影响力,而每个地方政府都使用每一个机会来扩大它们自己的权力。

两个地区之间奥地利部分占总人口的约57%以及主要经济资源。

从1867年开始两个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最大的争执是关于每个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纳多少费用的问题。

奥匈帝国行政区

奥匈帝国行政区

奥匈帝国行政区奥匈帝国,又称奥地利-捷克帝国,是中世纪最大的欧洲王国之一,其统治时期从1278年到1918年,历经了七个世纪。

在这段长久的蜕变过程中,奥匈帝国的行政区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历史统治帝国的行政区域。

奥匈帝国的行政区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内部的帝国陆上领地、与国外关系紧密的海外领地和国外的殖民地。

首先,内部的帝国陆上领地,一般包括一级六自治领,二级十三领,三级若干自治连片领和四级沃达伯格各州。

其中,奥地利领是最具权威性的一级自治领,控制着其他五个一级自治领,而二级自治领则由五个同盟联合国控制,每个自治领都由指定的帝国代表团支配,隶属于相应的一级自治领。

三级、四级自治领的划分比较复杂,以及每个自治领内部的多民族多种语言族群分布情况,我们就不在此展开讨论。

其次是与国外关系紧密的海外领地。

奥匈帝国最具代表性的海外资本,莫过于穆斯塔霍夫帝国。

它位于科西嘉海湾东尾,始建于1815年,成立完毕于1850年。

它的土地面积覆盖石油、金属矿物和能源等资源,直辖于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还曾在拉普兰群岛开设殖民地,作为其在太平洋的政治权威。

最后介绍的是国外的殖民地。

因为中世纪帝国大权独揽,奥匈帝国也曾派遣海军攻击过遍布地中海诸国,宣称海上领土归属于奥匈。

这些殖民地包括:比利时和荷兰的西贝拉尔德殖民地,土耳其的罗斯柴尔德殖民地,摩尔多瓦的特尔罗沃殖民地以及马其顿的贝尔格莱德殖民地。

总之,奥匈帝国的行政区域被陆地和海上领土分隔开来,其中包括六个一级自治领、十三个二级自治领、几个自治连片领和沃达伯格各州,以及国外的殖民地,如比利时、荷兰、土耳其、摩尔多瓦和马其顿等。

正是这种复杂而谋求平衡的行政结构,才使得奥匈帝国在历史上能够辉煌而又持久地存在下来。

奥匈帝国的行政区域结构十分复杂,其发展过程也有着多变的运动。

尽管如此,这一帝国仍保持着七个世纪之久的历史文明。

在如今的欧洲,奥匈帝国仍然是一个了解和学习的珍贵宝库,如果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它的行政结构,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一战中的各国参战动机与利益

一战中的各国参战动机与利益

一战中的各国参战动机与利益一战爆发于1914年,是20世纪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涉及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参战的动机和利益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分析一战中各国参战的动机和利益,探讨其对战争的影响。

一、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是一战爆发前的欧洲重要国家之一。

奥匈帝国参战的动机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的领土和殖民地利益,尤其是在巴尔干地区。

此外,奥匈帝国还希望通过一场胜利的战争来稳定内政,强化帝国的统一和地位。

二、德意志帝国作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德意志帝国参战的动机是多方面的。

首先,德国希望通过扩张领土和殖民地来满足其需要资源和市场的经济利益。

其次,德国担心被孤立和遏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影响力。

此外,德国还希望借战争巩固国内的统一和凝聚民族认同。

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参战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恢复失地,尤其是上世纪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法国还希望通过战胜德国来恢复其在欧洲的地位和声誉,并保护其殖民地利益。

此外,法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是为了维护与俄国的同盟关系,共同对抗德国的威胁。

四、英国帝国英国参战的动机和利益十分复杂。

首先,英国希望保护自身的殖民地和海外利益,尤其是对抗德国在非洲殖民地的扩张。

其次,英国担心德国成为欧洲的霸主,威胁到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

此外,英国还希望通过一战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帝国,增加其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

五、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参战的动机主要是为了维护巴尔干地区的利益和对抗奥匈帝国的扩张。

俄罗斯希望通过一战来扩大自己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并保护其对黑海和地中海的出海口。

此外,俄罗斯还希望借战争来转移国内日益增长的社会压力,并确保国内政权的稳定。

六、美利坚合众国美国在一战初期持中立态度,但后来参战的动机主要是为了维护海上贸易和民族利益。

德国的潜艇战争威胁到了美国的海上利益,尤其是对于无辜的美国商船来说,这是不可容忍的。

此外,美国也加入战争是为了对抗帝国主义和保护民主价值观,这对于美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也具有重要意义。

奥匈帝国行政区划

奥匈帝国行政区划

奥匈帝国行政区划奥匈帝国曾经是欧洲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之一,其行政区划也是非常复杂的。

本文将从奥匈帝国的历史背景、行政区划的演变、各省份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奥匈帝国的历史背景奥匈帝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当时的奥地利公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16世纪,哈布斯堡王朝开始扩张,逐渐控制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区。

1713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奥地利大公卡尔六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王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他的领地。

1804年,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将自己加冕为奥地利皇帝,建立了奥地利帝国。

1867年,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王国签订了奥匈和约,成立了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成为奥匈帝国的君主。

二、奥匈帝国行政区划的演变奥匈帝国的行政区划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奥地利帝国时期和奥匈帝国时期。

1.奥地利帝国时期在奥地利帝国时期,奥地利王国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下辖布尔根兰、施蒂利亚、上奥地利、下奥地利、蒂罗尔、克恩顿、萨尔茨堡、维也纳等省份。

每个省份下辖若干个县,县下辖市镇和村庄。

此外,奥地利帝国还控制了波希米亚、莫拉维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地区,这些地区也被划分为若干个省份和县。

2.奥匈帝国时期在奥匈帝国时期,行政区划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帝国被划分为17个王国和地区,分别是: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兰、波希米亚、莫拉维亚、博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达尔马提亚、加利西亚、卢布林、克拉科夫、布加勒斯特、特兰西瓦尼亚和波斯尼亚。

这些王国和地区下辖若干个县,县下辖市镇和村庄。

三、各省份的特点1.奥地利奥地利是奥匈帝国的核心地区,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非常发达。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也是帝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奥地利的工业和农业都非常发达,尤其是奥地利的钢铁和煤炭产业,对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匈牙利匈牙利是奥匈帝国的次要地区,但在帝国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消失的国家

消失的国家

消失的国家世界上消失的国家有: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越南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南斯拉夫等等。

1、奥匈帝国(1867-1918)。

奥匈帝国,又称双元帝国、二元帝国,全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地,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最后一个国家。

奥匈帝国双首都,分、别为奥地利的维也纳和匈牙利的布达佩斯。

1867年,匈牙利获得自治,同年奥地利帝国正式改组为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是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的政合国。

1867年后匈牙利从法理上脱离奥地利帝国,但两国的外交立场保持一致。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奥匈帝国解体。

2、奥斯曼帝国(1299-1922)。

奥斯曼帝国,又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极盛时势力达亚欧非三大洲,领有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中东西部及北非大部分领土。

首都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1299年,奥斯曼趁塞尔柱罗姆苏丹过分裂宣布独立,奠定奥斯曼国家雏形。

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鼎盛,其领土在17世纪大道最高峰。

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败于协约国,奥斯曼帝国分裂。

之后开摩尔领导起义,击退希腊,建立土耳其共和国。

1922年,奥斯曼帝国灭亡。

3、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58-1961)。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简称阿联。

1958年,埃及与叙利亚合组的泛阿拉伯国家。

原计划还包括伊拉克,但因伊拉克局势不稳定未加入。

一个月后,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后来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即北也门)以合众形式加入,联盟改称“阿拉伯合众国”。

由于埃及的个别霸权主义政策,1961年叙利宣布退出,后北也门退出。

阿拉伯合众国解体。

4、越南共和国(1955-1975)。

越南共和国,又称“南越”,由吴庭艳在越南南方建立的政府,首都西贡。

越南共和国管辖的地方在1949年至1955年称为“越南国”。

1954年在中国的军事援助下,越南民主共和国赢得对法国的胜利。

奥匈帝国的诞生

奥匈帝国的诞生

奥匈帝国的诞⽣多瑙君主国的诞⽣受到拿破仑的步步进逼,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弗朗茨⼆世意识到这个古⽼的帝国,已经⾛向了末⽇。

当拿破仑⾃称法兰西皇帝,且在许多⽅⾯上开始表⽰出他想要成为奥古斯都-查理曼遗产的后继者后。

在军事上⽆法与拿破仑抗衡的弗朗茨⼆世只好退让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然⽽他仍透过保有”奥地利的皇帝”⼀职。

此举⼀⽅⾯是向拿破仑进⾏⽆⾔的抗议(在此之前,皇帝⼀职在西欧只有⼀⼈担任,但弗朗茨⼆世的保有皇帝⼀职,便将皇帝这个⾄尊之位贬低到只是个⾼于国王的政治权位),另⼀⽅⾯,也让哈布斯堡王朝持续保有皇帝的虚荣,延续着哈布斯堡王朝残余的荣光。

奥地利帝国这样奇特的国家,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

然⽽这⼀个国家,只是⼀连串哈布斯堡王朝统治领⼟的集合体,整个国家既少有共同的民族意识,在政治上也少有直接的联结(各邦国间各有政府,各政府间并不具有管辖关系,⽽是各⾃向皇帝负责),他们之间最显着的关系,只是因为同为哈布斯堡王朝所统治。

由于这个庞⼤王朝本⾝的复杂性,也就造成了其内部的不稳定。

这也促成了奥地利帝国⽇后转化为双元帝国的缘由。

双元帝国的形成奥地利帝国内部的族群危机,早在1848年的⾰命中就已展现出其破坏性的威⼒。

整个帝国的主要组成民族纷纷起义,这⼀⽅⾯是为了反对保守主义,但对于除了奥地利以外的地区,还糁杂了民族主义的因素在内。

虽然1848年三⽉⾰命的威胁在奥地利以军事镇压下,强势地敉平下去,但这个裂痕却始终挥之不去。

这⼀阴影终于在普奥战争失败后,再度浮现。

1867年,哈布斯堡王朝为了因应奥地利帝国内部不断⾼涨的民族情绪,⽽与匈⽛利贵族达成协议,重新调整彼此关系,⽽组成的双元帝国。

严格地说来,奥匈帝国并⾮⼀个国家,⽽是两个国家共戴⼀君。

这⼀个政治性的紧密联盟,是在共同君主与不同政府的统治之下的政合国⽽已,两国各⾃保有各⾃的议会与宪法,唯外交政策采取⼀致。

奥匈帝国的国旗,左半代表奥地利,⼜半则代表匈⽛利。

这个俗称为奥匈帝国的国家,其正式称呼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简称为「议会王国与匈⽛利王国」。

消失的大帝国-奥匈帝国

消失的大帝国-奥匈帝国

消失的大帝国一百年前,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奥匈帝国崩溃瓦解的开端,战争的发动者最终失去了王位和整个国家幻灯片制作:蕴秀园.汪E-mail文化传播网背景音乐:塔替尼(Tartini)•20世纪初的政洲, 虽然国王的权力已被大大削弱, 但国王和皇室仍,然是欧洲各国非常重要的政治领袖。

图为1910年6月20日.英国伦敦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葬礼上,参加葬礼的国王和王储们走在送葬行列中。

这当中也包括了四年后对英国开战的德国皇帝成廉二世和奥匈帝国王儲斐迪南大公。

而成廉二世还是新任英王养治五世的表哥。

•奥匈帝国作为当时的世界级強国, 拥有欧洲第二大的领土和排名第三的人口总量。

整个奥匈帝国的辖区分为三部分, 橙红色部份为畁地.利军管辖区域,淡粉色部份为匈牙利军管辖之区域,蓝紫色部份为新吞并的波斯尼亚、为两国共同管理. 之区域。

•在欧洲各国的边界,基本都以民族国家的形式确立下来的时候, 奥匈帝国依然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存在。

在奥地利部分,日耳曼入只占36%,而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数奥匈帝国中丕有捷克入、波兰人、鸟克兰人、斯格文尼亚人、意大利人、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等。

•由于民族众多, 奥匈帝国国内各地的官方语言也不尽相同, 而奥匈帝国也要解决国内各民族地区日益高涨的独立情绪。

国为1 91 2年,奥地利蒂罗宋州的山地人在举行圣餐仪式。

•奥匈帝国也在积极寻求扩张机会。

巴尔干半岛曽是奥斯曼土耳其的控制区域,随看帝国的.衰落, 奥匈帝国抢先控制了波斯尼亚地区,这引起了巴尔干半島其他国家的不満。

国为1900年代,黑山国王和塞尔維亚国王阅兵•作为巴尔干地区最強势的国家,塞尔维亚(Serbien)对奥匈帝国尤其不満。

为了夺回出海口。

塞尔维亚快速的扩张军队,密谋发动战争•1912年10月14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联合向奥斯曼帝国发出最后通牒,随后向土耳其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役爆发,土耳其战败。

奥地利、匈牙利、奥匈帝国

奥地利、匈牙利、奥匈帝国

奥地利、匈牙利、奥匈帝国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和地图册中多次出现“奥地利”、“匈牙利”、“奥匈帝国”这一组历史概念,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奥地利原是多瑙河上游的一个公国,1414年起称大公国,成为德意志诸邦中最大的一个公国。

1438年,奥地利的阿布勒喜特五世当选为德意志国王,此后长期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之下。

匈牙利原是属于芬兰??乌格尔人的一个游牧部落群,共有七个部落,其中马札尔部落最强。

906年,在马札尔酋长阿尔帕德率领下占据斯洛伐克。

10世纪中期,逐渐过渡到定居的农业生活。

约于公元1000年,斯蒂芬一世经罗马教皇加冕称王,建立王国,此后不断向外扩张。

1526年,大肆向外扩张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摩哈赤战役中大败匈牙利和捷克联军,匈牙利灭亡并被瓜分,其西部并入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

1848年,欧洲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3月15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爆发革命,反对奥地利的殖民统治。

起义大军顽强地抗击了奥地利军队的多次进攻,并于1849年4月14日正式宣布匈牙利独立。

然而,在沙皇俄国的干涉下,8月13日,匈牙利革命被绞杀,匈牙利又重新沦为奥地利帝国的属邦。

1866年,为了统一德意志,普鲁士王朝发动了第二次王朝战争??普奥战争,结果奥地利战败,被排挤出德意志。

奥地利统治者决定向匈牙利自由主义贵族妥协。

1867年,奥匈二元帝国建立,分别设立独立的议会和政府,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

一战期间,奥匈帝国的统治阶级加强了对匈牙利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并驱使他们去当炮灰。

匈牙利全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1918年10月,匈牙利爆发了“秋玫瑰革命”,推翻了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的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奥匈帝国土崩瓦解。

二战期间,在德国法西斯胁迫下,匈牙利加入轴心国联盟。

1945年4月,苏联红军解放全境。

1946年2月,匈牙利宣告成立人民共和国。

1989年10月,改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为匈牙利共和国。

奥匈 被民族主义击溃的帝国

奥匈  被民族主义击溃的帝国

奥匈:被民族主义击溃的帝国一战时奥匈帝国军队着装说明:清末民初,全球各大帝国面临国家转型,章永乐教授就奥匈帝国、土耳其、俄罗斯与及清帝国分别撰文讨论这些国家转型的成败。

本文讨论奥匈转型之所以失败。

清末出洋考察各国宪政的大臣端方在1901年9月1日的一份密折中曾将满汉关系比作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的关系,两族之间的争斗危及哈布斯堡王朝的统一。

但实际上,奥匈帝国所面临的问题,远比端方想象的复杂。

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匈帝国是四大帝国中结构最为松散的,它不仅被奥地利-匈牙利的二元统治结构撕裂,更受到更小的民族主义势力的冲击。

奥匈帝国诞生于1867匈牙利贵族与哈布斯堡皇室的协议。

1866年,匈牙利贵族抓住哈布斯堡皇室在普鲁士-奥地利之战中失败的时机,与皇室达成了一个妥协:除了军事与外交归于哈布斯堡皇室之外,匈牙利王国取得充分的自治权。

哈布斯堡统治者兼任奥地利皇帝与匈牙利国王,两地分别建立议会。

从总体来说,帝国统治的法理基础完全建立在王朝原则之上:哈布斯堡皇室通过继承、婚姻与结盟,统治着一堆小王国与贵族领地。

德意志人在帝国总人口中占到23%。

尽管皇室的文化是德意志式的,但俾斯麦统治的德国已经捷足先登抢到了对德意志民族的代表权,因而一种泛德意志主义无益于哈布斯堡皇室。

天主教作为一种跨民族的文化,对帝国的整合有一定作用,但随着世俗民族主义的兴起,它对整个帝国整合力也处于衰减之中。

奥地利和匈牙利的二元统治结构使得哈布斯堡皇室无法实质插手匈牙利事务。

1866年的奥匈协定本身就是匈牙利马扎尔人民族主义的胜利。

在匈牙利,有产阶级垄断了选举权,这对占匈牙利人口一半的少数民族极为不利。

马扎尔人试图同化其他民族,在教育体系中推广使用马扎尔语。

只有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因历史上的王国地位而从匈牙利获取一定自治地位。

不仅如此,马扎尔贵族甚至强烈反对哈布斯堡皇室将权力下放给奥地利的少数民族,以防止奥地利的先例在匈牙利引起连锁反应。

在奥地利,讲德语的居民在行政官僚与军队中占主导地位。

奥匈帝国史(全两册)(华文全球史)

奥匈帝国史(全两册)(华文全球史)

(1740年
到1792年)
第03 5 部 分 反 法同盟战争 时期与拿破 仑时代的奥 地利 (1792年 到1815年)
0
第4 6 部 分 奥 地利的反革 命时期与各 民族的觉醒 (1815年 到1848年)
0
第5 7 部 分 奥 地利的革命 与反革命运 动(1848 年到1867 年)
0 6
第8部分奥 匈帝国的建 立与发展 (1867年 到1910年)
考据1神圣罗马 1
帝国历代皇帝
考据2法国历代 2
君主
3 考据3俄罗斯历
代君主
4
考据4历代教皇
5
译名对照表
第1章君主政体:性质与组成 第2章远古时期、罗马占领时期和日耳曼入侵 (公元前365年到565年) 第3章斯拉夫人的扩张与民族信仰 (450年到650年) 第4章摩拉维亚起源和斯拉夫使徒 (658年到903年) 第5章匈牙利王国的建立 (892年到1038年) 第6章圣斯蒂芬的继任者统治下的匈牙利 (1038年到1301年) 第7章波希米亚的起源与普热米斯尔王朝 (894年到1278年) 第8章奥地利的早期历史——巴本堡王朝 (973年到1246年) 第9章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 (1273年到1493年)
第25章弗朗茨二世与克莱门斯·冯·梅特涅 (1815年到1835年) 第26章匈牙利王国和斯拉夫人的国家 (1790年到1835年) 第27章斐迪南一世与1848年革命前夕的奥地利 (1845年到1848年)
第28章奥地利本土革命运动 (1848年到1849年) 第29章匈牙利革命 (1848年到1849年) 第30章 1848年维也纳革命 第31章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统治初期——反动时期 (1848年到1860年) 第32章奥地利的宪政尝试 (1860年到1867年)

德国与奥匈帝国一战同盟关系分析

德国与奥匈帝国一战同盟关系分析

德国与奥匈帝国一战同盟关系分析第一章介绍德国与奥匈帝国的背景1.1 德国的崛起与帝国主义1.2 奥匈帝国的多民族问题与国内不稳定因素第二章德国与奥匈帝国的同盟关系建立2.1 双方利益的契合2.2 缔结《德奥同盟条约》的因素第三章德国与奥匈帝国的军事合作3.1 德国对奥匈帝国的支持3.2 奥匈帝国对德国的贡献第四章德国与奥匈帝国的政治交流4.1 同盟关系对德奥双方国内政治的影响4.2 高层官员的互访与合作第五章德国与奥匈帝国的经济合作5.1 资源与贸易的交流5.2 巨资投资与经济联系第六章同盟关系的瓦解6.1 德国战略上的错误决策6.2 奥匈帝国的内部问题与崩溃第七章对德奥同盟关系的启示与反思7.1 同盟的意义与局限7.2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与启示第一章介绍德国与奥匈帝国的背景德国与奥匈帝国在一战前夕建立了同盟关系,这一关系对于双方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本章中,我们将会分别介绍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背景情况。

1.1 德国的崛起与帝国主义德国在19世纪末崛起为欧洲的强国,通过工业化和殖民地的扩张,逐渐崭露头角。

德国帝国主义的崛起引起了其他欧洲强国的关注,尤其是英国和法国等传统大国。

德国的崛起成为欧洲局势的重要变数。

1.2 奥匈帝国的多民族问题与国内不稳定因素奥匈帝国由于多民族的存在,内部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各民族之间的争斗和矛盾不断加深,使得奥匈帝国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上都出现问题。

面对内外压力,奥匈帝国急需寻找一个强大的盟友来维护自身利益。

第二章德国与奥匈帝国的同盟关系建立德国与奥匈帝国的同盟关系是在一战爆发前夕建立起来的,这一关系对于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章中,我们将会探讨双方建立同盟关系的原因和过程。

2.1 双方利益的契合德国与奥匈帝国在地理位置和政治利益上存在天然的契合点。

帝国主义时期,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利益趋于一致,对于拓展势力范围和争夺殖民地都存在共同的目标。

这使得双方能够更加顺利地走到一起。

奥匈帝国的多民族纠纷与兼并传统

奥匈帝国的多民族纠纷与兼并传统

奥匈帝国的多民族纠纷与兼并传统奥匈帝国曾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它由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国家组成,而这两个国家又包含了许多不同民族的人。

这种多民族的结构使得奥匈帝国在其存在的整个历史上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民族纠纷。

然而,奥匈帝国在处理这些纠纷时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兼并传统,试图平衡各个民族之间的利益,维持国家的统一。

首先,奥匈帝国的多民族纠纷源于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历史遗留问题。

奥地利和匈牙利作为两个独立的国家,拥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然而,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下,这两个国家被迫合并,导致了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争议成为了奥匈帝国内部的主要纠纷之一。

其次,奥匈帝国在处理多民族纠纷时采取了一种兼并传统。

这种传统包括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手段。

在政治方面,奥匈帝国试图通过实行联邦制度来平衡各个民族之间的权力。

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各自负责管理本国事务。

而在帝国一级,奥匈帝国设立了一个共同的议会和政府,由各个民族的代表组成。

这种政治体制试图保证各个民族在国家决策中都能得到一定的代表权。

在经济方面,奥匈帝国鼓励各个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奥匈帝国的经济政策旨在促进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奥匈帝国在整个帝国范围内建设了铁路和运河等基础设施,便利了各个地区之间的贸易和交流。

此外,奥匈帝国还鼓励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和谐。

然而,尽管奥匈帝国试图通过兼并传统来处理多民族纠纷,但这种努力并没有取得持久的成功。

奥匈帝国在其存在的整个历史上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民族纷争和分离主义运动。

这些纷争和运动的根源在于各个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文化差异,而奥匈帝国的兼并传统并没有能够完全解决这些问题。

最终,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解体,成为了若干个独立的国家。

这一解体过程中,各个民族的分离主义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回望帝国:后奥匈时代作家笔下的奥匈帝国

回望帝国:后奥匈时代作家笔下的奥匈帝国

回望帝国:后奥匈时代作家笔下的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形成的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国家。

它由奥匈帝国、克罗地亚王国与斯洛文尼亚王国三个部分组成,领土涵盖了现在的奥地利、捷克共和国、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黑、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等国家。

在后奥匈时代,有许多作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回顾了奥匈帝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

这些作品揭示了帝国的复杂性、民族关系和文化冲突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几位后奥匈时代作家笔下的奥匈帝国的简要回顾。

弗朗茨·卡夫卡是一位著名的捷克德裔作家,他的作品《审讯》中描述了一个被滥用的法律体系,反映了帝国官僚制度的腐败和恶劣。

他在作品中运用了荒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揭示了帝国统治下的个体在权力和社会规范面前的无助。

另一位后奥匈作家,布拉吉米·纳尼是匈牙利皇家行政兵转业军人机关干员,他的作品《铜匮》通过讲述一个寻找文明之源的故事,揭示了帝国民族主义与文化冲突之间的紧张关系。

纳尼在小说中通过寓言般的叙述手法,让读者深入思考民族认同背后的人性挣扎。

安东尼·切赫夫是一位奥地利犹太裔作家,他的小说《雕像》以战争为背景,探讨了帝国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文化冲突。

他通过描写各个民族之间的对立和误解,表达了对和平与和谐的渴望。

匈牙利作家山多尔·马罗什也是一位后奥匈时代作家,他的作品《月色下的圣何塞》描绘了帝国时期匈牙利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他通过描写各种社会阶层和群体,探讨了权力、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等问题。

这些作家的作品共同揭示了奥匈帝国的多民族、多文化属性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他们通过艺术的手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重要历史时期,并对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跨文化交流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表达的一种形式,也为我们揭示了帝国历史的方方面面。

回望帝国:后奥匈时代作家笔下的奥匈帝国

回望帝国:后奥匈时代作家笔下的奥匈帝国

回望帝国:后奥匈时代作家笔下的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曾经是欧洲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成立于19世纪初期,在其辉煌时期,拥有十几个民族和语言的领土,包括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波兰等。

但此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解体,让许多文化学者感到痛惜和伤心。

在后奥匈时代,一些作家通过其作品描述了这个各民族共存、错综复杂的帝国。

奥匈帝国是多民族国家,由于国家构成的复杂性,这导致了很多的文化碰撞和冲突。

作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的捷克在两个语言和文化的冲突之间挣扎。

捷克作家卡拉尔·恰普克(Karel Čapek)对捷克民族的特殊历史重点关注。

在他的小说《百年家族》中,他用一家捷克家族的故事来反映奥匈帝国民族冲突问题。

小说表现了一个家族在20世纪初期的苦难与痛苦,甚至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的悲剧结局。

尽管如此,这部小说也描绘了捷克民族在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的存在感和尊严。

另一位奥匈时代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以其神秘主义的小说探索了帝国的现实和精神世界。

他的小说《城堡》描述了一个在偏僻地区的城堡里的官员,他试图建立与城堡的联系,但由于那里的官僚机构的异化和城堡的神秘性而陷入绝望。

这部小说描绘了奥匈帝国的官僚机构、官员的权力与无助的关系,其中不断出现的类似于曼妥尔·卡尔的似是而非的场景更加深入地探究了作为奥匈帝国成员的人的焦虑和绝望感。

总之,尽管奥匈帝国的矛盾和分歧导致其在实践上成为地缘政治失败,但它的经验和多种文化的生活方式具有很高的启发性。

很明显,这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环境已经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和探讨。

这些书籍提供了对奥匈帝国时代的无限回忆,也是对自由、多样性和平等的终极肯定。

回望帝国:后奥匈时代作家笔下的奥匈帝国

回望帝国:后奥匈时代作家笔下的奥匈帝国

回望帝国:后奥匈时代作家笔下的奥匈帝国【摘要】这篇文章将回顾后奥匈时代作家笔下的奥匈帝国形象。

将介绍奥匈帝国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在后奥匈时代的衰落。

然后,重点分析后奥匈时代作家如何描写奥匈帝国,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塑造。

接下来,将对比作家笔下的奥匈帝国与历史真实情况的差异。

结论部分将探讨后奥匈时代作家对奥匈帝国的观念和态度,以及奥匈帝国在文学作品中的永恒意义。

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家们如何看待这个帝国及其影响。

【关键词】奥匈帝国、后奥匈时代、作家、描写、形象塑造、历史真实、观念、态度、永恒意义、文学作品、衰落1. 引言1.1 回望帝国:后奥匈时代作家笔下的奥匈帝国在回望帝国的时代,奥地利-匈牙利帝国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在后奥匈时代,作家们通过他们的笔下再次将这个帝国带回人们的视野中。

他们描绘了奥匈帝国在历史舞台上的辉煌与衰落,展现了这个庞大帝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作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带领读者回顾奥匈帝国的历史背景,重新审视这个帝国在后奥匈时代的衰落与命运。

他们用文字描绘了帝国中的人民、政治家、军事将领和文化艺术家,将这个多民族帝国的精彩和悲壮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家们也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奥匈帝国独特的形象,探讨了帝国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对比。

他们通过小说、诗歌、戏剧等形式,将奥匈帝国的精神与灵魂传递给读者,让人们对这个帝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在作家们的笔下,后奥匈时代的奥匈帝国不仅是一个历史的符号,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探讨着权力、民族、文化、自由等诸多议题。

他们对奥匈帝国的描写和创作,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类命运和精神境界的深刻探索。

2. 正文2.1 奥匈帝国的历史背景奥匈帝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867年,当时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签订了奥匈和约,两国建立了一个双重君主制国家。

奥匈帝国是中欧最大的帝国之一,拥有广阔的领土和多样的民族组成。

帝国的首都分别是维也纳和布达佩斯,展现出了不同文化和政治体系的融合。

精品初中历史 奥匈帝国

精品初中历史 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奥匈帝国(德语:Österreich-Ungarn;匈牙利语:Osztrák–Magyar Monarchia),正式名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

德语: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ä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匈牙利语:Birodalmi tanácsban képviselt királyságok és országok és a magyar Szent Korona országai),也是哈布斯堡帝国(Habsburg Empire )的最后残余。

奥匈帝国是欧洲传统强国(俄、英、奥、法)、也是当时世界八大列强(英、法、德、美、俄、奥、意、日)之一。

奥匈帝国是东欧的大帝国。

国土面积之辽阔、在当时欧洲排名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总人口数量之众多、稍逊于俄罗斯和德意志,位于欧洲第三;机械仪器制造业之繁荣、和钢铁军火工业之雄厚,排位世界第四,仅次于德国、英国和美国之后;其资源总储备之广泛、和动员总兵力之庞大,亦是欧洲第四,只少于俄罗斯、德国和法国;而农产品种类之繁多、和原油产量之丰富则是超越拥有精致农业的法国和以粮食出口为导向的俄罗斯,位居全欧之冠;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的工艺之先进更是遥遥领先,雄踞世界第一。

所谓“奥匈帝国”,实质上是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对于民族主义兴起的一种无奈的让步。

哈布斯堡统治着一大堆领地,从葡萄牙到西乌克兰,皇室用一大串诸如“国王,亲王,大公,公爵,总督”等称号,统辖这片广袤的土地,和土地上居住着的民族各异的臣民们。

拿破仑战争期间,皇室失去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改称奥地利皇帝,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随着帝国在意大利对法国和在波希米亚对普鲁士的接连两次战败,一度被压制的民族解放运动又再度汹涌澎湃起来,皇室为了拉拢自特蕾莎女皇时代就一直效忠皇室的匈牙利贵族,不得不于1867年授予匈牙利自治权,这就是所谓“奥匈二元制君主国”的由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匈帝国百科名片是存在于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共主邦联国家。

当时的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联盟,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是同一个人。

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自治权,外交和国防等对外事务方面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

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

英语:Austro-Hungarian Empire德语:Österreich-Ungarn马扎尔语:Osztrák-Magyar Monarchia简介奥匈帝国是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的“二元君主国”(Dual-Monarchic U nion)、“共主邦联国家”。

在这段时间里,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联盟,这个联盟的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德语: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a uml;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

在这情况下,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皇帝均是同一个人(Franz·Joseph)。

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地于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享有自治权;对外事务方面(外交和国防)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

该国的国家格言是:Indivisibiliter ac Inseparabiliter(拉丁语,不离不弃)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

有各自的首府,奥地利首府在维也纳,匈牙利首府在布达佩斯。

是当时仅次于俄罗斯帝国的欧洲第二大国,人口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及德意志帝国,居于第三位。

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政主要由组成它的十一个主要民族之间的商议所决定。

当时欧洲各地民族独立思想不断发展,虽然奥匈帝国在其成立期间不断有民族起义和其它纠纷,但在它所存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实现了现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

领土构成一般将奥匈帝国的领土分为两个部分:内莱塔尼亚(Cislethania)和外莱塔尼亚(Tr anslethania)。

狭义的内莱塔尼亚仅指莱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奥地利,但广义的内莱塔尼亚还包括斯洛文尼亚、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加里西亚和达尔马提亚等地区。

这部分被统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与领地」。

外莱塔尼亚,即莱塔河以东的部分,也不只包括匈牙利,而且还包括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地亚。

这部分领土被统称为「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

圣史蒂芬一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基督教国王,他后来被尊为圣人。

行政区划内莱塔尼亚的王国和领地包括:波希米亚王国(Königreich Böhmen)达尔马提亚王国(Königreich Dalmatien)加里西亚-洛多梅里亚王国(Königreich Galizien und Lodomerien)奥地利公国(包括上奥地利和下奥地利)(Erzherzogtumen Österreich Österreich ob der Enns und unter der Enns)布科维纳公国(Herzogtum Bukowina)卡林西亚公国(Herzogtum Kärnten)卡尼鄂拉公国(Herzogtum Krain)萨尔茨堡公国(Herzogtum Salzburg)西里西亚公国(Herzogtum Ober- und Niederschlesien)施蒂利亚公国(Herzogtum Steiermark)摩拉维亚侯国(Markgrafschaft Mähren)蒂罗尔和前阿尔卑斯地区(Gefürstete Grafschaft Tirol und Land Vorarlberg)滨海省份(Österreichisches Küstenland)外莱塔尼亚包括:匈牙利王国(Königreich Ungarn)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Königreich Kroatien und Slawonien)阜姆(里耶卡)自由市(Stadt Fiume)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纳(Bosnien und Herzegowina)属於独立的帝国直辖省份,由匈牙利和奥地利共同管理。

奥匈帝国的建立1867年的折衷方案1867年2月建立奥匈帝国的折衷出于多种原因。

在此之前,奥地利帝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1804年—1867年)。

但19世纪中叶以後,这个帝国被削弱了许多: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它在意大利的势力被削弱;1866年的普奥战争迫使它退出德意志邦联,同时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

在帝国的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

匈牙利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出于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奥地利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

为了保障奥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谈判,寻求一个可以使他们支持他的折衷方案。

一些政府官员劝告弗朗茨•约瑟夫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来建立一个联邦国家。

他们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对。

但弗朗茨•约瑟夫无法忽视匈牙利贵族的势力,而这些贵族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

当时,罗马尼亚和斯拉夫人等,亦曾要求参予政权,建立多元(七元)政府,但基於奥地利和匈牙利贵族的反对,此方案被废除,而奥匈二元帝国则正式建立。

匈牙利贵族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来证明匈牙利在帝国内的特权。

他们还要求在布达佩斯设立一个有立法权的议会,这个议会设立的法律在历史上归属匈牙利王国的地区有效。

这个议会的组成保证匈牙利人(尤其是其贵族和市民阶层的精华)在其中占多数,而国内众多的罗马尼亚和斯拉夫人少数民族则基本上无权。

政府结构奥匈帝国有三个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位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

匈牙利和奥地利各有各自的议会和自己的首相。

皇帝的权利理论上是至高的,但实际上是有限的。

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

奥匈帝国内的一些地区如贾利希亚和克罗地亚享受特别地位,它们拥有特殊的政府形式。

两个地区的共同政府由一个共同部长会议组成,这个共同部长会议的成员包括三个部长(财政、军事和外交),两个地区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

每个议会派出一个代表团分别对共同部长会议的财政计划进行表决,这样每个地区政府对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最终共同政府的部长仅对皇帝负责,而皇帝本人有权对外交和军事政策作最後决定。

两个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权力交叉往往导致摩擦和低效率。

尤其军队在这方面受到阻碍。

尽管军事是中央政府的职权范围,但奥地利和匈牙利政府有「征兵、提供驻扎地、运输和补给,以及负责军队人员民事的和非军事事务的责任」。

因此每个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决定有很犟的影响力,而每个地方政府都使用每一个机会来扩大它们自己的权力。

两个地区之间奥地利部分占总人口的约57%以及主要经济资源。

从1867年开始两个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最大的争执是关于每个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纳多少费用的问题。

这个问题每十年进行一次协商,而每次协商都造成很大的争议。

尤其是从1900年代中开始(1906年4月)匈牙利的议会中民族主义者占多数和组织政府开始,这个争议问题造成了一个持久性的宪法危机。

1907年10月和1917年11月,这个问题在一个「始终如旧」的基础上暂时获得解决。

民族关系奥匈帝国民族组成日耳曼人24%匈牙利人20%捷克人13%波兰人10%乌克兰人8%罗马尼亚人6%克罗地亚人5%斯洛伐克人4%塞尔维亚人4%斯洛文尼亚人3%意大利人3%在帝国的两个部分起支配作用的两个民族其实不占统治地位:在奥地利部分,日耳曼人人只占36%,而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数。

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斯洛文尼亚人和意大利人都试图在奥地利部分获得更大的发言权。

同时在匈牙利部分,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统治挑战。

罗马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还争取与新成立的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王国合并。

相对於在奥地利部分的德国统治者来说,匈牙利的统治者更不愿交出他们的权利。

但1868年,在他们获得自主权一年后,他们授予克罗地亚王国部分自主权。

奥匈帝国内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语言的问题。

哪些语言是官方语言或官用语言总是一个问题。

少数民族总是希望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以及教育他们自己的语言。

比如1897年4月5日奥地利首相下令在波希米亚将捷克语和德语作为同等的内部官方语言,结果受到整个帝国德国民族主义者的抨击。

最後这位首相被解雇。

1910年帝国内的宗教来源:1910年12月31日的人口普查,刊于GeographischerAtlaszurVaterlandskund eanderösterreichischenMittelschulen。

K.u.k.Hof-KartographischeAnstaltG.Fr eytag&Berndt,维也纳,1911年。

经济在其存在的51年间,奥匈帝国的经济发展很快。

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在这51年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播到整个帝国。

旧的封建主义制度不断消失。

维也纳附近、奥地利腹地、阿尔卑斯山麓和波希米亚是经济发展的中心。

19世纪末,匈牙利中心平原和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很快。

整个帝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差相当大。

总的来说西部的发展比东部高得多。

2 0世纪初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都很高。

从1870年到1913年,国家每人平均生产率每年约提高1.45%。

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英国1.00%,法国1.06%,德国1.51%),这个发展速度是比较高的。

但国家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还是落后于其它国家,原因是它的起步比较晚。

英国的数字约是奥匈帝国的三倍,德国是它的两倍。

这个粗的比较还无法体现帝国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性。

铁路在奥匈帝国普及很快。

1841年奥匈帝国的前身奥地利帝国就已经从维也纳出发在西部建立了一个铁路核心。

此时政府认识到铁路的军事意义,因此开始在其建设上大量投资。

布拉迪斯拉发、布达佩斯、布拉格、克拉科夫、格拉茨、卢布尔雅那和威尼斯都被联入铁路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