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2乐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目标:1.理解32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高、音长和音色。
2.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和解释32乐音的三个特征。
3.能够举例说明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高、音长和音色。
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32乐音的三个特征和其特点。
2.分辨不同声音和乐器的音高、音长和音色。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或黑板。
2.不同音乐乐器的录音或视频。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包括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让学生聆听和感受不同乐器的声音,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的内容,让他们回顾音乐中的重要元素。
1.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中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和元素。
然后引出32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高、音长和音色。
2.利用课件或黑板上的图表,依次介绍音高、音长和音色的概念,以及他们在音乐中的表现和特点。
a.音高:由音的频率决定,高音和低音的区别。
b.音长:由音的持续时间决定,长音和短音的区别。
c.音色:由演奏乐器或声源的特点决定,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质不同。
Step 3:练习和巩固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和解释音高、音长和音色的概念和特点。
可以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理解。
2.利用录音或视频播放不同乐器的声音,让学生听辨和分析不同乐器的音高、音长和音色。
可以让他们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引导学生找到不同乐器和声音的共同点和区别,让他们举例说明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高、音长和音色。
Step 4:拓展和应用1.提供一些常见的乐器和声音的图片或录音,让学生尝试用音高、音长和音色来描述它们。
2.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乐器或声音进行研究,并在小组内设计一次简短的展示,展示该乐器或声音的特点和特色。
3.结合学生喜欢的音乐和歌曲,引导他们分析歌曲中的音高、音长和音色,以及这些特征在歌曲中的作用和表现。
Step 5:作业和总结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音乐中的音高、音长和音色的短文,描述他们理解和认识的这三个特征,可以结合自己喜欢的音乐和歌曲来说明。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精品课件3教科版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精品课件3 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音乐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围绕乐音的三个特征展开,分别是音调、音色和响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乐音的这三个基本特征及其在音乐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音色和响度,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音乐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造潜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音色的辨识及其在音乐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音调、音色和响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吉他、音响设备、乐谱等。
2. 学具:练习册、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音调、音色和响度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乐音的三个特征。
2. 例题讲解:讲解音调、音色和响度的概念,结合钢琴、吉他等乐器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个特征。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音乐作品中乐音的三个特征,并进行实践操作。
4. 知识巩固:通过提问、解答、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乐音三个特征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乐音的三个特征2. 内容:音调:高低、长短、强弱音色:音质、音色变化响度:音量、音的远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音调、音色和响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分析一首你喜欢的音乐作品,从乐音的三个特征角度进行描述。
2. 答案:(1)音调、音色和响度是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分别表示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质、音色变化、音量、音的远近等。
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
(2)示例:作品《月光奏鸣曲》。
音调优美,旋律流畅;音色丰富,钢琴的音质与和声效果表现出浪漫的氛围;响度适中,既能表现出月光的静谧,又富有激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乐音的三个特征。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方案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乐音的三个特征,高低、长短、强弱,能够通过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音乐、唱歌、演奏乐器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快乐和成就感。
二、教学内容1.高低:声音的高低指的是音高的不同,高音和低音的频率不同,音高越高频率越快。
通过听音乐和演奏乐器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的高低音,并学习如何区分和表达高低音。
2.长短:声音的长短指的是音符的持续时间,长音持续时间长,短音持续时间短。
通过唱歌和演奏乐器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和练习长短音符的演奏和表达。
3.强弱:声音的强弱指的是音符的音量大小,强音音量大,弱音音量小。
通过唱歌、演奏乐器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和练习强弱音符的演奏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一段简短的音乐或敲打不同乐器的声音,让学生听音乐和声音,引导学生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高低:通过唱歌或演奏简单的音乐曲目,让学生区分和唱出不同音高的音符,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高低。
3.学习长短:通过唱歌或演奏简单的音乐曲目,让学生区分和演奏出长短音符,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长短。
4.学习强弱:通过唱歌或演奏简单的音乐曲目,让学生区分和演奏出强弱音符,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强弱。
5.综合练习:设计一段简单的音乐曲目,让学生综合运用高低、长短、强弱三个特征,演奏出整体的音乐效果。
6.总结反思: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三个特征的重要性,并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表现,包括听音乐的专注程度、唱歌和演奏的准确性等。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案 10
音调、响度和音色(一)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辐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二)教具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种。
学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人烦燥不安刺耳的噪声。
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
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板书课题:第二节音调、响度和音色)二、进行新课1.音调(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
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
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
由演示得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教师板书)(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低?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的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2.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2.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一、引入
1.让学生们观看某个音乐视频,让他们谈谈自己对音乐的感想;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乐音的三个特征;
3.引入问题:为什么同一首歌曲可以在不同的演奏者演奏时听起来不一样?
二、探究
1.引出第一个特征:音高;
2.通过实验,让学生们发现不同声音的“高低”是不同的,从而引出音高的概念,讲解什么是音高;
3.引出第二个特征:音强;
4.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不同响度的声音带来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音强;
5.引出第三个特征:音色;
6.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音高的声音,音色也不同,解释音色的概念。
三、总结
1.列出乐音的三个特征:音高、音强、音色;
2.根据实验所得,总结出不同音高、音强、音色对音乐的影响;
3.鼓励学生多关注音乐,欣赏不同的乐曲及风格,增强音乐素养。
四、延伸
1.让学生们选择一个乐器,通过了解其发声原理和演奏技巧,了解该乐器所具有的音色特点;
2.让学生们听一首喜欢的歌曲,在听的时候分析其中不同乐器的演奏效果,并解释对音乐整体的影响;
3.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鼓励他们去尝试学习乐器演奏,提升音乐技能。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名校原创](20190823195334)
二、乐音的三个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2)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
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会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乐音的三个特征
难点:音色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讨论
四、实验教具
电脑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节“乐音的三个特征”,先请大家来欣赏一段音乐(播放),大家觉得这段音乐好听吗?
学生:好听
老师:我们把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相反,杂乱的声音就是噪声
1、音调
老师:这儿有八个烧杯,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老师用小棒敲击这八个杯子,请
大家观察声音有何不同?
学生:调子变了。
2022年教科版物理《乐音的三个特征2》精选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音调的上下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 让学生明白乐音的三个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音调、响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音色.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塑料尺、橡皮筋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 新课引入先请大家闭眼聆听一段轻音乐, 互相交流感受, 然后引导大家对乐音下定义.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声音有大小、上下之分, 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各有区别的结论. 最后总结出乐音有三个特征, 再提出这些特征与声源振动情况之间的关系.二、过程展开1、实验探究音调的上下组织学生用塑料尺做此实验. 在学生观察的根底上进行讨论:拨动时用力的大小不变, 只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所观察到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上下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 并复习其单位, 用波形比拟频率.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拟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异.学生观察并答复: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比拟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强调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 主观感受的声音越尖细, 音调就越高.例1:男生说话声音较粗暴, 女生说话声音较尖细, 这是因为他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频率不同.方法总结:①男生声带较厚, 频率低, 声音消沉浑厚;女生声带较薄, 频率高, 声音尖细. ②音调与物体的关系:相同材质的物体, 体积越粗大, 音调越低.例2:当往开水瓶中倒水时, 开始时音调低, 水将满时, 音调高. 这是因为, 向开水瓶中倒水时, 能引起开水瓶中的空气柱振动而发声, 水未满时, 空气柱较长, 振动频率较低, 声音音调较低;反之亦然. 所以, 我们可以根据音调的上下就可以判断开水是否装满.2、响度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 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 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强弱, 其符号是dB, 分贝数越大, 表示声音越强.让学生试着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响度, 并注意观察响度变化时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例如:将一根橡皮筋拉紧, 轻轻拨动和用力拨动;也可以敲桌面, 轻敲和重敲进行观察, 比拟响度不同的时候到底是改变了声源的什么因素.3、音色频率的上下决定声音的音调, 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 即便音调和响度都相同, 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 这说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它就是音色.播放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 让学生区分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不同的乐器的?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在音调、响度都相同的情况下, 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的差异就是音色的不同.小结1.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2.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板书设计第二节乐音的三个特征乐音:悦耳的声音称为乐音.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1、音调:声音的上下叫做音调.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振动快, 频率高, 音调就高, 声音听起来尖细;声源振动慢, 频率低, 音调就低, 声音听起来消沉.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振动的频率无关. 在同一介质中, 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是相同的.2、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 也叫音量.振幅是指物体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大, 响度就大;振动幅度小, 响度就小.响度还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有关. 距离越远, 听到的声音越小, 响度也就越小.3、音色:声音的特色叫做音色, 也叫音品.音色是发声体本身具有的一种特性, 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音色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依据.音色与音调、响度的大小无关, 它与发声体的材料和形状有关.教学目标情景导入首先, 可以通过课前复习, 让学生多举出一些电磁波在生活、生产上应用的例子. 然后, 讨论在这些应用中哪些传播的是信息, 哪些是利用电磁波的能量. 进而引导出第一个教学板块——电磁波在信息方面的应用.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电磁波在信息方面的应用在这一板块中, 教科书把电磁波在信息方面的应用分成三种类型, 并展示了三组照片.电磁波携带信息的第一组照片的三个例子, 学生会感到比拟陌生. 教师可以简要地解释一下, 并指出利用光谱〔或射线谱〕分析的方法获知物质组成, 探索未知领域, 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生观察:电磁波携带信息的第一组照片的三个例子, 体会携带信息的作用.对于电磁波的检测功能的第二组照片, 学生对雷达和X 射线可能有所了解, 但认识比拟模糊. 可以简要地介绍一些雷达探测和用X 射线拍照的最根本的原理. 还可以补充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见本节参考资料1和2〕;并对于电磁波帮助人们获得信息的情况, 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例子. 如:在地球上向月球外表发射激光精确地测量月地距离, 红外摄影等.学生观察:电磁波的检测功能的第二组照片, 讨论“检测〞功能.教科书图 10-2-4 中电磁波是信息载体的三个例子, 学生比拟熟悉, 也容易激起他们的兴趣, 但对其原理并不一定了解. 这里, 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 把电磁波同车或船相类比, 把调制和解调与装船和卸船相类比, 使学生了解播送和通讯中电磁波发射与接收的根本过程. 应当知道, 正是电磁波承载了各种信息, 利用信息技术, 才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 对于电磁波是信息载体的情况, 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尽可能多举出一些例子. 如无线电报、遥控器的应用等. 有条件的地区, 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投影仪等, 通过大量图片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 感受到电磁波的应用价值.探究点二电磁波能量特性的应用对于电磁波能量特性的应用, 重点是太阳能和激光的应用. 对于学生非常熟悉的太阳能, 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1) 我们使用的哪些能源来自于太阳能?(2) 太阳能有哪些优点和缺点?(3) 你所了解的都有哪些种类的发电站, 其中哪些是直接或间接利用了太阳能?对于激光, 可以指出激光是一种能量集中、方向性极好的特殊的电磁波, 属于可见光的范畴. 除了激光通信、激光探测等信息方面的应用以外, 在能量方面的应用也很广泛. 激光手术、激光钻孔、激光刻录等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探究点三减少电磁波污染电磁波的应用已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我们身处电磁波的海洋里, 无论生产还是生活, 都离不开它.空间中越来越多的电磁波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给我们带来了某些伤害, 已成为一种污染.1.电磁污染的重灾区. 研究说明, 高压线, 变电站、播送电台、电视发射塔. 雷达站、通信基站等设施周边电磁波较为密集电磁波携带的能量也较大, 是电磁污染的重灾区.2.生活中的电磁波辐射. 生活环境中, 计算机、电视机、微波炉等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强度也比拟高, 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防护措施.阅读课本P28, 说一说为减少电磁波侵害所采取的防护措施是什么?〔1〕为减少电磁波侵害, 国家制定了相关法规和标准, 限制建筑物的选址, 要求住宅、办公楼与高压线, 变电站、播送电台、电视发射塔、雷达站、通信基站等这些设施保持一定的距离, 以保障居民的健康.〔2〕家用电器分散摆放, 以免使家中某个位置的电磁辐射剂量过大, 而使人体处于超量辐射的环境之中.〔3〕各种家用电器都应尽量防止长时间操作, 尽量防止多种电器同时启用.〔4〕使用电器时, 要保持一定的平安距离. 离电器越远, 受电磁波的侵害越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重点讲了电磁波在信息和能量方面的应用, 学生应知道一些重要的生活、生产、科学例子. 体会其作用.。
如何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集体备课教案
音乐是人类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可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展示个性和文化。
乐音作为音乐的基本元素之一,对于音乐的表现力和掌握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如何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并针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探讨。
一、乐音三个特征的概念简介乐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高、音强和音色。
它们分别对应着音乐中的唱、弹和打三种演奏方式。
下面分别介绍这三个特征的概念和意义。
1.音高音高是指音乐中的高低音调,是由震动频率决定的。
在音乐中,音高决定了音符所在的音阶和音名。
由于人耳对于频率的感知是非线性的,在音乐中才有了对数式的表达方法,例如中央C是基准音,其频率为262 Hz,C4是以中央C为起点的第四个八度的C音,其频率为523 Hz。
2.音强音强是指音乐中的响度大小,是由音量和强度决定的。
在音乐中,音强决定了音符的强弱轻重和表达感情的力度。
音乐中的响度大小可以通过声波的振幅来表达,一般来说,音量越大,声波振幅越大,响度也就越大。
3.音色音色是指音乐中的声音质感,是由声音谐波结构产生的。
在音乐中,音色决定了乐器的种类和演奏效果。
不同乐器的音色是由谐波的大小和比例所决定的,比如钢琴的音色是由完整的谐波所构成的,小提琴的音色则是由强烈的高音部分所决定的。
二、如何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乐音的三个特征是音乐的基本元素,是音乐表达的基础。
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提高音乐表现力。
1.从听觉角度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从听觉角度来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需要我们对声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我们可以通过听音乐来感受不同音高的声音所带来的情感效果,例如高音往往看似轻快明亮、欢快,低音则看似阴沉、厚重。
同时也可以通过观察不同乐器的演奏方式,进一步感受不同音色的表现效果,例如鼓的响度和强度大,而钢琴的声音则较温柔。
在听音乐时,我们可以较为容易地感受到不同音乐元素的变化,帮助我们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享受音乐的美。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
§3.2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目标:1、知道乐音由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征。
2、常识性的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教学重点:音调及响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1、音调及响度的区分。
2、音色。
教具选择:刻度尺,齿轮,音叉,书教学过程:一、复习1、声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比较声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人耳的听声频率范围。
二、新课教学1、情境创设,提出问题⑴ 播放两段声音的片段,其中两段为音乐歌曲,一段为机械噪音。
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是哪一些,由此提出乐音和噪音的概念。
(有规律的,好听的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无规律,难听的声音叫做噪音。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污染环境,也都属于噪音。
)⑵提出问题:其中两端音乐都属于乐音,那他们同样是乐音,又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声音又大小,高低之分。
同时,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的声音各有什么区别。
⑶总结乐音的三个特征,并提出问题:这些特征又与声源振动情况分别又什么样的关系?2、过程展开⑴音调:声音的高低。
提出问题: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又是什么关系?学生活动一:将一把直尺压紧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
改变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伸出四分之一,伸出四分之三)注意观察 1、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2、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自己总结顺带复习频率的概念,以及单位。
(物体振动的快慢用频率来表示,而物体每秒钟振动的刻度尺 快慢 音调四分之一四分之三次数称为频率。
振动得快则频率高。
单位:赫兹(Hz)人的听音频率范围20Hz~20000Hz)在学生的自己得出的结论的基础上,系统总结:音调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一般说,儿童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的高。
)书上一些声音的频率:由于声源的形状、尺寸和所用材料等因素的不同,而振动频率范围不同。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2节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2节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2节,主要包括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乐音的这三个基本特征,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音乐实践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难点:音调和响度的区分,音色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乐谱、乐器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感受乐音的特征,引导学生思考乐音有哪些特征。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讲解音调和响度的区分,音色受哪些因素影响。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乐谱和乐器,讲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在实际音乐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段音乐,判断其音调、响度和音色。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乐音特征,加深学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乐音的三个特征:1. 音调:乐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2. 响度:乐音的强弱,由振动幅度和距离决定。
3. 音色:乐器的特有声音,由乐器结构和材料决定。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一段音乐,判断其音调、响度和音色。
答案:音调:_______;响度:_______;音色:_______。
2.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音调和响度的区分,以及音色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案:(1)音调和响度的区分:_______;_______。
(2)音色受哪些因素影响:_______;_______。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对乐音的特征有了直观的感受,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
但在课堂中,对于音调和响度的区分,以及音色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两个问题,学生还存在一定的疑惑,需要在课后进一步巩固。
学案:乐音的三个特征(附:习题集)
《3-2乐音的三个特征》导学案华容四中刘丽君课前准备:粗细不同、长短不同的三根橡皮筋、一把长尺子一、熟读学习目标:目标:1.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2.常识性知道音调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3.通过观察、分析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观察、分析图形的方法。
二、把握学习重点乐音的三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频率、振幅;声波图形三、知识回顾:1.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发声体的________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了。
人说话的声音是由________ ___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中传播最快。
别人说话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传播到你的耳朵里的。
3.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4.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Hz到Hz。
低于20Hz的声音叫,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
四、导向学习阅读课本P42—45,整体感知全课内容,针对学习目标画出重点知识。
(一)音调1、阅读课本P42(音调),完成下列问题2、乐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做一做】先仔细阅读课本42页“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尝试做一做。
(2学生一组,合作完成)结论:的橡皮筋振动得快,的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4、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是由声源的决定的,声源振动快,______高,音调高,听起来声音尖细。
反之,声源振动慢,______低,音调低,听起来,声音低沉。
5、【做一做】(1)比较同一根橡皮筋绷得紧和绷得松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有何不同?结论:绷得的橡皮筋音调高(2)比较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2根橡皮筋绷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有何不同?结论:的橡皮筋音调高由以上实验可知:的、的、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二)响度1、阅读课本P43(响度),完成下列问题2、响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 乐音的特性教案新版苏科版
1.2乐音的特性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和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
尝试根据声音的特征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
2.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并训练学生学习用物理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3. 通过介绍我国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育。
通过声音的三要素学习,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要素及相关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教具钢尺、梳子、硬卡片、音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器材如桌子、凳子、铅笔盒和尺子等比较它们发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同时让两名学生利用教具来动手做实验。
学生讨论:可能会提出声音现象在多方面的不同(如:他们发出的声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有的浑厚,有的清脆……)。
教师总结:这些都是声音的特征。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响度[做一做]教师用大小不同声音说“同学们好”,要求学生区分两次声音有什么不同?[议一议]学生交流讨论:两次声音一次大,一次小。
[点拨]师:声音大即强,声音小即弱。
[小结归纳](板书)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演示]演示敲鼓[思考] 用什么方法使鼓发出的声音更响一些?用什么方法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呢?学生思考回答:用较大的力敲击,鼓面振动幅度大,响度大;洒一些碎纸屑在鼓面上,用较大的力敲击,鼓面振动幅度增大,纸屑跳得高,响度增大。
[试一试]如果换音叉做上述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学生思考回答: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振动幅度大,响度大;在音叉旁边用细线悬挂一轻质小球,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振动幅度增大,小球弹起幅度增大,响度增大。
[点拨]师:声源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想一想]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呢?[小结归纳](板书)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乐音的三个特征导学案 教科版(优秀教案)
课题:乐音的三个特征——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节课型:新授课编写:何文奇课时:课时审核:中学物理备课组【教学目标】、知道声音的三大特征,能区别三大特征。
、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音的振幅和距离有关;、知道声音的音调高低与声音振动频率的关系;、知道音色与发声体的形状、材料等有关。
【重难点】、重点:能区别三大特征并能掌握影响乐音三个特征的因素;、难点:探究影响乐音三个特征的因素。
【常考知识点】、区别乐音的三大特征、影响乐音三个特征的因素一、阅读课文梳理和理解下面各物理量的概念:、叫乐音。
、乐音的三个特征是指、、。
、叫音调;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决定的,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单位叫,简称,符号用表示。
例如:我们在拨动琴弦时,琴弦在内振动的次数是次,则该琴弦的频率是;若琴弦在内振动了次,是指该琴弦的频率就是;从课本上频率表中可以知道,人耳能听见声音的频率范围是到。
、叫响度,又叫。
、叫音色,又叫。
二、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了解到,物体振动时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那么是什么在影响物体的振动频率呢?也就是说是哪些因素在真正影响振动物体的音调呢?、提出问题:影响音调的因素是什么呢?、猜想与假设:①、可能与振动物体的粗细有关;②、可能与振动物体的长短有关;③、可能与振动物体的松紧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①、准备器材:一把吉他②、设计表格如下、认真观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做此实验时需要用到的实验方法是法。
用此方法的原因是①、若要验证猜想一,通过比较次实验(填表格中的实验序号),可以得到其他条件不变时,振动物体越细,音调越,振动物体越粗,音调越。
②、若要验证猜想二,通过比较次实验(填表格中的实验序号),可以得到其他条件不变时,振动物体越短,音调越,振动物体越长,音调越。
③、若要验证猜想三,通过比较次实验(填表格中的实验序号),可以得到其他条件不变时,振动物体越紧,音调越,振动物体越松,音调越。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第2节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新版教科版(含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新版教科版:2.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2.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探究声音音调、响度的实验,体会转换法、控制变量法在物理探究中的应用.2.经历用实验来研究声音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三、素养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2.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和过程.通过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运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教学重点】决定音调和响度的因素.【教学难点】音色的认识.【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数码投影仪、彩色摄像头、鼓、音叉、发音齿轮、锯条片、泡沫塑料、橡皮筋、白纸、铁皮铅笔盒.【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两段音乐,请演奏.(学生分别演奏)(学生回答).(方案用于有学生演奏).(播放录音)大家还能一一辨别,真不简单.无论是李玟的歌声,还是公鸡的打鸣,还是发令枪声,它们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都具有声音的一些特征,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秘密吧!(课时展示:乐音的三个特征)【进行新课】OK.(用VCD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生:……,这一句音调上不去.?生:不是响度不够,而是声音的音调太高..用力也唱不上,说明与响度无关,这是声音的一个特征——音调..(让锯条接触发音齿轮,发出不同的声音.)生:……生:…….声源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而振动的快慢可以用频率的大小来区别.归纳:频率:表示振动的快慢,指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出的音调最高.(学生动手做,教师可以做指导,组织).可以到课后再论高低.(投影):请男生跟我读.(投影):请女生跟我读.——你觉得男生和女生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生:……90~140Hz,而女子说话声的频率约为270~550Hz,男女生声音的差异就在这.归纳:频率决定音调.不同的材料,不同发声体,发音频率不同,音调不相同.(轻轻地敲击)听到了什么?生:鼓声.生:用力就行.(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生:可能是由于用力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的幅度比原先大.(学生未必说得准确,教师可以顺势用声音产生的原因来进行启发)肉眼是看不到的,怎样才能把鼓面的振动放大一些,使我们能观察到振幅的不同呢?生:……我就用一些泡沫塑料撒在上面.(教师把摄像头对准鼓面,在上面撒些彩色泡沫.)(学生提出用乒乓球也可以)(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生: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也越大..(敲击音叉发声,教师同时说明音叉是实验室的发声工具)(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靠近敲击后的音叉,进行对比实验)(也可以用投影演示音叉敲击后放入水中).生:……归纳: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大小与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还与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高不上去和低不下来都是对音调而言.如果两个人说话的响度,音调都相同,我们是否就无法区分呢?打电话时,熟人的声音是不是一下就听出来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生:因为它们不一样..(播放笛子,小提琴,二胡的音乐).能听出下面播放的是什么曲子,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多媒体播放各种发声器,……人对声音的感觉也不一样.)声说出来.(进行游戏)我们再来唱一段,先体会一下.生:…….音色,音调,节奏都很重要.归纳:音色是描述声音的品质.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例题蜜蜂载着花蜜飞行的时候,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300次,不载花蜜时平均每秒振动44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蜜蜂是飞出采花,还是采了蜜飞回家,养蜂人主要是根据什么特征来辨别的()A.声音的音调不同B.声音的响度不同C.飞行路线形状不同D.飞行高低不同解析: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蜜蜂采花蜜时频率小,音调低,不采花蜜时,频率大,音调高.答案:A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本节课学习了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了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经历了控制变量和转换法的探究方法,收获不小,兴趣也很高,希望能扎实理解本节内容.谢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本节课重在引导和探究,激发学生兴趣,初步知道影响音调的因素.决定响度的因素、展示转换法的思想.。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3.2 探究乐音的特性
第2节探究乐音的特性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了解乐音的特性。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第二节,讲解了乐音的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给出了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明确了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关于声现象的生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讨论、观察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但是对于声音特性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尤其是关于音调和响度,学生往往比较容易混淆。
教学目标
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2.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乐音三特性的影响因素。
3.能主动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具有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总结成功的经验。
核心素养
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讲解有利于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
同时在研究声音的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提问与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养成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善于推理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乐音的三个特征》课件
《乐音的三个特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乐理基础》第四章的13节,详细内容涉及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我们将深入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它们在实际音乐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并能够区分它们在音乐中的表现。
2. 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辨识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乐理知识创作简单的旋律,体现乐音特征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音色的辨识及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教学重点:乐音三个特征的含义、识别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吉他、电子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
2. 学具:笔记本、铅笔、乐器(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乐音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音乐片段中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2. 知识讲解:a. 音调:介绍音调的定义,通过钢琴演奏不同音高的音符,让学生理解音调的高低。
b. 响度:讲解响度的概念,通过调整音响设备的音量,让学生感受响度的变化。
c. 音色:阐述音色的特点,展示不同乐器的音色,让学生学会辨识和区分。
3. 例题讲解:以实际音乐作品为例,分析乐音三个特征的表现,让学生了解其在实际音乐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听觉辨识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乐音特征的理解。
5.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旋律,体现乐音特征的运用。
六、板书设计1.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2. 音调:高低3. 响度:大小4. 音色:特点5. 实例分析:音乐作品中的乐音特征表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音乐作品,描述其中乐音的三个特征,并说明它们在作品中的作用。
2.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份书面分析报告,包括音乐作品的名称、作者,以及具体的乐音特征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乐音的三个特征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情况。
教学课件乐音三个特征
教学课件乐音三个特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音乐基础》教材第二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乐音的基本特征及其在音乐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分辨它们。
2. 培养学生运用乐音特征进行音乐创作和欣赏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乐音特征的分辨和应用。
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教学课件、板书用具。
学具:笔记本、笔、乐器(如口琴、吉他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乐音的三个特征,引发学生思考。
2. 讲解: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1)音调:音调是指乐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通过弹奏钢琴,让学生感受不同音调的高低。
(2)响度:响度是指乐音的强弱,由振动幅度决定。
通过调整音响的音量,让学生感受不同响度的变化。
(3)音色:音色是指乐音的质地,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通过比较不同乐器的音色,让学生分辨各种音色。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乐音特征。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乐音特征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 音调:高低,振动频率。
3. 响度:强弱,振动幅度。
4. 音色:质地,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描述其音调、响度、音色的特点。
答案示例:歌曲《小星星》,音调较高,响度适中,音色清脆。
2. 拓展作业:运用乐音特征,创作一首简单的旋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了乐音的三个特征。
教案乐音的三个特征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目标】1.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及其相关因素。
2.通过观察、分析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音调及响度的概念。
难点:音色。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复习:声音是怎么产生和传播的?频率及及其单位?情景导入:开个小型音乐会,或播放一段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曲音乐视频,然后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同样是一首曲子,我们怎么就能分辨出它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呢?教师启发学生得出声音是有大小、高低之分的,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然后提出乐音的三个特征。
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探究一下声音的三个特征,从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一、音调探究活动: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按照教材中所给出的实验探究内容,组织进行探究。
做做:学生用橡皮筋或刻度尺或小锯条依次取不同的长度使其振动。
(如图所示)为了使该实验气氛更加的活跃,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真实的乐器器材,如二胡、吉它等,这样学生探究的兴趣会更浓。
想想: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
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
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声的频率表”,重温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及其对超声、次声的定义。
最后总结结论:音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教学说明:本实验是一个重点实验,由于探究之前学生还不知音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还是由声源的振幅决定,所以他们探究的可能较混乱,等他们探究片刻后,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
)二、响度探究活动:①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比较容易猜测到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因此可以再由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证实,例如利用将一根橡皮筋拉紧,轻轻拨动和重拨听一听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②通过敲响队鼓,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让学生观察鼓面上泡沫塑料小球的跳动的变化,同时听鼓声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二节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
一、目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
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2. 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音调和响度的概念。
难点:音色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放音乐,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的问题。
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
然后总结出乐音的三特征。
再提出这些特征与声源振动情况有什么关系的问题。
2.过程展开
(1)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
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
然后进行讨论: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
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
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
指导学生阅读P43“一些声的频率表”,重温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及其对超声、次声的定义。
(2)设计响度的演示
①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比较容易猜测到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因此可以再由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证实,例如图3-2-2利用将一根橡皮筋拉紧,轻轻拨动和重拨听一听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②通过敲响队鼓,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让学生观察鼓面上泡沫塑料小球的跳动的变化,同时听鼓声的变化。
启发学生自己得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③另外,轻轻摇动响铃,使前排学生可听到铃声。
后排学生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与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3)音色
播放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调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区分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不同的乐器呢?学生会感
性地认识到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
(4)观察声波的图形P44
观察声波的图形的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同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介绍:话筒把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入示波器后可在荧光屏上显示出相应的图象。
通过演示,只要让学生知道看不见的声波可通过仪器显示,借助仪器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的波形,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知道不同频率的声音在波形上有什么区别。
然后可让不同的学生在话筒前发声,观察其波形。
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观察波形,使学生知道不同响度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区别。
指导学生观察不同乐器产生的声波波形的区别。
波形图包含了乐音的三特征。
四反思总结,布置作业
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老师再作适当补充。
2.老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谈谈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P45 “家庭实验室”:做“橡皮筋吉他”。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乐音的三个特征
乐音的特征
1.音调:(1)定义:
(2)影响因素
2.响度:(1)定义:
(2)影响因素
3.音色:有发声体本身的特点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