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圆硬化临床及核磁共振表现

合集下载

难得这么全!不同组织结构的MRI信号特点医学影像

难得这么全!不同组织结构的MRI信号特点医学影像

难得这么全!不同组织结构的MRI信号特点医学影像脂肪、骨髓:不论在T1WI、T2WI和PDWI(质子加权像)图像上均呈高信号肌肉、肌腱、韧带:肌肉在T1WI、T2WI和PdWI上均呈中等强度信号(黑灰或灰色)。

肌腱和韧带组织含纤维成分较多,其质子密度低于肌肉,其信号强度较肌肉组织略低,该组织也有长T1和短T2,其MR信号为等信号或较低的信号。

骨骼、钙化:T1WI、T2WI和PDWI图像上均呈信号缺如的无(低)信号区。

软骨:在T1、T2加权像上信号强度不高,呈中低信号气体:在T1WI图像上呈较低信号,T2WI图像上信号明显增加,呈鲜明的高信号为其特征。

血流:快速流动的血液因其“流空效应”,在各种成像上均低(无)信号血管影;而缓慢或不规则的血流,如:湍流、旋流等,血管内信号增加且不均匀。

淋巴结:淋巴结组织的质子密度较高,且具有较长的T1和较短的T2弛豫特点。

根据信号强度公式,质子密度高,信号强度也高。

但在T1WI时,因其长T1特点,使其信号强度不高,呈中等信号;而在T2WI上,因其T2不长,使信号强度增加也不多,也呈中等信号。

水肿:无论何种类型水肿,细胞内或组织间隙内的含水量增加,均使T1值和T2值延长,Pd值降低,故在T1WI和PDWI图像上水肿区呈较低信号,而在T2WI图像上则呈明显的高信号,对比鲜明。

脑水肿(1)血管源性水肿:最常见于脑水肿,是由血脑屏障破坏所致,血浆由血管内漏出进入细胞外间隙,这是血管源性水肿的病理生理基础。

血管源性水肿主要发生在脑白质中,结构致密的脑灰质通常不易受影响,典型的血管源性水肿呈手指状分布于脑白质之中,常见于肿瘤、出血、炎症、以及脑外伤等脑部疾患中。

它是以结合水增多为主,自由水增加为辅,早期只在T2加权像上显示,CT通常无明显异常。

血管源性水肿的较早显示,往往提示存在一个较早期或较局限的脑部疾患,这种病变和肿瘤鉴别需采用长TE序列,使TR延长,水肿信号增强,而肿瘤信号基本不增加,必要时进行Gd-DTPA增强扫描。

环形强化表现的影像学解释指南

环形强化表现的影像学解释指南

环形强化表现的影像学解释指南环形强化(ring enhancement)是影像学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CT、MRI和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中经常可以见到。

环形强化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些疾病的发展,如肿瘤、感染、脑膜炎、脓肿等。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了解环形强化的影像学解释对于正确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环形强化的基本概念、影像学表现、常见疾病和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给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帮助。

一、基本概念环形强化是指在影像学检查中出现的一种圆环状的强化表现。

在CT和MRI检查中,通过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周围会出现一圈较为明显的环形强化,这是因为造影剂在病灶周围的血管内积聚所致。

环形强化可以是实质性病变的直接表现,也可以是炎症反应或免疫反应导致的结果。

二、影像学表现在CT检查中,环形强化通常呈现为高密度的环形结构,其直径和厚度可以有所不同。

在MRI中,环形强化常常呈现为T1加权像上的低信号,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并伴有强化效应。

此外,环形强化在磁共振扫描的动态增强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如早期强化、延迟强化等,这些都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三、常见疾病1.肿瘤环形强化在肿瘤中的表现最为常见,其中以脑肿瘤最为突出。

在CT和MRI检查中,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均可出现环形强化,但二者在强化的速度、程度和边界等方面有所不同,可通过动态增强等方法进行鉴别。

2.感染许多感染性疾病在影像学检查中也表现为环形强化,比如脑膜炎、脑脓肿等。

炎症灶周围的血管通常会扩张和充血,造成了环形强化的表现。

鉴别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是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3.免疫性疾病一些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在影像学检查中也可以表现为环形强化。

这类疾病的环形强化通常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有关。

四、鉴别诊断在临床工作中,正确识别环形强化的原因是十分重要的。

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医生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辅以影像学检查结果,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MR信号特点

MR信号特点

人体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的MR信号特点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王骏了解人体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的MR信号特点不仅仅是MR诊断的基础,同样也是我们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如果一个技术员不懂得正常,怎能看出异常所在;看不出异常,就不知道所扫描的区域该不该增强,或是选用何种最佳序列去区分病变,最终导致让病人来回几趟,或是找一个“拐杖”、让医生坐在身边把关,才获得一个较为满意的诊断报告。

因此,有必要将人体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的MR信号特点作一简要概述。

1.人体正常组织MR信号特征:MR的信号强度是多种组织特征参数的可变函数,它所反映的病理生理基础较CT更广泛,具有更大的灵活性,MRI信号强度与组织的弛豫时间、氢质子密度、血液或脑脊液流动、化学位移及磁化率有关,其中弛豫时间,即T1和T2时间,对图像对比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区分正常组织、病理组织及组织特性的主要诊断基础。

1.1脂肪、骨髓:组织脂肪的T1短、T2长、Pd高,根据信号强度公式,质子密度大和T1值小,其信号强度大,故不论在T1WI、T2WI和PdWI图像上均呈高信号,与周围长T1组织形成良好对比,尤其在使用短TR检查时,脂肪组织的分界线明显,信号高、呈白色。

但随着TR的延长,在T2WI图像上脂肪信号有逐渐衰减降低之势,这是脂肪抑制技术的基础;倘若为质子密度加权像,此时脂肪组织仍为高信号,但周围组织的信号强度增加,使其对比度下降。

骨髓内因含有较多的脂肪成分,在MR扫描图像上亦呈高信号,和脂肪组织信号有相似的特征。

因此,MR骨髓成像技术对于骨髓疾病、尤其是对于早期的骨髓转移或骨髓瘤等特别敏感,故临床上有着广泛的用途。

1.2肌肉、肌腱、韧带:肌肉组织所含的质子明显少于脂肪和脊髓,它具有较长的T1和较短的T2值,根据强度公式,当T1弛豫增加和T2减少时信号强度较低,所以在T1加权像上,因使用的TR值较短,使质子的磁化恢复不完全,信号强度较低,影像呈灰黑色;随着TR的延长,信号强度增加,在T2加权像上,因具有短T2的弛豫特点,信号强度增加不多,影像呈中等灰黑色,故在T1WI、T2WI和PdWI上均呈中等强度信号(黑灰或灰色)。

核磁共振检查报告

核磁共振检查报告

核磁共振检查报告
检查单号:20201101
姓名:XXX
性别:女
年龄:35岁
检查日期:2020年11月1日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XXX 性别:女年龄:35岁
主诉:头痛,恶心,眩晕
检查项目:
核磁共振检查(脑部)
检查结果:
经核磁共振检查,脑部各序列扫描显示如下:
1. 脑结构:
大脑皮质对称,脑室未见扩大。

无明显脑动脉供血不足表现。

颅骨结构正常。

2. 脑血管: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示脑血管未见明显狭窄、扩张及异常分支。

3. 脑神经:
双侧颞叶和顶叶颞极区MRI未见异常信号改变,脑神经分布正常。

4. 小脑和脑干:
小脑形态、信号未见明显异常。

脑干结构、信号未见明显异常。

5. 颅底和海绵窦:
颅底区无突出的异常占位性病变,颅底动脉未见异常。

海绵窦未
见异常信号。

6. 颅神经和脊髓:
各对称性颅神经信号未见明显异常。

脊髓信号未见异常。

综合分析:
根据以上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症状,未发现明显的脑部结构和血管
异常。

建议进一步与患者详细沟通,了解病史,以综合判断症状原因,并配合其他检查如血液化验、心电图等,以获得全面诊断结果。

备注:
核磁共振检查是一种无创性、无辐射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可以对
人体内部的组织器官进行详细观察和评估。

不仅可以用于脑部检查,
还可以应用于其他身体部位的病变诊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检查结果,建议咨询主治医生。

本报告仅对核磁共振检查结果作出解读,最终诊断结果需由医生综合分析。

多发性硬化的MRI早期诊断及临床表现

多发性硬化的MRI早期诊断及临床表现

本 文将 20 0 5年 一20 09年 问经 临 床诊 断 为多 发 性硬 化 ( S 患者的头 颅 M / 现 进行 了 总结 分析 , M) R表 旨在 提高对 其
对称的倒三角形 ,2 权矢 状位 图像上 , T加 在胼 胝体 室管膜 下 可见异常高信号 影 , 似小 山突 入胼 胝体 内 , 形 胼胝 体下 界 凹 凸不平 。T 加权矢状 位胼胝体面积减 小( 4 。 l 图 )
使用 15G . E超导扫描机 , 全部病 例先行 M I R 平扫 , 头颅 表 面线圈 , 常规 行横轴位 ( 层厚 8 m) 矢状 位 ( 厚 S m)E m 、 层 m S 序列 T、2 扫描 。全 部病 例 加 做 冠状 位 T 、 2 薄层 扫 】T 像 lT 像 描 。观察 M S斑灶 的形态 、 走行 、 目、 数 大小 、 信号特 点。增强
扫描 : 静脉注射 磁显葡胺 0 2  ̄k , .m s 高压注 射器 2 5 ls .m/。经
2 4 S 病灶部位 与临床关系 . M
M/ R 检出的颅 内 M 多发灶 11 中有 8 S 6个 6个无临床对应
体征 ( 亚临床病 灶 ) MR 与 临床 不平 行 , , I MS灶数 目、 小与 大
MR表 现的认识 , 寻找并发现对其 确诊 的特异性检查方法 。
1 材料 与方法 本组 3 例 , 1 , 2 例 , 0 男 O例 女 0 年龄 1 5 , 中 2 O 0岁 其 2 5 岁者 2 例 。临床表 现肢体麻木无 力伴视力 下降多见 。余 O 2 下表现有头晕 、 行走不 稳 、 二便障碍 、 言语不 利、 颤、 震 面部 痛 痒 。病变部位 累计大 脑半 球 、 小脑 、 干 、 脑 脊髓 、 神 经和 椎 视 体外系 。

脑出血的MRI表现特征

脑出血的MRI表现特征

脑出血的MRI表现特征目的探讨脑出血的MRI表现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30例脑出血患者的MRI表现。

结果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为低信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T1WI和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周围可有含铁血黄素低信号环。

结论MRI是较为敏感的和特异性无创伤的检查方法,特别是脑出血表现为额顶叶单纯小血肿。

标签:脑出血核磁共振成像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原因。

急性期CT检查迅速,诊断准确性高,吸收期需与胶质瘤、脑脓肿、脑梗死鉴别;MRI上亚急性及慢性期血肿具有特征性信号改变,易于鉴别。

MRI在显示脑内血肿方面,较之CT有独到之处[1]。

如果说血肿从出现到吸收在CT上是从高密度到等密度到低密度的转变过程的话,则MRI基本是从低信号到高信号再到低信号,恰可与CT形成互补。

现对临床收治的30例脑出血的患者的MRI表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0例颅内出血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

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4.1岁。

入院时有明确高血压史者25例,入院血压18~30/11~18Kpa,平均血压26/14.7Kpa,就诊时间发病后1h~3d。

1.2 MRI检查方法采用磁共振仪。

进行颅脑矢状、冠状、轴位扫描。

序列包括SE T1WI、FSE T2WI。

增强扫描的对比剂采用肘静脉注射磁显葡胺溶液(GdDTPA)0.2mL/kg。

2 MRI表现MRI血肿在不同时期,信号强度不一。

急性期对幕上及小脑出血的价值不如CT,对脑干出血优于CT,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脑出血时,MRI仍可明确分辨,故可区别陈旧性脑出血和脑梗死;可明确出血原因。

MRI易发现脑血管畸形、血管瘤及肿瘤等出血原因。

血肿及周围脑组织MRI表现较复杂,主要受血肿所含血红蛋白量的变化影响。

(1)超急性期(3周):长T1、长T2信号。

3 讨论脑出血或称自发性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出血,约占脑卒中病人的20%,可由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炎症、肿瘤等引起。

常见脊柱MRI的异常征象及临床意义

常见脊柱MRI的异常征象及临床意义

常见脊柱MRI的异常征象及临床意义xxxx人民医院骨科xxMRI是脊柱脊髓疾病非常灵敏的检查方法,临床应用广泛,现收集了八种常见脊柱的MRI异常征象,就其MRI表现及临床意义分述如下:(一)Romanus病灶(又称椎角炎或椎缘炎)Romanus病灶是由Romanus 和Yden于1952年率先提出并命名的,是AS常见的MRI表现,其病理基础是发生于前后纵韧带在椎体和纤维环交界区附着点处的炎症所致的骨髓水肿和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修复反应,发生在椎体四角中的一角或多角,呈边界清楚的三角形或圆形,不累及整个终板,影像学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病变。

(1)急性Romanus病灶:急性炎症表现为韧带附着点周围的骨髓水肿,在T1WI上呈低或略低信号,在T2FS及STIR上呈高信号。

增强造影后脂肪抑制T1WI相应区域明显强化。

(2)慢性Romanus病灶:可因脂肪沉积,在T1WI、T2WI均为高信号,T2FS及STIR呈低信号,或因骨质硬化于T1WI、T2WI均为低信号(此时X片或CT上表现为椎角密度增高,成为亮角征)。

Romanus病灶可导致椎体前方韧带骨赘形成,并可使两个邻近椎体间形成骨桥。

是晚期AS特征性改变。

Romanus病灶常见于AS,亦可以出现于脊柱退行变患者,甚至无任何症状的患者,但AS患者发生率明显高于机械性腰痛患者,且为多发病灶,好发生于胸腰椎交界处,而机械性腰腿痛患者Romanus病灶常为单发,且好发生于下腰椎,并且随年龄增加而发生率高。

脊柱各段中,以下胸椎的Romanus病灶有相对较高的诊断意义,急性Romanus病灶的诊断意义高于慢性Romanus病灶,以脊柱急性Romanus诊断中轴SPA时有较高的特异性,但以脊柱Romanus病灶诊断中轴SPA时的敏感性及阳性似然比尙不足以将之定为诊断标准,下胸段的急性Romanus病灶对SPA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有报道Romanus病灶≥2个作为标准,其诊断AS的敏感性为52.9%(),特异性为94.1%(),当Romanus病灶≥3个作为标准,诊断AS的敏感性为43.1%(),特异性为98.0%(),所以Romanus病灶对脊柱关节炎不足以定为标准,但当Romanus病灶数≥2个时,诊断SPA有较高的特异性。

超声同心圆征对肠道病变的诊断价值

超声同心圆征对肠道病变的诊断价值

超声同心圆征对肠道病变的诊断价值标签:肠道病变;超声波检查;同心圆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仪器及技术近年来飞速发展。

尽管如此,超声的物理特性无法改变,绝大部分的超声检查仍用于实质性脏器的诊断。

除了消化管较大的肿块较易诊断外,超声在空腔含气脏器的诊断仍有局限性,而超声同心圆征是超声能发现为数不多的特异征象之一,能为肠道病变的超声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行超声检查发现有超声同心圆征的患者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80岁,平均42.4岁;均伴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及治疗后随访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PHILIPS非凡、西门子凤凰(ACUSONAntarces)、西门子X300PE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频率2~5 MHz,高频探头频率7~10 MHz。

患者取仰卧位,先用腹部探头对腹部主要脏器常规扫查,以排除胆石症、泌尿系结石等原因引起的临床表现,然后对全腹做多角度多切面扫查。

适当加压探头以识别混响伪像的干扰,对临床症状明显的部位做重点扫查,发现可疑征象时改用高频探头。

根据发现同心圆征的部位、周围有无淋巴结肿大、局限性积液、肠管扩张以及彩色多谱勒(CDFI)信息,综合判断其可能存在的肠道病变。

2 结果2.1 同心圆征对应肠道病变36例超声表现为同心圆征患者中,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及随访,肠道的炎性病变为31例(86.1%),梗阻性病变为5例(13.9%),未发现肿瘤性病变。

详见表1。

2.2 同心圆征出现的部位同心圆征出现的部位以右侧下腹部多见,其中右下腹30例,右上腹3例,左侧腹1例,右中腹1例,腹股沟区1例。

与同心圆征同时发现的伴随征象中,淋巴结肿大15例,局限性积液8例,肠管扩张5例。

3 讨论3.1 肠道属于人体内含气空腔脏器,根据超声的声学特性,声波在经过软组织与气体组成的界面时,由于声阻抗差大,声波形成强反射,肠道病变本身含气或病变周围肠道内的气体将影响病灶的显示。

核磁共振各序列特点

核磁共振各序列特点

核磁共振各序列特点
1. T1加权序列:T1加权序列对物质的长T1信号较敏感,较好地显示了组织的解剖结构,如灰质、白质、脑脊液等。

在T1加权序列中,灰质呈现为中等亮度,白质呈现为较暗的信号,而脑脊液呈现为黑色信号。

2. T2加权序列:T2加权序列对物质的长T2信号较敏感,因此可以显示出许多疾病的病变,如水肿、炎症、肿瘤、卒中等。

在T2加权序列中,灰质呈现为暗信号,白质呈现为中等亮度的信号,而脑脊液呈现为明亮的信号。

3. 短T1抑制序列(STIR):STIR序列对T1时间短的信号敏感,可将脂肪等组织的信号抑制,从而使得病变区域更加清晰地显示。

在STIR序列中,脂肪组织呈现为暗信号,而其他组织呈现为明亮的信号。

4. T2星形加权序列(T2*):T2*序列对短T2*(T2星形)信号敏感,可用于检测出铁沉积、血液等病变。

在T2*序列中,铁沉积呈现为暗信号,而血液呈现为明亮的信号。

5. 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DWI序列对组织中的自由水分子的弥散运动敏感,可用于检测出卒中等病变。

在DWI序列中,病变区域呈现为明亮的信号。

胼胝体病变影像学表现

胼胝体病变影像学表现

胼胝体病变影像学表现正文:一、胼胝体病变概述胼胝体是连接两个脑半球的神经纤维束,扮演着重要的功能角色。

在胼胝体病变中,常见的表现包括胼胝体发白、萎缩、炎症和肿瘤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相关内容。

二、胼胝体发白胼胝体发白是指胼胝体的白质部分呈现异常高信号,可见于多种疾病和病变。

常见的原因包括脱髓鞘、血管性病变、肿瘤和炎症等。

影像学上可通过MRI进行观察,T2加权图像中白质变白,T1加权图像中白质长T1信号。

三、胼胝体萎缩胼胝体萎缩是指胼胝体的体积缩小,可见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常见的原因包括脑萎缩、老年性痴呆、亨廷登病和其他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影像学上可通过MRI量化评估胼胝体的厚度和面积,进而判断是否存在萎缩。

四、胼胝体炎症胼胝体炎症是指胼胝体发生炎症反应的一种病变。

常见的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脑炎和脑脊液炎等。

在MRI影像中,可见到胼胝体增粗、增强和水肿等表现。

五、胼胝体肿瘤胼胝体肿瘤是指发生在胼胝体的肿瘤,常见的类型包括胼胝体胶质瘤、胼胝体皮质异位瘤和胼胝体血管瘤等。

在MRI影像中,可见到胼胝体肿瘤的形态、边界及信号特征,在造影后可观察到强化程度。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影像学报告样例、MRI图像示意图和病理切片影像等。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脱髓鞘:指神经纤维的髓鞘受损或破坏的过程。

⒉血管性病变:指由于血管异常引起的疾病或病变。

⒊脑萎缩:指大脑的体积缩小,常见于老年人和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⒋亨廷登病: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运动功能。

包虫病诊断标准

包虫病诊断标准

包虫病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for Echinococcosis2006-04-07发布 2006-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WS257-2006前言本标准是在GB17013-1997《包虫病诊断及处理原则》的基础上指定的,GB17013-1997作废。

本标准的附录B、C、D是规范性附录,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地方病寄生虫病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包虫病临床研究所,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伍卫平、温浩、王虎、杨文、童苏祥、江莉。

WS257-2006包虫病诊断标准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1.2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机构对两型包虫病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包虫病hydatidosis/hydatid disease是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的俗称,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在我国主要有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引起的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和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的幼虫引起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2.2 包虫病流行区存在着细粒棘球绦虫或多房棘球绦虫在犬、狐、狼等犬科动物终宿主和羊、牛、猪等家畜及野生动物中间宿主之间的循环,并出现人类感染病例的地区。

3. 诊断依据3.1 流行病学史:有在流行区的居住、工作、旅游或狩猎史,或与犬、牛、羊等家养动物或狐、狼等野生动物及其皮毛的接触史;在非流行区有从事对来自流行区的家畜运输、宰杀、畜产品和皮毛产品加工等接触史。

神经科常见MRI「影像征」汇总

神经科常见MRI「影像征」汇总

神经科常见MRI「影像征」汇总神经影像疾病种类繁多,有些疾病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将影像学征象与生活中的图形联想起来,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更能加深对该疾病的辨识和记忆,从而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我们共同学习一系列常见神经影像征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虎眼征虎眼征:常见于 Hallervorden-Spatz 综合征,又称苍白球黑质变性病,或泛酸激酶相关性神经变性病,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

影像学征象解析:双侧苍白球T2WI 对称性低信号,苍白球低信号的前内侧出现斑片状高信号,即呈现典型的「虎眼征」;MRI 梯度回波序列显示铁质沉积更加敏感。

病理基础:双侧苍白球及黑质对称性低信号(铁质沉积)与高信号(神经元脱失、神经胶质增生、脱髓鞘与轴索肿胀)共同构成。

注意:「虎眼征」并非 Hallervorden-Spatz 综合征特有征象,有文献报道此征象可见于海洛因脑病及神经铁蛋白病等。

图 1. Hallervorden-Spatz 综合征A. 轴位 T2WI 双侧苍白球可见对称性低信号,其前内侧出现斑片状高信号(红色箭);B. 梯度回波序列显示更加明显(红色箭头);C. 虎眼示意图2虎纹征虎纹征:常见于 Lhermitte-Duclos 病(LDD),又称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小脑皮层的神经节细胞瘤,目前认为与发育异常或错构瘤有关,属于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一部分。

影像学征象解析:MRI 表现为相对边界清楚的小脑肿块,T1WI 呈等及低信号,T2WI 呈高及低信号相间排列,呈虎纹状或条纹状改变,病变可存在占位效应,引起周围邻近结构受压,增强扫描通常无强化。

「虎纹征」是 LDD 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病理基础:LDD 的病理特征是小脑皮层异常弥漫性肥厚,颗粒层的浦肯野细胞与颗粒细胞被神经节细胞所取代,而内层颗粒层增厚,外层分子层虽增厚但仍维持皮层结构伴邻近白质萎缩,从而影像学上呈特征性「虎纹征」表现。

常见病理表现的MRI表现

常见病理表现的MRI表现

第一节自由水和结合水人体MRI主要对象实际上是水分子,人体组织中80%的水存在于细胞内,15%存在于组织细胞外间隙,5%存在于血浆中。

MRI对组织中水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有必要研究水的MRI信号特点。

人体组织中的水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之分。

所谓自由水是指分子游离而不与其他组织分子相结合的水,自由水的自然运动频率很高,明显高于质子的进动频率。

而在大分子蛋白质周围也依附着一些水分子,形成水化层,这些水分子被称为结合水,结合水由于依附于大分子,其自然运动频率将明显降低而更接近于质子的进动频率。

因此自由水的T1值很长,而结合水可使组织的T1值缩短。

组织中如自由水的成份增加,在T1WI将表现为信号强度降低,如脑水肿等。

如果是结合水的比例增加,在T1WI上则可表现为信号强度相对增加,甚至表现为高信号,如含粘液成份的囊肿、脓肿中粘稠的脓液等。

脓肿或有些肿瘤如星形细胞瘤,因为囊液或脓液中除自由水外还有结合水存在,因此在T1WI上其信号强度将不同程度高于基本由自由水构成的脑脊液。

第二节脑水肿脑部疾病是临床MRI检查的重中之重,而脑水肿是脑部疾病最常见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可见于多种脑组织疾病。

因此认识脑水肿的MRI表现对于脑部疾病的MRI诊断非常重要。

病理学上把脑水肿分为三种类型,即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毒性水肿及间质性脑水肿。

一、血管源性脑水肿血管源性水肿是最常见的脑水肿,发生机制主要是血脑屏障的破坏,血浆从血管内漏出到细胞外间隙。

血管源性脑水肿常见于脑肿瘤周围、血肿周围、炎症、脑梗塞、外伤等多种脑部疾病。

发生于肿瘤或血肿周围的血管源性水肿多见于脑白质,脑灰质由于结构较为致密相对不易发生间质性脑水肿。

但炎症、脑梗塞及外伤等引起的间质性脑水肿在脑灰质和脑白质均可发生。

血管源性水肿主要以自由水增加为主,因此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

T2WI反应间质性脑水肿比T1WI更为敏感。

存在于细胞外间隙的水分子扩散运动相对自由,因此在DWI上间质性脑水肿不表现为高信号,测量得到的ADC值往往高于正常脑组织。

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基础系癌组 织在 细支气 管和肺泡表 面生长而 不充填管腔 , 肺
[ ] 赵一平 , 4 刘白鹭, 边杰. T增强反应 肺癌血 供. c 中国肺 癌杂志 ,
2 o ,叭 ) 07 ( .
[ ] 李相生 , 5 肖湘生.孤立性肺结 节的 c T增强特 点及其血供 病理 学基础. 临床放射学杂志 ,O 0 ( 1 . 2o ,1) [ ] 韩玉成, 6 郎志谨 , 张连君 , 高分辨 c 等. T时周围小肺 癌的诊断价 值. 中华放射学杂志 ,9 4 ( 1 19 , 1 ). [ ] 高元桂, 7 蔡幼铨 , 蔡祖龙 . 磁共振成像诊断学 . 民军医出版社 , 人
临床 肺科杂 志
20 09年 4月 第 1 4卷第 4期
早 期 周 围型 肺 癌 的 影 像 学 诊 断
竹 青
人们对早期周 围型肺癌 的认识不 断提高 , 在诊断方 面积 累了一定 的经验 。对肺癌 提倡早发 现、 早诊 断、 早治 疗 , 期 早 切除 5年生存率可 高达 9 % , 随着我 国工业 化脚 步加快 , 0 也 肺 癌的发病率 明显增多 , 平均好发年龄也开始降低 了。 早期周 围型肺癌 x线平 片诊断 按 照 18 9 6年癌症 T M 分类 , 期周 围型肺 癌是指 直径 N 早
状 、 状 阴影 。 星
2 病灶 内部表现
病灶越小 , 密度越不 均匀 , 中心密度
高, 周边密度偏低 , 可见空泡征 、 空气支气管征及蜂窝影改变 , 尤其是在高千伏摄影 技术 片上显示 的征 象较 多。 由于 x线
平 片图像重叠 、 分辨 率低 , 细小 点状及 沙砾 状钙 化影显 示率
察 不 超 过 6个 月 , 灶 越 小 密 度 越 不 均 匀 , 大 越 均 匀 , 述 病 越 上

核磁报告专业解读

核磁报告专业解读

核磁报告专业解读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无创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使用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创建人体内部的详细影像。

它可以用于诊断和观察各种疾病和病变。

因为MRI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核磁共振报告的专业解读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应用领域、报告解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核磁共振成像原理核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内核磁共振现象的特点进行成像。

当人体置于强大恒定磁场中时,原子核会发生共振现象,产生特定的信号。

核磁共振成像主要依靠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核,即质子的旋转来实现成像。

在这种过程中,应用无害的无线电波激发组织中的质子,并记录不同组织中质子的信号。

通过分析这些信号的强度和分布,就能够得到人体内部的详细结构图像。

核磁共振成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优良对比度,因此在医学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核磁共振成像的应用领域1. 脑部成像: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对于脑部肿瘤、中风、脑出血、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的诊断和观察起到关键作用。

2. 脊柱和椎间盘成像:MRI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脊柱畸形、脊髓空洞等病变,对于脊柱骨折、脊柱肿瘤等疾病的诊断起到重要作用。

3. 关节成像:MRI对于关节软骨病变、关节囊肿、骨折愈合程度等病变的诊断和评估具有独特优势。

4. 腹部和盆腔成像:MRI在检测肝脏肿瘤、脾脏疾病、肾脏病变、盆腔肿瘤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现。

5. 心脏成像:MRI在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和血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对心脏病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三、核磁共振报告的专业解读核磁共振报告是核磁共振成像的结果的专业解读,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核磁共振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检查部位和方式:报告应明确说明进行核磁共振的部位和检查方式,以及患者的基本信息。

2. 诊断结果:报告应详细描述所检测到的异常结构和信号,对于病变的部位、大小、性质进行描述。

3. 临床意义:报告应分析病变对患者的临床意义,对诊断和治疗提出建议。

心脏核磁指标解读

心脏核磁指标解读

心脏核磁指标解读
心脏核磁共振(CMR)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心脏成像技术,可提供全面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

CMR可用于评估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为心脏康复提供指导。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心脏核磁指标:
1.心室质量指数(LVMI):LVMI是左心室质量和身体表面积之比。

它可以用来评估心脏肥厚的程度,以及血压控制的效果。

2.心室收缩功能: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心肌收缩速度。

LVEF是左心室每搏输出的血量占总容量的百分比。

正常值为55-70%。

左室心肌收缩速度是左心室壁运动的速度,也是衡量心室收缩功能的重要指标。

3.心室舒张功能:心室舒张功能评估通过测量舒张期容积(EDV)和舒张期末容积(ESV)来进行。

心室舒张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心脏肥大、二尖瓣关闭不全和冠状动脉疾病等。

4.心脏组织特征:CMR可以通过获得T1和T2加权图像来评估心脏组织结构和病理特征。

这对于诊断心肌炎、心肌纤维化和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非常有帮助。

总之,心脏核磁共振提供了丰富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制定。

- 1 -。

Danon病的临床及心脏磁共振研究进展

Danon病的临床及心脏磁共振研究进展

Danon病的临床及心脏磁共振研究进展Danon病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显性遗传溶酶体贮积性疾病,通常由溶酶体膜蛋白酶-2(lysosomal-associated membraneprotein-2,LAMP2)突变引起。

临床常表现为心肌病变、骨骼肌病变、智力发育迟滞和视网膜病变等,心衰和恶性心律失常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男性和女性在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目前仍没有控制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部分患者接受了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移植或心脏移植。

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能提供良好的形态学结构和组织特征,对Danon病及其类似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随着基因技术和CMR技术的发展,关于Danon病的报道逐渐增多,但由于其罕见性,样本量较小,对其CMR表现特征仍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就Danon病的临床及CMR特征表现进行综述。

1. Danon病的流行病学Nishino于2000年首次报道了LAMP2基因突变会导致Danon病,但其发病率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Charron等报道了50例儿童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4%确诊为Danon病。

Arad 等对75例原因不明的肥厚性心肌病进行基因检测,发现6例LAMP2基因突变;该研究还发现,表现左室高电压和心室预激等特定临床表现的24例患者中4例为Danon病(16.6%)。

Danon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有研究总结了2017年10月之前MEDLINE和EMBASE的83篇Danon病文献,共146例患者,其中男性90例,女性56例,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但各种族人群中的发病率可能存在差异。

Lotan等的欧洲的多中心研究报道了57例Danon病患者,男性占52.6%(n=30),而Wei等报道了16例来自中国的Danon病患者,男性占81.3%(n=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心圆硬化临床及核磁共振表现
同心圆硬化又称Balo病(BCG),较少见,是具有特征性病理改变的大脑白质脱髓鞘疾病,
即病灶内髓鞘脱失带与髓鞘保存带呈同心圆层状交互排列,形成树木年轮状改变,故名之。

镜下可见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病变分布及临床特点与多发性硬化相似,一般认为
本病是多发性硬化(MS)的变异型。

随着MR技术的发展,其典型的MRI表现对诊断有极大帮助,现将4例Balo病的临床资料、核磁共振成像(MRI)、核磁共振波谱(MRS)资料、治
疗情况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例经临床、影像证实的Balo病患者,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22~39岁,平均31岁,病程1~7月,平均
2.6月。

亚急性起病2例,慢性起病2例。

临床表现:1例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头痛、精神行为异常,智能下降;2例
表现为肢体偏瘫、淡漠少语;1例表现为构音障碍、淡漠。

1.2实验室检查 1例脑脊液WBC 6×106/L,蛋白0.65g/L, IgG指数正常,寡克隆区带(-),脑脊液压
力正常;另3例脑脊液正常。

囊虫抗体均阴性。

脑电图轻度异常1例,中度异常3例,均有慢
波增多,未见棘波、尖波。

视觉、听觉诱发电位均未见异常。

1.3头颅MRI及MRS检查 4例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侧脑室前后角旁见多发类圆形斑片状长
T1、长T2信号影,边缘欠清,FLAIR以高信号为主,内见类圆形的低信号灶,较大者范围约5.2cm×2.6cm;其长轴与侧脑室呈垂直相向,病灶无占位效应。

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

MRS:胆碱(CHO)峰明显上升,N-乙酰天冬氨酸峰明显下降。

1.4治疗及转归均经脱水、营养神经、应用激素治疗。

1例记忆力较前改善、头痛缓解、仍
有智能下降;2例肢体偏瘫、淡漠少语现象改善;1例构音障碍、淡漠好转。

图1:平扫轴位T1WI两侧额叶可见块状低信号,可见病灶呈洋葱头样排列;图2:平扫轴位
T2Flair上述病灶呈同心圆样高信号;图3:平扫轴位T2WI上述病灶呈高信号,其间可见同心圆样的信号改变;图4:增强轴位T1Flair病灶无明显强化;图5:病灶区MRS:病灶中心NAA
峰值显著降低,CHO峰升高,并出现乳酸峰,对照区NAA峰正常。

2 讨论
BCG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病因迄今未明,一般认为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MR技术的发展,不仅从形态上能够显示出与其病理组织改变一致的同心圆病灶,而且
通过磁共振波谱分析(MRS)能测定病灶区的化学物质,进一步证实病变为脱髓鞘病灶。


病过去主要依靠尸检才能病理确诊,随着MR技术的应用使得本病能在生前诊断。

Sekijima
提出以下几点诊断BCG的必备条件:①进行性加重的大脑损害症状;②急性期MRIT2像上
白质可见病变中心类圆形高信号和周边较高信号构成“煎鸡蛋”样病灶,T1像呈低和较低信号;
③亚急性期(发病后约1个月)中央区T2像上高信号渐淡化,病灶内高低信号相互交叠,排列
成层状,即同心圆病灶。

同心圆硬化的临床表现:①患者多为青壮年,急性起病,多以精神障碍,如沉默寡言、淡漠、反应迟钝、无故发笑和重复语言为首发症状,之后出现轻偏瘫、失语、眼外肌麻痹、眼
球浮动和假性球麻痹等;②体征包括轻偏瘫、肌张力增高及病理征等;③MRI显示额、顶、枕和颞叶白质洋葱头样或树木年轮样黑白相间类圆形病灶,低信号环为脱髓鞘区,等信号为
正常髓鞘区,约有3到5个环相间。

临床上还有报道小便失禁、癫痫发作、视力下降、双手
肌肉明显萎缩等少见症状。

其病理特点:病变位于脑白质区,肉眼观察病灶为明暗相间的条纹,呈同心圆样排列;镜下
显示严重的脱髓鞘区与髓鞘保留区相间存在,呈洋葱头状或树干年轮样表现。

在脱髓鞘区域
内轴突保存相对完好,并可见大量吞噬细胞和肥胖的星形细胞,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
和吞噬细胞为主的袖套样浸润,同心圆硬化的MRI表现:在T1加权相上是低密度和等密度
交互排列的环,层次分明,共3~5个环;T2加权相上是高密度和等密度交互排列的环;这
些等密度环代表髓鞘相对保存的白质,增强扫描时,急性期在T1和T2加权相上的等密度都
会出现强化,使得同心圆样改变得更加分明;质子信号加权相上类似T2加权相上病灶的改变,但不如T2加权相上信号高。

MRI所见的洋葱头状明暗相间的条纹与病理上的严重脱髓鞘区与髓鞘保留区相间存在完全一致,所以MRI是目前诊断同心圆硬化最佳手段。

MRS的表现:急性期同心圆硬化的特征性波谱变化是N2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比值下降、胆碱/肌酸比值升高和出现异常的脂质峰。

这种改变与多发性硬化的急性期脱髓鞘磁共振波谱所见非常相似,
但其他疾病也可出现类似波谱变化。

N2乙酰天门冬氨酸作为神经元标记物,其降低提示神经元、轴索丧失或胶质增生,胆碱的升高意味着髓鞘鞘磷脂的分解,出现异常脂质峰的意义还
不清楚。

Khiat等人应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测量病灶NAA、Cho含量,对髓鞘的破坏程度进行定
量分析,评价疾病的严重性及预后。

目前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调节体内免疫方面,类固醇激素合并使用神经细胞活化剂在一
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稳定病情,张青对1例同心圆硬化病人进行8年追踪,经治疗后短期内
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提示该病并非都像以往所描述的那样暴发起病、病理过程不可逆转。

有研
究表明β-干扰素主要对慢性型多发性硬化预防其复发时应用,急性期不作为首选,因考虑本
病是多发性硬化(MS)的变异型,故推荐使用β-干扰素预防复发,该药价格昂贵,缺少大宗实
验研究,文献报道较少。

参考文献
[1]贾建平主编.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8.
[2]SekijimaY, OkudaT, AshimotoT, eta.l Seri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study of a patientwith Balo 's concentric sclerosis treated with immunoadsorption plasmapheresis [ J]. Mult Scler,1997, 2(6): 291-294.
[3]王起,戚晓昆,刘建国,等.同心圆硬化的临床表现及影像特点[J],山东医药,2007,47(27):34-36.
[4]陈楠,李坤成,刘佳宾,秦文.Balo同心圆硬化的磁共振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基础[J],中国
医学影像技术,2008,24(4):514-516.
[5]卢德宏,汤国才.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病理学[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4):293-296.
[6]谢淑萍主编.神经系统疾病鉴别诊断思路[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118-122.
[7]蔡宗尧,刘文,于新华,陈宁主编.磁共振成像读片指南[M].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6.237-238.
[8]余永强,柏亚,郑斐群,等. Balo病同心圆硬化的MRI、质子波谱和活检病理对照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10):785-787
[9]Khiat A, Lesage J, Boulanger Y. Quantitative MRS study of Baló's concentric sclerosis lesions. Magn Reson Imaging, 2007,25(7):1112-1115.
[10]张彧青. 同心圆硬化1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0):1698.
[11]杨任民.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和治疗近况.安徽医学,2003,2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