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解释
文章主题: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解释一、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解释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大学》中的一句话,意思是默默地去领悟道理,虚心地学习知识,不厌其烦地去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地去教导他人。
这句话包含了很多的智慧和启示。
默默地领悟道理,这是对于学习的一种态度。
有一句话叫做“知行合一”,这句话就告诉我们要在行动中领悟道理,在实践中去检验知识的真理。
通过默默地领悟,我们可以更加理解学习的真谛,深知其道。
虚心地学习知识。
学而不厌,说明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一颗虚心,虚心使人进步,只有虚心才能不断地吸取新知识,不厌其烦地完善自己。
不管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社会中工作,都需要不断地学习,钻研,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不论在哪里,都要谦虚使人进步。
不知疲倦地去教导他人。
诲人不倦,是对于教育的一种态度。
教育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不厌其烦地去教导他人,只有不断地去教导他人,我们才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既能够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从我的角度来看,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一种独特的修养。
在学习的道路上,人们需要有一颗虚心去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工作岗位上,人们需要有一颗奉献的心,不断地去教导他人,从中得到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以这句话为指导,不断地提醒自己,以默默地领悟道理,虚心地学习知识,不厌其烦地去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地去教导他人,不断地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结: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态度。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当以此为指导,不断地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品质和态度。
它不仅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态度。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品质更显得珍贵和宝贵,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对于学习和教导的尊重。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为政》一章,意指以默默的态度去领悟事物,不厌其烦地学习,并且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人。
这句话是孔子的一句箴言,反映了他对于学习的态度和对待他人教育的重视。
1. 默而识之“默而识之”一句中的“默”字意指安静,不言不语的样子。
在学习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中,默默地观察和领悟往往能够让人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
这便是“默而识之”的含义,即在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应当默默地去领悟,去感悟,而非仅仅依靠表面的语言和索取。
2. 学而不厌“学而不厌”中的“厌”字表示厌倦、厌烦的意思。
这句话意味着对于学习,应当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耐心,不应该因为困难和挫折就放弃。
只有在坚持不懈的学习过程中,才能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3. 诲人不倦“诲人不倦”中的“诲人”意指教导他人,不倦即不停、不厌倦。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教育事业的认真和责任,不仅指出了教育者应该尽心尽力地去教导学生,也表示了教育者应该用心不倦地引导学生。
这句箴言体现了孔子对于学习和教育的重视,也给人们提出了在学习和教育中应该遵循的态度和方法。
在当今社会,这句箴言也同样适用。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以默默的学习态度去识别和领悟知识,而且要坚持不懈地学习,不因为困难而退缩,更重要的是要怀着敬畏之心去教育他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这句箴言不仅是对过去的警示,也是对现在的提醒,更是对未来的指引。
在当今时代,对于“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箴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理解。
对于“默而识之”,现代社会强调快节奏和高效率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们往往缺乏耐心和静心。
然而,正是耐心和静心的品质,让我们能够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深度。
在学习和领悟事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摒弃浮躁,培养默默领悟的能力,静心思考,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快速变化的挑战。
对于“学而不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们有着更为便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而不厌悔而不倦何有于我哉的意思
学而不厌悔而不倦何有于我哉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学而篇》第十六章,原文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说,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呢?
这句话中的“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是孔子教育方法的两个重要特点。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品德。
因此,他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要感到满足。
同时,孔子也非常注重教导学生,他认为只有不断地教导学生,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因此,他强调“诲人不倦”,即要有耐心、有毅力地教导学生。
“何有于我哉”则是对学生学习和行为的赞扬。
在这句话中,孔子把自己描述为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教导学生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学习和行为是值得称赞的。
这也是孔子在教学中的一种态度和方法,他鼓励学生向他学习,并赞扬那些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学生。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学生学习和行为的高度赞扬,同时也反映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保持勤奋和毅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这句话意思很简单,小学语文好像有背诵。
但我见过很多人,这些人能做到就是能做到,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不是不理解,而是做不到。
第一个阶段:默而识之。
遇到一些事一些道理,可能懂,也可能不懂。
不管怎么样,如果这个事给你造成了很深的印象,记下来,这个事悟透了可能你的学问就更高一层,悟不透拿出来反复把玩也是一种乐趣。
第二个阶段:学而不厌。
把这个事反复的揣摩,如切如挫,如琢如磨,学而时习之,总有一天,忽然顿悟,豁然开朗,这个道理就是你自己悟出来的道理,别人再也拿不走。
Stay hungry!永远觉得饿,永远不满足。
有的人说,学习很痛苦啊,这只是你痛苦,有很多人学东西的时候是很快乐的,能够感觉到自己越来越强大的这种快乐。
就像你刷抖音不会讨厌,你看小说也不会讨厌是一样的道理。
第三个阶段:诲人不倦。
孔子作为老师当然可以诲人不倦,其他人其实也可以,费曼学习法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讲述给别人听。
前面说孔子述而不作,孔子也从记述中获得了庞大的学问,因为要查典籍,可能还要走访群众,拿的资料详实,自己学到的就多,我写《论语》相当于更深的又学了一遍《论语》;后面收了这么多弟子,在平时将自己的思想讲给别人听得时候可能又获得了一些启发,从前面《论语》中知道,颜回、子贡这些弟子都曾启发过孔子,举一反三,举一反十。
平时我们在企业中,也可以去推行费曼学习法,让每个员工成为内训老师,比他被动受训提高速度要快的多。
当然,这是我的理解,不是“述而不作”,孔子可能只是单纯的诲人不倦而已。
无倦、不懈是非常难的,行百里者半九十,大部分人到一定程度都会懈怠,君主一样,普通员工也一样,一件事情反复做就不可避免的会疲倦,会懈怠,那么很多时候就功亏一篑。
《论语》很多章也特别讲了无倦,古今中外多少人都毁在晚年的懈怠。
古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赏析
古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赏析文言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意思: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原文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孔子的名言。
默而治之,意味着沉默而行,不说话但做事,让言语无从及,让行动完成自己的任务。
学而不厌,指的是不断学习,勤奋的学习,不断的学习,把自己的技能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诲人不倦,意指传授出自己的知识,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人,传授到他人可以使用,并且使他们受益。
这三句话传递出一种生活和发展的思想,一种可以用来获得成功的秘诀。
它们提醒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求索,不断学习,不断试错,不断创新,把自己当成一个必须不断进步的人,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鼓励我们发掘自己的潜力,不断的努力学习,不断的进步,把自己的智慧融入到工作之中。
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才能把自己的技能发挥出来,才能获得成功。
此外,这句话还提醒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身提升,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技能、经验和智慧得到传播,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带给他人,帮助他人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人人受益。
只有去诲人,真正的做到教书育人,才能把自己的成功转移到更多的人身上,让他们也受益。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更加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学习,不断的学习,把智慧和经验分享给他人。
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把自己的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为自己和他人实现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总之,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都是对我们有价值的启示。
它可以激励我们要把自己坚持到底,不断学习,把自己的技能提高,把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播给他人,以便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把自己的成功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什么,出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什么,出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xuéérbùyàn,huìrénbùjuàn成语解释:厌:通“魇”,满足;诲:教导。
坚持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疲倦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常用程度:一般成语成语字数:八字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名人语录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2、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晋·葛洪3、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4、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论衡·实知篇》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6、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仲虺之诰》7、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8、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9、学不可以已。
--《荀子》10、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11、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克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13、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15、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16、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17、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18、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雨果19、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贝勒斯20、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的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的
意思
文言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选自《论语》,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释】
(1)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翻译】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赏析】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
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的意思
这句话来自于《论语·学而篇》中的一句格言,是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总结。
其中的意思可以理解为:
1. 默而识之:默默地思考并领悟其中的道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保持内心的安静与专注,通过沉思和思考来理解和领悟知识。
2. 学而不厌:对于学习永远保持不厌倦的态度。
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提升。
这句话鼓励人们在学习中保持持久的热情和毅力,不断追求进步。
3. 诲人不倦:不厌倦地教导他人。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者对于传授知识和智慧的责任和使命。
教育者应该尽心尽力地教育他人,不断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综合起来,这句格言强调了学习者需要保持内心的沉静与专注,持久的学习态度和毅力,以及教育者对于传授知识和智慧的责任和热情。
它鼓励人们在学习中不断进取,不断追求进步,并愿意分享自己的智慧和经验。
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一个古老的中国谚语,字面上的意思是指,学习要沉默耐心,不要感到厌倦,教育别人不要懒惰不做这件事。
它提醒人们,要有耐心去学习,要有毅力去坚持,哪怕道路再艰辛,也要坚持不懈;要有勇气去指导,去鼓励别人,去传播知识,去改变他人,去开辟未来。
有句话说,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由一群伟大的智者建立起来的。
早在古代,古代的大智慧的文人们便珍视“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智者之德,他们把“治”作为培养德育、度量衡的标杆,把“学”作为自身的重担,把“诲”作为自己的义务。
著名的孟子曰:“上好之法,必先学习以致完善;爱贤而近之以礼报之;求知而隐之以义报之;说谆谆之,致此而已矣。
”正是他们认真学习,智慧忠贞,勤学诲人,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传统和文化精神。
比如,我国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孔子,他不仅以学习而闻名,更以其勤学苦练和教化言传身教闻名于世。
他在《论语》中讲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长期的记忆积累,更在于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并通过实践来加以验证。
他在《孟子十六章》中还提出“诲人不倦”的观点,认为教育的工作不仅是智慧的传承,也是文明的传播,必须不懈地让学生更加深入、更全面地接受知识和学习。
再如,秦汉以来,司马迁、司马光、李善等人都具有“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伟大智慧之德。
司马迁著名的《史记》中就有关于“学习求知不厌”的记载,他的坚韧不拔、毅力强大,令人敬佩。
他把学习作为生活的目标,以勤学苦练作为最高宣言,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一直没有尝过放松。
司马光更是著有《子》,用精辟的语言发出“求精而行,讲学不厌”的智慧之言,坚定不移地把知识传播给后人,把他们培养成一个个伟大的智慧家。
越到后来,这种“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智慧之德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传统精神。
从春秋时代的孔子、孟子,到清朝的袁宏道、老舍,再到今天的王小波、钱钟书等人,都能找到接口,都将“默而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智慧之德传承下去,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和最精彩的励志激励。
古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赏析
古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赏析文言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意思: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原文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古至今,这一凝聚着中国教育工作者宏远理想、博大胸怀、无私奉献、高尚师德的优良传统代代相承,历久常新,并不断随时代衍生新的内涵和使命,成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所必备的优秀品质和矢志不移的追求。
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一优良传统,对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具有更深更远的意义。
笔者认为,“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是教师自身修养中的两个必备的素质:
一、学而不厌,好学不息。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所以教师必须在学习方面为人师表,做好榜样,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
学无止境。
现在我们很多老师都要去进修,攀登新的知识高峰,有很多已在教育上卓有作为的老师依然挑灯夜战地学习,不断地挑战自己,这正是学而不厌、好学不息精神的体现。
当今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
学高为师,教育界的名言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一是高度分化,门类越分越细;二是知识更新快,新知识多,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三是高度综合,各学科之间广泛渗透,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精深的专业造诣,必须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自己所教
学科的专业知识。
教师除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和研究学生,探索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规律,实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诲人不倦,贵在耐心。
“诲人不倦”是教育者必有的思想。
可为人师,要有“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常听见老师对学习困难学生嚷道:“都说过几遍了,还不会么!?”冷静下来,我们其实很容易理解:如果说一遍就管用,恐怕学校中就不会出现后进生了。
所以这时候,耐心就显得犹为重要了。
“耐心教育”是“诲人不倦”教育思想的精髓。
一个学生的学习跟不上了,那是因为所学的知识体系出现了脱节,不懂的问题不仅多而且零散,这些问题犹如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那么,想融化这个大雪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了,需要日积月累、耐心指导,慢慢给孩子搭建知识桥梁才可能达到学习成绩有进步。
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要转化他,需要解决两个实际的问题:拾起从前丢下的芝麻,拣起现在的西瓜。
西瓜和芝麻要兼得,必须在芝麻和西瓜之间搭桥建梯。
当我们一味指责孩子什么也不会时,是不是应该想想我们应该做的而没做。
说第一遍,他不会,我们就应该说第二遍,第三遍……一直到会为止。
可是我们平时总是抱怨学生没有听进去,好像他们一个个都是过目不忘、过耳不失的天才、神童。
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这正是耐心的一种深刻的体现。
教师担当的是教书育人的重任,既然是重任,当然不可能
轻松完成。
所以,当自己就要火从口出、恨从手泄时,一定要提醒自己,再给他讲一遍。
教学中的很多事情告诉我:耐心就像雨后的阳光,它能温暖班里的每一位学生。
记得自己曾带过一个一年级班,那时,耐心、再耐心点,成了我每天对自己要说的话。
新生刚刚入学的那段时间,每次我走进课堂坐在第一桌的小女孩都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非常瘦小,脏兮兮的,扎着朝天的羊角辫,看到我总是怯生生的,叫她回答问题,她总像没听见,没有任何反映。
其他小朋友告诉我说:“老师,她在学前班的时候就这样,老师从来不提问她的。
”听了其他小朋友的话,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怎么办?经过观察,我发现她的反应确实比别的小朋友迟缓,上课溜号,自己玩得非常投入,好像老师讲的课与她没有任何关系。
这样的学生,如果是在我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时候,我一定会认为她是个地地道道的低能儿,然而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越是这样的孩子越需要得到老师的爱,他们是班级这个小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决定着同学们对她的态度,要不然和她在一个班的小朋友怎么会这样说呢?于是,平时我经常主动地接近她,摸摸她的头轻声地和她聊天,和她一起玩她喜欢的游戏,帮助她削铅笔、整理文具,渐渐地这个女孩脸上露出了笑容,对老师也消除了畏惧的情绪。
在后来的数学课上,我发现她逐渐地参与学习过程了。
一次,我领着学生进行课前复习,提问的时候,我发现她突然小脸变得通红,很紧张,直觉告诉我,她可能想回答问题了,于是我就把这次机会留给了她,
她的声音很低,我走在她桌前才勉强地听见,可是毕竟是她开始走出沉默,要回答问题了,于是我微笑地鼓励她:“你回答的对,声音也好听,你能再大声一点让大家都听见吗?”于是她把声音又提高了一些,我带着小朋友们给她热烈鼓掌。
从此以后她越来越愿意回答问题了,而且声音也逐渐地洪亮起来,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
透过她羞涩的红脸蛋,我看到了她与平时不一样的眼神,我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了渴求、看到了自信、看到了满足、看到了希望。
正是内心中那份耐心、那份执著的温暖和关注、鼓励,才完成了一次心灵的碰撞,达成了一个久违的孩子的心愿。
这源于我每天要对自己说的一句话:耐心、再耐心,诲人不倦,教育才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