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胃肠外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原发胃肠外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_张德巍

原发胃肠外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_张德巍

现血流速度减慢,微栓增多,红细胞明显聚集,管袢模糊增加,管袢周围渗出增加,治疗后患者微循环加权总积分均较前增加,与文献报道[5]基本一致。

说明碘油栓塞治疗后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出现微循环障碍,究其原因可能为:①肿瘤本身可产生多种活化因子,可使纤维蛋白原升高,促进血小板聚集。

栓塞癌瘤后多种活化因子被激发,造成血流淤滞,代谢产物聚积使微循环障碍;②栓塞癌瘤致局部组织缺氧,进而诱发血浆黏稠度的改变(如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增加、白蛋白降低等),上述改变又可相互影响,终使血黏度增加而易形成血栓,使微循环障碍;③TAE后,机体的应激性增强,引起机体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收缩,管袢前部括约肌紧张,进而引起甲襞管袢数的减少和管径变细,使微循环障碍。

3.2TAE后微循环障碍程度与患者肝功Child分级关系Child肝功能分级法,即为Child于1964年根据肝硬化患者的3项临床指标(腹水、神经精神症状和营养状态)及2项肝功能指标测定(血清胆红素和白蛋白),按肝功能损害程度的不同分为A(轻)、B(中)、C(重)三级,是临床上曾广泛应用的经典分级法。

由于该方法中营养状况一项临床上无明确标准,不易掌握。

1973年有人在Child分级法的基础上去掉了营养状况一项,而加入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程度一项,并采用了计分法,使其在临床上更易于掌握。

在判定肝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上更趋于准确。

本组入选病例,碘油栓塞治疗前后,肝功能Child C级全血低切黏度增加幅度与Child B、A级相比差异显著(P<0.05、P <0.01),血浆黏度增加幅度与Child B级相比差异显著(P<0.05);肝功能Child C级甲襞微循环形态变化最为显著,微循环加权总积分增加幅度与Child B级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Child A级相比差异显著(P<0.01),说明TAE后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微循环障碍程度与患者肝功Child分级呈正相关。

原因可能为:患者肝功能越差,其修复代偿能力就越差。

胃肠道间质瘤诊治指南

胃肠道间质瘤诊治指南

胃肠道间质瘤诊治指南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相对罕见但具有一定复杂性的肿瘤类型。

它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这些细胞通常参与胃肠道蠕动和消化过程。

虽然GIST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特别是在诊断和治疗方面。

一、诊断:GIST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导致一些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

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断GIST至关重要。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1. 影像学检查:胃肠道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可以用来检测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扩散情况。

2. 组织学检查:通过胃肠道内镜检查或经皮穿刺活检,可以获取到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从而确定是否为GIST。

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对组织样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检测特定蛋白(如CD117、CD34)的表达,这些蛋白在GIST中通常呈阳性表达。

4. 分子遗传学检查:通过对组织样本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可以确定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情况,这对于GIST的治疗策略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二、治疗:1. 外科手术:对于局限性GIST,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手术的目的是全切除肿瘤,并保留正常组织的功能。

对于广泛扩散的GIST,手术仅能减轻症状,但无法达到根治的效果。

2. 靶向治疗:由于GIST的细胞表面通常表达KIT或PDGFRA蛋白,因此针对这些分子靶点的靶向治疗药物如克唑替尼和希罗达等已经被广泛应用。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延缓疾病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然而,部分患者不耐受或出现耐药现象,需要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放疗和化疗:对于切除后出现复发或转移的GIST,放疗和化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选择。

但它们在GIST的治疗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需要进行更多研究来确定其效果和适应症。

三、随访和预后:GIST的预后因多种因素而异。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肿瘤的大小、分级和遗传学特征。

一般来说,肿瘤越大、分级越高、遗传学异常越多,预后越差。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的肿瘤,多数来源于肠壁内的间质细胞或胃肠道的基质细胞,属于少见的肿瘤。

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胃肠道的免疫状态相关,包括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干细胞以及肌纤维细胞等。

GIST的临床特征包括肿瘤的生长依赖于酪氨酸激酶(KIT)或结肠癌激酶(PDGFRA)突变,在影像学检查中呈现为实质性肿块,血液学检查中可以检测到贫血、低白细胞和低血小板等表现。

病理学检查可通过组织学、免疫组织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法对GIST进行确诊,目前的肿瘤标记物如C-肽、胃泌素、胃动力素等并不适用于GIST的诊断。

GIST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但对于大侵犯型或转移性肿瘤患者,还需要辅助使用靶向药物治疗。

目前,GIST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Imatinib(格列卫)和Sunitinib(舒尼替尼)等。

其中,Imatinib是一种靶向激酶抑制剂,能够抑制KIT和PDGFRA突变的表现,已成为GIST治疗的标准药物。

Sunitinib是一种多靶点抑制剂,对于不能耐受Imatinib或肿瘤进展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对于GIST的预后评估,国际上主要使用梅里克评分法(Miettinen criteria)和AFIP 评分法(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

其中,梅里克评分法主要是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分级和性质等因素进行评分,得分越高,预后越差。

AFIP评分法,则是根据GIST的组织学类型和细胞形态等进行评分,得分越高,预后越差。

除此之外,目前还有许多其他预后评估方法,如求生曲线、生存率和复发率等。

总之,GIS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在临床上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法,治疗则主要以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为主。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完整版)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完整版)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完整版)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在诊断、治疗及研究领域取得快速进展,部分研究结果将对GIST临床诊疗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经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对关键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并对争议问题进行投票,最终,在2013年版共识基础上,形成了《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7年版)》,现予公布。

1 病理诊断原则1.1 GIST的定义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生物学行为上可从良性至恶性,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和DOG1阳性,显示卡哈尔细胞(Cajal cell)分化,大多数病例具有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活化突变,少数病例涉及其他分子改变,包括SDHX、BRAF、NF1、K/N-RAS及PIK3CA等基因突变等。

1.2 对标本的要求手术后的标本需要及时固定,标本离体后应在30分钟内送至病理科,采用足够的中性10%福尔马林液(至少3倍于标本体积)完全浸泡固定。

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组织,必须每隔1 cm予以切开,达到充分固定。

固定时间应为12~48小时,以保证后续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有条件的单位应留取新鲜组织妥善冻存,以备日后基因检测之用。

1.3 GIST的病理诊断和辅助检测1.3.1 基本诊断组织学上,依据瘤细胞的形态可将GIST分为3大类:梭形细胞型(70%)、上皮样细胞型(20%)及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10%)。

即使为同一亚型,GIST的形态在个例之间也可有很大的差异。

除经典形态外,GIST还可有一些特殊形态,少数病例还可见多形性细胞,尤多见于上皮样GIST。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和治疗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和治疗进展
性 标 志 均 不 明 显 . 织起 源 不 明的 G S . 狭 义 的 GS ” 组 IT 即“ I 。现 T
但 不久学者们发现 即使按这个标准分类为 良性 的肿 瘤. 术
后 也 会 发 生 复发 和 转 移 。 于 是A-l 渐 意 识 到 GS q逐 ' J IT一 开 始 就
是 一个有潜在 恶性的疾病 . 应有 一个更合理 的分类法。20 0 2年
18 9 3年 , zr Cak ] 过 免 疫组 化 和 电镜 检 查 发 现 . Mau 和 l [通 r 多数 所谓 的 胃平 滑 肌 肿 瘤 缺 乏 向 平 滑 肌 和 神 经 鞘 膜 分 化 的 证 据 , 式提 出 G S 正 IT的概 念 。19 9 6年 R saP将 胃肠 道 间叶 来 源 osi] -
1/ 0H F 任 何 肿 瘤 大 小 的肿 瘤 。 05 P .
在 的 GS IT多指 狭义 的 G S 目前较 获大 家公认的 G s IT IT的定 义是 : 免疫组化表达 C 1 、 D17 细胞形 态可以是梭 型或 上皮样 . 或 二 者混和 , 必须除 外 胃肠道 平滑肌肿 瘤 ( 但 瘤和 肉瘤 )神 经鞘 、 瘤和神 经纤雏瘤 . 以发 生于全 胃肠道 . 可发生 于 胃肠 道外 可 也
准将 G S IT分 为 , 1 良性 : () 无任何 恶性指 标 ; 2 潜在 恶性 : () 仅 具有一 项潜在 恶性指标 ;3 ( )恶性 :具有一项肯定恶性指标或 具备二 项潜在 恶性指标 。 直到现在 还有文献以这个标准来进行
GS I T分 类 。
的一 大类梭 型细胞肿 瘤总称为 G S 。根据有无 向平 滑肌 或神 IT 经分 化分 为 4类 : 平滑肌 型 、 经型 、 神 平滑肌神 经混合 型 和未 定型 。其 中平 滑肌 型 良性 指平滑肌瘤 . 恶性 指平滑肌 肉瘤。早 期的文献 多采 用此 定义。 现有 的文献称其为“ 广义 的 G S ” 此 IT 。 分类 中的 未定型 类即相 当 M zr au 所指 的 平滑肌标志 和神 经源

胃肠道间质瘤22例的诊断与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22例的诊断与治疗

11 一般资料 .
本组 1 8例均经 手术及 病理证 实。其 中男
声 、T及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诊 断有一定帮助 , 中胃镜 C 其 的确诊率较高 , 故对有腹痛 、 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者应行 胃肠 道内窥镜及造影检查。GS 最后确诊 依赖于病理组织 和免 IT
疫组化检查的结合 。 免 疫 组 化 发 现 GS IT的 肌 源 性 特 异 标 志 物 结 合 蛋 白
告如下。 1 临 床 资料
肠、 直肠及肠 系膜等部位 J本 组 胃占比例仅 2 .3 可能 3, 2 7 %, 与患者 明确诊断后 , 院有关 。临床 表现无特 异性 , 转 多与肿 瘤 的大小及部位相 关 , 最常见 的症 状是腹 痛 、 消化 道 出血 、 恶心 、 呕吐 、 消瘦 、 贫血等 , 部分病人 可出现肠梗阻 。 GS 早期诊断较困难 , 化道 内镜 、 IT 消 钡餐 造影 、 腹部 超
维普资讯月第 9卷第 4期

57 ・ 2
胃肠 道问质 瘤 2 2例的诊断与治疗
李于红
胃肠道 间质瘤 ( I ) 比平滑肌肿瘤多见 , GS 远 T 是起源于 胃 肠道肌壁 间质 的以梭形细胞 和上皮细胞为 主要 成分的 间叶 性肿瘤 [ 。本科 19 98至 2 ) 诊治 GS 2 , 分析 报 (5年 I IT2 例 现
Lwn 级标 准 J结 合 光 镜 和 免 疫 组 化 结 果 , ei 分 6, 良性 6例 ( 肿
( emn 、 D si) 平滑肌肌 动蛋 白(MA 和神 经源性 特异标 志物 S S )

10 白的表达较低 , C 3、D1 k ) 0蛋 而 D4C l(i 的表 达较高 , 7 t 尤其
瘤平均直径 32 m , .3c ) 交界 性 3 ( 例 肿瘤平均直径 54 c , .5m)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受到了临床和病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化分析进行详细阐述。

一、胃肠道间质瘤的概述胃肠道间质瘤可以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其中胃和小肠最为常见,结直肠、食管等部位相对较少。

其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肿瘤的大小、部位以及生长方式。

较小的肿瘤通常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偶然发现。

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因肿瘤导致胃肠道梗阻或穿孔,出现急腹症的表现。

二、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1、大体形态胃肠道间质瘤的大小差异较大,小者直径仅数毫米,大者可达数十厘米。

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相对清楚,但无真正的包膜。

切面质地多较细腻,可呈实性、囊性或囊实性,颜色可因肿瘤内的出血、坏死、囊性变等而有所不同,常见的有灰白色、灰红色或暗红色。

2、组织学形态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也可同时存在两种细胞形态。

根据细胞形态、排列方式以及核分裂象等,可将其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种级别。

低危型肿瘤细胞多排列整齐,核分裂象少见;高危型肿瘤细胞则排列紊乱,核分裂象较多,异型性明显。

3、肿瘤的生长方式胃肠道间质瘤的生长方式主要有腔内生长、腔外生长和混合生长三种。

腔内生长型肿瘤向胃肠道腔内突出,常引起胃肠道梗阻症状;腔外生长型肿瘤主要向胃肠道壁外生长,腹部肿块较为明显;混合生长型则兼具上述两种生长方式的特点。

三、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组化分析免疫组化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包括 CD117、DOG1、CD34、SMA 和 S-100 等。

1、 CD117CD117 是胃肠道间质瘤最具特异性的标志物,其阳性表达率可达95%以上。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CT和MRI表现
GIST原发肿瘤CT和MRI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 肿块,也可以侵入系膜、包绕邻近肠管和膀胱,较小 肿块可以为均匀密度或信号,增强后显著均匀强化; 而较大肿块因囊变、坏死或液化而密度或信号不均匀, 与消化道相通时,肿块内可含气、气-液平面,增强后 表现为不均匀强。肿块内钙化较为少见。尽管肿块 较大,而消化道梗阻征象少见。GIST转移以肝脏为主, 其次为系膜,而淋巴结相对少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
1
2
图1: 男,63岁,肠系膜GIST。CT平扫,肿块呈不规 则形,密度不均匀,中心可见片状低密度区。
图2:来源不明GIST。增强扫描,肿块最大横径18 cm, 低密度区无强化,周围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并可见 肿瘤血管。
国外学者利用MIB-1作为肿瘤恶性程度评价标 准比较GIST的CT表现与肿瘤分级和预后的相 关性,认为肝脏转移、肠壁侵犯和肿块直径 >11.1 cm提示高级GIST及预后较差。
度均匀,边界清 晰,病灶向腔内 外生长, 有显著 强化。 手术病理 为胃良性间质瘤。
1
2
图1:十二指肠GIST。门脉期增强扫描,肿块呈 圆形,最大横径4.3 cm,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 周围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图2:男,52岁,小肠GIST。CT平扫,肿块呈葫 芦形,最大横径8.1 cm,密度不均匀,中心可 见小片状低密度区,与肠壁关系密切。
GIST病理学上分为良性、交界性和低度或高度 恶性,其恶性生物学行为主要表现为侵犯邻近 结构和远处转移。肝脏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其次为肠系膜,而淋巴结转移相对少见。
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肿块,压迫邻近器官和 缺乏包膜,易发生囊变、出血和坏死,与消化 道相通是产生消化道出血的病理基础。虽然大 肿块和高核分裂像提示恶性肿瘤,但小肿块和 低核分裂像并不能完全除外恶性可能。

间质瘤的治疗方法

间质瘤的治疗方法

间质瘤的治疗方法间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它通常发生在肺部、肾脏、肝脏、胃肠道等器官的间质组织中。

间质瘤的治疗方法因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方式。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治疗方法的具体内容。

手术治疗是治疗间质瘤的常见方式。

对于早期发现的间质瘤,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手术可以彻底清除肿瘤组织,降低复发的风险。

对于一些局部进展的间质瘤,手术也可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手术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因为手术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肿瘤的位置和大小等因素。

放疗是一种常用的局部治疗方法,适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间质瘤患者。

放疗可以通过高能射线照射肿瘤组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放疗通常用于术后辅助治疗、局部晚期肿瘤的控制以及减轻症状。

放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也会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在进行放疗治疗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化疗是一种通过药物治疗肿瘤的方法,适用于全身性的间质瘤或转移性肿瘤。

化疗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的方式进入患者体内,杀灭肿瘤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化疗通常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与手术、放疗等其他治疗方式联合应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然而,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大,患者在接受化疗治疗时常常会出现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肿瘤治疗方法,它通过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的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靶向药物通常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能够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

靶向治疗在一些特定类型的间质瘤患者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成为了治疗间质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的来说,间质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为间质瘤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机遇。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

专栏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夏鸣 (峨眉山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四川乐山 614200)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上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间叶性肿瘤。

通常来说,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人群主要为男性。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多发的部位主要是胃和小肠,由于这些部位对放疗和化疗缺乏敏感性,因此,治疗主要运用手术切除的手段。

但是从生物学行为来看,肿瘤有良性,也有恶性,对肿瘤的预后进行准确的判断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就使得病理学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胃肠道间质瘤免疫表型检查有着较多的优点,比如,有着更为方便的检测,更为便利的量化等。

危险度分级,在对预后判断和对分子生物靶向治疗指导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制,通过基因检测能够对其进一步分析。

1胃肠道间质瘤的起源在1941年Golden等研究者在小肠处发现一组肿瘤,对其进行了组织学特征分析,结果发现这组肿瘤与平滑肌组织学特征有相似之处。

研究者认为该肿瘤来源于平滑肌,将其描述为“平滑肌瘤”这一名称。

1983年,Mazur等研究者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这一概念。

在不断深入研究下,2011年,Bozzi等研究者通过一系列研究指出,形成的胃肠道间质瘤,可能依赖于kit癌基因的原始细胞克隆性增殖。

从中得出,对胃肠道间质瘤组织起源来说,间充质干细胞有造成影响的可能。

2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2.1 胃肠道间质瘤大体病理学特征在消化道的各个部位,都可能会发生胃肠道间质瘤,在胃部的发生率是最高的,大概占到65%,小肠发生的可能性大概能够占到25%,而在结直肠发生的概率大概是5%~10%,在食管发生的概率大约小于5%。

相关研究显示,胃肠道间质瘤还可能发生在网膜、肠系膜、膀胱、胆囊等处,但是这些地方发生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大部分情况下,肿瘤的形态主要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有着比较明显的界限,结节状突起,其剖面呈灰白色、编织状、质韧,可出现出血、坏死、黏液变、囊性变,能够炎性粘连周围组织,或者直接浸润周围组织。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2019版共识更新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2019版共识更新

治疗时限:对于中危患者,应至少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 年
高危患者:辅助治疗时间3年
✓ASCOGZ9000与Z9001研究中患者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停药后, GIST复发率明显升高
✓国内研究提示,中高危GIST患者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时间3年,对比单独 接受手术患者,改善3年无复发生存率与总生存期
✓SSGXVIII/AIO研究结果显示,高度复发风险GIST患者术后接受伊马替
10
10
NEW
小肠手术原则
对于直径2-3cm的小肠间质瘤,如包膜完整、无出血坏死 者可适当减少切缘距离
空肠间质瘤相对较小,切除后行小肠端端吻合即可,有时 肿瘤与肠系膜血管成为一体,以空肠上段为多见,无法切 除者,可药物治疗后再考虑二次手术
10-15%的GIST病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要酌情掌握所属淋 巴结清扫范围。小肠GIST较易出现淋巴结转移,要酌情进 行淋巴结清扫。
2019版共识新增
•需要联合多脏器切除者,或手术后可能影响功能的,术前可考虑行活检明确病 理诊断,以决定是否进行手术还是先用术前药物治疗
•对于无法切除或估计难以获得R0切除的病变,采用术前药物治疗时,应先进 行活检
•经皮穿刺可适用于肿瘤已经播散或复发的患者
•初发疑似GIST者,术前如需明确性质(如排除淋巴瘤),首选超声内镜引导 下穿刺活检
ppt课件完整
11
11
直肠手术原则
NEW
直肠GIST,手术方式一般分为局部切除、直肠前切除、直 肠腹会阴联合根治术
近年来由于靶向药物的使用,腹会阴根治术日益减少,推 荐适应证为
✓药物治疗后肿瘤未见缩小 ✓肿瘤巨大,位于肛门5cm以下,且与直肠壁无法分离 ✓复发的病例,在经过一、二线药物治疗后,未见明显改善,影响排便功

胃肠道间质瘤25例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25例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简便 的手术 方式 , 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 值得推广 。
参 考 文 献
[ 1 ] H L O T . G. R. B i o me c h a n i c e o f n a s o l s e p t a l t r a n m a . O t o l a r y n g o l c l i n
塌陷处配合 , 因鼻 骨复 位器 经 常会 未正 好 作用 于 鼻骨 塌 陷
[ 2 ] 甑宏涛 , 高起学 , 崔永华 , 鼻内镜下鼻骨 复位 2 5 例报告. 临床耳 鼻咽喉科杂志 , 2 0 0 3 , 1 7 ( 4 ) : 2 0 3 - 2 0 4 .
[ 3 ] 唐爱华. 鼻 内窥镜下外 伤性鼻 骨复位 8 6 例分析. 现代 中西医结 合杂志 , 2 0 0 9 , 1 8 ( 2 1 ) : 2 5 7 2 - 2 5 7 3 .
满意 。
3 讨论

鼻骨骨折复位方 法从 一 只延 续 至今 的传 统 骨折复 位术 刀鼻 内镜下鼻骨骨折复 位术 ( 包括局麻和全麻 ) , 其宗 旨是通
过复位达到纠正外 鼻畸 形 , 改善鼻 腔通 气功 能 , 但 各 自都有 着相对不足 。传统 的鼻 骨复位 术是将 鼻 骨复位 器沿 鼻腔 置 于鼻骨塌 陷之下 , 一手 用力 向前上 方抬 起 , 另一 手指 在鼻外
镇痛药 , 舒 芬太尼的镇 痛效 果 比芬 太尼 强好 几倍 , 而且 有 良
好 的血液动力学稳定性 , 可 同时保证足 够的心 机氧供应 。静 脉给药几分钟 内就能发挥 最大 的药 效 , 舒 芬太尼有 较宽 的安 全 阈范 围, 药物在体内有线 的积蓄并迅 速清除 。镇 痛的深度 与剂量有关 。据此 , 在该药物的配合使用 下行 比鼻 内镜下 鼻 骨复位 , 既能达到 良好 的止 疼效 果 , 又可保 持患 者处 于清 醒 状态 , 降低了麻醉风 险 , 并 且 可 以充 分发 挥鼻 内镜下 行鼻 骨 复位视野清 晰、 安全 、 有效 、 复位准确 、 鼻 腔损伤小 、 手术 成功 率高 的优点 , 最终在提高手术成功率 的基础上 降低 了手 术费 用 。这对 医患双 方来 说都是一种简便有效 的手术方式 。 综 上所述 : 无痛 性鼻 骨复位 术是 一种 安全 、 有 效、 经济 、

原发性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原发性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 L mp CY z i C nrlp niem en l i【.u erl 0 2 1 a l ,ad K. et o l yl oy sJE rN uo2 0 A7 a n i s 1
() - 0 I3 1 . :
T WI I 病灶表现为均匀性网彤低信号影 ,病变边缘欠清晰 ,无占位 征象。T WI 2 上可见病灶内有散在 、斑点样高信号影加患者的存活牢,而且可提高患 者的生存质量I 4 I 。南于严重低钠成症本身可以引发代谢性脑病 、严 l 重脑水肿 .而快速纠正义可能引发C M的发生 ,如此两难 的处境 P 经常让医师难以权衡利弊 .应谨慎补钠.勤监测 血钠 .及时调整
补 钠 速度 ,根据 患 者的 l体 病情 及Ⅱ 地调 整 治疗 案 。最 大 可 能 j L 寸 地 提高 患者 的生存 率 。 参 考文献
入 脑细 胞 内导 致脑 水 肿 ,慢 性 形 成低 钠 时 通 过 l或 者 几 天大 脑 d
【】 Bo nWDC rm V nr ua Ol ( hnei hlh0I】 hl 2 rw ,au J M. e tc lr ]l9 ag ci nr .C i i V tB c n d 【J J d
中国 医 药指 南 2 1 00年 5月 第 8卷 第 1 5期 Gud f iaMeiie Ma 0 0 V 1 . .5 ieo Chn d n , y2 1, o. No1 c 8
临床 研究 I2 5 0
瑚 会 诊考 虑修 诊断 为C M.治疗 好 转 : P
2讨 论
性 疾病 积极 治疗 的 同时补钠 。纠正 慢性 低钠 血 症 不可 过快 或过 慢 。

般 应 在 1 —1m o2 h 安 伞 ,如 大 于 1m o2 h 0 5 m l 4较 / 5 m l4 ,则 导 致 /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mg/d。患者在正确的剂 需要减量.每日推荐剂量不低于300 不良反应而中断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发生率小于4%。如 症处理大多可以缓解。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5%.因 骨骼疼痛、血小板减少、乏力、皮疹等,多为轻到中度,经对 测和处理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水肿、恶心、腹痛、肌肉或 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是可以预 6.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GIST的安全性和耐受 疗效可能不同于完全没有基闪突变的患者。 生于其他的外显子.此种患者进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 况,决定是否为野生型GIST。但仍有部分患者的基阒突变发 规通过筛查c.kit和PDGFRA常见的6个外显子的突变情 考虑甲磺酸伊马替尼作为一线治疗选择。同时需要强调.常 17阳性患者差,仍然可以 17阴性GIST患者预后比CDl CDI 突变肿瘤的疗效较外显子9突变和野生型的疗效差。尽管 者的疗效最佳。苹果酸舒尼替尼作为二线治疗对外显子11 中.相对于外显子9和野生型突变患者.外显子11突变患 5.GIST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疗效:在c.kit突变的患者 存在的瘤内结节体积增加 符合PR标准.有新病灶.瘤内新生结节或已 CT提示肿瘤体积增加10%并且密度改变不 疾病进展(PD) 不符合CR,PR或PD.肿瘤相关症状无加重 疾病稳定(SD) 15%.无新病灶.非可测病灶无明显进展 CT提示体积缩小10%或肿瘤密度下降(HU) 部分缓解(PR) 所有可见病灶消失.无新病灶 完伞缓解(CR) 定义 疗效 表2改良的Choi疗效评估标准 疗效评估标准。Choi标准不作为标准评估方法。 一步验证。专家组推荐在有条件的中心,可以考虑应用两种 的有限病例中进行检验.需要多中心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进 性与-SFDG.PET评估方法相当:然而这一标准仅在单中心 样本临床研究验证了Choi疗效评估标准与长期生存的相关 效。Choi标准整合了肿瘤大小和密度两项凶素;见表2。小 现有的RECIST标准可能会低估甲磺酸伊马替尼的疗 行定性。 “不确定”病灶.ISFDG.PET或tSFDG.PET.CT扫描有助于进 h内,即可观察到药物的疗效。同时对于影像学发现的 24 前评估药物疗效最敏感的方法。在药物治疗的1个月甚至 随访提示治疗有效。ISFDG—PET或ISFDG.PET-CT扫描是目 况在-SFDG.PET或ISFDG.PET.CT中表现为阴性病灶.长期 而在CT扫描上表现为肿瘤体积增大.但密度降低。这种情 瘤密度的降低。甚至由于治疗后肿瘤肿胀、}H血、黏液性变 GIST的早期(前3个月),很多病例仅表现为cT扫描中肿 CT或MRI所测量的肿瘤大小.但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RECIST及WHO、SWOG等疗效判定标准.主要依据 但6个月后发生疾病进展。 开始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6个月后。即初始治疗获得疗效, 初6个月内,肿瘤发生进展;(2)继发耐药:肿瘤进展发生在 替尼耐药定义为:(1)原发耐药: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最 过早地判断耐药。根据RECIST标准.ESMO对甲磺酸伊马 到疗效。冈此.应耐心地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的疗效.不要 位显效时间是12周.四分之一的患者要到23周才可以看 评估.肿瘤对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反应时间差别很大.中 4.药物疗效的判断:根据B2222研究中的SWOG标准 过的药物或维持现有治疗。在某些个案病例是可行的。 度。因此,在没有其他更好选择的情况下.重新尝试曾经用 替尼治疗。有时候仍然会获益.或者町能会减缓疾病进展速 曾经有效的患者.如果出现疾病进展.蓖新尝试甲磺酸伊马 2008指出:有些证据表明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ESMO 抑制剂或进入新药临床试验。或考虑新的联合用药方案。 替尼治疗失败.可以考虑应用其他证实有效的酪氨酸激酶 似。这一方案也可作为个体化治疗的选择.如果苹果酸舒尼 mg/d.其疗效与间断用药方案相当.耐受性类 药方案37.5 服药4周,停药2周。也有l临床研究表明.舒尼替尼连续用 mg/d. 到II缶床获益及生存获益。舒尼替尼的推荐剂量为:50 程中进展或不耐受的GIST患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可以达 证2008年3月在中国得到批准。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过 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耐药或不耐受的GIST。这一适应 选择:苹果酸舒尼替尼2006年1月被美国FDA批准用于 3.苹果酸舒尼替尼是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二线 间通常为6—12个月。 甲磺酸伊马替尼已经达到最大疗效,可以考虑手术。这一时 为:在连续增强cT或MRI扫描提示肿瘤不再缩小.即认为 对于手术前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应用时间.专家共识认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中出现广泛进展.手术无任何益处。 替尼耐药时间,手术后增加甲磺酸伊马替尼剂量;(3)如果 灶性进展,可以考虑手术切除进展的病灶.延长甲磺酸伊马 磺酸伊马替尼治疗:(2)如果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中出现局 择期进行手术或其他局都干预措施.手术后维持原剂量甲 他局部干预措施:(1)如果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有效。可以 肿瘤负荷和患者的身体状况、意愿,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或其 专家共识认为:应根据肿瘤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反应以及 部治疗(如射频消融)干预,目前尚无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 酸伊马替尼治疗过程中。是否应该择期进行手术或其他局 2.转移复发或不可切除GIST的手术治疗原则:在甲磺 mg/d。 mg/d。如果再进展.可以考虑尝试增加到800 600 酸伊马替尼治疗无效或进展的患者.可以先增加剂量到 mg/d甲磺 mg/d的剂量。专家组达成共识:对于400 尼800 获益。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很多患者不能耐受甲磺酸伊马替 的治疗选择。部分患者可以再次从甲磺酸伊马�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发表时间:2013-07-16T16:35:42.077Z 来源:《世界临床医学》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何程祖[导读] 胃肠道间质瘤的两种主要治疗方法分别是药物分子靶向治疗以及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可以说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5]。

何程祖广西南宁市宾阳县人民医院530400【摘要】目的探究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方法以及有效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用性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诊治的54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诊断并采用手术治疗方法。

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出腹部胀痛、不适,采用MRI 和CT 作为重要影像学帮助检查,通过手术治疗之后,免疫组化检测CD34和CD117 呈阳性率分别为55.6%和92.5%,手术治疗后一、三、五年内存活率分别是93.7%、84.8%、77.7%。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表现上没有特异性症状,因此进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切除,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癌;临床诊断;治疗前言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医学上还属于一种比较新的概念,该疾病源自于胃肠道间叶组织中的软组织出现肿瘤,大约占整个胃肠道肿瘤体积的1%[1]。

其主要有胃肠道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还有平滑肌肉瘤等, 该病发病不限年龄段,男性发病率较高与女性[2]。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10年1月-2013年2月到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人,其中男性患者34 例,女性患者20 例,患者年龄均在36~75 岁,平均年龄为53 岁。

病人临床表现症状为:腹部胀痛、下腹不适为主,表现出该症状者25 例(46.3%);首发症状表现为黑便者20 例(37.0%);经过辅助体检查看出现肠道肿瘤者3 例(5.5%),腹部出现包块者4 例(7.4%),2 例出现肠梗阻(3.8%).肿瘤位置:位于胃器官者23 例;位于小肠者18 例;位于结直肠者9 例;位于肠系膜或腹膜后者4 例。

间质瘤的治疗方法

间质瘤的治疗方法

间质瘤的治疗方法间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通常出现在肺部、肾脏、膀胱、肠道等部位。

治疗间质瘤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

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手术是治疗间质瘤的常见方法之一。

对于早期发现的间质瘤,手术可以完全切除肿瘤,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

对于一些局部进展的患者,手术也可以减轻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然而,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一些晚期患者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手术可能并不适合。

放疗是另一种治疗间质瘤的方法。

放疗利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组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放疗通常用于手术后的辅助治疗,或者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进行局部控制。

放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长期照射可能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因此需要慎重选择适用患者。

化疗是通过药物来杀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

化疗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杀死全身的肿瘤细胞。

化疗常常用于晚期间质瘤患者,或者对于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然而,化疗药物会对正常细胞产生毒副作用,导致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

靶向药物可以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靶向治疗通常对特定类型的间质瘤有效,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

靶向药物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价格较高,需要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肿瘤的分子特征进行个体化选择。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新的治疗手段正在不断发展,如免疫治疗、介入治疗等。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为间质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也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研究。

总的来说,治疗间质瘤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胃肠外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原发胃肠外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壁的恶性肿瘤,由胃肠外间质细胞(ICC)或非神经内分泌细胞(非NEN)的肿瘤转化而来,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性恶性肿瘤。

因为其发病率极低,早期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难题。

诊断:
1. 临床症状:早期症状常常不明显,常常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呕吐、慢性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

2. 影像学检查:可通过超声检查、CT、PET-CT等影像学检查
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信息。

3. 内窥镜活检:结合组织学、免疫组化等检查方法,可明确GIST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和分子生物学等信息。

治疗:
1. 手术切除:对于早期发现的小肿瘤,可进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根治。

2. 靶向治疗:对于高危和进展期的患者,可采用靶向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有伊马替尼、西妥昔单抗等。

3. 化疗和放疗:对于局部进展或转移后的患者,可结合化疗和放疗进行治疗,但效果有限,副作用较大。

总之,GIST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临床医生需要综合分析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信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临床医生需要加强对GIST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