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理论和日本式管理
Z理论
Z理论(theory z)Z理论(theory z)由日裔美国学者w.大内(Willam Ouchi)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管理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鉴于美国企业面临着日本企业的严重挑战。
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这些企业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都设有子公司或工厂)进行研究,发现日本企业的生产率普遍高于美国企业,而美国在日本设置的企业,如果按照美国方式管理,其效率便差。
根据这一现象,大内提出了美国的企业应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一种管理方式。
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
不同于“性本恶”的X理论,也不同于“性本善”的Y理论,Z理论是“以争取既追求效率又尽可能减少当局与职工的对立,尽量取得行动上的统一”。
Z理论——综合运用在企业组织机构中,往往既有逃避责任、愿意工作,不愿思考的人,又有接受任务、喜欢挑战、富有潜力的人,这就要求管理者分别应用X和Y两种理论。
X部分强调物质、惩罚和制度,Y部分强调精神、激励和人性。
如果只注意逃避责任、厌恶工作、不愿思考的人,轻易就说“预算不够”,“小心啊!我叫你下岗”,“人事法令法规就是这样写的”,我们往往只是注意在物质面、惩罚面和制度面上下功夫,而忽视了精神、激励和人性层面。
◆重视精神【举例】大家分享一位成功的商人谈起自己的成功经验,谈到自己年轻时就养成一个习惯,他薪水里面一定有1/10不拿回家。
当他赚5000元钱的时候,拿出500元钱帮助他的下属,大家买点吃的喝的;当他赚10000元的时候,就拿出1000元钱来给他们作奖金,让他们出差时能吃好点,住好点;当他赚5万元的时候就拿5000元出来改善一下他们的生活条件,做自己的小部门的奖金;当他赚100,000元的时候就拿出10,000元给他们添置一些服装。
而今天他的得力助手就是这些同舟共济的朋友。
所以一个人不要常常说物质和预算不够,首先要看你是如何看待这些资金,而你自己又动用了自己的多少货币。
威廉·大内Z理论的主要观点
威廉·大内Z理论的主要观点
Z理论由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提出。
威廉·大内发觉日本企业的生产率普遍高于美国企业,而美国在日本的企业,根据美国方式管理,效率并不如意。
依据这一现象大内讨论分析了日本企业的管理阅历,并在1981年出版的《Z理论》(Theory Z)一书提出Z理论,其讨论的内容主要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Z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7个方面:
(1)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当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采纳长期雇佣职工能增加他们的平安感和责任心,促使他们与企业共荣辱、同命运。
(2)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舞职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作业当中。
(3)实行个人责任制,认为基层管理者对基层问题应当有处理权,同时还需有力量协调职工的思想和见解,发挥员工的乐观性。
中级管理者应当起到承上启下、统一思想的作用。
(4)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管理者应到处显示关怀员工的利益,设法让职工们心情舒服、愉悦。
(5)对职工要进行学问的全面培训,要重视职工的培训工作,留意培育职工多方面的力量。
(6)预备评价与稳步提拔,应全面与长期坚持评定职工各方面的表现,不以“一时一事”为依据对职工表现下结论。
(7)掌握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读书心得班级:10级工商管理本科4班姓名:蔡玲玲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学教授威廉·大内(willamc.ouc)一九八一年发表了《z理论》一书,引起了各国管理学界的注意。
大内是日裔学者,他通过对日.美两国一些典型企业的研究,对比了两国的管理模式,认为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J型)一般较美国的经营管理方式(A型口效率为高。
他把那些自发吸取了J型优点、在管理上获得成功的美国企业称芳Z型,并从理论上作出了一些概括。
对这一理论,人们评价不一。
但它却反映出美国不少人主张从本国特点出发,向日本学习,从而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以应付日本挑战的愿望。
如同其他资本主义的管理著作一样,《Z理论》也具有二重性,对于其中反映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东西,我们决不应盲从;而对其中包含的反映社会生产过程中客观规律的东西,则不妨借鉴和研究。
【关键词】z理论二重性借鉴1《Z理论》1.1《Z理论》- 书籍概述 1.2 《Z理论》- 出版背景1.3《Z理论》- 作者简介1.4《Z理论》- 理论精髓1.5《Z理论》 - 内容简介1.6《Z理论》 - 发端2感想与心得1《Z理论》1.1《Z理论》- 书籍概述作者: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Z理论创始人,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的人首次出版:1981年全书名:《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原书名:Theory Z: 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Meet the Japanese Challenge)《Z理论》全名为《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是一本阐述处理日本企业管理和美国生产力中根本性问题的著作。
1.2 《Z理论》- 出版背景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日裔美国管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管理学教授,获得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土。
芝加哥大学企业管理博士,担任数家《财富》500强企业的顾问。
Z理论的内涵以及常见的误解-管理资料
Z理论的内涵以及常见的误解-管理资料威廉·大内提出的Z理论,实际上属于组织理论的范畴,。
尽管大内在撰写该书时使用了大量有关文化的论述,但它绝不是一本单纯的文化论著。
从研究路线来说,与其说它是本尼迪克特方式(这是文化人类学的典型方式),不如说他是马克斯·韦伯方式(这是社会学的典型方式)。
指出这一点,对于评价大内的学术贡献不是可有可无的。
因为从组织理论角度看,韦伯方式是“正宗”的组织理论路径,而本尼迪克特方式是“正宗”的文化理论路径。
大内对日本式管理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总结和归纳,并由此提出了Z 理论。
在他的笔下,美国式管理与日本式管理截然不同。
然而,这种模式化的归纳方法,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失误。
大内自己也承认,任何模式化的做法,都有可能过于简单化。
进行模型分析,建模难度是十分大的。
原因在于,如果不对现实简化,模型的变量将会十分复杂,甚至复杂到无法衡量;而如果简化过多,就会偏离现实,甚至沦落为同现实不符的纸上作业。
从经验和常识的角度看,大内对日本企业特点的概括是比较准确的。
但是,他对美国企业的概括是否准确就值得推敲。
因为他在书中,对美国企业的描述远远没有对日本企业的描述细致,但他却断言“在所有重要方面,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都是截然相反的”(P42)。
难道真是截然相反的吗?让我们从最重要的雇用时间长短说起。
表面上看,美国确实是短期雇用制。
大内引用密歇根大学科尔的研究结论,说明美国公司的人员流动率是所有日本公司的4~8倍(P43)。
但是,大内没有把蓝领和白领的流动率区分开来。
众所周知,美国的高流动率,尤其是流水线上的高流动率,主要表现在蓝领人员上。
所以,大内断言,是短期雇用制造成了评估和升职的快速化。
这似乎在逻辑上存在问题,因为蓝领的升职问题和白领是不能比的。
而且如果把日本常见的大量“临时工”考虑进去,那么,日美的员工流动率是否有这么大的差别就有疑问。
当然,大内所说的在美国管理人员中三年没有晋升到重要岗位就意味着失败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
Z理论
Z理论强调:重视团队合作而非个人表现。
公司期待员工是通才而不是专才,员工在各部门间轮调,以对公司的整体运作有更深和更广泛的了解。
员工的升迁是缓慢而按部就班的。
公司更注重与员工的长期雇佣关系。
员工对公司有责任感。
2.4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2.4.1Z理论美国JJⅡ'J'14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威廉〃大内在对美Et两国各12家典型企业作了广泛深入地调查之后,于1981年出版了《Z理论》一书,书中他将典型的美国企业模式称为A型组织,将典型的日本企业模式称为J型组织。
大内教授根据美国社会的经济、文化特点,吸收糅合了日本企业成功的经验,提出了一种兼容美日企业之长的新型管理模式,将它称之为Z理论或Z型组织。
它们的内容由七个要素或特征所构成,见表2—1所示。
表2一A型组织、J型组织和z型组织特征对比特征┃A型组织┃J型组织┃Z型组织┃雇佣期┃短期雇佣┃终身雇佣┃长期或终身雇佣┃评价与提升┃对员工评价快、提升快┃对员工评价慢、提升慢┃对员工长期考核逐步提升决策方式┃个人决策┃自下而上的集体决策┃集体研究、个人决策责任制┃个人负责┃集体负责,一旦出现问题不归咎于个人┃个人负责┃控制机制┃明确而正规的控制机制┃含蓄暗示的控制机制┃含蓄暗示的控制机制┃职业发展途径┃个人按专业化职业发展┃个人不完全按专业化职业发展┃个人适当地按专业化职业发展对职工关心程度┃对职工部分关心┃对职工全面关心┃对职工(包括家属)全面关心Z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1)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企业在经济萧条及经营不佳的状况下,一般也不采取解雇职工的办法,而是动员大家‚节衣缩食‛共渡难关。
这样,就可使职工感到职业有保障而积极地关心企业的利益和前途。
(2)准备评价与稳步提拔。
强调对职工进行长期而全面的考察,不以‚一时一事‛为根据对职工表现下结论。
‘(3)上下结合制定决策。
企业要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从调查研究、反映情况,到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都启发、支持职工进行参与。
xyz理论的优点和缺点
xyz理论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X理论和Y理论基本回答了员工管理的基本原则问题,Z理论将东方国度中的人文感情揉进了管理理论。
我们可以将Z理论看作是对X理论和Y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在员工管理中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灵活掌握制度与人性、管制与自觉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实施最符合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管理方法。
缺点:Z理论了融合日本的管理元素,以坦白、开放和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关注员工的成长和意愿,比较理想化,适合于公司在一种良性发展的状态的管理方式。
但是,企业一旦处于不好的经营环境,处于企业求生存的边缘时,有些管理原则是否能够坚持存在疑问,这时的管理方式、决策方式、员工的心态和工作意愿是否会和想象的一样,不能肯定。
Z理论
7 强烈的平等主义色彩。彼此信任。
第四章:Z型组织
氏族
在Z型组织中,私人关系紧密,人们参与经济活动, 但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各种各样的黏合剂,从而 使得工作和社会生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因此称之 为“氏族”是最恰如其分的。
Z型组织的缺陷
1 “生人恐惧症”。不会让外人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反对任何形式的离经叛道。
在Z型组织中,影响行为的唯一方式是改变组织文化,而文化又是根深蒂
2 固的,因此若在适应的过程中需要改变文化,Z型组织就会非常不利。 3 Z型组织的雇员丢掉了专业化特色。
4 Z型组织往往存在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现象。
第五章 从A型到Z型的步骤
From A to Z 步骤
步骤
1 目标 少一点私心,多一点合作 2 目的 组织的协调能力
美国企业 ● 短期雇用制 ● 迅速的评价和升级 ● 专业化的经历道路 ● 明确的控制 ● 个人的决策过程 ● 个人负责 ● 局部关系
美国的组织形式
马克斯·韦伯——官僚组织 官僚机构一词最初是被用来描述创造惊
人效率的组织体系。那为什么现在的人 们却把它视为僵化、麻木和效率低下的 东西呢? 组织发展所依赖的社会和历史环境不可 避免地成为决定组织如何形成的主要因 素。
1 长期雇用制,往往是终身的,尽管这种终身关系没有被正式提出来。
2
相对缓慢的评估与升职过程,但并不像日本企业那样十年后才启动评估与 升职程序。
3 在不同职能部门和不同职位之间“徘徊”的职业发展模式。
4 含蓄与透明并行的控制机制。
5 集体决策制和个人负责制相结合。
6 关注整体。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亲密无间。
组织文化——组织的个性 哲学观 ——工具,统一雇员对目标和价值观的共同认识,统一
国内外企业文化理论介绍
迪尔&肯尼迪《企业文化》
• 过程文化
–形成于风险小、反馈慢的企业,如银行、保险公司、 金融服务组织、公共事业公司等。
–要求:遵纪守时、谨慎周到。 –文化特征:崇尚过程与细节,严格按照程序办事而不
过问其在现实中的意义;小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个电话、一段新闻摘录都有可能小题大做;仪式体 现严格的等级观念,如办公设施要根据一个人的职位 升迁而及时调换。
国内外企业文化理论介绍
威廉·大内:《Z理论》
• 美国管理模式:A(America)型 • 日本管理模式:J(Japan)型 • Z管理模式:Z(Zygote,受精卵,合子),融合美国
和日本的管理经验。 • Z理论的中心议题
–信任。即要研究一种制度,使雇员之间、部门之间、 上下级之间保持相互信任。
–微妙性。根据员工之间的微妙关系组成效率最高的搭 档。废除按资格分配工作的制度。
• 强人文化
–形成于高风险、快反馈的企业,如建筑、整容、广告、 影视、出版、体育运动等方面的企业。
–强人文化对人的要求:坚强、乐观,保持强烈的进取 心,树立“寻找山峰并征服它”的牢固信念。
–强人文化的特点:1、崇尚个人明星;2、机遇非常重 要;3、把仪式变成迷信。
–强人文化的优点:勇于承担风险,不追究过失并承认
想法。 3. 鼓励创新——不限制员工的创造力,支持有实
际意义的冒险。 4. 以人促产——人是企业最大的资产和财富。
彼得斯&沃特曼:《追求卓越》
5.价值驱动——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或基本哲学对企 业的作用最大。
6.不离本行——不要盲目搞多元化。 7.精兵简政——不要采取复杂的矩阵结构。 8.宽严并齐——优秀企业既要集权也要分权。
迪尔&肯尼迪《企业文化》
《Z理论》读后感
《Z理论》读后感作者简介: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日裔美籍管理学家。
1961年高中毕业于檀香山普纳胡学校(Punahou School)。
高中毕业后,在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学习政治经济学,1965年获学士学位。
1965至1967年,在斯坦福大学学习,获企业管理硕士学位。
1967至1972年,在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获企业管理博士学位。
1979年,接受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聘任,到安德森商学院任教,承担管理过程和组织设计的教学。
1993年至今,他担任了这个学院的荣誉教授。
1996年至1999年,大内曾兼任主管教学的副院长。
他从1973年开始转向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于1981年在美国爱迪生维斯利出版公司出版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Z Theory)一书,在这本书中,他提出Z理论,并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如今,他是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管理学教授。
作品简介:《Z理论》是威廉·大内在1981年出版的,在这本书中,他提出Z理论,并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Z理论》一书与《成功之路》、《日本的管理艺术》、《公司文化》一起被称为美国管理“四重奏”关键词:生产率、Z型企业、A型企业、从A型到Z型的步骤摘要:1. 使工人关心企业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2. 在研究组织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中,目前广泛流行着组织的生态观点。
这种从生物模式借来的生态观点启发人们去思考组织的内部形态,就想对一朵玫瑰花或一只象的内部那样,只不过是对于特殊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性的反应。
3. 生产率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它需要以有效的方式把个人的努力协调起来,并要采取合作的以及具体有远见的做法,给雇员以各种方式的鼓励。
4. Z理论的第一课是信任。
Z理论(奥齐理论)
奥齐理论,Z理论Z理论(Theory Z)由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在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鉴于美国企业面临着日本企业的严重挑战。
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这些企业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都设有子公司或工厂)进行研究,发现日本企业的生产率普遍高于美国企业,而美国在日本设置的企业,如果按照美国方式管理,其效率便差。
根据这一现象,大内提出了美国的企业应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一种管理方式。
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
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
该书在出版后立即得到了广泛重视,成为80年代初研究管理问题的名著之一(《Z 理论》一书与《成功之路》、《日本和管理艺术》、《公司文化》一起被称为美国管理“四重奏”,其中《日本的管理艺术》作者之一帕期卡尔曾与大内一起研究日本的管理)。
Z理论的内容Z理论内容基本可以简述如下:1.畅通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应保证下情充分上达;应让职工参与决策,及时反馈信息。
特别是在制定重大决策时,应鼓励第一线的职工提出建议,然后再由上级集中判断。
2.基层管理者享有充分的权利基层管理者对基层问题要有充分的处理权,还要有能力协调职工们的思想和见解,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开动脑筋制定出集体的建议方案。
3.中层曾理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层管理者要起到统一思想的作用,统一向上报告有关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
4.长期雇佣职工整理和改进来自基层的意见,及时企业要长期雇佣职工,伎工人增加安全感和责任心,与企业共荣辱、同命运。
5.关心员工的福利管理者要处处关心职工的福利,设法让职工们心情舒畅,造成上下级关系融洽、亲密无间的局面。
6.创造生动的工作环境管理者不能仅仅关心生产任务,还必须设法让工人们感到工作不枯燥、不单调。
7.重视员工的培训要重视职工的培训工作,注意多方面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
威廉大内的z理论
威廉.大内的Z理论Z理论是由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在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威廉.大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企业管理博士学位。
他从1973年开始专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提出了Z理论。
如今,他是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机分校的管理学教授。
在Z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
这些企业都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设有子公司或工厂,采取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
大内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较美国的效率更高,作者因此提出,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
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理论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 理论”。
该书在出版后立即得到了广泛重视,成为80年代初研究管理问题的名著之一(《Z理论》、《成功之路》、《日本的管理艺术》、《公司文化》)一起被称为美国管理“四重奏”,其中《日本的管理艺术》作者之一帕期卡尔与大内一起研究日本的管理)。
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
大内把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他认为当时研究的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型组织。
A型组织的特点为:1、短期雇用;2、迅速的评价和升级,即绩效考核期短,员工得到回报快;3、专业化的经历道路,造成员工过分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但对整个企业并不了解很多;4、明确的控制;5、个人决策过程不利于诱发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6、个人负责,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负责人;7、局部关系。
想反,他认为日本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1、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2、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3、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合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4、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5、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6、对一件工作集体负责;7、人们树立牢固的正题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
学前教育管理学Z理论
3409
Z理论概念
Z理论是日裔美国人威廉大内于1981年 在其著作《Z理论一美国企业界如何迎 接日本的挑战》中提出。大内在研究 美、日企业管理方式异同点的基础上, 提出美国企业应向日本企业的管理方 式学习,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一种 新的、兼有美、日企业管理方式中积 极方面的管理方法。
添加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你需要的内容, 可以是一定篇幅的文本.
Z理论主要内容
(1)企业对职工采取长期雇佣政策; (2)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管理; (3)实行个人负责制,进行创造性管理; (4)管理者应全面关心职工,建立融洽的关系; (5)对职工进行全面知识和技术培训; (6)对职工给予长期全面的考核和评价,采取稳步提升制度; (7)正规的检测手段和不正规的控制机制等。由此得以在企业 中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取得管理者与职工在目标和利益上的一 致。
总结
大内认为,管理当局与职工利益是一致的,两 者积极性可以融为一体。要上下结合制定决策, 鼓励员工创造性而不是机械的执行上级命令, 提倡和衷共济,共度难关。人非绝对的好而非 绝对的坏,即有人性的一面也有非人性的一面。 因而管理的过程中,有时应当强调奖励,有时 应当强调惩罚。民主与强制结合,物质与精神 并行,即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地实施管理
威廉大卫在书中对美国企业的概括是否准确就值得推敲。因为他在 书中,对美国企业的描述远远没有对日本企业的描述细致,但他却断 言”在所有重要方面,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都是截然相反的” 。而在 中国社会逐渐崛起、发展的今天, Z 理论是否能成功适用 于中国公司,或 者说在哪些方面中国需要学习并改进,这是我们研究 Z 理论的 目的及最 终意义。 结合中国的实际,我们可以向Z 理论进行相应的借鉴。在中 国过快的评价和提升的制度,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采取较缓慢的评 价和提升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的。Z 理论注重企业的文化和 内部团结,这在今天的中国企业中,企业文化随意,懒散,于是借鉴Z 理论中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分析中国企业内部的 缺点,借鉴Z 理论中可以借鉴的,并联系中国企业发展的实际,可以 使中国企业更好的发展,促进企业内部以及社会总体生产效率的提高。
《管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刷题训练资料day5
《管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刷题训练资料day5(课程代码 11747)第一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领导风格的不同,在以下领导者类型中,毛泽东属于()。
[单选题] *A.传统型领导者B.魅力型领导者(正确答案)C.职能型领导者D.情景型领导者2.与科学管理学派密切相关的领导理论是()。
[单选题] *A.特征领导理论(正确答案)B.风格领导理论C.情境领导理论D.权变领导理论3.下列属于特征领导理论研究者的是()。
[单选题] *A.阿德埃尔与费德勒B.卡特尔与伊森克(正确答案)C.布莱克与莫顿D.坦南鲍姆与施米特【解析】阿德埃尔与费德勒是权变领导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布莱克与莫顿、坦南鲍姆与施米特均是风格领导理论的研究者,只不过前者是从员工——任务导向的角度来开展研究的,而后者则是从专制——民主式的角度。
B选项的卡特尔与伊森克是特征领导理论的研究者。
4.创立稳定——不稳定、内向——外向的性格矩阵图的是()。
[单选题] *A.麦格雷戈B.布莱克和莫顿C.瑞丁D.伊森克(正确答案)【解析】麦格雷戈创立的是X理论与Y理论,布莱克和莫顿提出的是管理方格,瑞丁的研究成果是8种领导方式,而伊森克提出的是稳定——不稳定、内向——外向的性格矩阵图,故选D。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单选题] *A.X理论中的管理者适合采用民主式领导,而Y理论中的管理者则倾向于集权式领导B.压榨式的集权领导与Y理论有很多重叠的部分,而参与式的民主领导与X理论有很多重叠的部分C.密切者型与低关系、高任务的领导者相关联,而尽职者型则与高关系、低任务的领导者相关联D.乡村俱乐部型管理对生产低关心、对人高关心(正确答案)【解析】乡村俱乐部型管理是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的内容,其特征是对生产低关心、对人高关心。
6.根据瑞丁的基本领导方式,高关系、高任务是属于()。
[单选题] *A.分立者B.密切者C.整合者(正确答案)D.尽职者【解析】分立者型、密切者型、整合者型、尽职者型的特征分别是低关系低任务、高关系低任务、高关系高任务、低关系高任务,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威廉大内的z理论
威廉.大内的Z理论Z理论是由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在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威廉.大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企业管理博士学位。
他从1973年开始专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提出了Z理论。
如今,他是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机分校的管理学教授。
在Z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
这些企业都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设有子公司或工厂,采取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
大内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较美国的效率更高,作者因此提出,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
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理论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
该书在出版后立即得到了广泛重视,成为80年代初研究管理问题的名著之一(《Z 理论》、《成功之路》、《日本的管理艺术》、《公司文化》)一起被称为美国管理“四重奏”,其中《日本的管理艺术》作者之一帕期卡尔与大内一起研究日本的管理)。
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
大内把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他认为当时研究的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型组织。
A型组织的特点为:1、短期雇用;2、迅速的评价和升级,即绩效考核期短,员工得到回报快;3、专业化的经历道路,造成员工过分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但对整个企业并不了解很多;4、明确的控制;5、个人决策过程不利于诱发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6、个人负责,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负责人;7、局部关系。
想反,他认为日本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1、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2、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3、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合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4、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5、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6、对一件工作集体负责;7、人们树立牢固的正题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
11747《管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
《管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 - 百度文库管理过程一、名词解释管理:五个基本管理职能的运作过程,包括计划、组织、人员安排、指挥和领导、控制。
责任:是一个人确保恰当地完成任务或工作的职责。
授权:是向组织中较低层次的人传递权威和职权的过程。
记住:权威能够授予而责任不能授予是非常重要的。
职能关系:与专家咨询或支持服务有关,他们对外是正式的直线管理结构。
直线经理:是被授权管理一个特定活动领域的人。
扁平结构组织:只有很少的管理层次但控制幅度宽的组织。
纵深结构组织:有很多管理层次且控制幅度窄的组织。
二、简答题知识1 、权威:是执行任务的法定权利和能力。
有 3 种类型:( 1 )、法定权威:来自于组织制定的内部规则。
( 2 )个人权威:来自于人的个性。
( 3 )名誉权威:来自于知识。
( 4 )、经济权威:来自于从经济环境中获取的权利。
2 、职权与权威区别:权威涉及到完成一项任务的权利;职权涉及一个人为了确保完成被授予了权威的工作,而指导他人完成任务的能力。
职权是一个职位概念,因为它来源于个人角色。
影响管理过程的 2 个概念: 1 、直线经理 2 、职能关系3 、直线组织结构显示特定的任务权威和责任层次,这样具有4 个优点:( 1 )容易理解和操作。
( 2 )具有能够迅速决策的清晰而直接的命令链。
( 3 )具有清晰的责任划分和权威分配。
( 4 )可以产生稳定的、易于控制的组织。
直线经理与职能关系的差别:具有直线管理权威的经理能够直接影响工作成果,因为它包括指示下属的职权;职能关系在许多公司中非常重要,并且要经常征求专家建议,以及把这些建议融入组织的工作实践。
垂直命令链:从组织层级结构顶部向低部传递的权力序列。
4 、如果控制幅度过宽,可能降低经理与下属人员的接触,从而导致:( 1 )直接监督困难,可能导致控制。
( 2 )非正式的小组产生非正式的领导角色。
( 3 )激励、士气和产量可能受到影响。
5 、控制幅度过窄,管理可能应得昂贵和浪费,会导致:( 1 )增加管理和行政成本。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思考题及解答[修改版]
第一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思考题及解答第一章思考题1.什么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定义:跨国企业中的管理者对其人力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其战略目标的活动过程。
主要内容:(1)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美国、日本、欧洲、中国等)(2)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或职能(工作分析和设计、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甄选和录用、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2.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兴起的背景:因全球化而导致的跨国公司的产生(1)全球化:主要指经济全球化,其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其载体是跨国公司。
(2)跨国公司:常见的英文翻译为: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Global Corporation3.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哪些比较文化模型?(1)克拉克洪—斯托特伯克模型(Kluckhohn & Strodtbeck,1961)它又称价值观取向文化模型,它有6个比较维度: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否可以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
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判断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又反射出不同的管理内涵(均见下页):(2)霍夫斯蒂德的国家文化模型荷兰文化协作研究所所长霍夫斯蒂德提出了国家文化的5个比较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度/女性度、长期取向/短期取向。
其具体内容如下(不同国家在这5个方面的得分,请见《国际人力资源管理》P.22-23):4.著名的跨文化管理模型有哪些?各有什么内容?1.威廉·大内的“Z型组织”模式(《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1981)他在分析了美国的A型组织和日本的J型组织的特点后(见教材P.34),提出了“Z型组织”模式。
X理论、Y理论、超Y理论及Z理论
X理论、Y理论及Z理论一、X理论、Y理论及Z理论概述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把对人的基本假设作了区分,即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尽可能地逃避工作,不愿意承担责任,因此要想有效地进行管理,实现组织的目标,就必须实行强制手段,进行严格的领导和控制。
Y理论则是建立在个人和组织的目标能够达成一致的基础之上。
Y理论认为,工作是人的本能,人们会对承诺的目标做出积极反应,并且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员工在恰当的工作条件下愿意承担责任。
不同的理论假设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具有不同的含义:X理论要求为了实现有效的管理,实现企业的目标,应当采取严格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
Y理论则要求管理实践要满足人们的成就感、自尊感和自我实现感等需求。
在80年代具有重大影响的《Z理论》的作者威廉•大内,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在其著作中提出了“Z型组织”的理论。
他认为:“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因素是员工在企业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企业应实行民主管理,即职工参与管理。
他的理论是在行为科学的X理论、Y理论之后,对人的行为从个体上升到群体和组织的高度进行研究,认为人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而且是整体行为。
Z理论的要点是:长期的雇佣;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员工相互平等;人性化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消除单调的工作,实行多专多能;注重对人的潜能细致而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树立整体观念,独立工作,自我管理。
Z理论为以人为本的思想提供了具体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员工管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员工的参与。
二、X理论和Y理论的应用X理论和Y理论是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关于人性假设所做的两类区分。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有关人性的两种载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基本上消极的X理论(Theory x);另一种是基本上积极的Y理论(Theory Y)。
通过观察管理处理员工关系的方式,麦格雷戈发现,管理者关于人性的观点是建立在一些假设基础之上的,而管理者又根据这些假设来塑造他们自己对下属的行为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且,这个员工不仅要在同一部门做不同的工作,等到他熟悉了这个部门后,公司往往会派他到下属基层单位,从事某种具体业务。这样做,不但可以使他熟悉公司的经营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他通过这些工作来了解公司的使命和前景,或者掌握公司的顾客群和供应商。总之,是要增加他对公司的感知,进而了解公司那些无法用文件和制度表述出来的微妙性。然后,他可能再次被调回总部,这次有可能进入总部更关键的部门,如人事部。还有可能在各平行部门之间流转。 和升职体系注定不能是“短期行为”。对于这种基于长期表现的评价和升职方式,大内有着细致的描述。一个到某大银行任职的东京大学毕业生,在10年之内,不会得到针对他个人表现的具体评价。与他一起进入银行的其他同伴,在最初的10年,无论是工资增长还是职务升迁都完全一样,不会因为其中某一个人表现特别突出而得到高层的青睐,更不会因为在某一项业务中获得了杰出业绩而得到公司的特别奖励。这对于美国人来说,会感到不可思议,而对于日本人来说,则再正常不过。因为当初进入这个银行或者企业的动机,就是考虑30年以后的出路,而不是三五年之内的短期回报。
日本企业的这种岗位轮换制,对于技术面非常狭窄的专业岗位也适用。大内说:“在日本的许多公司中,终身工作轮换制适用于所有雇员。电气工程师可能从电路设计岗位调到生产岗位,再调到装配岗位,技术员可能隔几年就要换一台机器或调到不同的部门工作,所有管理人员都要在企业的所有部门之间换来换去。”(P24)大内是高度赞扬这种轮换的,而且引用了麻省理工、哥伦比亚等美国大学的相关研究作证,认为横向流动“比岗位固定不变的劳动者更具有活力,更富有成效而且对本职工作感到更满意”(P24)。但笔者认为,大内在这里的逻辑不够严密。根据相关研究,工作丰富化确实可以提高士气和满意度,但绩效是否提高还需要验证,而且日本的企业结构决定了这种轮换更多地表现在公司内部的人员融合上而不是绩效提高上。当然,这一点可以充分反映出日本的企业结构特色,如果说美国的企业通过专业分工界限分明有点像“拼盘”,那么日本的企业通过岗位轮换互相融合则有点像广东人“煲汤”。
对于大内推崇的这一优势,有必要多说几句。企业的弄虚作假问题,原因十分复杂。大内认为,终身雇用导致的评价长期化和透明化,可以抑制作假。但是,制止弄虚作假有多种方式,仅仅这一种是不够的。即便在终身雇用制下,还需要其他控制手段。比如,具体到办公室布局这样的小事,也与控制有关,大内自己就专门介绍了日本办公室布局会产生“谁干什么都逃不过其他人的眼睛”、“任何欺骗的企图都是不成功的”等效果。不过,同评价机制相比,企业的治理结构在防范弄虚作假上有更重要的作用,而大内有意无意忽略了治理结构。当然,大内推崇的长期透明式评估机制,在对作假的制约上,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其他的制约方式,尤其是外在的法规监控机制,成本往往会比较高。但是,仅仅依赖长期评估和透明化,如果缺乏强有力的伦理支撑和法规监控,则有可能增加法人弄虚作假的可能。
经过数年的磨炼,他对公司的整体宗旨、发展前景就有了进一步理解。如果高层这时把他再派下去,就有可能是去担任一个基层部门的总管,或者是中层的部门经理。同那些只在技术部门或者财务部门一直干到底的专业人士相比,他不是以专业见长,而是以对公司的总体认识见长。他所领导的部门,在工作中会更好地融入公司的大集体之中。
这种机制下的升职晋级管理,会产生一个副作用,就是名义职责和实际职责的不对应。在外界同这种公司打交道时,经常会发现,从成文的制度规范上和明示的组织架构上,不一定能看出真正的负责人。有时候,部门经理是实际负责的,但也在不少情况下,通过深入了解、谈判或者交流就能发现,真正负责的是一位比名义负责人头衔低、甚至根本没有头衔的人。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这种升职机制使中层甚至高层经理更乐意使用具有真实本事的下级。因为他们做出成绩会给上层增光,而下层的突出能力并不对上层构成威胁,尤其是在待遇方面不用产生任何担心。作为下层实际干事的人员,对这种机制也会安之若素,因为他们一方面知道自己的个人力量不足以撼动这种机制,另一方面他们清楚自己的贡献迟早会得到回报。
含蓄的控制机制
日本企业在运行中,最常见的方式是那种心照不宣、配合默契的行为。这种方式,可能会让那些习惯了权责分明、量化绩效的西方经理抓狂,他们往往十分头疼日本人那种不置可否、模棱两可、有话不明说的习气。然而对日本经理来说,懂得心领神会的下属才是好员工,“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种运行体制,在本质上是排斥分工体系的,组织的“一团和气”比“职责分明”更重要。那种以明确个人责任为基础的成本核算制度、量化绩效指标等等,在日本都不是有效的控制方法。所以,明确的职责划分,清楚的等级层次,成文的行为规范,在日本的许多企业中就显得多余。控制的目标是人而不是事,控制的手段是软手段而不是硬手段。这种控制方式,与长期评价机制、非专业化职业发展模式是高度一致的。
日本人则不然,他们所追求的是内容上的共识,至于程序问题,他们倒觉得无关紧要。所以,他们的决策不怕参与的人多。日本人会让一个年龄最轻、资历最浅的雇员去提出决策的建议方案。这个年轻人为了使自己的意见能够被接受,会努力寻求各种意见,尤其是要打探上层对这件事情的真正看法,了解公司其他人对这件事情的见解。但是,他的棱角还没有被磨掉,他还会潜意识地希望在提案中反映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随后,在决策意见的交流反馈和修正中,他的上司不动声色地吸取了这个员工的某些有价值的创见,却“蹂躏”了他的锐气,“打磨”了他的棱角,使这个员工以更“圆滑”的方式融入这个公司。
长期评价的标准注定是模糊的,各种衡量指标甚至是不必要的。缺乏明确的评价尺度,似乎使主管缺少有效的控制手段。所以,这种组织的行为控制,不是靠纪律严明的上级监督,而主要是靠同事之间的感觉和喜好。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周围的同事格格不入,那么,不管他有多么出色的知识和技能,也会感到严峻的群体压力。这种群体压力的有效性,超过人们的一般想象。通常情况下,来自群体的眼光、议论和态度,要比明文规定的职责规范更具有约束力。“在这种环境中,外部的评估和奖励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由具有同等级别的同事实施的、体现出密切关系的、微妙性和错综复杂的评估体制,而这些同事是欺骗不了的。”(P22)仅仅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这种机制也可以大大降低员工行为的控制成本。
这样一种评价机制,毫无疑问会压抑员工短期行为的冲动。更重要的是,这对于改善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正面意义。用大内的话说,就是“没有理由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P19)。所以,这种公司结构,在人际关系的调适上会大大减少利益冲突的负面影响。另外,这种评价机制还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就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制约弄虚作假,并减少员工行为的掩饰因素。因为弄虚作假的收益通常具有短期性,任何人不可能长期掩饰自己的某种行为。
非专门化的职业发展模式
终身雇用制使日本企业的个人发展模式能够有效打破部门间隔。一个进入某大企业的年轻人,会在公司的同一部门从事不同专业的具体工作,这种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干事,更重要的是和人。作为当事人,他明白他的主要任务是融入他所工作的团队,所以,他在工作中不会倾向于追求个人业绩,很可能还会有意识地同其他人的工作交叉重叠。这样,相应的组织结构,就同常见的组织理论要求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大相径庭,而这一特色,导致了日本的企业组织结构往往模糊不清。正如另一位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所言:大多数日本企业甚至连像样的组织结构图都没有。
所以,日本的终身雇用制,实际上是把就业竞争推向学校。只有名牌大学,特别是帝国大学的毕业生,才有希望进入企业食物链的上端。而进入名牌大学的竞争,又把这一等级体系的竞争推向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当一个学生上大学的时候,他自己就十分清楚,到55岁以后,是去开小面馆还是到另外的企业当顾问,是由自己所上的大学档次决定的。而能够上什么档次的大学,又是由中学的档次乃至幼儿园的档次决定的。
美国人在决策中也发展出了参与方式。这种参与一般是以“规则优先”为前提的。只要规则是大家认可的,而且规则是得到各方参与者遵守的,那么,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决策的内容,这个决策就应该得到你的支持,除非你指出其他人有违规行为。“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捍卫你表达意见的权利”,这种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也渗透到了工商业的运行之中。至于你表达的意见我是否接受,由规则裁决。所以,大内认为,美国人的共识,是一种程序性的共识,而不见得是内容性的共识。为了保证在决策中减少价值观的冲突,大内指出,美国人的集体决策,往往要有意保持参与人数的小规模化。
终身雇用制
大内强调:“日式组织的最重要特点是终身雇用制:终身雇用制不只是一项政策,它是一种教义,浓缩了日本人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Z理论》汉译本P12,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后文只注页码)正是终身雇用,形成了日本企业的相关特点,包括信任、对公司的忠诚、全身心的投入等等。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大内也实事求是地承认,终身雇用在日本的实施比例并不高,基本上集中在大公司和政府机关,约占日本劳动力的35%。终身雇用制的具体运作,必须同日本的财阀集团联系起来考察。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兴起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有名的四大财阀,即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它们控制着日本经济的命脉,以家族总公司、直系公司、准直系公司、旁系企业的层次结构形成庞大的经济实体。尽管这种财阀几经演变,经过战败的冲击,控制经济的方式也产生了重大变化,包括财阀这一名称也被更中性的财团所替代,但是,这种以银行为核心形成的类似于家族式金字塔状或网络状的企业结构,至今在日本依然很明显。正是这种结构,孕育并保持了终身雇用制。
正是这样一种特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日本的企业性质,也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模式。不妨说,日本人对公司的忠诚,人际之间的信任,以及全身心的投入,不是来自于对事业的执著,而是来自于对等级的认可。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日本企业在70年代的迅猛崛起,在80年代的横扫全球,在90年代的经济不景气中全面衰退并采取防守策略,都同这种企业体制有关。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日本式终身雇用制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