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答案案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doc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三学案

历史必修三学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 完成本节基础知识回顾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 (一)图说历史1841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后传入日本。

值得反思的是,在中国,20年间《海国图志》只印了不到10000册;在日本,1859年间,同样一本书价格涨了3倍,成为日本朝野上下革新内政的“有用之书”。

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说,日本明治维新的前辈们,“皆为此书所刺激,间接以演尊攘维新之活剧”。

《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际遇值得我们思考。

(二)互动解疑1.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何积极影响?2.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主张有何异同?3.归纳l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

(三)课堂总结:四、课后----内化迁移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

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

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成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7 材料二李鸿章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

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

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 材料三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

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倭仁的观点,归纳其所持观点的理由。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3-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示范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3-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示范教案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

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过程内容的理解以及运动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重点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

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激趣导学: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一些先进的爱国人士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一条救国救民之路,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

历程: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新文化运动。

主题: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

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式、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新课探究:自主学习:1、林则徐之所以能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原因有哪些?他开眼看世界的成果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影响?2、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3、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顺乎世界之潮流“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顺乎世界之潮流“

7 .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二者共同点的归纳,
不准确的是 ( C )
A.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B.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8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大的区别是
A.革命性质不同
B.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不同 C.对清政府的态度不同 D.革命的结局不同
B
13.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 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 A.董仲舒笔下的孔 答案:C、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14.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 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 □ □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
发表了《变法通议》 等一系列鼓吹变法的 文章,指出变法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只有 顺应时代潮流,才是 中国的出路。
梁启超
——“变法之本,在育 人才,人才之兴,在开 学校,学校之立,在变 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 在变官制。”
①属于维新派中的 激进派。 ②对封建君主专制政 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 大胆的批判。


C.《康輶纪行》
3.早期维新思想同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主要不同是
A.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

B.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 C.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D. 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之路 4.“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
之。”这种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A.魏源《海国图志》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①时间:1905-1907年。 ②阵地:革命派的《民报》 改良派的《新民丛报》 ③内容: A.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B.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④实质:是资产阶级不同政治派别就中国实行

2018-2019学年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作业)

2018-2019学年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作业)

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基础达标]1.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

“他们”应是指()A.抵抗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答案 A解析从材料信息“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师夷”“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启发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认识世界,故选A。

2.“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下列政治派别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早期维新派B.洋务派C.顽固派D.革命派答案 A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工商”“速立宪法”等,由此判断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故选A项。

3.有人评价它:躯干似“西”,头脑是“中”,似是而非,不伦不类。

“它”是()A.托古改制B.中体西用C.三民主义D.民主科学答案 B解析托古改制中头脑已经是西方思想,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器物,指导思想还是传统思想,故B项正确;三民主义从内容到形式均属于西方,故C项错误;民主科学内容和形式均是来自西方,故D项错误。

4.近代中国某位思想家在其著作中证明孔子是一位维新派,并用孔子来支持自己的变法主张。

这位思想家是()A.魏源B.康有为C.严复D.谭嗣同答案 B解析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并积极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因此B项正确。

5.(2018·洛阳高二质检)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驳斥封建顽固派“墨守祖宗成法”。

在此,梁启超主张() A.“师夷长技” B.“中体西用”C.因循守旧D.变法革新答案 D解析题干材料中梁启超“无事不变”“变者,天下之公理”的主张及对顽固派的驳斥,体现了变法革新的思想,故选D项。

6.除了知识分子队伍之外,梁启超还影响了一般的民众,只要是粗通文墨的人,在那个时代,很少有人没有受到过他的思想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案(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案(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案(3页)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1课时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②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过程内容的的理解和运动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的分析,逐渐形成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教师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②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

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②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重点难点】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是以一段一分钟左右的《圆明园》视频导入,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近代中国被侵略的事实,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是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该往何处去,中国人又该何去何从,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以此导入本课所学。

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说明:A 、“世界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实际情况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全面先进。

必修三专题三1“顺乎世界之潮流”

必修三专题三1“顺乎世界之潮流”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报刊 革命团体
3、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
(1)孙中山
“医术救 人,所济 有限”, 而“医国” 比“医人” 更重要。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国”的 主张。
(2)章太炎
(3)邹容
命 世于我不界我不我 不 者 界二中可列中可中 革 ! 上十国不强国不国 命 革 ,世欲革并欲革欲 。 命 不纪长命雄与命独 哉革可新存。,世。立 ! ,
(1)含义: 在坚持中国君主专制度和传统的伦理道德、 纲常名教的基础上,引进、学习和使用西方的 科学技术、生产工艺,以求富国强兵。 (2)目的: 维护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维护清 王朝的统治 (3)实践:洋务运动(军、民、学、海)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4)评价:积极: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 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 近代化的第一步。局限: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建制度。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 动的失败。
《海国图志》被誉为近代中国学习
西方的“启蒙书”,以下材料反映
了作者“向西方学习”的哪些思考? “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
先立译馆,翻夷书始。”方法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 夷。”
必要性 内容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
异:(方式、政体)
①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 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四)革命的实践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 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合影
袁世凯
先驱者探索呈现怎样的趋势?

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导引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近代中国出现的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解放潮流。

这一潮流,大致经历了新思潮的萌发、维新思想的成熟、民主共和思想的兴盛、民主科学思想的高潮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等几个阶段,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日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20世纪初,孙中山倡导民主共和,发动了辛亥革命;1915年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指导中国革命,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把握基本线索:注意历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加强联系比较:注意联系当时中国社会的背景和当时世界形势的发展趋势,由此来分析理解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情况和每一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的异同与特点。

注意与必修一政治救亡、必修二近代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变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3.树立正确观点: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探索还是资产阶级的道路在中国都行不通。

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情景问题切入京师同文馆是在洋务派“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于1862年8月设立的,以教授外语和西学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人才。

但遭到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正式开学时只招到了十名学生,但它是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是我国第一所官办的外语和西学学院。

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在这交汇与碰撞中谁输谁赢?鸦片战争后,中国是如何艰难迈上近代思想文化征程的呢?学习目标引领整体结构感知本课第一目“睁眼看世界”讲述近代中国新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

本课第二目“维新变法”讲述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概况及影响。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含解析)人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含解析)人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课标阐释时空构建1.从时空观念角度概括西学东渐思潮兴起的背景。

2.运用史料实证分析近代前期各种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的特点。

3.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的主张,认识其思想处于学习“器物”的层次及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主张已提升到学习“制度”的层次。

4.从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西学东渐思潮在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6页一、“睁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大多数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闭目塞听。

(3)统治者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代表贡献地位林则徐组织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成《海国图志》,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1)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索强国御侮之策。

(2)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

二、维新变法1.早期维新思想(1)原因: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2)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2.维新思想的发展(1)时间:19世纪90年代。

(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认为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②梁启超:认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③谭嗣同: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④严复:出版《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3.实践: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高潮是“百日维新”。

4.意义(1)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3 全套教案.doc

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3 全套教案.doc

时间: _____ 年—月—日星期______________课题: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整体感知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中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代表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挽救危机的思想主张。

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形成了新思潮。

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崛起,他们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

并在政治上进行了实践,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

所以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任务的重扒就落在无产阶级的身上。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教材分析本专题系统讲述了鸦片战争至新文化运动时期,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思想解放和拯救民族危亡的历史。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西方国家以坚实的政治保障、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人“唯我独尊”、“天朝上国”的精神支柱受到极大冲。

面对着千年未有之奇变,一些有识之士站在时代的前列,睁眼看世界,深刻反省,寻求救国救民之策, 涌现出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时代的弄潮儿,正是这些先进的中国人不懈地的追求推动着近代中国从器物一制度一思想艰难地发展,古老中国在痛苦中渐渐融入浩浩荡荡的世界近代化洪流中去。

第一节“顺乎世界之潮流”【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认识那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顺乎世界之潮流“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顺乎世界之潮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生活方式、 经济生产和社会交往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通讯工具发展
从书信、电报到电话、互联网等现代 通讯工具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更加 迅速和便捷。
07 总结与反思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回顾
01
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标志
06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与 特点
物质生活变迁及原因分析
服饰变化
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再到中山 装、旗袍等,服饰的变迁反映了时
代的变迁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原因分析
随着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中国 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如西餐、
面包等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饮食结构变化
近代以来,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 逐渐改善,出现了新式里弄、公 寓、花园洋房等住宅类型。
居住条件改善
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主要包括西方 文化的传入、社会经济的发展、政 治制度的变革等多方面因素。
社会习俗变化及原因分析
婚姻习俗变化
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 逐渐受到挑战,自由恋爱、文明婚礼等
新型婚姻习俗开始流行。
节日习俗变化
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逐渐传 入中国,与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顺乎世界之 潮流“
目录
• 引言 •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影响 • 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实践 •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与特点 • 总结与反思
01 引言
专题背景与意义
专题背景
介绍“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思想的 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包括中国近代 以来的社会变革、西方文明的冲击以 及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等。

新课标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1“顺乎世界之潮流”

新课标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1“顺乎世界之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潮流”某某省仪征中学王玉兵(211900)[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向西方学习”的主要著作、主X;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影响;3.归纳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以及每一历史阶段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特征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搜集相关人物资料,介绍,开展集体讨论。

2.教师充分创设材料与问题情景开展课堂教学。

3.教学中教师有机渗透相关的史学理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近代中国人民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树立为振兴中华,刻苦读书,敢为天下先的现代意识。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

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

[难点] 分析各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课堂设计]导入新课:《导语》一个主题:中国向何处去?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向现代化过渡三个阶段:①学器物(林则徐、魏源;洋务派)②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③学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新的救国理论《一“顺乎世界潮流”》引导学生回顾高中历史必修一中有关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状况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背景。

交代: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器物到制度、由立宪到某某的递进过程,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睁眼看世界”(学西方先进技术)1.背景(1)国内: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势日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

1高二历史人民必修3配套课件:专题三 1 “顺乎世界之潮流”

1高二历史人民必修3配套课件:专题三 1 “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习·探究区
学案1
三、走向共和
1.兴起背景
(1)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2)《 辛丑条约 》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本 学
2.形成和传播
案 栏
(1)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创办刊物、组织团体等方式传
目 开
播革命思潮。

①1894 年,孙中山在“兴中会”誓词中,明确提出了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栏 目
2.概况

关 代表
地位
主要思想
康有 维新变法第一 《 孔子改制考 》,用孔教


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学习·探究区
学案1
①指出 变法 是历史发展
梁启 维新思想主要 的必然;②主张实行君主立


宣传者 宪制;③指出变法之本在育


人才,废科举,变官制。

目 开
①对君主专制 政体和 纲常
关 谭嗣 维新派中的
学习·探究区
【深化探究】
学案1
探究点 维新变法思想
材料 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
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从根本上动摇
本 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他

案 还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

目 开
主张变革的先师。

学习·探究区
思考
(1)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有何特点?为什么?
Hale Waihona Puke 名教 大胆批判。②谴责专同 激进派
制君主是“ 大盗 ”。
学习·探究区
学案1
本 学 案 栏

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三.doc

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三.doc

姓名李勇单位神木中学课型听说课课时二教学对象高二学生是否采用多媒体一、教材分析《顺乎世界之潮流》是本专题第一节内容,在世界近代化大潮的冲击下,中国社会也随之发生巨变,以林则徐、魏源走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迈出了“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步,提出了一套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自强御侮、治国安邦之策,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中国人的西洋观发生了重大改变。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中国资产阶级阶级维新思想应运而生。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不同的角度积极探索中国的近代化之路,希望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由此引发了一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

这是一场救亡运动,也是一场政治变革,更是一场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

戊戌变法虽然有流血牺牲之壮烈,但最终没能改变中国的面貌,在改良和革命的争论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得到了初步的实现。

二、学情分析高二文科班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能力,但分析问题和总结能力还有欠缺,应加强锻炼三、教学资源与策略课本教参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通过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的认识,逐渐形成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的历史事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第一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第一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材料一: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 材料三 自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派分别以“自强”为 旗号,创办军事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从 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从60年代开始 开办新式学堂。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的进步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2.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开办新式 学堂等,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进入实践阶段,开始了中国近代 化的进程。
③鸦片战争,英国的坚船利炮惊醒了有识之士。
④“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一、19世纪上半期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 ----“睁眼看世 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西方技术、器物
(二).代表人物及主张
1、林则徐 ——近代中国 “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1785-1850),福建候官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 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 自励”,廉洁奉公。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 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指挥 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 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 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 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 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1.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康有 为、梁启超、严复的主要思想。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 中所起的作用。
一、19世纪上半期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 ----“睁眼看世 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技术、器物
(一)新思想萌发的背景
①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 日益加剧。 ②人们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8)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8)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教材分析本专题讨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对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主要就是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历史课题。

而本课书主要讲述了先进的中国人在器物和制度两个阶段对于西方的学习,主要有3个子目,一为睁眼看世界,二为维新变法,三为民主共和,而这三个子目录其内在联系在于技术革新,制度改良,制度革命。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将本课书的重点定位于第二子目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而对于第三子目的民主共和,由于在专题四中的第一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重点讲述,故在这课书中这个知识点做简单介绍。

(3)课堂立意第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以新课程、新理念为指导,重点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通过形式多样的材料(教材也是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第三,本节的设计思路注重教材的逻辑性,需要学生站在当时的角度思考问题。

学情分析⑴通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已经对中国近代史有了一定了解,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⑵通过高一一年的学习,高二学生在搜集、整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并且有着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同时高中生活跃的思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本节课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

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通过对中学向西方学习的内容转变形成背景的分析,逐渐掌握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片、文字材料的分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逐渐掌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逐步把握评价历史的方法。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30)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30)

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1)据上述材料概括洋务派对待近代科技的态度。
认为中国人不应安于科技落后的状态,应利用外国的科技发展中国。引进外国科学技术。
(2)据上述材料概括顽固派对待近代科技的态度。试简要评价之。 顽固派认为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反对学习外国科学技术, 认为如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会使中国人完全归附于外国。 顽固派的主张闭塞守旧,愚昧无知,其主张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实现社会体制的变革(改良) 制度
性 质 不同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变法改革
相 同
都在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而找到维护统治、救国救民之策。
四、走向共和
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 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 农民家庭,早年受其大 哥孙眉资助到香港西医 书院读书,毕业后成为 一个高明的医生,但后 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 所济有限”,而“医国” 比“医人”更重要。从 此放弃了医生的职业, 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3、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代表
思想主张
特点

1、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具体措施,初 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
康有为 2、出版《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
政 治

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3、全力策划新政


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指出变法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新 派
谭嗣同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谴责君主专制是大盗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民族资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自主质疑】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睁眼看世界”(新思潮):地主阶级一一.
1.背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甬:①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势日趋衰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益尖锐;
%1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③统治者沉浸无""迷梦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它们为争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 ,加紧对外扩张。

2.魏源、林则徐的师夷思想
(1)林则徐:主动了解,收集,组织编译,先后编辑
《》(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等书籍。

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成了《》(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著作,系统
阐述了 ""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含义:在坚持中国的和传统的的基础上,引进、学
习和使用,以求o
(2)理论形成:,洋务派在“ 的基础上,提出“”
的口号,逐步形成“”的思想,成为的指导思想。

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
1.背景:
A.政治: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危机深重。

B.经济:初步发展。

C.思想:思想的影响。

D.阶级:力量壮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1)代表及其主张
代表地位主要思想
—维新变法第一

%1发动,提出改革措施,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

%11898年《______________ 》,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
论.
思想特点:把西方_____________ 同中国传统的__________ 相结合。

梁启超维新思想主要
宣传者
%1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发表《____________ 》等文章。

%1批判________________ ,要求“_________ ”、" _________ ”,实
行____________ O
%1他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
谭嗣同维新派中的
_____ 派
%1对君主专制政体和____________ 大胆批判。

%1谴责___________ 是“大盗”,号召同____________ 决裂。

—中国启蒙思想
第一人
%1翻译:《____________ 》提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_____________ 观点
%1意义:他的_________ 观点增强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2)共同主张:反对;主张;发展o
(3)实践.: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运动。

3.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评价:(1)性质:既是运动,又是资产阶级运动。

(2)积极性:
%1维新思想是,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充满爱国主义激情。

%1维新思想是,要求改革,建立,力图让中国走上。

%1维新思想具有,宣传、观念,批判,猛烈的冲
击0
%1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的传播。

(3)局限性:把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反映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

三、民主共和:资产阶级——
1.提出:1894年成立。

提出了“驱逐昵虏、恢复中华,创立 "
的主张。

2.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初步实现:
1912年1月1日,正式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实现。

三、【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1)判断这两段材料分别哪一阶级和派别?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比较他们的主张有何异同?
材料三:〃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体,国安得不强7'
材料山:"拟驱除残贼,再造中华,以复三代之规,而步泰西之法,使万姓超苏,庶物昌运,此则应天顺人之作也'二 "人或云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此不谅情势之言耳。

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


(2)判断这二段材料分别出自哪一阶级和派别?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比较他们的主张有何异同?
四、【反馈】
1.1876年,郭嵩春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二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寿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泰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2.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

或以官商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3.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o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海头高中高二历史学案编制:李道章审核:顾绍良编号:
CDC
(1)阶级与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主张:相同:向西方学习;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材一侧重于抵抗西方侵略;材二侧重于镇压人民反抗。

(2)阶级与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
相同:目的相同:①走资本主义道路;②改变封建专制制度;③挽救民族危机
不同:两者的方式和政体目标:①维护派保留清王朝前提下,通过自上而改革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②革命派通过武装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