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培养

合集下载

细菌的培养

细菌的培养

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指在体外环境中使用特定培养基和其他条件来促进细菌生长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有限的条件下大量培育细菌,从而进行有关细菌的研究和应用。

细菌培养是一种用人工方法使细菌生长繁殖的技术。

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数量大,种类多,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成为致病的原因。

大多数细菌可用人工方法培养,即将其接种于培养基上,使其生长繁殖。

培养出来的细菌用于研究、鉴定和应用。

细菌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技术。

培养时应根据细菌种类和目的等选择培养方法、培养基,制定培养条件(温度、pH值、时间,对氧的需求与否等)。

一般操作步骤为先将标本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做分离培养。

再进一步对所得单个菌落进行形态、生化及血清学反应鉴定。

培养基常用牛肉汤、蛋白胨、氯化钠、葡萄糖、血液等和某些细菌所需的特殊物质配制成液体、半固体、固体等。

一般细菌可在有氧条件下,37℃中放18~24小时生长。

厌氧菌则需在无氧环境中放2~3天后生长。

个别细菌如结核菌要培养1个月之久。

由于细菌无处不在,因此从制备培养基时开始,整个培养过程必须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否则外界细菌污染标本,会导致错误结果;而培养的致病菌一旦污染环境,就会引起交叉感染。

以疾病诊断为目的进行的培养,要选择合适的标本(血、尿、便、脓液、分泌物等),并应结合临床情况解释所得结果。

以光合细菌培养方法为例。

光合细菌培养的方法,按次序分为容器、工具的消毒,培养基的制备,接种和培养管理四个步骤。

(一)容器、工具的消毒参考、此处从略。

(二)培养基的制备1.培养用水如果培养的光合细菌是淡水种,菌种培养可用蒸馏水,生产培养可用消毒的自来水(或井水)配制。

如果培养的光合细菌是海水种,则用天然海水配制培养基,注意在海水中加入磷元素时,不能用磷酸氢二钾,应用磷酸二氢钾,不然会产生大量沉淀。

2.灭菌和消毒菌种培养用的培养基应连同培养容器用高压蒸气灭菌锅灭菌。

小型生产性培养可把配好的培养液用普通铝锅或大型三角烧瓶煮沸消毒。

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

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

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
培养细菌和真菌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以下是常用的方法:
1. 导入培养基:将所需的细菌或真菌菌株转移到含有适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

培养基通常包含适当的碳源、氮源、矿物质和生长因子,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2. 纯化培养:为了获得单一的细菌或真菌菌株,可以将其经过多次传代分离纯化。

这可以通过涂布、稀释等方法来实现。

3. 温度控制:细菌和真菌对温度的要求各不相同,通常会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培养。

常见的温度范围为20-37摄氏度,但也有一些需要较低或较高温度的菌株。

4. 培养条件:不同菌株对于pH值、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为了促进生长,可以调整培养条件以满足其需求。

5. 培养器具:常用的培养器具包括培养皿、试管、烧杯等。

这些器具应经过灭菌处理,以防止外部微生物的污染。

6. 培养时间: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菌株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和生长周期。

培养时间的长短也会因此而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时,必须遵循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以防止对人员和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培养后的微生物菌株也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安全处理,以防止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

细菌培养实验报告模板(3篇)

细菌培养实验报告模板(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观察细菌的生长特征。

3. 掌握无菌技术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具有繁殖速度快、形态多样等特点。

在适宜的培养基和条件下,细菌可以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通过细菌培养,可以观察其生长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三、实验材料1.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等。

2. 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3.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移液器、无菌操作台等。

4. 实验试剂:无菌水、无菌棉签、无菌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1. 培养基制备:按照说明书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营养肉汤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

2. 细菌接种: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营养肉汤培养基中。

3. 恒温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分别于37℃和30℃下培养24小时。

4. 观察记录: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5. 无菌技术操作:在无菌操作台中,进行接种、移液等操作,防止污染。

五、实验结果1.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圆形、金黄色、表面光滑的菌落。

2. 大肠杆菌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乳白色、浑浊的菌液。

六、实验分析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观察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在不同培养基和温度下的生长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3.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无菌技术操作,防止污染。

七、实验讨论1. 细菌在不同培养基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有何差异?2. 如何提高细菌培养的效率?3. 在实验过程中,如何避免污染?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细菌培养实验,我们了解了细菌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规律,掌握了无菌技术操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细节,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细菌培养实验步骤

细菌培养实验步骤

细菌培养实验步骤细菌培养是实验室中常见的操作,其步骤需要精确执行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以下是一份基本的细菌培养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培养基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含有牛肉汁和琼脂的培养基,确保其满足所培养细菌的生长需求。

步骤二:培养基消毒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装入培养皿或试管中。

使用高压灭菌器或高温设备对培养基进行消毒,以杀灭其中的任何细菌。

确保高温灭菌后的培养基无菌。

步骤三:接种在灭菌后的培养基表面上进行细菌接种。

可以采用划线法、点接法或均匀扩展法等方式。

步骤四: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以促进细菌的生长。

步骤五:观察和记录定期观察培养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形态、颜色和密度的变化。

记录生长速度和其他重要观察结果。

步骤六:传代当培养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进行传代,将细菌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以保持其活力和纯度。

步骤七:实验操作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的实验操作,如抗菌试验或基因转移等。

确保实验操作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步骤八:培养物存储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培养物,采用冻存方式进行存储。

将培养物混合有保护剂的冷冻液体中,保存于低温冷冻设备中。

步骤九:检测细菌生长根据实验需求,使用测量光密度、计数细菌数量或观察培养物的浑浊程度等方法,检测细菌的生长情况。

步骤十:控制污染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注意细菌培养的环境卫生,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防止其他细菌的污染。

添加抗生素或调整培养条件以抑制污染的发生。

步骤十一:清理废弃物实验结束后,正确处理废弃物,包括清洗和消毒培养器具、处理培养物和废弃物,以防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危害。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安全操作是首要考虑因素。

遵守实验室规范,佩戴个人防护装备,以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成功进行。

细菌的培养和检测方法

细菌的培养和检测方法

细菌的培养和检测方法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中。

它们既可以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危害,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重要的服务。

因此,对细菌的培养和检测方法的研究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细菌培养和检测方法,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一、细菌的培养方法1. 培养基的选择细菌的培养需要提供适合其生长和繁殖的环境,而培养基就是提供这种环境的物质。

常见的培养基有富含营养物质的琼脂糖培养基、含有特定成分的选择性培养基等。

根据不同的细菌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对于细菌的培养至关重要。

2. 培养条件的控制细菌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氧气等条件。

一般来说,常见的细菌培养温度为37摄氏度,湿度保持在适宜的水分含量,氧气浓度也需要根据细菌的需求进行调控。

此外,光照条件对一些细菌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3. 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在进行细菌培养之前,需要对细菌进行分离和纯化。

分离是将不同种类的细菌从混合物中分开,纯化则是将同一种细菌的纯种分离出来。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在琼脂糖培养基上进行菌落选择,或者使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来实现。

二、细菌的检测方法1. 基于显微镜的观察显微镜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检测工具。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等特征,可以初步确定细菌的种类。

同时,显微镜还可以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以及细菌与其他细胞或物质的相互作用。

2. 生物化学检测生物化学检测是通过检测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来鉴定细菌的种类。

例如,通过观察细菌在特定培养基上的气体产生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细菌是否产生某种代谢产物。

此外,一些特定的酶活性检测也可以用来鉴定细菌。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过PCR技术可以检测细菌DNA中的特定序列,从而确定细菌的种类。

另外,基于DNA测序的方法也可以用来鉴定细菌,并进一步研究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4. 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是通过检测细菌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鉴定细菌的方法。

细菌培养的条件

细菌培养的条件

细菌培养的条件细菌培养是微生物学中的基础实验之一,它是指将细菌放置在适宜的培养基上,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使其生长繁殖。

细菌培养的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细菌的生长速度和数量,因此在细菌培养实验中,必须严格控制培养条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细菌培养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基培养基是细菌培养的基础,它提供了细菌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

不同的细菌需要不同的培养基,常用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培养基、大肠杆菌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等。

在选择培养基时,需要考虑细菌的生长特性和实验目的。

2. 温度温度是影响细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来说,大多数细菌的适宜生长温度在20℃-40℃之间,但也有一些细菌需要更高的温度,如耐热菌需要在50℃以上的高温下生长。

在细菌培养实验中,需要根据细菌的生长特性和实验要求选择适宜的温度。

3. pH值pH值是指溶液的酸碱度,对细菌的生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不同的细菌对pH值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说,大多数细菌的适宜生长pH值在6.5-7.5之间。

在细菌培养实验中,需要根据细菌的生长特性和实验要求调整培养基的pH值。

4. 氧气氧气是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不同的细菌对氧气的要求也不同。

一些细菌需要氧气才能生长,称为需氧菌;一些细菌不能在氧气中生长,称为厌氧菌;还有一些细菌可以在氧气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长,称为兼性厌氧菌。

在细菌培养实验中,需要根据细菌的生长特性和实验要求选择适宜的氧气条件。

5. 湿度湿度是细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影响细菌的生长。

在细菌培养实验中,需要保持培养箱内的湿度适宜,一般来说,湿度应该在60%-80%之间。

细菌培养的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细菌才能生长繁殖,从而得到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在进行细菌培养实验时,需要严格控制培养条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细菌培养操作流程

细菌培养操作流程

细菌培养操作流程
细菌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操作,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学、
农业等领域。

以下是细菌培养的操作流程:
1. 准备培养基
首先,要准备好所需要的培养基,包括营养琼脂、液体培养基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细菌对培养基的成分要求不同,因此需要
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2. 消毒
在进行细菌培养前,需要对工作台、培养皿、培养器具等进行消毒。

通常可以使用70%的乙醇在工作台表面擦拭,或使用紫外线消毒。

3. 培养细菌
将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中,然后用无菌的柱状头在表面做划线,以
保证细菌均匀生长。

可以选择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孵育,或者在转
动培养器内孵育,以保证细菌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

4. 观察生长情况
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包括外观
特征、生长状况、颜色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细菌的生长特
征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观察。

5. 鉴定
当细菌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进行鉴定和分离。

常用的方法包
括荧光PCR、酶标记等。

通过鉴定和分离,可以对细菌的种类、特征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以上是细菌培养的操作流程,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需要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如佩戴实验室服、手套、口罩等防护
措施,以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同时,也需要在实验操作前进行足
够的调研和准备工作,以提高实验操作的成功率。

细菌培养方法

细菌培养方法

根据培养细菌的目的和培养物的特性培养方法分为一般培养法、二氧化碳培养法和厌氧培养法三种。

1、一般培养法:将已接种过的培养基,置37℃培养箱内18-24小时,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即可于培养基上生长。

少数生长缓慢的细菌,需培养3-7天直至一个月才能生长。

为使培养箱内保持一定湿度,可在其内放置一杯水。

培养时间较长的培养基,接种后应将试管口塞棉塞后用石腊凡士林封固,以防培养基干裂。

2、二氧化碳培养法:某些细菌,如牛流产布氏杆菌和胎儿弧菌等需要在含有10%二氧化碳的空气中才能生长,尤其是初代分离培养要求更为严格。

将已接种的培养基置于二氧化碳环境中进行培养的方法即二氧化碳培养法。

3、厌氧培养法:常用的厌氧培养方法有厌氧罐法、气袋法及厌氧箱三种。

细菌培养的用处

细菌培养的用处

细菌培养的用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通过细菌培养,可以明确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细菌学的研究:细菌培养是细菌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培养细菌,可以研究细菌的生理、遗传变异、致病性和耐药性等,为医学研究和疾病防治提供重要信息。

生物制品的制备:细菌培养可用于制备疫苗、类毒素、抗毒素、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用于防治疾病和提供诊断试剂。

总的来说,细菌培养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了解致病菌的特性,并为治疗和预防提供有效手段。

细菌培养方法

细菌培养方法

细菌培养方法细菌培养是微生物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细菌培养可以获得大量的细菌菌落,为后续的实验提供充足的菌种。

正确的细菌培养方法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1. 瓶培养法。

瓶培养法是最常见的细菌培养方法之一。

首先,准备好含有适当培养基的试管或烧瓶,然后在无菌条件下将培养基装入试管或烧瓶中,再加入适量的细菌菌种。

接着,将试管或烧瓶盖好,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培养基的湿润和无菌,避免细菌的污染。

2. 平板培养法。

平板培养法常用于观察细菌的形态和进行单菌种的分离。

首先,将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平板培养皿加热至液态状态,然后倒入适量的培养基,待培养基凝固后,用无菌的吸管或棉签沾取细菌菌种涂抹在培养基表面。

接着将培养皿盖好,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培养皿的翻倒和细菌的交叉污染。

3. 液体培养法。

液体培养法常用于大规模培养细菌。

首先,在含有适当培养基的培养瓶中加入适量的细菌菌种,然后盖好培养瓶,放入恒温摇床中进行培养。

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调节培养瓶中的通气量和培养温度,以促进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4. 培养条件的控制。

在进行细菌培养时,要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通气量等。

不同种类的细菌对培养条件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培养前要对细菌的生长条件有所了解,以保证培养的成功。

5. 培养基的选择。

不同种类的细菌对培养基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细菌培养时要选择适合的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营养琼脂、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葡萄糖琼脂等,根据实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总之,正确的细菌培养方法对于微生物学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至关重要。

在进行细菌培养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控制好培养条件和选择合适的培养基,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细菌培养方法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细菌培养细菌实验报告

细菌培养细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细菌接种和纯化技术。

3. 了解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二、实验原理细菌培养是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之一,通过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细菌,可以观察细菌的生长和代谢特征,进而对细菌进行鉴定和分类。

实验中,我们采用平板划线法将细菌接种到琼脂平板上,通过观察菌落的特征,对细菌进行分离和纯化。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3. 试剂:无菌生理盐水、无菌水、无菌滤纸、无菌接种环、无菌培养皿、酒精灯、火焰灯4. 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无菌操作台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菌种从冰箱取出,恢复至室温。

将无菌生理盐水、无菌水、无菌滤纸、无菌接种环、无菌培养皿、酒精灯、火焰灯等实验器材准备好。

2. 培养基制备:按照培养基配方,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营养肉汤培养基分别称量,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均匀,分装到无菌培养皿中。

3. 灭菌:将培养皿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121℃灭菌15分钟,取出待冷却。

4. 接种:将菌种从冰箱取出,恢复至室温。

用无菌接种环挑取少量菌种,分别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营养肉汤培养基中。

5. 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6. 观察与记录:观察菌落的特征,包括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缘、表面等。

记录菌落的特征,并对菌种进行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大肠杆菌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圆形、光滑、湿润、白色、边缘整齐。

2.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圆形、凸起、光滑、金黄色、边缘整齐。

3. 枯草芽孢杆菌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圆形、粗糙、干燥、灰白色、边缘不规则。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了细菌接种和纯化技术。

同时,通过观察不同菌种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加深了对细菌生长特征的认识。

细菌培养的步骤

细菌培养的步骤

细菌培养的步骤细菌培养是在实验室中培养细菌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准备培养基:选择适当的培养基,根据需要添加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抗生素。

2. 培养基的消毒:将培养基装入培养皿或试管中,并在高压灭菌器或高温下进行消毒,以杀灭其中的任何细菌。

3. 接种:将所需的细菌接种到已消毒的培养基上。

可以通过划线法、点接法或均匀扩展法等方法进行接种。

4. 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恒温培养箱中,通常设置在适当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下培养。

5. 观察和记录:定期观察培养物的生长情况,包括营养状态、形态和颜色的变化等。

记录生长速度和其他重要的观察结果。

6. 传代:当培养物达到一定生长程度时,可以将其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以保持细菌的活力和纯度。

7. 实验操作:根据需要,可以在培养物上进行不同的实验操作,如抗菌试验、基因转移等。

需要注意的是,培养细菌的条件需要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和实验要求进行调整。

8. 培养物的存储: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细菌培养物,可以采取冻存的方式进行存储,通常是将培养物混合有保护剂的冷冻液体中,并置于低温冷冻设备中保存。

9. 检测细菌生长:有时需要检测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可以通过测量光密度、计数细菌的数量或观察培养物的浑浊程度等方式进行。

10. 控制污染:细菌培养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污染,需要注意动作的卫生性,减少空气、周围工具以及自身的污染。

在培养细菌时还可以添加抗生素或选择适当的条件来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

11. 清理废弃物:细菌培养后,需要正确处理废弃物,避免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危害。

这包括清洗和消毒培养器具、正确处理培养物和废弃物。

请注意,在进行细菌培养实验时,安全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必须遵守正确的实验室操作规范,并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以防止细菌污染和对自己的伤害。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
1. 细菌的培养方法
(1)液体培养法:将细菌接种在适当的液体培养基中,可使细菌在含有适当营养的液体中生长。

常用的液体培养基有肉汤、营养液、大肠杆菌悬浮液等。

(2)固体培养法:将细菌接种在含有适当营养的固体培养基上,可使细菌在表面和深层生长。

常用的固体培养基有营养琼脂、血琼脂、马铃薯蔗糖琼脂等。

(3)混合培养法: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细菌接种在同一培养基上,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观察细菌之间的关系及生长状况。

2. 真菌的培养方法
(1)液体培养法:将真菌接种在含有适当营养的液体培养基中,可使真菌在含有适当营养的液体中生长。

常用的液体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液、麦芽琼脂液等。

(2)固体培养法:将真菌接种在含有适当营养的固体培养基上,可使真菌在表面和深层生长。

常用的固体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米曲等。

(3)混合培养法: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真菌接种在同一培养基上,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观察真菌之间的关系及生长状况。

细菌培养实训报告

细菌培养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2. 熟悉实验室无菌操作规范,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 通过细菌培养,了解细菌的生长特性和代谢产物。

二、实验原理细菌培养是利用人工方法,在适宜的培养基上使细菌生长繁殖,从而获得纯种细菌的过程。

培养基中含有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等。

无菌操作是防止杂菌污染的关键,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三、实验材料1.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琼脂平板培养基。

2. 实验器材:无菌试管、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管、酒精灯、接种环、酒精棉球、无菌生理盐水、无菌滤纸等。

3. 实验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

四、实验步骤1. 培养基制备:按照实验要求,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琼脂平板培养基分别配制,并分装到无菌试管和培养皿中。

2. 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121℃灭菌15分钟。

3. 无菌操作:打开无菌操作台,点燃酒精灯,用无菌移液管吸取无菌生理盐水,分别加入灭菌后的培养基中,轻轻摇匀。

4. 接种:用接种环取少量实验菌种,分别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和琼脂平板培养基上。

5. 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6. 观察结果:观察培养基上细菌的生长情况,记录细菌的形态、颜色、生长速度等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接种后24小时,培养基上出现均匀分布的菌落,菌落呈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

2. 营养肉汤培养基:接种后24小时,肉汤出现浑浊,菌液呈乳白色,表明细菌在肉汤中生长良好。

3. 琼脂平板培养基:接种后24小时,平板上出现圆形、白色、光滑、边缘整齐的菌落。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和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均能生长。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熟悉了实验室无菌操作规范。

细菌培养实验步骤大全(精华版)

细菌培养实验步骤大全(精华版)

细菌培养实验步骤大全(精华版)本文档将介绍细菌培养实验的详细步骤,帮助您进行高效、准确的培养细菌实验。

实验材料准备1. 细菌培养基:根据所需培养的细菌种类准备对应的培养基。

2. 培养皿:选择适合的培养皿,常用的有琼脂平板、琼脂斜板等。

3. 细菌液:可以是已培养的细菌液,或从其他细菌液中提取得到。

4. 紧闭好的培养环境:例如培养箱或恒温箱。

实验步骤1. 消毒处理:将培养皿和实验工具使用高温高压或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确保无细菌污染。

2. 制备琼脂平板:将培养基溶解并加热至液态,倒入培养皿中,平摊至整个培养皿表面。

待凝固后,即可使用。

3. 细菌接种:使用无菌赛珠将所需细菌液接种到琼脂平板上,可以进行点状接种、平板均匀划线法或斜板均匀划线法等方式。

4. 培养条件设置:根据所培养细菌的要求,在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以促进细菌的生长。

5. 培养时间控制:根据不同细菌种类,设置合适的培养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

6. 观察与记录:在培养结束后,观察细菌培养结果,记录菌落的数量、形态、颜色等信息。

实验注意事项1. 严格无菌操作:确保实验环境和实验工具的无菌,避免细菌污染。

2. 培养基选择:根据不同细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3. 细菌液的处理:避免细菌液暴露于环境中过久,以免细菌失活。

4. 实验环境控制:细菌的生长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确保培养箱中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适宜。

5. 安全措施:在培养细菌时,注意使用个人防护措施,避免细菌对人体的伤害。

通过遵循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您将能够进行成功的细菌培养实验。

祝您实验顺利!。

细菌培养条件

细菌培养条件

细菌培养条件
细菌培养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包括以下方面:
1. 外部条件:温度、pH值、氧气、湿度
温度是影响细菌生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都有明显差异。

其中,最适生长温度是细菌能够生长最快的温度,并且在此温度下能达到最高的代谢活性。

pH值的变化也会影响细菌的生长,大多数细菌的最适pH值范围在6.5至7.5之间。

氧气的浓度会对细菌生长产生影响,一般分为需氧菌、厌氧菌、氧耐受菌和微需氧菌四类。

湿度也是细菌生长所必须的条件之一。

2. 营养条件:碳源、氮源、无机盐等
碳源就是细菌产生能量的来源,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等。

氮源是细菌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来源,可用氨基酸、氨、硝酸盐等。

无机盐则包括磷盐、硫酸盐、钾盐、镁盐等,维持细菌正常生长所必须。

3. 其他条件:激素、光照、机械刺激等
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可能对其他特定条件具有一定的需求,例如激素、光照、机械刺激等条件。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因素对细菌的生长极为关键,能够影响其形态、生长速率、营养吸收等多个方面。

细菌纯培养实验报告

细菌纯培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无菌技术操作,建立无菌观念。

2. 熟悉细菌纯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3. 学习观察和描述细菌菌落特征。

4. 了解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方法。

二、实验原理细菌纯培养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基本技术,通过无菌操作将单一细菌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以获得纯种细菌。

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无菌技术:通过一系列的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

2. 培养基:提供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3. 纯培养: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等手段,分离单一细菌。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材料:金黄色葡萄球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无菌水、无菌棉签、无菌培养皿、酒精灯、接种环等。

2. 试剂:75%酒精、10%氯化钠溶液、无菌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培养基制备:- 称取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粉末,加入适量无菌水,搅拌均匀。

- 灭菌:将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待冷却至50℃左右,用无菌镊子取出培养皿,轻轻晃动使培养基均匀分布。

- 灭菌:将培养皿放入高压灭菌器中,121℃灭菌20分钟。

2. 无菌操作:- 将无菌棉签用75%酒精消毒后,待酒精挥发。

- 用无菌棉签取少量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划线。

3. 纯培养:- 将划线后的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 观察菌落特征,挑取单菌落进行纯培养。

4. 菌落特征观察:- 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缘、表面等特征。

- 将菌落特征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标准特征进行对比。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无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培养基制备:培养基制备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确保培养基的质量。

3. 纯培养:通过观察菌落特征,成功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纯种。

4. 菌落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成功掌握了无菌技术操作、培养基制备、细菌纯培养等基本技能。

细菌培养方法

细菌培养方法

细菌培养方法细菌培养是微生物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分离不同类型的细菌。

正确的细菌培养方法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培养基。

培养基是细菌生长和繁殖的基础,不同的细菌需要不同种类的培养基。

常见的培养基包括营养琼脂、大肠杆菌培养基、莱菲尔曼培养基等。

在制备培养基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细菌需求添加不同的营养成分,比如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

其次,我们需要进行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是细菌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外源细菌的污染。

在进行无菌操作时,我们需要将培养基和培养器具置于高温高压下进行灭菌处理,然后在无菌工作台上进行操作,确保操作过程中不会受到外界细菌的污染。

接着,我们需要将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上。

在接种过程中,需要先将培养基加热至适宜的温度,然后将细菌悬液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基表面。

接种后,需要将培养皿或试管放置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培养,不同的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有25℃、37℃等。

最后,我们需要进行细菌的纯化和分离。

在培养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不同种类的细菌混合在一起的情况,这时就需要进行纯化和分离。

常用的方法包括单菌落法、传代分离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将不同种类的细菌分离出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细菌培养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因此在进行细菌培养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每一个步骤都符合要求。

同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获得最佳的培养效果。

总之,细菌培养是微生物学实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正确的细菌培养方法可以为我们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规律。

希望本文介绍的细菌培养方法对您有所帮助。

细菌的培养方法

细菌的培养方法

细菌的培养方法细菌的培养是微生物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正确的培养方法可以保证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为后续的实验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

一、琼脂平板培养法。

琼脂平板培养法是最常见的细菌培养方法之一。

首先将琼脂平板加热融化,然后加入适量的营养物质和抗生素,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用吸管将含有细菌的样品均匀涂抹在琼脂表面,然后将培养皿倒置放入孵箱中,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二、液体培养法。

液体培养法适用于需要大量培养细菌的实验。

首先准备好含有适量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然后将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中,放入恒温摇床或培养箱中,控制好温度和通气量,促进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三、平板分离培养法。

平板分离培养法适用于分离混合细菌菌群中的单一细菌种类。

首先将琼脂平板加热融化,然后将含有混合细菌的样品均匀涂抹在琼脂表面,再将琼脂平板放入孵箱中培养一定时间,待细菌在琼脂表面形成菌落后,用无菌的微生物环取出单个菌落,分别接种到含有琼脂的培养皿中进行单独培养,最终得到纯种细菌。

四、选择性培养法。

选择性培养法是利用培养基中的某些成分对某些细菌有选择性地抑制或促进其生长。

通过选择性培养法可以分离出某一特定细菌种类。

常用的选择性培养基有大肠杆菌选择性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选择性培养基等。

五、厌氧培养法。

厌氧培养法适用于需要在无氧条件下培养细菌的实验。

首先将含有细菌的样品接种到无氧培养基中,然后将培养皿密封放入厌氧箱中,在缺氧或无氧条件下进行培养。

六、连续培养法。

连续培养法是一种连续供给营养物质,连续排出代谢产物的培养方法,适用于需要长期培养的细菌。

通过连续培养法可以获得大量细菌培养物。

以上就是几种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不同的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进行细菌培养实验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实验1_细菌的培养方法

实验1_细菌的培养方法

实验1_细菌的培养方法实验原理:细菌的培养是微生物实验室中最基本的实验之一。

细菌的培养一般用于检测食品、水、空气等样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同时也可以用于研究细菌的形态、生长、代谢以及对不同环境因素的响应等。

在进行细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无菌操作,以免造成交叉污染。

细菌培养的基本条件包括生长温度、生长时间、培养基成分、pH值等。

光照条件和氧气浓度也会影响不同细菌的生长。

一般情况下,常用的细菌培养基包括富养基和贫养基,分别用于不同种类的细菌的培养。

实验材料:1. 常见的两种培养基:营养琼脂液和LB培养基2. 培养皿:琼脂培养皿、LB平板(含琼脂)、枯草芽孢液培养皿3. 细菌菌株:彩虹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实验步骤:1. 实验前洗手,穿好实验服,进行无菌操作前进行消毒处理。

2. 取一根消毒好的骨针,在火炉上消过毒后,捅入细菌液中,将细菌涂在琼脂平板上,压平,记住顶的顺序和位置,避免重叠。

3. 将琼脂平板放入恒温箱中,通常37℃下培养。

4. 24小时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5. 对得到的细菌菌落进行形态学观察。

6. 将枯草芽孢杆菌转种到含有枯草芽孢液的培养皿中,培养在恒温箱中24小时。

7. 对得到的芽孢杆菌孢子进行形态学观察。

实验结果:1. 彩虹菌、大肠杆菌在琼脂平板上生长并形成菌落。

2. 根据不同细菌的形态和特点进行观察和鉴定,验证其真实性。

3. 枯草芽孢杆菌在含有枯草芽孢液的培养皿中孢子形成并呈现草堆状。

实验小结:1. 细菌培养是微生物实验室中非常基本的实验,对于细菌的形态、生长、代谢等都有很大的意义。

2. 细菌的培养必须要做好无菌操作,以免发生交叉污染。

3. 常用的培养基有富养基和贫养基,通常在37℃下培养24小时。

4. 在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时,需要仔细观察菌落的生长状态和形状,结合细菌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判断和鉴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分析及抗生素选用

该菌有多种耐药机制存在,应根据药敏试验 结果选择治疗药物。

假单胞菌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耐药性, 所以治疗3~4天后需重新分离细菌做药敏 。
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分析及抗生素选用

由于该菌耐药率高,一般选择联合用药 三代、四代头孢+氨基糖苷类(以头孢 他啶最好) 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 脲基青霉素(羧苄、哌拉、替卡、美唑 西林)+氨基糖苷类 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氨基糖苷

头孢菌素类(S),氨基糖苷类(S): 轻症感染:可选择庆大霉素,氨苄青 霉素,哌拉西林,一代头孢 重症感染:三代头孢
肠杆菌科细菌药敏结果分析及抗生素选用

一代(二代)头孢(R),氨基糖苷类 (R),三代头孢(S) 选用三代头孢
肠杆菌科细菌药敏结果分析及抗生素选用


三代头孢(R)ESBLs(+)头孢西丁(S): 提示可能为ESBLs,对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 素类和氨曲南均耐药.选用: 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洛培南 头霉素类:如头孢西丁 ß -内酰氨酶抑制剂组成的复方制剂:如头 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 易产生ESBLs的菌株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克 雷伯菌和奇异变性杆菌。
ESBLs+菌株的药敏报告

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形 杆菌中的产ESBLs菌株应报告对所有青 霉素类、头孢菌素及氨曲南耐药。
肠球菌属药敏报告

肠球菌属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仅筛 选高水平耐药性)、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嘧啶 和克林霉素在体外可能有活性,但在临床上 耐药,所以不能报告对这些药物敏感。


易产碳青酶烯酶菌株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天然耐药)、阴沟肠 杆菌、粘质沙雷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 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鲍曼不动 杆菌。
药敏试验结果分析与临床应用
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归属和分类



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 革兰阴性杆菌: 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 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变形杆菌属 弧菌科细菌:弧菌属、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 非发酵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 革兰阴性球菌:奈瑟菌属 革兰阳性杆菌:棒状杆菌属
头孢匹林、头孢拉啶、头孢氨苄、头孢克罗、头孢羟氨 苄敏感和耐药
阿莫西林、巴氨西林、氨环己西林、海他西林敏感和耐 药 所有磺胺类敏感和耐药 所有喹诺酮类耐药 所有头孢菌素敏感
天然耐药不做药敏试验的药物与细菌
细菌名称 母鸡肠球菌 酪黄肠球菌 粪肠球菌 屎肠球菌 天然耐药的药物 万古霉素(中介) 万古霉素(中介) 林可酰胺类、头孢菌素类 林可酰胺类、头孢菌素类
A组:头孢他啶,美洛培能、亚胺培能 B组: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莫 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 林/克拉维酸、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噻 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四环素、米洛环 素、多西环素、美洛西林、替卡西林、哌拉 西林、复方磺胺 对常规药物均耐药时可试验多粘菌素/粘菌素 敏感性
肠杆菌科细菌药敏结果分析及抗生素选用



某些菌株三代头孢(R),头孢西丁(R):提 示可能为高产AmpC酶,对所有青霉素类、头孢 菌素类和氨曲南及头霉素均耐药。 选用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洛培南 可选用四代头孢(头孢吡肟) 易产生诱导型AmpC酶的菌株主要有:肠杆菌属、 沙雷菌属、枸橼酸杆菌属。 高产AmpC酶的产生与抗生素诱导有关,三代头 孢、克拉维酸、亚胺培南均为强诱导剂。
克雷伯菌属
沙雷菌属
氨基青霉素 、羧基青霉素类
氨基青霉素类、一代头孢、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
阴沟肠杆菌
产气肠杆菌 奇异变形杆菌 普通变形杆菌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铜绿假单胞菌
头孢西丁
头孢西丁 呋喃妥因、四环素 氨基青霉素、头孢噻吩、头孢呋辛 氨基糖苷类、亚胺培南 氨基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一代 头孢、二代头孢、头孢西丁、四环素类、一代喹诺酮、氯霉 素
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及抗生素选择

青霉素(R)苯唑西林(S)表示对不耐酶 的青霉素耐药,但对耐酶青霉素头孢类抗生 素敏感 使用耐酶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 林 使用酶抑制剂组成的复方制剂,如氨苄 西林+舒巴坦 使用一代、二代头孢
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及抗生素选择

青霉素(R),苯唑西林(R),即MRS,约 占40%-70%,对所有的青霉素类、头孢类和 其他ß-内酰胺类抗生素均耐药,此外对喹诺 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交叉耐药,严重感染 惟一有效抗生素是万古霉素。 轻症感染: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复方磺胺, 磷霉素等联合用药 重症感染:糖肽类,如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利福平 尿路感染:呋喃妥因,复方磺胺,环丙沙星

特殊耐药菌的检出率分析
ESBLs 大肠埃希菌 克雷伯菌属 MRS MRSA MRSCN 数量/总数 190/737 85/374 346/524 439/556 % 25.78 22.73 66.03 78.96
注: ESBLs=超广谱β 内酰胺酶, MRS=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
MRSA=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CN=耐甲氧西林的凝固 酶阴性葡萄球菌
药敏试验中常用的试验药物及其代表的药物
试验药物
苯唑西林/头孢西丁耐药 四环素敏感 红霉素敏感和耐药 氨苄西林敏感 氨苄西林敏感 青霉素敏感 青霉素敏感
菌种
葡萄球菌属 所有菌属 链球菌属 肠球菌属 粪肠球菌
可被推测的抗菌药物结果
所有β-内酰胺类,包括酶抑制剂复合药和碳青霉烯类均 耐药 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敏感 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地红霉素敏感和耐药 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及其与酶抑制剂的复合剂敏感 亚胺培南敏感
不动杆菌属药敏试验

该菌有多种耐药机制存在,应根据药敏试验 结果选择治疗药物 根据药敏试验监测结果,目前对不动杆菌敏 感性较高的是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 和喹诺酮类

多药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

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 鲍曼不动 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目前使 用的抗生素均耐药。
特殊情况下的药敏结果报告
肠球菌属药敏结果分析及抗生素选择

根据青霉素,万古霉素和高浓度氨基糖肽 类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判断,可分为: 青霉素(S) 青霉素(R),万古霉素(S) 青霉素(R),万古霉素(R) 高浓度氨基糖苷类(S) 高浓度氨基糖苷类(R)
肠球菌属药敏结果分析及抗生素选择


青霉素(S)/氨苄青霉素(S): 轻症感染:青霉素,氨苄青霉素 重症感染:高剂量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联 合,氨基糖苷类,亚胺培南 氨苄青霉素(R),万古霉素(S): 严重感染: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几种特殊耐药菌株的药敏结果解释
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MRS)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 肠球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性

全球关注的Leabharlann 耐药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MDR-TB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VRSA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 VRE(VREF) (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 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 PRSP 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肠杆菌科阴性杆菌
肠杆菌科细菌药敏结果分析及抗生素选用

主要根据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及头霉素 药敏结果进行判断,可分为: 一代头孢菌素类(S),氨基糖苷类(S) 一代(二代)头孢(R),三代头孢(S) 三代头孢(R),头孢西丁(S) 三代头孢(R),头孢西丁(R),亚胺培 南(S)
肠杆菌科细菌药敏结果分析及抗生素选用
根据致病菌的敏感性选择抗生素

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些 易产生耐药的细菌和金葡萄、绿脓杆菌、肠杆菌 属等近年对不少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增高。 各种致病菌对不同抗菌药的敏感性不同,相同菌 种不同菌株对同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有差异。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细菌耐药性逐年有所增加。 借助正确的药敏结果,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 用抗菌药物,增加临床感染治疗成功率。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
病原 宜选药物 可选药物
败血 症
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头孢吡肟、哌拉西林等 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哌拉西林,头孢他啶, 头孢哌酮、环丙沙星等 氟喹诺酮类,联合氨基 糖苷类
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 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 星等氟喹诺酮类+氨基 糖苷类,碳青霉烯类+ 氨基糖苷类
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 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 方或碳青霉烯类+氨基 糖苷类
医院 获得 性肺 炎
不动杆菌属感染特点

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 可引起严重的感染,该菌的耐药率很高, 对多数抗生素呈多重耐药,因此对不动杆 菌感染的治疗,药敏试验是重要的参考指 标。
不动杆菌属药敏试验


肠球菌属药敏结果分析及抗生素选择

氨苄青霉素(R),万古霉素(R):即 VRE
壁霉素/新生霉素联合庆大霉素、氟喹诺
酮类治疗
利福平、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等也
可作为联合用药
可选择奎奴普丁/达福普丁、泰利霉素等
肠球菌属药敏结果分析及抗生素选择


尿路感染:喹诺酮类、呋喃类 高浓度氨基糖苷类(S) 表示可以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或万古 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联合用药 高浓度氨基糖苷类(R) 表示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或万古霉素与 氨基糖苷类联合用药无效
药敏试验目的
选择治疗药物 鉴定细菌 流行病学的调查 耐药菌株的监测 注意:敏感度可以预测的细菌、常驻菌、污 染菌不应做药敏试验。

如何做好药敏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