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L u n y u a n“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
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
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
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
“十一五”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成就,但是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全社会一起来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的参与新农村的建设,加快建设新农村的步伐,让农民小康实现全国人民的小康,以农村的现代化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任务 “三农”问题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中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是要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二是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三是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
四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五是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六是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2.1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
只有发展生产,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所决定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演进的根本力量。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浅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浅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全局、着眼长远的重决策,是对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深化、发展和升华,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集中反映了亿万农民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
近几年,我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理念,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已经做了一些的实践和探索。
市区财政每年都安排近千万元支农资金支持“三农”工作,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免征了农业税,并通过各项专项治理,3年共减轻农民负担近3200万元,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了一批统筹城乡发展的工程项目。
一些工作新思路、新载体在实践中也取得明显成效。
现在中央已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
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年5月23号,区上召开了动员会,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部署。
在区委九次党代会上,又把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下面,我就如何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一点个人认识,供家参考。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
虽然我们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理念,促进了全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城乡差距仍然没有明显的缩小。
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元和3806元,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是 %和 %,两者相差约个百分点。
一方面我们看到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城市化水平和周边的县(区)的差距。
在今后的工作中,处理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最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1.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2.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要解决好这个任务,要做好“五个必须”: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3.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4.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五要五不要”,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5.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6.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的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建立好五大机制:一是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财政支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资金;二是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四是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五是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新农村建设论文-最新范文
新农村建设论文篇一: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论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论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农村建设是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更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
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
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
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时代性前瞻性城市化乡村景观新农村建设正文: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
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学习参考
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答: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3)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4)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5)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具体参见课本P21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内涵是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内涵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一五”期间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而且是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途径。
会议代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原则、主要建设内容和农业部门的工作着力点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不仅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村民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动态概念。
从发展阶段上看,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一次引起普遍关注,相比而言,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农村应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从不同区域来看,由于现实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
结合一些地区近年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代表们认为,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少应体现“六个新”,即新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新的农村居住环境、新的农村社会保障、新的农村文化教育、新的农村道德规范、新的农村村容村貌,也就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收入增加、生活安康、设施改善、环境整洁、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原则(一)坚持生产力第一的原则。
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
必须始终将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以农民增收为着力点,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繁荣农村经济。
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才有保障;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篇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
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
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区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
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
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小康社会进程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
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
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概括为5个方面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概括为5个方面:1、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内容,不是只强调农村某一方面的建设。
也就是说,我们大家讲到的,从五中全会就提出来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有五句话,有一些报道农村的记者朋友们大概很熟悉,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五句话讲到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讲到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讲到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讲到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也讲到了农村的管理、民主政治的推进问题。
2、从具体的工作推进去讲,今年“一号文件”里也明确提出,要协调推进五个方面的建设,第一个当然是经济建设,第二是农村的政治建设,第三是文化建设,第四是社会建设,第五是农村基层的党的组织建设,能够让农村基层的党组织真正成为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领导力。
3、在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中,中央明确提出了一些重要原则,有五个大的原则:推进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果仅仅理解为盖房子、收入等等,没有经济实力的话,一个是在搞的过程当中可能加重农民的负担,甚至可能加重负债,另外没有经济基础的话,即使搞了也维持不了多久,所以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才能改变农村的面貌,也才可能持之以恒地搞下去。
二是必须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我一开头就讲到,农村实行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方针体制,这是宪法规定的,不能因为搞新农村就错误理解为不搞家庭经营了。
三是农村和城市相比,落后的方面很多,到底从哪方面入手,中央文件讲得很清楚,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希望、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那些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入手。
比如有的地方农民道路不通,他非常希望尽快修通道路;有的地方电不通,希望尽快解决电的问题;还有看电视、对外交通、清洁的水等等问题,以及农村普遍关心的教育和卫生问题,帮助他们解决。
四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好科学的规划。
规划要统一制定,任务要一项一项落实,工作要逐步推进,而且要坚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不能盲目地照搬照用别的地方的经验。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之一,其目标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在我看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二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农民的内生动力;三是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四是加强农村文化振兴,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五是构建健全的产业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发展。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农田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要加强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力度,确保农民土地承包权稳定和可持续经营。
第三,需要加强对农村人才培养和输送,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人才。
还应加大对农村金融、保险、医疗等服务的支持力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基本生活需求。
另外,要积极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乡村自治制度,激发农民自治的活力。
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创新乡村文化产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多方面的,需要全面、深入地推进。
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立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参与机制,形成合力,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及措施的深入探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不仅仅是对我国农村的发展,更是对实现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我们应该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和支持。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二十字”方针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二十字”方针镇远县发展和改革局龙秀明[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二十字”方针是对它的高度概括,其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角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和认识,以期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认识,最终达到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它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总体目标。
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等方面。
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是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目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生产设施、经营及管理的水平和现状,决定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十一五”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既要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又要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实现相互促进和良性协调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是要把生产各要素进行有机的优化组合,探索解决耕地、林地、水面等农业资源的有偿流转和转让的体制机制,生产器械的高效使用,种养殖、农业生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与建设及农业农村经营、管理等责权利关系和投入机制等问题,降低综合生产成本和提高投产率,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现代农业转化。
二是把培育新型农民和搞好农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长期和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分期分批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三大重点工程
织 、 展 新 产 业 是 三 大重 点 。抓 好 这 三 大 重 点 工 程 对 于 推 进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具 有 全 局 性 、 远 性 和 根 本 性 意 发 长
[ 关键 词 ] 新 农 村 ; 组 织 ; 产业 新 新 [ 图 分 类 号 ] F 2 . 中 30 1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10 —8 8 (0 6 lபைடு நூலகம்—0 9 — 0 文 07 4720 )1 03 2
即 老 人 、 女 和 孩 子 。这 样 的 劳 动 力 状 况 与 新 农 村 建 设 的要 妇
求相差甚远。 由 于农 村 劳 动 力 素 质 普 遍低 下 , 重 制 约 了农 业 科 技 成 严 果 的 及 时 推广 和有 效转 化 。 根 据 有 关 资 料 介 绍 , 国 平 均 每 我 年取 得 约 70 0 0多 项 农 业 科 技 成 果 , 中 2 0 其 5 0项 获 省 部 级 以
意义 。 新 农 民— —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根 本 农 民 是市 场 的 主体 , 是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主 体 。尽 管 各 级 也
一
上 奖 励 , 农 业 科 技 成 果 转 化 率 仅 为 3 %左 右 , 正 形 成 规 但 O 真 模 的 不 到 2 , 发 达 国 家 在 5 % 以 上 , 国 高 达 8 O 而 O 美 O~ 8 % , 项 先 进 农 业 技 术 在 发 达 国 家 全 面 推 广 平 均 只 需 2年 5 一 左 右 时 间 , 在 我 国则 需 要 6年 左 右 时 间 。 我 国农 业 科 技 对 而 生 产 的 贡 献率 为 4 左 右 , 发 达 国家 相 比低 2 5 与 O至 3 O个 百 分 点 。 由于农 村 劳 动 力 素 质 普 遍 低 下 , 重 制 约 了农 村 产 业 严 结 构 的 调 整 和 农 业 产业 化 的 推 进 。在 不 少 农 村 , 业 结 构 基 产 本 上 仍 处 于“ 而 全 、 而 散 、 而 弱 ” 传 统 农 业 阶段 , 业 小 小 小 的 农 生 产 力 水 平很 低 。由 于 农 村 劳 动 力 素 质 低 下 , 重 制 约 了农 严 村 各 项 事 业 的 发 展 。 在 相 当 一 部 分 农 村 , 理 缺 失 , 共 事 管 公 务 无 人 间 津 , 乱 差 的问 题 比 较 突 出 。 因 此 , 高 农 民 素 质 , 脏 提 造就大批新型农民 , 已成 为新 农 村 建 设 的 当 务 之 急 。 造 就 大批 新 型 农 民 , 须 大 力 发 展 农 村 文 化 教 育 事 业 。 必 各 级 政 府 要 加 大 对 农 村 文 化 教 育 事 业 的 投 入 , 决 农 村 文 化 解 教 育 资 源 严 重 不 足 的 问题 。全 面 落 实 农 村 九 年 义 务 教 育 政 策 , 正让 农 村 孩 子 尤 其 是 贫 困 家 庭 的孩 子 上 得 起 学 、 得 真 读 起 书 。要 重 点 办 好 农 村 职 业 高 中 , 未 能 进 入 大 中 专 学 校 学 使 习 的 农 村 学 生 普 遍 接 受 农 村 职 业 高 中 的 学 习 , 他 们 走 向 社 使 会 时 具 备 基 本 的 农 业 生 产 和 经 营 管 理 知 识 , 握 几 门实 用 技 掌 术 。要 发 挥 政 府 的 主 导 作 用 , 合 各 种 资 源 , 立 农 民 职 业 整 建 技 术 培 训 网 络 , 密 结 合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各 项 任 务 , 别 是 产 紧 特 业结构调整 、 业产 业 化 的推 进 , 展急 用 实用 技术 培训 。 农 开 要 制 定 优 惠 政 策 措 施 , 励 大 中 专 毕 业 生 或 机 关 事 业 单 位 干 鼓 部 到 农 村 创 业 , 过 承 包 、 赁 土 地 、 地 和 水 面 , 办 经 济 通 租 山 兴 实 体 , 盟农 业 企业 等方 式 , 为 新 型 农 民 的 生 力 军 、 代 农 加 成 现 业 的拓 荒 者 , 新 农 村 建 设 中施 展 才 华 , 现 自身 价 值 。造 在 实 就 大 批 新 型 农 民 , 必 须 重 视 发 挥 农 村 能 人 的 作 用 。农 村 能 还 人 是 发 展 农 村 市 场 经 济 的佼 佼 者 , 们 头 脑 灵 活 、 受 新 事 他 接 物 较 快 、 场 意 识 强 、 经 营懂 管 理 、 一 技 之 长 。要 通 过 关 市 善 有 心 支持 引导 他 们 个人 的成 长 和 事 业 的发 展 , 挥 他 们 的 传 帮 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国家的发展,农村建设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变革,从早年的农村集体经济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着农村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目标、现状和未来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背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提出的,其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农民集体经济的破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等。
在新时期背景下,农村面临的问题开始逐渐得到重视,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运而生。
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推进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特色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促进农村土地规划和开发,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3.发展农村旅游,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和休闲产业的发展。
4.推动农村教育、卫生、环境、村容村貌、社会保障等工作的改善和发展。
现状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走过了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有了一些取得的成效。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资金投入有限,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农村产业结构中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产业升级的动力和资源,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3.农村人口流失。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许多农村居民的就业和生活条件得以提升,导致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未来展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的发展展望也有很大的前景。
在未来的建设中,我们需要着重解决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推动农村的转型升级。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公共设施和生活服务水平,让农村居民生活更方便、更舒适。
2.加强科技支撑。
科技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加强科技研发和运用,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时政与相关理论专题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专题3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概述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成熟的⼀个重要标志。
从⼗六⼤到三中、四中、,党中央进⼀步深化了新世纪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形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总的思路、措施、⽬标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六⼤以来党中央全⾯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
2005年9⽉,党的⾸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战略决策。
12⽉31⽇,中央⼀号⽂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意见》出台,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性⽂件。
要点阐释1.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城乡差距、全⾯建设⼩康的重⼤举措。
【考点拓展】党的强调:增加农民收⼊,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提⾼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改善农村教育、卫⽣、⽂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条腿长、⼀条腿短”的问题。
2.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
全⾯深化农村改⾰,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撑。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计增加农民收⼊,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考点拓展】党的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以下原则:⼀是规划先⾏、因地制宜。
⼆是突出重点、⽰范引路。
三是政府⽀持、农民建设。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五”时期要⾼举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旗帜,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业反哺农业、城市⽀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针,按照“⽣产发展、⽣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交通设施
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提高 农村交通便捷性和安全性 。
农村水利设施
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用水需 求。
农村电力设施
完善农村电力设施,提高 农村用电的稳定性和安全 性。
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
农村教育
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提高 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
农村卫生
加强农村卫生设施建设,提高农村 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教育、医疗等 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 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
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强农村 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农村的 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05
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展望与建议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总结词
通过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 村产业升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重要方向。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 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 生产效益。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升农业规模化 和专业化水平。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 题。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影响农业生产和发展。 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留 守儿童、空巢老人等。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结词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 题之一。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价值观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一、概述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贯彻和践行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原则。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要求,旨在推动农村发展和农民进步,构建和谐、富裕、文明的新农村。
二、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
发展乡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构建富裕美丽新农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这一目标表达了对乡村发展的追求,对农民幸福生活的渴望,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之一。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这一目标体现了科技创新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也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力。
四、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价值。
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目标。
这一理念表达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也延续了传统农业对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
五、农村文化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优秀文化,恢复乡土传统,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是农村文化的核心任务。
这一任务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重视,也注重了农民的精神需求与价值追求。
六、农民权益保障农民权益保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
完善农民权益保护机制,推进农民居民权益平等,促进农民参与农村治理,并获得应有的权益是农民权益保障的核心内容。
这一方向强调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的保护,也体现了社会公平和民主进程。
七、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素质提升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推进农民职业技能提升,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农民素质提升的重要任务。
这一任务意味着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农村发展注入人力资源优势。
八、农民参与农民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原则之一。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保障农民参与决策,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是农民参与的重要途径。
这一原则体现了依法治国、民主参与的价值观,也增强了农民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第一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安排经济发展基础建设保障体制治理机制精神生活城乡发展与加强合作第一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2006年2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开班仪式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一)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近几年来,我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科学发展观来调整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逐步地推动由农业向工业提供积累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这样一个转变,而不是靠在农业内部来解决问题。
近年来,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工农关系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
2004年,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使农民从减免农业税、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和种粮直接补贴、购买良种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中,直接受惠达451亿元。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的力度,政策直接给予农民的实惠比2004年又增加251.4亿元。
整个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新农村建设”就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途径之一。
(二)城乡差距扩大威胁可持续发展城乡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1.收入差距扩大。
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