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分级标准
![胃肠道间质瘤分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626c0d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f.png)
胃肠道间质瘤分级标准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通常在胃、小肠、结肠和直肠等部位发生。
GIST的分级标准对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主要采用的分级标准是根据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和核分裂计数来进行评估。
首先,肿瘤的大小是评估GIST分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肿瘤的直径大小,将GIST分为小于或等于2厘米、2-5厘米和大于5厘米三个不同的分级。
一般来说,肿瘤越大,其对周围组织的浸润和转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肿瘤的大小对于GIST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肿瘤的分化程度也是评估GIST分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分化程度通常通过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状态来进行评估,分为高度分化、中度分化和低度分化。
分化程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肿瘤的侵袭性和复发转移的风险,因此对于GIST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核分裂计数是评估GIST分级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核分裂计数是指在肿瘤组织中每个核分裂的数量,通常以每50个高倍视野(HPF)来进行计数。
根据核分裂计数的不同,将GIST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不同的分级。
核分裂计数的增加往往代表着肿瘤的侵袭性和恶性程度的增加,因此对于GIST的治疗和预后评估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指标,可以对GIST进行较为全面的分级评估,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依据。
此外,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也逐渐应用于GIST的临床治疗中,为GIST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总之,胃肠道间质瘤的分级标准对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和核分裂计数等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风险,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依据。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GIST的治疗水平和预后质量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https://img.taocdn.com/s3/m/93c43f2610661ed9ad51f3fe.png)
病理特征
大体病理特征
病理特征
大体病理特征
病理特征
组织学病理特征
依据细胞形态可将GIST分为3大类: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和梭 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混合型
混合型
10% 20%
上皮样细胞
梭形细胞
0% 20%
70%
40% 60% 80% 100%
病理特征
组织学病理特征
梭形细胞
上皮样细胞
临床特征
NIH原发GIST切除术后的风险分级(2008)
危险度分级 肿瘤大小(cm) 核分裂数 (每50 HPF) 肿瘤原发部位
极低危
低危 中危
≤2.0
2.1–5.0 2.1–5.0 <5.0 5.1–10.0 任何 >10.0 任何 >5.0 2.1–5.0 5.1–10.0
≤5
≤5 >5 6–10 ≤5 任何 任何 >10 >5 >5 ≤5
转移复发或不可切除GIST的治疗
伊马替尼是转移复发或不可切除GIST的一线治疗药物, 初始推荐剂量为400 mg/d.
一线治疗
二线治疗
伊马替尼标准剂量失败后的治疗选择; ①伊马替尼增加剂量;②舒尼替尼治疗 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治疗失败后的维持治疗 建议参加新药临床研究 也可以考虑使用其他分子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
其他
术前治疗
伊马替尼 400mg
6个月
1周
推荐初始剂量
术前治疗时间
术前停药时间
back
术后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适应证
推荐有中、高危复发风险患者作为辅助治疗的适合人群 . 中危患者,应至少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 高危患者,辅助治疗时间为3年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标准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140b65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23.png)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标准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1-3%。
GIST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
首先,临床症状是GIST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
此外,肿瘤的位置和大小也会对临床症状产生影响,比如位于食管、胃底或十二指肠的肿瘤可引起吞咽困难、消化不良等特定症状。
其次,影像学检查在GIST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特征以及是否存在转移。
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再次,组织病理学是确诊GIST的金标准。
通过组织活检获取肿瘤组织,经过病理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核分裂指数等信息,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117、CD34、DOG-1等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情况,这些都是诊断GIST的重要依据。
最后,分子生物学检测在GIST的诊断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约85%的GIST患者可检测到KIT基因的突变,另外10%的患者可检测到PDGFRA基因的突变,这些分子生物学的检测结果对于GIST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方面的信息,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GIST的性质和预后,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以期早日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胃肠间质瘤病例讨论
![胃肠间质瘤病例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fa458e6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3.png)
辅助检查
GIST良恶性界限不清,是一种潜在恶性的肿瘤。即使是良性的肿瘤 ,在10年后也出现了恶性转化
1
因此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制定了GIST危险分级。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
2
危险度
肿瘤:体积小(<2cm),境界清楚 核分裂数<2/50HPF 瘤细胞欠丰富,无异型,无坏死
01
增生活性低:Ki-67+细胞<10%
02
部位:胃
03
治疗:完全切除
04
GIST预后良好的因素
腹膜播散和肝转移
01
肌层、粘膜和/或周围组织浸润
02
脉管浸润或瘤栓形成
03
肿瘤性坏死
04
最大直径>10cm
05
核分裂数>10/50HPF
06
细胞密集、明显异型
07
瘤细胞围绕血管簇状分布
08
GIST预后不良的因素
放疗用于巨大肝转移或盆腔固定的疼痛病人
转移性肿瘤
故应开始予以格列卫辅助治疗。
03
本例患者免疫结果示:核分裂数<2/10HPF,肿瘤大小15x13x11cm。危险分度:中危。
02
本例为腔内型胃间质瘤。
01
结合本例
中文名称 :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
01
产品规格:100mg/粒x120粒
02
价格:20000左右(瑞士诺华) 1400左右(印度)
01
02
01
药理作用
治疗GIST,起始推荐剂量,一日400mg,一次与早餐一起服下,同时饮一大杯水,以减少对胃肠道刺激。
至少连服4个月,如治疗中疾病进展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终止治疗。
20%~50% 的患者首诊时已是晚期,胃肠间质瘤你了解多少
![20%~50% 的患者首诊时已是晚期,胃肠间质瘤你了解多少](https://img.taocdn.com/s3/m/bcb4b73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64.png)
2020.0922祝您健康防病强身疾病防治◎ 周 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 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我国是消化道疾病的高发国家。
胃癌、食管癌、结肠癌是发病率最高的三大消化道恶性肿瘤。
但是,有这样一种肿瘤,它的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有20%~50%的患者首诊时已经是晚期,有11%~47%的患者发现时已发生肝转移和腹盆腔转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及早发现这个疾病非常重要,它就是胃肠间质瘤。
● 什么是胃肠间质瘤不同于胃癌、肠癌起源于上皮组织,胃肠间质瘤起源于间叶组织,是最常见的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胃肠道肿瘤,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1%~3%。
所谓的间叶组织,包括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脉管组织、骨及软骨组织、黏液组织、淋巴造血组织、横纹肌及平滑肌组织等。
之所以把它们都划分为间叶组织,是因为它们都来源于胚胎期的同一类组织。
除胃肠间质瘤外,还有其他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消化道肿瘤,如胃平滑肌瘤、胃神经鞘瘤等,也常常表现为消化道黏膜下的占位。
● “神出鬼没”的胃肠间质瘤“胃肠间质瘤”是20世纪末才正式命名和普遍使用的医学新名词。
从它的名字就可以发现,它既可以发生在胃部,也可发生在肠道,如小肠、直肠等部位。
实际上,它出现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都是有可能的。
临床上胃肠间质瘤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胃,占60%~70%。
其次是小肠,占20%~30%。
结肠和直肠仅占5%,食管相对少见。
值得一提的是,胃肠间质瘤还可以发生在消化道之外的部位,比如腹部的网膜、肠系膜、男性前列腺、女性阴道等,可以说是“神出鬼没”。
● 如何早期发现胃肠间质瘤与其他肿瘤一样,胃肠间质瘤越早发现、越早治疗,预后越好,这就提醒大家需要及时发现胃肠间质瘤的“蛛丝马迹”。
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1.重视日常体检,尤其是胃镜、肠镜检查胃肠间质瘤发病的高峰年龄段是55~65岁,40岁以下较为少见,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当。
由于它最常发生于胃部,临床上许多患者的胃肠间质瘤是在做胃镜时被查出的,还有部分患者是在腹部手术时偶然发现的。
胃肠间质瘤流行病学PPT大纲
![胃肠间质瘤流行病学PPT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4245857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8.png)
辅助检查手段
影像学检查
01
包括超声、CT、MRI等,可发现腹部肿块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
系,评估肿瘤大小、位置及有无转移。
内镜检查
02
对于胃肠道间质瘤,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肿瘤形态,并取活检
进行病理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03
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有助于评估患者全身
状况及病情严重程度。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02
流行病学特征
地域分布特点
80%
发病率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病率 存在差异,可能与地域、环境、 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100%
高发地区
某些地区或国家的胃肠道间质瘤 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当地人群的 遗传背景、生活习惯等有关。
80%
低发地区
与高发地区相比,低发地区的胃 肠道间质瘤发病率较低,可能与 当地人群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 等较为健康有关。
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等结果,依据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 确诊。
鉴别诊断
需要与胃肠道其他肿瘤进行鉴别,如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等,还需与腹腔其他 来源的肿瘤进行鉴别,如肝癌、胰腺癌等。
05
治疗策略及预后评估
手术切除治疗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对于原发、局限、可切除的GIST,手 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部分复 发或转移的GIST,如果技术上可行且 患者状况允许,也可考虑手术切除。
人群分布特征
年龄分布
胃肠道间质瘤可发生于任何年 龄,但中老年人更为常见,可 能与年龄相关的免疫功能下降 、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
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胃肠道间质瘤的 发病率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具 体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性激 素水平、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 关。
胃肠道间质瘤名词解释
![胃肠道间质瘤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31b09d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e1.png)
胃肠道间质瘤名词解释
《胃肠道间质瘤》名词解释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简称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
肿瘤。
它是目前广泛研究和讨论的一种罕见病。
胃肠道间质瘤可以发生在胃、小肠、结肠等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也有少数发生在食管和直肠等胃肠道之外的位置。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这些细胞主要负责组织支持和调控肌肉运动。
间质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在肿瘤中发生了异常增生和变异。
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成和发展与
KIT基因突变和PDGFRA基因突变有关,这些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细胞增殖的过程中出现失控。
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和表现各有差异,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一些患者可能出现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诊断胃肠道间质瘤通常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活检和分子遗传学检测来确定。
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靶向治疗。
手术切除通常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早期诊断的患者。
对于进展期或复发的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如Imatinib)已经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此外,放射治疗和化疗也可以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但效果较为有限。
总的来说,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罕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生原因与基因突变有关。
对于患者来说,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
同时,相关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进行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这种罕见病的认识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胃肠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https://img.taocdn.com/s3/m/f77dc9b3fd0a79563c1e72c3.png)
3.2 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检查:
GIST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良性肿瘤多小于5cm ,密度均匀,边缘锐利,极少 侵犯邻近器官,可以有钙化表现。
恶性肿瘤多大于6cm,边界不清,与邻近器官粘连, 可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中央极易出现坏死、囊变 和出血, 肿瘤可出现高、低密度混杂, 钙化很少见.
3.3 X线钡餐:示边缘整齐、园形充盈缺损,中央 可有“脐样”溃疡龛影,或表现为受压、移位。
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发病高峰在50-70岁 之间,40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 异。 大部分发生于胃(50~70%)和小肠(20~30%), 结直肠约占10~20%,食道占0~6%,肠系膜、 网膜及腹腔后罕见。
GIST基础研究
GIST的概念: 肿瘤位于胃肠道,组织学形态有梭形细胞上皮样 细胞或多形性细胞。免疫组化表达KIT蛋白 (CD117)阳性。遗传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 变。 肿瘤还可发生于腹腔软组织如网膜、肠系膜或腹 膜后,均具有与GIST形态学、免疫表达及分子遗 传学的相同特征。
大体形态特征:
肿瘤大小不等(0.8cm~20cm),可单发或多发,呈 结节状或分叶状。
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30%)和 肌壁层(10%)。 境界清楚,无包膜,向腔内生长呈息肉样肿块常 伴发溃疡形成,向浆膜外生长形成浆膜下肿块。 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常见病征。位于 腹腔内的间质瘤,肿块体积常较大。
组织形态特征: 分梭形细胞型(60%~80%)、上皮样细胞型 (10%~30%)和两种细胞混合型(最少)。不 同细胞类型与肿瘤恶性程度无相关关系
临床症状
1、病程可短至数天长至20年,恶性GIST病程较 短,多在数月以内,良性或早期者无症状。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https://img.taocdn.com/s3/m/1f1feb122f60ddccda38a085.png)
GIST的CT和MRI表现
GIST原发肿瘤CT和MRI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 肿块,也可以侵入系膜、包绕邻近肠管和膀胱,较小 肿块可以为均匀密度或信号,增强后显著均匀强化; 而较大肿块因囊变、坏死或液化而密度或信号不均匀, 与消化道相通时,肿块内可含气、气-液平面,增强后 表现为不均匀强。肿块内钙化较为少见。尽管肿块 较大,而消化道梗阻征象少见。GIST转移以肝脏为主, 其次为系膜,而淋巴结相对少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
1
2
图1: 男,63岁,肠系膜GIST。CT平扫,肿块呈不规 则形,密度不均匀,中心可见片状低密度区。
图2:来源不明GIST。增强扫描,肿块最大横径18 cm, 低密度区无强化,周围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并可见 肿瘤血管。
国外学者利用MIB-1作为肿瘤恶性程度评价标 准比较GIST的CT表现与肿瘤分级和预后的相 关性,认为肝脏转移、肠壁侵犯和肿块直径 >11.1 cm提示高级GIST及预后较差。
度均匀,边界清 晰,病灶向腔内 外生长, 有显著 强化。 手术病理 为胃良性间质瘤。
1
2
图1:十二指肠GIST。门脉期增强扫描,肿块呈 圆形,最大横径4.3 cm,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 周围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图2:男,52岁,小肠GIST。CT平扫,肿块呈葫 芦形,最大横径8.1 cm,密度不均匀,中心可 见小片状低密度区,与肠壁关系密切。
GIST病理学上分为良性、交界性和低度或高度 恶性,其恶性生物学行为主要表现为侵犯邻近 结构和远处转移。肝脏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其次为肠系膜,而淋巴结转移相对少见。
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肿块,压迫邻近器官和 缺乏包膜,易发生囊变、出血和坏死,与消化 道相通是产生消化道出血的病理基础。虽然大 肿块和高核分裂像提示恶性肿瘤,但小肿块和 低核分裂像并不能完全除外恶性可能。
胃肠间质瘤(GIST)
![胃肠间质瘤(GIST)](https://img.taocdn.com/s3/m/e6a68d6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58.png)
潜在恶性,具备以下任一指标者:胃部肿瘤>5.5 cm,肠道肿瘤>4 cm;核分裂象胃部肿瘤>5/50 HPF,肠道肿瘤>1/50 HPF;有肿瘤坏死;核异型性明显;细胞丰富;上皮样细胞呈巢状或腺泡状。
不具备上述指标者为良性。据统计,确诊时GIST中10%-30%属于恶性,潜在恶性占70%-90%。潜在恶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成恶性。 所以,没有GIST是真正良性的,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更为确切
术后5年生存率50%-65%,男性49%,女性74%
术后85%的患者最终会复发、转移
01
02
03
04
05
GIST预后相关因素
原发局部疾病
可切除
手术
术后给予伊马替尼
无法切除或需要扩大手术方能切除或存在器官功能障碍的危险
伊马替尼
仍无法切除
伊马替尼
若有微转移疾病,可考虑切除原发灶,尤其是有症状时
常规不进行周围淋巴结清扫
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GIST的转移方式与腺癌具有明显的不同,以腹腔种植和血行转移为主。因此,不主张常规进行周围淋巴结清扫。
1
2
辅助性放疗只对胃或直肠GIST手术切缘阳性者进行放疗
姑息性放疗有时用于转移灶的止痛性照射
常规化疗的效果差
化疗药物的单药有效率都<10%
辅助放、化疗作用甚微
(重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GIST治疗展望
肿瘤大小是生存率的显著独立预后因素。
有丝分裂数和肿瘤部位也是 GIST 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胃GIST 的侵袭性不及其他部位。肿瘤< 5cm、有丝分裂数< 5个/50HPF的胃GIST与有丝分裂数类似的其他部位GIST 相比,其恶性程度低 2%,而其他部位 GIST 的恶性程度较高。
胃肠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https://img.taocdn.com/s3/m/762697bacc7931b764ce150f.png)
小肠GIST可表现为疼痛、便血或肠梗阻。 GIST转移部位依次为:腹膜、肝脏、肺、 骨。腹水不常见。国外报道肝转移发生率 15.9%~17%。国内报道为25.8%~29%。 小肠间质瘤发生肝转移的概率在各原发部 位中最高。因此多认为小肠间质瘤的恶性 程度最高,预后最差。
.
GIST的特殊类型
胃肠道间质瘤
.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长期以来因许多混杂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上 皮样肿瘤被误诊为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 1983年Mazur和Clark发现这组肿瘤既无神经源性 分化的抗原表达和超微结构,是一种非定向分化 的间质瘤,首先提出GIST概念。近年来国内外许 多回顾性研究发现既往病理学诊断为“平滑肌瘤” 的病例,经病理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其中许多 属于间质瘤。国内开始在临床实践中引入GIST概 念多在1995年以后,而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只是 在近三、四年间。
.
病理学特征 1.大体形态 :肿瘤起源于胃肠壁固有肌层。
大多数肿瘤呈膨胀性生长,为境界清楚的 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无明显包膜。 偶而呈分叶状或多发性,肿瘤突向腔内呈 息肉状,表面可见溃疡形成。肿物切面灰 白,实性,质韧或松脆;部分肿物呈灰红 色,鱼肉样。部分区域伴出血、囊性变、 坏死见于所有组织类型,包括良性、 恶性及不同部分的GIST(普遍性); CD117在CD34阴性的GIST中也有表达阳性 率,81%~100%(敏感性);胃肠道及其 周围区的真正平滑肌肿瘤,血管平滑肌瘤 和神经鞘瘤,CD117阳性(特异性)。因 此组织学分析可诊断GIST,免疫组化可证 实诊断。
目前认为GISTⅠ型以良性多见,Ⅱ型大多为恶 性,Ⅲ、Ⅳ型主要为恶性或潜在恶性[。
胃肠道间质瘤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胃肠道间质瘤的科普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6680e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8.png)
为什么了解胃肠道间质瘤很重要? 社会支持
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还可以促进患者和家 庭的社会支持体系。
患者在面对疾病时需要来自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谢谢观看
手术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方法,目标 是完全切除肿瘤及周围受影响的组织。
对于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通常预后良好。
如何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药物治疗
对某些恶性间质瘤,可以使用靶向药物(如 伊马替尼)来控制肿瘤生长。
这些药物通过特定的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 殖。
如何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定期随访
治疗后,患者需要定期随访,以监测肿瘤复 发的风险。
谁会得胃肠道间质瘤? 家族史
如果家族中有胃肠道间质瘤或其他相关肿瘤 的历史,个体的风险会增加。
遗传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何时需要就医?
何时需要就医?
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消化不良、体重减轻、吞 咽困难等症状。
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这使得早期诊断变 得困难。
何时需要就医?
检查
谁会得胃肠道间质瘤?
谁会得胃肠道间质瘤?
高风险人群
胃肠道间质瘤可发生于任何人群,但某些人 群如有遗传性疾病(如神经纤维瘤病)的人 风险较高。
这种疾病在成人中更常见,尤其是中老年人 。
谁会得胃肠道间质瘤? 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男性患胃肠道间质瘤的风险略高 于女性。
这可能与激素水平或其他生物学因素有关。
通过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评估,可以及时来自现 问题并进行处理。为什么了解胃肠道间质瘤很重 要?
为什么了解胃肠道间质瘤很重要? 提高认知
了解胃肠道间质瘤有助于公众识别相关症状,并 提高早期就医的意识。
胃肠道间质瘤科普宣传PPT课件
![胃肠道间质瘤科普宣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4ce757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69.png)
总结与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多种疾 病的风险。
定期锻炼、合理饮食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总结与预防
积极参与
鼓励公众参与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对胃肠道间质 瘤的认识。
通过科普宣传活动,普及相关知识,促进社会对 健康的关注。
谢谢观看
谁会得胃肠道间质瘤? 高风险人群
胃肠道间质瘤可发生于任何人群,但某些因 素可能增加风险,例如年龄、遗传因素等。
大多数病例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体中。
谁会得胃肠道间质瘤? 遗传性疾病
如诺南综合症和卡费尔曼综合症等遗传性疾 病患者,患胃肠道间质瘤的风险较高。
了解家族病史有助于早期发现。
谁会得胃肠道间质瘤? 生活方式
胃肠道间质瘤科普宣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胃肠道间质瘤? 2. 谁会得胃肠道间质瘤? 3. 何时就医? 4. 如何诊断与治疗? 5. 总结与预防
什么是胃肠道间质瘤?
什么是胃肠道间质瘤?
定义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平滑肌和神经 组织的罕见肿瘤。
这种肿瘤通常发生在胃、小肠和大肠,可能影响 消化系统的功能。
不良的生活方式,如不均衡饮食和缺乏运动 ,可能间接影响整体健康状态。
健康的生见症状
症状包括腹痛、消化不良、腹胀、便血等,若出 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这些症状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现,及时诊断很 重要。
何时就医?
定期检查
有家族史或高风险因素的个体应定期进行胃肠道 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问题。
如何诊断与治疗?
治疗选择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靶向治疗(如伊马 替尼)和化疗等。
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来决 定。
胃肠道间质瘤危害及预防
![胃肠道间质瘤危害及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e449b06a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1f.png)
结论
公众意识
提高公众对GIST的认识,促进早期诊断和治疗。
社会支持和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一疾 病。
结论
未来展望
随着研究的深入,GIST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将 逐步完善。
希望未来能找到更有效的早期筛查和治疗方法。
谢谢观看
GIST可表现为局部侵袭性和转移性,影响患者的 生存率。
一旦发生转移,治疗难度和风险显著增加。
胃肠道间质瘤的危害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患者可能面临持续的疼痛和消化问题,影响日常 生活。
情绪和心理健康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心理负担 加重。
胃肠道间质瘤的危害 经济负担
治疗GIST所需的医疗费用高昂,增加患者及家庭 经济压力。
对于不可手术切除或转移的病例,可用靶向药物 (如伊马替尼)进行治疗。
靶向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 定期随访
完成治疗后,患者应定期随访以监测复发情况。
早期发现复发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
结论
结论
综合管理
胃肠道间质瘤的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外科 、肿瘤科和心理支持。
如何预防胃肠道间质瘤?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尤其是消化系统的检查,可 以及时发现异常。
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了解个人健康状况。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早期GIST通常可通过手术切除获得治愈。
手术的范围和方式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 靶向治疗
什么是胃肠道间质瘤?
症状
患者常表现为腹痛、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等非特 异性症状。
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其他胃肠疾病,导致延迟诊 断。
《胃肠道间质瘤》课件
![《胃肠道间质瘤》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9a6a59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31.png)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深入了解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以及探索 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
面临的挑战包括提高患者对治疗的响应率、克服耐药性问题以及降低治疗副作用等 。
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推动胃肠道间质瘤领域的持续发展。
流行病学
发病率
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率相 对较低,但近年来呈上升 趋势。
发病年龄
患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 上,但也可发生于儿童和 青少年。
性别分布
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当,无 明显性别差异。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不明显
全身症状
胃肠道间质瘤在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 ,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出现腹痛、 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症状。
发病机制
01
02
03
基因突变
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与基 因突变密切相关,特别是 CD117(c-kit)基因突变 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于某些环境因素 ,如辐射、化学物质等, 可能增加胃肠道间质瘤的 风险。
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性在胃肠道间质 瘤发病中也有一定影响,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 象。
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乏力等 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重 下降等全身症状。
消化系统异常
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 、便秘等症状,有时还可能出现肠梗 阻。
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
通过胃镜、肠镜等内镜检查,可 以直接观察到肿瘤的位置、大小
和形态,并可进行组织活检。
影像学检查
包括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 ,可以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浸 润深度以及是否有转移。
有助于诊断和预后评估。
胃肠道间质瘤科普宣传课件
![胃肠道间质瘤科普宣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1cca08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70.png)
何时需要就医?
定期检查
对于高风险人群或有家族史的人,建议定期进行 消化道检查。
早期发现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如何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如何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手术治疗
对于局限性GIST,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手术目标是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
如何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科普宣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胃肠道间质瘤? 2. 谁会得胃肠道间质瘤? 3. 何时需要就医? 4. 如何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5. 预防与生活方式
什么是胃肠道间质瘤?
什么是胃肠道间质瘤?
定义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源自胃肠道平滑肌 或间质细胞的肿瘤。
通常发生在胃和小肠,但也可以在食道、结肠和 直肠等部位发现。
高风险群体
虽然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GIST,但某些因素会增 加风险,如年龄(通常发生在40-70岁之间)和家 族遗传病史。
例如,家族性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风险较高 。
谁会得胃肠道间质瘤?
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男性患GIST的几率略高于女性。
具体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激素或遗传因素有 关。
谁会得胃肠道间质瘤?
药物治疗
对于无法手术或转移的GIST,靶向药物(如伊马 替尼)是有效的治疗选择。
这些药物可以靶向特定的基因突变,抑制肿瘤生 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何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随访与监测
治疗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监测复发或转移的 风险。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随访方案。
预防与生活方式
预防与生活方式
饮食与锻炼
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锻炼有助于增强身体免 疫力,降低某些癌症的风险。
胃肠间质瘤分级标准
![胃肠间质瘤分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e27592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1b.png)
胃肠间质瘤分级标准
胃肠间质瘤的分级标准通常基于肿瘤的大小、核分裂数以及是否破裂等因素。
一般来说,胃肠间质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 超低危: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核分裂数在2个以下。
2. 低危:肿瘤直径大于2厘米且小于5厘米,核分裂数大概为2\~5个。
3. 中危:肿瘤直径介于5\~10厘米,属于潜在恶性肿瘤。
4. 高危:肿瘤直径大于10厘米,有联合脏器侵犯、肿瘤破裂,或者长在其它部位情况。
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对于不同等级的胃肠间质瘤,治疗方案和预后也不同。
一般来说,超低危、低危和中危患者预后较好,接受手术切除后不易复发和转移,而高危患者容易发生复发、转移。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道间质瘤
原创:曾兆明胃肠病 1周前
前言
胃肠道基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是一种由胃肠壁之细胞(间质细胞)演变而来,将近50-60%的胃肠道基质瘤发生在胃部,30-35%发生于小肠,5%在大肠和直肠,<1%在食道,另外有<5%则在胃肠道的其他位置(extra-gastrointestinal tract tumours, or E-GISTs) 例如网膜、肠繫膜和后腹膜等,胃肠道基质瘤亦可能会转移至其他器官如肝脏或位于腹部的器官等。
以往因为临床特性定义混淆不清,所以胃肠道基质瘤常被归类成平滑肌瘤(Leiomyoma)、平滑肌母细胞瘤(Leiomyoblastoma)与平滑肌恶性肉瘤(Leiomyosarcoma)等,所以过去胃肠道基质瘤的发生率是被低估的。
近来在胃肠道基质瘤的诊断上已有重大突破,也就是可使用胃肠道基质瘤的Kit表现(CD117)、c-kit基因的突变分析、加上其他细胞标记的共同表现、以及更精进的型态学及临床准则,提供更正确的诊断。
胃肠道基质瘤是软组织肉瘤之第五位,也是单一型肉瘤中最常见者,根据马偕医院的回溯性研究指出,台湾每年胃肠道基质瘤的发生率约为每百万人13.4例,也就是每年约300例。
胃肠道基质瘤可发生于各年龄层,但超过80%发生于大于50岁,临床上胃肠道基质瘤的行为有高度的差异性,但所有胃肠道基质瘤皆被认为具恶性倾向,它可从小的良性肿瘤到恶性肉瘤,约10-20%患者在被诊断胃肠道基质瘤已发现有转移现象。
内视镜下胃肠道基质瘤大多呈现黏膜下肿瘤型态(图一),有些会在表面有溃疡(图二)
(图一)
(图二)
症状
虽然大部分的胃肠道基质瘤是因为有症状或是摸到肿瘤而被诊断,但约有25%是在接受检查意外被发现的。
症状较常见的是胃肠道出血、贫血和腹痛,此外,有些患者会有胃肠不舒服、噁心呕吐、便秘或腹泻情形。
诊断
内视镜常可见到黏膜下肿瘤,有些会在表面有溃疡,内视镜超音波可用来诊断胃肠道肿瘤是否由肌肉层产生的(较像胃肠道基质瘤)和量测肿瘤大小,而电脑断层和核磁共振可看出是否有转移。
但诊断主要是靠病理组织诊断,但切片建议内视镜切片较经皮穿刺好,主要是因为内视镜切时肿瘤细胞掉落到腹腔的机会较小,病理科医师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来检验肿瘤KIT(CD117)和anoctamin 1 (ANO1;DOG1)蛋白的表现(此为胃肠道基质瘤最灵敏也具特异性之标志),而有2/3的胃肠道基质瘤也同时表现CD34。
此外,病理科医师也会以在显微镜高倍视野下看到的肿瘤细胞细胞分裂的比率高低,或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染Ki-67,来评量细胞的分化程度和增殖的速度。
治疗
外科手术
如果肿瘤大小>2公分,就建议切除,外科手术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最重要的是将整个肿瘤完整切除,在非胃部的其他肠道(如小肠和大肠直肠),因为复发长大或转移危险性较高,只要有发现胃肠道基质瘤(包括小于1公分),建议接受手术切除。
在胃部1-2公分的肿瘤,是灰色地带,建议切除,但若肿瘤位置靠近食道交界处,手术风险稍高时,可考虑密切规则追踪。
在胃部小于1公分的胃肠道基质瘤,可採用规则回诊追踪,但若有长大,应予以切除。
此外,近来由于内视镜技术进步,1-2公分之肿瘤亦可用内视镜切除。
就手术来说5年和15年无复发之比例分别为70.5% 和 59.9%。
至于术后是否会复发主要是和高细胞分裂的比率有关,此外,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和肿瘤于术前或术中是否破裂亦相关。
对于局部晚期、或不明确是否能完全切除的肿瘤,建议先以口服标靶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3~9个月,再评估是否能接受手术
切除肿瘤。
至于复发、或转移性胃肠道基质瘤的再次手术,可在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疾病控制稳定6~12个月后,进行再次手术治疗。
标靶药物治疗
Imatinib (Gleevec,基利克):
Sunitinib (Sutent,纾癌特):
基利克是一种蛋白质酪胺酸激酶抑制剂,主要是透过阻断c-Kit基因的信号,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是目前健保补助的第一线标靶药物。
纾癌特是一种多靶标的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含:抑制PDGF和VEGF受体),为第二线的标靶药。
在2001年之前,手术是GIST唯一有效的治疗,但大约有一半的病人无法完全切除肿瘤。
随著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使用,使得晚期的GIST其存活可大幅增加至60个月,且也可大幅减少手术后肿瘤复发的机会。
若患者为中高复发风险的患者,术后再给予分子标靶药物的辅助治疗。
但针对手术无法完全切除、复发或转移性的胃肠道基质瘤,则以标靶药物治疗为主。
部分患者在使用基利克一段时间后即发现效果不佳,或是多数病人在持续吃药后产生抗药性,以致造成复发或是肿瘤转移等恶化现象时,医师则会考虑加重基利克药物的剂量,但常会造成更严重的副作用发生,若有此种状况发生,则建议改用第二线标靶治疗利器纾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