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2乐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目标:1.理解32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高、音长和音色。
2.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和解释32乐音的三个特征。
3.能够举例说明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高、音长和音色。
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32乐音的三个特征和其特点。
2.分辨不同声音和乐器的音高、音长和音色。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或黑板。
2.不同音乐乐器的录音或视频。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包括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让学生聆听和感受不同乐器的声音,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的内容,让他们回顾音乐中的重要元素。
1.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中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和元素。
然后引出32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高、音长和音色。
2.利用课件或黑板上的图表,依次介绍音高、音长和音色的概念,以及他们在音乐中的表现和特点。
a.音高:由音的频率决定,高音和低音的区别。
b.音长:由音的持续时间决定,长音和短音的区别。
c.音色:由演奏乐器或声源的特点决定,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质不同。
Step 3:练习和巩固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和解释音高、音长和音色的概念和特点。
可以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理解。
2.利用录音或视频播放不同乐器的声音,让学生听辨和分析不同乐器的音高、音长和音色。
可以让他们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引导学生找到不同乐器和声音的共同点和区别,让他们举例说明不同乐器和声音的音高、音长和音色。
Step 4:拓展和应用1.提供一些常见的乐器和声音的图片或录音,让学生尝试用音高、音长和音色来描述它们。
2.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乐器或声音进行研究,并在小组内设计一次简短的展示,展示该乐器或声音的特点和特色。
3.结合学生喜欢的音乐和歌曲,引导他们分析歌曲中的音高、音长和音色,以及这些特征在歌曲中的作用和表现。
Step 5:作业和总结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音乐中的音高、音长和音色的短文,描述他们理解和认识的这三个特征,可以结合自己喜欢的音乐和歌曲来说明。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2.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2.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设计这节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活动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一、设计意图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和孩子们积极参与的互动,让他们理解和掌握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辨别和描述不同乐器的声音特征,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能够辨别和描述不同乐器的声音特征。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乐器(如钢琴、吉他、锣鼓等)、音叉、噪声发生器等。
2. 学具:录音机、耳机、乐谱、画笔和颜料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首动听的乐曲,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魅力,然后向他们介绍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 讲解:向孩子们讲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并通过实际操作乐器,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这些特征。
3. 实践:让孩子们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乐器,尝试演奏并描述该乐器的声音特征。
5. 拓展延伸: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和画笔,创作一幅描述乐音特征的画。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能够辨别和描述不同乐器的声音特征。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乐音的三个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他们在实践中能够辨别和描述不同乐器的声音特征,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和画笔,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孩子在理解乐音特征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我也会继续寻找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方法,让孩子们在音乐学习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实践和体验,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高、音色、音强,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也是音乐教育的基础。
为了提高音乐教师对乐音特征的理解和教学能力,我们开展了以“乐音的三个特征”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乐音三个特征的认识,加深对音乐基本要素的理解。
2. 培养教师运用乐音特征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理论学习(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高、音色、音强。
(2)乐音特征的运用与教学设计。
2. 课堂观摩(1)教师展示一堂以乐音特征为主题的音乐课。
(2)听课教师进行评课,分享教学心得。
3.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分析乐音特征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乐音特征进行教学。
4. 互动交流(1)教师分组讨论,分享乐音特征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
(2)邀请专家进行点评,解答教师疑问。
四、活动过程1. 理论学习活动开始,我们邀请了一位音乐教育专家为大家讲解乐音的三个特征。
专家从乐音的定义、分类、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使教师对乐音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课堂观摩随后,我们安排了一堂以乐音特征为主题的音乐课。
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乐音的三个特征。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3.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选取了几个典型案例,邀请教师们进行分析。
大家围绕乐音特征在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通过案例分析,教师们对乐音特征在教学中的运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4. 互动交流在互动交流环节,教师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乐音特征的实践经验。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对乐音特征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学设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五、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以下是活动总结:1. 教师对乐音的三个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精品课件3教科版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精品课件3 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音乐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围绕乐音的三个特征展开,分别是音调、音色和响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乐音的这三个基本特征及其在音乐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音色和响度,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音乐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造潜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音色的辨识及其在音乐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音调、音色和响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吉他、音响设备、乐谱等。
2. 学具:练习册、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音调、音色和响度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乐音的三个特征。
2. 例题讲解:讲解音调、音色和响度的概念,结合钢琴、吉他等乐器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个特征。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音乐作品中乐音的三个特征,并进行实践操作。
4. 知识巩固:通过提问、解答、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乐音三个特征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乐音的三个特征2. 内容:音调:高低、长短、强弱音色:音质、音色变化响度:音量、音的远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音调、音色和响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分析一首你喜欢的音乐作品,从乐音的三个特征角度进行描述。
2. 答案:(1)音调、音色和响度是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分别表示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质、音色变化、音量、音的远近等。
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
(2)示例:作品《月光奏鸣曲》。
音调优美,旋律流畅;音色丰富,钢琴的音质与和声效果表现出浪漫的氛围;响度适中,既能表现出月光的静谧,又富有激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乐音的三个特征。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方案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乐音的三个特征,高低、长短、强弱,能够通过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音乐、唱歌、演奏乐器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快乐和成就感。
二、教学内容1.高低:声音的高低指的是音高的不同,高音和低音的频率不同,音高越高频率越快。
通过听音乐和演奏乐器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的高低音,并学习如何区分和表达高低音。
2.长短:声音的长短指的是音符的持续时间,长音持续时间长,短音持续时间短。
通过唱歌和演奏乐器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和练习长短音符的演奏和表达。
3.强弱:声音的强弱指的是音符的音量大小,强音音量大,弱音音量小。
通过唱歌、演奏乐器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和练习强弱音符的演奏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一段简短的音乐或敲打不同乐器的声音,让学生听音乐和声音,引导学生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高低:通过唱歌或演奏简单的音乐曲目,让学生区分和唱出不同音高的音符,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高低。
3.学习长短:通过唱歌或演奏简单的音乐曲目,让学生区分和演奏出长短音符,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长短。
4.学习强弱:通过唱歌或演奏简单的音乐曲目,让学生区分和演奏出强弱音符,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强弱。
5.综合练习:设计一段简单的音乐曲目,让学生综合运用高低、长短、强弱三个特征,演奏出整体的音乐效果。
6.总结反思: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三个特征的重要性,并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表现,包括听音乐的专注程度、唱歌和演奏的准确性等。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2.常识性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2.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开个小型音乐会,或播放一段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曲音乐视频,然后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同样是一首曲子,我们怎么就能分辨出它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呢?教师启发学生得出声音是有大小、高低之分的,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然后提出乐音的三个特征。
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探究一下声音的三个特征,从而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1、音调探究活动: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按照教材中所给出的实验探究内容,组织进行探究。
做做:学生用橡皮筋或刻度尺或小锯条依次取不同的长度使其振动。
(如图所示)为了使该实验气氛更加的活跃,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真实的乐器器材,如二胡、吉它等,这样学生探究的兴趣会更浓。
想想: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
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
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声的频率表”,重温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及其对超声、次声的定义。
最后总结结论:音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教学说明:本实验是一个重点实验,由于探究之前学生还不知音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还是由声源的振幅决定,所以他们探究的可能较混乱,等他们探究片刻后,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
)2、响度探究活动:①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比较容易猜测到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因此可以再由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证实,例如利用将一根橡皮筋拉紧,轻轻拨动和重拨听一听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②通过敲响队鼓,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让学生观察鼓面上泡沫塑料小球的跳动的变化,同时听鼓声的变化。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2乐音的三个特征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3.2乐音的三个特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乐音的三个特征”。
本节主要讲述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三个特征的含义及其在音乐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乐音特征分析音乐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在音乐中的应用。
难点:音调和频率、响度和振幅、音色和材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乐谱、音叉、钢尺。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如《青春修炼手册》,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然后提问:“大家能感受到这首歌曲的哪些特点呢?比如声音的高低、大小、清晰度等。
”引导学生关注乐音的三个特征。
2. 讲解乐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教师拿起一个音叉,轻轻敲击,让学生听其声音的高低。
解释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教师将音叉靠近音响设备,增大音响设备的音量,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大小。
解释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教师拿起一个钢尺,轻轻拨动,让学生听其声音的清晰度。
解释音色是由发声体材料决定的,不同材料的发声体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
3.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一首钢琴曲,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音乐现象。
4. 随堂练习:乐谱:低音高音 ..现象1:敲击鼓面,声音越来越大。
现象2:吹奏长笛,声音越来越高。
5. 板书设计: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频率) | 响度(振幅) | 音色(材料)六、作业设计:1. 根据乐谱,判断音符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现象1:敲击鼓面,声音越来越大。
现象2:吹奏长笛,声音越来越高。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2.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2.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世界》的第三节3.2《乐音的三个特征》。
本节主要介绍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三个特征的含义和表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理解它们的概念和表现。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乐音特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乐音的三个特征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乐音的三个特征的概念和表现。
难点:乐音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的分析和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鼓等)。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乐音的美妙,引导学生思考乐音有哪些特点。
2. 理论讲解:介绍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解释每个特征的概念和表现。
3.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器材,展示乐音特征的实验现象,如音叉的振动、尺子的伸缩等。
4. 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现象,分析乐音特征的表现。
5. 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乐音特征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歌唱家如何运用音调、响度和音色来表现歌曲情感。
6. 知识拓展:介绍乐音特征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声音识别等。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乐音的三个特征及其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乐音的三个特征:1. 音调:乐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2. 响度:乐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
3. 音色:乐音的特质,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科书P48的练习题:(1)乐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什么?(2)请举例说明每个特征的表现。
2. 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阐述歌手如何运用乐音的三个特征来表现歌曲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乐音特征的创作活动,如自制乐器、创作音乐作品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地理解乐音特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让学生明白乐音的三个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音调、响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音色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塑料尺、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新课引入先请大家闭眼聆听一段轻音乐,互相交流感受,然后引导大家对乐音下定义。
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各有区别的结论。
最后总结出乐音有三个特征,再提出这些特征与声源振动情况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展开1、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组织学生用塑料尺做此实验。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拨动时用力的大小不变,只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所观察到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强调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主观感受的声音越尖细,音调就越高。
例1:男生说话声音较粗犷,女生说话声音较尖细,这是因为他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频率不同。
方法总结:①男生声带较厚,频率低,声音低沉浑厚;女生声带较薄,频率高,声音尖细。
②音调与物体的关系:相同材质的物体,体积越粗大,音调越低。
例2:当往开水瓶中倒水时,开始时音调低,水将满时,音调高。
这是因为,向开水瓶中倒水时,能引起开水瓶中的空气柱振动而发声,水未满时,空气柱较长,振动频率较低,声音音调较低;反之亦然。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音调的高低就可以判断开水是否装满。
2、响度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
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dB,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
让学生试着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响度,并注意观察响度变化时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例如:将一根橡皮筋拉紧,轻轻拨动和用力拨动;也可以敲桌面,轻敲和重敲进行观察,比较响度不同的时候到底是改变了声源的什么因素。
八年级物理《乐音三个特征》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乐音三个特征》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乐音三个特征》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乐音三个特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1、知道乐音由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征。
2、常识性的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3、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4、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5、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教学重点:音调及响度的概念教学难点:1、音调及响度的区分2、音色教具选择:刻度尺橡皮筋铅笔音叉纸盒教学过程:一、复习1、声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比较声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人耳的听声频率范围以及频率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1、情境创设,提出问题⑴播放两段音乐的片段,其中一段为音乐歌曲,一段为机械噪音。
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是哪一些,由此提出乐音和噪音的区别。
⑵提出问题:其中音乐歌曲都属于乐音,那他们同样是歌曲,又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声音又大小,高低之分。
同时,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的声音各有什么区别。
⑶总结乐音的三个特征。
并提出问题:这些特征又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2、过程展开A、音调:声音的高低。
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
然后进行讨论: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记录下表伸出长度振动的快慢振动的频率发声的音调1/41/31/23/4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2节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2节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2节,主要包括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乐音的这三个基本特征,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音乐实践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难点:音调和响度的区分,音色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乐谱、乐器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感受乐音的特征,引导学生思考乐音有哪些特征。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讲解音调和响度的区分,音色受哪些因素影响。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乐谱和乐器,讲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在实际音乐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段音乐,判断其音调、响度和音色。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乐音特征,加深学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乐音的三个特征:1. 音调:乐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2. 响度:乐音的强弱,由振动幅度和距离决定。
3. 音色:乐器的特有声音,由乐器结构和材料决定。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一段音乐,判断其音调、响度和音色。
答案:音调:_______;响度:_______;音色:_______。
2.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音调和响度的区分,以及音色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案:(1)音调和响度的区分:_______;_______。
(2)音色受哪些因素影响:_______;_______。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对乐音的特征有了直观的感受,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
但在课堂中,对于音调和响度的区分,以及音色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两个问题,学生还存在一定的疑惑,需要在课后进一步巩固。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一.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是关键的、作用是重要的。
一是从内容看:本节所出现的知识点几乎涵盖了本章所有知识,涵盖范围广泛;二是从教材的前后联系看:本节既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伸,又是下一节内容的前提;三是纵观整个初中物理教材:整个初中阶段的声学知识只有这一章,声学内容本来就是有限的,四是对历年我市中考物理试卷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中考涉及到的声学知识,该节内容出现的频率最高,比重也最大,五是该节内容都是日常生活生产中耳熟能详,司空见惯的现象,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1、知识与技能(1)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2)知道音调、响度的影响因素,不同发声体其音色也不同(3)了解乐音三要素在声波图形中的表现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师生互动探究,初步学会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体会到物理知识不仅凭借感官,还需借助器材;而且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就是进行物理规律探究很好的器材,因而让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规律和原理的态度。
三、重、难点分析重点:音调及响度概念是本节课重点内容,从前后知识点联系来看,音调和响度不只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而且影响着后面内容的学习。
因而确定为重点。
难点分析:音色,该知识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以形成原因上作为具体分析,只能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领悟,需要有一定的悟性,因而确定其为难点。
四、教法首先要创设良好的物理情景引入课题,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所选取的物理情景一要有足够的影响力,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二是物理情景要能够涵盖本节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知识点所表现的物理现象。
其次要尽可能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感觉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他们感觉到物理很亲切。
第三是在进行实验探究时,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猜想,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探究结论教师也不要仓促给出,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领悟、归纳,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必要时要给学生适当的点拨、引导、启发。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2.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2.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因此我倾注了心血来设计这节幼儿园课程。
一、设计意图我采用游戏和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体验乐音的三个特征,以此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本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乐音的音高、响度和音色这三个特征,并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和认识乐音的三个特征:音高、响度和音色。
2. 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感受乐音的三个特征。
3. 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掌握乐音的三个特征:音高、响度和音色。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准确地体验和感受乐音的三个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铃鼓、音叉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份乐音卡片,卡片上分别有音高、响度和音色三个特征的图案。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通过钢琴演奏一首孩子们熟悉的儿歌,引发他们对乐音的兴趣。
然后,我向孩子们介绍乐音的三个特征:音高、响度和音色。
2. 讲解:我分别演奏几个乐音,让孩子们听辨并指出乐音的音高、响度和音色。
我解释说,音高是指乐音的高低,响度是指乐音的大小,音色是指乐音的质地。
3. 实际操作:我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有一套乐音卡片。
孩子们需要根据我演奏的乐音,找出对应的卡片,并贴在相应的特征上。
4. 游戏:我设计了一个乐音特征的游戏,孩子们需要根据我给出的乐音特征,找到对应的乐器,并演奏出来。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掌握乐音的三个特征:音高、响度和音色。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准确地体验和感受乐音的三个特征。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实施情况,发现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出对乐音的兴趣和热情。
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孩子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乐音特征的辨别还有些困难,需要在以后的课程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练习。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2. 乐音的三个特征_教学设计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音高、音强和音色;2.掌握乐音的特征与乐器的关系;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欣赏音乐作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乐音的三个特征:音高、音强和音色。
2. 教学难点:•运用乐音的三个特征分析和欣赏音乐作品。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乐音的三个特征简介乐音是指发出声音的物体振动所产生的声波,它包含三个基本特征:音高、音强和音色。
•音高:指乐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高则音高高,频率低则音高低。
•音强:指乐音的响度,与振动物体振幅的大小有关,振幅大则音强高,振幅小则音强低。
•音色:指乐音的品质或质地,是由发出乐音的物体所产生的谐波成分决定的。
2. 乐音的特征与乐器的关系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色,这与乐器发出的乐音的谐波成分有关。
例如,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发出的乐音中含有丰富的谐波,所以它们的音色丰满、饱满;而单簧管、长笛等乐器发出的乐音中谐波较少,所以它们的音色相对比较单一。
3. 运用乐音的特征分析和欣赏音乐作品通过分析乐音的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
例如,音高的变化可以表达音乐中的情感起伏;音强的变化可以带来动态变化和情感的强烈表达;音色的变化可以赋予乐曲不同的特点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器材1.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和与乐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示例演示法:通过演奏乐器、播放音乐作品等方式,让学生听到不同乐器的音色差异;•分析、欣赏与评价法:通过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欣赏和评价,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2. 主要器材:•幻灯投影仪•音乐播放器•小提琴等乐器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在开课前,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情感,并与学生一起进行简单讨论。
步骤二:学习乐音的三个特征通过展示幻灯片,讲解乐音的三个特征:音高、音强和音色。
引导学生理解并归纳总结这些特征。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2.乐音的三个特征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们分成小组,并给他们提供一些乐器的实际演奏录音或视频。我会让学生们仔细聆听和观察,然后讨论并记录下每个乐器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感受。我会让学生们总结乐音的三个特征的定义和关系,并分享他们在讨论中发现的乐器音色特点。通过总结归纳,学生们可以加深对乐音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们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乐音特征知识。作业可以包括乐理知识的练习题,乐器的演奏和录音练习,或者是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评价。通过作业小结,学生们可以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思考,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案例亮点
1. 突出学生主体性:在本案例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驱动法和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乐音的三个特征。在小组讨论和汇报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相互交流,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具体来说,我会:
1.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他们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
2024年《乐音的三个特征》教科版八上课件
2024年《乐音的三个特征》教科版八上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八上《音乐》教材第三单元“乐音的三个特征”。
具体内容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与辨别,了解乐音三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涉及章节为第三单元第一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乐音特征的概念,并能准确辨别。
2. 培养学生运用乐音三要素进行音乐创作和表现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与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乐音三要素的概念,并能将其运用到音乐实践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乐谱、卡片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音乐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感受音色的差异,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乐音的三个特征。
2. 新课导入: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举例说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三者的区别。
a. 音调:通过钢琴演奏不同音高的音符,让学生分辨音调的高低。
b. 响度:调整钢琴演奏的力度,让学生感受响度的大小。
c. 音色:播放不同乐器的音乐,让学生辨别各种乐器的音色。
3.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典型例题,讲解乐音三要素在实际音乐作品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2. 音调:高低3. 响度:大小4. 音色:种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用钢琴演奏一段旋律,要求包括不同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b. 分析教材中的练习题,辨别乐音三要素在作品中的运用。
2. 答案:a. 钢琴演奏旋律示例:[具体旋律示例]b. 分析教材练习题答案:[具体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讲解、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了乐音三要素的概念和运用。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2.乐音的三个特征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乐音三个特征的产生原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
3.小组合作: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讨乐音的三个特征。小组合作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互评,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表现,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他们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乐音的三个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运用比喻、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能够更好地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提高对物理现象的探究能力。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是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乐音的三个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习的乐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同时,加深对乐音三个特征的理解。
乐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设计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1.声音的分类:乐音、噪音划分依据:发声体振动的规则与否1>.乐音:发声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称之为乐音;2>. 噪声: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称之为噪声。
2.乐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3.音调1>.定义:声音的高低称之为音调。
2>.频率和周期①频率→fa.定义:发声体振动一次所用的时间称之为频率。
b.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Hz.千赫(kHz)兆赫(MHz)1MHz=1000kHz=106Hzc.物理意义: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而引入的一个物理量。
d.物体振动的越快,频率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低。
②周期→Ta.定义:发声体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称之为周期。
b.单位:秒,符号s③频率与周期的关系:互为倒数,乘积为1f=1/T T=1/f fT=13>.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4.响度1>.定义:声音的大小称之为响度。
2>.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①振幅定义:振动物体偏离原来(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②距离发声体的远近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3>.如何增大响度:减小声音的分散。
5.音色→音品1>.音色反映每个物体发出的声音特有的品质。
说明:不同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举例:“闻其身而知其人”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色,听到说话声便可辨别是谁。
2>.决定条件:发声体的材料、形状和发声方式实验一、探究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的关系(控制变量法)实验器材:钢尺(或音叉小皮锤共鸣箱)。
2024年教学课件乐音三个特征
2024年教学课件乐音三个特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基础》教材第四章第一节“乐音的三个特征”,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基本概念及其在音乐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音调、响度、音色三个乐音特征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2. 学会运用乐音的三个特征分析音乐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及其在音乐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教学重点:掌握乐音的三个特征,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音乐分析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音乐作品CD、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音乐片段,让学生亲身感受乐音的三个特征。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实际例证,使学生理解乐音特征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乐音的三个特征分析音乐作品。
解答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小组进行汇报,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指导。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深入研究。
六、板书设计1.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2. 音调:音高的高低3. 响度:声音的大小4. 音色:声音的质感5. 音调、响度、音色的相互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从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2. 答案示例:以《卡农》为例,描述其音调优美、旋律和谐,响度适中,音色丰富等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理论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乐音的三个特征。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深入研究乐音特征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的作用,提高音乐素养。
八年级物理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
环节三:音调
1、按琴上的不同键。
2、教师提问:物理学中如何定义音调?它由什么因素决定?
3、学生阅读教材42页到43页。
4、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节频率的定义及人耳的听声范围。
5、教师播放音调由频率决定的动画视频。
环节四:课堂小结
环节五:随堂练习
上一节课知识内容复习
检查学生预习
新课教学
环节一:音色
1、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几种不同的声音,学生判定这些声音分别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根据听到的声音就能判定是由什么物体发出声音的呢?
3、教师提问:什么叫做音色?它由哪些因素决定?(1分钟时间阅读教材)
4、教师总结音色的定义和影响因素;音色又叫做音品。
环节二:响度
响度大:
震耳欲聋
响度小:
轻声耳语
音色
声音的特色
发声体本身的
材料、结构
分辨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重要特征
备课组长审核签字:教导处检查(签章):
古蔺县大村中学教学设计
课题
乐音的三个特征
年级(班级)
八年级
执笔
梅虹
时间
10月18日
教
学
三个特征的影响因素
教学
重难点
音调、响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课前
准备
PPT
教
学
流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知识回顾: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速度,物体振动的快慢,人耳的听声范围。
新课导入
播放两段音乐,对比引出乐音。
根据自己听到的声音的情况判定声音是否好听
判定声音是由哪些物体发出
分组阅读教材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
一.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是关键的、作用是重要的。
一是从内容看:本节所出现的知识点几乎涵盖了本章所有知识,涵盖范围广泛;二是从教材的前后联系看:本节既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伸,又是下一节内容的前提;三是纵观整个初中物理教材:整个初中阶段的声学知识只有这一章,声学内容本来就是有限的,四是对历年我市中考物理试卷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中考涉及到的声学知识,该节内容出现的频率最高,比重也最大,五是该节内容都是日常生活生产中耳熟能详,司空见惯的现象,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
(2)知道音调、响度的影响因素,不同发声体其音色也不同
(3)了解乐音三要素在声波图形中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和师生互动探究,初步学会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体会到物理知识不仅凭借感官,还需借助器材;而且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就是进行物理规律探究很好的器材,因而让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规律和原理的态度。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音调及响度概念是本节课重点内容,从前后知识点联系来看,音调和响度不只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而且影响着后面内容的学习。
因而确定为重点。
难点分析:音色,该知识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以形成原因上作为具体分析,只能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领悟,需要有一定的悟性,因而确定其为难点。
四、教法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物理情景引入课题,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所选取的物理情景一要有足够的影响力,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二是物理情景要能够涵盖本节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知识点所表现的物理现象。
其次要尽可能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感觉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他们感觉到物理很亲切。
第三是在进行实验探究时,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猜想,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探究结论教师也不要仓促给出,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领悟、归纳,这有利于锻炼学生
的能力,必要时要给学生适当的点拨、引导、启发。
,如果是科学性错误,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
第四,要引导学生利用探究结论合力解释物理情景活现实生活中相关的声学现象,体现物理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总之,教学方法遵循“激发兴趣—发现问题—大胆猜想—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应用”的教学程序。
教学器材:笛子、口琴、硬纸片、硬质梳子、两个不同频率的音叉、空瓶子、水、二胡、两个粗细不同的橡皮筋、鼓、小锤等。
五、学法:遵循“将物理现象升华为物理规律,再用规律解释、指导现象”
六、教学过程
(一)引课
让事先做好准备的两位同学分别吹笛子和口琴,同时演奏同一首歌曲,笛子音吹重些,口琴音吹轻些。
演奏完后,可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入课题。
例如:这首歌曲有无高音和低音的不同?笛子和口琴的声音大小一样吗?你能区分出笛子的声音和口琴的声音吗?引入乐音的三要素,进行新课。
(二)新课教学
1、音调
为什么音调有高低之分?是什么因素影响着音调的高低
呢?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进行探究。
学生实验:利用硬纸片和硬质梳子,用硬纸片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让同学们仔细辨别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
探究活动(二)盛有大半瓶水的瓶子,用嘴唇对着瓶口吹气,然后倒掉一些水,只让瓶子中留有小部分水,重复上述步骤,要求学生仔细辨别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
探究活动三:
用两根粗细不同的橡皮筋,保证发生部分长度及松紧相同,用同样大小的力弹动橡皮筋,自己辨别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
结论:声源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
2、响度
播放音乐,音量渐大,为什么响度有大小之分呢?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实验探究五:
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注意观察纸屑跳起的高度,同时仔细听声音的不同。
引导讨论分析:纸屑跳起高度说明了什么?
结论: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
探究活动六
教师在讲台上轻声讲一句话,注意控制好音量大小,不能让后面的同学听到,只能让前面的同学听到。
根据两位同学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响度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
3、音色
探究活动七
让一位同学靠黑板面壁而站,然后分别让三位在座的同学都出一句相同的话,如“你好吗?”让前面的这位同学说出哪位同学的姓名。
4、巩固练习
(1)男中音独唱,女高音伴唱时,谁的响度大?谁的音调高?
(2)“闻其声而知其人”在物理中包含了什么物理知识?(3)日常生活中“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和“低”分别指的是什么?
(4)往开水瓶里灌水,往往听声音就能判断出开水瓶是否已灌满,为什么?
5、小结与作业布置(学生谈收获)
6、板书设计(表格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