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与词头词尾共31页
第十三章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3 、其: “其”作语气词用,既可以用于句首,也可以用 于句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种: 表示推测语气。 (1)表示推测语气。如: 齐其为陈氏矣。( 左传·晏婴论季氏》 。(《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晏婴论季氏》)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庄子·逍遥游》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逍遥游》) 加强祈使语气。 (2)加强祈使语气。如: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左传· 。(《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齐桓公伐 楚》)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 左传·隐公三年》 !(《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加强反问语气。 (3)加强反问语气。如: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左传· ?(《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郑 伯克段于鄢》 伯克段于鄢》)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 ?(韩愈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
3、乎、与(欤)、邪(耶) )、邪 “乎、与(欤)、邪(耶)”所表达的都是疑问语气。 其中“乎”的使用最为普遍,表达的疑问语气也最强烈 。“与(欤)、邪(耶)”的疑问语气不太强烈,有探 询的意味。如: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 战国策·韩策二》 ?(《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二》)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起义》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起义》) 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 墨子·兼爱下》 ?(《 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墨子·兼爱下》)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庄子·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 逍遥游》) 逍遥游》 是谁之过与?(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子何为者邪?( 庄子·外物》 ?(《 子何为者邪?(《庄子·外物》)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
•1、词头 •二、词 头、词 尾
•有 基本用法:用于专有名词前。(朝代、邦国、部族等)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书经·召诰》)
•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用于普通名词前。
•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侍坐》) 三个语气词连用。 •晏子曰:“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反问
•子曰:“女(指武城宰子游)得人焉耳乎?”(《论语·雍也》)
•
•3、句首与句中语气词
用于动词之前。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2、词尾
•然、如、尔、若、焉、乎……
用于形容词后,可译为“……的样子”。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天下晏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侍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潸焉出涕。(《诗经·小雅·大东》)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矣”和“也”所表达语气的差异: ➢“也”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其中无时间因素;“矣” 字则是动态的,其中含有时间因素。
➢“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的 基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告诉别人。
•
用于描写句尾,仍表陈述语气,帮助报道新情况。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 •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一》)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 (五)句尾语气词连用 1. 其他语气词+“乎/哉” (语气重点 其他语气词+ 一般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一般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 • • • 左传· 位其不可不慎也乎 ! ( 《 左传 成公 二 年》) 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 记》) 汝为周南、召南矣乎? 论语·阳货 阳货》 汝为周南 、 召南矣乎 ? ( 《 论语 阳货 》 ) 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 战国策·齐 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 ! ( 《 战国策 齐 策六》 策六》)
三、词头、词尾 词头、
• 提问:词头、词尾“有”、“其”、 都是怎样使用的? “言”、“然”都是怎样使用的?
• 1 、有
• (1)有+专有名词 ) 专有名词
•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 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书经·召诰》) 书经 召诰》 召诰 • 禹攻有扈。(《庄子 人间世》) 禹攻有扈。 庄子·人间世 人间世》
• •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左传·僖公 阙秦以利晋 , 唯君图之 。 ( 《 左传 僖公 三十年》 三十年》) 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 杨恽《 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杨恽《报 孙会宗书》 孙会宗书》)
2. 用于句中,引出谓语。蚩尤惟始作乱。 用于句中,引出谓语。蚩尤惟始作乱。 书经·吕刑 吕刑》 (《书经 吕刑》)
2. “与(欤)、邪(耶)”:疑问语气不太强烈, 与 疑问语气不太强烈, 有探询的意味。 有探询的意味。 疑问语气(选择问、特指问) ①疑问语气(选择问、特指问)
语气词、词头、词尾
第五单元古汉语通论第十四节语气词;词头,词尾一、语气词1.什么是语气词表示句子语气的词叫语气词。
它不能充当任何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间的任何关系。
2.语气词的分类语气词依所处位置,可分为句首、句中、句末三类。
句首是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议论。
最常见的句首语气词有:夫、盖、唯、惟、其。
句中是语气提示、停顿(提顿)或延长。
最常见的句中语气词有:也、其等。
句末是表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四类语气。
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
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语气词。
(一)夫(fú)《说文》:“夫,丈夫也。
”本义为“丈夫”、“男子”,读阴平fū,是名词。
“夫”作虚词,读阳平fú,西周时已产生。
可作代词、助词和语气词。
“夫”(fú)作人称代词,先秦用得较多,西汉以后,罕有其例。
“夫”(fú)的其他虚词用法一直沿用至唐宋以后的书面语中,现代汉语已不用。
1.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它是从指示代词“夫”(fú)字转化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已没有指代作用,只是表示要发表议论或要叙述事情,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现代有的人说话时开口先说“这个”、“那个”,与之性质一样。
古代称之为“发语词”,一般可不译。
如:(1)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作战,是靠勇气的。
(2)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多次辗转相传,白的就变成了黑的,黑的就变成了白的。
(3)夫.处(chǔ)穷闾阨(ài)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xù)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列禦寇》)——穷闾:贫穷偏僻(pì)的里巷。
阨:通“隘”,狭窄。
槁:干枯。
项:脖子。
馘:脸。
槁项黄馘(xù):形容人面黄肌瘦(shîu)的样子。
15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也】表气示词静来态对的译语 。气词,现代汉语中还没有一个相应的语
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判断语气,帮助谓 语进行判断,有肯定、确认意味。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起义) 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用在复句末尾,有人认为是配合文义表示解释的语气 ,其 实仍然是表判断语气,进行肯定确认。
六鹢退飞过宋都,风也。(左传·僖公十六年)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 也。” 2020/7/13 (庄子·渔父)
【矣】
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帮助把 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报道意味。相当于现代 汉语中的“了”。
句类:按照句子的表达作用(句子所表现的语气 )来划 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同一个语气词能够用在不同的句子类型中,并不是那个语 气词能够表示多种语气,而是因为具体语言环境中句子的语气 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单纯的。比如疑问句中兼有论断的语气, 感叹句中兼有疑问语气 ,祈使句中兼有叙述语气等,这就为 语气词的转用和合用提供了需要和条件。而各个语气词在转用 和20合20/7用/13 中依旧表示原有的语气。
【而已】
在陈述之中表示“不过如此”、 “没有别的”等语气, 同“已”语气作用相似,也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 了”。 《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 而已。 (汉书·刘歆传)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
黄冈竹楼记)
2020/7/13
【耳】
“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叙述句末尾,表示 限止的语气,有的可译为“罢了”,有的不便译出。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史记·商君列传)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句尾语气词
用于特指问,也相当于“呢”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 子之师谁邪?《庄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 多数情况下,“与、邪”的疑问语气没有 “乎”强,只是表示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 样,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方加以证实。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
句尾语气词
唯(维、惟)
“惟”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引出谓语 的作用,在《书经》和《诗经》中常 见。 蚩尤惟始作乱。《书经》 厥土惟白壤。《书经》
其
1、用于句首或句中,一般表示推测,有 “大概”、“恐怕”等意思。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 2、用在祈使句中,“其”加强祈使语气, 有劝勉、期望、命令等意思。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 3、用于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和“岂、 难道”的语气相似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 传》
句尾语气词
1、“矣”字主要用在叙述句尾,表示陈述 语气。 鸡既鸣矣。《诗经》 2、“矣”可以用在形容词为谓语的描写句 中。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
3、“矣”还可用在疑问句、祈使句、 感叹句尾。 年几何矣?《战国策》 有专门表示疑 问的词 先生休矣。《战国策》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词头:有
1、“有”作词头,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 如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 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 禹攻有扈。《庄子》 2、用于某些名词前。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 3、用于某些形容词前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
词头:言、于、薄
作词头时性质相同,只能放在动
2、可以用于反问句,经常有“宁、岂、况” 之类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配合,相当于“吗” 或“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 反问句中的“乎”,和疑问代词或“况”相 呼应时,可译成“呢”,其余一般都要译成 “吗”。 “乎”和否定副词“不”构成一种常见的反 问格式“不亦„„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语气词词头词尾
3、其 、 (1)表示估计、推测。 )表示估计、推测。 当说话人对自己所叙述的内容,没有十分把握, 当说话人对自己所叙述的内容,没有十分把握,需要留有余 地时,往往用“ 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只是一种推测估计, 地时,往往用“其”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只是一种推测估计, 并不一定正确。有时虽然自己很有把握, 并不一定正确。有时虽然自己很有把握,但为了表示谦虚或 客气, 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并不一定时, 客气,也用 “其”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并不一定时,只是一种 估计、推测。 估计、推测。 大概、可能、或许、恐怕” “大概、可能、或许、恐怕” 其是之谓乎? 左传•隐公元年 隐公元年》 其是之谓乎?《左传 隐公元年》 其我之谓矣? 左传•宣公二年 宣公二年》 其我之谓矣?《左传 宣公二年》 劝告、期望、 (2)用在祈使句中,加强祈使句语气,有“劝告、期望、命 )用在祈使句中,加强祈使句语气, 等意思。 令”等意思。 君其问诸水滨。 左传•僖公四年 僖公四年》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 僖公四年》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 左传•隐公元年 隐公元年》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 隐公元年》 难道” (3)表示反问,相当于“岂”-----“难道”。 )表示反问,相当于“ 难道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左传•僖公五年 僖公五年》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 僖公五年》 其谁曰不然? 左传•隐公元年 隐公元年》 其谁曰不然?《左传 隐公元年》 其何以行哉? 论语•为政 为政》 其何以行哉?《论语 为政》
4、也 语气词“ 语气词“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放在句尾表示判断肯 定之语气,但有时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定之语气,但有时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午也可《左传•襄公三年 襄公三年》 午也可《左传 襄公三年》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郑伯克段于鄢》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词头、 二、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表示一个词,本身没有词汇意义, 词头、词尾表示一个词,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它们 只是词的构成部分,表示这个词的词性,有的语法 只是词的构成部分,表示这个词的词性, 书叫“前缀” 后缀” 书叫“前缀”、“后缀”。 古代汉语的词头,一般只出现于上古汉语, 古代汉语的词头,一般只出现于上古汉语,秦汉以 后除有意仿古外,很少使用。 后除有意仿古外,很少使用。 “有”、“其”、“言”、“于 ”、“ 薄” 以外,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看到。 除“有”以外,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看到。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我而感到拘束。乎:比。 ▪ (1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 C.词尾“乎” ▪ 放在词尾一节讲。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二、词头、词尾
▪ 词头、词尾是词的附加成分,不是 一个独立的词,没有词汇意义,只 有语法意义,如表示词性、凑足音 节。有的连语法意义也没有,有些 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是真 正有音无义了。
▪ 2.用于句尾。“夫” 作语气词用于句 末,配合文义表示感叹、判断、疑 问等语气。
▪ 用于感叹句末,表示感慨、赞叹、 悲哀等语气。有时为了加强感叹语 气,将谓语提前,主语放在后面。 可译为“呀、啊”等。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 (5)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 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论 语·子路》)
▪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 (3)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
公四年》)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 2.加强反问语气,和“岂”、“难道”的语气 相似。例如:
▪ (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 然?(《左传·隐公元年》)
▪ (2)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 公十年》)
▪ (3)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 公五年》)
▪ ——无恒:古人认为没有恒心是不吉 利的。因此不能充当治病的巫医。”
▪ (6)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 弓下》)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 用于陈述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 亦兼有感叹的意味。可译为“了”、 “啊”等。例如: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乎
• 基本用法:用在疑问句句尾,表达疑问语气。可译为 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夫 基本用法:用于句尾,表感叹语气,但语气较低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三戒》)
• 2.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连用后各语气词仍保留自己的作用,但语气的重点一般 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乎”、“哉”连用(“哉”放在“乎”后)。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 “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后连用。
用于测度问句末尾。句中常有“其”、“得无”、“无乃” 等副词表达推测语气。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四年》)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用于感叹句尾。
善哉!技盍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乎”并不表感叹语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 “乎”并不表感叹语气,此句含有问苍天之意)
也
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肯定、确认语气。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起义》) 用在叙述句末尾,表示肯定。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用在祈使句句尾,表示确定无疑的语气。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用在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 南冠而絷者,谁也?(《左传·成公九年》)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
•矣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一、语气词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等语气。
就印欧语来讲,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屈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达的。
就汉语而言,因为没有词形变化,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一)句尾语气词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这些语气词放在全句的最后,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语气词的数目是有限的,句子所能表达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语气词除了它的基本用法之外,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达的语气也往往有所不同。
1、也“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
例如: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虜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庄子·田子方》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
例如: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诺。
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
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3、乎,与(欤)、邪(耶)“乎”、“与”、“邪”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语气词词头词尾
2、惟(维、唯) 、 “维、唯” 用于句首时,有两种作用: 用于句首时,有两种作用: 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 (一)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召南 鹊巢》 召南•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诗•召南 鹊巢》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诗经•泰誓上 泰誓上》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诗经 泰誓上》 惟十有三祀( ),王访于箕子 王访于箕子。 书经•洪范 洪范》 惟十有三祀(年),王访于箕子。《书经 洪范》 这种用法多见于《书经》 诗经》 后代只在仿古时才用。 这种用法多见于《书经》和《诗经》,后代只在仿古时才用。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表示期望的语气。 (二)表示期望的语气。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 僖公三十年》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 僖公三十年》 这种语气一般都写作“ 不写作“ 写作“ 这种语气一般都写作“唯”、不写作“维”,写作“惟”的也 比较少。 比较少。 字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起引出谓语的作用, “惟”字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书 诗经》中比较常见。 经》和《诗经》中比较常见。 蚩尤惟始作乱。 诗经•吕行 吕行》 蚩尤惟始作乱。《诗经 吕行》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 文王》 大雅•文王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 大雅 文王》
古汉语的词尾主要放在形容词之后也有放在动词之后的这时动词也变成形容词的性质故一般称之为形容词词尾形容词后边加上这些词尾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一般可以解释为
一、语气词 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 成分之间的关系, 成分之间的关系,其作用是表达各种不同的 语气,如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 语气,如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 句首、句中、 句首、句中、句尾 “夫”、“唯”、“其” 、 “也”
语气词词头词尾
惟(维、唯)
“惟(维、唯)”既可以用于句首,也可以用于句 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种:
第一,用于句首,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这种用法多见于 《书经》和《诗经》,后代只在仿古时才用。 例如: 1.唯赤则非邦也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书经〃泰誓上) 3.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诗经〃召南〃鹊巢)
乎 基本用法:用在疑问句句尾,表达疑问语气。 可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例如:
1.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 2.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
第一,用于反问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反诘语气靠疑问 代词、否定词或“岂”、“宁”、“况”等字表达。 1.安得无乱乎?(韩非子〃显学) 2.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狐假虎威) 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用于测度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推测语气靠 “其”、“得无”、“无乃”等词语表达。 1.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四年) 2.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第三,用于感叹句尾,表达感叹语气。 1.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1.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汝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
“矣”、“已”、“与”、“邪”、“夫”放在其他 语气词后连用。
1.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 2.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3.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侍坐)
三个语气词连用。 1.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2.女得人焉耳乎?(论语〃雍也)
1.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 桃花源记) 2.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庄子〃大宗师) 3.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4.鲧纳有莘氏女,生禹。(史记〃夏本纪) 5.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书 经〃召诰)
古汉语通论 语气词;词头,词尾
▪ ——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 我而感到拘束。乎:比。
▪ (1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 C.词尾“乎” ▪ 放在词尾一节讲。
二、词头、词尾
▪ 词头、词尾是词的附加成分,不 是一个独立的词,没有词汇意义, 只有语法意义,如表示词性、凑 足音节。有的连语法意义也没有, 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 是真正有音无义了。
▪ ——忡:忧愁貌。
▪ (9)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 (《诗·周南·桃夭》)
▪ ——蕡:大。桃树年轻长得好,结的 果儿大得妙。夭夭:美盛貌。
2.其
▪ “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 词的前面。例如:
▪ (10)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 鼓》)
▪ (11)北风其凉,雨雪其雱(pānɡ)。(《诗 经·邶风·北风》)
▪ (4)诺,吾将仕矣。(《论语·阳 货》)
(五)乎
▪ A.语气词“乎” ▪ 《说文》:“乎,语之余也。”“乎”
的语气词用法是其本义,最早约产生 于西周时期,在古汉语中,“乎”可 以表示一般疑问语气、选择疑问语气、 测度疑问语气、反诘疑问语气、感叹 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等各种语气。
▪ 唐宋以后,随着“吗”、“呢”、 “吧”、“罢”、“啊”等新的 语气词的出现和大量使用,“乎” 逐渐在口语中少用,而只用于仿 古的书面语中。到了现代,则除 了一些凝固格式(如“不亦乐 乎”)外,基本消失了。
▪ (4)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 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 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韩非子·五蠹》)
▪ ——有巢氏:传说中巢居的发明人。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3、言、于、薄 作詞頭時,都只用於動詞的前面。如: ①言告師氏,言告言歸。 《詩經•周南•葛覃》 ②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詩經•周南•桃夭》 ③薄汙我私,薄浣我衣。 《詩經•周南•葛覃》
4、然、如、爾、若 用於形容詞後,和形容詞一起充當狀語或謂 語。如: ①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②天下晏如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③子路率爾而對。 《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④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衛風•氓》
㈤可用于感叹句中 ①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 ②天乎!吾无罪!《史记》
2、与(欤) 、邪(耶)表示疑问语气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疑问句) ②是谁之过与?《论语· 季氏》(反问句) ③此天下之害與?天下之利與?《墨子•兼愛下》
(选择问句) 以上语气词的疑问语气没有“乎”强烈,带有探 询的语气。 3、固定格式“何以……为”,“何……为”表 示疑问。
五、句尾语气词乎、与(欤) 、邪(耶)
1、㈠乎 –常用于是非问句中 ①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 ②乐正夔一足,信乎? 《吕氏春秋》
㈡还可用于选择问句中 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梁惠王下》 ㈢还可用于特指问句中 ①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列子· 汤问》
3、三个语气词连用 ,例如: ①吾罪也乎哉!《左传· 哀公二十五年》
七、句首、句中语气词
1、句首语气词“夫” 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作用发起议论 。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
―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等固 定格式 ①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 子•逍遙遊》)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③今夫颛臾,固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论语· 季氏》
第十三章语气词和词头、词尾-文档资料
(2)“乎”与“哉”连用,“哉”在最后。如: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
年》) 上》)
(3)“矣、已、与、邪、夫”放在其他语气 词的后面。如: 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 (《荀子·议兵》)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 语·学而》)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何愚也耶!(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返回
二、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1、夫 “夫”字作句首语气词,是由指示代词虚化 而来的。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起 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如: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3、其: “其”作语气词用,既可以用于句首,也可以用 于句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种: (1)表示推测语气。如: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晏婴论季氏》)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逍遥游》) (2)加强祈使语气。如: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齐桓公伐 楚》)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3)加强反问语气。如: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郑 伯克段于鄢》)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
4、也 “也”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语气,有 舒缓语气的作用。如: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郑伯克
段于鄢》)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 子·逍遥游》)
返回
三、词头、词尾
词头即前缀,词尾即后缀,一般均不表示什么含 义,只起一定的补充音节的作用。有些词头、词尾的 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1、有 (1)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如: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书 经·召诰》) 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2)用于一般词语的前面。如: 予欲左右有民。(《书经·皋陶谟》)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