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专题三教学提纲共62页文档
中国历史第三册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第三册复习提纲一、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1.南北朝的产生a.五胡乱华导致北方政权衰弱b.宋刘宋、齐刘宋、梁邓梁三朝的建立和统一c.南朝陆续灭亡的原因2.南北朝政权的对比a.军阀混战导致各政权割据b.文化艺术繁荣的南朝c.士族阶层的抬头3.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发展a.佛教的渗透和传播b.佛教的地位和影响力c.佛教的教派分化及影响4.北朝民族融合与民族国家的解体a.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b.民族国家的分裂与衰退c.建立隋朝和统一中国二、隋唐时期(581年-907年)1.隋朝的统一a.隋文帝杨坚的统治b.六朝的政治遗产和制度创新c.阎朝的崩溃和隋朝的灭亡2.唐朝的繁荣与开放a.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b.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军事c.高宗和中宗时期的盛世3.唐朝的疆域和经济发展a.西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b.盐铁兼营政策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c.高度发达的城市和商业经济4.唐朝的国际地位与文化繁荣a.唐玄宗时期的贞观之治b.蔺相如的政策和文化交流c.诗歌、音乐、绘画等文化艺术的繁荣三、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1.五代时期的政权更迭a.李渊建立后梁,定都洛阳b.南唐李煜的文化繁荣c.北方的辽朝和西方的西夏的兴起2.五代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特点a.商业经济的发展与水陆交通的繁荣b.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c.金钱经济和私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3.北方和南方政权的对峙a.南方的吴越和南汉的兴起b.吴蜀之战和吴越战争的结果c.北方民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四、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1.北宋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a.清明节试策和科举制度的严密化b.赵匡胤的政策和宋朝的统治c.农业发展和城市经济的提高2.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宋词的兴盛a.文人墨客的兴起与士人文化的传承b.陆游的词作风格和传统词的发展c.画院的建立和绘画艺术的创新3.宋朝的科技成就与民族大融合a.钟表制造术的引入和火药的运用b.士人阶层的壮大和地方士族的抬头c.宋金之战的背景和结果五、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1.南宋文化与北宋的衰落a.宋孝宗与孝宗的政治制度b.宋大历皇帝与西夏和金朝的对峙c.文化艺术的兴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2.南宋社会经济与科技成就a.农田水利的改进和城市商业的繁荣b.清明节策试的和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c.造纸、印刷和航海技术的进步3.南宋的政权更迭与统一a.宋宣和与元兵的入侵b.建炎之乱和绍兴和议的签订c.秦桧与宋理宗的南迁,最终灭亡六、综合总结南北朝至南宋的历史发展1.此时期中国的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2.经济、农业、商业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3.社会阶层和士族的抬头与壮大4.科技成就与时代变革5.政治制度和军事的影响和意义以上是中国历史第三册的复习提纲,主要涵盖了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北宋时期、南宋时期的重要内容。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第一编我国古代的教育第一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节原始社会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二、学校的萌芽三、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第二节奴隶社会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及特点复习题:1、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2、简述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及其特点。
第二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二节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三、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四、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五、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六、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七、关于教学和教师的思想八、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第三节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一、孟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二、荀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三、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思想之比较第四节《礼记》中的教育思想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第五节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一、墨家的教育思想二、道家的教育思想三、法家的教育思想复习题:简释题:1、六经六艺2、有教无类3、学而优则仕4、三纲领八条目5、预时孙摩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考题: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简述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3、简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4、评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5、简述孟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
6、简述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
第三讲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我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一、秦代的文教政策二、汉代的文教政策三、魏晋南北朝的文教政策四、隋唐的文教政策五、宋元的文教政策六、明清的文教政策第二节我国古代的官学制度一、汉代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二)地方官学:文翁兴学二、魏晋南北朝的官学制度1、西晋的国子学2、南朝宋朝的四学馆3、北魏的四门学三、隋唐时期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六学二馆:(二)地方官学:(三)唐代官学制度的特点:四、宋元时期的官学制度(一)宋代的官学1、北宋初期的三次兴学运动1)庆历兴学2)熙宁、元丰兴学:三舍法3)崇宁兴学2、宋代的官学制度(二)元代的官学实行“汉法”,设置社学:五、明清时期的官学制度第三节我国古代的私学制度一、私学的产生和兴起二、私学的发展(一)经师讲学(二)蒙养教学1、蒙学的发展及类型2、蒙学的教材3、蒙学的教学三、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第四节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一、书院的起源二、书院的兴衰1、北宋的书院2、南宋的书院3、元朝的书院4、明朝的书院5、清朝的书院三、书院在教学上的特点复习题:简释题:1、鸿都门学2、六学二馆3、讲会制度4、三舍法思考题:1、简述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三学三课三提纲
三学三课三提纲三学三课三提纲是指在中共党史的宣传教育中,指导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入领会和深入实践三个学习课程:学1党史,学2新中国史,学3开放史。
这三个课程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践行“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本篇提纲,主要围绕这三个学习课程展开论述。
一、学1党史1.党的奋斗历程和理论创新。
1.1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道路探索。
1.3分析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开放时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2.历史经验与发展思路。
2.1总结党的奋斗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与借鉴。
2.2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2.3提出党的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和对策。
二、学2新中国史1.新中国的诞生与建设。
1.1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和意义。
1.2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1.3研究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党的领导下的应对措施。
2.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与成就。
2.1了解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基本经验。
2.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重要经验。
2.3探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和迷茫,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学3开放史1.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1.1了解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党的决策过程。
1.2总结开放的实践成果和历史贡献。
1.3分析开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探讨继续推进开放的意义和方向。
2.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变革。
2.1探讨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变革与发展。
2.2分析开放对社会生活、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2.3探讨未来开放面临的问题和展望。
四、总结与实践1.总结党史、新中国史和开放史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2.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3.结合实际,积极践行三学教育的要求和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以上为本篇提纲,希望可以作为学习三学三课三的参考,从党的历史和中国的发展中汲取智慧,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历史第三册复习提纲纲
中国近代史(上)提纲第一主题基础知识1.19世纪,英国为牟取暴利,把大量鸦片偷运到中国,接着,美国和俄国也紧随其后,把鸦片运到中国。
2.道光帝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采纳林则徐等大臣的严厉禁烟的主张,于1839年6月,林则徐取得虎门销烟的胜利,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3.鸦片战争开始于1840年6月,英军炮轰广州,封锁珠江口,结束于1842年8月,战争后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4.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于1844年,同美、法两国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5.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1856年,英法两国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7.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直逼天津,威胁北京,于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了《天津条约》。
8.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占领天津,进攻北京,并抢劫和烧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在位皇帝“咸丰帝”),并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1856年━━1860年)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强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10.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建号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11.1860年,李秀成指挥太平军大败华尔、戈登领导的洋枪队,地点分别是青浦、慈溪、金坛。
12.1865年,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在新疆擅自建立政权,竟得到英、俄两国的承认。
13.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清军收复了除沙俄强占的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14.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迎敌。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1895年,日军水陆两路进攻威海卫基地,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中国教育史英文名称:Education history of China课程编码:14102C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中国教育通史开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继承我国历代优秀的教育遗产,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借鉴,以改进和提高当前的教育和教学质量。
(二)课程的任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大部分。
教育实践主要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的实施情况,即教育的性质、作用、目的、任务、方针、政策、制度、行政管理、教育设置及教育和教学的内容、原则、形式、方法等;教育理论即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家的思想学说。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史》,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必须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对教育遗产进行批判的继承,正确评价教育家的思想学说,并要掌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厚今薄古”、“推陈出新”及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和实事求是等原则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1、课堂教学本课程任务重而课时少,讲授应力求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克服满堂灌。
这样做既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
2、课外作业本课程要进行三次作业,古代、近代、现代各一次,形式均为小论文的书面作业。
要求在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并进行讲评。
3、教学辅导《中国教育史》在教学中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辅导,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问题。
北师大2014 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授课提纲
第六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读教材)
《中国教育史》授课提纲
第一章 原始社会与夏、商、西周的教 育
第一节 原始教育的起源及其形态
一、起源:
劳动 人性
二、形态:
巫人
图腾 成丁礼 公屋
三、特点
公有制为基础
全体氏族成员为对象
没有阶级、等级 与生产生活过程结合在一起 教育手段单纯,口耳相传,经验指导为主 教育还不是一个专门的职业部门
3、经济
3、经济
二、金文中所见之西周的学校
三、西周的学校制度
1、国学 2、乡学
三、西周学校的教学内容
1、总体上是德、行、艺、仪四个方面
2、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 3、文献中有“六德”“六行”“六
艺”“乡三物”等记载
五、西周的养老、视学制度
六、西周的选士制度 1、乡遂选士 2、诸侯贡士
1、私学兴起的历史原因
2、私学的构成及其特点 3、私学产生的意义和影响 4、百家争鸣 5、稷下学宫
第二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实践
二、有教无类的思想
三、论教育的作用: 1、社会作用 2、个体作用
四、论教育的目的 五、论教育的内容(以“六书”为主)
小结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节
夏代的教育 一、历法 二、军事 三、序
第二节 商代的教育 商代的三个变化: 1、国家机制 2、统治区域 3、社会经济
二、从甲骨文材料记载看
三、从古代文献记载看
小结
第三节
西周的教育
一概况: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教育史》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二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教育学原理、中国历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链接,注意学科的贯穿。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3.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关系。
4.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教育史的相关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借古明今,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反思性建议。
5.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6.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7.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教育学等为先行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起点到汉唐儒学核心地位的形成及宋元以后理学的发展做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思考中国文化、教育的特征;对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的动力及阻力进行思考,分析其历史和现代意义;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做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中国教育史》胡金平版教学内容大纲
04级《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总课时:48 理论课时:48 总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1、课程性质:《中国教育史》是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学位课程。
2、课程开设的目的:通过学习中国教育史知识,使学生对教育专业和教师职业有较深入的了解;引导学生在把握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变迁基本历程和趋势的基础上,形成既继承优秀教育传统、又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历史借鉴和教育科研能力,以适应未来教师工作的需要。
3、课程主要任务:掌握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常识;引导学生把握中国教育的历史特点、地位与得失;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要以唯物和辩证的历史观为教学指导思想。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趋势,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与理念去指导、研究教育教学问题。
3、教学过程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指导自学,师生互动”的师生关系,也要形成“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为此,教师应注意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开展学术讨论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古代学制篇第一节文教政策一、古代文教政策的变迁1、秦以前文教政策的变迁(古代教育奠基时期)(1) “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奴隶”制时代)(2) “百家争鸣,学在四夷”(春秋战国,过渡时期)(3)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秦代,“封建”制初立)2、两汉-南北朝“封建”文教政策确立与发展(古代教育发展时期)(1) “兴儒倡学,官私并荣”(汉代)(2) 文化教育的自发性(魏晋南北朝)3、唐宋文教政策的完备化(古代教育繁荣时期)(1) “三教并用,教育鼎盛”(唐代)(2) “重文尊士,理学广传”(宋代)4、元明清文教政策的专制性(古代教育衰落期)“思想控制,文教如网”。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其创设是一“招致贤人、“得士以治之”为目的,主要的任务是讲学、著述和育才。
它是战国时期思想、学术自由发展的体现、是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缩影,也是古代教育容纳百家、思想自由的体现。
2、六艺六艺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孔子为栽培德才兼备、能文能武的从政君子而选择的教学内容。
它是孔子对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的批判继承,虽沿袭“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做了调整,充实了内容。
它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观念,为道德教育服务,对人的思想教育有重要价值。
3、有教无类“孔子的私学以“有教无类”为办学方针,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杂收弟子。
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少数贵族弟子,而大多数出生贫贱。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垄断的局面,把教育对象从贵族转移到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适应了当时“士”阶层的崛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
同时,这一主张千百年来成为社会下层人士追求平等教育权利的思想武器,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明人伦“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所谓“人伦”,是指人与人这间的相互关系。
在封建社会,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这“五伦”中最基本的是“父子”和“兄弟”两伦。
要求子对父孝,弟对兄悌。
家庭中的“孝”和“悌”应用到社会上,便是臣对君要忠,民对官要顺。
两千多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明人伦”。
5、虚壹而静荀子认为,“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
首先,心能接受与储藏来自外界的知识,这是藏;但又不能让已获得的只是成为成见,妨碍新知识的接受,这就是虚。
其次,心能辨别差异,同时兼知多种事物,这是两或多;但心一旦专注于此物,就不能被为心所感的他物干扰思索,这就是壹。
中国教育史大纲
中国教育史内容大纲第一章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以及学校教育的产生和条件,理解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第二节西周的教育制度思考题:1.试述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特点。
2.试述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掌握该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第二节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第三节孔子的教育思想1.生平和教育活动2.孔子的教育思想3.孔子的历史影响和历史地位第四节墨子的教育思想第五节孟子的教育思想第六节荀子的教育思想第七节《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启发式原则2.教学相长3.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4.试述墨子的教育思想5.试述孟荀教育思想的异同6.简述《学记》在教学思想上的主要贡献第三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秦汉时期教育政策和制度的确立过程,理解汉代的文教政策,掌握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第一节秦朝的教育第二节汉代的教育1.汉代的文教政策2.汉代的教育制度3.汉代的选士制度第三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阳嘉新政2.试述汉代的文教政策3.试析汉代选士制度的利弊得失4.简述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和选士制度,理解九品中正制的基本特征,掌握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第二节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第三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九品中正制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制度的特点3.试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系统了解隋唐时期的教育情况,以及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重点掌握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第二节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三节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第四节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试述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意义2.简析韩愈的教育思想第六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1.了解宋元时期教育的变化2.理解宋代书院制度的特点3.掌握朱熹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宋代的教育1.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2.宋代的科举制度3.宋代的书院第二节辽金的教育第三节元代的教育第四节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第五节朱熹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宋代“三次兴学”2.胡瑗“苏湖教法”3.朱子读书法4.简述宋代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变化5.试述书院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6.试论王安石的教育理论和人才思想7.试述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第七章明代的教育目的和要求:1.了解明代教育的演变。
中国教育史话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话教学大纲一、引言1. 背景介绍:中国教育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理解中国教育制度和发展历程起着重要作用。
2.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教育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阶段,提升学生对中国教育的认知。
二、古代中国教育1. 先秦时期教育:包括儒家教育、墨家教育等主要流派的发展和特点。
2. 汉朝教育:阴阳家、法家、道家等思想对教育的影响,儒家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
3. 孔子及儒家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儒家经典的传世与儒家教育的传播。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佛学的兴起及其在教育领域的作用,私学的兴盛。
5. 唐宋时期教育:科举制度的创建与发展,儒学的复兴,国子监的兴起。
三、近代中国教育1. 明清时期教育:私塾与书院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变革,西方教育思想的引入。
2. 近代中国教育的西学东渐:传教士学校的开办与发展,西方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影响。
3. 北洋政府时期教育:各类学校的建立与发展,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推动。
4. 中华民国时期教育:实施新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普及的初步实现。
四、现代中国教育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教育体制改革与办学思想的变化,教育规划和政策的制定。
2.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影响:教育体制的废除和重建,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3.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4. 当代中国教育:网络教育的兴起,职业教育的重视,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平衡。
五、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育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运用。
2. 考核方式:期中期末考试,论文写作,课堂参与和小组项目等多种考核方式的综合评价。
六、参考书目1. 王立群:《中国古代教育史》2. 张君秋:《中国近代教育史》3. 郑泉林:《中国现代教育史》4. 彭亚光:《中国当代教育史》5. 张东晖:《教育史论》结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影响因素,认识到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中国教育史话(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话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课程编号:学分:2学分学时:36学时先修课程:替代课程:一、课程目的与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基本知识点:理解与掌握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机构,主要教育家以及核心教育思想,以及中国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路径、规律、特点、经验和教训等。
2、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教育思想发展的产物,是不同朝代教育思想家思想推动发展的历史,又是当下人们不断围绕历史真相而展开诠释的过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在宏观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中理解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消解。
并学会用自己的观点理解与解释历史现象,明确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现象学意义。
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通过对中国教育史进行教学,要教育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中国不同时代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特别是教育思想分析与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们对于当下教育政策、制度的制定有何现实意义。
4、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对中国教育历史的热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的情怀,从而产生献身教育事业的豪情。
二、课程主要内容中国教育史上下三千年,内容丰厚,体系繁杂,涉及中国教育的方方面面。
从横向上看,可以简要地分为中国教育制度史和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制度史主要涉猎中国教育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教育政策,教育机构与教育制度等,它是物质层面的历史。
而中国教育思想史主要包括中国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批教育家和他们的教育思想,及这些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与现实意义,它是精神层面的历史。
制度史与思想史共同构成中国教育历史的整体。
从纵向上看,可以将中国教育史的内容主要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夏、商、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教育,战国时期的教育,秦汉教育、魏晋南北朝教育、隋唐教育、宋辽金元教育、明代教育、清代教育、中华民国教育等等。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渊源,熟悉不同时代的教育制度与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2.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建构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深化学生对于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专业理想。
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以中国古代与近代教育家群体为榜样,学习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4.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教育历史知识观和分析当下的教育现象,从教育历史中寻找教育资源,古为今用,更好地开展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2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4
5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第4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2.王炳照,郭齐家,刘德华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主要参考书
1.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2.胡金平主编.中外教育史纲(修订本).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制订人:
审核人:
2020年6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