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诊治指南
胃肠间质瘤指南学习
*SSGXVIII/AIO研究
百分比 百分比
100
86.6%
80
65.6%
60
60.1%
40 HR,0.46(95% CI 0.32– 47.9%
0.65)
20 P<0.0001
36个月 12个月
100 94.0%
80
60
HR,0.45(95%
40 CI, 0.22-0.89) 20 P =0.019
参考文献
1. 胃肠间质瘤 中英文版 2014年 NCCN指南第2版
2. P. G. Casali, 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ESMO–EURACA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Annals of Oncology, 2018.
– CD117–
大多数的KIT 突变位于跨膜区域外显子11,还有一些位于胞浆区域外显子9。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罕见的突变位于酪氨酸激酶区域(外显子13 和外显子 17)。PDGFRA 的突变绝大部分位于酪氨酸激酶区域2 外显子18,还有很少 一部分位于外显子12(跨膜区)及外显子14(酪氨酸激酶区1)
3. Toshirou Nishida, et al. The standard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based on guidelines. Gastric Cancer (2016) 19:3–14.
术后分子靶向治疗
– 适应证:危险度评估具有中高危复发风险的患者 – PDGFRA 外显子18 D842V 突变GIST 对伊马替尼原发耐药,辅助治疗未能获益,不推荐给
2015--胃肠间质瘤NCCN指南中文版汇总.
胃肠间质瘤2015年 第1版翻译:邱海波 审校:周志伟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内部资料 仅供内部交流使用)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in Oncology(NCCN Guidelines®)系统治疗药物与方案Robert S. Benjamin, MD † The University of Texas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Ephraim S. Casper, MD †Þ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Kristen N. Ganjoo, MD † Stanford Cancer InstituteRichard F. Riedel, MD † Duke Cancer InstituteMargaret von Mehren, MD† Fox Chase Cancer Center外科原则John M. Kane III, MD ¶ Roswell Park Cancer InstituteJeffrey D. Wayne, MD ¶Robert H. Lurie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of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放疗指南Thomas F. DeLaney, MD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Cancer CenterKaren D. Schupak, MD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活检与病理诊断的原则John D. Pfeifer, MD, PhD ≠/LeadSiteman Cancer Center at Barnes-JewishHospital and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Marilyn M. Bui, MD, PhDMoffitt Cancer CenterCenter of Northwestern† 肿瘤内科 § 放射科/肿瘤放射科Þ 内科 € 儿童肿瘤科 ¶ 外科/肿瘤外科 ≠ 病理科横纹肌肉瘤Suzanne George, MD †/LeadDana-Farber/Brigham and Women’s Cancer CenterChristian Meyer, MD, PhD †The Sidney Kimmel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at Johns HopkinsRichard F. Riedel, MD † Duke Cancer InstituteKaren D. Schupak, MD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Brian A. Van Tine, MD, PhD †Siteman Cancer Center at Barnes-JewishHospital and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Margaret von Mehren, MD† Fox Chase Cancer Center四肢肉瘤外科结局I. Benjamin Paz, MD ¶ City of Hope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 rRicardo J. Gonzalez, MD ¶ Moffitt Cancer CenterJohn M. Kane III, MD ¶ Roswell Park Cancer InstituteKaren D. Schupak, MD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肉瘤诊断中有用的辅助技术原则 John D. Pfeifer, MD, PhD ≠/LeadSiteman Cancer Center at Barnes-JewishHospital and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目录NCCN肉瘤专家组成员NCCN肉瘤子委员会成员指南更新概要胃肠间质瘤(G1ST-1)GIST活检原则 (G1ST-A)GIST病理评估原则(GIST-B)外科治疗原则(GIST-C)伊马替尼的剂量与管理(GIST-D)舒尼替尼的剂量与管理(GIST-E)瑞戈非尼的剂量与管理(GIST-F)分期(ST-1)临床试验:NCCN认为任何肿瘤患者都可以在临床试验中得到最佳处理,因此特别鼓励肿瘤患者参加临床试验。
原发胃肠外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原发胃肠外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原发胃肠外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壁的恶性肿瘤,由胃肠外间质细胞(ICC)或非神经内分泌细胞(非NEN)的肿瘤转化而来,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性恶性肿瘤。
因为其发病率极低,早期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难题。
诊断:
1. 临床症状:早期症状常常不明显,常常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呕吐、慢性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
2. 影像学检查:可通过超声检查、CT、PET-CT等影像学检查
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信息。
3. 内窥镜活检:结合组织学、免疫组化等检查方法,可明确GIST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和分子生物学等信息。
治疗:
1. 手术切除:对于早期发现的小肿瘤,可进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根治。
2. 靶向治疗:对于高危和进展期的患者,可采用靶向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有伊马替尼、西妥昔单抗等。
3. 化疗和放疗:对于局部进展或转移后的患者,可结合化疗和放疗进行治疗,但效果有限,副作用较大。
总之,GIST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临床医生需要综合分析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信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临床医生需要加强对GIST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NCCN胃肠道间质瘤中文版指南 2017 V2
可以边缘阴性地切除,没有 明显的外科并发症风险
手术 f
或 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疾病
活检 l
病 理结 果 g,h
或 可以边缘阴性地切除,但有
明显的外科并发症风险 m,n
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疾病
见术后治 疗 GIST-6
见术前治疗 (GIST-4)
见 GIST-5
e 术前药物治疗会妨碍复发风险的评估。只有当术前治疗能够减少外科并发症时才推荐使用术前药物治疗来降期。对于计划术前治疗的患者 , 强烈推荐突变检测,以确保肿瘤的基因型是可能对药物治疗有效的。
对于非常小的 GIST(<2cm )参见 GIST-2
影像 b 考虑胸部影像 b 强烈推荐 KIT 和 PDGFRA 基
因突变检测 c
在制定医疗计划时应该进 行基因型分类
原处的或潜在可切 除的疾病 d
不可切除或转移的 疾病
不需要术前药物治 疗e
病变切除 d,f
病理结果 g,h 和风险评估
见术后治 疗
NCCN 指南—胃肠道间质瘤 2017.V2
胃肠道间质瘤
2017 V2——2017.2.8
NCCN 指南—胃肠道恶性间质瘤 2017.V2
GIST 分期按照 2010 年 AJCC 第七版 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不能评估 T0 没有原发肿瘤证据 T1 肿瘤最大直径≤2cm T2 肿瘤大于 2cm,≤5cm T3 肿瘤大于 5cm,≤10cm T4 肿瘤大于 10cm
NCCN 指南—胃肠道恶性间质瘤 2017.V2
对于非常小胃部 GISTs 的治疗(<2CM)i
初始诊断评估的结果
初始治疗
随访
内镜超声引导下的 细针穿刺 (EUS-FNA) 影像学 b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标签: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肿瘤,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2.2%,年发病率大约在1/10万-2/10万。
笔者对我院普外科近5年以来收治的25例GIST患者的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导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56岁;发病部位:胃13例,小肠6例,贲门1例,十二指肠1例,横结构1例,直肠1例,位于后腹膜2例。
1.2 临床表现消化道出血11例,上腹不适7例,腹部包块3例,腹痛2例,其他手术时发现2例。
1.3 手术方式25例全部开腹手术。
对位于贲门的GIST行近端胃切除术,位于胃的行胃楔形切除6例、胃大部切除5例、全胃切除2例,位于小肠的行小肠部分切除术6例,位于十二指肠的行局部切除1例,位于横结肠的行横结肠切除,位于直肠的行直肠部分切除;位于后腹膜的,1例行肿物切除+输尿管切除重建术,1例因包绕腹主动脉,放弃手术切除取活检。
2结果2.1 全组未发生死亡病例,1例胃GIST术后并发十二指肠残端漏,行保守治疗治愈;1例小肠GIST术后并发腹壁感染,切开引流后痊愈出院。
2.2 全组病例均按fletcher分类,极低恶性4例、低度恶性6例、中度恶性7例、高度恶性8例;术后病检进行淋巴结报告11例,全部未发现淋巴结转移。
2.3 全组病例均进行了CD117、CD34、S-100、SMA四项免疫细胞染检,阳性率分别为92%、88%、60%、32%;随访21例,含未切除1例,随访率84%;未能手术切除者存活7月。
手术切除患者中有3例转移和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6-30个月,平均16个月,复发3例中2例进行伊马替尼治疗,1例稳定,1例部分缓解。
3 讨论3.1 GIST的概念与临床特点国际上目前多采用严格的GIST定义:免疫组化表达CD117细胞形态可以是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但必须除外胃肠道平滑肌瘤(含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
CSCO 2020:中国版GIST诊治指南(2020)关键问题概述
CSCO 2020:中国版GIST诊治指南(2020)关键问题概述作为罕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
但在消化道的软组织肉瘤中,其发病率位列第一。
其可以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胃和小肠多发,结直肠次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于2008年、2011年、2013年和2017年分别制定了中国GIST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这些共识的颁布和推广极大地规范和提高了我国GIST临床诊治水平。
2020年9月21日,在第二十三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0年CSCO学术年会胃肠间质瘤专场上,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的叶颖江教授,代表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对最新发布的《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要点更新做出了详细的解读。
图1: 中国胃肠间质瘤共识到指南发布历程共识与指南的区别叶颖江教授首先介绍了共识与指南的区别,并解释了为何在发布《专家共识》后还需总结发布《临床指南》。
临床指南是基于系统评价的证据和平衡了不同干预措施的利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佳保健服务的推荐意见集合。
主要编写小组包括指南指导委员会、指南制定小组、外部评审小组。
指南对疾病的证据质量进行分级,并形成推荐等级,进而全文报告,突出指南推荐意见和总结,参与人员利益声明。
专家共识是强调专家经验在指南制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其专家经验主要来源于多学科专家代表组成的团队,针对具体临床问题的诊疗方案进行共识的结果。
成员构成无要求,证据利用也无要求,无证据等级及评价,可能有偏倚。
图2: 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证据类别与推荐等级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特点,叶颖江教授着重强调了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的特点。
新指南利用表格和注释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整本指南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同时,还对最新的靶向药物进行了推荐,纳入瑞普替尼和阿泊替尼治疗的最新临床证据;需要注意的是,新指南在专门的章节对小GIST进行了描述,首次发布了小GIST专家共识。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人卫版)
胃淋巴瘤 胃神经鞘瘤
胃壁明显增厚,胃周淋巴结或肾门下淋巴结肿大,多无明显外侵,有一 定扩张度 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均质,无或轻度强化
外科学(第9版)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
大体病理特点 ➢ 胃内型 ➢ 胃外型 ➢ 腔内腔外型
较大者易出血、坏死、囊变
外科学(第9版)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
肿瘤危险度判断标准 ➢ GIST的预后与肿瘤大小、细胞有丝分裂指数、肿瘤部位和有无远处转移相关 ➢ 多种评判标准都以肿瘤大小(size)和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totic count,或称为 核分裂相)作为参数
外科学(第9版)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
肿瘤大小(cm) <2.0
外科学(第9版)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 Diagnosis
诊断标准 ➢ 具有上述光镜下的组织学特点 ➢ 检测CD117染色阳性;DOG-1染色阳性 ➢ 基因检测
外科学(第9版)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
肿瘤 GISTs 平滑肌瘤
CD117 (c- CD34(血管、
SMA
kit原癌基因产 幼稚间叶组织) Actin(平滑
胃底GIST(腔外型)
外科学(第9版)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
大者不均质可出现坏死,囊性变及出血。增强多呈明显强化 ,可见周围器官组织受侵表现
空肠GIST
十二指肠GIST
外科学(第9版)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
GIST 胃癌
肿块,外缘较规则,与正常胃壁分界清晰,囊变、坏死、出血。胃壁增 厚较局限,常无淋巴结转移
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1%~3% 每年发病率为(1~2)/10万 美国每年新发3000~6000例,平均5000例 从儿童至老年发病年龄范围广泛,无性别差异,75%发生在50岁以上人群 预计中国每年的发病人数在20 000~30 000例
间质瘤治疗指南(文档1篇)
间质瘤治疗指南(文档1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间质瘤治疗指南的资料1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胃间质瘤最新治疗指南第一篇胃间质瘤最新治疗指南发表者:王磊3783人已访问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1年版)中国CSCO 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关键词】胃肠间质瘤; 诊断; 治疗; 共识近年来,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诊断、治疗和研究进步迅速。为了推动GIST 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建立包括病理科、放射科、外科和肿瘤内科等临床多学科的合作模式, 有必要制定专家共识或临床实践指南作为重要参考。对此, 既往的中国GIST 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09年版) 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9月, 在CSCO 学术年会期间, 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建议对于该专家共识(2009年版) 进行更新, 之后广泛征求意见, 多次组织讨论和进行修改, 最近又根据2011年的最新资料进一步补充, 形成本文, 现予公布。一、病理诊断原则(一)GIST 的定义GIST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由突变的c-kit 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琢(PDGFRA)基因驱动; 组织学上多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 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 免疫组化检测通常为CD117或DOG-1表达阳性。(二) 对标本的要求手术后的标本必须及时固定, 标本离体后应在30 min内送至病理科, 采用足够的中性10%甲醛液(至少3倍于标本体积) 完全浸泡固定[1]。对于长径大于或等于2 cm的肿瘤组织, 应该每隔1 cm 予以切开, 达到充分固定。固定时间应为12~48 h,以保证后续的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有条件的单位, 应留取新鲜组织妥善冻存, 以备日后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之用。(三) GIST的病理诊断依据1. 基本诊断:在组织学上, 依据细胞形态可将GIST 分为3大类:梭形细胞型(70%)、上皮样细胞型(20%)和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 混合型(10%)。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率约95%,DOG-1阳性率98%,CD34阳性率70%,α-SMA 阳性率40%,S-100蛋白阳性率5%,以及Desmin 阳性率2%[2-4]。诊断思路和标准:(1)对于组织学形态符合GIST, 同时CD117阳性的病例, 可以做出GIST 的诊断;(2)对于组织学形态符合GIST, 但是CD117阴性和DOG-1阳性的肿瘤, 可以做出GIST 的诊断;(3)组织学形态符合GIST 、CD117和DOG-1均为阴性的肿瘤, 应交由专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检测是否存在c-kit 或PDGFRA 基因的突变, 以协助明确GIST 的诊断。如果存在该基因的突变, 则可做出GIST 的诊断;(4)对于组织学形态符合GIST, 但CD117和DOG-1均为阴性, 并且无c-kit 或PDGFRA 基因突变的病例, 如果能够排除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等其他肿瘤, 可以做出GIST 可能的诊断。见图1。2. 基因检测:应该在符合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基因检测, 推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 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基因突变检测十分重要, 有助于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预测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和指导临床治疗。专家委员会推荐存在以下情况时, 应该进行基因学分析:(1)所有初次诊断的复发和转移性GIST, 拟行分子靶向治疗;(2)原发可切除GIST 手术后, 中-高度复发风险, 拟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3)对疑难病例应进行c-kit 或PDGFRA 突变分析, 以明确GIST 的诊断;(4)鉴别NF1型GIST 、完全性或不完全性Carney 三联症、家族性GIST 以及儿童GIST;(5)鉴别同时性和异时性多原发GIST 。[5]检测基因突变的位点, 至少应包括c-kit 基因的第11、9、13和17号外显子以及PDGFRA 基因的第12和18号外显子。大多数GIST(65%~85%)的基因突变发生在c-kit 基因的第11号或第9号外显子[6-8]。对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患者, 在鉴别诊断时, 可优先检测这两个外显子; 但是, 对于继发耐药的患者, 宜增加检测c-kit 基因的13、14、17和18外显子。3. 原发完全切除GIST 的危险度评估:对于局限性GIST 危险度的评估, 应该包括原发肿瘤的部位、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以及是否发生破裂等。既往采用2002版美国国立卫生署(NIH)的危险度分级, 包括肿瘤的大小和每50个高倍镜视野下的核分裂数(表1的数据依据[3]物镜数值孔径为0.65的显微镜镜头; 强调必须计数核分裂像较丰富的50个高倍视野) 。多项回顾性研究业已证实, 上述两项指标与GIST 的预后明显相关; 同时也发现, 仅仅依赖这两项指标预测GIST 患者的预后是不充分的。因此,2008年4月,NIH 专家组重新讨论了原发GIST 切除后的风险分级, 并达成新的共识; 在2008版新的危险度分级中, 将原发肿瘤部位(非原发于胃的GIST 较原发胃的GIST 预后差) 和肿瘤破裂也作为预后的基本评估指标。见表1。[9]有些专家认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仅依靠上述因素去评估GIST 危险分级仍然可能存在不足, 其他肿瘤病理学特征, 比如瘤细胞显著异型、肿瘤侵犯深度、周围脏器受侵程度(注意:周围脏器浸润不属于局限性GIST, 而是进展性GIST) 、脉管和神经浸润以及瘤栓形成等, 对于GIST 生物学行为的评估、分期以及分级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0-14]。完全切除的局限性GIST, 可以依据形态学特征区分为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诊断恶性GIST 的最低标准为出现以下形态特征之一:(1)瘤细胞显著异型, 肿瘤性坏死, 肌层浸润, 围绕血管呈古钱币样生长, 核分裂像大于或等于10个/50 HPF;(2)黏膜浸润、神经浸润、脂肪浸润、血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等; 具有以上指征越多, 其恶性程度越高。如果没有上述形态学特点, 但是瘤体较大、细胞较丰富和出现少量核分裂像者, 可视为潜在恶性GIST 。至于瘤体积小、细胞稀疏和无异型的GIST, 往往合并于消化道上皮性恶性肿瘤, 可视为良性GIST 。这一形态学规律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有助于指导辅助治疗和评估预后,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充分支持和结合临床情况。(四) 规范GIST 病理诊断报告病理报告应该规范和细致, 必须准确地描述原发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和肿瘤破裂, 还要记录其他提示恶性的指标, 包括切缘情况、危险度评估、免疫组化检测以及与预后相关的其他病理参考指标等重要信息(穿刺标本除外) 。对于手术中影响预后的指标, 外科手术医师应该注意描述和提供。二、外科治疗原则(一) 活检原则估计手术能够完整切除且不严重影响相关脏器的功能者, 可以直接进行手术。近年的NCCN 指南已经明确, 如果要进行新辅助治疗, 需要取活检[15]。应该注意不适当的活检可能引起肿瘤的破溃、出血和增加肿瘤播散的危险性; 尤其对于部位较深的, 如肿瘤位于十二指肠, 进行活检需慎重。1. 手术前活检:(1)对于大多数可以完整切除的GIST, 手术前不推荐常规活检或穿刺。(2)需要联合多脏器切除者, 或手术后可能影响相关脏器功能者, 术前可考虑行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且有助于决定是否直接手术, 还是术前先用药物治疗。(3)对于无法切除或估计难以获得R0切除的病变, 拟采用术前药物治疗者, 应先进行活检。(4)经皮穿刺, 适用于肿瘤已经播散或复发的患者。(5)初发且疑似GIST 者, 术前如需明确性质(如排除淋巴瘤), 首选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超声内镜引导下进行的穿刺活检, 造成脓内种植的概率甚小。(6)对于直肠和盆腔肿物, 如需术前活检, 推荐经直肠前壁穿刺活检。(7)活检应该由富有经验的外科医师操作。2. 细针活组织检查: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EUS-FNA),与手术标本的免疫组化染色表达一致性可以达到91%,诊断准确性达到91%。对有高危EUS 特征的患者不行穿刺活检, 直接手术切除病灶。3. 内镜活组织检查:依靠内镜下引导活检常难以明确病理诊断, 因为只有GIST 累及黏膜时才有可能取到肿瘤组织, 且偶可导致肿瘤严重出血, 需要慎行。4. 术中冰冻活检:不推荐常规进行术中进行冰冻活检, 除非手术中怀疑GIST 有周围淋巴结转移或不能排除其他恶性肿瘤。(二) GIST的手术适应证(1)对于肿瘤最大径线超过2 cm的局限性GIST, 原则上可行手术切除; 而不能切除的局限性GIST, 或临界可切除, 但切除风险较大或严重影响脏器功能者, 宜先行术前药物治疗, 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2)对于肿瘤最大径线小于或等于 2 cm的可疑局限性GIST, 有症状者应进行手术。位于胃的无症状GIST, 一旦确诊后, 应根据其表现确定超声内镜风险分级(不良因素为边界不规整、溃疡、强回声和异质性) 。如合并不良因素, 应考虑切除; 如无不良因素, 可定期复查超声内镜。位于直肠的GIST, 由于恶性程度较高, 且肿瘤一旦增大, 保留肛门功能的手术难度相应增大, 倾向于及早手术切除。(3)复发或转移性GIST, 分以下几种情况区别对待:①未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但估计能完全切除且手术风险不大, 可推荐药物治疗或考虑手术切除全部病灶。②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有效, 且肿瘤维持稳定的复发或转移性GIST, 估计在所有复发转移病灶均可切除的情况下, 建议考虑手术切除全部病灶。③局限性进展的复发转移性GIST, 鉴于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总体控制比较满意, 常常只有单个或少数几个病灶进展, 可以考虑谨慎选择全身情况良好的患者行手术切除。术中将进展病灶切除, 并尽可能切除更多的转移灶, 完成较为满意的减瘤手术。④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下广泛性进展的复发转移性GIST, 原则上不考虑手术治疗。⑤姑息减瘤手术只限于患者能耐手术并预计手术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情况。(4)急诊手术适应证:在GIST 引起完全性肠梗阻、消化道穿孔、保守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大出血以及肿瘤自发破裂引起腹腔大出血时, 须行急诊手术。(三) GIST的手术原则1. 手术原则:(1)手术目标是尽量争取达到R 0切除。如果初次手术仅为R 1切除, 预计再次手术难度低并且风险可以控制, 不会造成主要功能脏器损伤的, 可以考虑二次手术。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 应避免肿瘤破裂和术中播散。GIST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 除非有明确淋巴结转移迹象, 一般情况下不必常规清扫。(2)肿瘤破溃出血原因之一为较少发生的自发性出血, 另外是手术中触摸肿瘤不当造成破溃出血, 因此术中探查要细心轻柔。(3)对于术后切缘阳性, 目前国内、外学者倾向于采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2. 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容易引起肿瘤破裂和导致腹腔种植, 所以不推荐常规应用。如果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5 cm,可以考虑在有经验的中心进行腹腔镜切除[16]。推荐术中使用“取物袋”,特别注意避免肿瘤破裂播散。对于大于5 cm的肿瘤, 除了临床研究需要外, 原则上不推荐进行腹腔镜手术[17]。3. 胃GIST 手术:一般采取局部切除、楔形切除、胃次全切除或全胃切除, 切缘1~2 cm、满足R 0切除要求即可。近端胃切除术适用于GIST 切除缝合后可能造成贲门狭窄者。多病灶、巨大的GIST 或同时伴发胃癌时, 可以采取全胃切除, 否则应尽量避免全胃切除术。单灶性病变, 估计需全胃切除者可先行术前药物治疗; 联合脏器切除应该在保障手术安全和充分考虑脏器功能的前提下, 争取达到R 0切除。胃GIST 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 一般不推荐常规进行淋巴结清扫[18]。4. 小肠GIST 手术:对于直径2~3 cm的位于小肠的GIST, 如包膜完整、无出血坏死者可适当减少切缘距离。小肠间质瘤相对较小, 切除后行小肠端端吻合即可, 有时肿瘤与肠系膜血管成为一体, 以空肠上段为多见, 无法切除者, 可药物治疗后再考虑二次手术。10%~15%的病例出现淋巴结转移, 要酌情掌握所属淋巴结清扫范围。小肠GIST 可有淋巴结转移, 宜酌情清扫周围淋巴结。5. 十二指肠和直肠GIST 手术:十二指肠和直肠GIST 手术应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部位、肿瘤与周围脏器的粘连程度以及有无瘤体破裂等情况综合考虑, 决定手术方式。十二指肠的GIST, 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局部切除及肠壁修补、十二指肠第3、4段及近端部分空肠切除、胃大部切除等。直肠的GIST, 手术方式一般分为局部切除、直肠前切除和直肠腹会阴联合根治术。近年来, 由于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 腹会阴根治术日益减少, 推荐适应证为:(1)药物治疗后肿瘤未见缩小;(2)肿瘤巨大, 位于肛门5 cm以下, 且与直肠壁无法分离;(3)复发的病例, 在经过一线、二线药物治疗后, 未见明显改善影响排便功能者。6. 胃肠外GIST 手术:目前认为, 胃肠外GIST 对于常规的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 外科手术仍为首选的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的彻底性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 推荐行病灶的整块完整切除[19-21]。在部分患者中, 肿瘤可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或播散, 有时也可采用活检术或姑息性手术, 以达到明确诊断或减瘤而缓解症状的目的。[1]7. GIST内镜下治疗原则:由于GIST 起源于黏膜下, 生长方式多样, 内镜下恐难行根治性切除, 且并发症高, 不常规推荐。三、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原则(一) GIST术前治疗1. 术前治疗的意义:目前, 有关GIST 术前治疗的临床试验, 多为小规模的回顾性研究或病例报道。在2010年NCCN 第2版软组织肉瘤临床实践指南中, 专家组建议将“新辅助治疗”改名为“术前治疗”,2011年NCCN 指南予以沿用, 经过讨论, 专家共识同意采用后一术语。术前治疗的主要意义[15,17,22]:减小肿瘤体积, 降低临床分期; 缩小手术范围, 避免不必要的联合脏器切除, 降低手术风险, 同时增加根治性切除机会; 对于特殊部位的肿瘤, 可以保护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 对于瘤体巨大, 术中破裂出血风险较大的患者, 可以减少医源性播散的可能性。2. 术前治疗的适应证[15,17,22]:(1)术前估计难以达到R 0切除;(2)肿瘤体积巨大(大于10 cm),术中易出血、破裂, 可能造成医源性播散;(3)特殊部位的肿瘤(如胃食管结合部、十二指肠、低位直肠等), 手术易损害重要脏器的功能;(4)肿瘤虽可以切除, 但估计手术风险较大, 术后复发率、死亡率较高;(5)估计需要进行多脏器联合切除手术。3. 术前治疗时间、治疗剂量及手术时机选择:在药物治疗期间, 应定期(每3个月) 评估治疗效果, 推荐使用Choi 标准[23]或参考RECIST(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标准[24]。对于术前治疗时间, 专家委员会尚未获得一致的共识。一般认为, 给予伊马替尼术前治疗6个月左右施行手术比较适宜[17]。过度延长术前治疗时间可能会导致继发性耐药。术前治疗时, 推荐伊马替尼的初始剂量为400 mg/d[25]。对于肿瘤进展的患者, 应综合评估病情, 尚可手术者(有可能完整切除病灶), 应及时停用药物, 及早手术干预; 不能手术者, 可以按照复发转移患者采用二线治疗。4. 术前停药时间及术后治疗时间:建议术前停药1周左右, 待患者的基本情况达到要求, 即可考虑进行手术。术后, 原则上只要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且能耐受药物治疗, 应尽快进行药物治疗。对于R 0切除者, 术后药物维持时间可以参考辅助治疗的标准; 对于姑息性切除或转移、复发患者(无论是否达到R 0切除), 术后治疗与复发转移未手术的GIST 患者相似。(二) GIST术后辅助治疗1. 辅助治疗适应证:目前推荐有中、高危复发风险患者作为辅助治疗的适合人群。美国外科协会(ASOCOG)Z9001研究证明, 具有复发危险因素的GIST 完整切除后, 应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26]。国内学者的两项研究也证实, 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在中高危GIST 患者中获益[27-28]。ASOCOG Z9001亚组分析提示, 不同基因突变类型患者应用辅助治疗的获益存在差异,c-kit 外显子11突变与PDGFRA 非D842V 患者行辅助治疗可以获益; 同时, 尚没有充分证据显示c-kit 外显子9突变GIST 能否从辅助治疗中获益; 而PDGFRA D842V突变与野生型GIST 行辅助治疗未能获益[29]。SSGXVIII/AIO研究结果也重复证实了这一结论。2. 辅助治疗剂量和时限:根据ASOCOG Z9001以及SSGXVIII/AIO研究结果[26,30], 目前推荐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剂量为400 mg/d;治疗时限:对于中危患者, 应至少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 高危患者, 辅助治疗时间为3年。ASCOGZ9000与Z9001研究中, 患者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停药后,GIST 复发率明显升高[26,31]; 而SSGXVIII/AIO研究结果显示, 高度复发风险GIST 患者术后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3年与1年比较, 可以进一步改善无复发生存率与总生存期[30]。国内研究提示, 中、高危的GIST 患者采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3年与单独接受手术患者相比, 可以改善3年无复发生存率与总生存期[28]。(三) 转移复发或不可切除GIST 的治疗1. 伊马替尼一线治疗:伊马替尼是转移复发或不可切除GIST 的一线治疗药物, 初始推荐剂量为400 mg/d。B2222试验结果表明, 伊马替尼治疗转移复发GIST 的客观疗效高, 并且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32]。EORTC62005研究中,c-kit 外显子9突变患者的初始治疗, 应用伊马替尼800 mg/d与400 mg/d比较获得了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33]。推荐初始治疗给予高剂量伊马替尼。鉴于国内临床实践中多数患者无法耐受伊马替尼800 mg/d治疗, 因此, 对于c-kit 外显子9突变的国人GIST 患者, 初始治疗可以给予伊马替尼600 mg/d。对于转移复发或不可切除GIST, 如伊马替尼治疗有效, 应持续用药, 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毒性。法国肉瘤协作组的BFR14临床研究[34]结果表明, 中断伊马替尼治疗将导致病情反复, 肿瘤快速进展。伊马替尼的常见不良反应有水肿、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贫血、皮疹、肌肉痉挛以及腹泻等[32-33]。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至中度, 多在用药的前8周出现, 呈一过性和自限性, 对症支持治疗即可改善。2. 伊马替尼标准剂量失败后的治疗选择:如果在伊马替尼治疗期间发生肿瘤进展, 首先应确认患者否遵从了医嘱, 即在正确的剂量下坚持服药; 在除外患者的依从性因素后, 应该参照以下原则处理。(1)局限性进展:表现为伊马替尼治疗期间, 部分病灶出现进展, 而其他病灶仍然稳定甚至部分缓解。局限性进展的GIST, 在手术可以完整切除局灶进展病灶的情况下, 建议实施手术治疗, 术后可继续原剂量伊马替尼或增加剂量治疗。小样本的临床观察提示, 局限性进展患者接受肿瘤完整切除术后继续服用伊马替尼, 可以有较好的无疾病进展期与总生存期获益[35-37]。GIST 广泛进展时, 不建议采取手术; 未能获得完整切除时, 后续治疗应遵从GIST 广泛性进展的处理原则。对于部分无法实施手术的GIST 肝转移患者, 动脉栓塞与射频消融治疗也可以考虑作为辅助治疗方式[38-39]; 而不宜接受局部治疗的局灶性进展患者, 可以增加伊马替尼剂量或者给予舒尼替尼治疗。(2)广泛性进展:对于应用标准剂量的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广泛进展者, 建议增加伊马替尼剂量或换用舒尼替尼治疗。①伊马替尼增加剂量:EORTC62005和S0033研究均显示, 对于广泛进展的GIST 的患者, 增加伊马替尼剂量到800 mg,有1/3的患者可以再次临床获益[33,40];2010年NCCN 指南第2版指出, 可以采用伊马替尼400 mg bid。伊马替尼增加剂量后, 有关不良反应会相应增加。我国GIST 患者对600 mg/d伊马替尼的耐受性较好, 与国外报道800 mg/d剂量的疗效相似[41]。因此推荐国人GIST 患者优先增量为600 mg/d。②舒尼替尼治疗:A6181004研究显示, 对于伊马替尼治疗进展或不能耐受的患者, 应用舒尼替尼二线治疗仍然有效, 能够改善疾病进展时间和总生存期[42-43]。舒尼替尼的用药剂量和方式尚缺乏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据,37.5 mg/d连续服用与50 mg/d(4/2)方案均可选择。舒尼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手足综合征、高血压、口腔黏膜炎、乏力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多数不良反应通过支持对症治疗或暂时停药可以获得缓解恢复, 但是少数严重者需要停用舒尼替尼。3. 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治疗失败后的维持治疗: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治疗均进展的GIST 患者, 建议参加新药临床研究, 或者考虑给予既往治疗有效且耐受性好的药物进行维持治疗; 也可以考虑使用其他分子靶向药物, 如索拉非尼可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44], 但是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证据支持。(四) c-kit和PDGFRA 基因突变与分子靶向治疗疗效的相关性一般认为,c-kit 和PDGFRA 突变类型可以预测伊马替尼的疗效, 其中c-kit 外显子11突变者的疗效最佳[32];PDGFRA D842V突变可能对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治疗原发性耐药[45]。舒尼替尼治疗原发c-kit 外显子9突变和野生型GIST 患者的生存获益优于c-kit 外显子11突变患者; 治疗继发性c-kit 外显子13、14突变者疗效优于继发c-kit 外显子17、18突变者[46]。(五) 血药浓度的监测如果有条件, 建议对下列患者进行伊马替尼血药浓度检测:(1)伊马替尼400 mg/d一线治疗进展的患者;(2)药物不良反应较重的患者;(3)未遵从医嘱定期、定量服药的患者。B2222研究亚组分析证实, 如果GIST 患者的血浆伊马替尼浓度低于1100 ng/ml,临床疗效降低, 疾病很快进展[47]。对伊马替尼血药浓度较低的患者增加剂量治疗能否进一步改善疗程效, 需要临床研究证实。(六) 药物疗效的判断1. 原发性耐药与继发性耐药的定义:原发性耐药的定义为接受伊马替尼一线治疗3~6个月之内发生肿瘤进展; 如采用Choi 标准评估, 推荐观察时间为3个月。继发性耐药的定义为初始接受伊马替尼或舒尼替尼治疗获得肿瘤缓解或稳定后,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再次出现肿瘤进展。2. 改良的Choi 疗效评估标准:GIST靶向治疗有效者的组织成分改变较早, 常以坏死、出血、囊变及黏液变为主要表现, 有时体积缩小可以不明显甚至增大。以往采用的细胞毒药物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标准, 仅考虑体积变化因素, 存在明显的缺陷。Choi 等[23]结合长径和CT 的H u 值提出新的标准(表2), 一些研究表明其评效能力优于RECIST 标准。本共识建议对于治疗早期肿瘤体积缩小不明显甚或增大者, 应补充测量C T 的H u 值, 参照Choi 标准进行评价。3. CT扫描和测量规范: (1)扫描范围:应该由膈顶至盆底,包括整个腹、盆腔区域。(2)扫描参数:检查前12 h禁食、禁水; 以3~4 ml/s的速度静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 单排螺旋C T 于30、60 s扫描, 多排螺旋C T 于注药后20、40及60 s分别扫描; 要求簿层扫描, 层厚小于或等于 5 mm。(3)长径和 C T 值测量方法:轴位图像测量肿瘤最大径线; 增强静脉期, 于肿瘤最大层面采用曲线边缘描记法获得肿瘤整体 C T 值(Hu)。原则上要求进行增强扫描。如有禁忌, 建议改行MRI 扫描, 可较 C T 平扫更敏感地检出病变, 并可发现囊变、黏液变等早期组织学改变。4. PET-CT的应用: PET-CT 扫描将分子影像学与形态影像学紧密结合, 是目前评估分子靶向药物治疗GIST 疗效最敏感的手段, 具有重要的价值, 有条件者应该积极应用; 但由于机器设备还不够普及, 且价格较昂贵, 尚未明确地写入国际指南, 暂不作为常规手段。5. MRI的应用:MRI具有高软组织分辨率和组织含水量敏感的特点, 是除PET-C T 之外另一项可以提供功能定量指标的影像学手段;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MRI)是其中研究较为成熟的技术之一, 但其确切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证实。(七) 随访原则对所有GIST 患者均需建立完整的病例档案, 进行系统的随访。。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完整版)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完整版)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在诊断、治疗及研究领域取得快速进展,部分硏究结果将对GIST临床诊疗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经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 CSCO )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对关键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并对争议问题进行投票,最终, 在2013年版共识基础上,形成了《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7 年版)》,现予公布。
1病理诊断原则1.1 GIST的定义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W瘤,在生物学行为上可从良性至恶性,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和DOG1阳性,显示卡哈尔细胞(Cajal cell)分化,大多数病例具有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a多肽(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 z PDGFRA基因活化突变少数病例涉及其他分子改变,包括SDHX、BRAF、NF1、K/N-RAS及PIK3CA等基因突变等。
1.2对标本的要求手术后的标本需要及时固定,标本离体后应在30分钟内送至病理科采用足够的中性10%福尔马林懑至少3倍于标本体积) 完全浸泡固定。
对于直径n2 cm的肿瘤组织,必须每隔1 cm予以切开,达到充分固定。
固定时间应为12~48小时,以保证后续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有条件的单位应留取新鲜组织妥善冻存,以备日后基因检测之用。
1.3 GIST的病理诊断和辅助检测1.3.1基本诊断组织学上,依据瘤细胞的形态可将GIST分为3大类:梭形细胞型(70% X上皮样细胞型(20% )及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10% [即使为同一亚型z GIST的形态在个例之间也可有很大的差异。
除经典形态外,GIST还可有一些特殊形态,少数病例还可见多形性细胞, 尤多见于上皮样GIST。
胃间质瘤最新治疗指南
胃间质瘤最新治疗指南发表者:王磊3783人已访问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1年版)中国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关键词】胃肠间质瘤; 诊断; 治疗; 共识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诊断、治疗和研究进步迅速。为了推动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建立包括病理科、放射科、外科和肿瘤内科等临床多学科的合作模式,有必要制定专家共识或临床实践指南作为重要参考。对此,既往的中国GIST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09年版)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9月,在CSCO学术年会期间,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建议对于该专家共识(2009年版)进行更新,之后广泛征求意见,多次组织讨论和进行修改,最近又根据2011年的最新资料进一步补充,形成本文,现予公布。一、病理诊断原则(一)GIST的定义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琢(PDGFRA)基因驱动;组织学上多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组化检测通常为CD117或DOG-1表达阳性。(二)对标本的要求手术后的标本必须及时固定,标本离体后应在30 min内送至病理科,采用足够的中性10%甲醛液(至少3倍于标本体积)完全浸泡固定[1]。对于长径大于或等于2 cm的肿瘤组织,应该每隔1 cm予以切开,达到充分固定。固定时间应为12~48 h,以保证后续的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有条件的单位,应留取新鲜组织妥善冻存,以备日后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之用。(三) GIST的病理诊断依据1. 基本诊断:在组织学上,依据细胞形态可将GIST分为3大类:梭形细胞型(70%)、上皮样细胞型(20%)和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混合型(10%)。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率约95%,DOG-1阳性率98%,CD34阳性率70%,α-SMA阳性率40%,S-100蛋白阳性率5%,以及Desmin阳性率2%[2-4]。诊断思路和标准:(1)对于组织学形态符合GIST,同时CD117阳性的病例,可以做出GIST的诊断;(2)对于组织学形态符合GIST,但是CD117阴性和DOG-1阳性的肿瘤,可以做出GIST的诊断;(3)组织学形态符合GIST、CD117和DOG-1均为阴性的肿瘤,应交由专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检测是否存在c-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以协助明确GIST的诊断。如果存在该基因的突变,则可做出GIST的诊断;(4)对于组织学形态符合GIST,但CD117和DOG-1均为阴性,并且无c-kit或PDGFRA基因突变的病例,如果能够排除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等其他肿瘤,可以做出GIST可能的诊断。见图1。2.基因检测:应该在符合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基因检测,推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基因突变检测十分重要,有助于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预测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和指导临床治疗。专家委员会推荐存在以下情况时,应该进行基因学分析:(1)所有初次诊断的复发和转移性GIST,拟行分子靶向治疗;(2)原发可切除GIST手术后,中-高度复发风险,拟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3)对疑难病例应进行c-kit或PDGFRA突变分析,以明确GIST的诊断;(4)鉴别NF1型GIST、完全性或不完全性Carney三联症、家族性GIST以及儿童GIST;(5)鉴别同时性和异时性多原发GIST[5]。检测基因突变的位点,至少应包括c-kit基因的第11、9、13和17号外显子以及PDGFRA基因的第12和18号外显子。大多数GIST(65%~85%)的基因突变发生在c-kit基因的第11号或第9号外显子[6-8]。对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患者,在鉴别诊断时,可优先检测这两个外显子;但是,对于继发耐药的患者,宜增加检测c-kit基因的13、14、17和18外显子。3. 原发完全切除GIST的危险度评估:对于局限性GIST危险度的评估,应该包括原发肿瘤的部位、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以及是否发生破裂等。既往采用2002版美国国立卫生署(NIH)的危险度分级[3],包括肿瘤的大小和每50个高倍镜视野下的核分裂数(表1的数据依据物镜数值孔径为0.65的显微镜镜头;强调必须计数核分裂像较丰富的50个高倍视野)。多项回顾性研究业已证实,上述两项指标与GIST的预后明显相关;同时也发现,仅仅依赖这两项指标预测GIST患者的预后是不充分的。因此,2008年4月,NIH专家组重新讨论了原发GIST切除后的风险分级,并达成新的共识;在2008版新的危险度分级中,将原发肿瘤部位(非原发于胃的GIST较原发胃的GIST预后差)和肿瘤破裂也作为预后的基本评估指标[9]。见表1。有些专家认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仅依靠上述因素去评估GIST危险分级仍然可能存在不足,其他肿瘤病理学特征,比如瘤细胞显著异型、肿瘤侵犯深度、周围脏器受侵程度(注意:周围脏器浸润不属于局限性GIST,而是进展性GIST)、脉管和神经浸润以及瘤栓形成等,对于GIST生物学行为的评估、分期以及分级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0-14]。完全切除的局限性GIST,可以依据形态学特征区分为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诊断恶性GIST的最低标准为出现以下形态特征之一:(1)瘤细胞显著异型,肿瘤性坏死,肌层浸润,围绕血管呈古钱币样生长,核分裂像大于或等于10个/50 HPF;(2)黏膜浸润、神经浸润、脂肪浸润、血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等;具有以上指征越多,其恶性程度越高。如果没有上述形态学特点,但是瘤体较大、细胞较丰富和出现少量核分裂像者,可视为潜在恶性GIST。至于瘤体积小、细胞稀疏和无异型的GIST,往往合并于消化道上皮性恶性肿瘤,可视为良性GIST。这一形态学规律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有助于指导辅助治疗和评估预后,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充分支持和结合临床情况。(四) 规范GIST病理诊断报告病理报告应该规范和细致,必须准确地描述原发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和肿瘤破裂,还要记录其他提示恶性的指标,包括切缘情况、危险度评估、免疫组化检测以及与预后相关的其他病理参考指标等重要信息(穿刺标本除外)。对于手术中影响预后的指标,外科手术医师应该注意描述和提供。二、外科治疗原则(一) 活检原则估计手术能够完整切除且不严重影响相关脏器的功能者,可以直接进行手术。近年的NCCN指南已经明确,如果要进行新辅助治疗,需要取活检[15]。应该注意不适当的活检可能引起肿瘤的破溃、出血和增加肿瘤播散的危险性;尤其对于部位较深的,如肿瘤位于十二指肠,进行活检需慎重。1. 手术前活检:(1)对于大多数可以完整切除的GIST,手术前不推荐常规活检或穿刺。(2)需要联合多脏器切除者,或手术后可能影响相关脏器功能者,术前可考虑行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且有助于决定是否直接手术,还是术前先用药物治疗。(3)对于无法切除或估计难以获得R0切除的病变,拟采用术前药物治疗者,应先进行活检。(4)经皮穿刺,适用于肿瘤已经播散或复发的患者。(5)初发且疑似GIST者,术前如需明确性质(如排除淋巴瘤),首选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超声内镜引导下进行的穿刺活检,造成脓内种植的概率甚小。(6)对于直肠和盆腔肿物,如需术前活检,推荐经直肠前壁穿刺活检。(7)活检应该由富有经验的外科医师操作。2. 细针活组织检查: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EUS-FNA),与手术标本的免疫组化染色表达一致性可以达到91%,诊断准确性达到91%。对有高危EUS特征的患者不行穿刺活检,直接手术切除病灶。3. 内镜活组织检查:依靠内镜下引导活检常难以明确病理诊断,因为只有GIST累及黏膜时才有可能取到肿瘤组织,且偶可导致肿瘤严重出血,需要慎行。4.术中冰冻活检:不推荐常规进行术中进行冰冻活检,除非手术中怀疑GIST有周围淋巴结转移或不能排除其他恶性肿瘤。(二) GIST的手术适应证(1)对于肿瘤最大径线超过2 cm的局限性GIST,原则上可行手术切除;而不能切除的局限性GIST,或临界可切除,但切除风险较大或严重影响脏器功能者,宜先行术前药物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2)对于肿瘤最大径线小于或等于2 cm的可疑局限性GIST,有症状者应进行手术。位于胃的无症状GIST,一旦确诊后,应根据其表现确定超声内镜风险分级(不良因素为边界不规整、溃疡、强回声和异质性)。如合并不良因素,应考虑切除;如无不良因素,可定期复查超声内镜。位于直肠的GIST,由于恶性程度较高,且肿瘤一旦增大,保留肛门功能的手术难度相应增大,倾向于及早手术切除。(3)复发或转移性GIST,分以下几种情况区别对待:①未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但估计能完全切除且手术风险不大,可推荐药物治疗或考虑手术切除全部病灶。②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有效,且肿瘤维持稳定的复发或转移性GIST,估计在所有复发转移病灶均可切除的情况下,建议考虑手术切除全部病灶。③局限性进展的复发转移性GIST,鉴于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总体控制比较满意,常常只有单个或少数几个病灶进展,可以考虑谨慎选择全身情况良好的患者行手术切除。术中将进展病灶切除,并尽可能切除更多的转移灶,完成较为满意的减瘤手术。④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下广泛性进展的复发转移性GIST,原则上不考虑手术治疗。⑤姑息减瘤手术只限于患者能耐手术并预计手术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情况。(4)急诊手术适应证:在GIST引起完全性肠梗阻、消化道穿孔、保守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大出血以及肿瘤自发破裂引起腹腔大出血时,须行急诊手术。(三) GIST的手术原则1. 手术原则:(1)手术目标是尽量争取达到R0切除。如果初次手术仅为R1切除,预计再次手术难度低并且风险可以控制,不会造成主要功能脏器损伤的,可以考虑二次手术。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应避免肿瘤破裂和术中播散。GIST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除非有明确淋巴结转移迹象,一般情况下不必常规清扫。(2)肿瘤破溃出血原因之一为较少发生的自发性出血,另外是手术中触摸肿瘤不当造成破溃出血,因此术中探查要细心轻柔。(3)对于术后切缘阳性,目前国内、外学者倾向于采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2. 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容易引起肿瘤破裂和导致腹腔种植,所以不推荐常规应用。如果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5 cm,可以考虑在有经验的中心进行腹腔镜切除[16]。推荐术中使用“取物袋”,特别注意避免肿瘤破裂播散。对于大于5 cm的肿瘤,除了临床研究需要外,原则上不推荐进行腹腔镜手术[17]。3. 胃GIST手术:一般采取局部切除、楔形切除、胃次全切除或全胃切除,切缘1~2 cm、满足R0切除要求即可。近端胃切除术适用于GIST切除缝合后可能造成贲门狭窄者。多病灶、巨大的GIST或同时伴发胃癌时,可以采取全胃切除,否则应尽量避免全胃切除术。单灶性病变,估计需全胃切除者可先行术前药物治疗;联合脏器切除应该在保障手术安全和充分考虑脏器功能的前提下,争取达到R0切除。胃GIST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一般不推荐常规进行淋巴结清扫[18]。4. 小肠GIST手术:对于直径2~3 cm的位于小肠的GIST,如包膜完整、无出血坏死者可适当减少切缘距离。小肠间质瘤相对较小,切除后行小肠端端吻合即可,有时肿瘤与肠系膜血管成为一体,以空肠上段为多见,无法切除者,可药物治疗后再考虑二次手术。10%~15%的病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要酌情掌握所属淋巴结清扫范围。小肠GIST可有淋巴结转移,宜酌情清扫周围淋巴结。5. 十二指肠和直肠GIST手术:十二指肠和直肠GIST手术应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部位、肿瘤与周围脏器的粘连程度以及有无瘤体破裂等情况综合考虑,决定手术方式。十二指肠的GIST,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局部切除及肠壁修补、十二指肠第3、4段及近端部分空肠切除、胃大部切除等。直肠的GIST,手术方式一般分为局部切除、直肠前切除和直肠腹会阴联合根治术。近年来,由于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腹会阴根治术日益减少,推荐适应证为:(1)药物治疗后肿瘤未见缩小;(2)肿瘤巨大,位于肛门5 cm以下,且与直肠壁无法分离;(3)复发的病例,在经过一线、二线药物治疗后,未见明显改善影响排便功能者。6. 胃肠外GIST手术:目前认为,胃肠外GIST对于常规的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外科手术仍为首选的治疗方式,手术治疗的彻底性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推荐行病灶的整块完整切除[19-21]。在部分患者中,肿瘤可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或播散,有时也可采用活检术或姑息性手术,以达到明确诊断或减瘤而缓解症状的目的[1]。7. GIST内镜下治疗原则:由于GIST起源于黏膜下,生长方式多样,内镜下恐难行根治性切除,且并发症高,不常规推荐。三、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原则(一) GIST术前治疗1. 术前治疗的意义:目前,有关GIST术前治疗的临床试验,多为小规模的回顾性研究或病例报道。在2010年NCCN第2版软组织肉瘤临床实践指南中,专家组建议将“新辅助治疗”改名为“术前治疗”,2011年NCCN指南予以沿用,经过讨论,专家共识同意采用后一术语。术前治疗的主要意义[15,17,22]:减小肿瘤体积,降低临床分期;缩小手术范围,避免不必要的联合脏器切除,降低手术风险,同时增加根治性切除机会;对于特殊部位的肿瘤,可以保护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瘤体巨大,术中破裂出血风险较大的患者,可以减少医源性播散的可能性。2. 术前治疗的适应证[15,17,22]:(1)术前估计难以达到R0切除;(2)肿瘤体积巨大(大于10 cm),术中易出血、破裂,可能造成医源性播散;(3)特殊部位的肿瘤(如胃食管结合部、十二指肠、低位直肠等),手术易损害重要脏器的功能;(4)肿瘤虽可以切除,但估计手术风险较大,术后复发率、死亡率较高;(5)估计需要进行多脏器联合切除手术。3. 术前治疗时间、治疗剂量及手术时机选择:在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每3个月)评估治疗效果,推荐使用Choi标准[23]或参考RECIST(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标准[24]。对于术前治疗时间,专家委员会尚未获得一致的共识。一般认为,给予伊马替尼术前治疗6个月左右施行手术比较适宜[17]。过度延长术前治疗时间可能会导致继发性耐药。术前治疗时,推荐伊马替尼的初始剂量为400 mg/d[25]。对于肿瘤进展的患者,应综合评估病情,尚可手术者(有可能完整切除病灶),应及时停用药物,及早手术干预;不能手术者,可以按照复发转移患者采用二线治疗。4. 术前停药时间及术后治疗时间:建议术前停药1周左右,待患者的基本情况达到要求,即可考虑进行手术。术后,原则上只要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且能耐受药物治疗,应尽快进行药物治疗。对于R0切除者,术后药物维持时间可以参考辅助治疗的标准;对于姑息性切除或转移、复发患者(无论是否达到R0切除),术后治疗与复发转移未手术的GIST患者相似。(二) GIST术后辅助治疗1. 辅助治疗适应证:目前推荐有中、高危复发风险患者作为辅助治疗的适合人群。美国外科协会(ASOCOG)Z9001研究证明,具有复发危险因素的GIST完整切除后,应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26]。国内学者的两项研究也证实,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在中高危GIST患者中获益[27-28]。ASOCOG Z9001亚组分析提示,不同基因突变类型患者应用辅助治疗的获益存在差异,c-kit外显子11突变与PDGFRA非D842V患者行辅助治疗可以获益;同时,尚没有充分证据显示c-kit外显子9突变GIST能否从辅助治疗中获益;而PDGFRA D842V突变与野生型GIST行辅助治疗未能获益[29]。SSGXVIII/AIO研究结果也重复证实了这一结论。2.辅助治疗剂量和时限:根据ASOCOG Z9001以及SSGXVIII/AIO研究结果[26,30],目前推荐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剂量为400 mg/d;治疗时限:对于中危患者,应至少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高危患者,辅助治疗时间为3年。ASCOGZ9000与Z9001研究中,患者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停药后,GIST复发率明显升高[26,31];而SSGXVIII/AIO研究结果显示,高度复发风险GIST患者术后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3年与1年比较,可以进一步改善无复发生存率与总生存期[30]。国内研究提示,中、高危的GIST患者采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3年与单独接受手术患者相比,可以改善3年无复发生存率与总生存期[28]。(三) 转移复发或不可切除GIST的治疗1. 伊马替尼一线治疗:伊马替尼是转移复发或不可切除GIST的一线治疗药物,初始推荐剂量为400 mg/d。B2222试验结果表明,伊马替尼治疗转移复发GIST的客观疗效高,并且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32]。EORTC62005研究中,c-kit外显子9突变患者的初始治疗,应用伊马替尼800 mg/d与400 mg/d比较获得了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33]。推荐初始治疗给予高剂量伊马替尼。鉴于国内临床实践中多数患者无法耐受伊马替尼800 mg/d治疗,因此,对于c-kit外显子9突变的国人GIST患者,初始治疗可以给予伊马替尼600 mg/d。对于转移复发或不可切除GIST,如伊马替尼治疗有效,应持续用药,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毒性。法国肉瘤协作组的BFR14临床研究[34]结果表明,中断伊马替尼治疗将导致病情反复,肿瘤快速进展。伊马替尼的常见不良反应有水肿、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贫血、皮疹、肌肉痉挛以及腹泻等[32-33]。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至中度,多在用药的前8周出现,呈一过性和自限性,对症支持治疗即可改善。2. 伊马替尼标准剂量失败后的治疗选择:如果在伊马替尼治疗期间发生肿瘤进展,首先应确认患者否遵从了医嘱,即在正确的剂量下坚持服药;在除外患者的依从性因素后,应该参照以下原则处理。(1)局限性进展:表现为伊马替尼治疗期间,部分病灶出现进展,而其他病灶仍然稳定甚至部分缓解。局限性进展的GIST,在手术可以完整切除局灶进展病灶的情况下,建议实施手术治疗,术后可继续原剂量伊马替尼或增加剂量治疗。小样本的临床观察提示,局限性进展患者接受肿瘤完整切除术后继续服用伊马替尼,可以有较好的无疾病进展期与总生存期获益[35-37]。GIST广泛进展时,不建议采取手术;未能获得完整切除时,后续治疗应遵从GIST广泛性进展的处理原则。对于部分无法实施手术的GIST肝转移患者,动脉栓塞与射频消融治疗也可以考虑作为辅助治疗方式[38-39];而不宜接受局部治疗的局灶性进展患者,可以增加伊马替尼剂量或者给予舒尼替尼治疗。(2)广泛性进展:对于应用标准剂量的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广泛进展者,建议增加伊马替尼剂量或换用舒尼替尼治疗。①伊马替尼增加剂量:EORTC62005和S0033研究均显示,对于广泛进展的GIST的患者,增加伊马替尼剂量到800 mg,有1/3的患者可以再次临床获益[33,40];2010年NCCN指南第2版指出,可以采用伊马替尼400 mg bid。伊马替尼增加剂量后,有关不良反应会相应增加。我国GIST患者对600 mg/d伊马替尼的耐受性较好,与国外报道800 mg/d剂量的疗效相似[41]。因此推荐国人GIST患者优先增量为600 mg/d。②舒尼替尼治疗:A6181004研究显示,对于伊马替尼治疗进展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应用舒尼替尼二线治疗仍然有效,能够改善疾病进展时间和总生存期[42-43]。舒尼替尼的用药剂量和方式尚缺乏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据,37.5 mg/d连续服用与50 mg/d(4/2)方案均可选择。舒尼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手足综合征、高血压、口腔黏膜炎、乏力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多数不良反应通过支持对症治疗或暂时停药可以获得缓解恢复,但是少数严重者需要停用舒尼替尼。3. 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治疗失败后的维持治疗: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治疗均进展的GIST患者,建议参加新药临床研究,或者考虑给予既往治疗有效且耐受性好的药物进行维持治疗;也可以考虑使用其他分子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可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44],但是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证据支持。(四) 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与分子靶向治疗疗效的相关性一般认为,c-kit和PDGFRA突变类型可以预测伊马替尼的疗效,其中c-kit外显子11突变者的疗效最佳[32];PDGFRA D842V突变可能对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治疗原发性耐药[45]。舒尼替尼治疗原发c-kit外显子9突变和野生型GIST患者的生存获益优于c-kit外显子11突变患者;治疗继发性c-kit外显子13、14突变者疗效优于继发c-kit外显子17、18突变者[46]。(五) 血药浓度的监测如果有条件,建议对下列患者进行伊马替尼血药浓度检测:(1)伊马替尼400 mg/d一线治疗进展的患者;(2)药物不良反应较重的患者;(3)未遵从医嘱定期、定量服药的患者。B2222研究亚组分析证实,如果GIST患者的血浆伊马替尼浓度低于1100 ng/ml,临床疗效降低,疾病很快进展[47]。对伊马替尼血药浓度较低的患者增加剂量治疗能否进一步改善疗程效,需要临床研究证实。(六) 药物疗效的判断1. 原发性耐药与继发性耐药的定义:原发性耐药的定义为接受伊马替尼一线治疗3~6个月之内发生肿瘤进展;如采用Choi标准评估,推荐观察时间为3个月。继发性耐药的定义为初始接受伊马替尼或舒尼替尼治疗获得肿瘤缓解或稳定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再次出现肿瘤进展。2. 改良的Choi疗效评估标准:GIST靶向治疗有效者的组织成分改变较早,常以坏死、出血、囊变及黏液变为主要表现,有时体积缩小可以不明显甚至增大。以往采用的细胞毒药物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标准,仅考虑体积变化因素,存在明显的缺陷。Choi等[23]结合长径和CT的Hu值提出新的标准(表2),一些研究表明其评效能力优于RECIST标准。本共识建议对于治疗早期肿瘤体积缩小不明显甚或增大者,应补充测量CT的Hu值,参照Choi标准进行评价。3. CT扫描和测量规范: (1)扫描范围:应该由膈顶至盆底,包括整个腹、盆腔区域。(2)扫描参数:检查前12 h禁食、禁水;以3~4 ml/s的速度静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单排螺旋CT于30、60 s扫描,多排螺旋CT于注药后20、40及60 s分别扫描;要求簿层扫描,层厚小于或等于5 mm。(3)长径和CT值测量方法:轴位图像测量肿瘤最大径线;增强静脉期,于肿瘤最大层面采用曲线边缘描记法获得肿瘤整体CT值(Hu)。原则上要求进行增强扫描。如有禁忌,建议改行MRI扫描,可较CT平扫更敏感地检出病变,并可发现囊变、黏液变等早期组织学改变。4. PET-CT的应用: PET-CT扫描将分子影像学与形态影像学紧密结合,是目前评估分子靶向药物治疗GIST疗效最敏感的手段,具有重要的价值,有条件者应该积极应用;但由于机器设备还不够普及,且价格较昂贵,尚未明确地写入国际指南,暂不作为常规手段。5. MRI的应用:MRI具有高软组织分辨率和组织含水量敏感的特点,是除PET-CT之外另一项可以提供功能定量指标的影像学手段;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MRI)是其中研究较为成熟的技术之一,但其确切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证实。(七) 随访原则对所有GIST患者均需建立完整的病例档案,进行系统的随访。1. 术后随访的患者:GIST手术后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腹膜和肝脏,故推荐进行腹、盆腔增强CT或MRI扫描作为常规随访项目。(1)中、高危患者应该每3个月进行CT或MRI检查,持续3年,然后每6个月1次,直至满5年;(2)低危患者应每6个月进行CT或MRI检查,持续5年;(3)由于肺部和骨骼转移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建议至少每年1次胸部X线检查,在出现相关症状情况下推荐进行ECT骨扫描。2. 转移复发(或不可切除)或术前治疗患者:(1)治疗前必须行增强CT作为基线和疗效评估的依据。(2)开始治疗后应至少每3个月随访,复查增强CT或MRI;如果涉及治疗决策,可以适当增加随访次数。(3)治疗初期(前3个月)的密切监测非常重要,必要时可以行PET-CT扫描确认肿瘤对治疗的反应。(4)必须时应该监测血药浓度变化,指导临床治疗。附件GIST病理学诊断报告推荐格式[48]临床特征肿瘤来源:□原发□术后复发□转移。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与预防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与预防
一、概述
人的身体出现胃肠间质瘤这种疾病的时候有着一些特点存在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如果人们使用常规的放疗,或者是化疗的方法治疗胃肠间质瘤这种疾病的时候,对于这种疾病的效果不是很好的,如果人们想要使用治疗方法的话,人们可以使用一些外科手术切除来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这种疾病的,再加上一些分子靶向药物来辅助进行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二、步骤/方法:
1、人们使用了手术切除的方法来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疾病的时候,是可以起到治愈的目的的,但是人们在手术以后,应该做一些防范性的化疗的,而且人们也应该做一些康复治疗的,就是为了防止复发率比较高的对肠道镜治疗疾病再次复发的。
2、想要预防胃肠道间质瘤这种疾病,人们应该坐在阳光底下进行一些锻炼自己体魄的运动,可以多做一些奔跑类的运动,例如足球,或者一些弹跳性的运动的,人们也可以多做一些拉筋的运动,对于身体有好处。
3、胃肠道间质瘤这种疾病要注意饮食的,不要吃一些太咸的东西的,还要不要吃一些太热的东西,太烫的东西会导致人们的胃肠道黏膜的受到一定量的刺激,避免吃一些过期或者是变质,甚至是过冷的食物,也可以预防疾病。
三、注意事项:
胃肠道间质瘤这种疾病发生的部位是至关重要的,胃肠道间质瘤疾病的这个部位会影响人们的预后的,还有的就是影响他是否会复发的。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mg/d。患者在正确的剂 需要减量.每日推荐剂量不低于300 不良反应而中断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发生率小于4%。如 症处理大多可以缓解。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5%.因 骨骼疼痛、血小板减少、乏力、皮疹等,多为轻到中度,经对 测和处理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水肿、恶心、腹痛、肌肉或 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是可以预 6.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GIST的安全性和耐受 疗效可能不同于完全没有基闪突变的患者。 生于其他的外显子.此种患者进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 况,决定是否为野生型GIST。但仍有部分患者的基阒突变发 规通过筛查c.kit和PDGFRA常见的6个外显子的突变情 考虑甲磺酸伊马替尼作为一线治疗选择。同时需要强调.常 17阳性患者差,仍然可以 17阴性GIST患者预后比CDl CDI 突变肿瘤的疗效较外显子9突变和野生型的疗效差。尽管 者的疗效最佳。苹果酸舒尼替尼作为二线治疗对外显子11 中.相对于外显子9和野生型突变患者.外显子11突变患 5.GIST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疗效:在c.kit突变的患者 存在的瘤内结节体积增加 符合PR标准.有新病灶.瘤内新生结节或已 CT提示肿瘤体积增加10%并且密度改变不 疾病进展(PD) 不符合CR,PR或PD.肿瘤相关症状无加重 疾病稳定(SD) 15%.无新病灶.非可测病灶无明显进展 CT提示体积缩小10%或肿瘤密度下降(HU) 部分缓解(PR) 所有可见病灶消失.无新病灶 完伞缓解(CR) 定义 疗效 表2改良的Choi疗效评估标准 疗效评估标准。Choi标准不作为标准评估方法。 一步验证。专家组推荐在有条件的中心,可以考虑应用两种 的有限病例中进行检验.需要多中心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进 性与-SFDG.PET评估方法相当:然而这一标准仅在单中心 样本临床研究验证了Choi疗效评估标准与长期生存的相关 效。Choi标准整合了肿瘤大小和密度两项凶素;见表2。小 现有的RECIST标准可能会低估甲磺酸伊马替尼的疗 行定性。 “不确定”病灶.ISFDG.PET或tSFDG.PET.CT扫描有助于进 h内,即可观察到药物的疗效。同时对于影像学发现的 24 前评估药物疗效最敏感的方法。在药物治疗的1个月甚至 随访提示治疗有效。ISFDG—PET或ISFDG.PET-CT扫描是目 况在-SFDG.PET或ISFDG.PET.CT中表现为阴性病灶.长期 而在CT扫描上表现为肿瘤体积增大.但密度降低。这种情 瘤密度的降低。甚至由于治疗后肿瘤肿胀、}H血、黏液性变 GIST的早期(前3个月),很多病例仅表现为cT扫描中肿 CT或MRI所测量的肿瘤大小.但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RECIST及WHO、SWOG等疗效判定标准.主要依据 但6个月后发生疾病进展。 开始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6个月后。即初始治疗获得疗效, 初6个月内,肿瘤发生进展;(2)继发耐药:肿瘤进展发生在 替尼耐药定义为:(1)原发耐药: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最 过早地判断耐药。根据RECIST标准.ESMO对甲磺酸伊马 到疗效。冈此.应耐心地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的疗效.不要 位显效时间是12周.四分之一的患者要到23周才可以看 评估.肿瘤对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反应时间差别很大.中 4.药物疗效的判断:根据B2222研究中的SWOG标准 过的药物或维持现有治疗。在某些个案病例是可行的。 度。因此,在没有其他更好选择的情况下.重新尝试曾经用 替尼治疗。有时候仍然会获益.或者町能会减缓疾病进展速 曾经有效的患者.如果出现疾病进展.蓖新尝试甲磺酸伊马 2008指出:有些证据表明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ESMO 抑制剂或进入新药临床试验。或考虑新的联合用药方案。 替尼治疗失败.可以考虑应用其他证实有效的酪氨酸激酶 似。这一方案也可作为个体化治疗的选择.如果苹果酸舒尼 mg/d.其疗效与间断用药方案相当.耐受性类 药方案37.5 服药4周,停药2周。也有l临床研究表明.舒尼替尼连续用 mg/d. 到II缶床获益及生存获益。舒尼替尼的推荐剂量为:50 程中进展或不耐受的GIST患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可以达 证2008年3月在中国得到批准。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过 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耐药或不耐受的GIST。这一适应 选择:苹果酸舒尼替尼2006年1月被美国FDA批准用于 3.苹果酸舒尼替尼是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二线 间通常为6—12个月。 甲磺酸伊马替尼已经达到最大疗效,可以考虑手术。这一时 为:在连续增强cT或MRI扫描提示肿瘤不再缩小.即认为 对于手术前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应用时间.专家共识认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中出现广泛进展.手术无任何益处。 替尼耐药时间,手术后增加甲磺酸伊马替尼剂量;(3)如果 灶性进展,可以考虑手术切除进展的病灶.延长甲磺酸伊马 磺酸伊马替尼治疗:(2)如果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中出现局 择期进行手术或其他局都干预措施.手术后维持原剂量甲 他局部干预措施:(1)如果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有效。可以 肿瘤负荷和患者的身体状况、意愿,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或其 专家共识认为:应根据肿瘤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反应以及 部治疗(如射频消融)干预,目前尚无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 酸伊马替尼治疗过程中。是否应该择期进行手术或其他局 2.转移复发或不可切除GIST的手术治疗原则:在甲磺 mg/d。 mg/d。如果再进展.可以考虑尝试增加到800 600 酸伊马替尼治疗无效或进展的患者.可以先增加剂量到 mg/d甲磺 mg/d的剂量。专家组达成共识:对于400 尼800 获益。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很多患者不能耐受甲磺酸伊马替 的治疗选择。部分患者可以再次从甲磺酸伊马�
胃肠间质瘤内镜下诊治
症
EFR治疗的关键点在于病变部位全层切除及切除后创面封闭
手
②黏膜下注射抬举黏膜
术
③暴露病灶:预切开黏膜层和黏膜下层,逐步剥浆膜层
要
⑤吸尽消化道管腔内液体,沿肿瘤边缘切开浆膜,造成"人工穿孔",完全切除病灶
从完全切除率上来说, 在直径>3 cm GIST的 治 疗 中 ,EFR 并 不 优 于外科手术,尤其同
CT检查初步评估肿瘤的良恶性,以下提示恶性:
直径>11 cm 肝转移或肝播散
边界不清晰 瘤体内不均匀强化
表面不规则 侵犯肠系膜或消化道其他部位
影响预后重要因素
肝转移
肿瘤大小
有无邻近结构侵犯
MRI
也是一种可视化的有效检查手段,对软组织具有较高 的分辨率,在无造影剂的情况下即可获得良好的软组 织对比度,有助于检出小的转移病灶及评价靶向治疗 疗效,对CT造影剂过敏或怀疑肝转移者可行MRI检查。
步
⑥为避免切除的瘤体落入腹腔,可利用圈套器或抓取钳等方法固定及取出病灶
时存在腔外生长或溃
骤
⑦创面闭合:根据创面大小可采取内镜下钛夹夹闭、内镜下荷包缝合术、内镜下网膜修补术 及耙状金属夹闭合系统(OTSC)等方法闭合创面
疡者,但考虑到内镜 治疗的成本效益及微
创性,扩大其治疗的
⑧术中密切观察患者腹部变化情况,必要时可采用注射针于患者右上腹穿刺排气,缓解气腹
- ESD
适
直径2~5 cm
应
征
术前EUS或CT评估向腔内生长的黏膜下肿瘤
标记病灶:距病灶边缘3~5 mm处通过电凝作点状标记
手 术 主
黏膜下注射:于病灶边缘行黏膜下注射(0.9%生理盐水或甘油果糖或玻璃酸 钠+亚甲蓝+0.01%肾上腺素)抬举黏膜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方案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方案引言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来源于胃肠道间质的恶性肿瘤,它通常发生在胃肠道的壁层组织中,但也可以发生在其他消化道器官。
这种疾病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和易复发特性,因此对于GIST的治疗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分级以及患者的年龄和整体健康状况等。
本文将介绍当前用于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的常见方案,包括手术切除、靶向药物治疗和放疗等。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1.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的主要方法之一。
对于早期、小型的GIST病例,手术切除可以是一个理想的治疗选择。
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可以选择胃镜切除、胃次全切除或胃全切除等手术方式。
手术切除的目标是彻底切除肿瘤,同时也需要兼顾保留正常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2. 靶向药物治疗GIST的发生与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
靶向药物治疗通过抑制这些突变基因的作用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目前,常用的靶向药物包括Imatinib(伊马替尼)、Sunitinib(舒尼替尼)和Regorafenib(雷伐替尼)等。
•Imatinib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有效抑制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所引起的肿瘤生长。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高危和转移性GIST,Imatinib通常是首选治疗药物。
剂量通常为400-800mg/日,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疗效可以适当调整。
•Sunitinib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抑制KIT、PDGFRA以及其他几种相关蛋白的活性。
Sunitinib常用于进一步治疗Imatinib治疗失败的患者。
剂量为50mg/日,按周期性用药,每个周期为4周。
•Regorafenib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抑制KIT、PDGFRA等多种靶点。
Regorafenib通常在Sunitinib治疗失败的情况下使用。
胃肠道间质瘤诊治指南解读_图文(精)
·8·2015,Vol.4,No.1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5年第4卷第1期Chin J Colorec Dis (Electronic Edition ),·专家论坛·胃肠道间质瘤诊治指南解读郁雷梁小波梁小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山西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山西省肿瘤医院肛肠肿瘤研究所所长、山西省肿瘤医院消化内镜-微创外科治疗中心主任、山西省乳腺疾病诊治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肛肠教学工作,擅长结肠癌扩大根治术、直肠癌扩大根治肿瘤的防治与科研、术、保留植物神经直肠癌扩大根治术等手术。
主要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结直肠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肿瘤学分会委员、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常委、大中华结直肠腔镜外科学院特聘讲分会微创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间质瘤专家组副组长、山西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山西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会长、山西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山西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获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等奖、山西省医药卫生引进新技术奖等奖项,并获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山西省青年岗位能手、山西省劳动模范、第三届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在抗击非典工作中荣立二:《肿瘤研究与临床》,《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功。
并兼任杂志总编辑等期刊的副总编辑或编委。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次在全国性学术大会上担任大会主席、主持人并作专题发言。
【摘要】作为罕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GISTs )的发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一、概述
记得在某同事10岁的时候,奶奶查出胃病了,当时具体某同事也不知道,不太懂,后来才知道是胃肠道间质瘤,一直以来采用药物治疗,可是近些年来,渐渐的又开始发作,就今年的上个月,大便呈黑色,后反复检查,后确诊为胃间质瘤并出血,然后医生建议大家住院观察并且制定治疗方案,大家一直干等着治疗方案也是很着急的。
请问奶奶胃间质瘤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二、步骤/方法:
1、首先确诊之后,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外科手术方法治疗,这种方法能很大程度上治疗该种疾病,手术目标是完整手术切除,一般不需要进行淋巴结清扫,不建议进行腹腔镜检查。
这也是这种疾病的第一种治疗方法。
2、第二种情况就是采用腹腔镜的方法,这种手术方法具有出血少,见效快的等优点,而且还能很大程度上减少肠胃的感染,采用什么方法前,一定要根据患者个人的情况来判断该用哪一种手术治疗方案
3、如果较轻的患者也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或者中医治疗,现在医学这么发达,有专门针对这种疾病的药物,建议你去正规的医院购买,按照医生的嘱咐,坚持用药。
再加上中医治疗,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注意事项:
对于胃间质瘤术后这个问题一定要重视,术后两周后可进食低脂半流质饮食,饮食原则:呈半流质状,其蛋白质含量达到正常需要量,纤维含量极少,少量多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道间质瘤诊治指南
是GIST发生的主要原因。
这些突变通常发生在外显子11,其他外显子如9、13、14、17则较少见。
患有外显子11突变
的患者对伊马替尼治疗反应较好。
少数患者则为KIT阴性,
但存在PDGFRA外显子18点突变或缺失,这些患者对伊马替
尼治疗不敏感。
5-2.GIST的生长方式有腔内型、壁内型、腔外型和混合型。
肿瘤通常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可以有或没有包膜,切面呈灰红或灰白色。
较大的肿瘤可能会发生出血坏死或黏液样变性。
5-3.GIST具有很大的组织学变异,免疫组化是诊断的重
要手段。
GIST呈阳性表达的标记物有KIT、CD34、ACAT2、
S100、DES和角蛋白等。
其中KIT是最特异、最敏感的标记物,但约5%的GIST为KIT阴性,这类患者的一部分可能会
从KIT靶向治疗中获益。
6.治疗
6-1.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的主要方法。
对于可切除的初
发或复发性GIST,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术前或术后辅
助治疗的必要性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6-2.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靶向治疗是目前的主要治
疗方法。
伊马替尼是靶向治疗的首选药物,但由于其副作用和治疗耐药性,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和副作用。
6-3.放疗和化疗的治疗效果有限,一般不作为单独治疗手段。
但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放疗和化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以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7.结论
GIST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间质瘤,具有很大的组织学变异。
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伊马替尼是靶向治疗的首选药物。
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放疗和化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制定。
EUS被用来判断间质瘤的恶性程度,据chak报道,肿瘤
大于4cm、边界不规则、内部回声>4mm的囊性变是恶性瘤的
表现。
而Palazzo等则报道,肿瘤直径<3cm、边界规则、内部
回声均匀则是良性间质瘤的表现。
然而,目前认为所有GIST
均有潜在恶性,不能仅以良恶性来划分,而应该进行侵袭危险性的分级。
EUS图像显示肿瘤较大、边界不清、外形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等则是明显较高侵袭危险性的特点,可以直接进行手术。
在免疫组化检查方面,CD117被认为是GIST的特征性免
疫表型标志,其阳性表达率为95%,对诊断有良好的敏感性
和特异性。
CD34在GIST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但其特异
性较差,在纤维原性肿瘤和肉瘤等间叶源性肿瘤中也有表达。
平滑肌动蛋白(SMA)和结蛋白(Desm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和2%,是肌源性肿瘤的标记物,阳性有助于肌源性肿瘤的鉴别。
S-100蛋白(S-100)的阳性表达率为5%,由神经鞘膜表达。
目前多采用CD117和CD34联合检测均阳性对GIST诊断有较
高的价值。
然而约5%的GIST不表达CD117,且不是表达
CD117的肿瘤均为GIST,其中部分软组织肿瘤(如脂肪肉瘤,血管肉瘤,尤文肉瘤等)甚至平滑肌肉瘤也可能表现为CD117
阴性。
在CD177阴性的肿瘤中进行c-kit及PDGFRA基因突
变的检测可明确诊断。
目前对于GIST的治疗仍然首选外科手术治疗,完整的手
术切除是治疗局部可切除性GIST的金标准。
随着分子靶向药
物的不断研究,药物治疗也逐渐受到重视。
手术的目标是尽量争取达到R0切除,避免肿瘤破裂和术中播散,但如果初次手
术仅为R1切除,预计再次手术难度低并且风险可以控制,不
会造成主要功能脏器损伤的,可以考虑二次手术。
GIST很少
发生淋巴结转移,除非有明确淋巴结转移迹象,一般情况下不必常规清扫。
肿瘤破溃出血的原因之一是较少发生的自发性出血,另外是手术中触摸肿瘤不当造成破溃出血,因此术中探查要细心轻柔。
对于术后切缘阳性,目前国内外学者倾向于采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GIST虽然对放疗、化疗不敏感,但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和治疗仍有突破性进展。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选择性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对因c-kit基因变异所引起的间质瘤敏感。
它可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问质瘤细胞c-kit酪氨酸激酶,阻断其介导的细胞信号传导途径,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对于术后辅助治疗、转移性及手术无法切除GIST患者可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随着药物的不断应用,耐药问题越加被重视,可分为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
原发性耐药主要与KIT野生型、KIT9号外显子或PDGFRA18号外显子的D842V突变有关;继发性耐药主要与KIT11、13、14、17号外显子突变有关,此问题有待解决。
以舒尼替尼为代表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二线靶向治疗药物,它可以抑制多个与肿瘤的生
长和血管生成相关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对于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治疗细则如下:
一)活检原则
估计手术能够完整切除且不严重影响相关脏器的功能者,可以直接进行手术。
近年的NCCN指南已经明确,如果要进行新辅助治疗,需要取活检。
应该注意不适当的活检可能引起肿瘤的破溃、出血和增加肿瘤播散的危险性;尤其对于部位较深的,如肿瘤位于十二指肠,进行活检需慎重。
二)GIST的手术适应证
1)对于肿瘤最大径线超过2 cm的局限性GIST,原则上可行手术切除。
不能切除的局限性GIST,或临界可切除,但切除风险较大或严重影响脏器功能者,宜先行术前药物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
2)对于肿瘤最大径线小于或等于2cm的可疑局限性GIST,有症状者应进行手术。
位于胃的无症状GIST,一旦确诊后,
应根据其表现确定超声内镜风险分级(不良因素为边界不规整、溃疡、强回声和异质性)。
如合并不良因素,应考虑切除;如
无不良因素,可定期复查超声内镜。
位于直肠的GIST,由于
恶性程度较高,且肿瘤一旦增大,保留肛门功能的手术难度相应增大,倾向于及早手术切除。
对于十二指肠和直肠GIST,一般采用局部切除或楔形切除,切缘1~2 cm,满足R0切除要求即可。
对于直径较大或浸
润深者,可考虑行部分胃十二指肠切除或直肠切除。
对于直肠GIST,应尽量保留括约肌功能,避免造成排便障碍。
对于需
要联合其他脏器切除的情况,应在保障手术安全和充分考虑脏器功能的前提下,争取达到R0切除。
十二指肠和直肠GIST
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一般不推荐常规进行淋巴结清扫。
胃肠道血管球瘤和间皮瘤是常见的肠道肿瘤,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
肿瘤细胞呈现稀疏、分散的特点,核小,胞质深嗜伊红色,边界不清。
瘤细胞排列方式多样,包括平行的条束状、漩涡状、不规则状、栅栏状或波浪状。
在免疫组化检测中,弥漫强阳性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结合蛋白是其特征,部分病
例也可能会弱阳性或散在性表达CD117和DOG1,但不足以诊断为GIST,特别是desmin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的病例。
胃肠道血管球瘤一般小于5cm,无包膜,细胞呈长梭形,核两端尖,可呈栅栏状排列。
在免疫组化检测中,瘤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S-100、Leu-7、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
PGP9.5等神经标记,部分可表达CD34,但不表达CD117.
与此相似的间皮瘤则表现为瘤细胞表达Actins和Ⅳ型胶原,不表达CD34,同时抗黑色素瘤持异性单抗和CD117为阳性,而GIST中HMB45为阴性。
在免疫组化检测中,间皮瘤表达HNBE-1、钙网膜蛋白和CK,但不表达CDll7和CD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