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月宝宝的辅食添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孩子教坏的18般武艺

【建议每位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读一读】

请你仔细想一想,你是否正在这么做呢?聪明的你,一定知道该怎么做了。

一、让他做他做不到的事

许多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要求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其结果是,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例如,家长要求孩子考100分,孩子“超常发挥”也只考了99分。孩子不知道是父母的要求过高,而以为是自己的能力太差。久而久之,他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最后破罐子破摔。

二、发出无效指令

孩子知道自己做不到,就不去做,或者孩子做了,但没有做到,半途而废。于是,父母的指令成了“空话”。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听话”属于经典条件反射:一个刺激(父母的指令)引起一个反应(孩子执行)。由于孩子做不到或不去做,父母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刺激和反应之间就无法形成联系。孩子把父母的指令当“耳边风”。

三、只批评不表扬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不做或做不到是不应该的,所以要批评,做到是应该的,不需要表扬。其实,表扬和批评一样重要。我们的行为会因为受到批评和惩罚而减少,因为受到表扬和奖励而增加。不做或做不到是一种行为,批评可以使它减少;做到也是一种行为,表扬可以使它增加。做到了却没有表扬,这种行为会渐渐“消退”,越来越少,最后干脆不做了。

如果不做或做不到是因为能力不够,批评不但不会使它减少,反而会增加。这是因为,孩子没有能力做到,除了着急,没有别的办法,而过分着急会使活动效率下降,错误百出。

四、“批评的艺术”

有的家长喜欢把批评变成人格侮辱,孩子一件事情做不好了,就把他整个人给否定了,骂他“笨蛋”“懒虫”“脑子有毛病”。这样的批评不但起不到抑制不良行为的作用,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确”的批评应该就事论事,要让孩子知道,不是父母对他整个人不满意,而是对他的某一种行为不满意。

五、吝啬

孩子提要求,能不予满足就不予满足,甚至不理不睬。结果,孩子要求越来越少,最后变得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整天无所事事。

六、妥协

有些孩子要求得不到满足就闹,一闹,家长就妥协了,他的要求就得到了满足,于是,他越来越会闹,经常无理取闹。

孩子以正当的方式提要求,父母不予满足,这是对“正当要求”不奖励,结果是,“正当要求”渐渐减少。孩子一闹,就予以满足,这是对“胡闹”的奖励,孩子当然越来越会闹了。

还有一些家长,不但奖励孩子胡闹,还促使胡闹升级。孩子今天这样闹,得到了奖励,明天还这样闹,却得不到奖励,除非闹得更凶。最后,孩子学会了用拒绝上学、离家出走和自杀来要挟父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到了这一步,父母就完全被孩子所控制了。

七、包办代替

许多家长教导孩子:“你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就行了,别的都不用管。”家长把一切都包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什么事都替他做了,等于剥夺了他的学习机会,结果,他什么也不会做。可是,看到他毛手毛脚,什么也不会做,家长又会生气,批评他,指责他。其实,错不在孩子,而在家长。

八、隐藏意图

家长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却不直说,而说“只要你努力了就行了,分数没关系”。结果,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又会批评他,而且不是批评他成绩不好,而是批评他学习态度不好,学习不认真,努力不够。学习态度无法量化,不管孩子怎么努力,只要成绩不好,就说明他还不够努力,应该继续努力,更加努力。

九、两头堵

平时不让孩子做家务,孩子不会做又批评他,这就是两者堵,也叫“双重约束”,它会给孩子造成“双避冲突”。有关研究表明,双重约束和双避冲突对心理的伤害是很大的。处于双避冲突的人,进也不是,退也不是,非常焦虑。双趋冲突容易解决,例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随便得到一样总比犹豫不决好。双避冲突就不一样了,随便选哪个都不如不选,但是,不选就解决不了冲突。

有些家长是因为自己缺乏安全感,怕这个,怕那个,所以不许孩子做这个,不许孩子做那个,使孩子处于双避冲突之中。例如,外面的世界不安全,所以不要出去玩,但是,整天呆在家里玩电脑是不行的,应该接触社会。孩子一出去,家长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催他早点回来。孩子在家里玩电脑,父母又督促他找朋友玩。或者,孩子想出去的时候家长不让他出去,他不想出去的时候家长赶他出去。

有些家长是因为过于贪心,什么都想要,所以要求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向孩子同时提出两种相反的要求。孩子无所适从。他满足了家长的一个要求,就无法满足另一个要求,于是家长就不满意。例如,家长要求孩子“文武双全”,孩子体育运动多了,学习成绩就会下

降;把主要精力花在学习上,奖牌就拿不到了。

十、得寸进尺

家长向孩子提出要求,孩子做到了,家长就提出更高的要求,直到孩子做不到为止。孩子做不到了,家长就批评他。即使不批评,他也会有挫败感。“聪明”的孩子预见到最后的失败,就提前认输,或者消极怠慢,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式。例如,孩子提前完成了作业,家长就给他增加作业。孩子意识到作业永远做不完,干脆就不做了,或者坐在那里装模作样,拖延时间,渐渐形成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有些孩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跟父母玩得寸进尺,结果双方展开拉锯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父母严厉一些,孩子就老实一些;父母放松一点,孩子就无法无天。孩子乖了或做坏了事,父母就絮絮叨叨;孩子一发脾气,父母就妥协。整个家庭笼罩着战争的阴霾,根本享受不到天伦之乐。这种情况也叫“矛盾型依恋”和“敌对共生”。

十一、善于“比较”

许多家长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告诉孩子,某某人怎么好,他哪些方面比你好,目的自然是激励孩子。孩子个性不同,对这种激励的反应千差万别。有的孩子被激励起来了,发奋努力,最后赶上了别人;有的孩子怎么也赶不上别人,就会产生嫉妒心理;有的孩子发现自己总是比不过人家,就破罐子破摔,妄自菲薄。

嫉妒和自卑是家长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而被激励起来的孩子也有可能留下后遗症,那就是争强好胜、爱慕虚荣、他人取向、迷失自我。他们忙碌一生,卓有成效,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比较就是把人分出上下、高低,强化了等级观念,淡化了平等观念,强化了竞争意识,淡化了合作精神。

另外,家长的比较常常不考虑可比性,多半都是拿别人的强项和孩子的弱项比,例如,某甲比你成绩好,某乙比你阳光,某丙比你懂事,某丁比你有领导能力。这样比,孩子永远是输的,与其说比较,不如说贬低。

十二、以理压人

现在的家长基本上很少对孩子体罚,批评也很谨慎,更多的是跟孩子讲道理。这样做看起来比较“公平”,不是以家长自居,没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事实上,由于家长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孩子通常说不过家长,只好认输,口服而心不服。后现代主义认为,真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换句话说,真理就是共识。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真理;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家长嘴里说出来的真理只是家长的一家之言或一部分人的共识,不一定是孩子的真理。孩子说不过家长,只好沉默,所以话越来越少。你讲道理,我不搭理。

有的孩子没有主见,觉得家长的话有道理,就铭记在心,但又与自己的观念整合不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