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民本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合集下载

孔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借鉴意义

孔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借鉴意义

孔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借鉴意义作者:于方方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8期摘要传统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传承了上古民本思想并提出“重民”、“德政”、“富民”、“教民“等主张,由此形成了自已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

我们当今应汲取其中积极有益的思想精髓,并将其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孔子民本思想借鉴意义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56-02一般认为,民本思想发端最早有籍可查的论述,可追溯至殷周之际。

《尚书·吕刑》中说:“禹平水土,主名山川”,“惟殷于民”。

《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反映了朴素的民本思想。

周人灭商后,周公总结的最重要的政治经验是敬德保民。

这种敬德保民思想在春秋时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重民胜于敬神几乎成了社会思潮的主流。

《尚书·盘庚篇》首先提出“重民”的概念:“重我民,无尽杀”。

《管仲·权修篇》有:“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用尽其民力。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者,传承并发展了上古的民本思想,赋予“民”新的内涵与意义,由此形成了自已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体系。

概括起来,孔子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重民”为其民本思想的前提。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社会动乱,各诸侯国互相攻打,就是各诸侯国内部的斗争也很激烈。

结果往往是获得民心的取得了胜利,或者夺得了政权。

孔子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主张取信于民,所以他有一句名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人民的重视。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他指出,治理国家,对人民要讲信用。

《论语·子路》载,叶公曾问政于孔子:“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儒家“民本”思想的历史背景

儒家“民本”思想的历史背景

首先,政治方面来说。

初秋战国时期作为一个军事动荡,政治局势动荡,各国在治理国家的理念方面各国统治者都最循着不同的理念,有法家的法治理念,道家的无为而治,纵横家的循自然重自在的理念,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各种思想相互冲击融合,可以说是白发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

相应的思想代表人物游走于各国之间寻求统治者的支持,希望借此以发展自身的政治理念。

此时的“民本”思想也相应的得到了重视,并在各个思想之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断的发展完善,这也为以后的“民本”思想的大一统时期创造了条件。

在政治方面“民本”思想可以归结为民贵君轻,侧重于更加重视民众的思想规范和物质满足,以满足民众的普遍要求为工具和前提来稳固统治,但归结到底是一种封建统治者在保证自己专制统治的情况下对于民众的放利行为,这在以君主专制的封建时代已然十分难得了。

其次,在经济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也是经济变革从而得到重大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发展从而也加大了各个经济地区的交流与联系。

社会关系的变化也是从经济体系变化开始的,因此,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社会政治关系的变化。

首先,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由于铁制品和农耕工具的发展和推广。

生产力不断提高,各地地主阶级的田土逐步增加,合理合法的拥有了土地。

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使得以往“井田制”的格局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这样以来,土地拥有的合法权利逐步增大,旧的机制已经跟不上新生产力的发展节奏,这就导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一步步取代了奴隶主的土地所有制,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民土地战争的爆发,百姓生活生灵涂炭,从而也一定程度的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作为统治者要改变现状,改变当前的局势,适应老百姓的心声,来缓和普通阶级和百姓之间的矛盾。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促进了生产力和交换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与加强。

这种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交流催生出了新的阶级,商人阶级。

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影响

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影响

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影响作者:子夜飞蛾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源远流长、蓄积深厚的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思想也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粹历经几千年的风雨还依然久盛不衰。

从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开始,儒学就和当时的其他学说一起融入了思想文化的长河里。

在这期间,它磨砺过、沉没过、漂浮过,在经历了无数次沉浮之后最终成为这条长河的主流。

儒家思想历经千百位儒学大师的修正锤炼之后才得以发展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但是,这条河流的前进、以及儒家思想的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

一、发展历程:明显的阶段性正如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样,一种思想文化能否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关键是看它是否能满足社会存在的发展需要。

思想文化也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学说能否被统治者重视,关键是看它能否真实反映和保护经济基础。

正因为如此,不同的朝代对儒家思想持不同的态度,这决定了儒家思想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形成这是我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

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率,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思想上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这一切都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创立了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包含民本思想。

孔子的“仁”,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都蕴含了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的其他学派中也有体现,比如说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等。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

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一、和谐意识与和平发展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

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

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

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

“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

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

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

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

“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

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

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影响作者:李涛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7年第3期李涛(喀什大学,新疆喀什844006)摘要: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要是指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重民”、“仁政”的思想对于当时社会具有进步意义,作为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民本思想,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带来的影响。

本文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揭示其在当今背景下的局限性,这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内容;影响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44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147—03各国的民主是由内部生成的,而不是由外力强加的。

[1]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并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健全、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总结历史经验,吸收诸子百家学说,在维护当时国家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虽与当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所差别,但其有一定的合理内核,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历史的发展造就了民本思想的形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但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春秋时期,成熟在战国时期。

正处于社会形态转型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在前人基础上,在寻求治国之道上发现人民在国家兴衰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于是以民本思想立于百家之上,从而影响着后世历朝历代,民本思想是贯穿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条主线,其杰出代表人物当属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奠定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根基。

先秦民本思想自古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贯穿华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春秋到现代都有它的身影。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重民”、“仁政”两个方面。

(一)“重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础君与民的关系,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最基本的问题,而孔子、孟子、荀子主要从经济的视角去阐述,即二者互相制约,民对君的根本制约,君对民的最终依赖。

儒家思想的产生及对现实的意义

儒家思想的产生及对现实的意义

儒家思想的产生及对现实的意义儒家思想产生背景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

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儒学创始人——孔子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

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

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

儒家民本思想总结

儒家民本思想总结

儒家民本思想总结儒家民本思想是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源起于古代儒家对民众生活状况的关注与思考,强调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和谐与民众幸福。

以下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一些总结,篇幅可能不够详尽,但能够把握其核心内容。

一、人性本善:儒家民本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强调每个人都有一种天赋的善心,只需在教育与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其品性,使之尽展人性的光辉。

这种观点与其他哲学流派中的人性论有所不同,昭示出儒家对人类的积极评价及其对人本身的重视。

二、仁爱者为本: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仁爱是人的核心美德,是社会和谐与民众和睦相处的重要保障。

儒家倡导的“仁”不仅仅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也是君臣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等各种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要求。

人们应该以仁为本,以仁心对待每一个人,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三、教育恒久远:儒家民本思想中,教育被视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推动个体与社会进步的动力。

儒家强调教育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力,使人们具备良好的品德,明辨是非,配合各项社会规范,自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君主有道:儒家民本思想主张君主应具备一定的道德品质,以仁德智慧来治理国家,从而造福民众。

君主应以身作则,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以其博爱的胸怀,弘扬公平正义,确保社会的公共利益能被最大程度地实现。

五、民主与平等:儒家民本思想中,强调各个社会成员间的平等与民主,反对贵族社会中的特权阶层。

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平等的机会,不论出身贫富,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

六、富国强兵:儒家民本思想认为国家的富强与民众的幸福密不可分。

推崇中国古代的经济繁荣与军事强大,儒家指导下的国家治理模式与国际关系优势都为民众创造了较好的生活条件。

因此,儒家民本思想主张培养人才、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从根本上实现人民的幸福与国家的繁荣。

总的来说,儒家民本思想以人为本,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与良好行为,倡导社会和谐与正义,关注民生福祉,追求个人与国家的共同繁荣。

如何看待孔子的民本思想

如何看待孔子的民本思想

如何看待孔子的民本思想2015年02月06日16:58:13来源:《红旗文稿》2015/03作者:赵延彤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儒家思想“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毛泽东曾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形势,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并对中国社会治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首先,孔子民本思想主要表现为以民为重的“仁”学。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其中“仁”列首位,“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即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愿景,也体现了孔子的最高伦理价值。

细案《论语》可以看出,孔子论“仁”主要是把它和统治阶级如何施政以及对待人民的态度联系起来论述的。

在奴隶社会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孔子主张役使百姓要像对待祭祀一样恭敬谨慎,如果执政者能博施济众,广泛地给百姓带来好处,那就不仅是“仁人”,简直可称“圣者”了,这甚至是尧舜都难以做到的事。

孔子把对待人民的态度提到如此高的地位,这在当时是很突出的,它赋予孔子“仁”学以新的历史内容,使其具有博爱的性质。

孔子主张“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据《说苑·建本篇》和《新序·杂事第五》记载,“孔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莫贵乎人’”,“夫损人而益己,身之不详也”。

又据《论语·乡党》载:“厩焚。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卢宁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51期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政治文化资源,有很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可以成为今天启迪智慧、涵养道德的有益支撑。

其中,民本思想就是中国古代优秀政治传统中的精华。

商周时期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萌芽,《五子之歌》中已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①的字眼,到了西周,周公又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位的衰落和新兴封建势力的兴起,政治家、思想家们对于民众力量的认识更加清晰,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加以着重阐释,形成了一股思想大潮,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孟荀三人对民本思想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使得民本思想体系初步形成。

当然,如果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可以发现,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立君为民、民为国本和爱民养民。

立君为民,即君主为民而设,《尚书·泰誓》有言:“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②意思是上天降生了普通的老百姓,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和老师,而这些君主和老师的唯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泰誓》虽是后人整理成文,但这段文字曾被《孟子》引用,也就是说孟子赞成《泰誓》中的天为民而作君师说。

我们众所周知的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说以及荀子提出的君舟民水说,其实都是由立君为民这个理念推论出来的。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第二个理念,是民为邦本。

中国传统的思想家、政治家都认为只有人民才是国家体系的基础,政治稳定的条件。

《论语·尧曰》:“所重:民、食、丧、祭”③,在孔子看来,民比食、丧、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都要大,因为如果没有民,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更进一步说明他对民众的关注程度。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之后,孟子在这一基础上又提出了“仁政”学说,这一学说充分贯彻了孟子所向往的“民本”,并使他的民本思想更加充实完整。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院马金龙30089摘要: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是统治阶级用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持自身统治的工具,但在客观上,它也起到了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效果。

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探讨,有利于促进今天“以民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架构。

关键词:民本思想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由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即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提出并实行的政治思想,其目的在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秩序,以保证自身特权。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它起到了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民众生活水平的积极效果,但也阻碍了古代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前进。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概括而言,即民为国本,治国以民和政在养民。

民为国本强调国家的合法化来源,治国以民强调治理国家的政策对象,政在养民强调治理国家的方法。

民为国本和治国以民体现了统治阶级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回答了为什么要以民为本的问题,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政治意义的集中体现,而政在养民则回答了怎样做到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治理意义的集中体现。

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全面认识对今天“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一)从政治角度来看更具体地说,应该是政治统治的角度。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一种人治成分十分浓重的体现父爱主义政府理念的政治思想,其目的始终是消除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意志,缓和阶级矛盾,最终达到维持政治统治的作用。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起源从国家起源来看,原始人为抵御自然力量而组成人类共同体,共同体逐渐发展而成为氏族部落,最后发展为国家。

既然国家是由人组成的,而人们组成国家的最原始目的就是抵御自然力量,那么国家和政治产生的同时就应该有以重视民众为核心的民本思想的萌芽。

当然,这只是推测,更确切的,有文字可考的民本思想最早见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应该是民本思想的萌芽和产生阶段,它回答了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论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论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论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康复医学系戒康1031班蓝文平第一:从政治文化角度看,“民本”观念是作为儒家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

然而先秦的儒学所倡导的“民本”思想渊源于上古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并在后世有一定影响。

第二:从总体上考察,其并没有能够像新儒家期望地那样“一线”转出近代民主,其是与政治中的王权有着内在的联系。

虽然这样,但并不代表儒家“民本”传统毫无价值意义可言。

因为在当今社会我国的民主政治中儒家“民本”传统思想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述儒学的民本思想。

第一、上古文化传统与原始儒学;第二、儒家“民本”传统与王权主义;第三、儒家“民本”传统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

第一、上古文化传统与原始儒学儒学的产生也与上古文化存在着渊源的关系。

如下:“中国在文明国家出现以前,原始的社会组织虽已具相当规模,且这组织中也有管理者,但由于其时尚无阶级分化,故而担负管理职能的君政刑长,其性质基本上是调节仲裁,而非阶级压迫,目的是要团结民众,所谓“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1)生活于其中的所有人都能自由表达意见,管理者对之亦甚表欢迎,如《古今注》说尧立“谤木”以鼓励人民提出批评和建议:“尧设诽谤之木,今之华表也。

……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

”并且,“选贤与能”,在《史记·五帝本纪》记其事曰:“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举舜。

”如此等等。

上古文化传统对原始儒学的影响确实十分深巨。

《礼记·哀公问》记孔子之言“古之为政,爱人为大。

所以治爱人,礼为大。

所以治礼,敢为大。

……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

弗爱不亲,弗敬不正。

爱与敬,其正之本与!”孟子否认“尧以天下与舜”的说法,认为三代禅让制度并非出于天子个人的意志,因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历史知识点】民本思想的历史意义

【历史知识点】民本思想的历史意义

【历史知识点】民本思想的历史意义民本思想不仅是儒家文化的精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思想主题。

民贵君轻,民心向背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主旨。

儒家的民本思想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政治思想内容,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是有现实的重要意义的,也对构建我国“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民本思想的发展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

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

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

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这是“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

这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天——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乱,礼乐崩坏。

现实已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

另一方面,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

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天”的地位已开始动摇。

与此同时,从君主到一些大臣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田氏代齐的重要手段就是收买人心,搞大斗出货,小斗收进,结果“得齐民心”,“民众归之如流水”。

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子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思想,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

这标志着民本思想至此真正形成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传统"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占统治地位的.学说.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今深入分析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重民、爱民、利民、惠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作者:李久华莫叶兵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刊名:科技信息(学术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007 ""(35) 分类号:B2 关键词:儒家民本思想现实意义。

总结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指以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为中心的一种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

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被视为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对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概述和分析,来总结其核心内涵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政治和道德。

在政治层面上,民本思想强调君主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执政者应当为百姓谋福祉,勤政为民。

这种思想首次得以明确表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如孔子所强调的“民为贵”。

孔子提出的“民为贵”观念强调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他认为君主应当秉持仁爱之心,推行良政,对人民负责,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孔子还强调了君主和人民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并及时兑现自己的承诺,来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与孔子一脉相承的思想家墨子也强调了民本思想。

墨子提倡“兼爱”思想,主张人民间的平等和团结,反对君主的道德专制和过度剥削。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福祉的提高。

在道德层面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强调了对人民的关怀和关爱。

这体现在儒家思想的“仁”和佛教思想的“慈悲”中。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仁”,即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仁的实践要求人们以博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生活和福祉,努力为他人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

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慈悲”。

佛教强调舍己为人,用慈悲之心对待他人,消除他人的痛苦和困苦。

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对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民本思想促使君主(或者政府)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推行良政,建立稳定的国家政权。

经济方面,尊重人民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民的福祉,唤醒了人民对自己利益的关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教育方面,民本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启示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启示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启示1. 引言1.1 民本思想的定义民本思想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以民众为本、以民众的利益和福祉为最高价值取向的思想理念。

民本思想强调人民至上,以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主张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应以民众的需求和利益为根本标准。

在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贯穿于儒家、道家、佛家等各种思想流派之中,体现了对人类尊严和福祉的高度关注和尊重。

民本思想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的追求,更是一种政治、经济制度的指导原则。

通过民本思想,人们可以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造福人民,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繁荣稳定的目标。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更蕴含着丰富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

1.2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意义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指将人民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强调以民为本,为民谋福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体现了对人民的尊重和关爱,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仁爱。

这种思想通过各种方式传承下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民本思想的意义在于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让人们意识到人类共同体的存在,提倡和谐、和平、合作的社会关系。

在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贯彻实施,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使人们相互尊重、互相扶持,共同建设美好的生活。

通过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我们可以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只有尊重人权、尊重人的尊严,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民本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2. 正文2.1 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孔子的政治理念中。

孔子认为君主应当以民为本,关心民生,使民众安居乐业。

他强调君主应当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推崇民主亲民的治国理念。

在儒家思想中,民本思想体现了尊重民众、关心民生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强调君主应当以民为本,因为国家的根基在民,民众的幸福才是国家的幸福。

民本意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民本意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民本意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答案解析:
1.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不仅是儒家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思想主题.它是以民为国家政治本体的一种思想体系.民贵君轻,民心向背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主旨.从总体上说,民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民本思想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一贯性,因此,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民本思想仍有值得借签的价值和意义.
2.儒家的民本思想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政治思想内容.自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来,历代的儒家学者都或多或少继承了这一民本思想的传统.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应有的积极意义.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许多被后人传颂的清官、好官,就是身体力行儒家民本思想的典范.探讨儒家民本思想的思想内容和历史意义,无疑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是有现实的重要意义的.
3.孔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思想的一颗明星,它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主要是重民思想、惠民思想、爱民思想与用民思想,对构建我国“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意义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意义、摘要: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文化中,儒学深邃的思想理论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主导文化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可见孔子就行悬挂在远古的一盏明灯,恰巧孔子哲学又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简述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孔子百家争鸣一.简述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剧烈动荡时期,孔子希望恢复周朝以礼为准则的社会制度,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

随后,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提倡重义轻利。

其后,荀子发展了孔孟的儒学思想,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后天学习,凡人皆可成为圣贤……此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从此经学成为显学,儒学成为中国古代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提到儒家思想就不得不提他的核心思想:仁。

仁其实是儒家最精致最复杂最合理的内涵,儒家仁之德分四层境界,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一般人必须掌握到第一层,如果他想结婚,那么他就必须掌握到第二层。

既然儒家思想那么强调任,那是不是极力反对暴力呢?不是的,儒家的仁并不是不杀,不是无限的好。

对敌人仁,对来侵犯的人热情相待,在敌人面前点头哈腰,在儒家思想中就是相当于对自己和亲人残忍.儒家人认为这是最大的不仁.所以,用最坚决最强硬最狡猾的手段,对付来犯之敌,是儒家人的根本要求,儒家之仁,不是慈悲,更不是软弱。

二.儒家思想的价值儒学是历代统治者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他从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儒学在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哲学上宣扬“天人合一”的天命观,主张君权神授;伦理上宣扬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崇尚忠孝节义,严格封建等级秩序。

另外是儒家的入世学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民本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高一(6)班杨袁媛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从社会现实的正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提出了爱民、重民、养民的民本思想。

从秦朝灭亡一直到清朝末年,儒家民本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明确的提出民本哲学思想的人。

他把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和“仁政”学说,形成了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

除了提出思想之外,孟子还主张“制民恒产”和减轻征税给人们物质生活的保障,在教育方面他提出先富后教,兴办教育,教化人民马提高人民道德素质,建立起一个道德、和谐、安定的社会。

东汉初期,佛教传入中国,儒家吸取了佛教的平等思想,对传统贵贱有别的观念进行改造,开始承认四民平等。

进入明、清以后,进步思想家提出较系统的民本哲学思想。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国家思想传入,传统民本思想开始向近代民主思想装变。

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我国儒学中的“人本主义”,重视普遍意义的人。

它以人为本,重视人际关系,以“孝”“仁”为核心,将人看做宇宙的中心和主宰。

民本思想提倡:“爱民”“贵民”“重民”。

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只有不轻视人民,培固根本,才能实现国治邦宁。

民本思想提倡:“富民”“安民”“宽民”。

使民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维护人民的切实根本利益,使人民富裕起来,才能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更多财富,且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安定。

它提倡社会:“公平”“均衡”。

建议给民众政治经济权利,防止因社会阶层分离和对立导致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崩解。

它同时也强调生活水平的均衡,反对过分的贫富差距,强调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权利和普遍福利,这种解决社会人民生计问题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极具借鉴意义。

均衡还指行业,职业,产业之间的发展均衡。

孟子认为在社会中各行各业协调发展,和谐共存才能使社会仁政化。

在当时的封建化社会里,儒家民本思想的诞生肯定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价值。

因此“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是“以人为贵”。

“重人轻神”“人是万物之灵”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命题,这一重要思想引导中国文化走出原始宗教的思想束缚,确定人在自然、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儒家对于自然,对于鬼神有着十分详尽的叙述和分析,认为人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是恒定万物的尺度,人应该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等等。

儒家思想在漫长的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中为统治阶级服务,使得原本是矛盾的两方面的君和民和谐相处,缓解阶级矛盾,维护社会安定。

除了维护之外,民本思想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它促进经济发展,使国家走向繁荣。

儒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等积极思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是现在繁荣、和谐的美好生活的极大的功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