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12 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教案
本节课的历史概念较多,学生经济常识认识模糊,对该时段的历史接触较少,印象陌生,学习本课存在着困难。但该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理解能力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其主体参与地位,多用问题导引,多运用直观性的资料,多用通俗易懂的事例来讲解较难理解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重点: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教学主题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建国后至文革结束中国经济建设的状况,时间跨度大、概念性 强、经济常识模糊等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本节课在必修二经济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学生学习建国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尤其对于改革开放的今天, 应如何吸取经验与教训,更好的推动经济建设有重大的启发作用。
ppt
训练
出示课时作业(选择题和材料题)
学生分组回答
ppt
评价
分小组展示
学生分组回答
黑板
建构
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构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PT及黑板展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课教学设计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提供的教 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难点,体现了参与式合作学习,构建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环境等现代教育思想,显示出多媒体网络教学,利用课件把搜集到的图片、动 画、音频、视频等资料融合在一起,使历史具有了一定的直观性和真实性,诱发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和思维, 让历史在学生面前“活”起来,把学生的思维空间,从文字扩大到了图片、视频,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难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对经济的发展作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优秀教案(7页)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教材分析:㈠、地位和作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中国改革开放的知识基础,对于探索中哦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课时主要探究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与失误,总结经验教训。
㈡、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能力目标:(1)以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为主线,从过渡时期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十年三个时期的历史知识进行再认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绘图并描述现代中学生眼中的世界,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以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为主线,总结经验教训,并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㈢、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难点:总结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方法:2、教具:多媒体投影系统。
三、学情分析及对策;学情分析:我参赛所面对的是青岛十六中的高一学生,他们的知识和能储备比一般普通高中学生要差一些,自信心不足,课堂反应较慢,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困难,但是这些学生也有很强的求知欲,学习很认真。
教学过程:1.课题引入:“名字背后的历史“为切入点,虽然视觉冲击力不强,但角度新,能够很好地反映历史新课该的现实化、生活化要求,学生容易理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1)展示图片并提问:请学生说出“李建国、令计划、刘跃进、马文革”这一组名字分别反映哪一历史事件?(很显然,学生对有些名字虽不熟悉如“令计划“但根据初中知识能够说出这些名字背后的历史事件。
高中历史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教案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三维目标教材分析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前提,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社会主义建设也经历了曲折,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本课分三目内容。
第一目“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重点介绍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建立;第二目“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分析了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化,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确立;第三目“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为建设社会主义所作的努力和探索。
教学重、难点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处理方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创设情境,运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理论知识;通过学生的分组探讨,合作解决三大改造的步骤和意义。
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探索及其经验教训。
处理方法: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材料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把握重点知识。
并通过讨论和认真的思考,更好地理解经济建设应该采取的方法,使历史学习能够为学生的成长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2.分析研讨法:通过利用各种政治图片与数据图片,在教学中一步步研究探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教训。
小组合作设计,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3.问题教学法: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以学生思考代替直接灌输,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
板书设计第18课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设计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工业化的开端: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建立:三大改造曲折历程设计二:教学设计导入设计设计一:问题导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那么我国的社会主义是怎样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又是怎样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的经济建设又经历了怎样的调整与发展过程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岳麓版高中必修二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件
第 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阅读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怎样的经济形 势?因此,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它 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什么关系?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实行“一化三改”,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
3、实施础: “一五计划”---工业化的开端(1953—1957年)
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与总路线是啥关系? 其任务是什么?
4、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强调农轻重比例关系
返回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953-1956年)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年)
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至今)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 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 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化”与“改”之间,这 一“改”与那一“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 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精典教案(1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精典教案(11页)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
⑵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⑵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教材重难点研习点1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知识·梳理】1.背景: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基本完成,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路线方针(1)总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中国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制定了“一五”计划。
即从1953年到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同时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3.初步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表现如下:一是全国工业总产值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超过原计划的21%。
二是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深化·拓展】⒈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有什么特点?【提示】:总路线规定了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工业化,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二是三大改造,即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一体两翼”,这是总路线的突出特点。
⒉“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提示】: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020-2021学年岳麓版必修2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案(3)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之过渡时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与合作探究,能够尝试着从人物心理的角度来观察历史、思考历史,初步了解心态史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第一辆国产汽车”的生产感受“一五”计划成就取得的不容易。
(2)通过阅读与合作探究,了解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情况,体会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曲折性。
(3)通过阅读与合作探究,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并不是不会犯错误,而是犯了错误后能够承认错误并及时地纠正错误;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党的实事求是与党的纠错是辩证统一的。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内容。
2.难点:(1)“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教学过程】一、总览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从第一辆国产汽车看“一五”计划通过第一辆国产汽车贯穿整个“一五”计划,感受“一五”计划成就取得的不容易。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 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④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
一五计划工业上取得成就的意义: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指引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1959-1961年:三年严重困难时期 1960-1962年:调整时期 1962-1966年:好转成就时期
发 展 曲 折
1966-1976年:十年“文革”的动乱 ——国民经济陷于瘫痪和全面混乱
改造成 公有制 。
5.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56--66)
读下图,找出十年建设期间的5大历史事件:)
全面建设时期的5大历史事件:
A、56年八大 B、58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5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D、59—61三年经济困难
E、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 中共“八大”(1956) (1)内容
基本矛盾、主要任务
(2)评价
“八大”路线是正确 的,是一次成功的探 索。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
1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提出时间:
1958年,中国共产党八届二次会议
1.1949-1952: 2.1953-1956: (1)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 (2) “一五”计划(1953—1957)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的曲折开展?【一标题说明】本课时教学设计对应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立开展道路的探究?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的曲折开展?。
【二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1、强调“以学生开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才能。
2、强调历史学科学习“以人为本〞的理念,历史教学始终不能分开历史活动的主体,本课通过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建立的成就,来体会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高昂热情,体会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党;来唤起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的再一次感动。
由此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3、强调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活动不能分开时间,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从1949年到文革完毕这一段时间我国在经济建立方面的根本情况;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获得的宏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立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通过为学生呈现本课所涉及的社会历史大背景,来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这一段经济建立历程,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才能,并讨论它对我们当今全面建立小康社会有哪些启示。
〔二〕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才能1.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考虑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才能。
2.注重搜集与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的过程,诸如影视图片资料、口述史料、文献资料、旧票证等历史实物、网络资源和社会调查资料等,培养学生观察、考虑、探究问题的才能。
3. 通过历史资料搜集,完成学习、整合历史知识的过程,学会多种学习方法。
4. 通过对十年探究史的讲解与分析,正确总结这一历史时期的经历和教训,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才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中国现代史最重要的学习目的之一-----初步理解我国的根本国情。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精品课件
克拉玛依 油田
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1953——1957)
长春一汽
飞机制造
兰州黄河大桥
西安第二 发电厂
一 桥 飞 架 南 北 , 天 堑 变 通 途
鞍钢
武汉长 江大桥
武汉国棉 一厂
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家底
火红的年代,离不开伟大的人民
4、成就:
①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政治: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内外环境相对稳定。 ③理论: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
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④国际: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
2. 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轻、
农之间的关系。
3.开端: “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方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
概念解析
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
段。
(1949---1956年)
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主要任务: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 条件
• 方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两大任务)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1)背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
1.中共“八大”:1956年 (2)内容: A.主要矛盾:(基本依据是什么?) 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B.主要任务: 把中国尽快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18岳麓版必修2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
自学质疑环节
1、展示自学质疑流程及自学质疑目标
2、记录学生复习过程,包括教材复习的时间效率;微课观看、合作讨论、学案完成等的情况
自主复习、微课观看、合作讨论、完成学案
幻灯片展示
平板微课助学
训练展示课--导入
以“名字背后的历史“为切入点,虽然视觉冲击力不强,但角度新,能够很好地反映历史新课改的现实化、生活化要求,学生容易理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自学质疑环节:
1、PPT展示。
展示自学质疑流程及自学质疑目标,并让课代表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明确复习目标。
学生思考后回答:“李建国、令计划、刘跃进、马文革”这一组名字分别反映哪一历史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幻灯片展示
训练展示课—中国现代史历史分期
展示过渡时期、十年建设时期、文革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四大时期的时间
选择记录
幻灯片展示
训练展示课—知识体系构建
投放两名同学构建的不同形式的知识体系
修改完善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
1、根据小组现有资源,整理解说词;
2、整合教材及课前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源;
3、确定展馆主题;
4、推选解说员
布置50—70年代的展馆,各组根据所处历史时期经济建设的史实,为自己小组负责的年代确定一个主题,展示主要事件,并为每个事件搭配一定的解说词(包括成就、背景及历史意义),同时指定一名同学以解说员的身份为同学们讲解。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无答案):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十八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学习目标】1. 了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的具体过程,记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容。
理解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并分析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2. 通过展示图片、文字材料等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设置相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讨的学习能力 3. 通过学习本课,综合认识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有过严重的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 【学习重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学习难点】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 【使用说明及指导】1. 课前利用自主学习部分,把握教材体系,掌握重点内容。
2. 自主预习过程中,用记号笔标记出相关知识,并记忆。
3. 课堂上小组积极合作,互相交流探讨,高效展示点评,教师总结,分层达成目标。
【自主学习】要求:利用课前,完成下列学案内容,并熟记、理解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做好标记,便于课堂上针对性强化学习。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②1952年底:③1953年:2.方针:优先发展 ,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3.实施:4.成就: 初步建立 :初步形成 :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1.背景: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政府对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2.内容: ①农业: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工商业:3.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经济计划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 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年——1976年)1.1956年中共八大 ①内容: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②意义: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2.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原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②提出: 年,中国共产党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 的总路线。
【学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要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分期:◆中国近代史(1840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至今)1.1949年10月—1956年底 过渡时期(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其中分为:1949年10月—1952年底 (国民经济的恢复)1953年—1956年底(三大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2.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发展时期3.1966年—1976年(“文革”十年动乱时期)4.1978年—至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2.◆(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革命和建设同时并举的路线,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二者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通过“一五计划”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端(1)时间: 一五计划(2)工业化建设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同(农业)和(轻工业)之间的关系。
◆(3)成就:重点区域——东北(长春沈阳鞍山),华北、中西部新工业基地也有发展。
重点产业——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三条公路:川藏、新藏、青藏;两条铁路:宝成、鹰厦;武汉长江大桥;)(4)影响: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思考1] 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表现:农村——完成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农村变革生产关系)。
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产,建立国营经济。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思考2] "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借鉴苏联的经验;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导学案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过渡时期及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难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
历史分期1.1949—1956年(过渡时期)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1966—1976年(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自主学习】一、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1.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2).方针:1953年中共中央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的要求,早日建成。
(2)过程(3).结果: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合作探究】:探究一:新中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目的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从改造的目的看,三大改造与工业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有什么特点?探究二: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了,推动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这里的经济制度是指计划经济体制,请你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你对计划经济的理解。
【自主学习】二、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一)探索( 思考):你如何看待中共八大关于形势、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思路点拨)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主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是客观上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高一历史岳麓版2学案:第四单元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含解析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问题导学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活动与探究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材料二(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材料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
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2)中共八大对当时国内的主要任务是怎样阐述的?中共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3)材料三中提到中共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活动与探究材料一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
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材料二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
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必备知识·自主学习学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主张。
2.方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1)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情境在线】从1840年到1949年,经历了100多年的战乱,国民经济完全崩溃,一穷二白,一贫如洗,百废待兴。
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提示: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情境在线】毛泽东认为,合作化是个体农民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是由贫穷变富裕的主要途径。
这里的“合作化”是怎样完成的?提示:先是建立互助组,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然后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1)内容。
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左”倾错误发展:(1)表现。
①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2)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国民经济的调整:(1)原因: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2)内容: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总体评价:从“一五”计划开始的20多年时间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情境在线】观察上述图表,这幅图表反映出当时的经济建设存在怎样的问题?原因有哪些?提示:问题:片面强调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的发展,造成农业总产值的下降。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
1.新中国的“过渡时期”不是从1953年开始,而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止于三大改造的完成。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正确认识新中国工业化:“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3.图解“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4.准确认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2)“大跃进”错在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5.巧记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关键能力·素养探究主题一“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1.“一五”计划史料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摘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思考:根据史料,归纳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点拨】根据画线信息“优先发展重工业”回答特点。
根据“基础极为薄弱”“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苏联……工业化”回答原因。
提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形成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三大改造史料见下图。
思考:上图反映了什么事件?其实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点拨】事件由图片信息“农业生产合作社”“全行业公私合营”进行分析。
实质和影响结合三大改造的实质和影响分析。
提示:事件: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经济建设成就及原因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思考:据史料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呈现了怎样的趋势。
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哪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点拨】趋势结合表格工农业总产值的变化分析。
原因结合所学从新中国成立初经济建设的措施分析。
提示:趋势: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
原因:新中国大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等。
一、“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
2.现实需要:新中国成立初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新生政权。
3.苏联经验:苏联的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二、“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1)改革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一五”计划既是中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深化点拨】只有把“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主题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正确探索史料中共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历史解释)【点拨】由画线中关键信息“初步成果”“长远的重要意义”进行提炼。
提示: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中共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2.曲折探索史料“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
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大自然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定的计划指标。
”——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思考:史料体现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点拨】史料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解读史料时注意史料出处的时间信息,从时代背景去分析史料中的现象。
画线处信息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特点——高指标。
提示:经济建设中出现冒进倾向;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违背经济规律。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同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2.“大跃进”运动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教训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
2.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4.国民经济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5.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2020·扬州高一检测)下图为1950年大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漫画《恢复生产,发展城乡交流》,该漫画反映了(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生产状况B.人民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支持C.三大改造的实现D.“左”倾错误的扭转【解析】选A。
根据材料“1950年”“《恢复生产,发展城乡交流》”联系所学可知当时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城乡经济的发展状况,答案为A;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1953年提出的,B错误;三大改造的实现是1956年,C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扭转了“左”倾错误,D错误。
【补偿训练】(2019·平顶山高一检测)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
这反映新中国 ( )A.人民收入迅速增加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D.迅速实现经济稳定【解析】选D。
新中国初期,生产力低下,且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人民收入低,故A错误;新中国经济形势好转是在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故B 错误;合理调整工商业是在1952年后,故C错误;银行存款增加,说明人民对新中国政权信任,反映了新中国迅速实现经济稳定,故D正确。
2.(2019·广东学业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的是( )A.重工业B.轻工业C.农业D.商业【解析】选A。
“一五”计划的突出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A。
3.(2020·太原高一检测)新中国成立十年间,先后形成“全国人才到东北”和“东北人才到全国”的盛况,这主要是为了推动 ( )A.剿匪固边B.国民经济恢复C.国家工业化D.垦荒与农业合作化【解析】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