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流通经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流通经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分工:指组织与个人各自从事不同的工作和活动。

2、交换:指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相互提供各自活动及其成果的行为。(狭义的交换)

广义交换:指人类社会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及交往关系(马恩).

3、流通:流通是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所经过的全部过程。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不断地一连串的商品交换过程。

流通的本质就是价值传递,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传递过程。

4、商流:指商品所有权由生产领域(供应地)向消费领域(消费地)的转移过程。

5、物流:指商品实体由生产领域(供应地)向消费领域(消费地)的转移过程。

6、生产:人类通过劳动对物品的原始形态进行加工与变更,进而获得能够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丰富多彩的物品。这种活动就是生产.

7、消费:消费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生活消费,也称个人消费或最终消费;二是生产性消费,主要是指经营组织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对各种商品,特别是生产资料的消费。

8、分配:本书仅在过敏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意义上使用“分配"这一概念。

9、流通功能:指流通在商品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或职能.

10、流通产业:流通产业是指专门以商品流通为经营内容的营利性事业,相当于我国分类的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层次中的交通运输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物资供销与仓储业或ISIC 中的批发、零售业与运输、仓储业。

11、流通机构:狭义流通机构:专门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组织机构。

广义流通机构:是指所有参与商品流通活动的组织机构,也叫流通主体。不仅包括所有参与商品流通活动的组织机构,还包括生产者与消费者.

12、流通渠道:流通渠道是为了使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而由生产者、流通者、消费者等流通机构构成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组织组合。

13、渠道系统:由两个子系统构成:(1)由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纵向排列而成的营利子系统(2)个人用户或产业用户构成的用户子系统。

14、垂直系统:是由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根据纵向一体化原理组成的一种统一的联合体。

15、水平系统:渠道同一层次的若干企业采取横向联合方式,合资或合作开辟新的营销机会,组成新的渠道系统。

16、零售:是指将商品或服务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供其非商业性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活动。

17、商圈:指一个店铺能够有效吸引顾客来店的空间范围。

18、正规连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店铺同属一个所有者所有和管理,经销同类商品的零售商。

19、自由连锁:若干个零售店(也可有批发商)在保持所有权独立前提下,自由联合并产生总店(或总部),实行统一进货和送货,统一宣传,统一制定销售战略,分店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向总店交纳加盟费的零售方式。

20、特许连锁:企业将自己的商品、服务与营销系统,以合同形式授予加盟店,在规定区域内的经营权,加盟店需向企业交纳一定的特许权使用费,承担合同规定的责任与义务,拥有财产与法律上所有权的独立的零售形式。

21、业态:意指商品销售形态或方式,且多用于流通领域,如“批发业态”或“零售业态”等。

22.业种:是指零售商业的行业种类,通常按经营商品的大类将零售划分为若干个业种,业种强调的是“卖什么”。

23。批发:将商品销售给转售者与加工服务者的活动。

24。供应链: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5。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各个领域及其层面互动结合的动态过程及结果。

26。流通信息化;流通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知识和信息资源,以实现流通方式创新,提高流通活动效率的一个动态过程.

27。电子商务: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进行商务交易。

28. 流通国际化:流通国际化是一个双向过程,一方面是本国的流通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企业经营具有国际化特征;另一方面是外国流通企业进入本国市场,使国内市场竞争呈现出国际化特征。

29. 流通政策:以商品流通为适用对象的公共政策。即国家或政府为了矫正市场失败,促进流通产业发展,协调流通活动,保障竞争的公平与公正,保护消费者权益及其他社会公共利益而对商品流通领域制定的经济政策。

二、简答题

1、分工的形式有哪些?各是什么含义?

分工的形式:自然分工、内部分工、社会分工

自然分工: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而进行的分工,也就是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分工。

内部分工:是指组织体内部的分工,如家庭内部的分工、企业内部的分工等。

社会分工:是指组织体以外的全社会范围内的部门与部门、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分工。

2、交换的对象是什么?各是什么含义?(劳动的交换与劳动成果的交换)

(1)对象:劳动和劳动成果

(2)劳动的交换:一般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的共同劳动或联合劳动,并共同拥有其劳动成果.

(3)劳动成果的交换: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对其劳动成果的互换。

3、产生商品交换应具备什么前提?

(1)要有明晰的产权制度

(2)分工与专业化

4、狭义的流通机构与广义的流通机构各包括哪些内容?

(1)狭义的流通机构主要包括批发商、零售商、物流服务商、消费合作社等

(2)广义的流通机构不仅包括所有参与商品流通活动的组织机构,还包括生产者与消费者5、流通方式的四次大变革,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使流通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一次大变革是货币的发明.原因:因为最原始的流通方式是物物交换,是种偶然的交换行为,既不需要事先的预测与计划(营销),也不需要事后的记忆与备忘(会计),更不需要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交易合同).变化:使商品流通有了买和卖的分离,从而使商品流通更加便利,商品流通的规模与范围也更加扩大,并产生了最原始的有形市场(集市),进一步提高了流通概率,也降低了流通成本,促进了商品流通规模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第二次大变革是专业化商人的出现,并进一步分化为批发商与零售商。原因:流通当事人不满足于与近距离的少数交易者进行交易。变化:开始与远距离的更多的交易者进行交易,不限于“见货付款交易",出现了“看样付款交易”或“合同交易"。

第三次大变革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原因:不局限于现实空间的交易??变化: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式与经营观念,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将对传统的经济关系与法律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